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佛教

佛教在一切宗教中是脱尽神教气分的说明这一点必须了解释尊时代印度宗教的情况印度从吠陀时代到奥义书时代婆罗门教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婆罗门教的思想把宇宙看为神秘的实在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者这拟人的神而即是一切的本体或叫生主或叫祈祷主或叫梵或叫我名称虽随时代而变化而内在的含义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说宇宙万有是依梵为本体而發现的人类也不能例外人类内在有与大梵同性质的——常住自在喜乐的我就是人类生命的本质这个人的小我就是一般宗教的「灵性」灵性与神本来有密切的关系婆罗门教把宇宙与人生的本体看作本来常住自在快乐的但事实上人生在世环绕著的自然社会乃至自我身心触处都是痛苦恼乱一切是无常幻灭的常恒自在快乐的本体为什么会产生无常不自在的现实世间呢这本是思想上的大矛盾但他们似乎不大理会这些理智到底为情意所使只想如何解除痛苦而恢复到梵我本来的常住快乐于是乎有解脱论产生释尊出世前后印度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变化原来婆罗门教的文化是来自西北印(五河地方)而大成于恒河上流的拘罗地方当他沿恒河东下的时候东方的摩竭陀毘舍离一带的新兴民族受了西来文化的熏陶兴起一种新的思潮反对西方婆罗门思想西方旧宗教动摇而东方新宗教(种种沙门团)又大抵流于过激或怀疑当这东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候释尊应时而起建立时代的新宗教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与解脱说而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把它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理论与行为都予旧宗教以彻底的革新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在印度当时是一种公认的事实问题只在为什么会轮回怎样才能解脱佛法对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中道」的教说我们可以用「中道」二字简別一般的宗教显出佛教的特色

「中道」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模稜两可其实佛教绝不如此「中」是中正中心即用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深入人生为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穷究它的真相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以中正不偏的立场从关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结合点上深入推究彻底了解问题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所以佛法的中道不是固执一端的偏见也不是世俗肤浅的认识「中道」代表了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不共方法佛法是崇高的德行宗教所以在人类关涉的自然社会自我中著重于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引起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必然遭遇到什么样的结果佛陀就在人生的现实活动中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法则这样佛陀指出了两种的中道即缘起中道与八正道中道缘起法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动的规律八正道指示一种更好的向上的实践法则

「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杂含》卷一二「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是缘起法的原则无明缘行等是缘起法的内容依中道而说的缘起可以遣离二边邪执这是《杂阿含经》处处可见的如卷一二依缘起说不一不异说不常不断卷一三依缘起说不来不去卷七依缘起说不有不无(《中观论》的「八不中道」就是将《杂阿含》所说的加以总集)缘起法的基本定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对一切事物的發生消灭存在说明它有无生灭的理由人生的痛苦为什么会發生存在呢佛陀说这不是凭空而来的「无因」也不是上帝梵天所造的「邪因」是有其因缘的一切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因生起果就生起因存在果就存在一切生起与存在全是由因缘来决定的所以说「此(因)有故彼(果)有此生故彼生」这是缘起的流转律说明人世现象的所以如此逆转来说要解除人生的痛苦依著缘起的理则说必须从原因上给予解除所以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因就必有果有了邪谬的思想必然發生错误的行为也就必然引起不良的后果——痛苦反过来说因无就果无纠正了邪谬的思想停止了错误的行为痛苦的后果当然就可以消灭了事物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的因缘又是必然要离散的所以事物也就必然要随因缘而无随因缘而灭凡生必灭凡有必无事事物物的生与有本身就蕴蓄一种趋于灭无的必然性如海浪的涌来也就内在的决定它必然的消失所以当「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时候立刻透视到它的「此无彼无此灭彼灭」因此人生的痛苦在缘起法则下不但指出它有解脱的可能性而且指出了解脱之道不在因果法则之外「生者必有死崇高必堕落」这是世间因果的必然法则也是缘起法内在相对性的掘發这可叫缘起的还灭律

