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09 [cf. No. 22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發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为渊镜凭高致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符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其故何耶寔由二未𢍆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崄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侔补处者矣传而称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

梵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法师于秦语大格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涂于一致理固然矣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穿凿之讥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大智度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卷第一)

智度大道佛从来  智度大海佛穷
智度相义佛无碍  稽首智度无等佛
有无二见灭无余  诸法实相佛所说
常住不坏净烦恼  稽首佛所尊重法
圣众大海行福田  学无学人以庄严
后有爱种永已尽  我所既灭根亦除
已舍世间诸事业  种种功德所住处
一切众中最为上  稽首真净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宝已  及诸救世弥勒等
智慧第一舍利弗  无诤空行须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说  大智彼岸实相义
愿诸大德圣智人  一心善顺听我说

问曰

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發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答曰

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四顾观察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我生胎分尽  是最末后身
我已得解脱  当复度众生

作是誓已身渐长大欲舍亲属出家修无上道中夜起观见诸伎直后妃婇女状若臭尸即命车匿被白马夜半踰城行十二由旬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以上妙宝衣贸麁布僧伽梨泥连禅河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处非道」尔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魔王将十八亿万众来坏菩萨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并四天王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以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罗蜜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自發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心没邪法不入正道为是辈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授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现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入三昧王三昧从三昧起以天眼观十方世界举身毛孔皆笑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从足指上至肉处处各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从三昧起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妬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但以幻术惑世」断彼贡高邪慢意故现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说「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一發恶念获罪无量一發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

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我是大师有十力四无所畏安立圣主住处心得自在能师子吼转妙法轮于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复次佛世尊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言「汝等应生大喜何以故一切众生入邪见网为异学恶师所惑我于一切恶师邪网中得出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發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如偈说

「诸法实相中  诸梵天王等
一切天地主  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  无能测量者
佛出悉开解  其明如日照

又如佛初转法轮时时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至华上佛世界见佛身如故菩萨说言

「虚空无有边  佛功德亦尔
设欲量其身  唐劳不能尽
上过虚空界  无量诸佛土
见释师子身  如故而不异
佛身如金山  演出大光明
相好自庄严  犹如春华敷

如佛身无量光明音响亦复无量慧等诸佛功德皆悉无量如《密迹经》中三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發言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𫗦三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以此致怪但为此故以方便力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若菩萨生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以此自绝不得成贤圣法器为是人故于岚毘尼园中生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年少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后渐见老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踰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洛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虽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叶佛时持戒行道而今现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随顺世法故是众变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

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堕二边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或有为道故著苦行如是人等于第一义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分別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舍利塔品〉中说

复次欲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又为魔幻魔事故

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別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此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后五百岁中当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华香璎珞幢幡伎乐灯明珍宝以财物供养若自书若教人书若读诵听说正忆念修行以法供养是人以是因缘故受种种世间乐末后得三乘入无余涅槃」如是等观诸品中因缘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

世界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別性譬如车辋等和合故有无別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无別

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

如《法句》中说「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

又《佛二夜经》中说「佛初得道夜至般涅槃夜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

实无人者佛云何言「我天眼见众生」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

问曰

一悉檀是真实实故名第一余者不应实

答曰

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第一义悉檀故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所以者何人五众因缘有故有是人譬如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为世界悉

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

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杂触杂受

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问曰

此二经云何通

答曰

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以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譬如重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澁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嗔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嗔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因缘观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

问曰

如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

答曰

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行嗔恚婬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故是二观能拔嗔恚贪欲毒刺故

复次著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说偈

「无常见有常  是名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处见有常

问曰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云何言无常非实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

答曰

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相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则无穷灭亦如是若诸生各更无有生灭者不应名有为法何以故有为法相无故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

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

一切有为法无常无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于三悉檀中所不通皆通

问曰

云何通

答曰

所谓通者离一切过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众义经》中所说偈

「各各自依  戏论起诤竞
若能知彼非  是为知正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痴人
作是论议者  真是愚痴人
若依自是见  而生诸戏论
此是净智  无非净智者

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

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说偈言

「有受法故有诸论  若无有受何所论
有受无受诸见等  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一切戏论不受不著不见是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

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若尔者应一切论议人皆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义净妄语不净

譬如世间治法故治法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

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犍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皆妄语

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

《犊子阿毘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众实而此中无人

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若自受其法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

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何以故彼一切皆自爱法故

问曰

若诸见皆有过第一义悉檀何者是

答曰

过一切语言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  心行亦  不生不灭
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  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  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  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  是名诸法之实相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梵志号名长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罗更有名萨遮迦摩揵提等等阎浮提大论议师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

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

舍利弗舅摩诃俱𫄨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𫄨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志何求学习何经」长爪答「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书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是人以种种经书智慧力种种讥刺是法是非法是应是不应是实是不实是有是无破他论议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以论议力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说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何者性何者相不颠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一切法不受见汝受不

