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7]第四 自恣犍度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多数同见相亲诸比丘,于拘萨罗国一住处入雨安居。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以何方便和合、欢喜而无相争、安乐住雨安居,于食得无困疲耶?」
(二)
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不共谈话、不问讯。先于村里乞食还者,设床座,调洗足水、足台、足布,调洗残食、器具,调饮食。
(三)
后于村里乞食还者,若有余食,欲者食之;不欲者即弃于无青草处,或沈于无虫类水中。彼除床座,收洗足水、足台、足布,收洗残食、器具,扫净食堂。
(四)
若见水瓶、食瓶、澡盆水空,其人应调备之。若彼不能者,以手招其他〔比丘〕备之;但以姿势,无须语言。若如此者,我等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以住雨安居,于食得无困疲。」
(五)
时,彼诸比丘不共谈话,不相问讯。从村里乞食先还者,即设床座,调洗足水、足台、足布,调洗残食、器具,调饮食。
[P.158](六)
后于村里乞食还者,若有余食,欲者食之;不欲者即弃于无青草处,或沈于无虫类水中。彼除床座,收洗足水、足台、足布,收洗残食、器具,扫净食堂。
(七)
若见水瓶、食瓶、澡盆水空,其人即备之。若彼不能者,以手招其他〔比丘〕备之;但以姿势,无须语言。
(八)
时,出雨安居诸比丘,诣拜世尊乃为常法。时,彼诸比丘三月后出雨安居,收藏卧具床座,持衣、钵,往舍卫城。顺次诣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世尊住处。诣而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佛世尊与客比丘互相致问乃为常法。
(九)
时,世尊告彼诸比丘曰:「诸比丘!堪忍否?满足否?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以住雨安居,不为食所困疲否?」「世尊!堪忍!世尊!满足!我等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住雨安居,未曾为食所困疲。」
(一〇)
诸如来有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时而问、知时而不问;诸如来有利而问、无利而不问;诸如来乃毁无利之桥者也。佛世尊依二相以问诸比丘:或说法、或为声闻定学处。时,世尊告彼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住雨安居,不为食所困疲耶?」
(一一)
「此处我等多数同见相亲诸比丘,于拘萨罗国一住处入雨安居。时,我[P.159]等心生思念:『我等依何方便得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住雨安居,不为食所困疲?』我等心生思念:『我等……若如此者,我等得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住雨安居,不为食所困疲也。』时,我等不共谈话,不相问讯。从村里乞食先还者,设床座、洗足水……无须言语。如此我等和合、欢喜、无争、安乐住雨安居,不为食所困疲。」
(一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此诸愚人非安乐住而称安乐住。诸比丘!此诸愚人住畜兽共住而称安乐住。诸比丘!此诸愚人白羊共住而称安乐住。诸比丘!此诸愚人住放逸共住而称安乐住。诸比丘!如何此诸愚人持外道所持哑戒耶?
(一三)
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责、说法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持外道所持哑戒,持者堕恶作。诸比丘!住雨安居,比丘可依三事行自恣,〔三事者:〕见、闻、疑也。依此汝等互相随顺、免罪、尊律。
(一四)
诸比丘!行自恣者应如此行:聪明贤能比丘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今日行自恣,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行自恣。』长老比丘应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我以见、闻、疑向僧伽行自恣。诸具寿!以哀愍我而语,若见我〔罪〕者即除之。二次……三次,我于见、闻、疑向僧伽行自恣,诸具寿!哀愍我而语,若见我〔罪〕者即除之。』新參比丘应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我以见、闻、[P.160]疑向僧伽行自恣……二次……三次……若见我〔罪〕者即除之。』」
二
(一)
尔时,六群比丘于诸长老比丘蹲踞以行自恣时,坐于座上。少欲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六群比丘于诸长老比丘蹲踞行自恣时,坐于座上耶?」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六群比丘于长老……坐于座上,真实耶?」「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诸比丘!如何彼诸愚人于长老……坐于座上耶?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长老比丘蹲踞行自恣时,不得坐于座上。坐者堕恶作。诸比丘!许一切人蹲踞行自恣。」
(二)
尔时,有一老羸比丘,于一切人行自恣间,蹲踞而待,绝气而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行自恣间,蹲踞自恣终时,可坐于座。」
三
(一)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自恣〔日〕有几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自恣有二〔日〕,十四日与十五日也。诸比丘!如此自恣有二〔日〕。」
