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每年农历七月间中国佛教界盛行超度救济的法会一是盂兰盆法会释迦佛住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为救度母亲脱离饿鬼之苦于七月十五日供佛供僧的一种法门另一种即地藏法会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因地藏菩萨救济地狱众生故七月有地藏法会还有就是佛为阿难开示的救济地狱饿鬼的瑜伽燄口法门此三种法会在中国的七月中有著糅合为一的趋势在这次法会中我想略说地藏菩萨法门

一 中国僧俗之崇敬

民间信仰地藏菩萨在中国受到出家及在家众普遍的尊重敬仰地藏菩萨是提倡孝道的重视超度救济父母中国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相合故地藏菩萨在中国受到特殊的尊敬

经中提到的大菩萨虽很多而为中国民间所熟悉的是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在我的故乡七月三十日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一般学佛的人每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發心书写流通可谓家喻户晓实由孝父母超荐父母而来所以在七月中除了盂兰盆法会外还有地藏法会一般寺院也就特別忙碌了这可见地藏菩萨已成为广大的民间信仰我们信佛的应怎样了解地藏菩萨的功德

大德推重地藏菩萨不但在民间为民众所崇仰在出家的大德中也有特別推重地藏菩萨的现在举两位大德来说明末清初佛教史上有名的四大师即紫柏莲池憨山蕅益蕅益大师是一位大通家天台净土无一不弘扬他特別推重地藏菩萨曾于地藏菩萨前發愿他年轻时已受比丘戒却又在地藏菩萨前舍比丘戒而成为菩萨沙弥近代的弘一大师是人人所熟知的他本是一位艺术家后来出家专研戒律为近代唯一精研律藏的大师他也特別推重地藏菩萨某年至厦门遇卢世侯居士刺血绘地藏菩萨圣像因劝他画地藏菩萨应化事迹图弘一大师每幅为之题赞后印赠此图以为大师六十寿由此可见两位大师是如何的推重地藏菩萨一般人信仰地藏菩萨只知地藏發过「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要到地狱去救度众生而对地藏菩萨的利生法门却还不大清楚然由古今大德的赞叹推重中可想见地藏菩萨之不可思议功德希望由此而进一步了解菩萨的伟大是这次讲说的意趣所在

二 九华山之地藏菩萨

中国有四大名山即四位大菩萨的应化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此四大名山有许多寺院几乎全以本山的菩萨为中心如五台山寺院皆供文殊菩萨普陀山寺院皆供观音菩萨为本尊等这样四大名山即为四大菩萨的应化道场也就成为全国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九华山在安徽的青阳县本名九子山唐李白至九子山时见九峰如华后来因之又名九华山唐代的中国佛教正如日丽中天东传至日本韩国韩等国有不少僧人来中国求法或学儒学政治等那时韩国分为三个国家即新罗高句丽百济有新罗王子發心出家名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贞观四年来中国參学最初随处參访游化数年后至南中国的安徽省九华山见深山中有盆地即于此山结庐苦修不知过了若干年为地方士绅诸葛节游山时所發现见此一和尚住的是石洞茅蓬破锅残粒中渗有一些白土生活异常清苦询知是新罗王子远来中国求法诸葛长者深感未尽地主之谊于是發心提倡为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得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对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时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于是闵公将整个九华山地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參学者甚众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亲近供养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發生问题煮饭还要渗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及大众在九华山的影响甚大后来新罗国王得悉即派人送粮食供养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至唐开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世寿九十九岁大家都直觉到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大家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別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一致的信仰

三 地藏菩萨之名德

释名义在佛法中菩萨是依德立名不像一般人的名字与自身的心行无关中国熟知的四大菩萨于名号上皆加一赞词如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是特別深广的大乘经中有《大集经》以佛说法时十方大众云集的大法会而得名在大集法会中菩萨多有以藏为名的如日藏月藏虚空藏金刚藏须弥藏地藏何谓地藏地是大地也是「地大」藏是含藏伏藏义如金矿银矿煤矿铁矿等于佛法中名为藏是库藏之意地藏之含义一方面是从地而说地是四大之一能担当一切一切崇山峻岭万事万物都在地上此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难行苦行地也有依止义一切草木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间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此菩萨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萨能含藏种种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难行苦行救度众生故名地藏世俗称为地藏王依经但名地藏也许因地藏比丘为新罗国王子而加「王」字以尊称之

赞功德九华山的地藏是菩萨的应化现在要来说地藏菩萨的真实功德如《占察经》说「發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据经文的记载地藏菩萨發心修行以来已经很久——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了功德智慧与佛一样萨婆若即一切智——佛智萨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觉悟大智慧如海一样的深广地藏菩萨于无量无边劫修行早已达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圆满具足早应成佛了但菩萨發愿度尽一切众生故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人天故《楞伽经》中说到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这不是因为程度差或者懈怠修行而由于大悲愿力發愿度尽一切众生所以功德与佛齐等而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于十方世界度脱众生

地藏菩萨的功德与佛平等所以敬信菩萨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了如《十轮经》(卷一)「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经上说若至诚皈依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称其名号礼拜供养求自己所愿如求健康求长寿求财富或求断烦恼等于一百劫中求诸大菩萨还不如有人于一顿饭间——短期间至心皈依地藏菩萨称名念诵菩萨名号虔诚敬礼地藏菩萨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能圆满达成愿望这是弘扬地藏菩萨法门所以特地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的超胜如意宝即摩尼珠此宝能出生一切所求皆遂地藏菩萨的悲愿救度令众生所求皆应又如穷人忽得伏藏立刻大富一切都有了若众生有种种艰苦不得自在修行地藏法门这样的一切皆可满足此外依《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于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令众生离种种困苦皆得满足

地藏菩萨还有一特殊功德也是从地藏的名义而来如《十轮经》(卷一)「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悉生长」住在农村的希望的是农作物丰收地藏菩萨能满众生所求增长一切花草树木一切于地上生长的皆得丰硕的收成此经译出后少人弘扬故对地藏菩萨这方面的特殊功德少人注意对于这农人们应是特別感恩祈求的

还有地藏菩萨的治愈疾病如《须弥藏经》说「汝今能为一切众生如大妙药何以故汝身即是微妙大药」古代的药主要是生于地上的草木及矿物故地藏菩萨功德如药师佛一样但不是大医王而是大妙药能令众生增长精气增进健康祛除疾病若能见菩萨亲近菩萨一切病——身病心病生死烦恼病皆除一切功德皆具足

末了就是一般熟知的依《地藏菩萨本愿经》而说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誓欲度尽地狱众生众生中最苦恼者应是地狱众生了菩萨特發大愿对极苦众生而加以救济解脱

