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空义

空为大乘深义是由于觉证空性而得自在解脱的所以从觉证来说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是般若——菩提所觉证的从因觉证而得解脱来说空是解粘释缚的善巧方便无所住无著无取等是趣证的方便是觉证的成果一约真性说一约行证说现在要说的大乘空义是约真实义说

在大乘法中空是被称为「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如《般若经》说「深奥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是其义不生不灭是其义」《十二门论》也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所以空无生寂灭等是大乘的甚深义为什么被看为最甚深义这是世俗知识——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知识所不能通达而唯是无漏无分別的智慧所体悟的这是超越世间一般的所以称为甚深

空与灭之深义这一最甚深处佛常以空无生寂灭等来表示凡佛所说的一切名言都可以说是世间共有的如依世间名义去理解那只是世间知识而不是佛说的深义所以这些词语都含有不共世间的意义而不能「如文取义」的例如空与无生灭的寂灭一般每照世间的解说认为是虚无消极的而不知恰好相反这是充实而富有积极意义的

佛经每举虚空为譬喻有时更直称之为虚空从一般来说虚空是空洞得一无所有而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是在于物质的质碍以外也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是物质——色的活动处换言之如没有虚空不是无碍的物质即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活动因此虚空与物质不相离虚空是物质的依处佛法所说的空或空性可说是引申虚空无碍性的意义而宣说深义的不是虚空而是一切法(色心等)的所依一切法所不离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活动的原理换言之如不是空的一切法即不能从缘而有不可能有生有灭这样空性是有著充实的意义了

说到寂灭本是与生灭相对的不生不灭的別名生与灭为世俗事相的通性一切法在生灭灭生的延续过程中但一般人总是重于生把宇宙与人生看作生生不已的实在但佛法却重视到灭灭不已不是断灭不是取消而是事相延续过程的一态在与生相对上看「终归于灭」灭是一切必然的归宿由于灭是一切法的静态归结所以为一切活动起用的依处佛法称叹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而从「落日」去展开正是同一意义灭是延续过程的静态是一切的必然归结引申这一意义去说寂灭那寂灭就是生灭相对界的内在本性生灭灭生的当体便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性由于这是生灭的本性所以矛盾凌乱的生灭界终究是向于寂灭而人类到底能从般若的体证中去实现

从事相而观见空寂之深义一切法空性或寂灭性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所以要从一切法上去观照体认而不是离一切法去体认的如《般若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深般若是通达甚深义的照见一切法空的智慧经文证明了甚深空义要从五蕴(物质与精神)去照见而不是离色心以外去幻想妄计度的说到从一切法去观察佛是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的也就是从种种意义种种观察去通达的但总括起来主要的不外三门(一)从前后延续中去观察也就是透过时间观念去观察的(二)从彼此依存中去观察也就是透过空间观念(或空间化平面化的)去观察的(三)直观事事物物的当体这犹如物质的点线面一样而甚深智慧是从竖观前后横观彼此直观自体去体认而通达一切法性——空或寂灭性

(一)从前后延续去观察时得到了「诸行无常」的定律一切法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无情的器世间或有情的身心都在不息的流变中虽然似乎世间有暂住或安定的姿态而从深智慧去观察时發觉到不只是逐年逐月的变异就是(假定的)最短的时间——一刹那也还是在变异中固有的过去了新有的又现起这是生灭现象这一刹那的生灭显示了一切都是「诸行」(动的)都是无常这种变化不居的观察世间学者也有很好的理解但是世间学者连一分的佛学者在内都从变化不居中取著那变动的事实也就是为一切的形象所蒙蔽而不能通达一切的深义唯有佛菩萨的甚深般若从息息流变中体悟到这是幻现的诸行不是真实有的非实有的一切侭管万化纷纭生灭宛然而推求本性无非是空寂反过来说因为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所以表现于时间观中不是常恒不变而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相无常是「无有常性」的意义也就是空寂性的另一说明

(二)从彼此依存去观察一切法时得到了「诸法无我」的定律例如有情个体佛说是蕴界处和合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现象所谓自我是有情迷妄的错觉并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现起的一合相——有机的统一称之为和合的假我虽然不妨但如一般所倒想的自我却不对了印度学者的(神)我是「主宰」义就是自主自在而能支配其他的换言之这是不受其他因缘(如身心)所规定而却能决定身心的这就是神学家所计执的我体或个灵照他们看来唯有这样的自主自在才能不因身心的变坏而变坏才能流转生死而不变才能解脱生死而回复其绝对自由的主体但这在佛菩萨的深慧观照起来根本没有这样的存在无我才能通达生命如幻的真相依此定义而扩大观察时小到一微尘或微尘与微尘之间大到器世界(星球)世界与世界以及全宇宙都只是种种因缘的和合现象而没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独立自体无我显示了一切法空义无我有人无我与法无我空有人空与法空空与无我意义可说相同从彼此依存去深观空义如上面所说如从法性空寂来观一切法那就由于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展现为自他依存的关系而没有独存的实体这样无我又是空义的又一说明

