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一

宝幢分第九中陀罗尼品第六

尔时东方有乐世界佛名阿閦与诸无量神通菩萨發彼世界一念来至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大集之处到已坐于化莲华上无量菩萨亦复如是各各皆坐化莲华上如是东方无量诸佛无量菩萨各各来诣娑婆世界到已皆坐化莲华座南北二方亦复如是

尔时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亦与无量神通菩萨發彼世界一念来至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大集之处到已坐于化莲华上无量菩萨亦复如是各各皆坐化莲华上各各以己神通福力作供养具或作金沙和微妙香以散佛上或作种种微妙香华或起右绕娑婆世界或有长跪说偈赞叹或有系心善思惟者或雨金华乃至优钵罗华或以妙眼瞻睹佛身

时有童子名须菩提以己神力及佛神力出大音声而说偈言

「诸佛无量大宝幢  能坏一切疑网心
我初未曾得见闻  如是无量大会众
满此世界无量佛  具足福德诸菩萨
此地即是大宝塔  皆得供养十方佛
无量诸佛何因缘  悉来集是恶世界
今此国土恶众生  亦复不能信佛事
为坏一切大魔业  为欲具足大功德
为欲示现大神通  是故诸佛集会此
此会若有诸众生  至心生于信喜心
若以此心听受法  是人即能破魔业
若欲通达无上乘  及欲修行八正道
若欲永断诸烦恼  应当至心听正法
诸十方佛及菩萨  皆来至此坐化华
释迦如来欲说法  为护正法住无量

如是音声充遍大会无量菩萨得无量忍异口同声作如是言「我今坐已唯愿如来宣说正法摄一切法无畏微妙能坏魔业过于魔道摧伏魔幢建立胜坏诸烦恼调伏怨敌裂诸疑网入种智门过诸怖畏护众菩萨亦令菩萨一切受乐得诸菩萨慧方便门及以一切安乐之一切三昧忍辱光明慧方便门三十七品心陀罗尼唯愿如来广分別说为令众生受诸安乐获得上色上力上乐上触上辩上念上意为闻法已不忘失故为坏国土恶瑞应故受持戒故修集道故不失无上菩提心故唯愿如来为如是事颁宣广说是陀罗尼为护法故不断一切三宝种故示诸菩萨菩提道故为不分別虚空法性空相等故显示明暗有相无相观平等相此彼法故为不分別众生寿命士夫等法不生不灭断一切相一切变易等相无物虚空实性故唯愿释迦牟尼如来及与诸佛广宣分別大陀罗尼为令无量无边众生真实睹见三宝性故为令无量无边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尔时一切无量诸佛默然许之许已即入诸佛上妙境界誓愿功德三昧

尔时此间娑婆世界所有地狱畜生饿鬼诸苦即灭得见诸佛有诸众生疑网无信即得净信一切众生见无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恶见疑网狂乱等病身心寂静各各皆作如是念言「唯我一人独坐佛前听受正法如来世尊唯为我说独调伏我断诸烦恼如我所请而为我说」尔时世界一切众生异口同音作如是言「愿佛说法我当顶受

尔时释迦如来劝此世界所有众生令供养佛尔时众生既闻劝已即各供养一切诸佛香华幡盖伎乐赞叹

尔时世尊即作是言「十方诸佛谛听谛听我以往昔本愿力故在此世界具足五滓恶众生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生迷失正道无明所覆失于正念增长烦恼安处三趣乐作十恶远离善根舍功德业喜造五逆耽著非法诽谤正典毁呰圣人嗔恚炽盛不乐修慈招提僧物随意而用于业果报不能深信不乐供养师长和上有德之人为如是等弊恶人故修集如是大慈悲心以是因缘于是世界而得成道既成道已常乐修集勤精进法忍于饥渴寒热等苦游诸国土城邑聚落为诸众生宣说正法或有众生贫穷病苦受身丑陋为怜愍故受其所施臭秽之食为欲增长施主福德皆悉食之亦受众生麁澁臭秽弊坏衣服山间河涧空旷林野所有住处悉亦受之若草若叶若石若塼为众生故随施受之而卧其上以勤精进修善方便

「为刹利故演说王事为婆罗门说四毘陀星宿祀天为诸大臣说治化事为诸医师演说四大增减等病为诸农夫商贾之人说护财谷为诸女人说护璎珞勤修诸善得不共夫为出家者说于忍辱为调伏故说如是法未得善利劝之令得未得证者劝令得证未解脱者劝令解脱为调众生受诸苦恼我为众生修集慈悲然诸众生犹于我所生不善心或打或骂或生嫉妬或有说言『沙门瞿昙即是幻士虽赞持戒自畜妻妇虽赞慈心而害众生赞舍富贵自往王家瞿昙沙门善知方术畜妻妇不生子息瞿昙沙门能治女身故末利生爱重心瞿昙沙门善知呪术故令须达生宗敬想瞿昙沙门善知药是故其身常有光明』得如是等无量恶名或有以石土木刀毒遥见打掷为欲杀我为杀我故故放恶象毒蛇于我住处放大猛火粪秽不净造作种种诸恶方便欲坏我法为灭我法为摧法幢为破法船坏法性为破法藏

「十方诸佛唯愿观察过去诸佛有于如是五滓世界成得佛道无有不说如是大集金刚法心因缘自在陀罗尼者为坏一切诸魔力故为三宝种不断绝故为诸众生增善法故为坏一切佛法怨故为令众生远离苦故灭身口意诸恶业故为令人天性调柔故为诸国土受安乐故为破世间诸恶相故为令众生悉得具足六波罗蜜故为發无上菩提心故为教菩萨善方便故为令菩萨次第住故以如是等诸因缘故过去诸佛为如是等五滓众生说是大集金刚法心因缘自在陀罗尼也今此世界十方诸佛悉来集会唯愿诸佛各说如是陀罗尼呪为怜愍故为当流布大乘经故为此世界法久住故令诸恶魔不得便故

