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中是著名的精句崇尚简易与圆融的中国佛学界对此是非常适合的所以这究竟是什么意义也许并不明了或者从来不曾想到过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成为多数人——佛弟子及一般知识界的熟悉成语几乎被用来代表了佛理这是经常被人提起的近年来在台湾也有好些人来讨论他我没有參加论辩的兴趣只想在这裡将这个问题略加申述以表示问题并不单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是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得来这是被精简了的被公式化了的成语这一思想应该说是事实根本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明确地表示出来从是而有更多的经论作成众多的解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前后的文段是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识」

经文分三段一标二释三结经上标宗说「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大概的说色是物理(生理)现象识是心理现象在菩萨的观照中物理心理的一切都是空的为什么空空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色之所以空色与空的关系阐述明白了就归结到不是別的是菩萨所观所证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在「诸法空相」中是五蕴都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见不见故不著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译本很多对照起来有几点值得补充说明的「照见五蕴皆空」奘译与鸠摩罗什的译本相同但其他的译本如施护译本法月译本智慧轮译本都译为「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本作「五蕴体性皆空」这是一点「五蕴皆空」是说五蕴的「自性」空「空」是「无自性」的別名「是诸法空相」罗什译本法月译本般若共利言译本都是这样而智慧轮译本作「是诸法性相空」法成译本作「一切法空性」这是第二点「空相」是「空性」的別名这两点可说为了不致于误解而译得更明确些还有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前法月译本有「色性是空空性是色」二句智慧轮译本有「色空空性见(「是」字的误讹)色」二句《心经》与《大般若经》佛为舍利子说一段文字相近今列出以资比较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龙树《大智度论》所依本)(卷一)

「空中无色无受离色亦无空离受识亦无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〇二)

「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识自性空不由空故识空非受识不离空空不离受识即是空空即是受识」

「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

初分与第三分都与此相同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前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三句与唯识学者所传的相合而《心经》的法月译本智慧轮译本前有二句也可想见是依「唯识宗」所传本而来了从《心经》译本罗什与玄奘的相同而论《心经》的古本(梵文本也时有演变增减的)是近于罗什所传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赏识他的圆融却不大注意佛经的完整意义忽略了这是阐明「五蕴皆空」而归宗于「诸法空相」及「空中无色」的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修证问题如专在即色即空的理论上兜圈子就会不自觉的横跨了一步

「色(受此下以色为代表总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应先理解「色」与「空」所代表的意义「色」等是我们触对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现象的世界被称为「自己」的身心组合认识到的境界就是「色」等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然而这是众生的现实如老是这样将永远的迷惑永远的苦厄永远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这是佛法所确认的人生大问题学佛法是要在这当前的现实(五蕴)中如实觉照而得大解脱(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为修证是有超越常情的体验的究竟的体验内容是一般心识所不能意解与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表示的这是什么都不是连「不是」也说不上的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怎么也说不明白的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明这个而只是就众生的当前现实身心指示引导使学者在修持的过程中离却颠倒错乱而趣向临入这一如实的境地在离却颠倒错乱的修持中佛是常以「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厌」「离」「灭」「舍」等来教导的在修持中以脱落常情迷执而实现出来所以在无以名之强为立名的情况下就称之为「空」「空性」(也称无相无作不生灭等)古人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以空为空那早就误会了可说是符号表示那众生所无法思议的而可经空无我的观照而如实体现的境地这样当前的现实(五蕴可能的体验)空在我们的意解中对立起来世间学者看来这是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在佛教中相与性事与理也都在理论中对立起来如病眼的见虚空有华明眼的见虚空明净将空花与明净对立起来而说同说异虽是免不了的(众生就是欢喜这一套)而其实是不必要的

