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二

虚空目分第十之一初声闻品第一

尔时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与无量比丘僧诸大菩萨围绕说法

时舍利弗揵连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连因缘说声闻法杂四真谛尔时众中有诸人辈本是外道诸根暗钝自谓有智起大憍慢增长色慢欲慢无明慢胜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证是故如来为如是等宣说中道为离如是恶烦恼故如来说是中道义时如是诸人各各论说断见我见尔时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诸人本外道故虽入佛法犹生大慢于未得中而生得想于未知中而生知想于如来法中而不修行虽顺四谛而不能得四无碍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证

尔时世尊二手举捉瞻婆华鬘發大誓愿以愿力故于华鬘中出生四宝帝释宝天光宝金刚光宝胜诸光宝一一宝中出大光明遍照此间娑婆世界光明出已掷之虚空时华鬘中说是偈言

「虽除须发不去结  被服染衣不离染
示佛为师不随教  如是之人污大众
如来宣说正法时  而复不能至心听
是人不得真实义  亦不能离诸烦恼
若能睹见实法性  是能破坏无明慢
若有亲近善知识  是人速得甘露味
若能呵责于生死  是则能得到彼岸
是人具足戒多闻  亦具禅定智慧聚
若人欲坏烦恼魔  远离阴魔及死魔
摧伏天魔诸眷属  常当亲近无上尊

说是偈已声闻弟子有憍慢者咸作是念「如来知我并有污心是故为我说如是偈」即时心中生大惭愧及四天下佛诸弟子亦复如是生惭愧心于一念顷悉来集会

尔时无量百千万亿声闻大众悉来聚集于是佛知众会已定即为宣说杂四真谛

时此宝鬘直往南方过九万二千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刚光藏其土众生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金刚光明功德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亦为四众宣说如是杂四真谛法而彼会中有诸菩萨声闻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是宝鬘大光明已观察四方仰见宝鬘在佛顶上虚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宝鬘从何处来谁之所遣

彼佛答「善男子北方去此九万二千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亦为具足五滓众生宣说开示杂四谛法如我今于此土无异

「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众生甚大痴暗麁犷轻躁生大憍慢多作恶业难调难解是故释迦牟尼如来为此大集大集中演说正法为坏如是诸大恶事彼世界中所有众生于未得中而作得想于未证中而作证想于未修中而作修想是故彼佛为大众说法如法修行为坏如是大憍慢故为得尽智及无生智将欲宣说虚空目法行为得声闻缘觉佛果欲开如来无上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宝鬘从我索欲我今与之并欲以是法目陀罗尼赠彼为信能作无量微妙大明能乾一切诸恶烦恼能持一切所闻不忘能净一切心之垢污能护一切诸善禁戒能入一切大智慧中能护一切无上三昧能护己心生他喜心受持圣法远离诸病所求之法如愿即得增长一切资生所须亦能长养一切善根能调恶王及以四诸恶鬼神鸟兽水虫护持一切诸善根本能得如来一切诸法乃至能得十八不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法目陀罗尼至彼世界与释迦如来

即告金刚山童子言「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称我名字问讯彼佛金刚光明功德如来以此法目陀罗尼门远赠世尊

金刚山童子言「世尊善哉善哉我亦欲往礼觐彼佛并欲启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

尔时复有六万亿菩萨摩诃萨八十千亿声闻大众同声而言「世尊我等亦欲诣彼世界礼觐彼佛并欲启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唯愿如来加我神力令得往返

彼佛答言「善哉善哉诸善男子宜知是时是金刚山童子者能调伏汝即是汝等善知识也

尔时彼佛即告金刚山童子言「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宣说如是法目陀罗尼」即说呪曰

𭒂(一) 阿𭒂(二) 阿𭒂(三) 若那蛇咤(四) 摩诃摩呿(五) 三摩呿呿𭒂𭒂(六) 树提(七) 阿咃(八) 那𭒂那蛇泞(九) 佛阇罗哆(十) 安豆赖哆(十一) 阇逻迦哆(十二) 阿那耨德叉(十三) 凡浮婆(十四) 那婆荼婆(十五) 勒叉卢战那(十六) 莎致呿婆(十七) 陀逻尼叉阇(十八) 波逻迦啅婆(十九) 鞞那叉(二十) 婆那鞞吼(二十一) 阿那迦呿(二十二) 战荼咩修(二十三) 波陀呿多(二十四) 修卢遮那(二十五) 卢战那婆(二十六) 卢遮蛇若婆婆斯(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善男子汝当受持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往彼世界问讯释迦牟尼如来如我辞曰『四部弟子乐受法不四姓之人能供养不众生之心不浊乱不常能亲近于如来不复能尊重赞叹佛不增广流布佛正法不金刚光明功德如来以此法目陀罗尼门远赠世尊能作大明乾焦一切诸恶烦恼乃至获得如来十八不共之法』」

金刚山童子受持读诵书写如是陀罗尼已告诸大众「若欲往彼娑婆世界觐见释迦牟尼如来并欲启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者应当远离一切色亦莫念于分別之相常当修集虚空之相远离一切取舍等相放舍一切尘劳等相解诸结缚专念虚空

尔时大众咸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即前礼佛礼已系念观虚空相于一念顷即来至此娑婆世界觐见释迦牟尼如来头面礼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右绕三匝却在一面合掌而立