(三)从一一法的当体去观察时得到「涅槃寂静」的定律虽然从事相看来无限差別无限矛盾无限动乱而实只是缘起的幻相——似有似无似一似异似生似灭一切终归于平等寂静这是一一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也一定归极于此真能通达真相去除迷妄就能实现这平等寂静矛盾牵制动乱化而为平等自在安静就是涅槃大乘法每每著重此义直接的深观性空所以说「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从竖观前后横观彼此直观自体而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但这决非三条不同的真理而只是唯一绝待的真理被称为「一实相印」——法性空寂的不同说明三印就是一印一印就是三印所以如依此而修观那么观诸法无我是「空解脱门」观涅槃寂静是「无相解脱门」观诸行无常是「无愿(作)解脱门」三法印是法性空寂的不同表现三解脱门也是「同缘实相」同归于法空寂灭总之佛法从事相而深观一一法时真是「千水竞注」同归于空性寂灭的大海所以说「高入须弥咸同金色」

法空寂灭即法之真实(自性)一般名言识所认知的一切法无论是物质精神理性虽然被我们错执为实有的个体的或者永恒的而其实都只是如幻的假名假名精确的意义是「假施设」是依种种因缘(意识的觉了作用在内)而安立的并非自成自有的存在所以这一切都属于相对的那么究竟的真实呢推求观察一一法显發了一一法的同归于空寂这就是一切法的本性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究竟的绝对空寂不能想像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取消而是意味著超脱一般名言识的自性有而没入于绝对的不二经论裡有时称名言所知的为一切法(相)称空寂为法性而说为相与性但这是不得已的说法要使人从现象的一一法去体悟空寂性法与法性或法相与法性实在是不能把他看作对立物的这在空义的理解上是必不可少的认识

方便所说的法与法性(空寂)在理解上可从两方面去看(一)从一一法而悟解到空寂性时这就是一一法的本性或自性例如物质每一极微的真实离言自性就是空寂性所以法性空寂虽是无二平等没有差別可说而从幻现的法来说这是每一法的自性而不是抽象的通性(二)从平等不二的空寂去看这是不可说多也不可说为一(一是与多相对的)的绝对性不能说与法有什么別异而又不能说就是法的总之空寂性是一一法自性所以是般若所内自证的似乎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有著具体的充实的意义

法相与法性空寂之关系从上面的论述法与法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极为明白所以在大乘法中这——不一不异是无诤的定论但在古代大德的说明方面适应不同根性的不同思想方式也就多少差別了(一)如法相唯识学者著重于法相在「种现熏生」的缘起论中说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当他在说明一切法——无常生灭时从不曾论及与法性不生灭的关系依他说一切法要在生灭无常的定义下才能成立种现熏生不生灭性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这一学派一向以严密见称但或者误以不生灭(无为法性)与生灭(有为法)是条然別体的其实这决非法相学者的意趣因为当生灭的一切因缘生法离妄执而体见法性时与法也是不一不异的这就是一一法的离言自性何尝与法有別所以专从生灭去成立染净一切法只是著重性相的不一而已

(二)如天台贤首禅宗著重于法性都自称性宗以圆融见长从法性平等不二的立场来说一切事相都为法性所融摄一切染净法相都可说即法性的现起因此天台宗说「性具」贤首宗说「性起」禅宗说「自性能生」一切法即法性不异法性所以不但法性不二相与性也不二——理事不二由于理事不二进一步到达了事与事的不二这类著重法性的学派也就自然是著重不异的虽然不得意的学者往往落入执理废事的窠臼但这也决非法性宗的本意

(三)被称为空宗的中观家直从有空的不一不异著手依空宗说一切法是从缘而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有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空与有——性与相是这样的无碍但不像法相宗偏从缘起去说一切法也不像法性宗偏从法性去立一切法所以被称为不落两边的中道观

虽有这大乘三系虽然法与法性近似世间学者的现象与本体但都不会与世学相同在大乘中不会成立唯一的本体再去说明怎样的从本体生现象因为法性是一一法的本性也就因此法与法性虽不可说一但决非存在于诸法以外更不能想像为高高的在上或深深的在内唯有这样才能显出佛法空义的真相


校注

[A1] 民国五一年讲
[A2] 《瑜伽师地论》卷75(CBETA, T30, no. 1579, p. 716, c27-28)
[A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57 深奥品〉「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法性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CBETA, T08, no. 223, p. 344, a3-6)者空=空者【宫】起=越【圣】寂灭离=离寂灭【宋】【元】【明】
[A4]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59, c22)
[A5]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1 分別界品〉(CBETA, T29, no. 1558, p. 1, c14)
[A6]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5(CBETA, T27, no. 1545, p. 388, c10)
[A7] 蜜【CB】密【印顺】
[A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A9] (1)《深密解脱经》卷2〈8 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若一切法无自体相彼法不生若法不生彼法不灭若不灭不生彼法本来寂静若法本来寂静彼法本来清净若法本来清净彼法本来涅槃若如是彼法无有少法可灭令入涅槃」(CBETA, T16, no. 675, p. 671, a11-15)(2)《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CBETA, T16, no. 676, p. 693, c28-29)
[A10] (1)《大智度论》卷35〈3 习相应品〉「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別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別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CBETA, T25, no. 1509, p. 321, a24-29)(2)《大宝积经》卷107「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譬如须弥山若诸杂色至其边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众生至菩萨边者若嗔心若净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萨婆若色」(CBETA, T11, no. 310, p. 599, a1-4)染=法【宫】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6)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