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与一乘,一向是学教者的诤论处。三乘是权还是实?一乘即三乘中的大乘,还是出三乘外?诤来辩去,终究是不了了之。近来读到《正法华经》的译者——人称炖煌菩萨竺法护所译的《修行道地经》,發见附有有关三乘与一乘的古义,简单明白,特略为介绍。
从發心说,有厌离生死心与大菩提心;从目标说,有入涅槃与成佛道。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如来的应机施教不一,于是乎有三乘道,有一乘道;有大而退小,有回小向大,成为机教相关的复杂情形。
声闻,是从来没有發过菩提心的;从佛修学,是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其中也有两类:有的,感到三界生死的无边苦迫,再也不能忍受,虚生浪死的下去。唯一的问题,是生死大事,他对于众生,「唯欲自宁,安知余人也」。对于三界,「若闻彼土之名,战栗惶懅」。这样的根性,生怕现在不能了生死,不能得究竟。于是如来为他诃毁生死,赞叹涅槃,化现涅槃城,引导他见四谛,得解脱。这类根性,自以为究竟了,再不能自动的进修大乘;要到他:「临灭度时,佛则住前,现于大道」,这才知道没有究竟而回心向大。还有一类声闻:有慈悲心而不能广大,也能修「施戒道慧」。虽还是为了了生死,专精禅思,达到无为涅槃界。但他能自「知罗汉根不至究竟」,能自动的求学菩萨道,从佛受教而回心。修大慈大悲行,六波罗蜜多行,不著不断的空行;即还能入生死中而度众生。
缘觉,都是發过菩提心的,但是退心了。或者是过去發大心,而现在忘失了;或修六度而著相,念佛而著色相。对于这种根性,佛为说三乘道,无佛出世,于是自己去住茅蓬,岩洞,观万物从缘而得道。这两类的共同处,都是發菩提心而不了深义,取著佛身的相好。但他们到底是要回心向大的;等到了脱生死入涅槃界,佛即「为现大乘,无有三(乘)道」,这才能「不见三界,无泥洹想」而回入大乘。
菩萨,是發大菩提心的。除了退向缘觉的,也有二类:一、渐入的:解了三界如化,一切皆空;修学六度,精进的一直前进,广集无边功德,一层一层的前进。末了,方便成就,才能悟无生忍得不退转地。二、超行的:初發大菩提心,即能悟无生忍而得不退地,这是直捷地了得我法性空,「一切本无(本无,即真如的异译)而不可得分別」。你以为心为烦恼所染污而系缚吗?要知道,「用不解之,便起吾我(吾我是我我所的异译),适著便缚,以缚求脱。不著无缚,何谁求脱」?这即是古德「谁缚汝」的教授,顿入无生的境地。如说:「慧者观三界,五阴悉如梦。以了无处所,逮得不起(不起即无生)忍。道(道即菩提的旧译)法无远近,犹空无所处。心空解本无;忽如日大光,当尔时之慧,无得无所失,道无去来今,觉乃本无一」。在这心空的平等大慧中,不住三界,不著涅槃。不见有众生可度,而能大愿方便度众生;不见有佛道可成,而能大勤方便修六度:这是菩萨的利根(依龙树论,这还有三类差別)。
同归一道的究极意趣,实指平等慧的解悟本无;如通泛的说,回心向大,也可说同归一大乘了。佛法的因机设教,三乘一乘,都在学佛者的心行上立论。所以如忽略这点,以为那部经是大乘,那部经是小乘;或者说那部法是三乘,那部法是一乘,都是不相干的!学大乘法而证小果,堕入外道,这是常有的事。学者如修学大乘,修学一乘,应时时检点自己心行。看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为了生死,还是为度众生?行践如何——还是修出离行,还是慈悲六度行?悟解如何——还是取相滞有,还是即心空而入无生?虽然一切众生终究是要成佛的,是要入一乘平等大慧的,但未到这步田地,决不因为读一乘经,学一乘法,就算一乘行者了!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4 册 No. 24 佛法是救世之光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