是时宝鬘复往西方过八万亿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慧暗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曰智幢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亦为四众宣说如是杂四谛法彼时会中有诸菩萨声闻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是宝鬘大光明已观察四方仰见宝鬘在佛顶上虚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宝鬘从何处来谁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东方去此八万亿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亦为四众宣说开示杂四谛法如我今于此土无异乃至欲开如来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宝鬘从我索欲我今与之并欲赠彼净目陀罗尼能作大明乾焦烦恼乃至能得如来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净目陀罗尼至彼世界赠彼如来

彼佛即告胜幢童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称我名字问讯彼佛并以如是净目陀罗尼门远相赠遗

时彼众中复有无量菩萨声闻同声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诣彼世界礼觐彼佛并欲听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乃至彼佛即说呪曰

「蜜呵(一) 蜜呵(二) 蜜呵(三) 蜜呵(四) 阿婆蜜呵(五) 萨多蜜呵(六) 修婆舍蜜呵(七) 那婆蜜呵(八) 修破婆(九) 阿能伽提比叉(十) 阇蛇私罗(十一) 那罗乌难(十二) 呿婆波啰(十三) 那逻逻禅(十四) 修叉(十五) 翅奢私罗(十六) 阿婆罗私摩(十七) 摩诃厕提阇那(十八) 阿那叉陀(十九) 阿婆呿伽(二十) 那由多文陀(二十一) 娑婆逻(二十二) 阿若伽伽(二十三) 萨遮首留婆竭婆车那(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善男子汝当受持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时宝鬘复至北方过九万九亿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为常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發光功德十号具足亦为四众宣说开示杂四谛法而彼会中有诸菩萨声闻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是宝鬘大光明已观察四方仰见宝鬘在佛顶上虚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宝鬘从何处来谁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南方去此九万九亿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亦为四众宣说开示杂四谛法如我今于此土无异乃至欲开如来法藏是故遣此四宝华鬘从我索欲我今与之并欲赠彼光目陀罗尼能作大明乾焦烦恼乃至能得如来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光目陀罗尼至彼世界赠彼如来

彼佛即告胜意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称我名字问讯彼佛以是光目陀罗尼远相赠遗

时彼众中复有无量菩萨声闻同声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诣彼世界礼觐彼佛并欲启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乃至彼佛即说此陀罗尼

「阇婆摩(一) 阇婆摩(二) 阇婆摩(三) 阿拘卢咤(四) 比婆阇婆(五) 摩诃陀摩(六) 呿婆(七) 阿逻阇(八) 散菩陀若呿婆(九) 阿逻阇𭒂(十) 三牟婆逻𭒂(十一) 三摩逻𭒂𭒂(十二) 阇𭒂𭒂𭒂𭒂(十三) 阇提叉蛇婆婆(十四) 摩希阇婆涅畔陀(十五) 比牟遮婆婆(十六) 那蛇那婆婆(十七) 遮𩙥婆婆(十八) 输卢多婆婆(十九) 其浪那婆婆(二十) 𫖇婆婆(二十一) 迦蛇婆婆(二十二) 质多婆婆(二十三) 三牟陀婆婆(二十四) 提逻那婆婆(二十五) 嗔那修留提婆婆(二十六) 莎呵

「善男子汝当受持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时宝鬘复至东方去此六万千亿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宝顶具足五滓有佛号曰宝盖光明功德十号具足亦为四众宣说开示杂四谛法而彼会中有诸菩萨声闻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是宝鬘大光明已观察四方仰见宝鬘在佛顶上虚空中住即白佛言「如是宝鬘从何处来谁之所遣

彼佛答言「西方去此六万千亿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亦为四众宣说开示杂四谛法如我今于此土无异乃至欲开如来法藏是故遣此四宝华鬘从我索欲我今与之并欲赠彼圣目陀罗尼能作大明乾燋烦恼乃至能得如来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圣目陀罗尼至彼世界赠彼如来」即告虚空声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称我名字问讯彼佛并以如是圣目陀罗尼远相赠遗」乃至复有无量菩萨声闻大众同音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诣彼世界礼觐彼佛并欲启受所未曾闻虚空目法门」乃至彼佛即说此陀罗尼

「阿罗摩(一) 阿罗摩(二) 阿罗摩(三) 阇蛇逻阇(四) 首路罗阇(五) 伽阇手(六) 𭒂逻遮罗(七) 阿尼遮(八) 阿呿莎逻(九) 呿伽莎阇那(十) 那乌诃(十一) 那逻咃(十二) 那乌诃(十三) 摩醯首逻遮摩(十四) 阿摩昵(十五) 呵蛇莎利逻(十六) 遮𩘌遮摩(十七) 遮𩘌散遮𩘌那(十八) 那𭒂(十九) 那婆摩阇(二十) 阿𭒂𭒂(二十一) 车婆那婆呿伽禅头(二十二) 娑罗战陀罗(二十三) 摩醯首逻尼罗那𭒂(二十四) 萨陀摩叉蛇(二十五) 莎呵

「善男子汝当受持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时四童子变此世界地平如掌香华幡盖七宝具足为供养佛一切天宫阿修罗宫悉为震动诸天悦豫多受喜乐咸以香华七宝幡盖种种伎乐供养于佛

