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93]第二十品
第一章 不故思论
今称不故思论。此处,无间事是重大,是故为不故思,其等之〔无间〕事所犯时,〔犯者〕亦言堕无间,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生物亦杀生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不故思不与取亦……乃至……虚诳语亦虚诳语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不故思杀生亦不为杀生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母亦不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故思不与取……乃至……虚诳语亦不为虚诳语者耶?(他)然。(自)不故思杀母亦不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耶?(他)然。(自)言:「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耶?(他)无。(自)言:「若故思杀母,则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若「言『若故思杀母,则堕无间者』,有如是之经」,汝不应言:「不故思杀母亦堕无间者。」
四
(他)不应言:「杀母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母命耶?(自)然。(他)若「夺母命」,是故汝应言:「杀母者堕无间者。」
[P.594]五
(他)不应言:「杀父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父命耶?(自)然。(他)若「夺父命」,是故汝应言:「杀父者堕无间者。」
六
(他)不应言:「杀阿罗汉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夺阿罗汉之命耶?(自)然。(他)若「夺阿罗汉之命」者,是故汝应言:「杀阿罗汉者堕无间者。」
七
(他)不应言:「出〔佛身〕血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出如来之血耶?(自)然。(他)若「出如来之血」者,是故汝应言:「出〔佛身〕血者堕无间者。」
八
(自)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一切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优波利!破僧者堕恶生、堕地狱,一劫住者而不应救者;优波利!破僧者非堕恶生、非堕地狱,非一劫住而应救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
[P.595]九
(他)不应言:「有法想破僧者堕无间者。」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破僧者堕无间者。
第二章 智论
今称智论。此处,有二种之智,是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智〕是有定智,有依施等而转之业所作智;出世间〔智〕是有谛所断之道智、果智。然而,不为此区別,唯谛所断智,他为不然。是故,言「凡夫无智」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一
(自)凡夫无智耶?(他)然。(自)凡夫无慧、解了、择、简择、择法、识別、办別、差別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凡夫非有慧……乃至……差別耶?(他)然。(自)若「凡夫有慧……乃至……差別」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
二
(自)凡夫无智耶?(他)然。(自)凡夫入初禅耶?(他)然。(自)若「凡夫入初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自)凡夫入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P.596]第四禅……乃至……入虚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凡夫布施……乃至……施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耶?(他)然。(自)若「凡夫施病缘药资具」者,汝不应言:「凡夫无智。」
三
第三章 狱卒论
今称狱卒论。此处,言「于地狱,堕地狱者之业以狱卒之形而处刑,称无狱卒之有情」者,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地狱无业苛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狱有业苛责耶?(他)然。(自)地狱有狱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人界有业苛责、有苛责者耶?(他)然。(自)地狱有业苛责、有苛责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狱有业苛责、无苛责耶?(他)然。(自)人界有业苛责、无苛责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597]三
(他)地狱有狱卒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地狱无狱卒。
四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名五缚之刑罚加于彼,以炎热铁杖贯手,以炎热铁杖贯足,以炎热之铁杖贯余足,以炎热之铁杖贯胸中央,彼受苦、利、剧、强苦痛,然而彼恶业无尽时彼亦不死。」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地狱有狱卒。
五
(自)地狱无狱卒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横倒以斧削彼……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足上首下而立,以锯斫之……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将彼系缚于车,令往复于炎炎、等极炽然、灼[P.598]热之地上……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登下大炎炎、等极炽然、灼热炭火山……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足上首下而捉投于炎炎、等极炽然、灼热之铁镬,彼于其中而煮,身为泡沫所覆,彼于其中而煮,为泡沫所覆,或浮、或沈、或漂,彼于其处……乃至……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以彼投于大地狱。诸比丘!彼是大地狱耶?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地狱有狱卒。
第四章 畜生论
今称畜生论,此处,「于诸天,蔼罗伐拏等之天子,有象形马形之变化,彼处无畜生趣,然见彼畜生形之天子,言诸天有畜生」,乃安达派之邪执。
[P.599]一
(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畜生有天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天界是畜生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彼处有蛆、羽虫、蚊、蝇、蛇、蝎、百足、湿虫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天无畜生耶?(自)然。(他)彼处非有称为蔼伐罗拏之龙象、千驾之天乘耶?(他)然。(自)若「彼处有称蔼伐罗拏之龙象、千驾之天乘」,是故汝应言:「天有畜生。」
三
(自)天有畜生耶?(他)然。(自)彼处有象舍、马舍、秣粮、御者马丁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故,天无畜生。
第五章 道论
今称道论。此处,言「彼先之身业、口业、活命是清净」,依止此经及正语、正业、正命是心不相应,于无限制言「有五支之道」者,乃化地部之邪执。
[P.600]一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自)「有八支道,此即正见……乃至……正定」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有八支道,即正见……乃至……正定」者是世尊所仰,汝不应言:「有五支道。」
