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印经》略说

赵宋施护三藏所译的《佛说法印经》「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在一切经中这可说是最简易最深彻最根本的了一切小乘大乘的甚深法都不外乎根源于这一法门而流衍出来的这是诸佛眼目——「佛之知见」为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究竟归宿依据这部经可以正确了解到佛法的心要——一切经法的根本特质是什么所以这部经就叫做《法印经》法印(Dharmoddāna)是佛法准量的意思作为佛法的准绳可据此而衡量所说的是否合于佛法是否彻底在一切经中这部经特別被称为《法印经》可想见这部经的重要了

佛法中一向有三法印和一法印的分別一般以为小乘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说一法印(一实相印)——一切法空性这似乎说凡说三法印的就印定为正确的小乘法说一法印的就印定为正确的大乘法其实这是并不正确的佛法平等绝对真理那裡会有这样的对立在这方面龙树菩萨说得好如深求而彻了的话三法印就是一法印大乘多说一法印小乘多说三法印只是说明上的偏重不同而非本质上有什么差別(《大智度论》卷二二等对于这本经也说得极明确「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这是一法印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说又说「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这就是三法印从悟入修行的方法说如我们到公园去从进园的园门说可以有三门或四门等可是走进门去公园还是一样这部经也就这样的开示我们约一切圣者证入说是空性称为法印约证入空性(法印)而能得解脱的法门说称为三解脱门

现在分別来解说先说空性「空性」(śūnyatā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或称自证境界圣者所证悟的本来离名离相但为了引导大家去证入不能不方便的说个名字无以名之还是名为空性吧空性是这样的

「空性无所有」经上以「无处所无色相」来解说这是说空性是不落于物质形态的物质佛法中叫做色物质的特性(色相)是「变碍」在同一空间中物质间是相碍的因为有碍所以有变异物质一直在凝合(水)稳定(地)分化(火)流动(风)的过程中凡是物质就有空间的属性就可以说在这裡在那裡(处所)诸佛圆满证悟的空性呢是无所有——不落于色相的也没有空间的处所可说

空性「无妄想」经上以「非有想」来解说想是意识的取像相凡是意识——一切心识一定摄取境相(如摄影机的摄取一样)现起印象由此取像而成概念一切想像联想预想一切观念一切认识都由此而成立但这种意识形态——有想是虚妄而不实的这种虚妄分別(或称妄念妄识)是与诸佛证悟的空性不相契合所以空性是不落于意识(精神心)形态的

空性「无所生无所灭」经上以「本无所生」来解说世间不外乎色相与心相(想)——物与心物质有空间的属性而物与心又一定有时间的属性从无而有名为生从有而无名为灭物质与精神一直都在这样的生灭状态中由于物与心的生灭现出前后不同的形态而有时间性然而生从何来灭向何处现代的科学已进步到懂得物质的不灭不灭当然也就不生从佛陀的开示中心——意识也是这样的在人类知识的进步中一定会证明这一论题从世俗的见地说这是永恒的存在但不离时间的观念只是想像为不生不灭而已在生灭的现象中在时间的形态中物也好心也好不可能有究极的实体性——自性一切不离于生灭而生灭是如幻的虚妄的相对的存在从诸佛自证的空性说一切本不生是超越时间性的

空性「离诸知见」经上以「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来解说我们认识什么了解什么总不出于见闻觉知从眼(根及眼识)而来的叫见从耳而来的叫闻从鼻嗅舌尝身触而来的叫觉从意而来的叫知或简单的称为知见见是现见通于一切直接经验知是比知是经分析综合等推理的知识知见——推理的直觉的一切认识就是心——意识的活动可是一有心——知或见的分別就有(六尘境界所分別)相现前这样的心境对立有心就有相(成为妄想)有相就有(执)著就落于相对(差別)的世界矛盾的对立的动乱的世界空性是知见所不及的也就不是这一般认识所能认识的这样空性不落于色相心相时空相超越于主观客观的对立境界在我们的认识中所有的名言中可说什么都不是连不是也不是真的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唯有从超越情见超脱执著去体悟所以还是称为空性的好空是超越的(竖的向上的)意义不要误解为没有更不要误解为(横的向下的)相对的——与有相对的空才好

