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59]第十八品
第一章 人界论
今称人界论。此处,执「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之经为不如理,言「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只有唯相色」者,乃指现在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非有佛所住之支提、园、精舍、聚落、城邑、王国、地方耶?(他)然。(自)若「有佛所住之支提……乃至……地方」者,汝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二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世尊非生于蓝毘尼、等正觉于菩提树下,世尊非于波罗奈转法轮、于遮波罗支提而舍寿行、世尊于拘尸那竭罗般涅槃耶?(他)然。(自)若「世尊生于蓝毘尼……乃至……般涅槃」者,是故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三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一时,我住于有迦帝,斯跋迦林娑罗王树下。」。「诸比丘!一时,我住于郁鞞罗,于阿踰波罗尼拘律〔树下〕初现等觉」。「诸比丘!一时,我住王舍城,竹[P.560]林迦兰陀园。」「诸比丘!一时,我住于舍卫国,祇多林给孤独园。」「诸比丘!一时,我住于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四
(他)佛世尊住于人界耶?(自)然。(他)世尊非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耶?(自)然。(他)若「世尊生于世间……乃至……不染〔于世间〕」,汝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第二章 法说示论
今称法说示论。此处,世尊住于兜率〔天〕城说示法,送赐变化〔身〕,具寿阿难承受彼〔变化身〕及彼说示而说法,佛世尊不说者,乃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依佛世尊而说其法。」耶?(他)然。(自)能依何而说耶?(他)依变化〔身〕而〔说〕。(自)变化〔身〕是胜者、大师、正自觉者、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法主、法依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依何而说耶?(他)依具寿阿难而说。(自)具寿阿难是胜者……乃至……法依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561]三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舍利弗!我亦略说法。舍利弗!我亦详说其法。舍利弗!〔我〕略详说其法。但知者难得。」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说。
四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我知而说法,不知而不说,诸比丘!我说有因缘法,不说无因缘法。诸比丘!我说有神变法,〔不说〕无神变法。诸比丘!知而说法,不知而不〔说法〕,说有因缘法,〔不说〕无因缘法,说有神变法,不〔说〕无神变法。此是我之训诫、教应行。诸比丘!为汝等充分之满足,为满悦而充分,为喜悦而充分。世尊是正自觉者,善为法说,僧伽善行之。此之悬记所说耶?千之世界为之震动。」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说。
第三章 悲论
今称悲论。此处,依所爱事之破坏而有贪者,依贪而见像似悲转,言「贪者,即名悲。此无于世尊。故佛世尊无悲」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P.562]一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佛世尊无慈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佛世尊无喜……乃至……无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佛世尊有慈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有喜……乃至……有舍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世尊无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有悲者、世间利益者、世间哀愍者、世间利行者耶?(他)然。(自)若「世尊是有悲者、世间利益者、世间哀愍者、世间利行者」,汝不应言:「佛世尊无悲。」
四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世尊非以大悲等至于等至耶?(他)然。(自)若「世尊以大悲等至于等至」者,汝不应言:「佛世尊无悲。」
五
(他)佛世尊有悲耶?(自)然。(他)世尊有贪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佛世尊无悲。
[P.563]第四章 香气论
今名香气论。此处,依于彼佛世尊,奉亲爱于不如理,言「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除此无妙香之香气」,乃一分安达派及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耶?(他)然。(自)世尊食香料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食煮饭、酸粥耶?(他)然。(自)若「世尊食煮饭、酸粥」者,汝不应言:「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
二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耶?(他)然。(自)将佛世尊之大小便浴、涂、采取、收笼、置箱、陈列于市场,依其香而有作香气者之事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五章 一道论
今称一道论。此处,依于佛世尊而奉亲爱于不如理,世尊是预流终,一来终,不还终,为阿罗汉而证阿罗汉,然「唯依一圣道而证四果」者,乃同彼等〔一分安达派及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四触……乃至……四想是俱起耶?[P.564](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预流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一来道……乃至……不还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如何之道耶?(他)依阿罗汉道。(自)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耶?(他)然。(自)世尊是「断三结为预流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世尊『断三结为预流果』者是世尊所言」,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
二
(自)依阿罗汉道而断麤贪、麤嗔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麤欲贪、麤嗔恚耶?(他)然。(自)「欲贪嗔恚之薄者是一来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贪嗔恚之薄者是一来果』是世尊所仰」者,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麤贪欲、麤嗔恚。」
三