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麁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受是见』此是现前妄语是麁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欲受之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第一清一切语论处灭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

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佛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说今欲明无诤处故是《般若波罗蜜经》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亦如是

问曰

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

答曰

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是故《般若波罗蜜经》名无诤有无二事皆寂灭故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下法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四念处欲以异门说般若波罗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身觉观是事甚难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谛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无我相于是五众欲说异法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若观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门亦如是

余六八等乃至无量法门亦如是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起法竟

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释论第二

【经】

如是我闻一时

【论】

问曰

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

答曰

佛法大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转法轮以偈请佛

「阎浮提先出  多诸不净法
愿开甘露门  当说清净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  能断诸结使
三有爱著心  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  若有信者得欢喜
于诸人中说妙法  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著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说偈言

「世间人心动  爱好福果报
而不好福  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  心著而深入
此甚深法  无信云何解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梨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梨说

欲量无量法  智者所不量
无量法欲量  此人自覆没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如所说

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议中
踊跃闻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应为说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根本信为大力

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他人法是故现世相打鬪诤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说偈

「自法爱染故  呰毁他人法
虽持戒行人  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著如《栰喻经》言「汝曹若解我栰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猗何况余法有猗著者以是故佛法初头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如说《阿他婆耆经》摩犍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  横生种种想
悉舍内外故  云何当得道

佛答

「非见闻知觉  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  非不持戒
如是论悉舍  亦舍我我所
不取诸法相  如是可得道

摩犍提问曰

「若不见闻等  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  非不持戒得
如我心观察  持哑法得道

佛答言

「汝依邪见门  我知汝痴道
汝不见妄想  尔时自当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鬪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

略说「如是」义竟

「我」今当说

问曰

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

答曰

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

有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吾我不

佛答言

「有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名字诸圣人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故共传是语除世界邪见故随俗无诤以是故除二种不净语本随世故用一种语佛弟子随俗故说我无有咎

复次若人著无吾我相言是实余妄语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言著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  应当有所空
不空尚不得  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  亦复见于空
不见见无见  是实名涅槃
非二安隐门  能破诸邪见
诸佛所行处  是名无我法

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

问曰

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用耳识用意识闻耶

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

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別不应闻

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

答曰

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能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至可闻处意欲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別——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谁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说偈

「有业亦有果  无作业果者
此第一甚深  是法佛能见
虽空亦不断  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如是法佛说

略说「闻」竟

「一」者今当说

问曰

佛法中时等法实无持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

答曰

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若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

问曰

不应无一时

佛自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亦如说偈

「我行无师保  志一无等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

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六皆尔以是故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

答曰

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

问曰

若一有何过

答曰

若「一」「瓶」是一如因提释迦亦是一义若尔者在在有一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处处有释迦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如是处处一应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有分別

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有色有对亦应有色有对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不摄「瓶」「一」不异故

又复欲说一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

问曰

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

答曰

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

一数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

答曰

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一无故多亦无何以故先一后多故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

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入摄但佛弟子随俗语言名为一心实不著知数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人一师一时不堕邪见咎

略说「一」竟

「时」今当说

问曰

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

答曰

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

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

答曰

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

问曰

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  时至则催促
时能觉悟人  是故时为因
界如车  时变如转轮
亦如车  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果等果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

答曰

如泥丸是现在时土尘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世不作未来世亦不作现在世杂过过去世中亦无未来世以是故无未来世现在世亦如是

问曰

汝受过去土尘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

答曰

汝不闻我先说未来世瓶过去世土尘未来世不作过去世堕未来世相中是未来世相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

以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

答曰

令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世无过去未来时今有未来不名未来当名现在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

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中行过去时过去世中行未来世未来时中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

答曰

若过去复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何以故自相舍故未来世亦如是以是故时法无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

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別时所谓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谓是实有法以是弃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

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

答曰

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毘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嗔呵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三界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应