经以四层意义显示空性空性不只是理论所说明的而是要从修行中超越情见去体证的所以在说到空性不是知见所及离一切有著的以后就说在超越情识知见的当下既离一切相离一切著就摄一切法而融入平等法性无二无別(不落对待)如如不动住于无二无別的平等见就是圣者的真实智见不虚妄的真实见就是圣者的正觉佛陀的知见了

说到这裡可能在理解上修证上会引起错误以为空性与相对界的一切法完全是两回事生死以外有涅槃世间以外有出世如那些自称阿罗汉的增上慢人那样所以经上说「当知空性如诸法亦然」这就是说空性是这样的不落相对界(不二法门)但并非出一切法以外空性平等不二一切法不出于空性(「不出于如」)也一样的平等平等空性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本来面目这如《中论》颂所说「不离于生死而別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別」「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別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別」

在这裡有要先加解说的空性是诸佛(圣人)所证的由修三解脱门而证入的但为什么要证入空性呢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佛陀本著自身的证悟来指导我们是从认识自己自己的世间著手的我们生在世间可说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活动一切物质的社会的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影响我们拘碍著我们使我们自由自主的意愿七折八扣而等于零我们哭了又笑了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在这悲欢得失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是随波逐浪不由自主可说环境——物质的社会的身心的决定著我们这就是「系缚」其实谁能决定谁呢什么能系缚自己呢问题是自身的起心动念从无始生死以来陷于矛盾的相对界而不能自拔所以环境如魔术师的指挥棒一样自己跟著魔棒而跳出悲欢的舞曲在客观与主观的对立中心物的对立中时空局限的情况中没有究竟的真实没有完善的道德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唯有能悟入平等空性契入绝对的实相才能得大解脱大自在如莲华的不染如虚空的无碍一样实现了永恒的安乐永恒的自由永恒的清净(常乐我净)名为成佛

众生无始以来迷而不觉如不经一番励力的修习积重难返怎么能返迷启悟呢修行是返迷启悟的实践过程本经曾概略的说到「谛听谛受」是「闻所成慧」从听闻阅读等对佛法生起深刻的信解「记念思惟」是「思所成慧」也叫「戒所成慧」这是将深信的佛法经深思而求实现于三业(思想言说行为都合法)「如实观察」是「修所成慧」是依定而起的观慧既能言行如法(戒)又要心意集中(定)才能生起如实的观察否则不过散心分別而已不能深入证悟的本经所说的三解脱门重在修慧

三解脱门是空解脱门无想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本经约经历三解脱门而究竟解脱说其实「三解脱诸法实相」(《大智度论》)虽观察的方便不同而所观的实相(空性)是一样的所以每一门都是可以直通解脱的

先说空解脱门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如是观察受识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是观察的对象色是物质受是内心触对境界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想是内心对境所起的表象作用行是内心触对境界时经审虑决定而动身發语的行为所以是意志作用识是主观的心识色也好识也好都是千差万別的总摄为五大聚所以叫五蕴依佛法说我们的身心世界不外乎五蕴而已对于五蕴应这样的观察五蕴是无常的物理生理心理的一切都有生灭相那一样不归于灭尽呢五蕴是苦的一切归于无常如旅行旷野而没有归宿毒虫恶兽都要来侵袭我们吞噬我们这是多么可怖畏呀五蕴是空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的所以不自由作不得主一切依因缘而生灭依因缘而动乱从因缘起所以都空无自性这样的观察是如实观察如见常见乐见不空就是颠倒了经这样的如实观察对充满矛盾苦迫的世间自然不生爱染心趣向于出离相对界而住于无自性空的平等正见