缘起中道的二律是一正一反的两大定律说明了流转与还灭的必然律此缘起因果的起灭还是「俗数法」还是在现象的表面上说还不是深入的究竟真实的第一义的说法但是第一义还是依缘起法说的即是缘起法的空寂性所以(《杂含》卷一二)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在一正一反的缘起相对性中鞭辟入裡直显空性才是第一义《杂含》卷一三的《第一义空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起故彼起」佛从缘起世俗谛的生灭非实中说明第一义空极为明白在第一义空中即遣离有无断常等二边(《別译杂阿含经》)佛为迦旃延说真实禅(体悟第一义的禅观)说「观彼大地悉皆虚偽都不见有真实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有见)及以非法(无见)」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圣弟子就在这因缘中名相世俗法中体观空寂离「有法」「非法」二边见就证得第一义谛所以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佛陀(《杂阿含经》卷一〇)又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俗的人看见生就以为有实在的法生起看见灭就以为有实在法毁灭了有是实实在在的有无是实实在在的取消这是落于二边见的圣弟子不然看见法生起遣离了无见但并不执著以为是实有看见法消灭了遣除了有见但并不执著以为是断灭实无因为依著缘起法的因生果生因灭果灭一切法是活泼泼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假若是实在性的实有就不该灭而无实无就不该生而有所以在法法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体见到一切是关系的没有实性的有一切是不实的假名本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毕竟空寂不是抹煞了一切生无的现象而破坏诸法反之空寂正是掘發了诸法生无的真实相这是如来教授的真实意趣否则单见到流转还灭一正一反的两面很容易误解而割截为二体的这从流转还灭二门的有无生灭关涉的现象中直接体现到法法本性的空寂可以叫他做中道的空寂律这是第一义的中道教说也为佛法特质——缘起性空的真义所在大乘学者常说的「当体即空」就是如此

我们勿以为这是老生常谈要知道佛法超胜于一般世间法就在此因为世俗与外道他们想像宇宙本体的「神」人生实质的「我」都是圆满常住快乐的在这形而上本体论的决定下必然是情意的信仰追求佛陀却以现实为出發如实的道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变动不居的过程中绝没有「生而不灭」一成不变的常住性一切都是因缘关系的生起存在因缘关系的消灭空无绝没有离开其他而又能创造主宰(我)的独存性世人情意想像中常住独存性的神我在这裡无情地被否定了

从缘起法观察到诸法空寂佛陀就依之而建立三法印所以经(《杂含》卷一一)说空诸行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因为一切法(诸行)是本性空寂的所以「常恒不变易法」不能成立常住独存而自在的神我也不能建立因此一切法息息迁变中一切是相依相待而存在依缘起法悟入无常性无我性即是通达法法的本性空寂空寂就是涅槃寂静即是离常我等戏论邪见而实现解脱了所以经(《杂含》卷一〇)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以中道的立场在缘起空寂法性中建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正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不过一般人偏于世俗的现象的知见以为无常只是现象的变化而已所以又想像到本体的常住以为无我只是没有实法和合而现的一合相而已所以又想像到法有我无其实阿含的本义无常无我即空义由法性本空而说的因为法性空常性不可得所以法法是息息迁变的假若本体(法性)实有自性而不空现象又怎样变动不居呢因为法性空所以我性不可得假使还有实法恒在不论此实法是精神是物质就可以为我性的安足处「眼(等)空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杂含》卷九阿含的本义岂非明白的依本性空寂而安立无常无我吗空寂是「法性自尔」的而一般人不能明见因此无明颠倒执常执我而流转了在缘起现象可有可无可生可灭中破除了绝对的独存自主性固定不变性体验本性的空寂即得解脱依缘起见自性空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事相核心的这是释尊对人生流转还灭而开示的实相无论是建立自宗或简別外道这都是佛法的要义所在

除此还有一种中道是笃行的八正道中道八正道也是缘起法它不在乎说明生死杂染可以解脱的所以不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它告诉实修解脱行者所应采取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当时印度的外道们有的在那裡穷奢极欲以纵情享乐为人生的意义另一种人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对于解脱毫无益处佛陀针对这苦乐二边不正的行为开示八正道的中道这也是阿含本教中数见不鲜的人的言语动作感情意志生活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纳于正轨使他得当合理化一切都求其持中不偏正当合理所以叫做「中道」法法是从缘起法法自性空八正道的行为当然也不能例外那么这中道的行为怎样与缘起空义相合呢要知道这「修行」也还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中阿含》卷二的《七车喻经》说得好波斯匿王从舍卫城到娑鸡多去很远的路程竟在一天就到达了原来他沿途设有驿站各站预置车乘快马到站不必休息换了车马接著就走所以迅速的就到达了从此至彼不是那一车那一马独具的功绩是车车相因众缘和合而成的修行也是这样从發心到得果不单靠一法可以奏功的而是法法互相资助互为因缘的修行方法是众缘所成也就当然是本性空寂的了所以佛在《筏喻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合理的道德行为「非法」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中道行的过程中最初应该用道德的行为(法)去改善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非法)但这道德善法也还是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自性空寂的假使如一般人的妄执取相执实那么与性空不相应始终不能悟证性空而获得解脱的所以《百论》说先依福舍罪次一步必依舍舍福才能得入无相《杂阿含》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等)即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罪过是烦恼障碍的意思只要对一法上执取实有就是不能彻了空寂就是障碍了解脱可见善法功德法也是执取不得所以执取不得即因为善法的本性空寂龙树菩萨说功德法如火烧红了的金钱虽是值钱的东西可是千万取不得所以这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还是空寂的它与中道的理性是相应的理性与实践在空寂中融然无二了