(自)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嗔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嗔恚耶?(他)然。[P.565](自)「欲贪嗔恚之无余断是不还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贪嗔恚无余断是不还果』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嗔恚。」
四
(他)不应言:「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耶?(自)然。(他)世尊修预流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预流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是修一来……乃至……不还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不还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五
(自)世尊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声闻依四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声闻见世尊之未见、达〔世尊之〕未达、证〔世尊之〕未证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入禅定论
今名入禅定论。此处,言:「诸比丘!比丘而离欲……乃至……达初禅定而住,寻伺寂静……乃至……达第二禅定……乃至……第四禅定而住。」如是依止顺次而说,近行各各之禅定而转,由禅定而〔直〕入禅定者,乃化地部及一分安达派之邪执。
[P.566]一
(自)由禅定而入禅定耶?(他)然。(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禅定而入禅定耶?(他)然。(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耶?(他)然。(自)为初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不应言:「为初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二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非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二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
三
(自)由初禅定入第禅定耶?(他)然。(自)初禅定生于随欲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自)第二禅定生于随欲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而言……[P.567]乃至……。(自)初禅定是有寻有伺耶?(他)然。(自)第二禅定是有寻有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耶?(他)然。(自)初禅定是第二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不应言:「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三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
五
(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第二禅定生于寻寻伺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随寻伺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禅定有喜耶?(他)然。(自)第三禅定有喜耶?[P.568](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第二禅定入第三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六
(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四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不应言:「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四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四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四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非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四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
七
(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随喜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然。(自)第四禅定生于随喜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禅定是乐俱行耶?(他)然。(自)第四禅定是乐俱行[P.569]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第三禅定是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八
(他)不应言:「由禅定而入禅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离欲……乃至……达第四禅定而住。」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由禅定而入禅定。
第七章 禅定中间论
今称禅定中间论。此处,于彼宗,「于五位不分別五禅定,单『有三三摩地』为佛所说」,不知无寻唯伺三摩地之状态而言「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名禅定中间者」,乃正量部及一分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触中间……乃至……想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570]二
(自)于第二禅定与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若「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者,汝不应言:「有禅定中间。」(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若「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者,汝不应言:「有禅定中间。」
三
(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五
(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寻有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P.571]然。(自)无寻无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六
(自)有寻有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寻无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七
(自)于现在二禅定之中间有无寻唯伺三摩地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转依时,初禅定灭,第二禅定非未生耶?(他)然。(自)若「无寻唯伺三摩地转依时,初禅定灭,第二禅定未生」者,汝不应言:「于现在二禅定之中间有无寻唯伺三摩地。」
八