问曰

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是柯逻何以不说三摩耶

答曰

此毘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柯逻少故不应难

如是时」五语各各义略说竟

大智度论卷第一


校注

(摩诃序)十一字【大】大智度论序【宋】【元】此序丽本宫本无今依明本采录与宋本元本对校 长安【大】〔-〕【宋】常安【元】 深【大】染【宋】 晤【大】*悟【宋】* 符【大】得【宋】【元】 梵【大】*胡【宋】* 道学之门【大】学道门【宋】 侔【大】牟【宋】 译【大】识【宋】 (大智一)十七字【大】大智度论卷第一缘起论第一【宋】【宫】大智度论卷第一缘起论【元】【明】说大智度缘起品第一【圣】大智度缘起论第一【石】首题前行宋元宫圣石五本俱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十字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大】*〔-〕【圣】【石】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宋】【元】【明】【宫】* 奉诏【大】*〔-〕【宋】【元】【明】【宫】* 从【大】善【宋】【元】【明】【宫】【石】 大【大】深【宋】【宫】【石】 尽【大】底【宋】【元】【明】【宫】【石】 等【大】子【元】【明】【圣】 有无【大】无有【圣】 已【大】以【圣】 亦【大】已【宋】【元】【明】【宫】 顺【大】慎【圣】 引【大】弘【石】 说【大】〔-〕【宫】 方【大】方如【宋】【元】【明】【宫】【圣】【石】 摩诃【大】〔-〕【宫】【石】 四顾观察【大】观察四方【宋】【元】【明】【宫】【石】 出家修【大】求【圣】 无上【大】〔-〕【宋】【元】【明】【宫】【石】 后妃【大】妃后【宋】【元】【明】【宫】 被【大】鞁【元】【明】 跋【大】跛【元】 以【大】持【宋】【元】【明】【宫】【石】时【圣】 泥【大】尼【宋】【元】【明】【宫】 菩萨【大】〔-〕【宫】【石】 所【大】〔-〕【圣】 以【大】〔-〕【宋】【元】【明】【宫】【石】 般若波罗蜜【大】〔-〕【宫】【石】 数【大】数般若波罗蜜【宋】【元】【明】【宫】【石】 法【大】〔-〕【宫】 中【大】〔-〕【宋】中故能知而【宫】【石】 自【大】〔-〕【宫】 惑【大】*或【圣】* 授【大】拔【宋】【元】【明】【宫】 轮相【大】相轮【宫】【石】 色【大】*〔-〕【宫】【石】* 髻【大】结【圣】 恒【大】恒河【宋】【元】【明】【宫】 从三昧起【大】〔-〕【宋】【元】【明】【宫】【圣】【石】 说【大】说摩诃【宋】【元】【明】【宫】【圣】【石】 诽谤【大】〔-〕【宫】【石】 自【大】〔-〕【宋】【宫】【石】 神德无量【大】无量德藏【宋】【宫】【石】 为【大】〔-〕【宫】【石】 无量【大】深重【圣】 一發【大】發一【宋】【元】【明】【宫】【圣】【石】 果【大】〔-〕【圣】 最上【大】〔-〕【宫】最【石】 应生【大】各应【宋】【宫】【石】 无始【大】自有【宋】【元】【明】【宫】【石】 苦【大】〔-〕【宋】【元】【明】【宫】【圣】【石】 彼【大】波【圣】【石】 时【大】持【宋】【元】【明】【宫】【圣】【石】 土【大】刹【圣】 至【大】到【明】 佛【大】〔-〕【宋】【元】【明】【宫】【圣】【石】 菩萨说言【大】而说偈言【宋】【元】【明】【宫】【圣】而说言【石】 其【大】佛【宋】【元】【明】【宫】【圣】【石】 密【大】蜜【圣】 𫗦【大】哺【宋】【元】【明】【宫】【石】 岁【大】年【宋】【元】【明】【宫】 能【大】乃【圣】 具【大】解【宫】【石】 (以此力)十二字【大】此事可怪当知但以方便力故【宋】【元】【明】【宫】【石】 时【大】〔-〕【宋】【元】【明】【宫】【圣】【石】 能【大】〔-〕【宋】【元】【明】【宫】【圣】【石】 园【大】薗【圣】 童【大】僮【圣】 小年少【大】稚少年【宋】【元】【明】【宫】【石】年少【圣】 后【大】〔-〕【宋】【元】【明】【宫】【圣】【石】 洛【大】罗【元】【明】浴【宫】 虽【大】虽以【宋】【元】【明】【宫】【圣】 而【大】〔-〕【圣】【石】 是【大】〔-〕【圣】 现【大】出【宋】【宫】【圣】【石】 著【大】行【石】 供养果【大】〔-〕【圣】果【石】 利【大】利品【宋】【宫】 阿【大】〔-〕【宫】【圣】【石】 说【大】复次欲说【宋】【元】【明】【宫】【石】 又为魔幻【大】魔幻魔偽【宋】【元】【明】【宫】【圣】【石】 