四 地藏菩萨之特德

来居秽土一切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示现度生所现皆在家相如现白衣大士或现天人等相文殊师利现童子相普贤菩萨也是在家相唯地藏菩萨现出家相此一意义很少人注意地藏菩萨究竟为什么现出家相为了说明此义以「来居秽土」及「现声闻相」二义来说地藏菩萨虽然遍到一切世界度生但特別要在这秽恶世界度罪苦众生此如《十轮经》(卷一)「地藏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地藏菩萨發心于无量无边劫皆于秽恶世界度众生越是秽恶的世界越要去越是苦恼的众生越要度他还要到没有佛法的世界众生苦难最多处去利益众生菩萨的愿力各有不同地藏菩萨的慈悲大愿是著重于秽恶世间的成熟有情因此如《十轮经》(卷一)「我今学世尊發如是誓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是出现于秽恶世界并于此秽土成佛的地藏菩萨要学习释迦佛發愿于此秽土成佛于此秽土度生可说是释迦佛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示现声闻地藏菩萨是大菩萨功德与佛相齐究竟圆满于此娑婆世界释迦佛法会中现出家相如《十轮经》(卷一)「以神通力现声闻像」声闻是出家弟子的名称这是地藏菩萨的特色依大乘经说有些清净世界没有小乘法也没有出家众但释迦佛来此秽土成佛即现出家相秽土佛法与出家众是有密切关系的地藏菩萨向释迦佛看齐现出家相也愿于秽土成佛秽恶世界的佛法有出家众可以解说为适应时代而有为己的独善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说含有积极的特殊意义在这秽恶世界众生一天到晚非争名即夺利为生活忙为私利忙整个社会充满了罪恶黑暗在此黑暗污秽的世界中应给予一种光明和希望所以释迦佛出现于秽土中出家成佛《十轮经》说出家的僧相是秽恶世界的清净幢相在此不理想的社会中建立清净的僧团使大家见闻熏染而达到身心清净佛法是适应社会的在秽土中弘法要有出家人现出清净庄严的解脱相释迦佛及地藏菩萨来秽土而现出家相意义即在于此出家无经济的私有以乞化为生不为享受也就减少了因经济而来的问题其次现出家相男不婚女不嫁不像一般人因夫妇关系而發生纠纷苦痛五浊恶世的无边罪恶主要起因于男女及经济的占有出家相即提供了解决秽土困难以及解脱秽染身心的方案即使做不到也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方向所以秽土的佛法重心为出家众而净土中就可以没有出家的了地藏菩萨现出家相于此土度生有著特殊意义所以秽土众生对地藏菩萨感到特別亲切地藏菩萨不只是提倡孝道超度父母而且现声闻身度秽土众实为古代大德特別推重的原因

五 救度众生不堕地狱

地藏菩萨来五浊恶世救众生而众生中最苦恼者是地狱众生所以地藏菩萨的悲愿力众所熟知是为了救脱地狱的众生一般人所知道的是地藏菩萨把地狱裡的苦恼众生救拔出来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理想的最要紧最彻底的还是如何令众生不堕地狱才是救度地狱众生的好办法比如好的医生非但能为病者治疗或动手术还能教人如何调摄健康预防疾病如只知地藏菩萨救度地狱众生而不知菩萨还苦心教导众生何者应止何者应作才能不堕地狱若等到堕入地狱受苦已是迟了

定生无间地狱之大罪作什么罪会堕地狱会堕最苦的地狱——无间狱(印度语名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种种地狱名称八热地狱充满大火铜床铁柱最下层即是阿鼻地狱作极重恶业的死后不耽搁时间立刻堕进地狱中地狱受苦时间也没有间断所以名为无间地狱依佛法说作善有善果作恶有恶果作重的恶业则堕地狱但作了地狱恶业是否一定要堕地狱有了堕地狱的恶业来生不一定堕地狱每人可能有很多的地狱业是过去生所作的在此生中又从小至老说不定也作有地狱业但不一定非堕地狱不可若有善的功德因缘或者胜过恶业还是上升人天(但不是地狱的恶业没有了)可是若造了极重的恶业除非不犯一犯即堕作其他功德或忏悔都不可能不堕落正如人患了绝症非死不可有些病看来虽然严重但如逢名医良药还有治愈希望若是绝症就不可能了五浊恶世的众生作恶业的机会特別多危险性也特別大所以必须清楚了別善恶特別先要认清极重而非堕落不可的恶业这才能注意不作免堕地狱

堕落无间地狱的极重恶业经中说到二类(一)十一种恶业如《十轮经》(卷三)「造五无间及近无间四根本罪并谤正法疑三宝等二种罪人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无余间隔定生无间大地狱中」此十一种重罪分五无间四根本戒及谤正法与疑三宝——三类五无间罪是说作此五种的一种必堕大无间地狱中五无间罪是1.杀父2.杀母父母生养我教育我从幼至长恩重如山依世间法说杀害父母简直是畜生行为刑法中的逆害父母罪也是极其重的3.杀阿罗汉已修行至阿罗汉者是四果圣人若杀之罪极重4.出佛身血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欲害佛从山上推下大石欲把佛压死但为护法神打碎碎石碰伤佛的脚趾流血于是成为出佛身血重罪5.破和合僧于出家清净僧团中恶意破坏令和谐的僧团分裂为二即构成无间重罪后三种是佛法中特说的重罪一般来说在这恶世而犯此五无间者并不多如杀父母的很少出佛身血除提婆达多就没有第二人能破坏出家人团体的也不多杀阿罗汉的到了末法中阿罗汉绝无仅有杀阿罗汉的自然更少有了近无间四根本罪是杀妄中最重的才造成无间地狱罪如出家众犯此四根本戒即逐出僧团如断树根不复發芽如大海死尸不复为法海所纳若犯的不是近无间的根本罪或犯后立即于僧团中至诚求忏悔接受处分虽于现生中不能了生死证圣果但还可厕身于僧团称为与学沙弥如不知忏悔的当然除外在家或出家如犯了近无间的根本重罪一犯即堕落不通忏悔其中杀生(佛决不会被杀)以杀独觉为杀罪的最重以盗三宝物为最重如属于佛僧的东西为大众發心供养的若盗取是最重罪以淫阿罗汉比丘尼为最重对已证阿罗汉之比丘尼强迫奸淫她必堕无间地狱以不实语即挑拨僧团的是非使僧团分裂为最重世间一切功德清净解脱了生死修菩萨行成佛皆从三宝来此四重罪皆破坏三宝令三宝不清净损害最大此外第三类的两种看来似不要紧却极其重要1.谤正法若外道而谤正法因他不懂佛法胡说八道如蛇吞青蛙猫吃耗子虽有罪但不犯重若修学佛法的出家弟子在佛法中自毁正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罪过就大了我们信佛学佛不应毁谤佛法一般法师居士都不会存心毁谤但也可能谤了而不自知如佛法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若修学声闻乘赞叹声闻乘而说大乘非佛说即是谤法若学大乘而呵斥小乘认为不应该学也同属谤法罪若人只重持戒而废定慧或重定而废戒慧或重慧而废戒定有所偏废劝人不要学都是谤法换言之只学一种修行法门而轻慢其他的认为不应该学学了没有用都是谤法若只一法门就够了何以佛陀要说八万四千法门重一法而轻其他法门令众生生颠倒解走入歧途瞎众生眼目故成无间狱重罪2.疑三宝三宝——佛法僧是佛弟子的皈依处皈依三宝受了净戒不论出家在家若于三宝外还信其他外道鬼神疑与佛同等或胜于佛见外道典籍赞为胜于三藏十二部皈依外道邪众对佛教出家僧众无信心这与佛法不相应者都是以疑三宝而表现出不信的行为例如一些神佛不分的皈依三宝而又主张什么三教同源五教合一的谬论以为一切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皆可信仰即是叛教如此是非不明神佛不分是疑三宝的无间重罪杀人偷盗不一定堕地狱若犯以上十一种的任何一种必堕无间狱中