时四童子作如是等供养佛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各执四宝说偈赞叹

「佛是清净大法王  为诸众生说甘露
于诸众生心如地  大宝商主愍一切
为众生说清净法  令离诸苦及烦恼
如来心等如虚空  其语微妙知真道
具足戒禁及智慧  永灭烦恼降甘露
为渴法者出恶世  智炬大明能坏暗
虽无修集八圣道  及以证得解脱者
如来犹故生怜愍  施诸人天净法眼
能度众生生死岸  能施无上七财宝
能令众生悔生死  具修三十七助道
法宝久失佛今示  是故得名无上尊
四方众生已大集  唯愿怜愍转法轮

尔时一切无量大众心生欢喜各作是言「如是无量无边众生从何处来威仪清净具无量德惭愧智慧皆悉成就我从昔来未曾睹见如是妙色五通大仙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比丘「憍陈如四方多有无量菩萨悉来集会为听法故今当至心清净其意

尔时世尊以微妙音告四童子「诸善男子善来甚快从何方面何处而来」时四童子敬礼佛足周匝围绕

尔时金刚山童子言「世尊南方去此九万二千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刚光藏具足五滓有佛世尊号金刚光明功德如来十号具足今现在为诸众生宣说开示杂四谛法彼佛劝我至此世界问讯世尊并欲听受虚空目法门世尊彼金刚光明功德如来致敬慇懃问讯世尊遗如是陀罗尼能作大光明乾焦烦恼乃至能得如来十八不共之法」即于佛前说如是呪乃至四童子亦复如是说是呪已其地即时六种震

一切龙王各作是言「我等亦当共至佛所」尔时东方有二龙王一名牛护二名宝护是二龙王与六万龙王南方亦二一名为月二名婆修与七万龙王来至佛所头面敬礼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读诵书写如是法目陀罗尼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书写如是法目陀罗尼者我等皆当诚心守护西方北方亦复如是尔时世界一一各有十万龙王来至佛所头面礼敬

尔时龟兹国土有一龙王名曰海德是阿那婆达多龙王弟与九万龙王于阗国土有一龙王名乐藏宝亦是阿那婆达多龙王弟与万八千龙王波罗越国有一龙王名曰山德亦是阿那婆达多龙王弟与二万龙王师子国土有一龙王名曰宝藏与四万八千龙王毘茶国土有一龙王名曰长发与四万二千龙王念蜜奢山有一龙王名曰婆修吉与八千龙王乌苌国土有一龙王名阿钵罗与二万五千龙王乾陀罗国有一龙王名伊罗钵多与三万龙王真丹国土有一龙王名曰三角与万八千龙王难陀龙王波难陀龙王亦与无量龙王共至佛所头面礼敬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读诵书写如是陀罗尼门乃至不忘不失一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真实能护正法

尔时世尊告正语天女「天女汝能守护我正法不

世尊如来在世及灭度后是陀罗尼流布之处我当守护有受持者随其所求我当与之若复有欲见我身者我当现之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见我者当净其身持戒精进于一日中三时洗浴断食三日独在静处若佛像边若在塔若处静室以妙香华种种幡盖及诸味浆供养于佛面正东向诵如是陀罗尼句

「『𭒂咤置(一) 𭒂咤置(二) 休娄(三) 休娄(四) 屯豆娄(五) 屯豆娄(六) 呿咤(七) 呿咤(八) 比诃』

是时四众诵是陀罗尼已我当随诸四众之所愿求我悉当令一切成就若我不来即为欺诳十方诸佛亦莫令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告罗睺阿修罗王毘摩质多阿修罗王娄遮那阿修罗王「我今以此净目陀罗尼付嘱汝等何以故汝有大力若有众生不信三宝能令信故

诸阿修罗言「善哉世尊等护持若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书写广说是陀罗尼我于是等能施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健行二者乐听受法三者心无怖畏者常明无暗五者善愿具足六者解脱七者具足辩才八者善法增长世尊若阿修罗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恼是人者我等当治若我不于此世界中护佛法者则为欺诳十方诸佛

尔时世尊观四众已告憍陈如比丘「憍陈如一切大众甚乐闻法无量世界无量众生悉为法故来集于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远离贪欲一切烦恼真实了知法行方便

时憍陈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诚如圣教世尊四方世界无量菩萨悉持四佛所与欲来并欲启受虚空目法行今正是时唯垂怜愍为众生故而宣说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为法行比丘唯愿世尊分別演说法行比丘

佛言「憍陈如至心谛听当为汝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是名乐读不名法行复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是名乐说不名法行复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能广演说思惟其义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复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演说思惟观其义理是名乐观不名法行

「憍陈如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溉灌业田亦不于中种识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获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如来菩提即能得之

「憍陈如如工陶师埏埴调泥置之轮上随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复如是

「憍陈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当观三事一者二者三者观三事已得二种智一者尽智无生智

「憍陈如云何尽智云何无生智知尽烦恼名为尽智知尽有支名无生智复次无行行智名曰尽智无行果智名无生智尽诸使智名曰尽智尽烦恼智名无生智复次知尽诸行名曰尽智尽一切有名无生智分別尽物是名尽智知诸缚解名无生智知尽根界名曰尽智知尽缘界名无生智不觉观烦恼名曰尽智不觉观果报名无生智复次尽三地智名曰尽智尽一切漏名无生智复次我生已尽梵行清净名曰尽智更无余有名无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于三道