说【大】〔-〕【宋】【元】【明】【宫】【圣】【石】 別【大】莂【宋】【元】【明】【宫】 涅【大】般涅【宋】【元】【明】【宫】 中【大】〔-〕【宋】【元】【明】【宫】【圣】【石】 灯【大】镫【石】 以【大】〔-〕【圣】 是人【大】以人【圣】〔-〕【石】 末后【大】末后世时【宋】【元】【明】【宫】后世时【石】 中【大】中总摄【宋】【元】【明】总摄【宫】总说【圣】【石】 ((佛法者))四十二字=((云何名世界悉檀))七字【宫】【石】 (佛法故实)三十八字【大】〔-〕【宫】【石】 有【大】实有【元】【明】 以【大】〔-〕【宋】 有世界者【大】云何名世界悉檀【宫】【石】 有【大】〔-〕【圣】 世【大】云何名世【宋】【元】【明】 者【大】悉檀【宋】【元】【明】悉檀者【圣】 轴辐【大】辐轴【元】【明】 车【大】车也【宋】【元】【明】【宫】 有无【大】有人无【圣】无有【石】 人【大】人也【宋】【元】【明】【宫】 (若无云何言)十五字【大】问曰如佛说【宋】【元】【明】【宫】【石】 清净【大】〔-〕【宫】【石】 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大】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宋】【元】【明】【宫】【石】 〔受果我〕八十一字-【圣】(随善恶业)+受【石】 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大】〔-〕【圣】 〔复次救〕四十五字-【宫】【石】 (复次也)二十字【大】〔-〕【宫】【石】【圣】 (如法救)二十五字【大】〔-〕【宫】【石】【圣】 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大】〔-〕【圣】 初【大】从【宋】【元】【明】【宫】【圣】【石】 二【大】两【宋】【元】【宫】【石】雨【明】 实【大】〔-〕【圣】【石】 ((言我有实))五十七字=((说人等答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十六字【三】【宫】【石】 (言我悉檀)二十六字【大】说人等【宋】【元】【明】【宫】【石】 世【大】以世【圣】 (问曰应实)十九字【大】〔-〕【宋】【元】【明】【宫】【石】 一【大】一义【圣】 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大】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宋】【元】【明】【宫】【石】 如【大】〔-〕【石】 世界【大】第一【石】 悉檀【大】*〔-〕【宋】【元】【明】【宫】【石】* 无第一义【大】有世界【石】 有【大】无【石】 (世界无)十三字【大】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宋】【元】【明】【宫】【石】 人【大】〔-〕【宋】【元】【明】【宫】【圣】【石】 是【大】*〔-〕【宋】【元】【明】【宫】【石】* 等【大】〔-〕【宋】【元】【明】【宫】【石】 是乳【大】〔-〕【宋】【元】【明】【宫】【圣】【石】 乳【大】〔-〕【圣】 一人【大】〔-〕【圣】 为【大】〔-〕【圣】 檀【大】檀相【宋】【元】【明】【宫】【石】 云何【大】〔-〕【圣】 各【大】名各【宋】【元】【明】【宫】【石】 者【大】*〔-〕【宋】【元】【明】【宫】【石】* 报【大】〔-〕【圣】 杂触杂受【大】杂受杂触【圣】杂触+(得)【宋】【元】【明】【宫】 更【大】〔-〕【圣】 那【大】*邪【宋】【元】【明】【宫】* 间【大】间得【宋】【元】【明】【宫】【石】 触【大】触得【宋】【元】【明】【宫】【石】 计【大】经说计【圣】 破群那【大】而【宫】 问【大】经问【明】 言【大】〔-〕【宫】【圣】 以是故【大】是以【宋】【元】【明】【宫】【石】 是名【大】名为【宋】【元】【明】【宫】【圣】【石】 对【大】云何名对【宋】【元】【明】【宫】【石】 者【大】〔-〕【宋】【元】【明】【宫】【石】 热【大】热病【宋】【元】【明】 思惟【大】〔-〕【宫】【石】 失【大】*罪【圣】* 火【大】大【圣】 德【大】德故【圣】 法【大】*〔-〕【宋】【元】【明】【宫】【石】* 如【大】〔-〕【宋】【元】【明】【宫】【圣】【石】 说【大】〔-〕【宫】【圣】【石】 解【大】悟【宫】【石】 行【大】〔-〕【宫】【石】 婬【大】贪【宋】【元】【明】【宫】【石】 