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42]第十七品
第一章 阿罗汉有福业积集论
今名阿罗汉有福业积集论。此处,见彼阿罗汉之施分配、礼拜支提之业,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乃安达派之邪执。
一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有非福业之积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无非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行福行,行不动行,引趣作业,引有作业,引自在作业,引增上作业,引大富作业,引大眷属作业,引天之福乐作业,引人之福乐作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耶?(他)然。(自)阿罗汉增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舍耶?……乃至……执耶?……乃至……阿罗汉散耶?……乃至……阿罗汉集耶?……乃至……阿罗汉[P.543]熏耶?……乃至……阿罗汉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非不增、不减,减终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不增、不减,减终而住者」,汝实不应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自)阿罗汉非不舍不执,舍终而住、不散不集,散终而住、不熏不薰,熏终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罗汉不熏不薰,熏终而住者」,汝实不应言:「阿罗汉有福业之积集。」
四
(自)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耶?(自)然。(他)阿罗汉以施而施耶?(自)然。(他)若「阿罗汉以施而施」者,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他)阿罗汉施衣……乃至……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施饮水、礼支提、献华鬘于支提、献香、献涂香……乃至……右绕支提耶?(自)然。(他)若「阿罗汉右绕支提」,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福业之积集。」
第二章 阿罗汉无非时死论
今名阿罗汉无非时死论。此处,「诸比丘!我不说已作积集之故,不受思业异熟而灭」之经意于不如理作意,言「阿罗汉受一切之业异熟,终而涅槃,故阿罗汉无非时死」者,乃王山部及义成部之邪执。
一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P.544]是言……乃至……。(自)有杀阿罗汉者耶?(他)然。(自)阿罗汉有非时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夺阿罗汉命者是有命,有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耶?无命,无命之残余时夺命耶?(他)有命,有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自)若「有命,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者,不应言:「阿罗汉无非时死。」(自)无命,无命之残余时而夺命耶?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阿罗汉无非时死耶?(他)然。(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武器、火乃无效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武器、火乃非效耶?(他)然。(自)若「对于阿罗汉之身,毒……乃至……火有效」者,依此不应言:「阿罗汉无非时死。」
四
(自)对于阿罗汉之身,毒……乃至……火无放耶?(他)然。(自)无杀阿罗汉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五
(他)阿罗汉有非时死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我不说已作积集之故,不受思业之〔异熟〕而灭。其〔灭〕者于现法,或于次生,于[P.545]后次生应起。」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止,阿罗汉无非时死。
第三章 一切由业论
今称一切由业论。此处,依止于言「依业而世间转」之经,言「一切是此业、烦恼、异熟之转而依业」者,乃王山部及义成部之邪执。
一
(自)一切者是依业耶?(他)然。(自)业亦依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业耶?(他)然。(自)一切者因宿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一切者依业耶?(他)然。(自)一切者依业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业异熟耶?(他)然。(自)依业异熟而杀生耶?(他)然。(自)杀生为有果耶?(他)然。(自)业异熟是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异熟是无果耶?(他)然。(自)杀生是无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依业异熟而不与取……乃至……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破墙、窃盗、袭掠一家、持伏于路边、趣于他妻、掠夺城邑、掠夺聚落;依业异熟而以施[P.546]而施、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耶?(他)然。(自)病缘药资具有果耶?(他)然。(自)业异熟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异熟无果耶?(他)然。(自)病缘药资具无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四
(他)不应言:「一切者依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第四章 根缚论
今称根缚论。此处,有二种苦,是根缚与非根缚。根缚是依苦事为苦。非根缚是自认为「依生死逼迫之义是无常,其事为苦」而苦。不执此之分別而言「世尊为边知彼而住于梵行」,是唯根缚之苦而无他,如说因部之邪执。
[P.547]一
(自)唯根缚是苦耶?(他)然。(自)唯根缚是无常、有为、缘起、尽法、坏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根缚非无常……乃至……变易法耶?(他)然。(自)若「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者,汝不应言:「唯根缚是苦。」
二
(自)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不是苦耶?(他)然。(自)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不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苦耶?(他)然。(自)非根缚是无常……乃至……变易法而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自)唯根缚是苦耶?(他)然。(自)世尊言:「无常是苦」,无常不是非根缚耶?(他)然。(自)若「世尊言『无常是苦』,无常非根缚」者,汝不应言:「唯根缚是苦。」
四
(他)不应言:「唯根缚是苦。」耶?(自)然。(他)如世尊是边知根缚之苦而住于梵行,如是世尊是边知非根缚之苦而住于梵行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P.548]……。(他)如根缚之苦是边知耶?如不再生,如是非根缚之苦是边知耶?不再生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唯根缚是苦。
