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两大特色

这裡说佛学的两大特色不是说佛学只有两大特点而是从两大特色指出佛学不同于一般宗教学说之所在一般说信佛学佛信仰佛菩萨的福德智慧崇高伟大理解佛法的义理精深但主要的要使我们如何理解佛法正确通达人生真义指示我们向上向善生活纳入道德轨范与佛菩萨同样的进趣于究竟理想的境地

宗教之优劣高低是非姑且不谈它能引导我们迈向人生平坦大道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肯定了这一根本原则才能从宗教中获得真实的受用和利益也才能表彰宗教之真义与价值

一 信仰与理智的统一

由于人类的个性各各不同其习性烦恼要求爱好就有千差万別重感情的人大抵是慈悲信仰心切重理性的人则理解力强这一偏颇的發展不能使信仰与理智统一往往發生流弊例如情感重偏于信仰则有信无智狂热的盲目信仰趋向迷信这种反理性排斥智慧的态度不是佛法所取的相反的是著重理性对任何一切事事怀疑毫无信仰抹煞道德价值否认真理圣贤的存在终于走上反宗教的路子这一危险性的歧途小则个人的道德行为无法建立大则整个社会皆蒙受其害佛法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即是此义

佛法主张信智合一如何合一能否合一这就要对佛法中信仰与智慧先有一番了解信仰的特征是对于所信仰的对象生起一种钦敬仰慕之情操任何宗教徒均有如此信仰生活的经验这种信仰若缺乏理智思考和抉择就不能称为理智的信仰佛法中信仰是透过考察与分別了解到信仰的对象具有真确(实)性功(德)性和功用(能)性例如佛弟子对释迦世尊的敬信必先通达到释尊确实示现过这一世界他具有崇高的智慧德相和那伟大救世利人的慈悲大用佛法中的信仰以理智为基础从理智出發而加强信心从智慧体认而陶冶的信仰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發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仰的对象上有「高山仰止」之情愫而且进一步也想达到同一境地

常见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份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所以佛法不能在他们身心中生根更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这样的研究佛学是违反佛教精神的因为佛教生活是包括了信仰要素有了信心才能涤除内心烦恼——贪我慢信心犹如明矾放进浊水中浊水不得不净信仰心切内心自然清净人生现实社会苦恼重重信仰能使我们空虚苦闷的心境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这如一无知孩童流浪街头饥渴寒冷徬徨无依在焦急绝望中忽然找到自己的母亲安定快乐因为深信能得到衣食的饱暖以及母爱的慰抚所以信仰的生活中扬溢著喜悦轻安和充实倘若未经过自由思考理智陶冶则其信仰永远跟在他人走所谓「他信我也信」这种宗教狂热只是自我陶醉属于盲目的反理智的迷信佛教的信仰经过智慧观察在信仰中不废理性故无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当然佛法信心的过程有深浅不同的层次而一般所见的佛教徒的信仰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真义

智慧的特性是自由思考智慧的作用是了解认识人类智慧的领域已扩大到星球这证明人类知识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也可说明了传统的一切不一定可靠因为在人类吸收外界知识时已有很多的错误成份知识的来源是片断的点滴的当眼见耳闻吸收知识时外界与内心皆渗杂了一些错乱性举例说我们见外境时同时就不能知道内心因此被外界诱惑心被物役不能作主邪见接踵而来佛法说人类的知识胜过一切动物上天下地似乎无所不知却不能了解自己本身这是认识的偏差又如认识外界时也不能彻底通达现象界之一切无不是无常变化不居的但在我们主观认识中总觉得是永久如此绝对如此所以常人的知识不正确的成份很多一般人以为真理在我们心外所以终日向外界探求或外在有一形而上之本体作为我们信仰对象但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佛法智慧的推求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认识了自我把握住自我后由内向外扩大到人生现象界以外界作为自我体验之印证这如一个耳聪目明的人知识丰富一切不需他人帮助就能辨別清楚如此才能智信合一其实智信不相违背否则不偏于信仰即重于智慧信智不能调和因为无信仰的智慧是偏重于物质的智慧结果是反宗教没有智慧的信仰是偏重于情感的信仰结果是反理性佛法是信智合一信是充满理性的智是著重人生的自力的信离颠倒而智有确信能够这样的去了解体验实行则人生前途才充满了无限光明

