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五十九

十方菩萨品第十三

佛在王舍国法清净处时自然师子座交络帐

佛时坐现三十二相光影表现十方诸菩萨皆来谒问佛「菩萨何因缘有痴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飞者有能坐行三昧禅者有能彻视者有不能飞者有不能坐行禅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萨行何因缘有薄厚同有心意识同眼耳鼻口身何因缘得行异

佛言「善哉善哉十方过去佛现在佛诸当来佛皆说人能计心意识眼耳鼻口身皆说为同法

佛言「人能校计六情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诸菩萨言「诸菩萨有薄厚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薄厚

佛言「菩萨厚者谓菩萨行道随道行深菩萨薄者行道不能悉随行谓行有多少随道少是为菩萨薄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菩萨常随道不失行

佛言「谓菩萨常守心意识令不动归灭尽种道栽谓菩萨能守眼令色不著归灭尽种道栽谓菩萨能守耳令声不著归灭尽种道栽谓菩萨能守鼻令香不著归灭尽种道谓菩萨能守口令味不著归灭尽种道栽谓菩萨守身令细滑不著归灭尽种道栽菩萨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恶不动常守灭尽是为厚随道深

菩萨复问佛「何等为菩萨行薄

佛言「谓菩萨失行有时得行有时不得行有时菩萨能守心意识随道有时眼不能守便失行不随道有时守眼不能守耳有时能守耳不能守鼻有时守鼻不能守口有时能守口不能守身有时能守身不能坐禅有时能坐禅不能校计有时能校计不能行有时能行不能分別有时能分別不能知细软微意用是故菩萨随道有失行有得行用是故菩萨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萨问佛「如是当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萨当自行校计当自知堕校计不堕校计堕校计者菩萨为黠不知校计为痴

问曰「当校计黠当校计痴者云何

佛言「已校计痴便能校计

佛言「人有百八爱令痴欲校计得有五十校计知五十校计中细微罪便得黠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五十校计

佛言「五十校计者谓从心本起欲知者第一当校计百八痴第二当校计百八疑第三当校计百八颠倒第四当校计百八欲第五当校计百八堕第六当校计百八爱第七当校计百八栽第八当校计百八识第九当校计百八因缘著第十当校计百八种是为十校计

佛言「菩萨复有十校计第一当校计百八关生第二当校计百八止行第三当校计百八断生死第四当校计百八灭不灭第五当校计百八罪入空不见第六当校计百八不舍尽第七当校计百八不舍净入净第八当校计百八精还戒第九当校计百八进入道第十当校计百八忍戒是为菩萨十校计

「菩萨复有十校计第一当校计百八辱道第二当校计百八合道愿第三当校计百八本信入道第四当校计百八出痴入慧第五当校计百八欢喜灭第六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悲第七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愁第八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恼第九当校计百八未得佛经黠未得佛泥洹要第十当校计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菩萨复有十校计第一当校计百八求入慧出罪法第二当校计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第三当校计百八罪法起空时当知灭时归空第四当校计百八持空法解尽法第五当校计百八尽法不复生第六当校计百八泥洹长生不灭第七当校计百八应相念第八当校计百八舍相念第九当校计百八杂相念当知杂相第十当校计百八受相长生不灭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菩萨复有十校计第一当校计百八十方生死万物本末成败第二当校计百八十方成败作证第三当校计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痴第四当校计百八牵十方痴作证第五当校计百八十方阿罗汉泥洹去无所有作证第六当校计百八牵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证第七当校计百八牵十方过去若师泥洹去当牵作证第八当校计百八十方今现在佛亦当泥洹去今我作释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变化要当复泥洹去若当牵我用作证第九当校计百八十方当来佛亦当泥洹去当牵作证第十当校计百八尽力却贪求佛如我亦当般泥洹去是为合菩萨五十校计」诸菩萨皆稽首受教

诸菩萨问佛言「当校计百八痴从心本起者云何

佛告诸菩萨言「若有菩萨心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意意有所念不自知意生意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自知为痴

