[P.337]第十 憍赏弥犍度
一
(一)
尔时,佛世尊住憍赏弥瞿师罗园。时,有一比丘犯罪,彼虽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却见彼罪不为罪。尔后,彼虽不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却见彼罪为罪。时,诸比丘言彼比丘:「汝犯罪,汝见此罪耶?」「我无应见之罪。」时,彼诸比丘得和合,依不见罪而举彼比丘。
(二)
彼比丘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贤明、聪敏、有慧、有耻、有悔而好学。时,彼比丘到同见相亲诸比丘处言:「此非罪,此不成罪,我无犯,我非有犯,我不受举,我非被举。作非法、有过、不应理之羯磨以举我也。汝等依律、法为我朋党。」彼比丘得同见相亲诸比丘为朋党,亦遣使至地方同见相亲诸比丘处言:「此非罪……举我也。具寿等!依律与法为我朋党。」彼比丘亦使地方同见相亲诸比丘为朋党。
(三)
时,随彼被举〔比丘〕之诸比丘,至举罪诸比丘处。至而言作举罪之诸比丘:「此非罪,此不成罪,此比丘无犯,此比丘非有犯,此比丘不受举,此比丘非[P.338]被举。乃作非法、有过、不应理之羯磨而举也。」如此说已,作举罪之诸比丘言:「此成罪,此非无罪,此比丘有犯,此比丘非无犯,此比丘被举,此比丘非无受举。乃作如法、无过、应理之羯磨而举也。诸具寿!勿随顺被举比丘。」作举罪之诸比丘如此说已,随彼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仍随顺彼被举比丘。
(四)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比丘白世尊:「此处有一比丘犯罪,彼虽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却不见彼罪为罪。尔后,彼虽不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则见彼罪为罪。时,彼诸比丘……〔同第十 憍赏弥犍度一〕……作举罪之诸比丘如此说已,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仍随顺被举比丘。」
(五)
时,世尊曰:「比丘众破矣!比丘众破矣!」即从座起,至作举罪之诸比丘处。至已,坐于所设座上。世尊坐已,告作举罪之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勿思:『我等如是思,我等如是思。』而于各各事举比丘。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犯罪,彼虽不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则见彼罪为罪。诸比丘!彼诸比丘对彼比丘若知『此具寿多闻、通阿含……好学。我等若依此比丘[P.339]不见罪而举者,我等与此比丘不俱作布萨,除此比丘而作布萨。依此,僧伽生起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尘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异。』诸比丘!重视破僧事之诸比丘,依此比丘不见罪,不得举。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犯罪,彼若知……『……举者,我等与此比丘不俱作自恣,除此比丘而作自恣……我等与此比丘不俱作僧伽羯磨,除此比丘而作僧伽羯磨……我等与此比丘不俱坐,除此比丘而坐……我等与此比丘不俱坐而饮粥,除此比丘,坐而饮粥……我等与此比丘不俱坐于食堂,除此比丘而坐于食堂……我等与此比丘不俱住同一屋,除此比丘而住同一屋……我等与此比丘不俱随长幼之序敬礼、迎送、合掌、恭敬,除此比丘而随长幼之序敬礼……恭敬。依此,僧伽生起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尘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异。』诸比丘!重视破僧事之诸比丘,依此比丘不见罪,不得举。」
(八)
时,世尊于作举罪之诸比丘说此义已,即从座起,至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住处,至而坐于所设座上。世尊坐已,告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犯罪后,勿思:『我等不犯。』以为不需忏悔罪。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犯罪,彼虽不见彼罪为罪,余诸比丘则见彼罪为罪。诸比丘!彼比丘对彼诸比丘若知『此诸具寿多闻、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贤明、聪敏、有慧、有耻、有悔而好学。我或余人无为贪欲、嗔恚、愚痴、怖畏而堕邪恶事。若彼诸比丘依我不见[P.340]罪而举者,彼等与我不俱作布萨,除我而作布萨……与我不俱作自恣,除我而作自恣……除我而随长幼之序敬礼、迎送、合掌、恭敬。依此,僧伽生起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尘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异。』诸比丘!重视破僧事之比丘信余人,应自说罪。」时,世尊为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说此义已,即从座起而去。