现实的「色」(蕴等)可能实证的「空」(相空性等)如寻根究柢的说起来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词来表示(约义不同在说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虚妄」与「如实」「生死」与「涅槃」「世间」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缘起」与「寂灭」如从「能」边说那就是「无明」与「般若」「无明」与「菩提」了「空性」圣者们的体证是有浅深的而为一切圣者所共证是没有差別的所以经上说八地菩萨智证无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华严经》)二乘若智若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般若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法华经》)就现实「五蕴」而体证「空相」中表现为大乘菩萨的不只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是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证入的「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观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说明上这是与二乘的差別所在这是事实是佛教界的事实被称为小乘的圣者观「五蕴」而证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于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倾向于离五蕴而入空离世间而证涅槃从而作体系的理论说明那就生死与涅槃各別形成两项不同的内容基于这种意解而形成圣者们的风格不免离世心切而流露出「遗世独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在佛教中可说是圣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证入的圣者觉得迷悟虽不可同日而语而迷者现前的五蕴圣者现证的空相决不是对立物观五蕴而证入空相空相是不离五蕴而可说就是五蕴的就是五蕴的实相五蕴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见的明净虚空一样与病眼所见的决不是对立物而实是病眼所见的那个空花乱坠的虚空的真相没有离五蕴的空也就没有离空的五蕴了这一类圣者就是被称菩萨的依蕴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内在」的真理是不离一切而存在基于这一特质自然倾向于即俗而真由此而發为理论的说明那就「世间即涅槃」「生死即解脱」「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菩提」了基于这种特质而表现为菩萨的风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离世间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槃」「不离世间」「不舍众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缁」的精神了

根源于众生的当前事实——「色」(蕴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意境上理论上风格上虽表现为「超越」的「离世」或「内在」的「即世」——二类菩萨的特质虽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离乎世俗甚至以贪慢为方便然在修证的过程中大乘还是「照见五蕴皆空」还是证入「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识」因为五蕴是众生当前的事实熟悉不过的生死现实所求所向所趣证的目标当然不是五蕴修证的主要目标正是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在没有契入「空相」以前也说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观「空」而契入「空相」就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关棙所在《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唯识宗所传根本智证真如是泯绝众相的圣者的现证突破生死关的根本一著就在这裡厚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不同于世俗所见的诸行(五蕴)如幻是要透过这根本一著——证悟真空而后逐渐达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证真方便(后得智)达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后所引發的论理方便不异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蕴是即空的五蕴蕴空不二而事实上印度圣者的修证却是面对现实侭管即色即空而所悟正在「空相」(根本智证一关并不说菩萨修证齐此而止)这与部分学者高谈理论的玄妙清谈娓娓悦耳动听是有点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设的推理是有事实有经验而后才有理论的名为「从证出教」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样的趣入于修证于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等说明才有中观者瑜伽者的理论说明这是佛法的修证事实在修持经验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将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间也有类似的情形因此再从这二点略为论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证问题「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体验内容这不是文字语言的理论领域佛法有什么可说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众生现实身心开示诱导使人类揭开现实的诳假相——「色」(代表现实身心)而直入于自证的境地——「空」在这方法论的立场上「色」为什么是虚妄是假相是空为什么这样的观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论说的了这譬如「阳明山」自身本无所谓东西南北而从我们自己的立场来看通过世俗共认的名相假立就有东西南北可说而且(虽然是假立的)可凭此东西南北的方向前进而到达目的修证的方法问题成为理论问题解与行相应从可说可分別而能导向离言无分別是佛法的大方便这不是侈谈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佛教界是有多种解说的这是适应人类不同的思想方式所引起虽不妨说有差异有浅深但都有引导趣向修证的方便妙用(这才是佛法)这裡试略举中观者(大乘空宗)唯识者(大乘有宗)的解说以中观者的正观来说人类面对的现实界(色)等五蕴虽有极其强烈的真实感然在中道的正观中一切是因缘所生在种种关系条件下的综合活动如寻求究竟的真实那是不可得的这不但世俗公认的「假有」(复合体)如房屋树林没有离因缘的自体可得就是一般所成立的「实有」也还是一样(在这点上与「实有自性者」进行辨证)佛每举喻来说如「阳燄」——水汽在阳光下上升远远望去形成波动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会奔向前去(所以又称为「鹿爱」)人也会误认为水的在沙漠中也常有远望见水等到走上前去却一无所有的经验看起来是千真万确的其实并不如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这就是「如幻」「如化」「如阳燄」的「缘起无自性」的正观1.「境」如花的红色那种鲜艳动人的色彩是多么动人而具有诱惑性然而这就是红色吗有被称为「色盲」的人并不能见到红色在人类中这是少数当然被看作病态不正常了然在畜生界猪等所见多数不如人类所见的红色难道畜生界多数是病态不正常吗决不是的在畜生的立场难道不可以说人为红色所诱惑而迷恋是神经病吗在现代的物理学中颜色是什么姑且不论在众生界的不同认识中这是要以生理机构(眼)的组合及光线等而决定其色相的触——感觉到的物理世界被解说为外在的世界不但复合的假有没有自体可得即使小到极微——原子电子总之最小的物体都不能离因缘而存在如没有通过特定的生理组织(根)与习以成性的心理关系我们是不可能规定其体(特性)用而称之为什么的2.心「识」不但心与心所是「相应」的复杂的综合活动还要有根与境为缘如根损坏了境相不现前那心识就不可能现前一念心识的内容受著以前习以成性的绝大影响所以就是这一念的心识也没有自性可得3.「根」以前五根——眼身来说没有可以独存而营为其作用的如眼根有能见的作用但如大量失血有关的神经受伤(还有入定等)眼就会不起作用进一步说眼根是什么呢眼只是肉团肉团内的净色(近于视神经末稍)而这都是复合体如分析推求到最细的一点那任何一点都不能独立而有能见的作用那眼的自性是什么呢所以现实世界的一切一切只是因缘关系的存在在因缘关系的特定情形下形成时空中的存在