如是人【大】〔-〕【石】 悉檀【大】悉檀法【宋】【元】【明】法【石】法【宫】悉檀+(法)【宫】 言【大】〔-〕【宫】【圣】【石】 无【大】空【宋】【宫】 云何言无常非实【大】〔-〕【宋】【元】【明】【宫】【石】 前【大】一切有为法前【圣】 次【大】次第【圣】 云何言无常非实【大】无常【圣】 法【大】〔-〕【宋】【宫】【圣】 生是【大】是生【圣】 相【大】法【宋】【元】【明】【宫】【石】 则【大】〔-〕【圣】 各【大】〔-〕【圣】 有【大】〔-〕【元】【明】【宫】【石】 义【大】义悉檀【宋】【元】【明】 等【大】〔-〕【宫】【石】 第【大】云何名第【宋】【元】【明】【宫】【石】 不可【大】〔-〕【石】 于【大】〔-〕【宋】【元】【明】【宫】【圣】【石】 中所【大】〔-〕【宋】【元】【明】【宫】【石】 者【大】〔-〕【宋】【元】【明】【宫】【圣】【石】 中【大】则【宋】【元】【明】【宫】【石】 皆【大】〔-〕【宋】【元】【明】【宫】 失【大】罪【圣】 破【大】依【宫】 所说偈【大】偈说【宋】【元】【明】【宫】【石】 见【大】法【宫】 (若能痴人)三十字【大】(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不受他法故是则无智人诸有戏论者悉皆是无智)三十字【宋】【元】【明】【宫】 见【大】法【圣】【石】 作是论议【大】诸有戏论【圣】【石】 真是愚痴【大】皆是大愚【圣】【石】 是见【大】见法【宋】【元】【明】【宫】 此是【大】是为【宋】【元】【明】【宫】 此【大】于此【宋】【元】【明】【宫】【圣】【石】是【圣】【石】 说偈言【大】偈说【宋】【元】【明】【宫】说偈【圣】【石】 行者能【大】〔-〕【圣】 法【大】法于【圣】 不【大】〔-〕【石】 实【大】实事【圣】 (若尔人皆)十字【大】如是则诸有戏论者皆是【宋】【元】【明】【宫】【石】诸自执者皆亦如是【圣】 无智【大】〔-〕【圣】 义净【大】实净【宋】【元】【明】【宫】【石】真实【圣】 人【大】人法【宋】【元】【明】【宫】【圣】【石】 妄语不净【大】〔-〕【圣】 譬【大】〔-〕【宫】【石】 故治法【大】〔-〕【宋】【元】【明】【宫】【石】 者【大】〔-〕【宫】【石】 为【大】弊【宫】【石】 犍【大】揵【宋】【元】【明】 此【大】此以【圣】 皆【大】人【宋】【宫】【石】 法【大】法中【宋】【宫】 是【大】是第五法藏【圣】 说【大】〔-〕【圣】 有【大】有语【圣】 神【大】〔-〕【宫】【圣】【石】 众【大】阴【圣】 有【大】有自性【宋】【元】【明】【宫】【石】 而【大】而人【宋】【元】【明】【宫】【石】 无人【大】不摄【宋】【元】【明】【宫】【石】 更有佛法中【大】〔-〕【圣】 不受余法此是【大】以为【圣】 法供养自法修行【大】供养法自修行法【元】【明】【圣】 他法【大】〔-〕【圣】 为【大】他法为【圣】 若【大】者【宫】 皆【大】〔-〕【宋】【元】【明】【宫】【石】 爱【大】受【明】 失【大】失者【宋】【元】【明】【宫】【圣】 过【大】〔-〕【元】【明】 道【大】道断【元】【明】 诸法实相【大】〔-〕【宋】【元】【明】【宫】【石】 偈【大】〔-〕【圣】 讫【大】说【圣】 是义【大】〔-〕【宫】【石】 爪【大】*抓【宋】* 号【大】〔-〕【圣】【石】 迦【大】加【宋】【元】【明】【宫】 等【大】〔-〕【宋】【元】【明】【宫】【石】 惟【大】惟是【宋】【元】【明】【宫】 言【大】曰【圣】 是【大】〔-〕【圣】 书【大】〔-〕【宋】【元】【明】【宫】 为【大】〔-〕【圣】 搪揬【大】唐突【宋】【宫】搪突【圣】 瞿【大】*衢【圣】* 中【大】〔-〕【宋】【元】【明】【宫】【石】 涯【大】崖【宫】【圣】 而【大】面【圣】 受【大】*忍【元】【宫】【石】* 所质义【大】如是示【宫】如是亦【石】 今出是毒气【大】〔-〕【圣】 见【大】见毒【宋】【元】【明】【宫】 即觉【大】觉畏【宫】【石】 二【大】两【圣】 多人【大】*多众人共【圣】* 受【大】言【宋】【元】【明】【宫】【石】 此是【大】我受此【宋】【元】【明】我忍此【宫】【石】此【圣】 我【大】〔-〕【宫】【石】 欲【大】不【元】【明】 不多人知【大】少有知者【圣】 受【大】*忍【宫】【石】* 受【大】破【宫】【圣】【石】 自【大】贡【宋】【元】【明】【宫】 彰【大】鄣【圣】 濡【大】软【宋】【元】【明】【宫】 第【大】是第【宋】【元】【明】【宫】 净【大】净处【宋】【元】【明】【宫】【石】 处【大】〔-〕【宫】【石】 大【大】〔-〕【石】 是【大】是最【圣】 