(二)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自恣羯磨有几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有四自恣羯磨:非法別众自恣羯磨……〔參照第二 布萨犍度一四(二)~(三)〕……应学。」
(三)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集会!僧伽行自恣。」如此说时,有一比丘白:「有病比丘不来。」世尊曰:「诸比丘!许与病比丘自恣。诸比丘!与自[P.161]恣者应如此行:彼病比丘应至一比丘处,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唱言:『与我自恣,我取自恣,我行自恣。』如此,以身告之,以语告之,以身语告之,即与自恣;不以身告,不以语告,不以身、语告,非与自恣。
(四)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诸比丘!应将病比丘以床或小床,接至僧伽中行自恣。诸比丘!若看护病患诸比丘心生思念……〔參照第二 布萨犍度二二(二)〕……僧伽应往彼处行自恣。但于別众不得行自恣,若行自恣者堕恶作。
(五)
诸比丘!若持自恣者,受自恣……〔同第二 布萨犍度二二(三)~(四)。但『清净』换为『自恣』〕……持自恣者堕恶作。诸比丘!于自恣日,若僧伽有事,许与自恣者,与清净欲,此为僧事。」
四
(一)
尔时,有一比丘,于自恣日为亲族所羁留。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自恣日为亲族所羁留。诸比丘应言彼亲族:『诸具寿!此比丘行自恣间,请须臾免此比丘。』
(二)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同第二 布萨犍度二四(二)。但将『清净』『布萨』改为『自恣』〕……若行自恣者堕恶作。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自恣日为国王所逮捕……为盗贼所逮捕……为恶[P.162]人所逮捕……为怨敌比丘所逮捕。诸比丘应向彼怨敌比丘言……于別众不得行自恣,若行自恣者堕恶作。」
五
(一)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五比丘。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僧伽应行自恣,而我等仅五人,我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五人为僧伽,行自恣。」
(二)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四比丘。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许五人为僧伽以行自恣,而我等四人。我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四人互相行自恣。」
(三)
「诸比丘!行自恣者应如此行: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彼诸比丘曰:『诸具寿!请听我言!今日自恣。若诸具寿机熟者,我等互相行自恣。』长老比丘偏袒上衣,蹲踞,合掌应言彼诸比丘曰:『我以见、闻、疑向诸具寿行自恣。诸具寿!哀愍我而语,若见我〔罪〕者即除之。二次……三次……除之。』新參比丘偏袒上衣,蹲踞,合掌应言彼诸比丘曰:『我以见、闻、疑向诸具寿行自恣……二次……三次……除之。』」
(四)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三比丘。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许五人为僧伽可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而我等仅三人。我等应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三人可互相行自恣。诸比丘!行自恣[P.163]时,应如此为之:聪明……『……〔同第四 自恣犍度五(三)〕……除之。』」
(五)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二比丘。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许五人为僧伽可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三人者可互相行自恣,而我等二人。我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二人可互相行自恣。
(六)
诸比丘!行自恣时应如此为之:长老比丘应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言新參比丘曰:『我以见、闻、疑向具寿行自恣。具寿!哀愍我而语,见我〔罪〕者除之。二次……三次……除之。』新參比丘应……上衣……合掌,言长老比丘曰:『我以见、闻、疑向具寿行自恣……二次……三次……除之。』」
(七)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一比丘。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许五人可为僧伽以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三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二人者可互相行自恣,而我仅一人。我应如何行自恣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八)
「诸比丘!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住一比丘。诸比丘!彼比丘应净诸比丘还来之勤行堂、廷堂、树下处,备饮食,设床座,点明灯而坐。若其他诸比丘来时,应俱行自恣;若不来时,应摄持『今日乃我自恣也。』若不摄持,堕恶作。
(九)
诸比丘!于五比丘住处,一人持来自恣,四人不可为僧伽行自恣,若行自恣者堕恶作。诸比丘!于四比丘住处,一人持来自恣,三人不得互相行自恣,行自[P.164]恣者,堕恶作。诸比丘!于三比丘住处,一人持来自恣,二人不得互相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诸比丘!于二比丘住处,一人持来自恣,一人不得摄持,摄持者堕恶作。」
