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13]第二十二品
第一章 般涅槃论
今称涅槃论。此处,阿罗汉于一切智境涯不断其结而般涅槃,是故,言「不断某结而般涅槃」,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有不断某结而般涅槃耶?(他)然。(自)有不断某身见……乃至……不断某疑、戒禁取、贪、嗔、痴、无愧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有不断某结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罗汉是有贪、有嗔、有痴、有慢、有覆、有嫌恨、有恼、有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是无贪、无嗔、无痴、无慢、无覆、无嫌恨、无恼、无烦恼耶?(他)然。(自)若「阿罗汉是无贪、无嗔、无痴、无慢、无覆、无嫌恨、无恼、无烦恼」者,汝不应言:「不断某结而般涅槃。」
三
(他)不应言:「不断某结而般涅槃。」耶?(自)然。(他)阿罗汉知一切佛之境涯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不断某结而般涅槃。
第二章 善心论
今称善心论。此处,阿罗汉虽得念方广而般涅槃,正念正知而入般涅槃故,言「有善心而般涅槃」,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罗汉行福行、行不动行、引趣作业、引有作业、引自在作业、引增上作业、引大财作业、引大眷属作业、引[P.614]天之荣华作业、引人间之荣华作业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罗汉是增、减、舍、取、散、熏、薰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是不增、不减、减终而安住耶?(他)然。(自)若「阿罗汉是不增不减、减终而安住」者,汝不应言:「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自)阿罗汉非是不舍不取舍终而安住、不散不集散终而安住、不熏不薰熏终而安住耶?(他)然。(自)若「阿罗汉是不舍不取舍终而安住、不散不集散终而安住、不熏不薰熏终而安住」者,汝不应言:「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
三
(他)不应言:「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耶?(自)然。(他)阿罗汉非是正念正知而般涅槃耶?(自)然。(他)若「阿罗汉为是念正知而般涅槃」,是故汝应言:「阿罗汉有善心而般涅槃。」
[P.615]第三章 不动论
今称不动论。此处,思惟世间言「住第四禅而般涅槃」、「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罗汉非住于自然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住于自然心而般涅槃」者,汝不应言:「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
二
(自)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罗汉住于作所成心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住于异熟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住于异熟心而般涅槃」者,汝不应言:「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
三
(自)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耶?(他)然。(自)住于作无记心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住于异熟无记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住于异熟无记心而般涅槃」者,汝不应言:「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
四
(自)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耶?(他)然。(自)「出定第四禅而于等无间般涅槃」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出定第四禅而于等无间般涅槃』是世尊所言」者,汝不应言:「阿罗汉住于不动而般涅槃。」
[P.616]第四章 法现观论
今称法现观论。此处,见于过去有之预流住于母胎终而出现,言「于胎中有法现观」,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于胎中有法现观耶?(他)然。(自)于胎中说法、闻法、法对话、质问受戒、防护根门、食知量、初夜后夜劝觉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于胎中说法……乃至……劝觉悟耶?(他)然。(自)若「无于胎中说法……乃至……劝觉悟」者,汝不应言:「于胎中有法现观。」
二
(自)于胎中有法现观耶?(他)然。(自)依二缘而正见生,非他声与如理作意耶?(他)然。(自)若「依二缘而正见生,他声与如理作意」者,汝不应言:「于胎中有法现观。」
三
第五章 亦三论
今称亦三论。此处,尚生不久之预流者得阿罗汉,见拘利女优婆夷七年妊腹〔之子〕,「于胎中有得阿罗汉」,又见梦中行虚空等,言「有法现观」,又「于彼处有得阿罗汉」,亦于此处,同〔一分北海道〕之邪执。
[P.617]一
(自)于胎中得阿罗汉耶?(他)然。(自)于眠、放逸、失念、不正知得阿罗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睡梦者有法现观耶?(他)然。(自)于眠、放逸、失念、不正知有法现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睡梦者得阿罗汉耶?(他)然。(自)于眠、放逸、失念、不正知得阿罗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无记论
今称无记论。此处,依「有思,此等难决定」之语,言「入于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耶?(他)然。(自)睡梦杀生耶?(他)然。(自)若「睡梦杀生」者,汝不应言:「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自)睡梦不与取……乃至……作虚诳语……乃至……作离间语……乃至……作麤恶语……乃至……作杂秽语……乃至……破墻……乃至……作窃盗……乃至……作一家袭掠……乃至……待伏于路傍……乃至……趣于他妻……乃至……掠夺聚落……乃至……掠夺城邑……乃至……睡梦行婬法……乃至……睡梦者脱不净……乃至……睡梦布施……乃至……睡梦施衣……乃至……施食……乃至……施床座……乃至……施病缘药资具……乃至……施嚼食……乃至……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乃至……施支提……乃至……饰发鬘于支提……[P.618]乃至……献香……乃至……献涂香……右绕支提耶?(他)然。(自)若「睡梦右绕支提」者,汝不应言:「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