一【大】一无过佛者【元】【明】【圣】 诸【大】于诸【宋】【元】【明】【宫】 时【大】是时【元】【明】【宫】【石】〔-〕【圣】 闻是语【大】〔-〕【圣】 志【大】志便【宋】【元】【明】【宫】【石】 若【大】〔-〕【圣】 佛【大】〔-〕【宫】 引【大】弘【石】 说【大】佛说【宫】【石】 者【大】〔-〕【宋】【元】【明】【宫】【石】 是【大】〔-〕【宋】【元】【明】【宫】 说【大】〔-〕【圣】 如【大】〔-〕【宫】【石】 中【大】中已【宋】【元】【明】【宫】【石】 明【大】说【宋】【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界【大】界如是等二种法门【宋】【元】【明】【宫】【石】 今说【大】〔-〕【宋】【宫】【石】 皆【大】〔-〕【宫】【石】 说【大】〔-〕【宋】【元】【明】【圣】 故【大】〔-〕【宋】【元】【明】【宫】【石】 诤【大】诤故名诤【宋】【元】【明】【宫】【石】 空【大】空毕竟空有无二事皆灭故【宋】【元】【明】【宫】【石】 经名【大】〔-〕【石】名【宋】【元】【明】【宫】 处【大】法【宋】【宫】【石】 有无二事皆寂灭故【大】〔-〕【宋】【宫】 以【大】说【宋】【宫】【石】 说诸法【大】〔-〕【宋】【宫】【石】 诸【大】〔-〕【圣】 如是等三法门【大】〔-〕【圣】 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大】随声闻法门说四念处【宋】【元】【明】【石】随声闻法说四念处【宫】 于四念处欲以异门【大】欲以异法门说四念处故【宋】【元】【明】【宫】【石】 蜜【大】蜜经【宋】【元】【明】【宫】【石】 身【大】〔-〕【宋】【元】【明】【宫】【石】 谛【大】谛如是【宋】【元】【明】【宫】【石】 于是五众【大】〔-〕【宋】【元】【明】【宫】【石】 说【大】以【宋】【元】【明】【宫】【石】 门【大】门说五众【宋】【元】【明】【宫】【石】 说【大】说是【圣】 若观【大】〔-〕【宋】【元】【明】【宫】【石】 如是【大】五法【圣】 门【大】〔-〕【宋】【元】【明】【宫】【石】 量【大】量门等种种【宋】【元】【明】【宫】 门【大】门等【石】 说【大】说说【宫】【石】 因【大】〔-〕【圣】 起法【大】〔-〕【宋】【元】【明】【宫】【石】 (摩诃品)九字【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宋】【元】【宫】【石】释初品中【明】大智度论初品【圣】 释论第二【大】〔-〕【元】【明】第二【宫】【石】 【经】【大】〔-〕【宋】【宫】【圣】 一时【大】〔-〕【圣】 【论】【大】〔-〕【宋】【宫】【圣】 诸【大】〔-〕【石】 海【大】海水【圣】 义【大】〔-〕【宋】【元】【明】【宫】【石】 信【大】信也【宋】【元】【明】【宫】 人【大】〔-〕【宋】【宫】【石】 中【大】〔-〕【宋】【宫】【石】 能【大】〔-〕【圣】 是不信相【大】〔-〕【宋】【元】【明】【宫】【石】 可【大】所【宫】【石】 如【大】为【宋】【元】【明】【宫】【石】 自在取宝有信【大】自在能取若无取不能有所取有信人【宋】【元】【明】【石】自在能取若无取不能有所手有信人【宫】 信【大】信人【宫】 无【大】若无【宋】【宫】【石】 (如无山)二十六字【大】〔-〕【宋】【宫】【石】 都【大】空【宫】【石】中【圣】 佛【大】佛自念【宋】【元】【明】【宫】【石】 袈裟【大】衣【宋】【元】【明】【宫】【石】 者【大】〔-〕【宋】【元】【明】【宫】【石】 以【大】〔-〕【圣】 力【大】〔-〕【圣】 请佛【大】请曰【宋】【元】【明】【宫】【石】问佛【圣】 当说【大】说诸【宋】【元】【明】【宫】【石】 是【大】其【宫】 濡【大】软【宋】【元】【明】【宫】 者【大】〔-〕【圣】 能【大】〔-〕【宋】【元】【明】【宫】【石】 尔时世尊【大】〔-〕【宋】【元】【明】【宫】【石】 如是【大】言【宫】【石】 我【大】法【宋】【元】【明】我法【宫】【石】 法【大】〔-〕【宋】【元】【明】【宫】【圣】【石】 猗【大】*倚【元】【明】* 为初信力【大】〔-〕【宋】【宫】【石】 能【大】能初【宋】【宫】【石】 禅定智慧【大】〔-〕【宋】【元】【明】【宫】【石】 说偈言【大】偈曰【宋】【元】【明】【宫】【石】说偈【圣】 爱好【大】猗著【宋】【宫】【石】爱著【元】【明】 果报【大】爱果【宋】【宫】报果【圣】 因【大】田【宋】【宫】【圣】 此【大】是【宋】【元】【明】【宫】【石】 大【大】太【圣】 梨【大】*离【宋】【元】【明】【宫】【石】* 