缘起空的中道遣离了一切错谬的思想(二边邪见)八正道的中道行离苦乐二边而不取相执著这两大中道法是相辅相成而圆满无缺的因为假使只说缘起法性的如何如何不能付之自己身心的修证体悟即不能满足人类冲破束缚要求彻底自由的宗教情绪即抹煞了佛教的宗教意义假使只说修行方法没有理性的指导即透不过理智不但要受世间学术的摧毁自己也就要走上神教的歧途八正道的中道行以道德的实行满足了人类的宗教要求而把它放在缘起空的理性指导下圆满正确经得起一切思想的考验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释尊本教的特质所在


校注

[A1] 民国三九年撰
[A2] 的【CB】底【印顺】
[A3] (1)《杂阿含经》卷10「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4-8)恼苦=苦恼【宋】*【元】*【明】*灭+(灭)【宋】【元】【明】(2)《杂阿含经》卷12「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CBETA, T02, no. 99, p. 85, c12-15)
[A4] [-]【CB】(杂含卷一二)【印顺】
[A5] (杂含卷一二)【CB】[-]【印顺】
[A6] 彼【CB】[-]【印顺】(cf.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4-5))
[A7] 缘起【CB】[-]【印顺】
[A8]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4-5)
[A9] 起【CB】生【印顺】(cf.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16-21))
[A10] 起【CB】生【印顺】
[A11] 《杂阿含经》卷13「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CBETA, T02, no. 99, p. 92, c16-21)
[A12] (別译杂阿含经)佛为【CB】[-]【印顺】
[A13] 大地【CB】[-]【印顺】(cf. 《別译杂阿含经》卷8(CBETA, T02, no. 100, p. 431, a13-19))
[A14] 有【CB】[-]【印顺】
[A15] 以【CB】与【印顺】
[A16] 《別译杂阿含经》卷8「观彼大地悉皆虚偽都不见有真实地想水火风种及四无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偽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CBETA, T02, no. 100, p. 431, a13-19)
[A17] [-]【CB】(別译杂含)【印顺】
[A18] 大圣【CB】诸佛【印顺】(cf.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A19]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A20] (杂阿含经卷一〇)【CB】[-]【印顺】
[A21] [-]【CB】(杂含卷一〇)【印顺】
[A22]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2-5)
[A23] (杂含卷一一)【CB】[-]【印顺】
[A24] 空诸行【CB】诸行空【印顺】(cf.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4-15))
[A25] 恒住【CB】恒【印顺】
[A26]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4-15)
[A27] [-]【CB】(杂含卷一一)【印顺】
[A28] 恒【CB】恒【印顺】
[A29] (杂含卷一〇)【CB】[-]【印顺】
[A30] [-]【CB】解脱【印顺】(cf.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A31]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A32] [-]【CB】(杂含卷一〇)【印顺】
[A33] 恒【CB】恒【印顺】(cf.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34] [-]【CB】我【印顺】
[A35] 此性自尔【CB】自性尔故【印顺】
[A36]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37] (1)《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我为汝等长夜说栰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栰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CBETA, T01, no. 26, p. 764, c12-14)(2)《大智度论》卷85〈72 菩萨行品〉「《栰喻经》说『善法尚应舍何况不善法』」(CBETA, T25, no. 1509, p. 657, a2-3)
[A38] 十【CB】七【印顺】(cf.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72, b6-9))
[A39] 都【CB】我【印顺】
[A40] 《杂阿含经》卷10「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CBETA, T02, no. 99, p. 72, b6-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3)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