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龙寺大佛谈起

据报载台北内湖金龙寺發起修建日式的铜佛一尊高七丈二尺游人可以在佛腹中拾级而登从佛眼中远眺此一对佛不敬事件引起教内教外的种种批评据说由于各方的反应不佳此一计㓰可能打消

从此入佛腹而望风景事件使我想起一个问题这便是尊敬寺塔佛像与游览名胜风景的矛盾名山大刹一般社会人士要求他成为风景区游览胜地佛寺的主持人也以此为方便认为不但可以摄化信众而且可以增加收入但是为了游览名胜风景而来的大抵是「借佛游春」缺少宗教的敬虔情绪而游客纷繁招待引导僧众的世俗心也日渐增长这样经济的收入增加了佛教的表面兴盛了而佛教的实质却引向衰落

从佛教的真意来说佛像菩萨像都是作为礼敬供养的对象或是生身舍利塔或是法身舍利(经)塔也是尊仰与礼敬的寺院是供佛安僧修持弘法的寺塔佛像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是决不会从名胜风景的观点去看的依佛教的制度像与塔除了严肃的敬虔礼赞供养而外不得在佛像菩萨像塔前徘徊倚卧戏笑叫嚣涕唾大小便因为宗教的敬虔心是不能与放逸游荡的心行同在对于像塔的敬虔心大乘佛教区似乎要低一些如国内晚期的塔大都可以级级上升在回廊前凭栏远眺已变质为风景点缀物(或变成镇压风水等)而塔的真意义普遍的遗忘了不知塔与佛像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来是并无不同的可是现在听见入佛腹而登高远望还知道要不得而登塔远望却被看作当然了我希望将来奘公舍利塔的兴建切勿为了日月潭的风景而建筑为「登临远望」的宝塔因为这虽然是中国式的却是非佛法的

希望社会人士切莫以游览名胜风景的心情去瞻仰佛寺塔宇寺塔的主持人特別要认清此点充实敬虔严肃的信心有些大殿佛像不够清净有的表面清净而罄子裡供桌裡佛像旁总是香烛零星拉杂一大堆尤其是僧众或信众在佛堂内闲话嬉笑这是表明了缺乏敬虔严肃的信心没有真切的敬虔心(不是没有信心却是不够标准)佛堂与塔院便不会清净便不会日日以供养修福的心情去整洁自身的功德不会增长社会人士也不易从庄敬清净中生起信心这点台岛佛寺有的还比内地好希望能保持而更进一步

上面说到如以名胜风景的观点来看寺塔经像是错误的是与佛教不利的佛教界有一句老话「名山脚下无高僧」因为一成香火兴盛的名山香客与游客来多了经济也多了僧众每缺少勤苦为道的精神容易腐化以我住过的南海普陀山来说在没有轮船交通以前来普陀山礼佛进香的都是信心恳切历尽浪潮的艰险而来当时不但以勤苦礼诵出名的佛顶山道风极好其他的大寺小庙总是早晚上殿熏修老老实实等到轮船一通香客——其实大部分是游客一年多过一年名山进香也渐变为春季旅行夏日避暑表面看来山上的小庙(房头)增加了一倍多洋房(私家的)电灯也有了著实兴旺然从道风去看不免有不堪回首之感

金龙寺何以要建这样的大佛大得可以而且还可以登高远望也许为了要造成名胜风景不知佛寺的名胜风景化只合于经济算盘并不合于佛教精神这点是可以贡献金龙寺的主持人作为一种參考我们要报佛恩不要轻佛不要出佛身血假使为了佛教不但不能修建可以登临的佛像(不是不可以建大佛)什么也不能从名胜风景去著想自大陆陷匪以来台岛的佛教寺院成为名胜风景区的已不在少数有的正在急追直上侭管塔寺的建筑越多香客游客越多收入也越多受到一部分人的赞美羡慕而实际是象征著佛教的衰落佛门的四众弟子大家發心来护持佛教勿使佛教堕落到名胜风景的险坑


校注

[A1] 民国四五年撰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32)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3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