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6]第十三品
第一章 劫住论
今称劫住论。此处,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于地狱」,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间完全住于地狱,乃王山部之邪执。
一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佛陀生于世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僧伽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劫住者作劫住之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劫住之人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于过去之劫耶?住于未来之劫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二劫之间耶?住三劫之间耶?住四劫之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住者于劫烧尽时趣何耶?(他)趣于他世界。(自)死而趣耶?趣空中耶?(他)死而趣。(自)劫住之业顺次生异熟耶?(他)实不应[P.477]如是言……乃至……。(自)趣于空中耶?(他)然。(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然。(自)依劫住者而修欲神足、修进神足、修心神足、修思惟神足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应言:「劫住者得住一劫。」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故,劫住者得住一劫。
第二章 得善心论
今称得善心论。于自宗,劫住者唯得欲界善,然而依此不得所舍其生之大或出世间〔心〕。然不区別此,言彼〔劫住者〕于一律不得善心,乃为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可能行布施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可能布施者,汝实不应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自)劫住[P.478]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施饮水、礼拜支提、献华鬘于支提、献香、献涂香、右绕支提而得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右绕支提」者,汝实不应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
二
(他)劫住者可能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由此所出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得色界……乃至……无色界……乃至……出世间之善心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无间〔业〕计㓰者论
今称无间〔业〕计㓰者论。此处,言「无间〔业〕计㓰者」。为蕴破坏(死)与异熟于无间之所命杀母等无间之业,其时依其决定性之命令以作其业,彼〔与命令之人〕生遂行之思,故邪性决定,不得入于正性决定。〔然而〕依非决定性之命令而所命作其业,彼〔命令者〕不生遂行之思,故不为邪性决定,得入正性决定。此乃自宗(自论师)之定说。然而,依彼非决定性之命令,言同样不得入正性决定,乃北道派之邪执。
一
(他)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得入邪性决定及正性决定之两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此计㓰之业非生恶作、追悔耶?(自)然。(他)若此计㓰之业生恶作、追悔,汝实不应言:「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
[P.479]二
(自)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害心出世尊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杀母……乃至……破僧伽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非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耶?(他)然。(自)若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汝实不应言:「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
三
(他)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非有彼业之计㓰耶?(自)然。(他)若有彼业之计㓰,汝实不应言:「计㓰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可入正性决定。」
[P.480]第四章 决定者入决定论
今称决定者入决定论。此处,有二种之决定。邪性决定即无间业与正性决定即圣道。除此二决定而外不名为决定。一切余三地之法名不决定。成就是等亦不决定。然而,佛依自身之智力,记別「此有情于未来得菩提」之菩萨者多功德故,而言「决定者」。以上唯执此之〔所言决言〕语,最后有之菩萨「依其生而现观其法」之意思,言「决定是入决定」,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决定者入决定耶?(他)然。(自)邪性决定者入正性决定,正性决定者入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决定者入决定耶?(他)然。(自)前修道而后入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预流道而后入预流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一来道……乃至……修阿罗汉道而后入阿罗汉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念住……乃至……正勤……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觉支而后入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应言:「决定者入决定。」耶?(自)然。(他)菩萨依其生而不得现观其法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实是决定者入决定。
第五章 有覆论