尔时诸佛即皆同声说此陀罗尼句

安伽逻(一) 安伽逻(二) 半伽逻(三) 婆𭒂伽逻(四) 婆逻𭒂伽逻(五) 婆蛇比呵(六) 曼啰婆毘(七) 阿𭇔(八) 阿佉婆呤(九) 题咩(十) 度慕汦(十一) 翘婆知(十二) 翘由离(十三) 三摩婆阿尼(十四) 三摩多婆提呤(十五) 陀弥(十六) 陀移(十七) 陀摩翘阇(十八) 弥啰㝹破犁(十九) 破罗婆汦(二十) 伽泞(二十一) 伽那婆逻汦(二十二) 希利(二十三) 希提(二十四) 希逻(二十五) 希逻翘(二十六) 谵婆提(二十七) 婆迦斯(二十八) 咤迦汦(二十九) 咤迦婆逻汦(三十) 伽那𭒂呵汦(三十一) 希利汦(三十二) 尸利汦(三十三) 频地利𭒂(三十四) 具婆希(三十五) 酬呤(三十六) 弥啰酬呤(三十七) 酬蓰(三十八) 阿其离(三十九) 阿婆弥(四十) 娑利也(四十一) 多哆旦(四十二) 富流(四十三) 希利(四十四) 战地离(四十五) 摩陀弥(四十六) 陀弥(四十七) 究周流(四十八) 牟周流(四十九) 阿遮咤(五十) 至利(五十一) 至弥利(五十二) 遮婆呵(五十三) 周婆(五十四) 周娄(五十五) 悉啰𭒂(五十六) 究娄(五十七) 娑罗究侜(五十八) 究侜(五十九) 摩诃娑逻娑(六十) 𧯞侜(六十一) 𧯞侜(六十二) 摩诃萨哆希力陀蛇(六十三) 富罴(六十四) 修富罴(六十五) 度摩波利呵利(六十六) 阿婆移(六十七) 流之泞(六十八) 迦逻叉(六十九) 阿陀摩兜(七十) 比婆呵(七十一) 提提利(七十二) 摩摩利(七十三) 波舍佉(七十四) 或或逻(七十五) 路迦比那蛇迦(七十六) 𭒂时离(七十七) 𭒂时罗陀呤(七十八) 𭒂时离陀提(七十九) 斫迦逻婆时离(八十) 遮尼离(八十一) 遮迦逻婆提(八十二) 陀呤(八十三) 陀呤(八十四) 牟离咤呤(八十五) 休休呤(八十六) 朋伽频婆呤(八十七) 舍利奢(八十八) 流流周(八十九) 之利周利(九十) 牟呤慕陀呤(九十一) 慕荼泞(九十二) 慕荼泞(九十三) 伽伽逻尼(九十四) 牟荼泞(九十五) 散婆逻牟荼泞(九十六) 提提罗蛇尼(九十七) 摩醯首逻罗蛇尼(九十八) 律师婆尼(九十九) 陀逻𭒂(一百) 战荼罗素咩(百一) 萨婆萨写阿提㗭多(百二) 车陀兜𭒂阿那(百三) 摩弥尼(百四) 𭒂罗逻提(百五) 乌阇其离(百六) 比比那(百七) 𭒂那逻诃(百八) 复佛呤(百九) 仇留(百十) 仇留(百十一) 牟留(百十二) 牟留(百十三) 希希(百十四) 希希(百十五) 阿逻(百十六) 阿逻(百十七) 迦迦荼婆呵(百十八) 希希多(百十九) 阿由那(百二十) 鞬荼谵婆斯(百二十一) 竭陀尼(百二十二) 阿婆陀呵泞(百二十三) 末力伽比流比流(百二十四) 破罗萨哆(百二十五) 阿路沙𭒂(百二十六) 希利希利(百二十七) 夜哆婆阇蛇(百二十八) 莎其罗(百二十九) 夜多波兰遮(百三十) 希力陀蛇婆呵(百三十一) 萨多波利𭒂𭒂(百三十二) 末力伽毘卢呵尼(百三十三) 阿遮罗佛提(百三十四) 陀陀波罗遮罗波遮蛇(百三十五) 宾荼希力陀蛇(百三十六) 战陀逻𭒂逻泞(百三十七) 阿遮呤输陀泞(百三十八) 波逻冀逻摩力伽(百三十九) 伊罗(百四十) 伊利呤(百四十一) 波臈脾(百四十二) 波逻𭒂逻汦(百四十三) 萨婆啰多哆多(百四十四) 萨多㝹竭脾(百四十五) 阿那𭒂罗那伏律汦(百四十六) 阿罗茶(百四十七) 安伽呤(百四十八) 舍弥尼(百四十九) 比婆罗𭒂俞希(百五十) 阿希多(百五十一) 阿婆希(百五十二) 尼逻𭒂𭒂(百五十三) 阿之逻末力伽(百五十四) 罗𭒂(百五十五) 逻仇婆呤(百五十六) 犁勒那朋舍(百五十七) 陀摩伽蛇(百五十八) 阇罗战陀(百五十九) 三牟陀罗𭒂(百六十) 摩诃复多脾蛇(百六十一) 三牟陀比伽婆(百六十二) 陀罗尼牟陀离那(百六十三) 摩呿牟陀逻(百六十四) 波逻波罗提(百六十五) 思比陀牟陀(百六十六) 阿婆多尼(百六十七) 娑波多尼(百六十八) 三慕迦逻(百六十九) 比豆多逻斯那(百七十) 厕提牟地离都思(百七十一) 移迦之(百七十二) 卑利痴比迦蛇(百七十三) 𭒂呵婆冀荼(百七十四) 迦𭒂(百七十五) 尸逻波逻提多希力陀蛇(百七十六) 三牟陀多陀罗尼(百七十七) 陀逻(百七十八) 陀逻(百七十九) 陀逻(百八十) 弹提罗(百八十一) 弹堤罗休尼罗萨婆希力陀蛇勿陀离都思阇咤(百八十二) 阇婆咤(百八十三) 阇呿𭒂(百八十四) 修摩堤(百八十五) 摩提(百八十六) 摩诃复多勿陀离多(百八十七) 易翅之散迦罗(百八十八) 婆荼蛇多那尼(百八十九) 首力多复多(百九十) 伊尼弥尼(百九十一) 婆遮尼(百九十二) 输沙萨遮尼(百九十三) 牟地离多遮利也阿堤咩那(百九十四) 婆比哆(百九十五) 阿那若哆(百九十六) 摩呵富若三牟遮蛇𭒂多逻(百九十七) 摩诃迦留尼迦牟地离多(百九十八) 萨婆三藐波罗提般(百九十九) 至逻逻逻罗阇罗兜(二百) 萨婆尼犁(二百一) 萨婆牟尼婆罗沙婆摩诃迦留那三摩堤若那婆离难(二百二) 咩啰多竭毘(二百三) 比利也比利也(二百四) 婆犁那提㗭多(二百五) 萨婆复都波蛇(二百六) 莎呵」

尔时娑婆世界一切众生闻是呪已各各称言「南无一切十方诸佛」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甚奇甚特诸佛大会不可思议诸菩萨事亦不可思议我等昔来未曾得闻如是持名今得闻之能坏一切魔境界力绍三宝性断魔罗网得诸善法具足佛事为如是等说是大持为诸众生著心封印印诸众生阴入界法乃至获得大般涅槃

尔时会中有一童子菩萨名曰月光从莲华起一心合掌观察十方以佛力故出大音声其音遍闻娑婆世界而说偈言

「如是大集甚难得  具足智慧亦复难
难得亲近善知识  如是法印亦难闻
如来怜愍诸众生  为众生故护正法
说是无上陀罗尼  为坏种种诸魔力
十方诸佛说是持  为不断绝三宝性
和一切诸忿诤  亦能增长无上忍
增益众生诸善根  消灭国土诸恶相
能破众生三恶业  亦令远离诸恶见
如来说是无上持  为欲显示无上道
亦为具六波罗蜜  真实修于菩提道
是持即是善方便  亦能增长无阂智
摄取一切诸善法  是故名为无上持
具修三十七道品  是名无垢菩提道
能断一切疑网心  及断众生诸烦恼
是持即是真实  了了睹见菩提道
我今欲说陀罗尼  是则名为无上胜
为欲拥护说法师  及以听受是持者
其谁欲受欲听者  我今当说勿生疑
无上无胜陀罗尼  即是最上之智慧

尔时有恒河沙等菩萨童子异口同音作如是言「我等亦欲说陀罗尼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先当澡浴净于身心著新衣服以妙香华供养三宝升于法座说陀罗尼如是四众无有众生能起恶事以加之者身心不浊四大清净身诸病苦皆得远离如是法师若有过去业因缘病悉皆消灭听此法者亦复如是灭过去业因缘病苦

尔时月光童子菩萨向十方佛长跪合掌而说呪曰

「那提阿三摩路卑(一) 咩罗素摩𭒂(二) 伊希那遮久遮尼(三) 那婆久遮尼(四) 那遮久遮尼(五) 牟罗输陀尼(六) 𭒂荼呿(七) 𭒂荼呿(八) 修罗啰尼(九) 那𭒂修罗啰尼(十) 复多拘知(十一) 波利车陀(十二) 阇罗呿(十三) 阇罗呿婆移(十四) 阇罗呿那(十五) 摩叉呿(十六) 迦迦呿(十七) 呵呵(十八) 呵呵(十九) 休休休(二十) 拨施脾陀那婆利车陀(二十一) 阿摩摩(二十二) 若摩摩(二十三) 呿摩(二十四) 三牟陀陀罗(二十五) 阿陀罗呿婆(二十六) 散迦罗尼(二十七) 波利车陀菩提娑厕提比摩(二十八) 比比摩摩诃比比摩(二十九) 复多拘知(三十) 阿迦奢或婆娑波利车陀 呵」

尔时娑婆世界十方诸佛菩萨声闻释梵龙王阿修罗王乾闼婆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等同声唱言「善哉善哉菩萨童子善能说是大陀罗尼为坏魔业及恶知识身心诸病是上慧印

尔时会中有一梵王名菩提自在自变其身而为女像端严殊特踰于人天以妙璎珞而自庄在西方佛阿弥陀前作如是言「唯愿世尊加我神力令我一音遍满此间娑婆世界我今欲说陀罗尼呪护说法者及听法者亦令释迦如来灭后无有能于是说法者生起恶事若魔若魔父母子息眷属亲友仆使若天若龙若阿修罗若乾闼婆伽楼罗若紧那罗若摩睺罗伽鸠槃若富单那迦多富单那荔䔧多毘舍夜叉罗刹等父母子息眷属仆使亦复如是于是法师不能为恶乃至不能动其一毛之分为其身心而作恶事唯愿世尊加我神力令我音声遍此世界

尔时会中有一帝释名曰高持语菩提自在梵言「姊莫于如来生戏弄心何以故夫戏弄者即凡夫法如来已过凡夫事业一切有为悉是无常如来不增有为之法唯增于空断声字句如来于汝不生诤讼但观平等一相无相犹如虚空夫虚空者无三有为无有觉观不离有为无有障碍如来世尊亦复如是于一切法无有障碍如来于欲亦复如是一切觉观寿命士夫阴界诸入音声字句悉皆无碍姊今云何于如来所而生戏弄