二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八支道。
三
(自)正语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见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语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思……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业……乃至……正命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然。(自)正见……乃至……正定是道支而不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正见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语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见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业……乃至……[P.601]正命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正思……乃至……正定是道支而是道耶?(他)然。(自)正语……乃至……正命是道支而是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五
(他)有八支道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先彼之身业、口业、命为善清净。如是,彼之此八圣支道应至修习满足。」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有五支道。
六
(自)有五支道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须跋陀!凡于不得圣八支之法律者,其处亦不得沙门,其处亦不得第二之沙门,其处亦不得第三之沙门,其处亦不得第四之沙门。须跋陀!凡于所得圣八支之法律者,其处亦得沙门,第二……乃至……第三……乃至……亦得第四之沙门。须跋陀!于圣八支道所得之法律者,须跋陀!此处亦〔有〕沙门,此处亦〔有〕第二之沙门,此处亦〔有〕第三之沙门,此处亦有第四之沙门。依他沙门,他说为虚。」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八支道。
[P.602]第六章 智论
今称智论。此处,指于〔初〕转法轮〔四谛三转之〕十二智,而十二事智是出世间,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十二事智是出世间耶?(他)然。(自)有十二出世间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出世间智耶?(他)然。(自)有十二预流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预流道耶?(他)然。(自)有十二预流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一来……乃至……不还……乃至……阿罗汉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十二阿罗汉道耶?(他)然。(自)有十二阿罗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应言:「十二事智是出世间。」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是苦圣谛。诸比丘!前未曾闻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而应遍知此苦圣谛。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我所遍知……乃至……诸比丘!此是苦集圣谛。……乃至……诸比丘!此之苦集圣谛应断。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我所断……乃至……诸比丘!此是苦灭谛。……乃至……此之苦灭谛应证。诸比丘!我……乃至[P.603]……诸比丘!我所证……乃至……诸比丘!此是至苦灭之道圣谛。……此之至苦灭之道圣谛应修。诸比丘!我……乃至……诸比丘!依我而修。〔我〕于前未曾闻法而眼生……乃至……光生。」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十二事智是出世间。
彼之摄颂曰:
第二十品〔终〕
校注
称无间业者是业道逮得。非难「若不故思而作业道之部类,其余之杀生等亦应为不故思」,「不故思杀生物亦……」等。他论师若无如是之邪执,则否定。其余者如本文可知。 言「不应言:『杀母者〔堕无间者〕』耶?」是他论师之问。指于疾病治疗时,不故思〔在〕杀者而肯定是自论师。于「非夺母命耶?」之问亦不故思夺者而肯定是自论师。然而不执共同〔肯定之〕意思而「若〔欲夺母命〕……」者是他论师之建立。此若不如理建立者唯不建立。 然指于共破僧者中有法想者,言「破僧者堕无间者耶?」是自论师之问。依「若破和合僧,一劫煮于地狱」之〔经〕语而肯定是他论师。又,〔对于〕「一切之〔破僧是无间耶?〕之问,即指自己有法想者(sakapakkhe dhammasaññī 译者曰:主张自己之见忍喜修正思之破僧伽者)而否定;他分有法想者(parapakakkhe dhammasaññī 译者曰:知自己之主张是非法,他人之法是正确,知而固执自说之破僧者,參照 Vinaya, II, P. 205 破僧犍度)而肯定。于有法想破僧伽者之问二者亦同一理论。 「非世尊所仰耶?」之经,示「说非法者一向堕无间者」而言。Vinaya, II, P. 205。 「堕恶生者、堕地狱者……」之偈亦唯说非法者之意思。然而,他论师不取意义而建立邪执,彼唯以不如理之建立而不成建立。Vinaya, II, p. 205。 言「慧……」等,即示〔是等〕是智之同义语而言。依此其次之事则明。若彼无智亦应无慧等。若有慧等,亦应有智。然而,慧等不异于智。 「〔入〕初禅耶?」等,为示等至慧而言。言「布施」等,即〔对〕业所作智〔而言〕。 言「遍知苦」者,是明唯出间道智而唯出世间为非智。 非难「若于彼处无有狱卒,亦应无业之苛责,有苛责者方〔受〕苛责」,而言「地狱无业苛责耶?」等。 言「人界有〔业苛责〕……」者,为「依眼前所明白者而知」。言「于人间界,于〔能〕苛责者如〔被〕苛责者,同样于彼处〔地狱〕亦然」,此乃于此处之意。 言「非毘奢浮,非饿鬼王」者,即依他论师,所用自论师之经。然而,〔他论师〕横遮其教依自论师而确认。此处,言「毘奢浮」者,为一天。言「饿鬼王」者,于饿鬼界饿鬼大神力者。「苏摩」等是可明瞭。此处所言之〔意思〕如次。彼等毘奢浮等依己业非杀,于终此世而达于他世界之人。言「彼由以终其处,其等自业者杀彼于其处」而言,即明业之所作,而非明狱卒之无者。 M. N. Vol. III, P. 182。中阿含六四.天使经(大正一、五〇四c)、铁城泥梨经(大正一、八二八a),A. N. Vol. I, P. 141。增一阿含.三二.四(大正二、六七四c)。 Dhammapada. Verse 273。 「正语是道支而非道耶?」等,即〔自论师〕依他论师之宗而言。正语等于他论师之宗亦是道支。然,不以色成道而说明。示「『正见是道支……』等,于道名无非道性(maggassa amaggatā)」而言。 于「先彼之……」之经,「于清净戒者有道修习而他者无」。示「应来道之清净性」,言「身业口业命是善清净」。除此,非示五支之性。是故,言「满足彼此之八支圣道」。 D. N. Vol. II, P. 151。游行经(大正一、二五a)。 而难「若彼之十二事〔是出世间〕者,应有十二之道智」,言「有十二之〔出世间智〕耶?」等。他论师指道是一而否定,于一一之谛依谛智、所要智、所作智(saccañāṇa, kiccañāṇa, katañāna)指智之种种而肯定。(译者曰:「就苦谛而言,是苦谛」是谛智;「应遍知者」是所要智:「遍知」是所作智;于四谛有三转十二智),「十二之预流道耶?」等亦同理趣。 就「非世尊所仰耶?」之经,明先分与后分智之別异,非明圣者之十二智。故不成立。Mahāvagga Vol. I, P. II. S. N. Vol. V, P. 421 转法轮经(大正二、五〇三)、杂阿含经一五.一七(大正二、一〇三c)、四分律三二(大正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二二、一〇四)。【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2 册 No. 30 论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