今名有覆论。此处,若清净者,净化作用不〔余留〕者,言「覆盖、障、覆者为断盖」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有覆者是断盖耶?(他)然。(自)有染者是断贪,嗔者是断嗔,愚者是[P.481]舍痴,有烦恼是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贪而断贪,依嗔而舍嗔,依痴而断痴,依烦恼而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心相应,道是心相应耶?(自)然。(他)二触……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不善而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是第一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是相隔。」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不应言:「善不善……乃至……现前。」
二
(自)有覆是断盖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净、清净、无垢、离染、柔软、堪任、安住,达不动之时,顾心于诸漏之尽智。」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有覆者断盖。」
[P.482]三
(他)不应言:「有覆者断盖。」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见之人,心由欲漏而解脱……乃至……由无明漏而心解脱。」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有覆者断盖。
第六章 现前论
今称现前论。现前者乃结之现前。即具足是等之烦恼者。
一
(自)现前者是断结耶?(他)然。(自)有染者断贪,嗔者断嗔,愚者舍痴,有烦恼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贪而断贪,依嗔而舍嗔,依痴而断痴,依烦恼而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心相应,道是心相应耶?(自)然。(他)二触……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不善,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是第一之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者相隔。」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不应言:「善不善……乃至……现前。」
[P.483]二
(自)现前者断结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净、清净、无垢、离染、柔软、堪任、安住,达不动之时,顾心于诸漏之尽智。」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现前者断结。」
三
(他)不应言:「现前者断结。」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见人之心是由欲漏而解脱……乃至……由无明漏而心解脱。」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现前者断结。
第七章 入定者味乐论
今称入定者味乐论。此处,依止「圆具初禅而住,彼味乐之」等语,而入定者味乐〔其禅〕,彼所言禅欲与禅有所缘,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耶?(他)然。(自)其禅是其禅之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其禅是其禅之所缘耶?(他)然。(自)依其触而触其触,依其受而感受其受,依其想而想其想,依其思而思其思,依其心而思惟其心,依其寻而寻求其寻,依其伺而伺察其伺,依其喜而喜其喜,依其念而忆其念,依其慧而知其慧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484]二
(自)禅欲是心相应,禅是心相应耶?(他)然。(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禅欲是不善,禅是善耶?(他)然。(自)善恶、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恶、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者第一之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相隔。」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善恶……乃至……现前。」
三
(他)不应言:「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离欲恶不善法,圆具初禅而住,彼味乐之,味乐而依彼生喜。寻伺寂定之故……乃至……圆具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彼味乐之,味乐而依彼生喜。」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
[P.485]第八章 不快贪论
今称不快贪论。此处,于「以如何受、乐、苦、非苦非乐受、彼欢、赞、贪著此受而住」之经,言依欢所见。〔然而〕,依止所言「欢」之语而言「对苦受亦贪著之故有欢喜。故有不快贪」者,乃北道派之邪执。指彼等言「有不快贪耶?」是自论师。此处,言「不快贪」,即于不悦之苦受而希望「呜呼于我有」此!「然依邪执而肯定是他论师」。其余此处唯明义。
一
(自)有不快贪耶?(他)然。(自)有欢苦之有情,以如何于望苦、希、愿、求、探、于苦贪者而安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欢乐之有情,非如何之乐于望、希、愿、求、探、乐贪者而安住耶?(他)然。(自)若「有欢乐……乃至……而安住」,汝不应言:「有不快贪。」
二
(自)有不快贪耶?(他)然。(自)对苦受,贪随眠者附随;对乐受,恚随眠者附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对乐受,贪随眠者附随;非对苦受,恚随眠者附随耶?(他)然。(自)若「对乐受,贪随眠者附随,对苦受,恚随眠者附随」,汝不应言:「有不快贪。」
三
(他)不应言:「有不快贪。」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顺逆于入定,以如何之受,受乐、苦、非乐非苦。彼欢、赞、贪著此受而住。」。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有不快贪。
[P.486]第九章 法渴爱无记论