「转入识识有所识不自知识生识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眼眼见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眼所见中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眼所见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耳耳闻好声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耳所闻中声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耳所闻恶声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鼻所闻中香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鼻所闻恶臭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身所得中细软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身所得恶坚苦痛不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痴菩萨行道要当数息校计如是」菩萨即稽首受行

诸菩萨言「佛虽为我说我未解」诸菩萨问佛言「设我知百八痴著知灭灭当为痴为黠

佛报诸菩萨言「虽知著知灭续尚痴未解

诸菩萨复问佛「我未闻佛说数息时痴我闻佛说已知何以故为痴

佛告诸菩萨「譬喻如新学菩萨未能飞但耳闻十方佛欲愿往要未能飞如是为见十方佛未

诸菩萨报言「如是为但有愿要为不见十方佛

佛告诸菩萨言「若曹今虽闻我说百八痴著灭譬如新学菩萨但愿欲到十方佛国不能飞往

佛复问诸菩萨言「新学菩萨何以故愿到十方佛国不能飞

诸菩萨报佛言「用不能坏痴未灭罪故未能飞行至十方佛国

佛言「譬喻诸菩萨但能说著说灭但说不行名为痴

诸菩萨问佛「何从当得黠

佛告诸菩萨言「所著为痴要当灭不著乃为不痴要未为黠

诸菩萨问佛言「何以故复未为黠

佛告诸菩萨言「复有百八疑不解故

诸菩萨问佛言「何等为百八疑

佛言「菩萨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不自知意生意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不自知识生识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眼所见中色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眼所见恶色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耳所闻中声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耳所闻恶声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鼻所闻中香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鼻所闻恶臭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自知为疑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身所得中细软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不自知生灭中有五阴中有习不知为疑

佛言「菩萨不去是未应为菩萨

诸菩萨问佛「何以故不应为菩萨

佛言「用不行安般守意不校计百八颠倒故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百八颠倒

佛言「谓菩萨心所多念为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转作意意所多念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颠倒

意转作所多识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转入眼眼所多视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所多视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眼所多视恶色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转入耳所多闻好声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耳所多闻中声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所多闻恶声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鼻鼻所多闻好香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鼻所多闻中香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鼻所多闻恶臭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口口所多得美味好语言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口所多得中味中语言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口所多得恶味恶语言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身身所多得好细软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身所多得中细软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身所多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阴中有习自言我无罪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佛言「是为百八颠倒如是菩萨为不解

诸菩萨报佛言「我虽生死颠倒我欲依经法度人

佛问诸菩萨言「汝度人欲求使人作何等道

诸菩萨报佛言「我欲使人悉得佛道

佛言「若曹辈众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辈相随

诸菩萨言「我虽相随不离经行

佛问诸菩萨言「若曹辈宁能一日俱得佛不

诸菩萨报佛言「我不能俱得佛

佛问诸菩萨「何以故

诸菩萨报佛言我辈中有相未具者我曹辈中有功德未满者我曹辈有生死罪未尽者

佛告诸菩萨「若曹辈有相未具者有功德未满者有罪未尽者如若曹言相未具者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若曹功德未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佛言「若曹生死罪意未尽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诸菩萨皆稽首

诸菩萨复问佛言「如是我何因缘不得佛

佛报诸菩萨言「若曹坐不行安般若守意校计百八欲欲不舍故

诸菩萨言「行安般守意校计舍百八欲欲者云何

佛报诸菩萨言「若曹心所念念复念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欲欲

「转入意意复念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识识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眼所见中色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眼所见恶色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耳所闻中声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耳所闻恶声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鼻所闻中香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鼻所闻恶臭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语言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口所得中味语言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身所得中细软可身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身所得恶麁坚痛不可身为欲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佛言「诸菩萨若曹但坐不解欲欲