六
(一)
尔时,有一比丘于自恣日犯罪。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有罪者不得行自恣,而我犯罪。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于此处……〔參照第二 布萨犍度二七(一)~(二)〕……应言忏悔以行自恣,不得以此作自恣之障碍。」
(二)
尔时,有一比丘正行自恣时,忆念及罪。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有罪者不得行自恣,而我犯罪,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正行自恣时忆念及罪。诸比丘!彼比丘应言邻近比丘曰:『我犯某罪,由此出后,即忏悔彼罪!』如此言而行自恣。由此不得作自恣障碍。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正行自恣时心疑有罪。诸比丘!彼比丘……〔參照第二 布萨犍度二七(四)~(八)〕……应言忏悔以行自恣。由此不得作自恣障碍。」
———诵品一终———
七
(一)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甚多其住处比丘集会,五人或过〔五人〕。彼等不知其住处,有其他比丘未来者。彼等思念是法、思念是律、思念和合別众而行自恣。彼等正行自恣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甚多。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此于一住处自恣之日,甚多其住处比丘集会,五人或过〔五人〕。[P.165]彼等不知其住处有比丘未来者。彼等思念是法、思念是律、思念和合別众而行自恣。彼等正行自恣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甚多。诸比丘!彼诸比丘应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
(三)
诸比丘!此于一住处自恣之日……彼等正行自恣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相等。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余者应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诸比丘!此于一住处布萨之日……彼等正行自恣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甚少。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余者应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
(四)
诸比丘!此于一住处,自恣之日……彼等已行自恣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甚多。诸比丘!彼诸比丘应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诸比丘!于此……彼等已行自恣之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相等。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后来者〕应于彼等之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诸比丘!于此……彼等已行自恣之时,有其住处之其他比丘来者,其数甚少。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后来者〕应于彼等之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无罪。
(五)
诸比丘!此……彼等已行自恣,众会未离座时……〔同第四 自恣犍度七(四)〕……已行自恣者无罪。诸比丘……于此……彼等已行自恣,部分众会已离座时……〔同第四 自恣犍度七(四)〕……已行自恣者无罪。诸比丘!此……彼等已行自恣,一切众会已离座时……〔同第四 自恣犍度七(四)〕……已行自恣者无罪。」
———无罪十五事品终———
八~一三
〔參照第二 布萨犍度二九~三五〕。
一四
(一)
「诸比丘!于有比丘尼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诸比丘!于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弃学者……犯极罪者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
[P.168](二)
于不见罪而被举者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应依法而断之。因不忏悔罪而被举者……因不弃恶见而被举者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应依法而断之。
(三)
于黄门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贼住者……归于外道者……畜生……杀母者……杀父者……杀阿罗汉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和合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在坐之众会,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
(四)
诸比丘!众会尚未离去时,不得受別住者之自恣而行自恣。诸比丘!若非自恣〔之日〕,不得行自恣,但除僧伽和合时。」
一五
(一)
尔时,于拘萨罗国一住处,自恣之日發生蛮族怖畏,诸比丘无法三语以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以再语行自恣。」但蛮族怖畏逾益激烈,比丘无法以再语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以一语行自恣。」蛮族怖畏逾益激烈,诸比丘无法以一语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住雨安居者齐唱而行自恣。」