第五章 除圣道论
今名「除圣道论」。此处,言「圣道是至苦灭之道」,故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乃说因部之邪执。
一
(自)除圣道而余诸行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圣谛唯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圣谛唯三耶?(他)然。(自)四圣谛,即苦、苦集、苦灭、苦灭道,非依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圣谛,即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依世尊所言」者,故不应言:「圣谛唯三。」
二
(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依何义耶?(他)依无常义。(自)圣[P.549]道是无常耶?(他)然。(自)圣道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圣道是无常,其又不是苦耶?(他)然。(自)苦集是无常,其又不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苦集是无常,其又是苦耶?(他)然。(自)圣道是无常,其又是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应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耶?(自)然。(他)其不是至苦灭之道耶?(自)然。(他)若「其是至苦灭之道」者,汝应言:「除圣道而余之诸行是苦。」
第六章 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此处,依胜义而唯道果为僧伽,而道果以外不名为僧伽,道果即何物亦不受,是故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者,乃名为现在大空宗——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可接待、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世间无上福田」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
二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P.550]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是世尊所言」,汝应言:「僧伽受供养。」
三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而施物耶?(他)然。若「对于僧伽有施而施物」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受供物。」
四
(自)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僧伽受供物。
五
(他)僧伽受供物耶?(自)然。(他)道受果受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P.551]第七章 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此处,唯道果名僧伽故,其等〔道果〕净化供物事为不可能。故「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乃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无上福田」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二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是世尊所仰,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三
(自)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耶?(他)然。(自)对于僧伽非有施之施而终、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之施而终、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自)对于僧伽非有施衣……施食……乃至……施床座……乃至……施病缘药资具……乃至……施嚼食……乃至……施啖食……乃至……施饮水、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对于僧伽有施饮水、令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应言:「僧伽净化供物。」
[P.552]四
(他)僧伽净化供物耶?(自)然。(他)道是净化耶?果是净化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八章 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于此处,亦唯道果名僧伽故何物亦不受用,是故「不应言『僧伽受用而饮、啮、味』」者,即亦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僧伽非有作食、作別请食、作粥饮物耶?(他)然。(自)若「僧伽有作食、作別请食、作粥饮物」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二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众食、展转食、残食、非残食」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众食……乃至……非残食』者是世尊所仰」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三
(自)不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他)然。(自)八种饮物,即庵摩罗汁、阎浮汁、蕉汁、芭蕉汁、蜜汁、葡萄汁、水百合根汁、波娄沙迦(三色花)汁[P.553]者非世尊所说耶?(他)然。(自)若「八种饮物,即庵摩罗汁……乃至……波娄沙迦(三色花)汁为世尊所说」者,汝应言:「僧伽而受用饮啮味。」
四
(他)僧伽而受用饮啮味耶?(自)然。(他)道而受用饮啮味,果而受用饮啮味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九章 不应言「施于僧伽而有大果」之论
今称「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之论」。依此处,亦唯道果名僧伽。何物亦不能施于彼等,不依于彼等而受,依施于彼等,无望任何之利益,是故「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亦同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僧伽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应请……乃至……无上福田」者,汝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二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为世尊所言者,汝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三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瞿昙弥女!施于僧伽![P.554]若施于僧伽者,我与僧伽俱受供养」者非世尊所言耶?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