(九)
尔时,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于界内作布萨,作僧伽羯磨。作举罪之诸比丘出于界外而作布萨,作僧伽羯磨。时,一作举罪之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比丘白世尊:「随彼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于界内作布萨,作僧伽羯磨;我等作举罪之诸比丘出于界外而作布萨,作僧伽羯磨。」「比丘!随彼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于界内作布萨,作僧伽羯磨时,若依如我所定之表白与唱说者,则彼等之羯磨如法、无过、应理。比丘!汝等作举罪之诸比丘于界内作布萨,作僧伽羯磨时,若依如我所定之表白与唱说者,则汝等之羯磨如法、无过、应理。
(一〇)
比丘!此何故耶?彼诸比丘与汝等不同住也,汝等乃与彼等不同住也。比丘!不同住地有二:自行不同住及僧伽和合而举彼,作不见、不忏悔、不舍〔羯磨〕。比丘!如此不同住地有二也。比丘!同住处地有二:自行同住处及僧伽和合而先解举彼,作不见、不忏悔、不舍〔羯磨〕。诸比丘!如此同住处地有二也。」
[P.341]二
(一)
尔时,诸比丘于食堂、于舍内,生诉讼,生斗诤,行诤论,作互相不随顺之身业、语业,以手搏挞。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于食堂、于舍内,生……以手搏挞耶?」诸比丘闻彼众人之忿怒、非难。少欲诸比丘亦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于食堂、于舍内,生……以手搏挞耶?」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乃至〕……呵责、说法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破僧伽,行非法而有不和时,应行思念:『我等作互相不随顺之身业、语业,以手搏挞。』而不得坐于座。诸比丘!僧伽破而如法行调和时,可坐。」
(二)
尔时,诸比丘于僧伽中,生起诉讼……行诤论,互相以口伤害而住,彼等不能灭彼诤事。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比丘白世尊:「此处诸比丘于僧伽中……不能灭……。愿世尊哀愍,至彼诸比丘住处。」世尊默然而许。时,世尊至彼诸比丘住处,至而坐于所设座上。世尊坐已,言彼诸比丘曰:「诸比丘!且止!勿诉讼,勿斗诤,勿争论,勿诤论。」如此言已,有一非法说比丘白世尊:「世尊法主!请待时。世尊!请具现法乐住,住于安稳。此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乃我等事也。」世尊再次告彼诸比丘,曰:「诸比丘!且止……勿诤论。」彼非法说比丘再次白世尊:「世尊法主!请待时……乃[P.342]我等事也。」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乃往过去世波罗㮈国有迦尸王名梵施,富而财多、资多、兵多、车多、国土大而库丰足。有拘萨罗王名长寿,贫而财少、资少、兵少、车少、国土少、库不丰足。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以整四部兵伐拘萨罗王长寿。诸比丘!拘萨罗王长寿闻:『迦尸王梵施整四部兵来伐我。』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心生思念:『迦尸王梵施富……库丰足,我贫而……库不丰足。我不能与迦尸王梵施一战,我当先逃出都城。』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先逃出都城。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侵夺拘萨罗王长寿之兵、车、国土、藏、库而治之。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向波罗㮈国而去,顺次至波罗㮈国。诸比丘!此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临波罗㮈城,于一处扮为游行梵志,住于陶师之家。
(四)
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不久有娠。彼女心生欲念:『欲见日初出时,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胜之地,欲饮洗刀水。』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言拘萨罗王长寿曰:『大王!我有娠矣!我生欲念:欲见日初……饮……。』『妃!我等困穷,如何得四部兵整列著武具立于殊胜之地耶?如何得洗刀水耶?』『大王!我若不得者即死。』