信心的修学方式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其过程中虽有浅深的不同但最后是信智统一第一是信顺内心不存有丝毫的成见而以理解为基础因为胸中一有主见则不能信顺他人或接收真理举一浅例说甲与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错误甲以真诚心忠言劝告但乙胸有成见不但不肯接受而说是恶意谤毁反之若甲乙毫无成见或感情很好那即使甲以粗言相对乙也能甘之如饴的所以丢开了主见才能信顺真理这样信心才能清净(与三慧中闻慧相应)第二是信可或称为解信经过信顺后接著就对于所信的对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确实如此认得真才信得切通过耳闻眼见再经内心思考(这与三慧中思慧相应)求得系统的认识认定它确实无谬第三是信求这一阶段是经过智慧思考后采取行动希求获得如去山中采矿经过勘定后知其地实有石油确信无疑即可开始凿掘了(与修慧相应)第四是证信由于不断的修习体悟到真理究极与最初所信的毫无二致如开矿者继续的开掘终于發现到大量石油(这与现证慧相应)佛法说信不排智智以信成达到信智合一这与其他宗教的信仰大大不同

佛法中的智慧从自证而来因为一切知识必须以人为本位了解到人生把握此人生的智慧再去观察宇宙现象界才能通达无碍若以为智慧从外界获得只能知其表面不能彻法源底约智不碍信说在事相上佛陀曾亲证到世界无量众生无数科学不發达时人们对这种看法是非常怀疑的但到目前以科学仪器视察证明太空中是有无数星球科学愈昌明愈能证明佛法所说是千真万确约信不碍智说在理论上佛说缘起无常无我等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处处可以体验到这一永恒不变的理性原则这一信智不二的佛学是其他宗教所不及

二 慈悲与智慧的融和

佛法常说「悲智双运」这证明佛法中悲智不可分开的慈悲的内容与作用大抵相同于中国之仁与西方之爱但慈悲不仅是同情关怀而且是符合真理的所以说无智不成大悲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无慈悲即无法建立道德准绳就看慈悲之有无慈悲心也就是同情感举例说我们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内心油然生起关怀进而以其所有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给予他身心安乐和慰借这就是慈悲的表现和实践不过一般人之慈悲同情只限囿于自己的亲人不能推广于他人最明显的例子做父母的见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时内心的忧愁焦虑超过了子女的病苦只恨不能以自身代替这一伟大的慈爱普通人只能施舍于自己的子女而不能普及到他人的子女因被情爱所束缚封锁在一个小圈子裡不能超出儒家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要人「冤亲平等」这无非希望我们扩大同情增长慈悲要想悲心深切先应明白人生真义(以智慧去观察)佛法说缘起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资具均由社会广大人群商所供给生命财产由军政法律所保障明白这相依相成之缘起的道理即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约我们无限延续的生命说过去无量生死中我们也有很多父母亲属眼前现生的父母我们要报恩过去的父母兄妹我们也应报恩所以佛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的慈悲心不是为一家一族一国全人类甚至要扩大到一切众生界大乘佛法特別强调素食不杀害众生原因在此同时佛法中讲慈悲不是施予而是一种报恩与智慧相融的慈悲是契合真理——自他缘成相依相存

一般宗教讲博爱总以自我为中心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这种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除属于自己外一切皆要毁灭阶级爱的底裡露出了残酷的仇恨佛法中慈悲是冤亲平等对于冤家或不信者虽一时不能度化他待因缘成熟自然可以摄化依宇宙因果自然法则说自作自受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可以赏善罚恶如人爬楼梯自己不小心就会摔跤一切自己负责佛法讲善因得善报恶因得恶果有人不明因果法则以为其中含有功利观念殊不知佛法讲善恶根本原则建立在合情合理人事种种关系上符合道德法则称之为善行自有好的果报违反情理的损人害己的恶行自会召感苦痛的后果这不是功利而是社会人群共同循守的自然法则如此才能鼓舞人们道德心行提高道德生活水准

一般宗教之爱因为缺少智慧故爱有范围佛法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佛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由于大乘佛法以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为己任若缺乏大悲即不能成办

人类各各习性不同重于理智者则个性孤僻不能乐群重于感情者又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均不能称为完美理想的人生佛法以智信合一悲智融和为人生之正鹄信仰智慧慈悲为大乘佛法三大心要均衡的發展由凡夫位次第修学进达于最后究竟的佛果人生旅途仅数十寒暑我们应利用这短暂的人生以此理想完善的蓝图来庄严此人生升华此人生(印海记)


校注

[A1] 民国五一年讲
[A2] 融【CB】熙【印顺】
[A3] 《大般涅槃经》卷36〈12 迦叶菩萨品〉「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CBETA, T12, no. 374, p. 580, b18-20)
[A4] 人【CB】子【印顺】(cf. 《梵网经》卷2(CBETA, T24, no. 1484, p. 1006, b9-10))
[A5] 《梵网经》卷2(CBETA, T24, no. 1484, p. 1006, b9-10)
[A6]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3, c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4)
关闭
佛法是救世之光(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