无量寿佛告帝释言「善男子当先思惟然后發言无得于后而生悔恨何以故是女人者即大丈夫已于无量诸如来所久修善本为欲庄严此大众故现为女身实非女也即是菩萨摩诃萨身汝云何言称之为姊

尔时帝释闻佛语已即前忏悔自在梵言「我受汝忏令汝不得恶口等果

尔时梵天白无量寿佛「世尊若彼高持不忏悔者当得何等恶口果报

佛言「善男子彼若不当于八万四千世中常受女身其形丑陋臭秽不净是故众生应当护口

尔时无量寿佛告菩萨言「我今施汝威神道力便可说之

尔时梵天敬白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一切人天「唯愿善听若有欲令如来正法久住于世拥护说法及听法者唯愿诸佛悉施我欲」说是语时其音遍满娑婆世界尔时一切梵王释王各作是言「我施仁欲并欲受持

尔时天即说呪曰

「阿摩(一) 比摩犁(二) 伽那沙踟(三) 波利战踟(四) 摩诃战踟(五) 遮弥(六) 摩诃遮弥(七) 素咩(八) 哆弥(九) 阿𭒂(十) 比𭒂(十一) 修伽阇尼啰呿婆(十二) 牟罗波利车陀(十三) 夜叉战踟(十四) 比舍遮战荼(十五) 阿婆阿多尼(十六) 三婆逻哆尼(十七) 娑伽罗尼(十八) 谵婆尼(十九) 慕呵尼(二十) 郁咤尼(二十一) 阿摩呵(二十二) 阿多遮尼(二十三) 呿伽舍婆(二十四) 阿摩罗(二十五) 阿牟罗(二十六) 牟罗波利跋(二十七) 阿娑罗呿婆(二十八) 呵」

阿遮遮(一) 阿𭒂呵遮遮(二) 周尼罗叉(三) 遮遮咤(四) 呿遮遮(五) 那呿伽遮遮(六) 遮遮(七) 遮遮遮遮(八) 阿牟罗遮遮(九) 呵摩摩牟罗遮遮(十) 阿牟罗呵牟婆茶婆呵(十一) 莎呵」

尔时一切诸天世人咸皆赞言「善哉善哉是陀罗尼不可思议无能胜者

尔时梵王复作是言「若有不能调伏恶鬼闻是持已即便能调若有受持如是呪者随所住国信心诸王一切男子女人若大若小若天若人皆于是王不能起恶若有起恶首为七分其心乾焦身被癞病有神通者即便还失暴风所吹身陷入地随是持呪流布之处我亦当护令得远离一切诸恶受者听者不乏衣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

尔时会中有一梵天名曰正语亦现女像复作誓言「我今于此娑婆世界现在佛前至心护法乃至释迦如来灭后亦当护之随是持呪流布之处护其国土说者听者令离魔业一切恶事若有法师欲说法者为调众生先当读诵是陀罗尼

即说呪

「阿婆咩(一) 比摩咩(二) 庵婆罗(三) 庵婆(四) 波利军阇那荼(五) 富沙波逻婆呵(六) 阇留迦(七) 摩呿罗蛇(八) 伊利弥利(九) 冀利弥利(十) 冀提遮罗牟蛇离(十一) 牟陀罗目𭇔(十二) 

「若有法师先读诵说如是持者我以天耳当往听之闻已身往在其会中令诸会者远离诸恶至心听受如是持呪若我闻已而不往者则为欺诳过去未来十方现在无量诸佛亦于未来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往者即令法师逮无碍辩得无所畏听法之人远离病苦及疑网心饥渴寒热兵革怨敌虎狼毒兽一切诸恶唯愿十方一切诸佛加我神力

尔时释迦如来白诸佛言「今我当与此梵天呪为护法故」即便说呪

「遮慕踟(一) 慕茶波利车陀(二) 阿牟摩(三) 阿牟摩(四) 呵牟摩(五) 娑罗叉(六) 𭒂罗究思(七) 弥呿波利𭒂(八) 遮罗摩(九) 蛇哆𭒂(十) 修比呿(十一) 阿牟罗波利车题(十二) 萨婆佛陀阿提㗭(十三) 莎呵」

于是如来说是呪已即告梵天「善男子如是持呪力能调伏一切众生

尔时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今所以现此女身为欲调伏一切女人若有女人欲生男者当读是持读是持已即得生男厌儿息者便不复若有受持读诵之者我当至心营卫拥护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护品第七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善系意立于宝光功德佛前现身如梵或如帝释或自在天或他化自在天像或兜率天夜摩天或提头赖咤或毘楼勒或毘楼博叉或毘沙门或作龙王或阿修罗王或紧那罗王伽楼罗王或夜叉王或罗刹王或毕力迦王或毘舍阇王或拘办荼王或作刹利婆罗门毘舍首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作师子毒蛇马之形复作种种飞鸟之身一时之中能示八万四千种色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释迦如来言「世尊何因缘故是善男子变现如是八万四千种种诸色

佛言「富楼那是善系意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昧不可思议非是声闻缘觉境界是善男子以如是等诸善方便调伏众生随众生身意色三昧悉能住之若有众生宗事梵天敬念梵天即现梵像为说三乘乃至或有奉事佛者即现佛身为说三乘若有众生宗事畜兽即现兽像为说三乘若有奉事山谷河涧树林百卉即现其像而调伏之若有众生贪于财利先以财施后为演说三乘之法为坏贪故若有病者随其所须给施医药悟时与若梦中与令其病者众苦除愈为调伏故而为说法富楼那是善男子于一日夜能以三乘调伏恒河沙等众生

富楼那言「是善男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来为久近耶

「富楼那是善男子已于无量恒河沙等劫中發心是人得是三昧已来调伏众生已经六万四千亿阿僧祇劫

富楼那言「世尊是善男子久近当得成无上道成道之时在何国土

「富楼那此世界中过六大劫劫名星宿于是劫中当成正觉号曰宝是时众生寿四万岁多造恶逆具足五滓成正觉已四十年中宣说三乘便入涅槃

富楼那言「世尊彼时众生未调伏者复当云何

「富楼那彼时众生无有一人不调伏者富楼那如是菩萨常立誓愿十方各各千佛世界所有众生乃至一人不调伏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不能了了知见如是世界所有诸佛亦复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十方千佛世界所有众生若有一人非我调者我亦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他世界所有恶人愿生我国生我国已我当以三乘之法而调伏之富楼那如是菩萨具足如是不思议事

富楼那言「世尊我于今者得大利益而得见闻如是正士若有人能至心听受是大集经是人亦得如是利益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授记品第八

尔时阿閦佛告大众言「今是众中梵释四王阿修罗王人王非人王如是等众集会甚难汝等今日而得值遇应当至心于诸佛前随其至乐發深重愿

时有魔王名庄严华现七宝首而为女像身佩种种微妙璎珞作如是言「今我至心于诸佛前立大誓愿愿于贤劫娑婆世界以此女身常施众生香华甘果而调伏之以是因缘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一切十方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信喜而于今日大作佛事当随汝愿悉得成就

魔王复言「世尊随何国土有人受持读诵书写思惟分別是陀罗尼处我当住中为作种种华果树林泉源浴池谷米所须令无所乏若有众生于是经中义说非义非义说义我当治之或令病苦狂乱错谬国主摈之生嗔害心此言若虚则为欺诳十方大众亦莫令我于未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世界及他世界佛诸弟子不得供养利安之者无有是处除过去业必应受者如我所施华果浴池泉源谷米即是我之檀波罗蜜受我施已获得无上慈善之心即是我之尸波罗蜜受我施已勤修精进集诸善法即是我之进波罗蜜受我施已深观诸法无常之相即是我之禅波罗蜜受我施已能忍一切身口意恶即是我之忍波罗蜜受我施已能观诸法空无相愿即是我之般若波罗蜜如是我则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唯愿十方无量诸佛令我得之」尔时十方无量诸佛默然许可

尔时慧幢如来赞庄严华「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愿当令汝果汝既果已当得利益无量众生

尔时魔王即以女身说此陀罗尼

「遮弥呿(一) 遮咩呿(二) 遮咩呿(三) 涅伏多阿提(四) 𭒂(五) 𭒂(六) 𭒂(七) 沫罗(八) 沫迦(九) 娑罗知(十) 比婆婆比(十一) 娑罗娑利地离(十二) 娑罗摩希地离(十三) 娑罗𭒂离地离(十四) 多波蛇沬迦(十五) 休休休(十六) 阿沙伽阇脾(十七) 多呿(十八) 多呿(十九) 多呿(二十) 婆油婆醯(二十一) 乌波那蛇(二十二) 萨多波蛇(二十三) 频阇破罗(二十四) 富逋沙陀(二十五) 陀那陀泞那(二十六) 遮居离厕移(二十七) 阇罗𭒂呵尼(二十八) 沫罗沫迦(二十九) 三藐波罗提波那婆延(三十) 萨多迦利(三十一) 蛇摩咩(三十二) 摩咩(三十三) 摩咩(三十四) 阇婆罗(三十五) 