诸菩萨报佛言「我曹无有欲欲

佛问诸菩萨「若曹欲求佛度十方人不

诸菩萨言「然我曹欲求佛度十方人

佛报诸菩萨言「如是为欲欲何以故言无欲

佛问诸菩萨「若意宁念十方勤苦人不

菩萨言「然我曹念勤苦人

佛言「若念诸勤苦人为何以故言无欲

佛问诸菩萨言「若曹至十方佛所问经今为忘不

诸菩萨报言「我所问经我皆识不忘

佛问诸菩萨「汝识十方佛说经宁传为人说经不

诸菩萨言「然我日行为人说经

佛言「若为人说经宁欲使人解不

诸菩萨言「然欲使人解

佛言「如若为人说经为欲使人解如是为欲欲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菩萨「若为人说经宁教人布施不

诸菩萨言「然我曹教人布施」

佛问诸菩萨「若教人布施持何等与佛

诸菩萨报言「我第一欲使人持好色华

佛言「汝曹不欲色何以故使人持五色好华可眼与佛如是汝为欲色何以故言我曹不欲色

佛复问诸菩萨「若宁闻十方佛说经为可耳不

诸菩萨报言「十方佛为我说经可耳我曹皆欢喜

佛言「如汝闻经欢喜为欲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若欲教人为佛烧香不

诸菩萨报佛「我日自行采众华名香持用上佛

佛言如汝行采众华香欲得可鼻持行上佛」佛言「如若欲得香华可鼻如是为欲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若曹为人说经宁欲可口不

诸菩萨言「我曹为人说经欲分別可口欲使人意解

佛言「如若可口为欲何以故言不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汝宁欲具三十二相可身不

诸菩萨言「我勤苦具相但欲可身耳

佛言「如若可身为欲何以故言不欲」诸菩萨稽首各自惭

佛言「如是菩萨尚未有所怙

诸菩萨稽首言「愿佛哀我当为说

佛因为说「行菩萨道若数息行禅若自怙定意当校计百八堕灭者应禅不灭者不应禅

诸菩萨问佛言「禅为弃恶百八堕灭者为弃恶不灭者不为弃恶若从禅觉起若行步坐起得因缘为人说经所见万物能自校计百八堕能使不著能使不堕罪是为菩萨校计行」诸菩萨问佛言「校计百八堕当从何所起

佛告诸菩萨「校计百八堕者菩萨心所念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心转作意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意转作识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眼所见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所见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耳所闻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耳所闻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鼻所闻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鼻所闻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身所得中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堕是为百八堕行

佛告诸菩萨言「校计百八堕不自知堕罪苦痛当在后亦不知羞惭自说言能断百八堕道行

佛言「是人譬如妬女上头婬泆自可妊身不知胞胎儿在腹中日大几所婬泆妬女为复婬泆自可至儿成就十月当生儿当转未转当生未生其母腹痛自惭自悔当堕痛时妬女啼声闻第七天儿生已后其母痛愈便复念婬泆便不念惭不念痛便复婬泆如故如是苦不可言妬女亦不能自觉苦痛

佛言「菩萨行道不校计百八堕譬如婬泆妬女不自知罪多少亦不厌苦痛亦不自校计还惭罪不知生死五道苦痛不自知堕三恶道不自惭行言我堕道如是世世自受殃还自惭斯无有学道弟子谛学」是诸菩萨皆欢喜稽首受行

佛言「菩萨如是尚未应为解

诸菩萨问佛言「何以故为未解

佛言「谓菩萨不能校计百八爱故

诸菩萨问佛「校计百八爱者云何

佛言「菩萨行禅不能一意一心令灭但坐著百八故一者菩萨心有所念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心转作意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为爱

「意转作识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眼所见中色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眼所见恶色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耳所闻中声不能灭是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耳所闻恶声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鼻所闻中香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鼻所闻恶臭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身所得中细软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身所得恶麁坚苦痛痒不可身不能灭为爱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爱

佛言「菩萨行道不校计却百八爱不自知百八爱堕罪譬如新生小儿从小至大不能自知日增几所大菩萨行道不能觉罪多少譬如是若菩萨行道觉百八爱堕罪便当自惭便当自断便当自离便当自灭如是爱断为应菩萨」佛说如是诸菩萨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萨行道当校计百八栽行道不校计百八栽不应为菩萨行去栽者乃应菩萨行

诸菩萨问佛言「当去栽者云何

佛告诸菩萨言「菩萨独处一处当坐行禅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得净为除栽不净者为不除栽如是从禅起若在人中当行校计当断去栽