这样的如实观是能得解脱的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所以又说「诸蕴本空」观五蕴为无常不是主观的颠倒妄想而是诸(五)蕴的本性如此既然本性空为什么生起「由心所生」这是直捷的点出了迷妄的根元心是迷妄的「有取之识」在一切法(五蕴)中起著主导的作用由于心识的执取爱染所以起烦恼造业感得世间的生死如因梦心而有梦境因梦境而起梦心一直迷梦不觉一样如能作如实的观察通达法性空而无所取著那就迷妄的心识不生也就不会起烦恼造业造作诸蕴这就是解脱了这样的修习趣入的名空解脱门

再说无想解脱门如了得五蕴本空能离虚妄知见的早就得解脱了但也有能观五蕴本空而观慧中还存有空想——空的意象这就应进修无想解脱门经上说「住三摩地」如实观察都是要在三摩地(译为正定)中的止观双运才能深入此处特別说到住三摩地只是举一为例而已我们的一切知见不离六根——眼六根所取的境相是色法——六境由六根起六识——眼识意识现起的境象就是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现在如实观色等一切境相如三灾起一样一切归于灭尽一切境相灭尽那观心中的一切法(有)想也就不起了法想所摄的空想也不再现起那就入无想解脱门一切想不起所以知见清净——不起虚妄知见而得清净的法眼内心的贪嗔痴是依六尘境相而起的得了无想解脱贪嗔痴也就无所依而灭尽这样外离六尘内灭三毒外离六尘想所以不起我所见内离三毒所以不起我见我见与我所见是有见无见一见异见常见断见一切见的根本依处我见我所见不起一切执见也就无所依而不起了这就到了截断生死根本——我见我所见到大解脱的境地

再说无作解脱门如深入无想解脱门可以一了百了但也有虽离一切境相离我我所见而于观心还有所著就是生死根元的最深处——内在的自我爱没有净尽如真的「余(我)慢未尽」就有生存的微细爱染那就得再入无作解脱门所以经上说「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再起一切妄识为什么妄识不尽呢因为执著妄识为自我而有所爱染有爱染就有思愿有造作而生死不得解脱应该如实观察这些妄识这都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能生的因缘都是无常的所生的妄识当然也是无常的还有什么可爱著呢这样的返观妄识如石火电光生灭不住即生即灭进而照见妄识生无从来灭无所去契入不生不灭的境地如云散而皓月当空毕竟明净一般这样的一切不可得识也不可得悟入妄识性空就无所爱染不再造作名为无作解脱门到得这步田地证知一切法毕竟清净于一切法而无所著得大解脱大自在证入了「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空性


校注

[A1] 民国五五年撰
[A2] 为【CB】是【印顺】(cf.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2-4))
[A3] 故【CB】法【印顺】
[A4]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2-4)
[A5]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
[A6]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2)
[A7]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7)
[A8]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7)
[A9]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7-28)
[A10]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8)
[A11] 是【CB】此【印顺】(cf.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9-c1))
[A12]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b29-c1)
[A13] 《中论》卷3〈16 观缚解品〉(CBETA, T30, no. 1564, p. 21, b15-16)
[A14] 《中论》卷4〈25 观涅槃品〉(CBETA, T30, no. 1564, p. 36, a4-5)
[A15] 启【CB】启【印顺】
[A16] 启【CB】启【印顺】
[A17]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4)
[A18]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4)
[A19]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4-5)
[A20] [-]【CB】同【印顺】(cf. 《大智度论》卷20〈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07, c18))
[A21] 诸法【CB】[-]【印顺】
[A22] 《大智度论》卷20〈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07, c18)
[A23] 是【CB】[-]【印顺】(cf.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7-9))
[A24] 是【CB】[-]【印顺】
[A25] 如是观察【CB】[-]【印顺】
[A26] 是【CB】[-]【印顺】
[A27] 是【CB】[-]【印顺】
[A28]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7-9)
[A29]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0)
[A30]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0)
[A31]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3)
[A32] 《佛说法印经》卷1(CBETA, T02, no. 104, p. 500, c20)
[A33]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b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8)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