二
(他)不应言:「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耶?(自)然。(他)「睡梦者之心难决定」者非世尊所仰耶?(自)然。(他)若「『睡梦者之心难决定』者是世尊所仰」者,是故应言:「一切睡梦者之心是无记。」
第七章 习熟缘论
今称习熟缘论。此处,一切法是刹那者,虽一刻而住,不名以习熟缘而习熟。是故,言「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依习熟缘性生之如何者亦无有」,乃同上〔之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行杀生之习熟,屡屡而行者引地狱、引畜生、引饿鬼。〔其中〕最轻杀生者之异熟乃引人间之短命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其习熟缘性。
二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行不与取之习熟,屡屡而行者引地狱、引畜生、引饿鬼。〔其中〕最轻不与取者之异熟乃引人间之受用穷乏者……乃至……〔其中〕最轻欲邪行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怨敌者[P.619]……乃至……〔其中〕最轻虚诳语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不实噬告者……乃至……〔其中〕最轻离间语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善友离间者……乃至……〔其中〕最轻麤恶语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不可意声者……乃至……〔其中〕最轻杂秽语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不可信语者。诸比丘!饮酒之习熟……乃至……〔其中〕最轻饮酒之异熟乃引于人间之昏迷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某习熟缘性。
三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行邪见之习熟,屡屡而行者引地狱、引畜生、引饿鬼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某习熟缘性。
四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邪思……乃至……邪定之习熟……乃至……引饿鬼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某习熟缘性。
五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修正见之习熟,屡屡而修者有没人于不死,以不死为所趣,以不死为终结。」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某习熟缘性。
六
(自)如何之习熟缘性亦无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P.620]正思……乃至……修正定之习熟,屡屡而修者有没人于不死,以不死为所趣,以不死为终结。」[*]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某习熟缘性。
第八章 刹那论
今称刹那论。此处,一切有为法是无常,是故不过一心刹那而已,依无常性之存在,言「如何某者瞬间而坏,某者长时而坏」者有区別耶?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一切法是一心刹那耶?(他)然。(自)〔唯一〕心〔刹那〕间大地住、大海住、须弥山王住、水住、火住、风住、草木巨树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一切法是一心刹那耶?(他)然。(自)眼处与眼识俱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眼处与眼识俱生耶?(他)然。(自)长老舍利弗非如是而言耶?曰:「友!虽内眼不坏视域之外色亦不来,且若无依其生之存念,则无有出现依其生之识。友!虽内眼不坏,视域之外色来时,若无依其生之存念,则无依其生之识有。友!虽内眼不坏,视域之外色来时,若依其生有存念,则有出现其生之识有。」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眼处与眼识俱生。」
[P.621]三
(自)耳处……乃至……鼻处……乃至……舌处……乃至……身处与身识俱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身处与身处俱生耶?(他)然。(自)长老舍利弗非如是言耶?曰:「友!虽内身不坏,无来外触之识域,则……乃至……友!虽内身不坏,来外触之识域时……乃至……友!内身不坏,来外色之识域时,若有依其生之存念,则有出现其生之识有。」[*]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身处与身识俱生。」
四
(他)不应言:「一切法是一心刹那。」耶?(自)然。(他)一切法是常、坚固、恒、不变法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是一心刹那。
〔摄颂曰〕:
第二十二品〔终〕
校注
言「有善心」者,是依行福行等,故依其义而非难彼而言「行福行」等。 言「正念正知……」者,是于速行〔心〕之刹那,依作正念正知明无昏迷之死而言,非明善心。 言自然心(Pakaticitta)者,是有分心(bhavaṅgacitta)。一切有想之有情住于有分。依有分终之死没心(cutucitta)而死。非难彼,依此意如是而言。于四蕴有。阿罗汉之自然心虽亦不动,然而此间即对五蕴有而说。是故,言「不应言:『……住于不动而般涅槃』」。 「眠……」等,指有分(bhavaṅgavāra)之时而言。于胎中,大概唯转有分〔心〕。是故,眠无作时之转(kiriyāsamayapavattābhāva),〔等于〕「眠」,若无修懃,是放逸。若无执业处之念、正知,是失念、不正知。如斯者如何而有法现观耶? 言「睡梦者之心难决定」,指是罪而言。虽睡梦者亦依杀生等而转恶心,然而无有犯事。此处为知罪之不可。依此理由,其以「难决定」。非是无记。 A. N. Vol. IV, P. 247。 S. N. Vol. V, P. 54。 M. N. Vol. I, 190。中阿含.三〇.象迹喻经(大正一、四六七c)。【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2 册 No. 30 论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