(二)
尔时,于一住处,自恣之日众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众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僧伽未自恣已,但夜将已明。我等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诸比丘!于此一住处,自恣之日众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诸比丘于[P.169]此心生思念:『众人……夜将明矣。』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众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僧伽三语行自恣,僧伽自恣未已,但夜将已明。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再语、一语,住雨安居者可齐唱以行自恣。』
(四)
诸比丘!于此一住处,自恣之日诸比丘说法。经师结集诸经,持律者决定戒律,宣法者谈法,诸比丘争论,至夜更甚。于此若诸比丘心生思念:『诸比丘争论,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僧伽自恣未已,夜将已明。』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诸比丘争论,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僧伽自恣未已,夜将已明。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再语、一语,住雨安居者可齐唱行自恣。』」
(五)
尔时,于拘萨罗国一住处,自恣之日大比丘僧团集会,防雨之处少而大云飞腾。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此处大比丘僧团集会,防雨之处少而大云飞腾。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僧伽自恣未已,雨将已降。我等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六)
「诸比丘!此于一住处,自恣之日大比丘僧团集会,防雨之处少而大云飞腾。于此若诸比丘心生思念:『此处大比丘僧团……雨将已降。』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如此大比丘僧团……雨将已降。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再语、一语,住雨安居者可齐唱以行自恣。』
(七)
诸比丘!此于一住处,自恣之日有国王障碍……乃至……盗贼障碍……火障碍……水障碍……人障碍……非人障碍……猛兽障碍……蛇障碍……命障碍……梵行障碍。于此若诸比丘心生思念:『此是梵行之障碍也。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P.170]僧伽自恣未已,梵行障碍将已生。』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是梵行障碍,若僧伽以三语行自恣时,僧伽自恣未已,梵行障碍将已生。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再语、一语,住雨安居者可齐唱以行自恣。』」
一六
(一)
尔时,六群比丘有罪而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有罪者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堕恶作。诸比丘!有罪而行自恣者,得容许〔僧伽〕责难其罪。」
(二)
尔时,六群比丘已蒙乞容许,而不欲与容许。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欲与容许者,许禁止其自恣。诸比丘!禁止者应如此为之:自恣之日〔即〕十四日或是十五日,彼人现前之时,应于僧伽中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其人有罪,我禁止其自恣。于彼现前处,不得行自恣。』如此以禁止自恣。」
(三)
尔时,六群比丘念:「善行比丘禁止我等自恣。」先与清净无罪诸比丘,以无事、无因禁止其自恣,于诸已行自恣者,亦禁止其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对清净无罪诸比丘,无事、无因不得禁止其自恣,禁者堕恶作。诸比丘!于诸已行自恣者,亦不得禁止其自恣,禁者堕恶作。
(四)
诸比丘!自恣如此者可禁止,如此者不可禁止。诸比丘!如何不能禁止自恣耶?诸比丘!若以三语说自恣,语尽之时,若禁止自恣者,自恣不可禁止。诸比丘!若再语……诸比丘!若一语……诸比丘!若住雨安居者以齐唱自恣,语尽之[P.171]时,若禁止自恣者,自恣不可禁止。诸比丘!如此自恣者,不可禁止也。
(五)
诸比丘!如何自恣可禁止耶?诸比丘!若以三语说自恣,语未尽时,即禁止自恣者,自恣可禁止也。诸比丘!若再语……诸比丘!若一语……诸比丘!若住雨安居者齐唱自恣,语未尽时,即禁止自恣者,自恣可禁止也。诸比丘!如此者,自恣可禁止也。
(六)
诸比丘!此处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比丘等心知:『此具寿身行不净、语行不净、命不净、愚痴、暗昧、受问不能答。』时,即言:『比丘!止!不得讼、诤、争、论』制止之,僧伽应行自恣。
(七)
诸比丘!于此处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其他诸比丘心知:『此具寿身行清净、语行不净、命不净、愚痴、暗昧、受问而不能答。』……应行自恣。
(八)
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诸比丘心知:『此具寿身行清净、语行清净、命不净、愚痴、暗昧、受问而不能答。』者……应行自恣。
(九)