「世尊是陀罗尼流布之处若国土城邑聚落村屯我当住中调伏众生悉令具足无上佛道

尔时一切十方诸佛无量菩萨梵释四王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非人等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以是女人之身护持如来无上正法调伏众生修行具足六波罗蜜演说无量诸佛功德

尔时释迦如来告诸大众谁能与此同心护法

尔时会中无量众生咸作是言「我等能与是善男子同共护法不相舍离如影随形愿是菩萨成无上道当复与我授佛道记

时庄严华白释迦如来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于此护持如来无上正法及受法者唯愿如来怜愍我故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言「善男子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界名法行佛名功德意」时庄严华既闻记已即以香华供养如来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吉意白娑婆世界十方诸佛言「世尊是人已于贤劫之初迦罗鸠孙陀佛所發大誓愿愿以女身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亦令远离四百四病故说四百四善方便根药果药散药丸药下药吐药阿伽陀药苏汤药各四百四以如是等调伏众生复于四万四千岁中供养恭敬迦罗鸠孙陀佛及以众僧供养佛已即得受记彼佛告言『善男子未来众生寿命百三十年当有如来号释迦牟尼以大愿力娑婆世界当有十方无量诸佛菩萨集会是大集时汝于彼中当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那牟尼迦叶等佛亦复如是

「是人尔时白彼佛言『世尊我以本愿力故常以女身持种种药给施一切病苦众生以我是愿福德力故一切树木华果悉出甘露之味若有食者即是我之檀波罗蜜因若有食我如是所施华果谷米甘露味者舍除毁禁受持净戒即是我之尸波罗蜜因受我食已勤行精进修集善法即是我之进波罗蜜因堪忍持戒思惟修善即是我之羼提波罗蜜因深观诸法无常之相即是我之禅波罗蜜因观法苦空无常无我即是我之般若波罗蜜因如此世界女身教化调伏众生令离病苦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世尊我说是事令庄严华增长成就精进力势如来灭后我当与彼共护佛法唯愿世尊于此大众与我授记

尔时一切十方诸佛赞言「善哉善哉释迦如来当授汝记

尔时世尊告吉意言「善男子汝于当来莲华世界得成为佛号曰善见如吉意地天水天火天风天虚空天种子天华天果天山天树天草天坻天㵎天宝天四天下天乃至六万七千神天亦复如是皆是菩萨现受女像为调伏众生是等女天悉得授记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现为女像教化为令众生转女身故若转男身得女身易若转女身为男则难是故以此女身教化是等六万七千诸女得授记已百亿龙王百千亿夜叉百万亿阿修罗七万亿天九万九千亿魔王恒河沙等人所谓刹利婆罗门毘舍首陀不可数拘办茶等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众生得不退转菩提之心不可数众生得菩萨三昧不可数众生得无生忍不可数众生得陀罗尼不可数众生得菩萨地不可计众生成就忍辱不可计众生得沙门果不可计众生得尽诸漏不可计众生于声闻心无有退转不可计众生于缘觉心无有退转不可计众生得不退心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悲品第九

尔时释迦如来白诸佛言「世尊怜愍我故悉来集此娑婆世界

时庄严华吉意菩萨为护法故發深重愿如愿即得时十方佛为二正士大誓愿故即说呪曰

「树提婆婆(一) 持律提婆婆(二) 牟尼婆婆(三) 萨多婆婆(四) 富若棱伽婆婆(五) [口*长]那婆婆(六) 摩诃迦留那婆婆(七) 摩诃伏律多婆婆(八) 阿慕呵婆婆(九) 流提婆婆(十) 厕提婆婆(十一) 娑利罗婆婆(十二) 却伽婆婆(十三) 婆由婆婆(十四) 跋多婆婆(十五) 阿提单那婆(十六) 阿摩婆婆(十七) 阿颇那婆婆(十八) 多咃多婆婆(十九) 复多拘置婆婆(二十) 尼提提婆婆(二十一) 梨究舍罗婆婆(二十二) 梨养那婆婆(二十三) 梨陀兜婆婆(二十四) 梨比目叉婆婆(二十五) 梨道居罗婆婆(二十六) 赖咤提那婆婆(二十七) 婆婆(二十八) 婆婆(二十九) 婆婆(三十) 三摩多(三十一) 阿那若三摩多(三十二) 咤咤咤咤咤咤咤咤咤(三十三) 娑咤思提(三十四) 萨婆佛陀究舍罗牟罗阿提啅那(三十五) 呵」

说是呪已复告二人「善男子汝等若欲教化众生应当受持如是等呪

时庄严华菩萨与诸菩萨其数十万作如是言「十方诸佛为众生故所说神呪我等要当受持在心若我今于十方佛前立大愿已听是神呪不能受持则为欺诳诸佛世尊亦莫令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人天持是呪者设有于其起恶心者我若不护令我不得成无上道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是呪亦无有能于是四众起恶心者

时十方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受持无上法雨

尔时释迦如来告魔波旬「汝于佛法当生信心以汝因缘当令无量无数众生得解脱果汝今失离一切伴侣谁当与汝复共为恶我怜愍故告教汝可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魔波旬言「世尊我今乃至无一念心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瞿昙今者未能永断欲界众生云何令我失离伴侣我终不能归依三宝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护法品第十

是时会中有佛名曰曼陀罗华微妙香语释迦牟尼佛「如过去世十方诸佛以怜愍故亦悉集会五滓世界为护法故坏魔怨故怜愍众生故施大智炬故为说正道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亦复如是今日十方无量诸佛悉来集会娑婆世界谁可付嘱释迦佛法

释迦如来言「我之正法可以付嘱频婆娑罗等诸大国王四王帝释梵天王等如是等众能护我法若有能發菩提心者当知是人则能护法

尔时一切大众所有天王梵王龙王异口同声作如是言「世尊我等要当至心护法何以故如来正法难得难值一佛界中无量佛会亦复难遇十方诸佛尚为众生而来集会我等云何不护正法

尔时十方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刹利能护法者所有国土衰恶之事四百四病皆令除灭及其国土所有树木华果谷米滋茂丰登护其人民亲戚眷属令离诸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护之何以故过去菩萨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皆由拥护正法因缘未来现在亦复如是若能护是受者听者当知佛法久住不灭是故娑婆世界天王人王当守护法为久住世不断绝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令佛法久住于世不灭尽者应当供养是大集经受者说者何以故是大集经即是十方诸佛印封若能供养如是大集即是供养十方诸佛释迦如来灭度之后随有是经流布之处若有听受持读诵说书写经卷乃至一偈一句一字而其国主一切恶事即得消灭所有树木谷米药草四大天王降施甘露而以益之国土王法悉得增长邻国恶王勤求和同各各自生喜心慈心一切诸天佛弟子者悉来拥护如是国土王子夫人及诸大臣各各生于慈愍之心谷米丰熟食之无病亦无鬪讼兵革不起无诸恶兽及恶风雨远离一切过去恶业若诸众生有女业者受生受及以后受即能令灭除五逆罪谤方等经及以圣人犯四重禁一阐提辈其余恶业如须弥山悉能远离增长善法具足诸根身口意善远离恶见破坏烦恼修集正道供养诸佛具足善法及内外事令诸众生寿命增长念慧成就

尔时弥勒菩萨等九万七千亿菩萨得无生忍者作如是言「我等亦能佛灭度后护持正法为怜愍故当于都邑城村聚落广说是经

尔时娑婆世界无量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娑婆世界一切人天复作是言「我等亦能于佛灭度后护持正法及四部众中受持说者

时十方佛复赞叹言「善哉善哉汝等真能护持正法善男子汝等若能护持正法应当供养如是诸佛世尊

「我等要当拥护是经流布之处都邑聚落人民眷属及受持者并令土地谷米丰熟药木滋茂何以故随有是经流布之处我于是中有大力势以力势故我能护之令离一切衰祸之事亦令是国所有众生远离恶业生于惭愧