诸菩萨问佛言「当校计去栽者云何

佛言「行道不得一心定意为不灭栽

佛言「不得一心定意者心有所念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意意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识识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眼见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眼所见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眼所见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耳所闻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耳所闻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鼻所闻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鼻所闻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身所得中细软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便生栽如是为栽不断

佛言「若有菩萨行道言我无是栽如是为贡高为自种栽便不能自度脱便无有黠意不能知栽罪多少譬如身生毛其人亦不能自校计一一数不能自知毛多少诸菩萨行道不能除罪反言我求佛道欲度十方如是尚不能自度能度十方菩萨行道能去栽者便能度十方不去栽便不能度十方」佛说如是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佛言「如是菩萨尚未应解

诸菩萨复稽首言「如是未解愿佛为我解

佛言「菩萨有百八罪识不灭者不应为菩萨

诸菩萨问佛言「何等为百八罪识

佛言谓菩萨心所念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意念复念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识识所念不忘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眼所见中色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眼所见恶色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耳所闻中声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耳所闻恶声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鼻所闻中香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鼻所闻恶臭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身所得中细软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为罪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是为罪识

佛问诸菩萨「若曹有是罪不

诸菩萨言「我但有五阴无有罪

佛复问诸菩萨言「天下何等为使人有罪不得道者

诸菩萨报佛言「天下人皆坐贪不得道

佛言「天下人贪生死为有五阴习不

诸菩萨言「有罪

佛问诸菩萨言「若曹持见身取佛当复生死

诸菩萨报佛言「我曹当复生死不从是现在身得佛

佛问诸菩萨「若曹要当更几生死当得佛

诸菩萨报佛言「我曹生死尚未有要

佛复问诸菩萨「何以故无有要

诸菩萨言「我不自知罪福多少用是故我不知要

佛告诸菩萨「如是若曹与天下人有何等异

诸菩萨报佛言「我能飞到十方佛国我能晓佛所语

佛言「若曹能飞到十方佛国能晓十方佛所语若曹何以不应时取佛何以故复生死要

诸菩萨报佛言「我曹尚有本罪未尽故用本愿功福未满故用是故我曹不应时得佛

佛言「若曹言天下人但坐五阴生死习故有罪今若曹亦当复生死习有罪若曹何以故语我言无罪」诸菩萨皆惭稽首受行

佛言「我虽说是菩萨尚未解

诸菩萨稽首言「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菩萨有百八因缘著痛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百八因缘著痛

佛言「菩萨心有所念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意有所念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识识有所识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眼所见中色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眼所见恶色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耳闻好声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耳所闻中声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耳所闻恶声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鼻所闻中香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鼻所闻恶臭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因缘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身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身所得中细软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为因缘著痛中有五阴中有习当坐因缘生死痛

佛言「诸菩萨尚未厌因缘生死痛

诸菩萨言「我用厌因缘生死痛故作菩萨耳

佛言「汝曹厌生死痛何以故不种道栽何以故种因缘生死痛罪罪栽

诸菩萨报佛言「我日种道栽

佛言「如若种道栽何以故有因缘生死百八痛

诸菩萨即惭稽首受行

诸菩萨皆稽首问佛言「佛虽为我说经我不解是

佛言「我见若曹种百八痛我知汝曹不解

诸菩萨复稽首言「愿解我

佛言「菩萨心有所念欲得心不能以时得坐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意意有所念复念可意不可意为种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识识有所识不可我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眼所见中色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眼所见恶色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耳耳所闻好声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耳所闻中声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耳所闻恶声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鼻鼻所闻好香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鼻所闻中香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鼻所闻恶臭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转入身身所得细软可身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身所得中细软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身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为痛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种痛

佛言「菩萨断是百八痛乃应为菩萨行不断痛者不应为菩萨行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诸菩萨如是尚未解当复校计

诸菩萨问佛「当复校计何等

佛言「菩萨当校计百八关生

诸菩萨问佛「何等为百八关生

佛言「菩萨心所贯痛痒思想生死识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

佛言「关心不使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便无五阴无有习

佛言「关五阴习令心不动为断生死痛关者为贯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关意便不动不受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关意便不动不受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五阴习不关者堕罪关意不动者堕道是为关生