(五)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乃拘萨罗王长寿之友。诸比丘!时,[P.343]拘萨罗王长寿至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住处,至而言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曰:『〔汝友之妃〕有娠,彼女心生欲念:欲见日初……饮……。』『大王!若尔,我等见妃。』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至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住处。诸比丘!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见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从远处而来,见而即从座起,偏袒上衣,合掌以揖拘萨罗王长寿之妃,三称言曰:『拘萨罗王!有姙,拘萨罗王!有姙。』〔又言:〕『妃!安心!日出时,汝将见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胜之地;汝将饮洗刀之水。』
(六)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国师乃至迦尸王梵施住处,至而言迦尸王梵施:『大王!有如此相:明日日初出时,以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胜之地,并令洗刀。』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命众人言:『如梵志国师之言而行!』诸比丘!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于日出时,得见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胜之地,并得饮洗刀之水。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之第一夫人其胎熟而生男儿,名为长生。诸比丘!时,长生王子不久即得分別。
(七)
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心生思念:『彼迦尸王梵施作多害于我等,彼夺我等之兵、车、国土、藏、库。彼若见我等三人将尽杀之,我当使长生王子住于[P.344]城外。』诸比丘!时,拘萨罗王长寿使长生王子住于城外。诸比丘!时,长生王子住于城外,不久学得一切技艺。
(八)
诸比丘!尔时,有拘萨罗王长寿之〔昔日〕剃发师,而〔后〕属迦尸王梵施者。诸比丘!拘萨罗王长寿之〔昔日〕剃发师见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近波罗㮈城一处,扮为游行梵志,住于陶师家。见而至迦尸王梵施住处,至而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于近波罗㮈城一处,扮为游行梵志,住于陶师之家。』
(九)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命众人言:『捕拘萨罗王长寿与彼第一夫人来!』『大王!唯!唯!』彼众人应诺迦尸王梵施,捕拘萨罗王长寿与彼第一夫人。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命人言:『将拘萨罗王长寿与彼第一夫人俱以坚绳缚其手于后,剃其头发,打恶声鼓,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巡回而出南门,于城南方分为四分,而弃〔四〕片于四方。』『大王!唯!唯!』彼众人应诺迦尸王梵施,将拘萨罗王长寿与彼第一夫人俱以坚绳缚其手于后,剃其头发,打恶声鼓,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来往巡回。
(一〇)
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心生思念:『我久不见父母,我当往见父母。』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入波罗㮈城,见父母俱为坚绳缚其手于后,头发剃落,于恶鼓声中,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来往巡回。见而至父母处。诸比丘!拘萨罗王长寿见长生王子从远方来,见而言长生王子曰:『长生!勿见长,勿见短。[P.345]长生!勿以怨息怨,长生!以德息怨也。』
(一一)
诸比丘!如此言时,众人言拘萨罗王长寿曰:『此拘萨罗王长寿乃發狂而妄语,谁是彼之长生耶?其语向谁言:长生!勿见长,勿见短。长生!勿以怨息怨,以德息怨也。』『我非發狂而妄语,智者了悟。』诸比丘!再次……乃至……诸比丘!三次拘萨罗王长寿言长生王子:『长生……息怨也。』诸比丘!三次众人言拘萨罗王长寿:『拘萨罗王……』『……悟。』诸比丘!时,众人乃令拘萨罗王长寿与第一夫人俱,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来往巡回,由南门出,于城南方分为四分,将〔四〕片弃于四方,置兵而去。