(二)十恶轮如《十轮经》(卷四)「于十恶轮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坏烧灭命终定生无间地狱」是摧坏义能破坏一切功德善根所以叫恶轮十恶轮即十种恶事犯一种或俱犯向来所修之功德全被破坏无余故名为十恶轮十恶轮是谤阿兰若谤于別乘(分三种)嗔害比丘(分两种)侵夺清净僧物回与破戒者毁害法师侵夺僧物毁寺逐僧1.谤阿兰若阿兰若是印度语意思是无事处寂静无嚣闹处出家人于此寂静处修清净行名阿兰若比丘近于中国所说的闭关住茅蓬佛说比丘有三种一修定的指勤修止观真实用功以达断妄成圣的目的二读诵研究的如研究阅读大藏经等三为僧团作事者如建寺安僧做监院知客等福事于此三事中当然以修定最好修定比丘多住阿兰若专修定慧求了生死得解脱为寺院僧众服务虽是修福业但还不是出家人的本分事研究佛学也是为了要于修行上用功若只在文字上打转实非出家的理想故住阿兰若比丘精进于禅思佛制应受上等的供养佛世时在僧团中都要随众的若真正修习定慧到了紧要关头是允许他暂时自由不用随众的若有人毁谤阿兰若比丘是十恶轮之一因为对真正修行求了生死的不但不应障碍而且应予成就如加以诽毁障碍修行等于破坏佛教行人的最大目的2.谤于別乘佛法有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声闻乘者谤独觉菩萨乘修独觉乘者谤声闻菩萨乘修菩萨乘者谤独觉声闻乘这三种都是毁谤正法为十恶轮的三种3.嗔害比丘也有两种一是嗔害有学有德有修行的比丘如辱骂他殴打他或想方法使他失去自由加以种种迫害有些坏比丘拉拢地方上的恶势力稳坐住持当家宝座想尽方法利用恶势力去破坏有德比丘以达占有的目的另一种是对于破戒比丘看不起他恨他逼害他认为根本不像出家人不值得尊重以为迫害有德比丘固然是造罪嗔害破戒比丘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知此比丘虽然破戒只要他还在僧团中没有被取消出家资格嗔害了还是恶业试举例说泰国是佛教国家出家人不能人人是贤圣假如有比丘在外面犯了法警察不会即刻逮捕因为他还披著袈裟还是比丘身分警察随著此犯戒比丘回寺向寺僧报告待寺僧决议取消他的僧格脱下他的袈裟才下手逮捕这是尊敬比丘对破戒比丘也不敢嗔害的例子所以若以非法手段对付破戒比丘也是恶轮4.侵夺清净僧物回与破戒比丘有些坏比丘能拉拢恶势力帮忙在一般也称之为护法帮助坏比丘争夺寺庙财物等看来是为了护持出家人但如护助破戒比丘实在是造罪了5.毁害法师对于讲经弘法的法师加以毁害在现在自由中国不会有此事發生了从前地方风气还未开通有出家人来弘法很可能遭受毁害如从前谛闲法师有一弟子天曦法师到贵阳弘法在黔灵山下一小庙中讲经法师讲得好听众多引起恶人嫉妒于是勾结官府诬法师为游民驱逐出境此即毁害法师一例6.侵夺僧物夺取出家人的财物也是无间重罪自清末以来中国寺庙的财产均被误解为公物强夺诈取兼而有之每借口办学校等名义而侵占庙产或觉得寺内地方空著则利用势力巧取强借有些不是为了办学校等只是以办事为借口而饱了私囊每一寺院是民众信仰中心必须清净庄严凡是像样的国家没有不尊重宗教自由无论欧美的教堂也好日本的大寺院也好平日看来空空的但有时候还嫌不够用哩这些是民众信仰中心使人向善向上的若视为浪费任意侵夺是十恶轮之一如一直在造这些恶业那能有好结果呢7.毁寺逐僧如大陆的共匪寺院都被毁了出家人赶跑了这是最重的恶业这七类——十恶轮随便作任何一种罪皆极重一定要堕落无间地狱十一种罪及十恶轮都是地狱种子谁也不愿堕无间地狱如要不堕地狱要知道堕无间地狱的因缘不作这类恶业就能不受恶报不堕无间地狱了

尊敬比丘勿得呵毁在家信众对于出家人应该尊敬不能呵毁如《十轮经》(卷三)「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或断其命况依非法」说起出家人凡于佛法中离俗出家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就是出家了但出家的也有好几类有持戒的有破戒的也有无戒的什么叫无戒是已现出家相但于佛法衰微处没有受戒随便披起袈裟看起来也是出家人了依国家正法犯什么罪判什么刑但凡是持戒破戒或无戒的出家人即使触犯刑科也不应该鞭打拘禁或断其命依国家正当的法律尚且如此何况不合法的枉刑冤狱呢换言之不论如何只要是现出家相入僧团中就不可以世俗的法律或非法的刑迫佛法自有律法处理如上面说过在泰国的出家人如犯了法由出家大众将他脱去袈裟逐出僧团然后才受国法制裁为了尊敬三宝不应随便的以世俗的法律来呵毁刑责

清净持戒的比丘当然不得以世俗的非法来刑责那些破戒无戒的为什么也不能以世俗的法或非法来刑责呢这是有著深刻意义的如《十轮经》(卷三)「破戒恶行苾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又说「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当获无量功德宝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忍念出家念远离念智慧念宿植出离善根依经文的意义是破戒比丘犹如死尸(不可能现身修行证果)佛法大海不能再容纳他所以应逐出僧团但犯戒的恶行比丘过去曾于出家僧团中受戒虽然破戒还有戒德余势换言之破戒比丘不是破坏一切戒善还有些功德在呢如曾盛过香料的盒子拿去香料后还留有香气破戒者因曾经受戒所以还有些功德还能令见者生起十种殊胜思惟增长福德说到这裡大家倒可以想想自己现在虽学佛而或者程度已较高了已受五戒或菩萨戒但最初是怎样信佛的当然有些是遇著大德法师而生起信心皈依佛法有些却是幼年在家乡时见到平常的出家人慢慢与佛法结缘而学佛或者见到的是不成样的出家人——破戒或无戒的也许初见的印象不太好但还是使你生起良好的观念知道有佛有法有僧而种下现在学佛的种子所以破庙中的佛像或旧书堆裡的佛经破戒的出家人都能引起众生对三宝的信心这样破戒无戒的比丘是能令人生起功德增长殊胜思惟的如念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念持戒布施忍辱功德生起出家远离烦恼想到寻求智慧自己于过去生中的善根所以若在出家人立场说破戒恶行比丘应逐出僧团但在信众方面说还能令人增长功德可作众生福田总结的说能持戒的固然理想应加崇仰破戒的即使知道了在家居士亦不能对他非法骂辱或者拘禁因为这是对僧团而造重罪的地藏菩萨来五浊恶世现出家相充分表现了菩萨的慈悲度生精神使大家知道剃除须发身披袈裟于出家僧团中是好是坏还是出家人当没有逐出僧团失掉出家身分以前不予赞叹供养护持是可以的但却不能于当面或背后用手段对付骂辱否则对佛法起不良的影响无形中造成破毁三宝的重罪

地藏菩萨救济堕地狱的众生而更著重于如何使众生不堕地狱要不堕地狱可总括为八个字「尊敬三宝深信因果」这是一般出家在家佛弟子听惯了的地藏菩萨现出家相来秽土度生也不外乎此其中最重要的特別是如何尊敬法尊敬僧才能护持佛法才能护佛法于世间救度众生使众生于佛法中得利益释迦佛来此世界成佛现出家相舍离家族财产修行而成佛弟子们随佛出家成为佛教出家僧团僧是三宝之一在佛法中非常重要释迦佛是以此来度生是组织出家众成为自利利他的清净集团若僧团内部混乱而在家居士又不明内部情形如采取不正当手段结果是增加僧团的困难不和谐削弱救度众生的力量《地藏经》开示的法门无论是十一重罪堕地狱或十恶轮堕地狱著重在谤正法迫害出家人谤修行者侵损僧物等重罪因为这是佛教僧团中的法与僧若加以破坏佛教于世间即失去其清净相如何能發挥救度众生的大用例如爱国的不能对国家不忠更不能到国外去侭说国家不好这只是捣乱增加国家的困难是国家罪人佛教也如此真正信佛教的如破坏佛法及僧团使佛法衰落也是罪大恶极这不只是《地藏经》说也是一切大乘经所说到的问题地藏菩萨知道五浊恶世末法时代出家人不如理想而在家人不知修福修慧反而对三宝的所作所为不如法如律这一来不用外道破坏不用外道毁谤自己就会衰落下去地藏菩萨为此而现出家相于释迦佛法会显示此一法门令众生知道最易堕落的是什么使出家在家弟子都能于此特別注意爱护三宝这不但自己不会堕落地狱佛教的衰落也可以中兴不清净的可以渐渐清净一天天發扬起来