「若有比丘能断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观是观心受

「云何比丘能观察身若有比丘观息出入是名观身观受观心

「云何名为观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观于出入如门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观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能数随息入出冷暖长短若遍满身系心鼻端能观新故分別诸相能观生坏求舍摩他善入于定亦能观察息之麁细乃至观于内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于法行

「憍陈如修数息时获得二事一者离恶觉观二者观息相貌修集随时亦得二事一者专念念心二者离善觉观观于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观心数相修观身时亦得二事一者身轻二者心轻转观生灭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无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无乐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系心一处云何数减二数为一三数为二乃至十数为九是名数减

「云何数增一数为二乃至九数为十是名数增何故修坏一切觉观故得初禅时观息入出及以心相

「初禅五支离生喜四者受乐五者具五支时离贪恚痴若有比丘具足五支是名法行远离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陈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禅名为法行有比丘观息出入系心一处远离喜乐得第三禅不喜不乐何以故一心系念息入出已远离喜乐得第四禅若有比丘观息入出则观五阴若观五阴是名法行

「若比丘见一切法行生灭乃至见一切烦恼生灭是名法忍若比丘见眼空乃至见意识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见眼无相乃至见意识无相是名无相忍若比丘不愿于眼乃至意识是名无愿忍若比丘观苦异乐异不苦不乐异是名中谛忍若为众生行于生死如是名为随上谛忍

「云何随忍随根随力随于觉观乃至随涅槃于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为信不名信根若摄身心不令造恶为精进不名进根若能专念如是等法是名为念不名念根心心数法能系一缘是名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观如是等相是名为慧不名慧根若观如是无根是名法行

「憍陈如若有比丘观于顶法世第一法观三解脱空无相愿无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缘无受命缘无自在无相三昧缘尽缘坏缘灭缘厌无愿三昧缘于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缘甘露有空三昧缘于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缘甘露无相三昧缘于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缘甘露憍陈如若有比丘缘慧灭庄严入无愿三昧是名缘于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缘慧灭而得解脱名甘露行非缘甘露空与无相亦复如是憍陈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观是名法行

「憍陈如若有比丘观受观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坏我见二十种故憍陈如断见我见各有五种色断乃至识断是名五断见色我乃至识我是名五我见憍陈如五种断见分別则有四十四种十六种说想八说无想八说非想非非想六说种种想六种说断是名四十四我见分別十八四定说我四种说边四说异事六说无求三昧是名六十二见二十我见因缘能生四百四种烦恼为离如是诸烦恼故观于身心是名法行如是比丘能观身心

「憍陈如云何八人云何决定憍陈如断见之人言一念断常见之人言八忍断是二种人俱得决定后离烦恼俱亦无妨憍陈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决定是名如法憍陈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亦名决定

「憍陈如若有比丘成就数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间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网之心是名真实修集圣行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则断十种烦恼是名修初无漏心观尔时次第观无愿三昧观无愿时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无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尔时观于色界五阴无色界四阴如欲界苦色无色界亦复如是如是观已断色无色十八种烦恼十八种断已作是思惟『如是诸苦从何业来谁之所造』作是观已了知『是苦从爱因缘我若不拔如是爱根必当生苦』是故观集作是观已断七烦恼观欲界集已色无色界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观时断十二烦恼

「憍陈如具八忍者是名见法断三界集已复作是观何因缘故断于苦集为安乐故夫安乐者即是灭谛尔时初观欲界灭谛得灭法忍断七烦恼色无色界亦复如是作是观已得灭比忍灭十二烦恼复作是观何因缘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灭谛色无色界苦集灭谛尔时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断八种烦恼尔时复观色无色界得道比忍断十四烦恼以修集故远离八十八种烦恼是名决定得须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来断一切苦

「憍陈如有人从信决定有人从法决定有人从一生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禅乃至四禅入决定观观一切行无常次第生灭远离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观一切行无常苦空不净不得自在无有寂静从缘而生从缘而灭作是观已得寂静灭谛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陈如如来了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知一切众生心性诸烦恼性名如来随应众生而为说法随诸烦恼宣说对治是故得名萨婆若智

「憍陈如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解说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毱多

「憍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而复读诵书说外典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解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帝婆

「憍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毘部

「憍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

「憍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嗟富罗

「憍陈如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各別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云何名为随于信行若信三宝具足信根从信根因缘入于决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过色无色界得阿罗汉果从信得解名信解脱亦名一分亦名身证名慧解脱是名随信行

「憍陈如云何名为随于法行若有从法入于决定具足慧根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过色无色界得阿罗汉果是名见到二分解脱亦名身证慧得解脱心得解脱得灭尽定是故名为二分解脱是名无学解脱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观身乃至成就法法观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云何名为奢摩他奢摩他者名之为灭能灭贪心嗔心乱心名奢摩他云何名为奢摩他相能灭贪相及嗔痴相名奢摩他相云何名为随奢摩他入于决定若能随修舍摩他行尊重赞叹向奢摩他方便庄严是则名为奢摩他相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贪心唯观不净乃能坏之嗔恚之心慈能坏之十二因缘能坏愚痴』是名奢摩他相