(一二)
诸比丘!时,长生王子持酒入波罗㮈城,而令兵众饮之。彼等醉倒之时,集薪作火堆,将父母之骸载于火堆之上而点火,合掌巡回火堆,右绕三次。诸比丘!其时,迦尸王梵施乃登殊胜楼台上层,诸比丘!迦尸王梵施见长生王子合掌而巡回火堆,右绕三次。见而心生思念:『此人必是拘萨罗王长寿之亲族缘者,无人可告我,我损失也。』
(一三)
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往林间,尽情号哭后,拭泪入波罗㮈城,往近后宫之象厩,言象师曰:『师!我欲学技艺。』『童子!若尔,且学。』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夜分凌晨时起身,于象厩以美妙音声歌而弹琴。诸比丘!迦尸王梵施于夜[P.346]分凌晨时闻象厩以美妙音声歌而弹琴。闻而问人言:『夜分凌晨时起,于象厩以美妙音声歌而弹琴者,谁耶?』
(一四)
『大王!有某甲象师之弟子童子,夜分凌晨时起,于象厩以美妙音声歌而弹琴。』『若尔!唤彼童子。』『大王!唯!唯!』彼众人应诺迦尸王梵施,而唤长生童子至。『童子!汝夜分凌晨时起,于象厩以美妙音声歌而弹琴耶?』『大王!然!』『童子!若尔,即歌,弹琴!』『大王!唯!唯!』长生王子应诺迦尸王梵施,欲得爱顾而以美妙音声歌且弹琴。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言长生王子曰:『童子!侍从我!』『大王!唯!唯!』长生王子应诺迦尸王梵施。诸比丘!时,长生王子较迦尸王梵施先起、后睡,应一切命,行适意,语可爱。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不久令长生王子于宫内任职。
(一五)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言长生王子曰:『童子!驾车,我等出猎。』『大王!唯!唯!』长生王子应诺迦尸王梵施,驾车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将驾车,请知时!』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乘车,长生王子驱车,随驱兵众及车乘终于各往异处。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往远处后,言长生王子:『童子!停车!我甚疲惫,欲睡也。』『大王!唯!唯!』长生王子应诺迦尸王梵施,于地结跏趺坐。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以长生王子之膝为枕而卧,彼甚疲惫,不须臾已眠矣。
[P.347](一六)
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心生思念:『此迦尸王梵施作多害于我等,彼夺我等之兵、车、国土、藏、库,彼杀我父母,今乃我报怨之时也。』如是由鞘拔剑。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心生思念:『父临死言我曰:「长生!勿见长,勿见短。长生!勿以怨息怨,长生!以德息怨。」违忤父语不正也。』如是纳剑于鞘。诸比丘!再次长生王子心生思念:『此迦尸王……』……拔剑。诸比丘!二次长生王子心生思念:『父……违忤父语不正也。』如是复纳剑于鞘。诸比丘!三次,纳……。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怖畏、惊愕、恐惧、恐怖而起。诸比丘!时,长生王子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汝如何怖畏……而起耶?』『童子!梦拘萨罗王长寿之儿长生王子以剑袭我,故我怖畏、惊愕、恐惧、恐怖而起。』
(一七)
诸比丘!时,长生王子左手撮迦尸王梵施之头,右手拔剑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我拘萨罗王长寿之儿长生王子也,汝作多害我等,汝夺我等之兵、车、国土、藏、库,汝杀我父母,今乃我报怨时也。』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以头面礼长生王子足,言长生王子曰:『长生!赦我命!长生!赦我命!』『如何得言我赦大王之命耶?唯有大王赦我命也。』『长生!若尔,汝赦我命,我亦赦汝命。』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及长生王子互相赦命誓不作害。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言长[P.348]生王子曰:『长生!驾车,我等往焉。』『大王!唯!唯!』长生王子应诺迦尸王梵施,驾车而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将驾车,请知时!』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乘车,长生王子驱车,随驱不久而与兵众会合。
(一八)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入波罗㮈城,令集会诸大臣、大官曰:『汝等若见拘萨罗王长寿之儿长生王子,将如何为之耶?』或言:『大王!我等截其手。大王!我等截其足。大王!我等截其手、足。大王!我等截其耳。大王!我等截其鼻。大王!我等截其耳、鼻。大王!我等截其头。』『此乃拘萨罗王长寿之儿长生王子也,于彼一切皆不得作,彼赦我命,我赦彼命也。』