「转入识识亦贯地水火风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便有五阴习便贯生死不关者堕生死痛关者为堕道不为生死

「转入眼眼所贯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眼所贯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关堕罪眼所贯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

「转入耳耳所贯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耳所贯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耳所贯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

「转入鼻鼻所贯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鼻所贯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鼻所贯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

「转入口口所贯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口所贯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口所贯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

「转入身身所贯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身所贯中细软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身所贯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是为贯生死关令不动者堕道不关者堕罪

佛言「菩萨行要当关令不动动者为未解

诸菩萨报佛言「我曹当坐禅令不动

佛问诸菩萨言「禅已复动不

诸菩萨报佛言「禅觉复动

佛问诸菩萨「何以故复动

诸菩萨言「自然动

佛问诸菩萨「何以故自然动

诸菩萨言「我不解不知从何因缘动

佛言「如是诸菩萨尚未解

诸菩萨言「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菩萨所以禅自然动觉者菩萨有百八关生动不动不止故」佛说如是诸菩萨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萨如是尚未应解

诸菩萨言「何以故复未解

佛言「但坐菩萨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诸菩萨皆稽首「愿佛当复为

佛言「菩萨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心本罪百八行

「转入意意本多所念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转入识识本多所念不止守故识本罪百八行

「转入眼眼本多所见好色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见中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见恶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转入耳耳本多所闻好声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多所闻中声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多所闻恶声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转入鼻鼻本多所闻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闻中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闻恶臭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转入口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语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语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多所得恶味恶语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转入身身本多所得好细软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中细软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恶麁坚苦痛不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佛说如是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五十九

此经自下二卷则丹藏所无故今无可相校而宋乡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节之文文断义绝难取解处第一第九幅十七行云有五阴中有之下(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语言等第二第十幅二十一行云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便云)习自言我无罪等第三第十二幅二行云是为颠倒口之下(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为三节文断处也

今准《明度经》此中二本皆错将是为颠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语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总三百七十九字进而写之于五阴中有之下却将五阴中有之下习自言我无罪乃至是为颠倒口等凡二十七行总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写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致令三节之文文断义绝今依《明度经》进退而正之又为看旧乡宋藏者略录正文于左

中有五阴中有(便云)习自言我无罪乃至是为颠倒口(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语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云云)