「云何名为毘婆舍那若修圣慧能观五阴次第生灭是名毘婆舍那复次若观诸法皆如法性实性实相真实了知是名毘婆舍那云何名为毘婆舍那相若能成就具足念心观一切行从缘而生从缘而灭一切行无自在无作无受是名毘婆舍那相云何名为从毘婆舍那入于决定至心念于毘婆舍那恭敬尊重向庄严道是名从毘婆舍那入于决定

「云何名为出法摄心非灭法摄心若比丘能观心出因缘乃至一切行出因缘是名出法摄心非灭法摄心云何名为灭法摄心非出法摄心若比丘能深观察灭心因缘乃至一切行灭因缘是名灭法摄心非出法摄心云何名为非出法摄心非灭法摄心若比丘能观心性眼性乃至识性是名非出法摄心非灭法摄心

「云何缘摄心非思惟摄心若比丘能观出息不观入息是名缘摄心非思惟摄心云何名为思惟摄心非缘摄心若比丘观于入息是名思惟摄心非缘摄心云何名为非缘摄心非思惟摄若比丘观于心性眼性乃至意性是名非摄非思惟摄

「憍陈如若比丘能摄心者则得八十诸三昧门及修三解脱若比丘观过去身及修庄严观身见身是名修无愿解脱门若比丘观过去身已唯见于心而不见身及修庄严观身见身是名修无相解脱门若比丘观过去身已亦不见作及以作者作者无身身无作者修庄严道观身见身是名修空解脱门观受心法亦如是

「复次憍陈如三解脱门修庄严观观一切行不出不灭出已则灭灭无所至不至去来是名庄严无愿解脱门

「复次观未来世诸行未出若行未出则无有灭是名庄严无愿解脱门不毕竟尽毕竟尽者则无生灭若无生灭即毕竟尽若毕竟尽即空因缘若如是观毕竟尽者是名庄严空解脱门若观诸行是毕竟尽即无生灭若无生灭即无有空何以故先有后无名之为空若本无者则无后无若无后无云何名空若无行者即是无为毕竟尽者非是有为亦非无为空亦非行亦非无行是故毕竟尽者非有为摄非无为摄是名庄严无相解脱门若一切行毕竟尽者即是涅槃非过去未来现在是故非过去行灭名为涅槃非未来现在行灭名为涅槃须陀洹人见是涅槃乃至阿罗汉人见是涅槃

「云何名苦谛观一切行不见第一谛观一切因不见第二谛观一切灭不见第三谛观一切道不见第四谛

「云何名生本无后有是名为生云何名灭有已还无是名为灭无有出灭是名为尽何因缘故无有出灭名之为道道有六行修非修行非行知非知若有比丘能见如是生灭法者是人能厌一切诸行能见一切行无常相

「云何无常相非无常法若有相杂初无漏根行若有相杂无愿解脱门行若有空相苦相不净相无我相是名无常相非无常法云何无常法非无常相所谓三界色相乃至法相是名倒相是名舍相非无常相是名无常法非无常相云何无常相亦无常法所谓一切众生未得决定以世俗道入诸三昧随法相忍是名无常相亦无常法云何非无常相非无常法所谓寂静常相解脱净相是名非无常相非无常法

「云何名为得第一谛所谓观于六根五阴犹如镜像名得第一谛

「云何一心观于四谛若观诸行悉是苦因以苦因故可见可灭可得远离如是名为心缘无漏是故一心获得四谛名离有漏心得解脱若有比丘观于心心是名无愿解脱门观心心已观十二事一者二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不自在七者过去八者现在九者未来十者因缘十一者无作十二者无受是名见于心心名无愿解脱门

「若有比丘观察是心无有心主无出入者无能远离无可远离是名见于心心得空解脱门若观无有入定之而得远离一切烦恼无因缘故烦恼不生是名远离见于心心得无相解脱门若如是观即得远离有漏之心得无漏解脱

「憍陈如一切有为诸行无有决定若不定者云何而得入于定聚若言观察于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过去已尽未来未出现在无常三世观异云何得入正定聚耶是故一切异观性不决定

「憍陈如譬如殿堂有四梯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无有是处登初橙时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憍陈如若是四谛即一谛者可一心得憍陈如观时亦异得时亦异观时异者因果尽坏得时异者苦智集智灭智道智若有比丘观行无常是苦无我不净无住是漏结缘是一切有是名系缚是故不求诸阴诸行厌一切行乐求涅槃至心思惟涅槃功德深乐寂静不惜身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陈如云何比丘心能见心若有比丘能观察心心是无常是生灭法是名比丘心能见心如是比丘修空三昧云何名空阴入界空谛空实空十二因缘空性空云何阴空所谓色空无我我所乃至识空无我我所是名阴空入界二空亦复如是云何谛空所谓苦谛无得无舍乃至道谛亦复如是云何实空一切法中无有觉观我及我所是名实空云何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即是十二有观十二支无我我所是名十二因缘空云何性空若有比丘观于眼空无我我所乃至意空亦复如是是名法行能观心心如是比丘不见众生寿命士夫某甲知诸法性真解世谛为流布故说阴入界知一切法性无出灭如是比丘能度生死能知一切苦集灭道能断烦恼

「憍陈如若有比丘修集法行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如是比丘得三解脱知色真相色真相者所谓碍相受受相想觉相行行相识知相是名真知一切法相如是观已得空解脱门见一切法无作受者寿命自在唯见无常苦无我等是名得无愿解脱门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得无相解脱门