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诸比丘心知:『此具寿身行清净、语行清净、命清净、愚痴、暗昧、受问而不能答。』时……应行自恣。
(一〇)
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诸比丘心知:『此具寿身行清净、语行清净、命清净、贤明、受问即能回答。』时,应言彼曰:『汝禁止此比丘自恣者,是因何而禁之耶?因坏戒而禁止耶?因坏行而[P.172]禁止耶?因坏见而禁止耶?』
(一一)
若彼言:『我乃因坏戒而禁止之、因坏行而禁止之、因坏见而禁止之。』时,应向彼言:『具寿!汝知坏戒耶?知坏行耶?知坏见耶?』若彼言:『我知坏戒、知坏行、知坏见。』时,应向彼言:『何等为坏戒耶?何等为坏行耶?何等为坏见耶?』
(一二)
若彼言:『四波罗夷与十三僧残为坏戒,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为坏行,邪见、边执见为坏见』时,应向彼言:『汝禁止此比丘自恣,是由见而禁止耶?由闻而禁止耶?由疑而禁止耶?』
(一三)
若彼言:『我由见而禁止之、由闻而禁止之、由疑而禁止之。』时,应向彼言:『汝于此比丘,因见而禁止自恣者,汝见者何耶?何为见耶?何时见耶?何处见耶?见犯波罗夷耶?见犯僧残耶?见犯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耶?汝在何处耶?此比丘在何处耶?汝为何事耶?此比丘为何事耶?』
(一四)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因见而禁止其自恣,是因闻而禁止其自恣。』时,应向彼言:『汝于此比丘,由闻而禁止其自恣者,汝闻何耶?何为闻耶?何时闻之耶?何处闻之耶?闻犯波罗夷耶?闻犯僧残耶?闻犯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耶?由比丘闻耶?由比丘尼闻耶?由式叉摩那闻耶?由沙弥闻耶?由沙弥尼闻耶?由优婆塞闻耶?由优婆夷闻耶?由国王闻耶?由王臣闻耶?由外道闻、由外道之弟子闻耶?』
(一五)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由闻以禁止其自恣,由疑以禁止其自恣。』时,应向彼言:『汝于此比丘,由疑以禁止自恣者,汝疑何者耶?何为疑耶?何时疑之[P.173]耶?何处疑之耶?疑犯波罗夷耶?疑犯僧残耶?疑犯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耶?由比丘闻而疑之耶?……由外道之弟子闻而疑之耶?』
(一六)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由疑而禁止其自恣,由何禁止此比丘自恣,我不知也。』诸比丘!若彼诘难比丘,由征问不适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心者,则言:『被诘难之比丘无过。』应止〔其〕说。
(一七)
诸比丘!若彼诘难比丘,自言以无根波罗夷难之者,于处僧残后,僧伽应行自恣。诸比丘!若彼诘难比丘,自言以无根之僧残难之者,于如法治后,僧伽应行自恣。若彼诘难比丘,自言以无根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难之者,于如法治后,僧伽应行自恣。
(一八)
诸比丘!若彼被诘难之比丘,自言犯波罗夷者,摈灭之后,僧伽应行自恣。诸比丘!若彼被诘难之比丘,自言犯僧残者,于处僧残之后,僧伽应行自恣。诸比丘!若彼被诘难之比丘,自言犯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恶作、恶说者,于如法治后,僧伽应行自恣。
(一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犯偷兰遮。部分比丘见是偷兰遮,部分比丘见是僧残。诸比丘!见为偷兰遮之诸比丘,伴同彼比丘于一面如法治后,应到僧伽言:『彼比丘之罪,如法除矣。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行自恣。』
(二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犯偷兰遮。部分诸比丘见是偷兰遮,部[P.174]分诸比丘见是波逸提;部分诸比丘见是偷兰遮,部分诸比丘见是波罗提提舍尼;部分诸比丘见是偷兰遮,部分诸比丘见是恶作;部分诸比丘见是偷兰遮,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诸比丘!见是偷兰遮之比丘等,以彼比丘……〔同第四 自恣犍度一六(一九)〕……僧伽应行自恣。
(二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犯波逸提……犯波罗提提舍尼……犯恶作……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僧残。诸比丘!见是恶说之比丘以彼比丘……〔同第四 自恣犍度一六(一九)〕……僧伽应行自恣。
(二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偷兰遮;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波逸提;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波罗提提舍尼;部分诸比丘见是恶说,部分诸比丘见是恶作。诸比丘!见是恶说之比丘等,以彼比丘……〔同第四 自恣犍一六(一九)〕……僧伽应行自恣。
(二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见有如此事,但不见其人。若僧伽机熟者,除事之后,僧伽应行自恣。』应言彼曰:『世尊规定唯清净者可行自恣,若见事不见人者,立即语此〔事〕。』
(二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见有如此人,但不见其事。若僧伽机熟者,除人之后,僧伽应行自恣。』应言彼曰:『世尊规定应和合以行自恣,若见人不见事者,立即语此〔人〕。』
(二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见有如此事与人。若僧伽机熟者,除事与人之后,僧伽应行自恣。』应言彼曰:『世尊规定应清净和合以行自恣,若知事与人者,立即语此〔事与人〕。』
一七
(一)