自【大】自思惟【圣】 以【大】思惟【宋】【元】【明】以思【宫】【石】思惟以【圣】 能【大】〔-〕【圣】 偈【大】偈言【宫】偈曰【石】 欲量无量法【大】无量法欲量【宫】【石】 所不【大】岂应【宋】【元】【明】【宫】【石】 偈【大】〔-〕【宋】【元】【明】【宫】【石】 听者端视【大】专视听法【宋】【元】【明】【宫】【石】 议【大】义【宋】【元】【明】【宫】 诸【大】谓【宋】【宫】 利【大】利訾【圣】 根本【大】本根【圣】 毁【大】毁呰【宋】【元】【明】【宫】【圣】【石】 相打鬪诤【大】鬪诤相打【宋】【元】【明】【宫】【石】 说偈【大】偈说【宋】【元】【明】【宫】【石】 呰毁【大】毁訾【元】【明】訾毁【圣】【石】 曹【大】等【宋】【元】【明】【宫】【石】 自【大】自念【宫】 头【大】〔-〕【宋】【元】【明】【宫】【石】 是【大】是我闻【圣】 佛意如是【大】〔-〕【石】 他【大】陀【宋】【元】【明】【宫】 耆【大】者【石】 偈【大】中【圣】 内外故【大】内外灭【宋】【元】【明】内灭故【圣】为内灭【宫】【石】 当得【大】说此【宫】【石】 言【大】*曰【宋】【元】【明】【宫】*【石】 知觉【大】觉知【元】【明】 亦非持戒【大】*非持戒所【宋】【元】【明】【宫】【石】* 非不见闻等【大】*亦非不见闻【宋】【元】【明】【宫】【石】* 得【大】等【圣】 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大】〔-〕【圣】 不【大】非【宫】【石】 持【大】行【宫】 汝【大】若【宋】【宫】【石】 妄想【大】诸相【宋】【宫】妄相【圣】诸想【石】 尔时自当【大】汝尔时自【宋】【元】【明】【宫】【石】 说人【大】人说【石】 者【大】〔-〕【圣】 今当说【大】〔-〕【宫】【石】 一切【大】〔-〕【宋】【宫】【石】 吾【大】〔-〕【宋】【宫】【圣】【石】 头【大】〔-〕【宋】【元】【明】【宫】【石】 辈【大】等【宋】【宫】【石】辈等【元】【明】 尔【大】尔故【宋】【元】【明】【宫】【石】 世【大】〔-〕【宫】【圣】【石】 说【大】〔-〕【圣】 有【大】*阿【宋】【元】【明】【宫】【石】* 吾【大】有【宫】 实【大】〔-〕【宋】【元】【明】【宫】【石】 中说【大】〔-〕【宋】【元】【明】【宫】【石】 世界法故虽【大】而【宋】【元】【明】【宫】【石】 见【大】〔-〕【宋】【元】【明】【宫】【石】 诸圣人【大】诸漏尽人用【宋】【元】【明】【宫】【石】 虽【大】〔-〕【圣】 故【大】〔-〕【宋】【元】【明】【宫】【石】 除【大】故除【宋】【元】【明】【宫】【石】 界邪见故随【大】邪见顺【宋】【元】【明】【宫】界邪见顺【圣】界邪见随【石】 (以是咎)二十八字【大】〔-〕【宋】【元】【明】【宫】【石】 世【大】俗【圣】 随【大】顺【圣】 吾【大】〔-〕【宋】【元】【明】【宫】【圣】【石】 言【大】诸法【圣】 余【大】除【圣】 人应【大】应人【圣】 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言著诸法实相【大】((于诸法实相尚))不著八字【宋】【宫】【石】(于)+一【元】【明】 心【大】心亦【元】【明】 亦【大】*〔-〕【圣】* 言【大】〔-〕【元】【明】【圣】 偈说【大】说偈【圣】 非【大】不【宫】 今当说【大】*〔-〕【宫】【石】* 闻者【大】〔-〕【宋】【宫】【石】 耶【大】〔-〕【宋】【宫】【石】 闻【大】闻耶【元】【明】 故【大】〔-〕【宋】【元】【明】【宫】【石】 不【大】亦不【宋】【元】【明】【宫】【石】 不【大】〔-〕【宫】 能【大】是【宋】【元】【明】【宫】【圣】【石】 和合故得闻【大】〔-〕【宫】【石】 故【大】〔-〕【宋】 声【大】生【宫】【石】 识【大】识亦【圣】 至【大】在【宋】【元】【明】【宫】【圣】【石】 意【大】〔-〕【宋】【宫】【石】 闻【大】闻忆是事【宋】【宫】【石】 意【大】忆【圣】 谁闻声【大】〔-〕【宫】【石】虽闻声【宋】【元】【明】 说偈【大】*偈说【宋】【元】【明】【宫】【石】* 能见【大】所说【宋】【元】【明】【宫】【石】能说【圣】 闻【大】闻法【宋】【元】【明】【宫】 时【大】〔-〕【宋】【宫】【石】 阴【大】众【宋】【宫】【石】 持【大】*界【宋】【元】【明】【宫】【石】* 无有咎【大】〔-〕【宋】【宫】【石】 若【大】如【宋】【元】【明】【宫】【石】 一【大】*〔-〕【圣】* 间【大】〔-〕【圣】 也【大】〔-〕【圣】 如【大】〔-〕【圣】 三【大】二【圣】 知【大】〔-〕【宋】【宫】【石】 