「色」等五蕴或眼等十八界等佛说是「因缘所生法」经上说「空相应缘起」依中观者说这是没有自性的与空相应的缘起法依因缘而有所以没有孤立的独存(一)性依因缘而起灭变异所以没有永恒的不变异(常)性非一(也就不是异)非常(也就不是断)的因缘有是非实有(也就非实无)性的这样的因缘生法从没有自性说名为空是胜义空顺于胜义的(现证的胜义是不能安立的)虽然空无自性而缘起法相却在因缘关系下显现这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世俗有古人简略的称为「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毕竟空」如幻阳燄一样说是真实的吗深求起来却没有一些真实性可得说没有吗却是可见可闻分明显现在世间施设中因果分明丝毫不乱所以空而不碍因缘有有而不碍自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说正因为是因缘有的所以是性空的如不是因缘有也就不是性空了反之因为一切性空所以才依因缘而有如不是性空是实有自性的那就是实有性是一是常也不会待因缘而有了这样不但依因缘有而显示性空也就依空义而能成立一切法这样的因缘有与无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而无碍如有而不是空的就是实(执)有空而不能有的就是拨无因果现实的邪空远离这样的二边妄执空有无碍才是中道的正观然而在众生——人类的心目中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呈现于人类心目中的真实性(自性)是错乱的为这样的错乱相所诳惑因而起种种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生死流转而无法解脱唯有依因缘的观照中深求自性有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廓破实自性的错乱妄执现证「绝诸戏论」的「毕竟空」——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的解脱(「度一切苦厄」)在信解闻思时就以即色即空的空有无碍为正见所以「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成就大乘菩萨的正道

继中观者而兴起的唯识者从因缘生法来显示空义说一切法空而重视因果以空胜解成立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的大乘道都与中观者相同在印度佛教中这二大流始终保持了释迦佛法的根本立场——缘起中道论(非形而上学)的立场但由于传承而来的思想方式的不同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说与中观者不合唯识者解「空」为二实无自性的妄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空的空是没有自体的意思实有自体的真实理性——圆成实性这是从修空所显的从空所显所以称之为空其实是「空所显性」空性是有的解「有」也分为二妄所执性的「假有」但由名相假立所显这就是遍计所执性缘生性的「自相有」——依他起性对胜义圆成实性说这是世俗有非实有的对遍计所执性的「假相安立」说这是「自相安立」的是有的而且可称为胜义有的遍计所执的有(无体随情假)是空的依他起性的有(有体施设假)是不空的非有不可的如说是空那就是恶取空了就在这点上形成了「空有之争」