(他)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自)然。(他)无寻唯伺三摩地是初禅定……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
九
(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三三摩地。即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P.572](自)若「『……乃至……三摩地』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无寻唯伺三摩地为禅定中间。」
第八章 入定者闻声论
今称入定者闻声论。此处,「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而入定者若不闻此者,如何是刺耶?是故「入定者闻声」,乃为东山住部之邪执。
一
(自)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入定者依眼而见色……乃至……依耳……乃至……依鼻……乃至……依舌……乃至……依身而触所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入定者是耳识具足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三摩地非有意识具足者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汝不应言:「入定者闻声。」
二
(自)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汝不应言:「入定者闻声。」(自)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耶?(他)然。(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573]三
(他)不应言:「入定者闻声。」耶?(自)然。(他)「初禅定闻是刺」非世尊所仰耶?(自)然。(他)若「『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汝应言:「入定者闻声。」(自)「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第二禅定寻伺是刺」为世尊所仰,彼有寻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第三禅定喜是刺,第四禅定出入息是刺。虚空无边处入定者色想是刺,识无边处入定者虚空无边处想是刺,无所有处入定者识无边处想是刺,非想非非想入定者无所有处想是刺,想受灭尽定入定者想与受是刺」为世尊所仰,彼有想与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第九章 眼见色论
今称眼见色论。此处,依止于「依眼见色」之语,言净眼见色,乃为大众部之邪执。
一
(自)依眼见色耶?(他)然。(自)依色见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P.574]至……。(自)依色见色耶?(他)然。(自)依色认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认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依眼见色耶?(他)然。(自)于眼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眼非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于眼无运心……乃至……愿」者,汝不应言:「依眼见色。」
三
(自)依耳闻声……依鼻嗅香……乃至……依舌尝味……乃至……依身触知所触耶?(他)然。(自)依色触知其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触知其色耶?(他)然。(自)依色认知其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认知其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四
(自)依身触知所触耶?(他)然。(自)于身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身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于身无运心……乃至……愿」者,汝不应言:「依身触知所触。」
[P.575]五
(他)不应言:「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处,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
〔摄颂曰〕:
第十八品〔终〕
校注
M. N. Vol. I, P. 326。 S. N. Vol. V. P. 185。 言「生于世间……」者,他论师指兜率天居而言。然大师指其唯人间界而言。言「伏世间」,他论师以「伏人间界」之见解而言。然而,大师伏所缘之世界而住。言「不染于世间」者,指「他论师依人间界而不染」而言,但大师「依不染于世间法之烦恼」而住。 A. N. Vol. I. P. 133。杂阿含三五.一三(大正二、二五五b)。 而,名此悲者依据无杂染性、有情所缘性、心解脱性、十一利益性而与慈等为同类者。故非难「若世尊无悲,则慈等亦应无有」而言「佛世尊无慈耶?」等。 于「无悲者耶?」之问,则以不见如是之事而否定。其余于此处意明矣。(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然而,非难「若不达第二禅定而近行飞跃,由初禅定正入第二禅定,亦应由初禅定而入第三禅定,由第二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而言「由初禅……」等。 言「为初禅定……」等,非难「若于初禅定之无间以第二,又由第二等而入定于第三等,应依一运心而入定」而言。 言「于随欲过失……」者,初于欲之过失而作意,后生于禅定刹那之时,则唯相作意。 言「初禅定是第二禅定耶?」非难「若如后速行〔心〕由前速行〔心〕而生,生于无间,除前后之性,依相,此应立即为彼」而问。 言「离欲……」等,由初明〔禅〕顺序禅定〔次第〕所说,非明生于无间事。是故不成立。D. N. Vol. I, P. 74。 禅定亦是心所法,触亦是心所法。是故,非难「若有名为禅定中间,则亦应有触中间等」,而言「有触中间……耶?」 言「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即非难「若有名禅定中间者,于第二第三等之禅定亦应有是等之中间」而言。彼唯依邪执、依不在而否定与肯定。 言「有寻有伺……」等,非难「三三摩地于三摩地之性平等,唯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其他不然,此处有如何之別因耶?」而言。 言「现在二禅定……」,是指初、第二而言。他论师由「现在中间之无寻唯伺三摩地名禅定中间」之邪执而肯定。 「初禅定灭……」之问,以「于三者之一刹那而转依为不应理」而肯定。 言「无寻唯伺三摩地是初禅定……耶?」指依四〔禅〕位而问。自论师则由「于如是之理趣而彼之不在」而否肯。 「非三摩地……耶?」此处之意如次。若是等三三摩地中而二三摩地是禅定而不是禅定中间,则同其他之〔无寻唯伺〕亦应是禅定而不是禅定中间。 言「依眼而见色耶?」等,即非难「『入定者暂无转依五门』,无其〔五门转依事〕,若彼闻声,则色亦可见」而言。 言「声是刺」,即依散乱之因而言。麤声刺激其耳时,有由初禅定而出事,是故而言,故不成立。 言「第二禅定……」等,为「其他之刺亦如于等至内不存在,闻声之事亦如是令觉」而言。 非难「若依眼见色,依色应可见色」,言「依色见色耶?」等。他论师指色处而否定,更问指唯眼而肯定。 言「承认耶?」于此处之意如次。言「见耶?」者,指吾人之「认知」而问,唯非单向眼,故最初,汝眼即依色而认知色耶?他论师唯依前之理论而否定或肯定。 而,非难彼「若如是,色亦为意识,因此以认知」,言「色是意识耶?」他论师不得其偽而否定。 言「诸比丘!此处,依眼见色」者,依资粮论之理趣而言。如言「依箭而讨,依弓而讨者」,言「依眼识而见亦依眼而见」。是故不成立。【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2 册 No. 30 论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