是时十方诸佛赞言「善哉善哉汝今真能护持正法亦能供养十方诸佛护持法者听受法者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四天王护法品第十一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梵天帝释四王「善男子我为如是恶众生故本愿力故大怜愍故于此恶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利益无明暗冥渴法众生常乐增长烦恼众生破坏魔众建立法幢施其法雨令诸众生离烦恼苦令不可计无量众生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诸佛及诸菩萨悉来在此世界集会为坏众生无量恶业绍三宝种我涅槃后所有正法当付汝等汝等便当深心守护若有菩萨福德成就如是等辈亦能拥护我之正法若有众生已于诸佛种诸善根者是人于后法欲灭时余五十年守护正法信敬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其义如是法师若于都邑城村聚落欲多饶益无量众生当净澡浴著新好衣庄严香华于一案上安置种种诸甘味浆置高座前汝等尔时若不来集为护法师遮诸恶事听受正法自利利他汝则欺诳十方诸佛

尔时梵天白佛言「世尊随是经典流布之处都邑聚落我当至心而拥护之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说是经当净洗浴著新净衣聚集香华乃至甘浆置高座前我与眷属定往其所若我不往则为欺诳十方诸佛世尊此世界中随有是经流布之处当令其地无诸兵革及诸恶事我今至诚十方佛前立深重誓」即说呪曰

「安仇呵(一) 登伽(二) 富罗那呵(三) 蛇咩呿(四) 呿呿(五) 婆呿(六) 𭒂𭒂(七) 居离那呿𭒂(八) 呵」

尔时释提桓因即说呪曰

「呿𭒂(一) 摩奢密奢(二) 那罗呿(三) 阿牟若(四) 阿牟𭒂(五) 阿呿(六) 阿呿(七) 阿伽呿时那休律𭇔(八) 莎呵」

尔时东方天王提头赖咤即说呪曰

「频头阇那(一) 呿婆阇那(二) 罗牟呿(三) 叉娑罗(四) 富那呵(五) 阿末伽婆咤(六) 莎呵」

尔时南方天王毘留勒叉即说呪曰

「郁呿那婆阇荼(一) 三牟陀斯若(二) 多哆周多(三) 婆逻那𭒂(四) 婆逻(五) 莎呵」

尔时西方天王毘留博叉即说呪曰

「阇路伽(一) 阿郁伽(二) 阿摩慕伽(三) 阿摩娑逻阇(四) 婆脾也牟阇(五) 莎呵」

尔时北方天王毘沙门即说呪曰

𩘌地离(一) 𩘌𩘌𩘌地离(二) 呿𩘌地离(三) 阿尼𩘌地离(四) 希力多𩘌地离(五) 娑竭逻希力多(六) 𩘌地离散究娑𩘌地离(七) 陀摩叉地𩘌地离(八) 莎呵」

尔时十方诸佛赞梵释四王等言「善哉善哉汝等今真能护持正法

时梵释四天王等白佛言「世尊我等随是经典流布之处要当至心护持

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同共赞言「善哉善哉毘沙门等汝能真实护持正法

尔时娑婆世界有万二千大鬼将军护此世界复有四万四千小将成就大力及大功德同音而言「世尊我等亦当于未来世随有是经流布之处我则随护若说法时我亦当往有听法者当为坏其种种魔业护说法者令得增长一切善法当劝诸王大臣长者施其衣食种种资生所须之物亦令其土无有兵革寇难之事及恶风雨若我虚妄则诳十方无量诸佛

尔时娑婆世界有一菩萨名曰疑心白释迦牟尼佛言「世尊此娑婆世界有百亿魔不如其有者悉来集不

佛言「一切都集

「世尊若都集者有信心不

佛言「善男子皆有信心唯除波旬眷属千人当于未来破坏我法常求过罪是魔波旬及其眷属破坏三宝何以故皆是过去恶因缘故过去不种善根因缘善男子我法灭时是魔波旬及与眷属于如是法乃得信心种菩提子修菩萨道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会中有一魔天名曰太白已于无量诸如来所成就功德所有信根无能倾动奉敬三宝已于诸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现仙人像从坐而起长跪合掌以大音声遍诸佛土而白佛言「世尊释迦如来本愿因缘生怜愍故于此具足五滓世界谤法众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怜愍故说三乘法脱三恶道复为无量无边菩萨无生忍不断十方诸佛种性是故我当于未来世至心拥护令释迦法久住不灭令诸魔众不得其便我终不坏如来正法若无持者佛法则灭若诸四众无说听者法则衰灭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修立三业绍三宝性为坏三界诸恶烦恼修行正道能坏众生三恶道苦一切魔众无能为也唯愿十方无量诸佛施我功德智慧二力我欲诵呪为坏一切恶魔眷属

时十方佛同共赞言「善哉善哉

太白魔即说呪曰

「阿摩(一) 阿汉呿咩(二) 阿阇𭒂(三) 阿阇婆婆(四) 阿阇婆婆(五) 牟罗娑犁(六) 脾也呿𭇔(七) 阇摩娑犁(八) 呵呵(九) 呵呵(十) 呵呵(十一) 伽罗娑咤(十二) 阇囊却伽(十三) 若蛇却伽(十四) 比若蛇娑呿伽(十五) 阿牟叉逻(十六) 叉叉(十七) 叉叉(十八) 叉叉(十九) 牟逻婆呵呿迦(二十) 莎呿若(二十一) 莎波利婆多(二十二) 牟逻(二十三) 阿若若(二十四) 战陀修利蛇若若(二十五) 婆提若若(二十六) 那婆呵若若(二十七) 呿逻叉若若(二十八) 那波逻若若(二十九) 复多拘知若若(三十) 多哆多若若(三十一) 萨菩婆比若若(三十二) 逻提悉多若若(三十三) 遮居逻摩频婆多叉婆(三十四) 叉摩摩(三十五) 叉波若(三十六) 差比多(三十七) 摩罗比沙蛇(三十八) 莎呵」

说是呪时地六种一切魔众心生怖畏一切天人乃至迦罗富单那皆离怖畏得不退转菩提之心

尔时魔王问坚意言「善男子是太白魔王从何处来有何等力而能破坏一切魔众及诸黑业增长瞿昙断灭之法我今睹见心欲变吐四方皆暗身心苦痛而彼见之甘乐爱著唯愿怜愍为我说之

坚意菩萨「波旬皆是一切诸佛威神令是太白有如是力以是力故坏诸魔众增长如来无上正法是太白菩萨所有德力乃至人天无能坏者波旬汝于三宝宜应生信發菩提心远离一切身口意恶

波旬言大士我今方欲造成种种身口意恶实不能發菩提之心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旷野鬼品第十二

尔时旷野菩萨即现鬼身散脂菩萨即现鹿身慧炬菩萨现猕猴身离爱菩萨现羖羊身尽漏菩萨现鹅王身如是五百诸菩萨等各各现受种种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萨手执灯明为欲供养十方诸佛

尔时疑心菩萨至心观察是五百人即知悉是菩萨大士语旷野鬼「善男子汝等何故现如是身供养诸佛

旷野鬼言「善男子往古过去九十一劫有佛世尊号毘婆尸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我于尔时与如是等同一父母共为兄弟受持五戒勤修精进聪明智慧心乐善法种种供具供养彼佛既供养已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调伏一切众生尸弃毘舍浮鸠留孙佛亦复如是皆供养已散脂大士于彼佛前立大誓愿『愿我来世以鬼神身教化众生若有弊恶恶鬼众生我当演说三乘之法而调伏之乃至无量恒河沙等恶鬼恶兽悉令调伏然后乃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有一万二千大鬼于此世界發大誓愿调伏众生尔时我复發大誓愿『若有恶鬼欲坏如来如是正法我当治之』是故我受如是鬼身『若有恶鬼能杀众生令其心乱恶心杀害深著邪见能令刹利婆罗门毘舍首陀乱心作恶于国土中移转日月错易年岁使国荒乱寒暑失所变改时节降恶风雨谷米不登及坏一切树木果子愿我悉能调伏教化令住三乘我亦不害夺其命根同其受身与共软语言谈戏笑以三乘法而教化之令离恶道』若有众生远离善法行身口意不善之业舍是身已生三恶道或有杂作善恶诸业是人舍命则受鬼身是故尔时恶鬼滋多善鬼尠少是故我欲调伏恶鬼现受是身亦令刹利婆罗门毘舍首陀远离恶心

「善男子有金刚槌呪以是呪力一切恶鬼于彼四姓不能为恶善男子若有都邑城村聚落有是呪处一切恶鬼无能为也是处众生皆修慈心远离一切不善之事恶病恶雨亢旱鬪诤乃至鸟兽皆生善心远离一切诸恶怖畏我今于此十方佛前發大誓愿欲说是呪