校注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五十九【大】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上【宋】【元】【明】【丽乙】【宫】【圣】 高齐译【大】后汉天竺三藏法师安世高译【宋】【宫】后汉安息三藏法师安世高译【元】【明】【丽乙】〔-〕【圣】 十方菩萨品第十三【大】〔-〕【宋】【元】【明】【丽乙】【宫】【圣】 佛言菩萨【大】〔-〕【宋】【元】【明】【宫】【圣】 守【大】能守【宋】【元】【明】【宫】【圣】 滑【大】濡【圣】 软【大】濡【圣】 堕【大】*修【宋】【元】【明】【丽乙】【宫】*随【圣】 堕【大】*修【宋】【元】【明】【宫】随【圣】* 止【大】正【圣】 还【大】进【元】【丽乙】【圣】 起空时【大】初起时空【宋】【元】【明】【丽乙】【宫】初起时空时【圣】 泥【大】当得泥【宋】【元】【明】【宫】【圣】 相【大】想【圣】 软【大】*濡【圣】* 痴我【大】我痴【宋】【元】【明】【宫】 往【大】〔-〕【宫】【圣】 口【大】空【宋】 行【大】行为【宋】【元】【明】【宫】【圣】 〔习自口〕三百七十八字-【圣】參照 (习自倒)十五字【大】〔-〕【圣】參照 颠【大】是颠【丽乙】 (意转颠)三十二字【大】〔-〕【圣】參照 识【大】识识【宋】【元】【明】【丽乙】【宫】【圣】 (转入倒)九十六字【大】〔-〕【圣】參照 所【大】〔-〕【宋】【宫】【圣】 中【大】恶【宋】【元】【宫】 (转入倒)九十七字【大】〔-〕【圣】參照 所【大】〔-〕【宫】 所多【大】多所【宋】【元】【宫】【圣】 (转入口)九十九字【大】〔-〕【圣】參照 (转入口)三十九字【大】〔-〕【圣】參照 我【大】我曹【明】 德【大】*福【丽乙】* 辈【大】辈中【宋】【元】【明】【宫】 不【大】不前出三百七十八字【圣】 佛【大】佛佛言【圣】 (若曹得佛)十八字【大】〔-〕【宫】 德【大】福【宋】【元】【丽乙】 满【大】满者【宋】【元】【明】 惭【大】惭愧【宋】【元】【明】【宫】【圣】 若【大】〔-〕【明】 语【大】好语【丽乙】 味【大】味中【丽乙】 痛【大】苦痛【宋】【元】【明】【丽乙】【宫】 菩【大】苦【明】 欲【大】欲欲【宋】【元】【明】【宫】【圣】 今【大】念【宋】【元】【明】【宫】 问【大】问诸【圣】 我【大】吾【明】 如汝【大】如法【宋】【元】【明】知汝【丽乙】 为弃【大】弃为【宫】 眼【大】眼眼【宋】【元】【宫】 所【大】〔-〕【宋】【元】【明】【丽乙】【宫】 恶【大】〔-〕【宋】【元】【明】【宫】 可身【大】〔-〕【宋】【元】【明】【丽乙】【宫】【圣】 婬【大】下同淫【丽乙】下同 泆【大】下同妷【宋】【宫】下同逸【圣】下同 妬【大】*婬【丽乙】* 妊【大】任【圣】 斯【大】愧【宋】【元】【明】【宫】【圣】欺【丽乙】 利【大】我【宋】【元】【明】【宫】 为爱【CB】【明】【丽乙】为爱五【大】爱为【宋】【元】【宫】【圣】 痒【大】*痒【宋】【元】【明】【宫】* 见【大】所见【圣】 生【大】能【宫】 自【大】自知【宋】【元】【明】【宫】 除【大】阴【宋】【元】【明】【宫】 能【大】况【宫】 谓【大】诸【宋】【元】【明】【宫】【圣】 所【大】〔-〕【宋】【元】【明】【宫】【圣】【丽乙】 念【大】〔-〕【丽乙】 现【大】见【宋】【元】【明】【宫】【圣】【丽乙】 本【大】大【宋】【元】【明】 德【大】〔-〕【圣】 福【大】〔-〕【宋】【元】【明】【宫】【丽乙】 有所【大】所有【宫】 闻【大】所闻【圣】 痛【大】着痛【宋】【元】【明】【宫】【圣】【丽乙】 佛【大】佛为【宋】【元】【明】【宫】【丽乙】 解我【大】我解【宋】【元】【明】【宫】【丽乙】 种【大】〔-〕【明】 不【大】可不【明】 关【大】关者【宋】【元】【明】【宫】 贯【大】闻【宋】【元】【明】【宫】【圣】 报【大】白【丽乙】 言愿【大】愿言【圣】 我【大】〔-〕【圣】 解【大】解说【宋】【元】【明】【宫】 止【大】知【明】 多【大】〔-〕【圣】 多【大】〔-〕【宋】【元】【明】罪【宫】 可身【大】语言【元】 痛【大】病【宫】 可【大】奇【宫】 皆【大】皆大【丽乙】 受【大】奉【丽乙】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五十九【大】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上【宋】【元】【明】【宫】【圣】【丽乙】 无此记【宋】【元】【明】【宫】【丽乙】
[A1] 栽【CB】【丽-CB】裁【大】(cf. K07n0056_p0560a04)
[A2] 已【CB】【碛乙-CB】【金藏乙-CB】己【大】(cf. QC040n0425_p0009a8; AC6271-001-0016a18)
[A3] 便【CB】【丽-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4)
[A4] 便【CB】【丽-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6)
[A5] 便【CB】【丽-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方等大集经(卷59)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59)
关闭
大方等大集经(卷59)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