四
(自)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天帝释对世尊非如是言耶?曰:
[P.555]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施于僧伽有大果。
第十章 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
今称「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此处,世尊亦不受用何者,然为共世间随顺而受用,如示现自己,是故以无益,言「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乃同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一
(自)不应言:「施于佛有大果。」耶?(他)然。(自)世尊非两足中之第一、两足中之最胜、两足中之上首、两足中之最上、两足中之最尊、无等、无等等、无比等、无比类、无比人耶?(他)然。(自)若「世尊是两足中之第一、两足中之最胜……乃至……无比人」者,汝应言:「施佛有大果。」
二
(自)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于戒定慧有与佛等等者耶?(他)然。(自)若「于戒定慧无与佛等等者」,汝应言:「施佛有大果。」
[P.556]三
(自)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此世界与他世界皆取欲功德之大果,至应请者中之最上,无有比佛陀更胜者、相等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施佛有大果。
第十一章 供物净化论
今名供物净化论。此处,若为依受者供物所净化有大果,依施者而施所施,依受者异熟现,他应为他作者,苦乐应为他作,作者与受者应异,是故言「施依施者所净化,非依受者,唯施者之心清净与异熟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一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受者非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受者是……乃至……福田」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二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四双八辈是应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双八辈是应供施』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P.557]三
(自)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以施物施于预流者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于预流者有其效果」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自)以施物施于一来果者……乃至……不还者……乃至……阿罗汉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于一来者……乃至……不还者……乃至……阿罗汉有效果」者,汝不应言:「唯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
四
(自)受者净化施耶?(自)然。(他)他是他之作者,苦乐是他作,作者与受者异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施者净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阿难!此等四种之清净施物,何等为四?阿难!有施物,由施者而净,非由受者。阿难!有施物,依受者而净,非依施者。阿难!有施物,依施者亦依受者而净。阿难!非依施者亦非依受者而净。」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布施唯依施者而净化,非受者。」
[P.558]〔摄颂曰〕:
第十七品〔终〕
校注
称阿罗汉者,是舍离福罪者。为难「彼若作福业者,亦应作恶」,而言:「有非福业之积集耶?」他论师不见〔阿罗汉〕杀生等之所作而加以否定。 于「行福行……」等,趣于有业 bhavagāmiKamma,于阿罗汉无而否定。 于「以施而施耶?」等,由依作心而施转自论师是否定。他论师唯见「省其心而起作用」而建立邪执,然而「其有所建立不如理者」,为不建立。 言「诸比丘!我不〔说〕……」经者,是指此而说。〔即〕我不说:「已作之故,不受、不知、不经验思业之异熟,是等业之灭,转为断绝。」其〔灭、转之断绝〕是顺现法受〔业〕,于现法而〔起〕,非于其后,顺后生受业,得异熟之机会时而〔起〕。这样,换言之,有于如是轮回所转之中,有得异熟机会之业时,若住于其处,如得脱恶业之世界者非有。如是而为,依「凡未得异熟机会之业亦必依所受」之想法,作建立「阿罗汉无非时死」之邪执。此错误之作 A. N. Vol. V. P. 292。 而难「彼若如是,『业亦依于业』」,言「业亦依于业耶?」他论师若「业亦名为业」者,「其业不能不为异熟」而以否定。 言「因宿作耶?」为难「若『一切者依业』,其应为因宿作事」而言。他论师自堕于宿作因论之畏而否定。 言「依于业异熟耶?」若「一切者依于业」,于过去之有而转者为因,业亦依于前有之业而为业异熟。是故,于汝,为难「一切者依于业异熟」而问。他论师如由种出芽,指依现在所转之业现而否定。重问之时,彼业如〔种〕依前种,依前业而转故肯定。 言「杀生耶?」等,若为「一切依于业」,为难「杀生等依于业异熟之作」而言。 他论师由「恶戒思亦由前业所现,一言以蔽之,不外于异熟」之邪执而肯定。于底本,有「实不应如是言」,依今注以改正。 而又为难「若依于汝,杀生由异熟而现,如杀生之异熟亦有果而言『有果耶?』」他论师引杀生之地狱等性见有果而肯定。然而由不见「言『此业异熟之果』之个处」而否定。 「……依于业而转」之经,反业于「无业」之无业论者,现「有业」之业论者业之所作,非言「一切由业而现」。故不成立。Suttanipāta Verse 645。 而又依世尊所言「无常是苦故」,是故为难「『唯根缚是无常』」,言「唯根缚是常……」等。 言「非根缚非是无常……耶?」「土地山岳岩石等亦非根缚,亦非无常耶?」之义。(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言「不应言:『唯根缚是苦』耶?」之问,以「然」肯定是自论师。非根缚是苦忧之所缘。于热时之火、于寒时之风为苦所缘。财祸之破损常忧之〔所缘〕。故虽无无常义亦应言:「非根缚是苦。」然,不由业烦恼而生,故不应言:「苦圣谛。」于是处,则依道而不是边知。草木等之灭及时节、种子之灭不各为苦灭圣谛。是故,根缚是苦,且又是圣谛,其他唯苦,示此异而肯定。 「如根缚……」等之语,示「为遍知根缚而有梵行住,遍知者无再生事」。是故,依自论师而否定。然,依「无常是苦」语所摄,避非根缚之苦亦不可能,是故不成立。 若为如是,为难「集亦至于苦」而言「苦集亦……」。他论师指因相而否定。再者,重而问之,乃指系属于转而肯定。 于「唯三耶?」之问,自违经之畏而否定,依邪执而肯定。 言「〔祭祠〕火……」之经,由他论师之宗取来之物。此处,大云者,指云雨而言。地受雨非受云。 言「净化」者,为作大果。对于僧伽,若施少则为多,若施多则成更多。 M. N. Vol. III, P. 253。 S. N. Vol. I, P. 233。 Vimāna-vatthu 34, 25-27。 言「应请」等,「若受者不净化,如何彼为应请等之性耶?」而言。(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他是他之作者……」等,若施者之施思依受者而作,则〔他论师之所论〕为当然,然彼施思之清净是缘于名受者之事,依大异熟之义而有所净化,是故,此不非难,净化受者亦施。 M. N. Vol. III, P. 256。中阿含.一八〇.瞿昙弥经(大正一、七二七b.c)、分別布施经(大正一、九〇四a)。【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2 册 No. 30 论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