尔时释迦如来告旷野「善男子十方诸佛今已施汝神通之力便可说之

时旷野鬼即起合掌而说呪曰

「豆摩(一) 豆摩(二) 陀摩(三) 陀摩(四) 豆摩(五) 豆摩(六) 那那罗(七) 尼罗(八) 尼罗(九) 究咤尼(十) 究咤尼(十一) 摩诃究咤尼(十二) 咤咤咤(十三) 摩诃咤咤咤(十四) 阿娑婆(十五) 阿比(十六) 利尼(十七) 利尼(十八) 摩诃利尼利尼(十九) 利弥(二十) 利弥(二十一) 利弥(二十二) 陀利蓰(二十三) 摩诃利蓰(二十四) 首流首流(二十五) 摩诃首流首流(二十六) 首流多(二十七) 摩诃首流首流(二十八) 郁究摩(二十九) 仇摩(三十) 仇摩(三十一) 仇摩那(三十二) 利弥(三十三) 利弥(三十四) 希利(三十五)希利(三十六) 希利(三十七) 希利(三十八) 希利(三十九) 希利(四十) 希利(四十一) 希利(四十二) 希利(四十三) 希利(四十四) 希利(四十五) 希利(四十六) 尼弥(四十七) 尼弥(四十八) 希尼(四十九) 希尼(五十) 牟尼(五十一) 牟尼(五十二) 牟提尼(五十三) 娑逻娑逻娑逻咤(五十四) 路迦那利也(五十五) 祇儜(五十六) 祇儜(五十七) 时儜力沙婆(五十八) 时(五十九) 时那(六十) 时那逻沙婆(六十一) 

「世尊随有国土诵此呪处彼诸恶鬼虽闻是呪于诸众生犹怀恶心凶暴难伏不受法教不起慈心者我为是等诸恶鬼故更说此呪以调伏之

「阿车(一) 阿车(二) 牟尼(三) 牟尼(四) 尼休休(五) 牟尼(六) 牟尼(七) 摩那逻沙婆(八) 休休(九) 阿尼罗那荼(十) 阿多但荼(十一) 阿多阿提(十二) 流(十三) 希尼(十四) 希(十五) 希利(十六) 希利(十七) 希利(十八) 希利(十九) 希利(二十) 希利(二十一) 希利(二十二) 希利(二十三) 郁仇摩(二十四) 仇摩(二十五) 仇摩(二十六) 仇摩(二十七) 希(二十八) 希梨(二十九) 希梨(三十) 尼利(三十一) 尼利(三十二) 摩诃尼梨(三十三) 三牟陀呼呿(三十四) 阿咤(三十五) 阿咤(三十六) 阿咤(三十七) 陀罗咩呿(三十八) 叉𭒂(三十九) 叉𭒂(四十) 卑利痴比(四十一) 阿波(四十二) 泯阇(四十三) 婆由(四十四) 阿迦奢(四十五) 啅啅啅(四十六) 究脾(四十七) 婆穷脾(四十八) 阿叉穷脾(四十九) 视𫖇穷脾(五十) 萨多伽穷脾(五十一) 逻阇穷脾(五十二) 萨多兜穷脾(五十三) 莎呵」

大方等大集经宝幢分中还本品第十三

于是十方无量诸佛各各欲还本佛世界其地即时六种震上虚空中雨种种华微妙伎乐不鼓自鸣种种诸香而以供养一切大众悉共合掌礼敬诸佛

尔时梵天白月香佛言「世尊是谁神力成几福德于未来世能信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经典

「梵天皆是十方现在诸佛本愿力故破坏魔众除国霜雹暴风恶雨护持正法为调众生宣示正道亦是诸佛本愿力故来世众生成就十法能于未来护持正法是人亦为诸天所护

「梵天若有人能具足念心善意方便是人则能拥护正法不贪五欲常修习空忍辱如地得深大忍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此彼无碍修行清净菩提道行宝幢三昧如是之人于未来世能护正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是人舍身得见十方现在诸佛及比丘僧诸菩萨等亦闻诸佛所说妙法闻已即得圣人喜乐灭除一切不善之法得生清净诸佛国土常闻演说大乘经典终不生于五滓世界常得亲近娑婆世界如是诸佛是人于后余五十年以佛力故则能护持如来正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梵天言「随是经典流布之处其土则无一切恶事恶雨疾病受者听者身无患苦衣食无乏

尔时华幢佛告诸大众「若以满此娑婆世界微妙七宝施十方佛不如有人于佛灭后余五十年受持读诵书写是经所得福多先福德

佛复告大众「假使有人以恒河沙等上妙七宝施十方佛不如有人于佛灭后余五十年受持读诵书写是经所得福多

佛说是已诸天世人闻已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

安伽逻(一) 安伽逻(二) 半伽逻(三) 婆伽逻(四) 婆逻𭒂伽逻(五) 婆蛇比呵(六) 曼啰婆毘(七) 阿㖉(八) 阿呿婆泠(九) 题咩(十) 度慕泯(十一) 翘婆知(十二) 翘由离(十三) 三摩婆阿尼(十四) 三摩多婆提泠(十五) 阿弥(十六) 阿移(十七) 陀摩翘阇(十八) 弥啰㝹破梨(十九) 破罗波泯(二十) 伽泞(二十一) 伽耶婆𮟨(二十二) 希利(二十三) 希提(二十四) 希罗(二十五) 翘希罗(二十六) 谵婆提(二十七) 婆迦斯(二十八) 咤迦泯(二十九) 咤伽嘙罗泯(三十) 伽那嘙呵泯(三十一) 希利泯(三十二) 尸利泯(三十三) 频地利嘙泯(三十四) 具婆希(三十五) 酬泠(三十六) 弥啰酬泠(三十七) 酬蓰(三十八) 阿其离(三十九) 阿婆弥(四十) 婆利也(四十一) 多哆且(四十二) 富流(四十三) 希利(四十四) 战地离(四十五) 摩陀弥(四十六) 陀弥(四十七) 究周流(四十八) 牟周流(四十九) 阿遮咤(五十) 至利(五十一) 至弥利(五十二) 遮婆呵(五十三) 周婆(五十四) 周娄(五十五) 迷啰嘙呵(五十六) 究娄(五十七) 婆罗究洞(五十八)(他公切) 究侗(五十九) 摩诃婆逻娑(六十) 𧯞侗(六十一) 𧯞侗(六十二) 摩诃萨哆希力陀蛇(六十三) 富罢(六十四) 修富罢(六十五) 度摩波利呵利(六十六) 呵婆移(六十七) 流之泞(六十八) 迦逻叉(六十九) 阿陀摩兜(七十) 比婆呵(七十一) 提提利(七十二) 摩摩(七十三) 波舍呿(七十四) 或或逻(七十五) 路迦比那蛇迦(七十六) 婆时利(七十七) 嘙时罗陀吟(七十八) 婆时离陀提(七十九) 斫迦罗婆时离(八十) 遮居离(八十一) 遮迦罗嘙提(八十二) 陀吟(八十三) 陀吟(八十四) 婆泠(八十五) 牟离咤吟(八十六) 休休吟(八十七) 多伽频婆吟(八十八) 舍利奢(八十九) 流流周(九十) 之利周利(九十一) 牟吟慕陀吟(九十二) 慕荼泞(九十三) 慕荼泞(九十四) 伽伽罗尼(九十五) 牟荼泞(九十六) 散婆逻牟荼泞(九十七) 提提罗蛇尼(九十八) 摩醯首罗逻蛇尼(九十九) 律师婆尼(一百) 陀逻嘙至(百一) 战荼逻素咩(百二) 萨婆萨写阿提㗭多(百三) 车陀兜嘙阿那(百四) 摩弥尼(百五) 嘙逻逻提(百六) 乌阇其离(百七) 比比那(百八) 嘙那诃逻(百九) 复佛吟(百一十) 仇留(百一十一) 仇留(百一十二) 牟留(百一十三) 牟留(百一十四) 希希(百一十五) 希希(百一十六) 阿逻(百一十七) 阿逻(百一十八) 迦迦荼嘙呵(百一十九) 希希多(百二十) 阿由那(百二十一) 鞬荼谵婆斯(百二十二) 竭陀尼(百二十三) 阿嘙阿呵泞(百二十四) 末力伽比流(百二十五) 破罗萨哆(百二十六) 阿路沙嘙提(百二十七) 希利希利(百二十八) 夜哆婆阇蛇(百二十九) 莎其罗(百三十) 夜哆波兰遮(百三十一) 希力陀婆呵(百三十二) 萨多波利嘙嘙(百三十三) 末力伽毘卢呵尼(百三十四) 阿遮逻佛提(百三十五) 陀蛇波罗逻遮波遮蛇(百三十六) 宾荼希力陀蛇(百三十七) 战陀逻嘙逻泞(百三十八) 阿遮吟输陀泞(百三十九) 波逻冀逻摩力伽(百四十) 伊逻(百四十一) 婆逻冀逻摩力伽(百四十二) 伊逻(百四十三) 伊利吟(百四十四) 波臈脾(百四十五) 婆罗嘙逻泯(百四十六) 萨婆逻多哆(百四十七) 萨多㝹竭脾(百四十八) 阿那嘙逻那伏律泯(百四十九) 阿罗荼(百五十) 安伽吟(百五十一) 舍弥尼(百五十二) 比婆罗婆俞希(百五十三) 阿希多(百五十四) 阿婆希(百五十五) 尼逻嘙蛇嘙(百五十六) 阿之罗末力伽(百五十七) 逻嘙那(百五十八) 罗仇婆吟(百五十九) 犁勒那朋舍(百六十) 陀摩伽蛇(百六十一) 阇罗战陀(百六十二) 三牟陀罗嘙提(百六十三) 摩诃复多脾比伽嘙三牟陀(百六十四) 陀罗尼牟陀离那(百六十五) 摩呿牟陀逻(百六十六) 娑逻婆提(百六十七) 思比陀牟陀(百六十八) 阿嘙多尼(百六十九) 婆婆多尼(百七十) 慕迦逻(百七十一) 比豆多逻斯那(百七十二) 厕提牟地离都思(百七十三) 移迦之(百七十四) 卑利痴比迦蛇(百七十五) 嘙呵嘙呵冀荼(百七十六) 迦嘙咤(百七十七) 尼罗波罗提多希力陀陀蛇(百七十八) 三牟陀多陀罗尼(百七十九) 陀罗(百八十) 陀罗(百八十一) 陀罗(百八十二) 弹提罗(百八十三) 弹提罗休尼罗萨婆希力陀蛇勿陀离都思阇咤(百八十四) 阇婆咜(百八十五) 阇呿𭒂(百八十六) 修摩提(百八十七) 摩提(百八十八) 摩诃复多勿陀离多(百八十九) 易翘之散迦罗(百九十) 婆荼蛇多那尼(百九十一) 首力多复多(百九十二) 伊弥尼弥尼(百九十三) 婆遮尼(百九十四) 输沙萨遮尼(百九十五) 牟地离多遮利也何提咩那(百九十六) 婆比哆(百九十七) 阿那若哆(百九十八) 摩诃富若三牟遮蛇𭒂多罗摩呵加留尼迦牟地离多(百九十九) 萨婆三藐波罗提般(二百) 至逻阇罗兜(二百一) 萨𭒂尼梨(二百二) 萨婆牟尼婆罗沙娑摩诃迦留那三摩提若那若那婆离难(二百三) 咩啰多竭毘(二百四) 比利也比利也(二百五) 婆梨那提㗭多(二百六) 萨婆复都波蛇(二百七) 娑呵(二百八)