无惭愧僧可亲近否出家僧众佛把他们分为好几类最好的是有修有证的圣者其次是虽未能证圣果却能持戒清净对佛法理解正确得佛法正见另外还有两种不理想的(一)哑羊僧(如不会说话的羊)出家的佛弟子要学习戒律这不但是不杀不盗等戒而是包括了出家团体中的规律制度如具什么资格才能为人师具什么资格才可以授戒如何受戒受戒有什么程序方式怎样才能修建及主持寺院这些佛都有扼要的规制个人的从出家受戒起到每天托钵吃饭穿衣睡觉僧团的事比如请职事调解纠纷等都有一定的规章在团体中的事情用现在话来说是民主制度如举行羯磨就是会议会议的是否合法议决须大家通过而决定的是否合法对于这些出家人是应该知道的应该学习的若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哑羊僧(二)无惭愧僧即破戒比丘戒律有轻重这裡指破大戒而说这些无惭愧僧在家居士可否亲近他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的如《十轮经》(卷五)「有无惭不成法器称我为师于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于我法僧圣所爱戒亦深敬信转轮圣王尚不能及况余杂类」这类无惭愧僧并非天天破戒而是在一次烦恼冲动环境所诱而破戒犯了重戒即名破戒如杯子有了裂痕这样的破戒者不成法器以后侭管如何修行參禅念佛也不能现身成圣现身解脱但与一般破戒的不同所以还是可以亲近这因为他虽因烦恼冲动而破了戒然对三宝还有充足的信心对于佛的形像佛的舍利塔寺都非常尊重敬仰佛像前极尽清净庄严恭敬礼拜供养他自己虽已破戒然而称赞僧宝对于清净圣戒也赞叹敬信这样的无惭愧僧自己虽不成法器不能现身修证但自身还能增长福慧对佛教来说还可使众生培植功德生信仰心于佛法中得利益由于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充足所以无论有多大功德的外道就是世间的转轮圣王也不及他转轮圣王是世间的仁王以十善道德法门教化世间世间有了圣王人民就得安乐但不能引导人趋向出世而破戒比丘却能使人引起超越世间的出世正见所以约修证方面说虽然不成法器而约护持三宝的功德来说却能使他人得法益这种无惭愧僧是可以亲近的在末法中也是不易得的了

无惭愧僧中也有不可亲近的如《十轮经》(卷五)「有无惭愧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圣贤法器坚执邪见谤別乘谤別度不应亲近近则堕落」这种无惭愧僧不但已经破戒此生不能证圣果不能得解脱而且还要搬出大篇道理自己邪见反谤正见者自己不修行反谤修行者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无善无恶贼住于僧团中另有一种邪知谬解修小乘的即谤大乘为非佛说修大乘的即排斥小乘认为不值得学又如六度中只修某一度门而谤其他度门这种无惭愧僧不但不成法器而且破坏佛法所以不宜亲近他亲近他受了他的熏染也就会起邪见毁谤別乘別度而要堕落地狱了

偽大乘者不应亲近有些大乘学者常公开宣扬他的大乘说自己是大乘派只有大乘经可听大乘法才可学声闻独觉乘都是小乘法都不要修学换言之这是执大谤小一般人的想法大乘比小乘好那么学大乘不学小乘专弘大乘不弘小乘又有什么错误呢这错误可大了如《十轮经》(卷六)「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党唯乐听习受持大乘不乐声闻独觉乘法」又说「说者听者俱获大罪陷断灭边坠颠狂想执无因论如是众等所有过失皆由未学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先求听习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有这种执大谤小的偏见佛为大众说这是犯重罪的听这种人说法也会犯重罪主要的有三种过失(一)起断灭见(二)起颠狂想(三)执无因论所以太虚大师的判摄一切佛法建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才说大乘不共法若无五乘三乘共法不共大乘法就没有根基所以西藏佛教自宗喀巴大师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总摄一切佛法佛法能一直發扬光大传到青海蒙古及东北等地这都与地藏法门相合若不学小乘而修学大乘自行教他自己与佛教都要走入岔道了例如大乘经说空如以为一切都没有大乘禅宗说不是善不是恶如以为无善无恶那就都错了在小乘佛法中显示善恶因果生死轮回苦恼在那裡问题在那裡然后如何修如何证才得永远究竟清净这样切实的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深一层的体会大乘空义否则即堕以上所说三种过失(一)堕断灭见即落于空听说一切皆空以为空掉因果缘起于是把因果缘起善恶报应生死轮回都看作什么都没有如起了这样的断灭见——空见即使说心说性说悟都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二)颠狂想听说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就好像自己是佛狂妄颠倒得了不得学大乘法的容易走此邪道这是离开声闻缘觉法而学大乘所起的过失(三)无因论大乘经中或说因缘不可得因缘无自性但这并非没有因缘但有些学者却由此而落入自然无因的邪见因果是佛法的宗要非好好的信解不可现在有些地方好像佛法很盛但很少谈到三世因果无形中佛法成了现生的道德学修养法这些变了质的离根本佛法甚远都是偏向于大乘所引起的错误也可以说这根本不成大乘法了总之这都是未学声闻缘觉即学微妙大乘正法引起的副作用大乘如营养丰富的补品病愈体弱的人服之能强壮身体精神百倍若疾病还未治好而服补药必将引起副作用声闻缘觉法少欲知足淡泊自利少事少业净持戒律为小乘的基本精神大乘以利他为重要救济世间不妨多集财物利益众生然而若离开少欲知足的精神而行大乘法则走入了岔路与世间的贪欲多求又有什么分別没有出世的声闻精神就不能有大乘的入世妙法大乘必成为一般恋世的世间法因此若离开小乘没有声闻的功德而以为自己是大乘学者不要小乘法那等于病未愈而服补药必将引起不良后果《法华经》中说大乘道如五百由旬小乘道如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在五百由旬中并非于五百由旬外別有三百由旬所以若不学二乘而只学大乘法必成大错