「憍陈如法行比丘能得神通无恶觉观口终不说四种恶过无有鬪诤不听恶言尔时即得远离五盖增五善根是法行比丘获得初禅入初禅已欲得身通系心鼻端观息入出深见九万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见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复如是如是观已远离色相获得神通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获得眼通憍陈如若有比丘观息出入真实见色既见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见三世诸色意欲得见随意即见』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陈如若有比丘得初禅观息出入已次第观声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若有比丘观息出入得初禅时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陈如若有比丘观息出入得初禅时获得眼通得眼通已观于初有迦罗罗时乃至五阴生灭无量劫中五阴生灭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所言禅者何故名禅疾故名禅疾大疾住大住静寂静观灭远离是名为禅初禅者亦名具足亦名远离云何具足云何远离言远离者远离五盖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谓觉云何名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为觉云何名观若观心行大行遍行随意是名为观云何为喜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是名为喜云何为安所谓身安心安受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为定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定第二禅者同离五事所谓五盖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入第三禅亦离五事具足五支一者二者三者四者五者入第四禅亦离五事具足四支一者二者三者不苦不乐四者憍陈如若有比丘具足四禅是名法行

「憍陈如若有比丘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別色阴远离色阴观无量空处是名法行比丘入空处定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陈如云何比丘得识处定若有比丘修舍摩他毘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知三受已得远离是三种受是故名为得识处定是名法行

「憍陈如云何比丘得少识处定若有比丘观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灭空处识处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观识亦非识非非识若非识者是名寂静我今云何永断此识作是观已得少识处是名比丘得少识处定

「憍陈如云何比丘获得非想非非想定憍陈如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顺忍『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癕是不寂静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比丘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获得无想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若有识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为麁想我今若修无想三昧则能永断如是等想』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静处如是见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爱不贪能破无明破无明已名为获得阿罗汉果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世俗道断凡夫离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麁烦恼亦有十法所谓一受二想三行四触五思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云何为受所谓识受云何为想所谓识想云何为行所谓法行云何为触所谓意触云何为思所谓法思云何为欲所谓欲入出定云何为解所谓法解云何为念所谓念三昧云何为定所谓心如法住云何为慧所谓慧根慧力观向四果行乃至得阿罗汉果观于生灭及空三昧观于四大如四毒蛇如是十法第四空处具足而有以其无有麁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槃

「憍陈如若有比丘修集圣道厌离四禅及四空处观于灭定庄严之道作是思惟『诸出入息悉是无常我若能断出入息者即是安乐』是故一切诸行因缘悉灭受灭乃至慧灭觉观灭故阴入界灭贪恚痴灭一切心数法灭一切非心数法亦灭是名不与凡夫共法非是世法是无学法

「憍陈如若须陀洹斯陀含终不能得如是灭定若次第得须陀洹果亦不能得若须陀洹舍是身已阿罗汉果亦不能得若有具足八解脱者是人能得

「憍陈如若使如来穷劫尽劫说是法目陀罗尼法乃能穷尽是名法无碍智憍陈如如是法目陀罗尼者不可思议憍陈如假使有人能以兔毛渧数知海水渧不能数知法目陀罗尼所有功德若除如来欲说尽者无有是处乃至一切娑婆世界微尘亦尔

尔时世尊告金刚山童子言「善男子汝所持来法目陀罗尼吾今所说颇有异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说不

「世尊实如是说

「善男子若有人能受持如是法读诵书写广为人说当知是人常为一切人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之所守护一切四魔不能得其便度烦恼河入八正道

金刚山童子言「善哉善哉世尊实如圣教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是法无能坏者是名施光能净寂静无有行处无浊无动无有舍宅无少无多名至处行细行坚行能坏四魔及四魔众一切邪见度生死河入智慧海常为诸圣之所赞叹得近如来所入之处虽复未断一切烦恼亦得上身无上菩提上色上力上辩上念上慧上处或得典领作四域王若三二一若作帝释乃至得作他化自在王若作梵王若复获得菩提树下金刚之床梵音深远其心平等得大悲心得舍摩他坏诸烦恼名无上尊

说是法时舍利弗揵连等于一坐处得阿罗汉果

尔时一切世人诸天而赞叹言「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无量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当护其四部弟子及其国土城邑诸王人民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

𭒂(一) 阿𭒂𭒂(二) 蘘那蛇沙咤(三) 摩诃摩呿(四) 摩诃咃娑婆娑(五) 树喻低(六) 阿咃(七) 那𭒂那咃祢(八) 佛阇啰𥿫(九) 安缕濑𥿫(十) 阇罗迦咃(十一) 阿那耨得(十二) 滼复婆(十三) 那𭒂𠻬𭒂(十四) 勒叉鲁遮那(十五) 莎咤呿𭒂(十六) 陀罗尼茂阇(十七) 波啰伽啅𭒂(十八) 鞞那厕(十九) 婆那鞞哹(二十) 阿那迦咃(二十一) 栴茶咩修(二十二) 婆罗呿多(二十三) 修鲁遮那(二十四) 鲁遮那𭒂(二十五) 鲁遮蛇蘘𭒂𭒂(二十六) 莎诃(二十七)