校注

不分卷【宋】【元】【明】【宫】 第九【大】〔-〕【宋】【元】【明】【宫】 有乐【大】妙乐【宋】【元】【明】【宫】 即【大】则【宋】【元】【明】【宫】 诸【大】请【元】【明】 声【大】音【宋】【元】【明】【宫】 幡【大】幢【宋】【元】【明】【宫】 处【大】众【宋】【元】【明】【宫】 修集【大】下同修习【宋】【元】【明】【宫】下同 颁【大】班【宋】【元】【明】斑【宫】 见【大】皆【宋】【元】【明】【宫】 作如【大】而作【宋】【元】【明】【宫】 上【大】尚【明】 悲【大】大悲【宋】【宫】 悉亦【大】亦悉【宋】【元】【明】【宫】 护【大】于【宫】 往【大】住【明】【宫】 畜【大】近【宋】【元】【明】【宫】 末【大】摩【宋】【元】【明】【宫】 呪【大】禁【宫】 法【大】油【宫】 故放【大】放恶师子【宫】 欲【大】为【宋】【元】【明】【宫】 坏【大】断【宋】【元】【明】【宫】 此陀罗尼与【宋】【元】【明】大异今以【宋】【元】对校【明】別附卷末 和【大】如【明】知【宫】 阂【大】碍【宋】【元】【明】【宫】 语【大】路【宋】【元】【宫】 𭒂【大】*嘙【宋】【元】【明】【宫】* 啰【大】*罗【宋】【元】【明】【宫】* 婆【大】嘙【宋】【元】【明】【宫】 婆【大】〔-〕【宋】【元】【明】【宫】 若摩摩(二十三)【大】〔-〕【宋】【元】【明】【宫】 摩【大】〔-〕【宋】【元】【明】【宫】 四【大】三【宋】【元】【明】 陀【大】〔-〕【宋】【元】【明】【宫】 五【大】四【宋】【元】【明】 六【大】五【宋】【元】【明】 七【大】六【宋】【元】【明】 八【大】七【宋】【元】【明】 摩【大】摩(二十八)【宋】【元】【明】 或【大】戒【宋】【元】【明】【宫】 娑【大】婆【宋】【元】【明】 陀【大】陀(三十一)【宋】【元】【明】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三十二)【宋】【元】【明】 饰【大】严【宋】【元】【明】【宫】 伽【大】迦【宋】【元】【明】 鸠【大】拘【宋】【元】【明】【宫】 茶【大】荼【宋】【元】 遮【大】阇【宋】【元】【明】【宫】 不能【大】〔-〕【元】【宫】 过【大】断【宋】【元】【明】【宫】 觉观【大】*观觉【宫】* 忏【大】悔【宋】【元】【明】【宫】 天【大】王【宋】【元】【明】 犁【大】*梨【宋】【元】【明】【宫】* 利【大】梨【宋】【元】【明】【宫】 哆【大】多【宋】【元】【明】 𭒂【大】*嘙【宋】【元】【明】【宫】* 逻【大】罗【宋】【元】【明】【宫】 遮【大】摩遮【宋】【元】【明】【宫】 咤【大】咜【宋】【元】【明】【宫】 阿摩呵【大】呵呵摩摩呵呵【宋】【元】【明】【宫】 汦【大】泯【宋】【元】【明】【宫】 娑【大】𦀟【宋】【元】【明】【宫】 二十八【大】〔-〕【宋】【元】【明】【宫】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二十八)【明】 阿遮遮莎呵【大】〔-〕【宋】【元】【明】【宫】 男子女人【大】男女【宋】【元】【明】【宫】 还【大】退【宋】【元】【明】【宫】 国土【大】土主【元】士主【宫】 曰【大】〔-〕【宋】【宫】 呤【大】吟【宋】【元】【明】【宫】 军阇那【大】〔-〕【宋】【元】【明】【宫】 逻【大】罗【宋】【元】【明】【宫】 𭇔【大】㖉【宋】【明】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十三)【明】 茶【大】荼【宋】【元】【明】 呵【大】阿【宋】【元】【明】 𭒂【大】娑【宋】【元】【明】【宫】 𭒂【大】*嘙【宋】【元】【明】【宫】* 汦【大】泯【宋】【元】【明】【宫】 呵【大】呵(十四)【明】 便【大】更【宋】【元】【明】【宫】 生【大】产【宋】【元】【明】【宫】 卷第二十一终【宋】【元】【明】【宫】 大方等大集经【大】〔-〕【宋】【元】【明】卷第二十二首【宋】【元】【明】【宫】 或【大】*或作【宋】【元】【明】【宫】* 夜【大】炎【宋】【宫】 天【大】〔-〕【宋】【元】【明】【宫】 迦【大】叉【元】【明】 伽【大】迦【宋】【元】【明】【宫】 办荼【大】槃茶【宋】【元】【明】【宫】 住【大】作【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宫】 山【大】小【宫】 悟【大】悟【宋】【元】【明】 髻【大】鬘【宋】【元】【明】【宫】 而【大】乃【宋】【元】【明】【宫】 大方等大集经【大】*〔-〕【宋】*【元】*【明】* 至【大】志【宋】【元】【明】【宫】 摈【大】殡【宋】【元】 赞【大】告【宋】【宫】 说此陀罗尼【大】而说呪日【宋】【元】【明】【宫】 𭒂【大】婆【宋】【元】【明】【宫】 𭒂【大】*嘙【宋】【元】【明】【宫】* 娑【大】婆【宋】【元】【明】【宫】 婆比【大】比婆【宋】【元】【明】【宫】 罗【大】罗婆罗【宋】【元】【明】【宫】 𭒂【大】娑【宋】【元】【明】【宫】 离【大】离(十四)【宋】【元】【明】 十四【大】〔-〕【宋】【元】【明】 休【大】〔-〕【宋】【元】【明】【宫】 油【大】伷【宫】 萨【大】萨多波陀(三十一)频阇破罗(三十二)富逋沙陀(三十三)陀那陀泞那遮居离厕移(三十四)阇罗婆呵尼(三十五)沫罗沫迦(三十六)三藐婆罗提波那婆延(三十七)萨【宋】【元】【明】(富逋沙陀下记数三十五以下各记数作顺序数)(三藐婆罗下无提之字)【宫】(CBETA 按原书校注「富逋沙陀」后之序号作(三 三)此处已依前后文记数顺序补入「十」字 三十一【大】*〔-〕【宋】【元】【明】【宫】* 三十五【大】三十八【宋】【元】【明】四十【宫】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三十九)【明】 城【大】都【宋】【元】【明】【宫】 谁【大】诸大众谁【宋】【元】【明】【宫】 愿【大】〔-〕【宋】【元】【明】 苏【大】酥【宋】【元】【明】 命百三十年【大】百年世【宋】【元】【明】【宫】 那【大】那迦【宋】【元】【明】【宫】 进【大】精进【宋】【元】【明】【宫】 授【大】*受【宋】【元】【明】【宫】* 如【大】如来【宋】 女地【大】地女【宋】【宫】 坻【CB】抵【大】隄【宋】【元】【明】【宫】坘【丽-CB】 伏【大】〔-〕【宋】【元】【明】【宫】 九万九千【大】九千万【宋】【元】【明】【宫】 毘舍【大】毘尔【宫】 办【大】槃【宋】【元】【明】【宫】 单那婆【大】啅那婆婆【宋】【元】【明】【宫】 道【大】首【宋】【元】【明】【宫】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三十六)【明】 