今称法渴爱无记论。此处,所言色渴爱……乃至……法渴爱,此等六渴爱中,最后之渴爱言法渴爱故,是故言「此为无记」,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是异熟无记、作无记、色、涅槃、眼处……乃至……所触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色渴爱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香渴爱……乃至……味渴爱……乃至……触渴爱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渴爱是不善」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爱是不善」者为世尊言,汝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贪爱是不善」为世尊所言,法渴爱非贪爱耶?(他)然。(自)若「贪爱是不善」为世尊所言,法渴爱是贪爱,汝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P.487]三
(自)法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然。(自)色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香渴爱……乃至……味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者,是渴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欢彼此之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五
(他)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耶?(自)然。(他)其非法之渴爱耶?(自)然。(他)若「其是法渴爱」,是故汝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P.488]第十章 法渴爱非苦集论
今称法渴爱非苦集论。此处,言「其是法之渴爱」故,不为苦集因,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色渴爱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渴爱是苦集」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汝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贪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法渴爱非贪爱耶?(他)然。(自)若「贪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法渴爱是贪爱,汝不应言:「法渴爱是苦集。」
三
(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色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P.489]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是渴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欢彼此之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
五
(他)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耶?(自)然。(他)其法非渴爱耶?(自)然。(他)若「其法是渴爱」,是故汝应言:「法渴爱非苦集。」
[P.490]〔摄颂曰〕:
第十三品〔终〕
校注
言:「……佛陀……」,此无佛陀之生,示无破和合僧而言。 言:「劫之始耶?〔同时〕僧伽破耶?」示「若全部住者,劫之初以来〔即〕为业,示生住于彼耶?」而言。 于「劫住者具神通耶?」之问,指修所成而否定。然他宗,准许生来神通,指彼而肯定。 言「修欲神足……」,言依生来之神通为具神通者唯邪执而已。然而若汝有神通者,为难「有修习是等神足故」而言。 「堕恶生人、堕地狱人……」之经者,以一劫为八十分,其一分之间住,指其寿劫而言,故不为证。 于「彼……业」之问,「业」是杀母等之业。此处,指非决定性之命令,然肯定是自论师。因为,无确定性之命令,故「我为不当之事」生之恶作、追悔。 言「若……」等,唯执恶作之生,建立邪执依他论师而言。 今问「依非决定性之命令与计㓰无间者,禁依他论师而入定性决定,执其补特伽罗,计㓰无间……为不可能耶?」是自论师,依其邪执而肯定是他论师。然,自论师「言〔入正性决定〕为不可能,是杀母等业之作者,为难其如何,依汝为其业耶?」而言「杀母……等」。他论师不见如是所作,故否定「实不应如是言……」。言「……避其业……」是指非决定性命令之业而言。因为,「我不为命令」,依取消命令而为「避」者。避之故,此处,即除恶作、除追悔。然,有如是之时亦被认为是「前之命令者有决定性」,他论师以「然」而肯定。此时,自论师承认有避其业之性质,立己之见解而言「若……」等。 终「计㓰无间……」之问如最初之问,问为他论师。肯定为自论师。「非有彼业……耶?」之征问是他论师。指「避」时以前之计㓰时而肯定者是自论师。唯执计㓰之前分,依不决定之见解而建立「若……」之邪是他论师。然而,此邪执为不如理,而建立故,等于不建立。(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言「邪性决定」等,言为示依某决定而入决定者无其他决定之事。 言「前修道……」等,言为示决定之別。 言「念住」等,言为示于一决定法之別。 「菩萨……得……耶?」之言,唯表示菩萨为可能,不入决定者之决定,故不成立。因为,前依一决定法而不决定,于菩提之根本,依见谛而入决定。 言「净、清净……」等,依伏而镇伏清净,清净者之示正断清净而言。言「如是知……」等,依知、依见而说漏尽。非断有覆者之盖,故不为证。D. N. vol. I, p. 83。 D. N. vol. I, p. 84。(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于言「其禅为其禅之所缘耶?」之问,以自身不见其物之所缘,自违经之畏而否定,依「味乐其禅」之〔经〕语而肯定。 「彼味乐其〔禅〕」之经,即得禅自禅出定而成禅味乐。非于等持之中,禅欲、以禅为所缘。A. N. vol. II, p. 126。(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彼于欢、赞……此受……」(M. N. vol. I, p. 266)之经,然行引依苦受者,不称贪之生起。然而,总括以受为相之法,或由自体察苦受,名为见思惟;依见欢喜而欢喜受,非喜苦受之转变。败于苦受即愿求反对之欲乐亦名为欢苦受。如是,有「苦受欢」喜之意义。是故,非证不快贪。(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依「欲渴爱」(S. N. vol. III, p. 26)等之三部分,六渴爱则略而显。于色等之六种所缘,依味著其欲而转渴爱者为欲渴爱。「我及世间有」与常见俱行之渴爱为有渴爱。「〔我及世间〕非有」与断见俱行之渴爱则为无有渴爱。 言「非其法之渴爱耶?」之语,即示渴爱缘法所缘而转,非表无记性。是故不成立。【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2 册 No. 30 论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