这样不学小乘法就不能学大乘如《十轮经》(卷六)明说「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舍身命护戒不恼害众生精进求空法应知是大乘」又《十轮经》(卷七)「何故说一乘」「舍离声闻独觉乘为清净者说斯法」这明显的呵斥一般大乘谤小乘的等于不会走而想跳一样大乘法一方面重视持戒不惜身命的持戒卫护圣戒对一切众生慈悲充足不加恼害(戒依慈悲而成立真能持戒即能起慈悲心)一方面精进的求空法这慈悲持戒精进求一切空法是大乘法的特色一切不生不灭的空法(即空相空性)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这可见正确的真空见要在深信因果净持戒行等基础上才能求得而信因果持净戒精进等都是共声闻缘觉的功德所以学大乘法不能谤小乘对小乘的基本理论功德都要学习有了小乘的功德为依据那在学大乘法求空法时才能稳当有些人以为《法华经》说一乘一切众生成佛学习小乘而终究回入大乘那就学大乘法好了何必再先学小乘香港有一位老法师对《法华经》有独特的见解他以为开权显实即是开除权法而显实法不要小乘之权独显一乘的真实这是最使人误解学大乘一乘即不要小乘了但佛为什么要说唯一乘才是究竟才能成佛为什么到最后不说三乘而说一佛乘要知道佛说一乘不是一般性的是为身心清净的众生有资格受大乘法而如是说的佛并没有一开始即说唯有一佛乘如《法华经》中佛从三昧起赞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不可思议舍利弗请佛说法佛再三止之到舍利弗殷勤三请才许可宣说那时五千增上慢人退席佛说「退亦佳矣」那时的法会大众都是大乘根性才宣说唯一佛乘佛不曾开口教人学大乘而确是因机施教而渐渐引入到此阶段才为宣说一大乘法换言之小乘虽不究竟但有适应性对这样根性的众生就必须说此法佛于五浊恶世中建立清净僧团就需要这种严谨淡泊的小乘法不为经济家庭眷属等所累于人间建立清净如法的僧团即是于黑暗的世间现出一线光明的希望故佛在《法华经》中最初觉得此法甚深不可说但再一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于五浊恶世说此法皆为适应众生根机于一佛乘分別说三若开始即说一乘众生还没有清净不能接受不但得不到功德反令毁谤造罪所以必须先说小乘使众生做好严谨淡泊的基础再熏受大乘的微妙正法小乘法以出家众为主这是于五浊恶世建立佛法所必要的清净僧团若不能建立正法即将衰落因此地藏菩萨于五浊恶世现声闻身救度众生令不堕地狱宣说两方面(一)对于破戒比丘应如何对付(二)于清净的僧团如何护持才能使三宝于世间清净庄严正法不灭

慎受权势财富勿造恶业一般的在家佛弟子能对佛法發生大影响的必定是社会上重要的人物特別是国王大臣担当国政重任的他们有权势有声望若对佛法發生正信对佛法的弘传流布自有良好的影响但如护法而不知分寸或不信佛法而生恶见那也能使佛法受到不正常的障碍如上面所说的逼害出家人侵夺清净比丘物与破戒比丘侵夺寺院庙产等这都是那些有权势者所为若穷苦的既无力护持也无力破坏所以有权势的富贵人护持三宝有时也会出问题何况故意的毁害佛法这对于权势财富应该谨慎而受免于造作恶业这种人《十轮经》(卷七)分作四类

(一)「有發愿不处尊位以免造重罪」有些人發愿不作国王大臣等有权势者恐怕妄想颠倒于三宝中作破坏事因为这些事不犯则已犯了即堕地狱所以宁愿没有权势财富虽不能护法广积功德也不致作重罪而堕落

(二)「若诸有情已得法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是我所许」这是众生已得无生法忍即已悟见真理有了智慧的体悟那作起国王大臣来即有了把握于三宝中必不造破坏三宝之罪此人才可以受用胜大财业及荣华富贵的尊位一般苦恼的众生无财势不能作大事于三宝中只能作小功德正如小乘人怕犯重罪宁愿苦恼不要权贵大乘法则不然把三宝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真是证悟法性的那侭管有权势居高官厚爵必能为众生多作利益护持三宝

(三)「若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业道亦劝众生令受学者我亦听许」又说「十善业道得名菩萨摩诃萨也于一切恶皆能解脱一切善法随意成就能盈满大涅槃海」有些众生虽然未开悟若能奉行十善业道也教他人行十善业道这样虽作国王大臣宰官等有权势者也决不会作破坏三宝的重罪十善业道是身三善业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业于语言文字方面不妄语欺骗不两舌挑拨离间不恶口咒骂不绮语诲淫诲盗等意(思想)三善业不贪五欲不發嗔恚不邪见愚痴深信善恶因果这样的十善业道自作教人作此人的道德品格提高作事如法自然不作毁法破僧事所以虽没有开悟若受富贵而能修行十善业道也就不会作重罪了大乘经都说菩萨發菩提心初修十善也就是要从十善业做起《仁王护国般若经》称为十善位菩萨自己以道德修行以道德化世以十善菩提心化世间虽然还未开悟也能走上大乘正道这类自利利他的十善菩萨成就十善功德断除一切恶法所以虽拥有财富权位决定不作破三宝的重罪

(四)「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亦有別缘得方便救而有信力尊敬三宝」「不毁法不恼僧不夺僧物于三乘相应正法听受奉行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若未得无生法忍也没有奉行十善业道的这种人作起国王大臣来似乎非常危险但另有一种因缘也可以方便救护不会因此造重罪堕入地狱这种人有了权势富贵信心很深能恭敬三宝如上面所说的破戒比丘虽然已破戒但对佛法信心充足还是有功德的此在家弟子虽未开悟也不修十善业道恶行在所难免但由于尊敬三宝信心充足也不会做出毁法恼僧破坏三宝侵夺僧物等重罪三宝的东西是属于三宝的出家人尚且不能随便取用更何况在家弟子自饱私囊只要对三宝深具信心对三乘佛法尊重恭敬虽没有开悟或修十善道还是有功德善力可以控制恶力不会因造重罪而堕于地狱恶趣

这一节是为一般有权势富贵的在家弟子而说能悟证无生法忍当然是最理想若不能也应修行十善业道再不也应做到对三宝具足清净信心这才能不作以上所说的五无间十恶轮等罪生富贵家具权力有势位能这样也就能于佛法中作种种事增长功德护持佛法了

地藏發愿普为救济地藏菩萨于无量劫以来皆發愿救度众生不堕地狱现于释迦佛前重發此愿(《十轮经》卷四「五浊恶世空无佛时其中众生烦恼炽盛习诸恶行愚痴狠戾难可化导善根微少无有信心如是等人为财利故与诸破戒恶行苾刍相助共为非法朋党皆定趣向无间地狱若有是处我当住彼以佛世尊如来法王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导令得受行拔济令不趣向无间地狱」佛在世时佛的威德大众生根机利佛灭度后众生烦恼炽盛作恶的多愚痴狠毒不辨是非善恶残酷凶暴所以经上说「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这些众生常为财利与坏比丘合作佛法在世间良好的道场有德比丘当然会有人护持如一些念佛參禅讲经道场有大德领导也有人护法然有些地方名胜古刹或者新建不管是否有德高僧主持财产一多也要有护持的人从前大陆上的寺宇要维持得好每有拉拢地方势力士绅逢迎送礼请他护持有些在家人对三宝多少有点信心但出家人自己不长进请客送礼请托帮忙渐渐养成了习惯性不免有些地方士绅不分好歹黑白只要送礼就帮忙这不但造成恶劣风气反使有德比丘无法立足这一来不但未能护持佛教反而增加佛教的不少困难真正爱护佛法欲令三宝清净者对此只有痛心故太虚大师对此甚为感叹地藏菩萨于释迦法会中示现出家相建立清净僧团为佛法的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萨發愿于恶世中令此等众生能以方便把他们从堕落边缘救出来这并不一定要显神通把要堕落地狱的众生拉出来而是开示正理令其了解特別令这群有财富势位可能作重罪而要堕落地狱的信奉佛法不要作破坏三宝的罪佛说此法门以《地藏十轮经》为主使五浊恶世众生不入地狱