(一九)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言长生王子曰:『长生!汝父临死言:「长生!勿见长,勿见短。长生!勿以怨息怨,长生!以德息怨。」汝父以何意趣而言此耶?』『大王!我父临死言:「勿〔见〕长」,是言「勿长怨」也,大王!我父临死言此为「勿〔见〕长」也。大王!我父临死言:「勿〔见〕短」者,是言「勿速与友不和」也,大王!我父临死言此为「勿〔见〕短」也。大王!我父临死言:「长生!勿以怨息怨,长生!以德息怨。」大王杀我父母,我若夺大王之命,欲大王得利之众人将夺我命;欲我得利之众人将夺彼等之命。如此者,以怨不得息怨也。今大王赦我之命,我赦大王之命,如此,以德息怨也。大王!我父临死〔谆谆〕言此:「长生!以怨……以德息怨。」』
[P.349](二〇)
诸比丘!时,迦尸王梵施言:『希有也!未曾有也!此长生王子乃贤明也。何以故?于父略说,能广解其义故也。』属父之兵、车、国土、藏、库,还之而与〔己〕女。诸比丘!彼于取杖、持刀之王,尚有如此忍辱、慈心。诸比丘!于此处,汝等于如此所善说之法与律出家者,应善持忍辱、慈心。」世尊三次告比丘曰:「诸比丘!且止!勿诉讼,勿斗诤,勿争论,勿诤论。」彼非法比丘三次白世尊言:「世尊法主!请待时,世尊!请具现法乐住,请住安稳,我等行此诉讼、斗诤、争论、诤论是我等事。」时,世尊曰:「此等愚人蒙昧,不易教诫。」即从座起而去。
———长生诵品〔终〕———
三
四
(一)
时,世尊立于僧伽中,说如此偈已,往婆罗楼罗村。尔时,具寿婆咎住婆罗楼罗村。具寿婆咎见世尊从远方来,见而设床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迎而取钵、衣。世尊坐于所设座上,坐而洗足。具寿婆咎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世尊言具寿婆咎曰:「比丘!忍否?足否?为乞食不疲倦否?」「世尊!忍!世尊!足!我为乞食不疲倦。」时,世尊说法、教示具寿婆咎……令之庆喜,即从座起,往般那蔓阇寺林而去。
(二)
尔时,具寿阿那律陀、具寿难提、具寿金毘罗住般那蔓阇寺林。守林人见世尊从远方来,见而白世尊言:「沙门!勿入此林。此处有三族姓子,自爱而住,[P.351]请勿扰之。」具寿阿那律陀闻守林人语世尊,闻而言守林人曰:「守林人!勿止世尊,我等之师世尊来临。」具寿阿那律陀至具寿难提、具寿金毘罗住处。至而言具寿难提与具寿金毘罗曰:「诸具寿!诸具寿!来。我等之师世尊来临矣!」
(三)
时,具寿阿那律陀、具寿难提、具寿金毘罗俱迎世尊,一人取世尊钵、衣,一人设床座,一人置洗足水、足台、足布。世尊坐于所设座上,坐而洗足。彼诸具寿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告具寿阿那律陀曰:「阿那律陀!忍否?足否?为乞食疲倦否?」「世尊!忍!世尊!足!我等为乞食不疲倦。」「阿那律陀!汝等和合、相喜、无诤,有如水乳,互以爱眼相视而住否?」「我等实和合、相喜、无诤,有如水乳,互以爱眼相视而住。」「阿那律陀!汝等如何和合、相喜……视而住耶?」
(四)
「此处,我生思念:『我与如此同行者俱住,我得利也,我善利也。』如是,我于此诸具寿,于显,于隐,为慈身行,为慈语行;于显,于隐,为慈意行。我生思念:『我当弃己之心,应依此诸具寿之心而转。』如是,我弃己之心,依此诸具寿之心而转,虽身异而心一也。」具寿难提及具寿金毘罗亦白世尊,言:「我亦生思念……而心一也。如此,我等和合、相喜、无诤,有如水乳,互以爱眼相视而住也。」
[P.352](五)
「阿那律陀!汝等不放逸、正勤、专念而住否?」「我等实不放逸、正勤、专念而住。」「阿那律陀!汝等如何不放逸、正勤、专念而住耶?」「此处,我等之中往村乞食,先还者即设床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我等因此不用语言。我等每五日俱坐,终夜说法。如此,我等不放逸、正勤、专念而住也。」
(六)
时,世尊说法而教示具寿阿那律陀、具寿难提、具寿金毘罗……令之庆喜,从座而起,向波罗聚落游行,顺次游行到波罗聚落。于此,世尊住波罗聚落护寺林之贤娑罗树下。时,世尊静居宴默,心生如此思念:「我前常为诉讼、斗诤、诤论、喧吵、于僧伽起诤事之彼憍赏弥诸比丘所恼,安乐无住。今离去常起诉讼……诤事之彼憍赏弥诸比丘,离而无伴,唯有一人而安乐安稳住。」有一大象为诸牡象、幼象、子象所恼而住,〔自〕食缺顶之草,彼折之枝为〔他众象〕所食,饮浊水,沈于[P.353]水,渡水时,众象摩触身而行。时,彼大象心生思念:「我为诸牡象、牝象、幼象、子象所恼而住,〔自〕食缺顶之草,我所折之枝为〔其他众象〕所食,饮浊水,沈于水,渡水时,众象摩触身而行。我当离群,应唯一人住。」
(七)
时,彼大象离群,诣波罗聚落护寺林之贤娑罗树下世尊住处。诣已,以长鼻为世尊供饮食,除草。时,彼大象心生思念:「我前为诸牡象、牝象、幼象、子象所恼,安乐无住,〔自〕食缺顶之草,我所折之枝为〔其他众象〕所食,饮浊水,沈于水,渡水时,众象摩触〔吾〕身而行。今离牡象、牝象、幼象、子象而无伴,唯一人而安乐安稳住。」时,世尊知自远离,又以心知彼大象之心所思念,此时,自唱颂,曰:
五
(一)