尔时,有多数同见相亲诸比丘,于拘萨罗国一住处入雨安居。于彼等邻近有其他诸比丘,常诉讼、斗诤、争论、谈论,于僧伽行诤事,彼等〔亦〕入雨安居,〔思:〕「我等于彼比丘等住雨安居而行自恣时,禁止其自恣。」彼比丘等闻之:「我等邻近有他诸比丘常诉讼……行诤事,彼等〔亦〕入雨安居,〔思:〕『我等……禁止……。』我等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此处有多数同见相亲诸比丘,于一住处入雨安居。彼等邻近有他诸比丘,常诉讼……行诤事,彼等〔亦〕入雨安居,〔思:〕『我等……禁止……。』诸比丘!许彼诸比丘于十四日,行二或三布萨。以是,应于〔他〕诸比丘之前行自恣。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之诸比丘,到其住处者,其住处比丘等应速集会而行自恣,行自恣后,应言:『我等已行自恣,诸具寿随意行之。』
(三)
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之诸比丘,不意〔忽然〕到彼住处者,诸比丘!其住处比丘等设床座,备洗足水、足台、足布,迎取衣、钵,问〔欲〕水否,应对招呼彼等后,往境界外以行自恣。行自恣后应言:『我等已行自恣,诸具寿可随意为之。』
(四)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其住处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其住处诸比丘曰:[P.176]『此住处诸具寿!请听我言!若具寿等机熟者,今行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于次新月行自恣。』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比丘等,向彼诸比丘言:『善哉!今与我等行自恣』者,彼等应言:『汝等非我等自恣之主,我等尚未行自恣。』
(五)
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之诸比丘共住至新月时,诸比丘!其住处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其住处诸比丘曰:『此住处诸具寿!请听我言!……诵……,于次满月行自恣。』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之诸比丘向彼诸比丘言:『善哉!今与我等行自恣。』时,应告彼等曰:『汝等非我等自恣主,我等尚未行自恣。』
(六)
诸比丘!若彼常诉讼……行诤事之诸比丘共住至其满月,诸比丘!彼一切比丘虽不欲者,于次满月,〔即〕于迦剌底迦月之满月行自恣。
(八)
诸比丘!若彼诸比丘行自恣时,无病者禁止病者自恣,则应言彼曰:『此比丘乃病者也,世尊说病者不堪受问。且待此比丘病愈,病愈之后,若欲者可诘难之。』若如此说,彼犹诘难者,不恭敬波逸提也。
(九)
诸比丘!若彼诸比丘行自恣时,病者禁止病者自恣,则应言彼等曰:『诸具寿病者也,世尊说病者不堪受问。汝等且待病愈,病愈之后,若欲者可诘难之。』若如此说,彼犹诘难者,不恭敬波逸提也。
(一〇)
诸比丘!若彼诸比丘行自恣时,无病者禁止无病者自恣,僧伽纠问两者,如法治理后,即应行自恣。」
[P.177]一八
(一)
尔时,有多数同见相亲诸比丘,于拘萨罗国一住处入雨安居。彼等和合、欢喜、无争,得精舍安乐而住。时,彼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和合……得精舍……。若我等今行自恣,而诸比丘于自恣已,出而游行,若是则我等将失此安乐精舍。我等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诸比丘!行此者,应如此为之:一切人应于一处集会。集会之后,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和合、欢喜、无争,得精舍安乐而住。若我等今行自恣,诸比丘于自恣已而出游行,若是则我等将失此安乐精舍。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行自恣摄取。今行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于次迦剌底迦月之满月,僧伽应行自恣。此乃表白。
(四)
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和合……将失……。僧伽行自恣摄取。今行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于次迦剌底迦月之满月,以行自恣。诸大德!行自恣摄取。今行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于次迦剌底迦月之满月,以行自恣。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行自恣摄取。今行布萨,诵波罗提木叉,次迦剌底迦月之满月以行自恣。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五)
诸比丘!行自恣摄取时,若有一比丘言:『我欲往外地游行,我于外地有[P.178]事』者,应言彼曰:『善!自恣已可往。』诸比丘!若彼比丘行自恣时,禁〔他〕一比丘行自恣者,应言彼曰:『汝非我自恣主,我尚未行自恣。』诸比丘!若彼比丘行自恣时,有一比丘禁止彼比丘自恣者,僧伽应纠问两人,如法治理。
校注
「未尽」(apariyositāya),原本作 pariyositāya 此依暹罗本改。 「發起波逸提」(ukkoṭanakaṁ pācittiyaṁ),參考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二六页,波逸提第六三。 「不恭敬波逸提」(anādariye pācittiyaṁ),古译作「轻师及戒波逸提」。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一三页、波逸提五四。 「自恣摄取」(pavāraṇā-saṁgaha),规定自恣日行布萨,改于次迦剌底迦月之满月行自恣。 「床座」(āsaṇa),原本 āpaṇā 误。 「自恣」,原本 apavāraṇā误。【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 册 No. 2 犍度(第1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