六 临堕已堕者之拔济

地藏菩萨的法门特重于如何才能使人不堕恶道不作重恶业不堕落地狱当然最好但那已作了堕地狱的重恶业在临命终时将要堕落如何才能在紧要关头救济他如果已堕地狱的又将如何救度他病人病重将死时或者已死那时如恶业已造成了善业又来不及作这将如何救度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特別著重说到这一法门

地藏菩萨發愿要救苦难恶趣众生恶道众生中地狱众生最苦菩萨对苦难众生特別慈悲怜悯所以特重于地狱的济度地藏菩萨在释迦佛法会中受佛嘱付于佛灭后末法时代众生根钝烦恼深重修行悟证者少堕落者多地藏菩萨于无边劫中發大愿所以于佛前担负此责任愿于秽恶世界救度众生这是甚难希有之事这裡有一问题菩萨希望每一个众生都向上向善不致堕落众生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六亲眷属能向善不堕恶道从作什么业得什么果来说当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能眼看即将堕落者的堕落坐视与我有著血统关系的人堕在地狱中吗自己成贤成圣而父母祖宗于地狱中受苦心中过得去吗佛法不是只图自己利乐的不是忘弃父母及六亲眷属的恩德的所以对未堕恶道者要以方便救济他已堕落者也要以方便救拔他这如犯法的虽被囚禁于狱中也要想办法救他不能说犯法的受罪就是活该与自己有关的更要设法救度这是人性流露是存在于每人心中的中国人对祖宗有一番慎终追远的孝思逢年节忌辰好好的礼拜祭奠表示儿女对祖德的不忘中国民族传统的同情心推及已死者自己吃饭穿衣均想到父母于是以饭食祭奠以衣物焚化后来渐渐用纸来代替烧化这是一种孝思用意虽善但办法却并不理想西方的宗教本来对此也没有考虑似乎人死即了结如作恶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佛法不像儒家仅限以祭奠的同情慎终追远而是对已死堕落者的加以救济未死者是怎样使他不致堕落宗教是适合人性要求的所以西方神教在發展中天主教也有炼狱的思想为死人做弥撒以消除亡人罪恶的教仪这是源于人性發展而来但对于救度的办法佛法才能给以圆满的答覆

地藏本愿永为济拔地藏菩萨發菩提心时曾这样的發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本愿经》發菩提心学菩萨道也是要随因缘而發心修行的地藏菩萨见六道众生受苦见父母受苦即發度尽一切众生悉令离苦的大愿此愿不是数日数月数年此生或后生而是尽未来际主要是令一切三恶道众生不受苦恼但众生根性不同智慧的程度不同心境不同以同一方法救度不一定都得利益所以要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皆成佛然后自己才成佛所以说「众生未尽誓不成佛」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也就不成佛这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菩萨發心修行中特重大悲不为自己利益而急于成佛宁愿大众皆成佛我才成正觉地藏菩萨无量劫来即發这样的大愿地藏菩萨發大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于度众生尽令解脱地藏菩萨悲愿的深重精神的伟大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崇敬

释迦佛也曾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说「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本愿经》「超越三十劫罪生天不堕恶道不受女身受则尊贵端严鬼神护卫」(《本愿经》由于地藏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所以赞叹他等会有这样的功德佛曾说百劫称名赞叹文殊师利等大菩萨功德不若一顿饭顷恭敬称念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悲愿特重顾名思义而知地藏菩萨功德闻地藏菩萨名知道菩萨过去生中事迹用种种方法称扬赞叹他从前印度流行以偈颂赞叹佛菩萨功德以现在来说或以文章诗词歌咏等赞叹见菩萨像时应恭敬的瞻仰礼拜或称地藏菩萨的名字或以香花供养或用彩画的菩萨像或用木刻石彫银等铸的菩萨像或土塑等无论什么只要是菩萨像恭敬礼拜功德很大能得百世生于人天中的善果经中对恭敬供养地藏菩萨称名塑像礼拜等功德说得很多(一)能灭三十劫重罪(二)以后生中往生于天上(三)不受女身女人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生理不同虽说男女平等在体质上实在不及大丈夫若能称地藏菩萨名可以不受女身若有以为女身也好愿意受女身的那来生一定是端严尊贵贤淑纯良作一贤妻良母或如摩耶夫人作佛母(四)生于人间有鬼神卫护世间的邪恶鬼神很多有些会娆乱人但对有德的人一分善良的鬼神会拥护保卫得到平安

临终时之救拔上面所说是人在生前平时对地藏菩萨的尊敬礼赞而得的功德现在要说到将死时的救济人死后不一定堕落或再生为人若功德大的可能生天念佛专精的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人根本用不著超度救济但人生数十年中错误的事当然不少尤其末法时代斗争坚固嗔恨心重贪欲也大每人都免不了罪过所以也就都有堕落——地狱畜生饿鬼的可能那用什么方法才能救济呢若在未死前较容易死后就困难多了现代学佛的常重于死后的救济其实最好是在生前救济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施舍作福(二)于三宝前修功德诵经及称佛名号经中常说病人在最危险最痛苦时很可能堕落最好把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拿去布施尤以施舍他本人最喜欢最心爱的东西为佳如有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邮票等各人的嗜好不同以心爱的东西布施可破众生贪著最心爱的物件都能施其他还有什么不可施舍以最爱物布施功德也最大众生为钱财而造罪的最多若能以金钱布施并对病重者说明把你所最爱的东西为你布施作福必定获大功德果报一方面使他起舍心减轻爱著一方面增长他的福德不恋著现身财物增长人天福德那当然不会堕落了这是佛教对病人临终的根本救度法另一方法是于三宝前修功德于佛前设供养诵经礼忏称佛名号凭仗三宝力的加被使于临命终时得大利益这如《本愿经》(下)「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如是众罪悉皆销灭」人在临命终时境界不好罪业又重最容易堕落若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为之设福修功德燃灯造幡诵经或念佛菩萨名号都能令死者离开危险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更简要的如「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本愿经》在人临命终时若能听闻地藏菩萨名字一声圣号直达耳根知有地藏菩萨此人即永不历三恶道苦若更能为其布施念经放生作福则更不会堕落

人于一生中作业很多临命终时什么业受报这有三类不同(一)随重比如作五无间罪是最恶之业一死即刻堕入地狱又如修最高禅定定力深强死后必立刻生天造业虽多必依最有力的业而趣生所以说「如人索债强者先得」(二)随习依平常的习惯业并不太重但平常所作久久成了习惯性有些人一生不作大恶也不作大善这就要看其平常的久习的业那些最多即随著受报(三)随念最后时其心念在何处即向何处趣生若作有重业当然是转不过来如无重业于临命终时教他不执著看破放下以身外物为其布施作功德虽然生命已垂危只要他还知道自己布施作福心中不再贪著心境开朗即随这意念而受生或在临命终时为他助念引导他使病者闻佛名心中也随著念佛即使本有堕落的危险当他知道有人为他念佛即会生起善念向于光明听到佛号心中有安全感就可以使他从恶道中转过来所以平时能念佛当然更好临终时助念也是一重要的事最可怕的是到了最后关头烦恼恶业现前恶念一起一生的修行皆变成白费所以临终时家属高声啼哭将使死者心情动乱痛苦令其堕落这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令其心境平静清净生欢喜心特別是悭贪者将堕饿鬼趣若眷属为之布施修福死者生舍心即可救拔作重恶业的不但不易轻改就是作生天重善业如修无想定必生无想天要使他不生也是不容易办到的虽有这三类而救济的方法就是以善念来转恶念把握「随念」的好方法佛法有方便可以把临到地狱边缘的众生拉回来但最好还是不作重恶业