义【大】〔-〕【宫】【石】 梨【大】*𥟦【圣】* 亦是一义若尔者【大】〔-〕【宫】【石】一义若尔者【圣】 若尔【大】〔-〕【圣】 者【大】处【宋】【宫】【圣】【石】处处【元】【明】 譬【大】〔-〕【宫】【石】 亦处处【大】亦应处处【元】【明】处【宫】【石】处亦应【圣】 应【大】〔-〕【宋】【元】【明】【宫】【石】 有分別【大】分別【圣】有別异【宫】【石】 今【大】合【明】 一【大】二【宫】 一【大】〔-〕【宫】【石】 若【大】〔-〕【宋】【宫】【石】 亦【大】亦应【宋】【元】【明】【宫】【石】 一【大】瓶【宋】【元】【明】【宫】【石】〔-〕【圣】 又【大】〔-〕【圣】 欲【大】次【圣】 说【大】瓶说【宋】【宫】 错【大】大【宫】【石】 瓶则【大】则瓶【宋】【宫】【石】 一则【大】则一【宋】【宫】【石】 名一【大】一名【宋】【宫】〔-〕【圣】 为【大】〔-〕【宋】【宫】【石】 异一【大】一异【宋】【宫】【圣】【石】 虽一数=曰虽瓶与一【三】【宫】【石】曰虽一数【圣】 曰【CB】【宋】【元】【明】【宫】【石】【圣】〔-〕【大】 一数【大】瓶与一【宋】【元】【明】【宫】【石】 然【大】〔-〕【圣】 阴持入【大】阴界入【宋】【元】【明】众入界【宫】【石】 言【大】〔-〕【宋】【元】【明】【宫】【石】 言【大】言一时【宋】【元】【明】【宫】【石】 一时【大】〔-〕【宋】【元】【明】【宫】【石】 者【大】〔-〕【圣】 问曰【CB】复次【大】〔-〕【宋】【元】【明】【宫】【圣】【石】 偈【大】〔-〕【圣】 至【大】去【元】【明】 界【大】间【圣】 轮【大】辐【圣】 转轮【大】轮转【宋】【元】【明】【宫】【石】车轮【圣】 亦【大】则【宫】【石】 轮【大】辐【宫】【石】 果【大】实【元】【明】 果【大】〔-〕【宫】【石】 丸【大】洹【圣】 土尘【大】*尘土【宋】【元】【明】【宫】* 汝【大】如【宋】【元】【明】 世【大】*时【宋】【元】【明】【宫】【石】* 故【大】去【宋】【元】【明】【宫】 堕【大】〔-〕【宋】【元】【明】【宫】 相时【大】〔-〕【宋】【元】【明】【宫】【石】 以【大】以故【宋】【元】【明】【宫】【石】 令【大】尔【宋】【元】【明】【宫】今【石】 今【大】〔-〕【宋】【元】【明】【宫】【石】 未来【大】〔-〕【圣】 当名现在【大】名已来【宋】【元】【明】【宫】【石】当名已来【圣】 中【大】〔-〕【宋】【元】【明】【宫】【石】 时【大】时则【圣】 世中【大】相【宋】【元】【明】【石】时【宫】 时中【大】相【宋】【元】【明】【宫】【石】中【圣】 复【大】〔-〕【宋】【元】【明】【宫】【石】 何以故自相舍故【大】〔-〕【宋】【元】【明】【宫】【石】 亦【大】时亦【圣】 除邪见故【大】耶见耶见除却故【圣】 所谓【大】〔-〕【宫】【石】 方时【大】方【宫】【石】有方时【圣】 名字出【大】亦如是【宋】【宫】【石】名字【圣】 故【大】故故【宋】【元】【明】【宫】 弃【大】舍【宋】【元】【明】【宫】【圣】【石】 是【大】为【圣】 尼【大】*泥【圣】【石】* 三界【大】佛【元】【明】【圣】 以是【大】是以【宋】【宫】【石】 难【大】难如是我闻一时五语各各义略说竟【圣】难如是我闻【宫】【石】 若【大】〔-〕【宋】【宫】【石】如【圣】 (皆是耶)十一字【大】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迦逻【元】【明】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柯逻【宋】【宫】【石】 说【大】言【宋】【元】【明】【宫】【石】 得【大】〔-〕【宫】 皆得【大】〔-〕【宋】【宫】【石】 是【大】〔-〕【宋】【元】【明】【宫】【石】 令其不生邪见【大】〔-〕【宋】【元】【明】【宫】【石】 (诡名称)八字【大】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见【宋】【元】【明】【石】者假名时令其不生邪见【宫】 名【大】名名【圣】 名【大】〔-〕【圣】 柯逻【大】迦罗【元】【明】 如【大】略说如【宋】【元】【明】【宫】 五语各各义略说【大】五字別义【宋】【元】【明】【宫】【石】 论【大】经论【石】
[A1] 为【CB】焉【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智度论(卷1)
关闭
大智度论(卷1)
关闭
大智度论(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