菩萨【大】〔-〕【宋】【元】【明】【宫】 当【大】当至心【宋】【元】【明】【宫】 在心【大】〔-〕【宋】【元】【明】【宫】 大【大】誓【宋】【元】【明】【宫】 告教【大】教告【宋】【元】【明】【宫】 心【大】〔-〕【宋】【元】【明】【宫】 说【大】解说【宋】【元】【明】 得【大】时【宋】【元】【明】【宫】 施【大】陀【宫】 受【大】业【宋】 佛【大】于佛【宋】【元】【明】【宫】 度【大】*〔-〕【宋】【元】【明】【宫】* 众【大】〔-〕【宋】【元】【明】【宫】 能【大】欲【宋】【元】【明】【宫】 就【大】〔-〕【宋】【元】【明】【宫】 渴法【大】法渴【宫】 诸【大】〔-〕【宋】【元】【明】【宫】 新好【大】好新【宋】【元】【明】【宫】 利他【大】他利【宋】【元】【明】【宫】 𭒂【大】下同嘙【宋】【元】【明】【宫】下同 莎【大】下同娑【宋】【元】【明】【宫】下同 呵【大】呵(九)【明】 密【大】蜜奢【宋】【元】【明】【宫】 密【大】蜜【宋】【元】【明】【宫】 咤【大】*咜【宋】【元】【明】【宫】* 那休【大】伏【宋】【元】【明】【宫】 𭇔【大】㖉【元】【明】 呵【大】呵(九)【明】 婆【大】*嘙【宋】【元】【明】【宫】* 那【大】那婆【宋】【元】【明】【宫】 末【大】未【元】【宫】 多【大】哆【明】 𭒂【大】婆【宋】【元】【明】【宫】 阇【大】*暗【宫】* 呵【大】*呵(六)【明】* 摩【大】〔-〕【宋】【元】【明】【宫】 娑【大】婆【宋】【元】【明】【宫】 𩘌【大】*啾【宋】【元】【明】【宫】* 𩘌【大】唎【宫】 多【大】〔-〕【宫】 娑【大】*婆【宫】* 六【大】〔-〕【宋】【元】【明】【宫】 离【大】离(六)【宋】【元】【明】【宫】 𩘌地【大】〔-〕【宋】【元】【明】【宫】 (诸佛护持)五十字=佛赞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汝今真能护持佛法释提桓因提头赖咤王毘楼勒迦(迦=叉【元】【明】【宫】)王毘楼博叉王毘沙门王亦复如是世尊我今随经流布之处当至心护持时【三】【宫】 (诸佛正法)二十二字【大】佛赞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汝今真能护持佛法【宋】佛赞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汝今真能护持佛法【元】【明】【宫】 (时梵护持)二十八字【大】释提桓因提头赖咤王毘楼勒迦王毘楼博叉王毘沙门王亦复如是世尊我今随经流布之处当至心护持时【宋】释提桓因提头赖咤王毘楼勒叉王毘楼博叉王毘沙门王亦复如是世尊我今随经流布之处当至心护持时【元】【明】【宫】 大【大】天【宫】 成【大】〔-〕【宋】【元】【明】【宫】 无生【大】无上【宫】 犁【大】下同梨【宋】【元】【明】【宫】下同 婆【大】*嘙【宋】【元】【明】【宫】* 𭒂【大】*嘙【宋】【元】【明】【宫】* 娑【大】婆【宋】【元】【明】【宫】 娑【大】下同𦀟【宋】【元】【明】【宫】下同 𭇔【大】㖉【元】【明】 逻【大】*罗【宋】【元】【明】【宫】* 莎【大】下同𦀟【宋】【元】【明】【宫】下同 阿【大】〔-〕【宋】【元】【明】【宫】 婆【大】𦀟【宋】【元】【明】【宫】 多【大】*哆【宋】【元】【明】【宫】* 悉【大】𠹤【宫】 差【大】若【宋】【元】【明】【宫】 呵【大】呵(三十九)【明】 动【大】震动【宋】【元】【明】【宫】 怖畏【大】恐怖【宋】【元】【明】【宫】 黑【大】恶【宋】【元】【明】【宫】 言【大】告言【宋】【元】【明】 德【大】得【宫】 大士【大】大王【宫】 之心【大】心也【宋】【元】【明】【宫】 宝幢分中【大】〔-〕【宋】【元】【宫】 言【大】〔-〕【宋】【元】【明】【宫】 当成就【大】得成【宋】【元】【明】【宫】 木【大】界【宫】 鬼【大】鬼言【宋】【元】【明】【宫】 株【大】抹【宋】【元】【明】【宫】 娑【大】婆【宫】 尼【大】希利(四十七)尼【宋】【元】【明】【宫】 四十七【大】〔-〕【宋】【元】【明】【宫】 娑【大】下同婆【宋】【元】【明】【宫】下同 路【大】跋【宋】【元】【明】 祇儜(五十七)【大】〔-〕【宋】【元】【明】【宫】 沙【大】下同娑【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宫】 五十八=五十七已下每句减一数【宋】【元】【明】 那【大】耶【宫】 莎【大】*𦀟【宋】【元】【明】【宫】* 呵【大】呵(六十一)【明】 鬼【大】〔-〕【宫】 咤【大】咤【宋】【元】【明】【宫】 尼【大】利【宋】【元】【明】【宫】 希利(二十二)【大】〔-〕【宋】【元】【明】 希利(二十三)【大】〔-〕【宋】【元】【明】(二十三)【宫】 二十四=二十二已下每句减二数【宋】【元】【明】 梨【大】下同利【宋】【元】【明】【宫】下同 呼【大】咩【宋】【元】【明】呿【宫】 阿【大】*呵【宋】*【元】*【明】* 𭒂呿【大】婆呿【宋】【元】【明】婆娑【宫】 逻【大】还【宫】 破【大】彼【宋】【宫】 霜雹【大】恶相【宋】【元】【明】【宫】 护【大】信【宫】 福【大】福德【宋】【元】【明】福得【宫】 是【大】是经【宋】【元】【明】【宫】 一【大】二【宋】【元】【明】【宫】 此呪【明】 婆【大】波【宫】 婆【大】𭒂【宋】【元】 𭒂【大】婆【宫】 啰【大】罗【宫】 度【大】摩【宫】 利【大】〔-〕【宫】 斫【大】破【宫】 犁【大】梨【宫】 豆【大】丘【宫】 尼【大】居【宫】
[A1] 㝹【CB】【大】
[A2] 婆【CB】【碛-CB】裟【大】(cf. T13n0397_p0154a01; Q06_p0601a09)
[A3] 懃【CB】𤏊【大】
[A4] 野【CB】【丽-CB】【大】(cf. K07n0056_p0222c17)
[A5] 三【CB】【大】
[A6] 动【CB】勤【大】
[A7] 天【CB】【丽-CB】大【大】(cf. K07n0056_p0223b20)
[A8] 百【CB】【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方等大集经(卷21)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21)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2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