命终后之拔济作恶业的临命终时境界不好即为其作福仗三宝威力来救拔他若已经死了怎么办经上说「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本愿经》这应该于七七日内为他修福布施念佛回向令他远离三恶道苦生于人间天上为什么要在四十九日内为他作功德呢中国佛教徒也是逢七天做「七」四十九日叫做「满七」这要解释一下原来人的寿识都离开了身体叫做死这即是精神作用完全停止身体内热度消失命根断绝才是死人死后有些即刻受果报有些经过一段时间才受果报如果作五无间恶业重罪的死后立刻堕地狱前一念死后一念立刻下地狱中间一念的距离都没有即成无间狱生天亦是这样若作重善业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若生人间畜生饿鬼等大多数经过一段时间那时虽然死了另有中阴身起人死了以后下一次当生何处若还生为人为畜等大抵不能立即受果从死后至再受生这一段时期名为中阴身这是过渡时期的过渡形态此中阴身七天死一次死后于第二念中立即再受另一中阴身可能在第一天第二天就受后生果报但最久的经过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即决定受生换言之此七七日中还是过渡阶段还未真正受生这过渡时期结束后一定要受为人为畜或堕落地狱的果报当这下一生的业报还未现前(过渡时期)时要广修众善如果要堕落畜生道的在中阴身时期还未受畜生果报此时为他修善作福还可以转变于七七日中作佛事并不限于头七或二七的日期而是四十九天内都可以作这譬如由台北坐车到高雄高雄是终点是目的假如有人找他在中途的台中台南每一站都可以下车而改变到高雄的目的于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修福布施念经作佛事使他从恶道中转回来等于使他在半路下车如果过了四十九日则随业受其果报已无法挽回正如车子已达目的地已经无办法了

佛在世时主要为病者死者布施修福或供养三宝或救济贫困等为死者回向现在中国佛教流行为死人做功德斋主请出家人念经念佛礼忏有些并没有虔诚的心为亡者修福回向而等于买卖交易多少钱一天或一夜一切谈判妥当才开始做佛事这样以钱雇人念经自己家属没有半点虔诚拿钱到寺院中不作布施想也收不到布施的福果布施是一回事请出家人念经念佛而出钱又是一回事若以钱请人念经即失去布施的意义今日的诵经念佛超度亡者是祖师传下来的说起来也是人生重要的事但问题在佛事的营业化失去佛法方便拔济的意义

家属为死人诵经念佛功德并不完全归于亡人如《本愿经》(下)「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又说「营斋资助如有违食及不精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原来为亡者念经作佛事所得的功德活人多死人少——活人得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若人命终后为他布施作福诵经念佛等一切功德都是作者得六分死者得一分故《地藏经》说「存亡两利」若出家人为人作佛事至诚恳切自己也得功德可是现在一般出家人为人诵经作佛事似乎并不将此作为修行若不能于作佛事时至诚恭敬一心以此为修行方便亡者既不得利益自己也毫无功德只是一天得了╳╳元钱而已亡者未死前为他念经念佛仗三宝力令他自己也發欢喜心虔敬心所以容易济拔等到死后于七七日内为他做功德超荐回向需要家属虔诚诵经礼忏者的虔诚才能發生效用所以《地藏经》中特別提到这两点请僧众为亡者念经回向即经中所说的营斋资助在印度营斋即是供佛及僧中国是请出家人诵经礼忏设斋供养以此功德回向先亡若斋主杀生食肉或僧众作佛事不精进死者不能获益所以第一是自己眷属以清净心诚恳心自己參加素食于三宝中生信心才有效果有些人祖宗父母去世后也请出家人念经但似乎与自己无关你念你的经自己眷属则招待客人喝酒打牌玩乐热热闹闹的这样的超荐斋主对出家人毫无恭敬如雇工人虽然钱也化了光是热闹好看对死者一无用处最要紧的是自己眷属儿女精进虔诚仰三宝力请出家人领导念经礼忏并不是我给你钱你给我诵经自己必须恳切虔诚随著礼拜忏悔才能仗三宝力救度超荐先人使亡者于堕落因缘中得生人天平时念《地藏经》的人很多这些大家都应知道及注意的

功德要在七七以内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本愿经》这裡所说的七七日内其实不一定七七有人于一七受生有人于二七或三七受生最多七七便受果报所以于七七日内亡者在念念间皆希望其眷属为之祈求三宝加庇为之广修福德而能在堕落边缘得到改善的机会死者此时在中阴身中自己无力作不得主只有希望眷属为他拔度超荐若过了七七日无人济拔只好随业受三恶道苦如乘坐的火车已经到站不得不下车了所以人死后应于七七日内救济也如世人触犯刑章时可以请律师为他辩护若等到最后判决便一切都无法转移了

堕落者之救济当然最好是自己不作恶就不会堕落若作了恶业未死以前还可以布施作福做种种功德若死后则应在七七日内为作功德救度如果死后过了七七日随业受报还有办法救度吗这就非有大力量不可了如最后确定判刑以后非特赦不可一样如何拔济已堕地狱的众生这应由死者儿女的深切孝思而救度从《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的事可知应如何救度已堕落者虽然堕入地狱还是可以救脱的在《地藏经》中说到两件事一是婆罗门女事一是光目女事这都是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的事地藏菩萨过去为婆罗门女时母亲不信三宝修习邪见死后堕入地狱受苦婆罗门女知道母亲生前不信三宝修习邪见必入地狱即为母布施修福见佛像即恭敬礼拜悲号哭泣佛已早入涅槃若佛还住世间即可以问佛自己母亲究竟生于何处他心中悲切已极此时似乎有一种声音告诉婆罗门女教他不用难过只要一心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那时已灭度的佛名)名号便可知母去处婆罗门女即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佛名号不久婆罗门女即在定境中到达地狱边缘问狱卒其母何在狱卒说他亡母已因其女孝心为其布施修福持佛名号以此功德已离地狱生天了由此一事可知一种至诚孝思与念佛功德两种力量综合的感应虽已下地狱的罪人也可以得救

光目女也是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所示现的孝女其母生前喜吃鱼子犯杀生罪极重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落恶道于是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方知母果生于地狱中后来也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是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据此二事可知虽已堕落地狱的众生只要儿女至诚的孝心加上念佛恭敬虔诚儿女与父母是血性相关的仗三宝威德神力可令父母得到解脱一般人的慈悲救拔虽也有感应但父母儿女是骨肉至亲一定能深彻的至诚恳切力量最大最易救度

为亡者念经礼忏时要看作自己作功德才能生效经中说念经的得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故请人念佛诵经不及自己生前修行所以在身体健康时自己多念佛多修福德就不怕有堕落的危险若已死受中阴身当然要眷属为他修福布施来救度他若已堕落当然难于救度了唯有眷属的至诚恳切才可以救度地藏菩萨以大悲愿于五浊恶世开示此法门对一切恶道众生给以方便救护现代的中国佛教界对祖先眷属的超荐非常普及希望都能理解这一法门的真意义真能得到功德才好(能度记)