「勿力呵(一) 勿力呵(二) 勿力呵(三) 勿力呵(四) 阿𭒂勿力呵(五) 萨𡖐勿力呵(六) 修𭒂奢勿力呵(七) 那婆勿力呵(八) 修颇𭒂(九) 阿能伽(十) 柢比叉(十一) 阇蛇私罗(十二) 那𭒂𭦉(十三) 呿伽钵罗(十四) 那啰那讇(十五) 宿沙(十六) 翅奢私罗(十七) 阿𭒂罗思罗(十八) 摩诃迫坻阇那(十九) 阿那闪陀罗(二十) 阿婆呿伽(二十一) 那犹多闪陀罗(二十二) 娑颇啰(二十三) 阿蘘伽伽(二十四) 那啰拏(二十五) 娑遮(二十六) 守留多竭婆侈那(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阇𭒂(一) 阇𭒂(二) 阇婆摩(三) 阿驹卢咤(四) 比𭒂阇婆(五) 摩诃陀摩𭒂(六) 阿啰阇(七) 珊菩(八) 蘘呿𭒂(九) 阿啰阇𭒂𭒂(十) 啰阇𭒂𭒂(十一) 阇坻叉蛇𭒂𭒂(十二) 摩醯阇𭒂尼畔陀(十三) 比牟遮𭒂𭒂(十四) 那啰蛇拏𭒂𭒂(十五) 斫啾𭒂𭒂(十六) 输卢多𭒂𭒂(十七) 输卢多𭒂𭒂(十八) 伽恨拏𭒂𭒂(十九) 嗜贶𭒂𭒂(二十) 迦蛇𭒂𭒂(二十一) 质多𭒂𭒂(二十二) 娑茂陀啰𭒂𭒂(二十三) 䩯啰拏𭒂𭒂(二十四) 叱那修留坻𭒂𭒂(二十五) 莎呵(二十六)

「阿罗摩(一) 阿罗摩(二) 阿罗摩(三) 阇蛇啰阇(四) 字犁蛇啰阇(五) 伽阇哹(六) 𭒂啰阇罗(七) 阿那遮(八) 阿呿莎啰(九) 呿伽莎阇那(十) 那乌呵(十一) 那啰蛇那乌呵(十二) 摩醯湿波罗遮摩(十三) 阿摩昵呵(十四) 阿蛇𭒂利罗(十五) 斫啾遮摩(十六) 斫啾娑斫啾那(十七) 那𭒂𭒂摩阇(十八) 阿𭒂𭒂(十九) 车𭒂𭒂(二十) 呿伽禅缕(二十一) 娑啰旃陀啰(二十二) 摩醯湿波罗昵罗那𭒂(二十三) 娑檀摩叉蛇(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校注