尔时,世尊于随意间住波罗聚落后,向舍卫城游行,次第游行至舍卫城。于此,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赏弥诸优婆塞言:「此等憍赏弥诸比丘于我等多作不利,世尊为彼等所恼而去。我等对憍赏弥之诸比丘不敬礼,不迎送,不作合掌、恭敬,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养。虽来亦不与施食,我等如此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养时,彼等不受尊敬而去,或还俗,或与世尊和合。」
(二)
时,憍赏弥诸优婆塞对憍赏弥之诸比丘不敬礼,不迎送,不作合掌、恭敬,[P.354]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养。虽来亦不与施食。时,憍赏弥诸优婆塞不尊敬……憍赏弥之诸比丘不受尊敬而言:「我等往舍卫城世尊处,令灭此诤事。」时,憍赏弥诸比丘收藏卧座床具,持钵、衣,往舍卫城。
(三)
具寿舍利弗闻言:「于僧伽常行诉讼……诤事之彼憍赏弥诸比丘,来舍卫城。」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一面。坐一面已,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于僧伽常行诉讼……诤事之彼憍赏弥诸比丘来舍卫城,我于诸比丘应如何为之耶?」「舍利弗!汝随法以处之。」「我如何可知法与非法耶?」
(四)
「舍利弗!依十八事,可知非法说者。舍利弗!此处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为如来之所说所言,如来之所说所言说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为如来之常所行法,如来之常所行法说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非如来所制说为如来之所制,如来之所制说为非如来之所制,无罪说为罪,罪说为无罪,轻罪说为重罪,重罪说为轻罪,有余罪说为无余罪,无余罪说为有余罪,粗罪说为非粗罪,非粗罪说为粗罪。舍利弗!如此依十八事,可知非法说者。
(五)
舍利弗!依十八事,可知如法说者。舍利弗!此处有比丘,非法说为非法,法说为法,非律……律……非如来之所说所言……如来之所说所言……非如来之常[P.355]所行法……如来之常所行法……非如来之所制……如来之所制……无罪……罪……轻罪……重罪……有余罪……无余罪……粗罪……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舍利弗!如此依十八事,可知如法说者。」
(六)
具寿摩诃目犍连闻……乃至……具寿摩诃迦叶闻……具寿摩诃迦旃延……具寿摩诃拘𫄨罗……具寿摩诃劫宾那……具寿摩诃周那……具寿阿那律陀……具寿离越……具寿优波离……具寿阿难……具寿罗睺罗闻……〔同第十 憍赏弥犍度五(三)~(五)〕……「……可知如法说者。」
(七)
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闻:「常诉讼……彼憍赏弥诸比丘,来舍卫城。」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白世尊言:「常诉讼……我于彼诸比丘应如何为之耶?」「瞿昙弥!汝由二部闻法!由二部闻法,以其中如法说诸比丘之见、忍、喜、执为所喜,凡比丘尼众由比丘众所受者,应受如法说者。」
(八)
给孤独居士闻:「常诉讼……彼憍赏弥诸比丘,来舍卫城。」时,给孤独居士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给孤独居士白世尊言:「常诉讼……我于彼比丘等应如何为之耶?」「居士!汝与二部布施!与二部布施,由二部闻法!由二部闻法,以其中如法诸比丘之见、忍、喜、执为所喜!」
(九)
毘舍佉鹿母闻:「常诉讼……彼憍赏弥诸比丘,来舍卫城。」时,毘舍佉[P.356]鹿母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毘舍佉鹿母白世尊言:「常诉讼……我于彼比丘等应如何为之耶?」「毘舍佉!汝与二部布施……为所喜!」
(一〇)
时,憍赏弥诸比丘次第到舍卫城。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在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于僧伽常行诉讼……诤事之彼憍赏弥诸比丘,到舍卫城。彼诸比丘之座卧处应如何为之耶?」「舍利弗!应分离与座卧处。」「若无分离者应如何为之耶?」「应部分分离而与之。舍利弗!但无论如何绝不可无上座比丘之座卧处。若无者,堕恶作。」「衣食应如何为之耶?」「舍利弗!衣食一切人应等分之。」
(一一)
时,彼被举比丘观察法与律而生思念:「此是罪,此非无罪,我有犯,我非无犯,我被举,我非不受举,我依如法、无过、应理之羯磨而被举。」时,彼被举比丘至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在处,至而言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曰:「此是罪,此非无罪……应理之羯磨而被举。然!与我解羯磨!」
(一二)