校注

[A1] 民国五二年讲
[A2]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4 阎浮众生业感品〉「一王發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CBETA, T13, no. 412, p. 780, c14-15)
[A3] 《地藏本愿经科注》卷6「一袈裟地」(CBETA, X21, no. 384, p. 768, b15 // Z 1:35, p. 335, c11 // R35, p. 670, a11)
[A4]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1(CBETA, T17, no. 839, p. 902, a13-16)
[A5] 摩诃萨【CB】[-]【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6, a11-17))
[A6] 归【CB】皈【印顺】
[A7] 归【CB】皈【印顺】
[A8] 速【CB】悉【印顺】
[A9]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CBETA, T13, no. 411, p. 726, a11-17) 制=制【宋】【元】【明】【宫】经=三藏圣教【明】表+(唐三藏法师玄奘)【宋】【元】(唐释玄奘)【明】
[A10]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CBETA, T13, no. 411, p. 725, c1-2)
[A11] 为【CB】于【印顺】(cf. 《大方等大集经》卷57〈3 灭非时风雨品〉(CBETA, T13, no. 397, p. 388, a1-2))
[A12] [-]【CB】能【印顺】
[A13] [-]【CB】为大药【印顺】
[A14] 《大方等大集经》卷57〈3 灭非时风雨品〉(CBETA, T13, no. 397, p. 388, a1-2)
[A15]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4 阎浮众生业感品〉「一王發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CBETA, T13, no. 412, p. 780, c14-15)
[A16] 时【CB】世【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1, c16-17))
[A17]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1, c16-17)
[A18] 誓【CB】[-]【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3, a16-17))
[A19]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3, a16-17)
[A20]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1〈1 序品〉(CBETA, T13, no. 411, p. 722, b4-5)
[A21] [-]【CB】五【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8, a1-5))
[A22] 并【CB】并【印顺】
[A23] 罪【CB】[-]【印顺】
[A24] 终【CB】殁【印顺】
[A25]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造五无间及近无间四根本罪并谤正法疑三宝等二种罪人亦复如是若人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定生无间大地狱中」(CBETA, T13, no. 411, p. 738, a1-5)
[A26] 成【CB】其【印顺】
[A27] 烧【CB】毁【印顺】
[A28]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4〈3 无依行品〉「于十恶轮或随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坏烧灭皆为灰烬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CBETA, T13, no. 411, p. 740, b7-10)肢=支【圣】
[A29] 身分【CB】身份【印顺】
[A30]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CBETA, T13, no. 411, p. 736, a16-21)[*2-1]拷=考【圣】[>*][*3-2]肢=支【圣】[>*]
[A31] 刍【CB】𫇴【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6, c17))
[A32]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6, c17-18)
[A33] 惟【CB】维【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6, a28-b26))
[A34]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6, a28-b1)
[A35] 思惟【CB】思维【印顺】
[A36] 思惟【CB】思维【印顺】
[A37] 身分【CB】身份【印顺】
[A38] [-]【CB】愧【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4 有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50, a29-b8))
[A39] 舍利【CB】形像【印顺】
[A40] 我形像【CB】舍利【印顺】
[A41] 亦【CB】[-]【印顺】
[A42] [-]【CB】生【印顺】
[A43] 杂【CB】襍【印顺】
[A44]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4 有依行品〉「有无惭僧不成法器称我为师于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于我法僧圣所爱戒亦深敬信既不自执诸恶邪见亦不令他执恶邪见能广为他宣说我法称扬赞叹不生毁谤常發正愿随所犯罪数数厌舍發露忏悔众多业障皆能除灭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信敬三宝圣戒力故胜九十五诸外道众多百千倍非速能入般涅槃城转轮圣王尚不能及况余杂类」(CBETA, T13, no. 411, p. 750, a29-b8)
[A45]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4 有依行品〉「有无惭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贤圣法器既自坚执诸恶邪见亦能令他执恶邪见」(CBETA, T13, no. 411, p. 750, b20-22)
[A46]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6〈4 有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51, c24-26)
[A47] (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6〈4 有依行品〉「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以者何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而便听受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众生实是愚痴自谓聪叡陷断灭边坠颠狂想执无因论」(CBETA, T13, no. 411, p. 754, b3-8)(2)《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6〈4 有依行品〉「如是众生所有罪报皆为未求听习声闻独觉乘法先求听习微妙甚深大乘正法」(CBETA, T13, no. 411, p. 754, c9-11)
[A48] 二【CB】小【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6〈4 有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53, a27-28))
[A49]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6〈4 有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53, a27-28)
[A50]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4 有依行品〉「故说一乘无第二」(CBETA, T13, no. 411, p. 757, b28-29)
[A51]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4 有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57, b26-27)
[A52]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A53] 五千【CB】五百【印顺】(cf.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a5-14))
[A54]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a13)
[A55]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对世尊前以至诚心發真誓愿我等从今流转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来于其中间常愿不处诸帝王位」(CBETA, T13, no. 411, p. 760, b14-17)
[A56]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若诸有情已得法忍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是我所许」(CBETA, T13, no. 411, p. 761, b3-5)
[A57]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CBETA, T13, no. 411, p. 761, b9-10)
[A58] 能【CB】得【印顺】
[A59] 能【CB】得【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8〈6 善业道品〉(CBETA, T13, no. 411, p. 763, a9-12))
[A60]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8〈6 善业道品〉「十善业道成就如是十种轮故得名菩萨摩诃萨也于一切恶皆能解脱一切善法随意成就速能盈满大涅槃海」(CBETA, T13, no. 411, p. 763, a9-12)
[A61] 亦【CB】[-]【印顺】
[A62] 业【CB】[-]【印顺】
[A63]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颇有別缘得方便救令其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受诸苦不世尊告曰亦有別缘得方便救谓有众生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未得成就法忍十善业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宝」(CBETA, T13, no. 411, p. 761, b24-c3)
[A64]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下至一颂终不谤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于佛出家诸弟子众持戒破戒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者皆不恼乱捶拷谪罚侵夺衣钵基业财产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亦不侵夺窣堵波物及僧祇物遮制摧伏诸暴恶人不令恼乱诸出家众不令侵夺三宝财物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恭敬听受既听受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于我三乘贤圣弟子恭敬供养亲近承事于大乘中誓愿坚固终无疑难退屈之心亦常劝导安置众生令于大乘信受修学此刹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过去诸佛皆共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胜大财业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CBETA, T13, no. 411, p. 761, c3-19)
[A65] (十轮经卷四)【CB】[-]【印顺】
[A66] 刍【CB】𫇴【印顺】(cf.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4〈3 无依行品〉(CBETA, T13, no. 411, p. 739, c18-19))
[A67] 住【CB】往【印顺】
[A68] [-]【CB】(十轮经卷四)【印顺】
[A69]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1 忉利天宫神通品〉(CBETA, T13, no. 412, p. 778, b14-16)
[A70]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1 忉利天宫神通品〉(CBETA, T13, no. 412, p. 778, b5-7)
[A71]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6 如来赞叹品〉「超越三十劫罪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饮食衣服[绘>缯]䌽幢幡宝物等供养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承斯供养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复次普广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由志心故瞻礼地藏菩萨获福如是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CBETA, T13, no. 412, p. 782, c10-p. 783, a2)
[A72]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CBETA, T13, no. 412, p. 784, a6-13)
[A73]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12 见闻利益品〉(CBETA, T13, no. 412, p. 788, a4-6)
[A74] 《溈山警策句释记》卷1「縠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CBETA, X63, no. 1240, p. 245, a4 // Z 2:16, p. 163, b1 // R111, p. 325, b1)
[A75]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CBETA, T13, no. 412, p. 784, a13-15)
[A76]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CBETA, T13, no. 412, p. 784, b9-11)
[A77] 勤【CB】进【印顺】(cf.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CBETA, T13, no. 412, p. 784, b21-24))
[A78]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CBETA, T13, no. 412, p. 784, b21-24)
[A79]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存亡获利」(CBETA, T13, no. 412, p. 784, b27-28)
[A80] 救拔【CB】拔济【印顺】(cf.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CBETA, T13, no. 412, p. 784, b16-18))
[A81]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7 利益存亡品〉(CBETA, T13, no. 412, p. 784, b16-1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8)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