第二十二【大】第二十三【宋】【元】【明】【宫】 三藏【大】〔-〕【宋】【元】【宫】 第十之一初【大】第九【宋】【元】【宫】初【明】 揵【大】犍【元】【明】 生【大】如【宋】【宫】 来【大】〔-〕【宋】【元】【明】【宫】 瞻【大】赡【宋】【元】【明】【宫】 能【大】人【宋】【元】【明】【宫】 欲【大】能【宋】【元】【明】【宫】 真【大】〔-〕【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犷【大】穬【宋】【宫】 大【大】大众【宋】【元】【明】【宫】 为大众【大】欲大【宋】【元】【明】【宫】 姓【大】性【宋】【元】【明】【宫】 共【大】共法【元】【明】 此呪与【宋】【元】【明】大异今以【宋】【元】对校【明】別附卷末* 想【大】相【宋】【元】【明】【宫】 修集【大】*修习【宋】【元】【明】【宫】* 八万亿【大】八十千亿【宋】【元】【明】【宫】 开【大】闻【宋】 复【大】〔-〕【宋】【元】【明】【宫】 光【大】光明【宋】【元】【明】【宫】 虚【大】〔-〕【宫】 此陀罗尼【大】呪【宋】【元】【明】【宫】 震【大】*振【宋】【元】【明】【宫】* 高【大】〔-〕【宋】【元】【明】【宫】 法【大】明【宋】【元】【明】 财宝【大】宝财【明】 助道【大】道品【宋】【元】【明】【宫】 智【大】善【宋】【元】 处【大】故【宋】【元】【明】【宫】 〔-〕【CB】【碛乙-CB】【宋】【元】【明】【宫】亿【大】 遗【大】遣【宋】【元】【明】【宫】 大【大】〔-〕【宋】【元】【明】【宫】 王【大】〔-〕【宋】【元】【明】【宫】 西方北方【大】西北二方【宋】【元】【明】【宫】 二【大】三【明】 乌苌【大】乌长【宋】【宫】 罗【大】〔-〕【宫】 波【大】婆【宋】【元】【明】【宫】 礼敬【大】敬礼【宋】【元】【明】【宫】 〔法不流〕-十七字【宫】 法不【大】〔-〕【宫】 世尊【大】〔-〕【宫】 如来在世及灭度后是陀罗尼流布之处【大】〔-〕【宋】〔-〕【宫】 求【大】须【宋】【元】【明】【宫】 中【大】内【宋】【元】【明】【宫】 诵如是陀罗尼句【大】如是呪【宋】【元】【明】【宫】 𭒂【大】*婆【宋】*【元】*【明】* 莎【大】𦀟【宋】【元】【明】【宫】 诃【大】诃(九)【明】 (是时我当)十二字【大】既说呪已我便当来【宋】【元】【明】【宫】 娄【大】楼【宋】【元】【明】【宫】 目【大】自【宋】 罗【大】罗王【宋】【元】【明】【宫】 等【大】当【宋】【元】【明】【宫】 恼【大】惣【宫】 不【大】等【宋】【元】【明】【宫】 护【大】不护【宋】【元】【明】【宫】 婆【大】波【宋】【元】【明】【宫】 业田【大】田业【宫】 者【大】〔-〕【宋】【元】【明】【宫】 支【大】下同枝【宋】【元】【明】【宫】下同 出入【大】*入出【宋】【元】【明】【宫】* 波那【大】*婆那【宋】【元】【明】【宫】* 观【大】学【宋】【元】【明】【宫】 入出【大】出入【宋】【元】【明】 增【大】数【宋】【元】【明】【宫】 入出【大】*出入【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三【大】四【宋】【宫】 法【大】如法【宋】【元】【明】【宫】 随忍【大】〔-〕【宋】【元】【明】【宫】 为【大】名【明】 受【大】寿【宋】【元】【明】【宫】 名【大】名曰【宋】【元】【明】【宫】 种【大】五种【宋】【宫】 俱亦【大】亦俱【宋】【元】【明】 名亦【大】所【宫】亦【宋】【元】【明】 苦【大】集【宋】【元】 种【大】〔-〕【宋】【宫】 业【大】处【宋】【元】【明】【宫】 见法【大】八忍法【宋】八人法【元】【明】【宫】 比【大】七【宋】【元】【明】【宫】 八【大】七【宋】【元】【明】【宫】 是【大】是名【宋】【元】【明】【宫】 从【大】〔-〕【宋】【元】【明】【宫】 入【大】得入【宋】【元】【明】【宫】 观【大】〔-〕【宋】【元】【明】【宫】 名【大】故【宋】【元】【明】【宫】 有【大】持【宋】【元】【明】【宫】 解【大】能【宋】【元】【明】【宫】 性【大】姓【宫】 帝【大】若帝【宋】【元】【明】【宫】 转【大】轻【宫】 嗟【大】蹉【宋】【元】【明】【宫】 根【大】〔-〕【宋】【元】【明】【宫】 是【大】道【宫】 观身【大】身身观【宋】【元】【明】【宫】 奢【大】下同舍【宋】【元】【明】【宫】下同 从【大】从于【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是【大】不观出息是【宋】【元】【明】【宫】 心【大】〔-〕【宫】 缘【大】因缘【宋】【宫】 摄【大】*摄心【元】【明】* 门【大】〔-〕【宋】【宫】 观【大】〔-〕【宋】【元】【明】【宫】 非【大】非是【宋】【元】【明】【宫】 根【大】相【宋】【元】【明】【宫】 无作【大】无行【宫】 解【大】空解脱门解【宋】空解【宫】 主【大】生【宋】【元】【明】【宫】 无【大】〔-〕【宋】【宫】 心【大】者【宋】【宫】 未【大】无【宫】 橙【大】下同隥【元】【明】下同 支【大】下同枝【宋】【宫】下同 寿命士夫【大】命夫【宋】【元】【明】【宫】 知【大】如【宫】 作【大】作者【宋】【元】【明】【宫】 无愿【大】无相【宫】 即【大】则【宋】【元】【明】【宫】 是【大】是名【宋】【元】【明】【宫】 时【大】时观息出入【宋】【元】【明】 迦【大】歌【宋】【元】【明】【宫】 若观【大】〔-〕【宫】 行【大】行大行【宋】【宫】 为【大】名【宋】【元】【明】【宫】 知【大】〔-〕【宋】【元】【明】【宫】 识【大】*〔-〕【宋】【元】【明】【宫】* 法【大】〔-〕【宫】 顺忍【大】思惟【宋】【元】【明】【宫】 无想【大】*无相【宋】【元】【明】【宫】* 离【大】虽【宋】【元】【明】【宫】 惟【大】〔-〕【宋】【元】【明】【宫】 所【大】〔-〕【宫】 阿【大】〔-〕【宋】【宫】 能【大】乃【宋】【元】【明】【宫】 劫【大】如【宫】 渧【大】*〔-〕【宋】【元】【明】【宫】* 吾【大】与【宋】【元】【明】【宫】 如是【大】此【宋】【元】【明】【宫】 能【大】〔-〕【宋】【元】【明】【宫】 善哉【大】〔-〕【宋】【元】【明】【宫】 舍宅【大】宅舍【明】 坚【大】紧【宫】 入【大】坐【宋】【元】【明】【宫】 无【大】死【宫】 揵【大】犍【明】 落【大】聚【宋】【元】【明】【宫】 二【大】三【宋】【元】【明】【宫】 本文明本也* 耨【大】㝹【宫】 叉【大】沙【宫】 陀【大】檀【宫】 陀【大】地【宫】 字【大】守【宋】
[A1] 呵【CB】【丽-CB】【碛-CB】阿【大】(cf. K07n0056_p0227b06; Q06_p0611a19)
[A2] 动【CB】勤【大】
[A3] 足【CB】【丽-CB】是【大】(cf. K07n0056_p0230a03)
[A4] 定【CB】【丽-CB】聚【大】(cf. K07n0056_p0233b1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方等大集经(卷22)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22)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2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