时,彼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与被举比丘俱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彼诸比丘白世尊言:「此被举比丘言:『此是罪,此非无罪……与解羯磨!』应如何为之耶?」「诸比丘!此是罪,此非无罪,此比丘有犯,此比丘非无犯,此比丘被举,此比丘非不受举。此比丘依如法、无过、应理之[P.357]羯磨而受举。诸比丘!此比丘犯、被举、见〔罪〕故,诸比丘!应与此比丘羯磨。」
(一三)
时,彼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与被举比丘解羯磨,至作举罪之诸比丘住处。至而言作举罪之诸比丘,曰:「依彼事,于僧伽生起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尘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异。此比丘有犯、被举,但见〔罪〕,受解羯磨。我等为灭彼事,作僧伽和合。」时,彼作举罪之诸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彼诸比丘白世尊言:「彼随被举〔比丘〕之诸比丘言:『依彼事……作僧伽和合。』应如何为之耶?」
(一四)
「诸比丘!彼比丘有犯、被举、见〔罪〕、受解羯磨故,诸比丘!僧伽为灭彼事,应作僧伽和合。诸比丘!应如此作:应集会众于一处,病者、非病者亦俱也,任何人皆不得与清净欲。集会已,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依彼事,于僧伽生起诉讼、斗诤、争论、诤论,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尘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异。此比丘有犯、被举,但见〔罪〕,受解羯磨已。若僧伽机熟者,僧伽为灭彼事,作僧伽和合。此为表白。诸大德!请听我言!依彼事……受解羯磨已。为灭彼事,作僧伽和合。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为灭彼事,作僧伽和合,灭僧伽之尘垢,灭僧伽之破坏。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应即时作布萨,诵波罗提木叉。」
[P.358]六
(一)
时,具寿优波离诣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具寿优波离白世尊言:「若有事,僧伽因诉讼……令僧伽別异时,僧伽不决断彼事,由无根至根,而作僧伽和合,此,如法僧伽和合耶?」「优波离!若有事……僧伽不决断彼事,由无根至根,作僧伽和合者,优波离!此非法僧伽和合也。」「若有事……僧伽决断彼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此,如法僧伽和合耶?」「优波离!若有事……僧伽决断彼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者,优波离!此,如法僧伽和合也。」
(二)
「僧伽和合有几何耶?」「优波离!僧伽和合有二。优波离!有义缺而文备之僧伽和合。优波离!有义备而文备之僧伽和合。优波离!何为义缺而文备之僧伽和合耶?优波离!若有事,僧伽因诉讼……令僧伽別异时,僧伽不决断彼事,由无根至根,作僧伽和合。优波离!此名为义缺而文备之僧伽和合。优波离!何为义备文备之僧伽和合耶?优波离!若有事,僧伽因诉讼……令僧伽別异时,僧伽决断彼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优波离!此名为义备文备之僧伽和合。优波离!如此僧伽和合有二也。」
(三)
时,具寿优波离即从座起,偏袒上衣,于世尊住处,合掌奉世尊说偈,曰:
校注
「令僧伽蒙尘垢」(saṅgharāji),此译基于四分律、五分律相对应诸处。英译、辞典等,将此译为「僧伽不和」,其语义由来不明。但十诵律「僧破、僧诤、僧別、僧异」,別举中无「尘垢」一语。 「信」(saddhāya),原本虽为 sandhāya,日译依暹罗本,英译脚注改正如上。 「长寿」(Dīghīti),此名直译虽为「长灾」,日翻借用古译。盖 īti 为「灾」,若作 anīti,即为「寿」。 「著武具」,原本暹罗本俱作 vammikā,日译者谓应改为 vammitā,今从之。 以下诸偈(特別初二偈)译文,日译以本生谈原典第三卷四八八页之原文及注释为依据。第三行依 paṇḍitābhāsā vācāgocara bhāṇino 读法,今仍之。 「如林中之象」。依前述本生谈及法句经三二九采 mātaṅg'araññe va nāgo 读法。 原本以此处「无罪」与「罪」为前后。暹罗本不然。日译依此,今仍之。 日译谓:tehi 一语衍,暹罗本缺。今仍之。 「清净欲」(chanda),出第二布萨犍度。 āhu naṁ yathā。为英译读法,今亦依之。 ubhay' assa。为英译读法,今亦依之。 此处摄颂特多不明之处。【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 册 No. 2 犍度(第1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