二宗的解说不同源于思想方式而表现于空与有的含义不同妄所执性是空的这是彼此相同的圆成实(空)性中观者也说是假名说真胜义是不可安立的是无所谓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可安立与空义相顺所以不妨称之为空「空」含有离执与显理二义所以是「即破而显」的唯识者以为法性是无所谓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能说没有(唯识者是以空为没有的)那么「离执寄诠」应该说是有了但二宗的论诤焦点还在依他起性——因缘生法的可空不可空中观者以为因缘生法是有的但这是如幻如化的有是有错乱性的是似有而现为「实有」的举例(「以易解空喻难解空」)说如「阳燄」的远望如水并非妄执而是在因缘关系中确有水相显现的这水相不能说不是空的一切因缘生法如色等五蕴现为实有——「自性相」并非妄执而是引起妄执的所以称为「虚诳」这样的有不能说不是空的但说空并非说什么都没有而只是没有「自性」是不碍有相显现的这样就成立了「即有即空」的理论(为中国玄学化的佛教所应用)唯识者以为依他起是依相用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別的什么样的种子就生什么样的现行称为「分別自性缘起」这样的有相显现有因果性不能说是空的二宗的主要差別归结到因缘生法的现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识者以为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经文解说为约遍计所执(的色等)性说如于绳见蛇这种蛇的意解是空而没有自性的如约依他起性——因缘生法说是不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当然更不能约圆成实(空)性说圆成实是无为不生灭法怎么可以相即呢约依他起——色等与圆成实空性只能是「色不异(离义)空空不异色」正如《辩中边论》所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离异所以切实的说唯识者对于性相空有(如色与空)长处在分別精严而空有无碍的正观不能不让中观者一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论的而是修证的方法问题般若的「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无碍的正观为方便而契入「诸法空相」的约方法说是观是空观——「未成就者名为空(三昧唯识宗名加行无分別智)」因空观的修习深入到契会实相——「成就者名为菩提」(唯识宗又称为根本无分別智)论方法是观虽依止起观修到止观双运而观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与禅定相应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罗蜜并不就是禅定波罗蜜多说到观观是寻思抉择思择一切法无自性空或思择名义无实而入唯识无义的正观般若是由观的修习而引發的中道正观(无分別观)与修止不同与直下无分別而得的无分別定也根本不同与部分类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是幻境更何况是咒力药力所起身心的类似超常经验呢以药力所引起的某种超常经验解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伦不类专在学派的理论上表扬一下对于「即色即空」的经义也还有一段距离呢


校注

[A1] 民国五七年撰
[A2] 波罗蜜多【CB】波罗密多【印顺】
[A3] 蜜【CB】密【印顺】
[A4] 蜜【CB】密【印顺】
[A5] 蜜【CB】密【印顺】
[A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A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8-10)
[A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0-11)
[A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A10] 蜜【CB】密【印顺】
[A11] (1)《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2, p. 849, a21)(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14)(3)《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CBETA, T08, no. 257, p. 852, b13)
[A1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5, p. 850, c3-4)
[A1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23)
[A1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5, p. 850, c6)
[A15]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2, p. 849, a28)
[A1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CBETA, T08, no. 254, p. 850, a20-21)
[A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 奉钵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b29-c1)
[A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 奉钵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c1-2)
[A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2 奉钵品〉(CBETA, T08, no. 223, p. 221, c5)
[A20] 大【CB】摩诃【印顺】
[A21] 蜜【CB】密【印顺】
[A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观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2-4)
[A23] [-]【CB】故【印顺】
[A2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观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4-6)
[A2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402〈3 观照品〉(CBETA, T07, no. 220, p. 11, c10)
[A26]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7-18)
[A2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 转生品〉「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CBETA, T05, no. 220, p. 43, b25-27)
[A28] 则【CB】即【印顺】(cf.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a24-25))
[A2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a24-25)
[A30] 厚【CB】密【印顺】
[A31] 合【CB】和【印顺】
[A32] 合【CB】和【印顺】
[A33]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5)
[A34] (1)《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2)《净名玄论》卷4「般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CBETA, T38, no. 1780, p. 882, a12-13)
[A35]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b17)
[A36] 者【CB】时【印顺】(cf. 《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1-12))
[A37] 《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2)
[A38] 者【CB】时【印顺】
[A39] 菩提【CB】般若【印顺】
[A40] 波罗蜜【CB】波罗密【印顺】
[A41] 多【CB】多【印顺】
[A42] 波罗蜜多【CB】波罗密多【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7)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