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㗘文集序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千五百年的發展与演变成为非常庞大而具有复杂内容的宗教不论它如何复杂成为人间最高文化的佛教到底是从诞生在印度的释尊体悟人生实相而后流出的虽也有过去的与他方的诸佛但从佛佛道同去观察这等于释尊佛格多方面的表现一般他方佛菩萨的崇敬者忽略了此世界即人成佛的释尊不再注意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畸形發达的结果造成释尊本怀佛教的没落流于虚玄而神秘的信仰佛陀的信仰不应该只是偶像式的崇拜要把握佛陀的生命从佛教不共世间的特质上坚定自己的信仰接受释尊指示我们的理解与实践释尊住世时的佛教动态与流行在南方巴利文系的佛教相近但巴利文系的学者如否认大乘即不能理解佛陀的本怀这不妨谈谈大乘是佛说大乘是佛说的信念我立足在事实的基础上释尊当时教化的对象确乎多是声闻弟子声闻乘者在平时尤其遇到人事的打击与病苦缠绵的时候都在请求释尊容许他自杀这无常中心论者充满厌世苦行的气味但释尊本身在大雄大力大悲愿的伟大生活中表现了独特的精神直到入灭的前刻还在化度须跋陀罗佛陀是从修学菩萨道而成的弥勒菩萨却被看为「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常人这与厌离世间急求解脱的声闻有著截然不同的行径可说非常明白菩萨道的行解在早期圣典裡并非没有这就是本生与本行《杂藏》的本生谈等决非完全后起的本生与本行最初集在毘尼裡与二部毘尼等合在一起后来佛弟子把它分离出来成为《杂藏》的一分分离出的本行有部叫做《大庄严经》大众系称为《大事》法藏部叫《佛本行集经》即传承上座分別说系的正统者——化地部还是叫做《毘尼藏根本》佛陀的本生谈虽有小小的不同可是各派都承认这本生谈的内容有小乘学者所不能会通的部分这在龙树无著论裡可以明白看出不同小乘行径的大乘法可说是释尊化世的大活动小乘学者接受了本生谈即不能否认佛陀本怀的菩萨道也就因为这点无论小乘学者怎样反对大乘教法永不动摇它确实可信的基石终于获得广大的开展

不但如此从历史的检讨上认为五百结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發达我敢说摩诃迦叶的结集法藏除时间怱促与少数人的意见以外还有把持的嫌疑这并非恶意的诬辱小乘僧团的争执本是常有的事迦叶是小乘圣者他自以为假使不遇见释尊也会无师自悟其实他无始来的习气丝毫没有消除——声闻不断习气在释尊入灭的时候迦叶带了严谨苦行的头陀集团急急的赶到拘尸那他是一位女性的绝对厌恶者曾受过比丘尼不少的讥刺他一到就为了女人眼泪污染佛足的事情在大众中责罚阿难甚至指责到阿难请佛度大爱道出家的事迦叶不在当时举罪却在释尊入灭不久给阿难重大压迫甚至出了六个突吉罗罪释尊入灭以后比丘们本来是阿难领导著迦叶运用了集团多数的力量使阿难不得不服从使阿难感慨的说本来想依附大德那知反被责斥遗弃呢讨论到结集的地点有人主张毘舍离或者舍卫城但迦叶又主张在王舍城王舍城是迦叶旧住的教化区这一次他还是从王舍城来关于地点的决定也是很可注意的迦叶选定了五百人本来想把阿难除去阿难多闻第一这是释尊常常赞叹也是大众一向佩服的这才容纳了大众的意见选举阿难在内迦叶与阿那律分批领导比丘向王舍城出發剩下阿难一人孤独的到舍卫又转到王舍结集的时候阿难申述佛的遗命「小小戒可舍这与谨严苦行的迦叶思想上截然不同结果不但不遵守佛的遗诲又给阿难加上一个突吉罗罪这一次的结集迦旃延富楼那须菩提他们都没有被邀请苦行集团的操纵是非常明显的关于释尊的言行不能尽量的搜集仅是偏于厌离苦行集团少数人的意见这结果促成小乘畸形的發展释尊本身并没有实行头陀行也曾劝迦叶放弃头陀行迦叶本是一位苦行者他不愿放弃自己的行为比丘尼们骂他老外道不是无因的吧他那谨严刻苦的作风正被当时的民众特別是王舍城人崇拜著释尊因他在社会上固有的声誉给他相当的尊重使他归入佛教这一点当时虽大大的增加了佛教的荣誉但事态的演进反而成为释尊本怀大菩萨道的障碍我想假使有人肯搜集迦叶的传记言行从他的个性与影响佛教两点作严密的研究这与理解佛教發展的动向上是非常有益的大乘教法大众系是始终承认的二世纪多闻部他们的分裂也与大乘有关大乘是佛法我有坚决的信仰这与南方巴利文系的佛学者否认大乘甚至批评劝人学菩萨根本不同

释尊住世时的佛教我也承认比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或者觉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态佛教徒只要忠实的依著它去行就得像中国内地的西藏的与日本的佛教不免混入印度教的思想与行为中国内地的西藏的与日本的佛教是否如此是另一问题巴利文系的佛教者虽自以为是理智的佛教说大乘是感情的佛教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依样葫芦的形式崇拜他们根本的缺点是忘却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哲者宗教应怎样去信仰它从来没有理会过哲者宗教出现在婆罗门政治没落与刹帝利政治兴起的时代创教者是实有其人他承袭固有的文化又批判它在这哲人宗教的内容裡有著创教者个性的活跃与他独特的见解它不像古代自然的宗教只是某民族思想的反映哲人宗教裡所包含的独创成分是他的特质与生命拿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本怀的实教那哲人宗教是否值得人类永久的信仰就看它独创的思想是否伟大具有超时代的深见与远见是哲人宗教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固有文化无条件的因袭——这是否创教者内心所赞同的或者适应时代而暂时容许的就看它是否与独创的思想相吻合多少改造过的旧思想——这假使作为引入真实本怀的桥梁那还是属于方便受著时代文明的限制不能尽量倡导本怀的思想只能在旧形式中表示新意见独创的思想凡是一个理智的信仰者决不是愚昧的形式崇拜他要吐弃那暂时容许的因袭部分他要忽视那适应时代的方便他不但积极的阐發那独创的真生命还要使潜在的新意见从旧形式裡解放出来真正的理智信仰者看来似乎比形式崇拜者远离了创教者的理解与制度其实却开显了完成了创教者的本怀大乘佛教的开展即显發了释尊本怀的佛教因了时代思想的适应确乎与原始佛教有相当的不同我们要谅解它要把吻合释尊本怀的佛教从适应印度文明的形式中掘發出来不能只看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教思想的融合忘记了原始佛教也不能离开印度文明的摇篮我们应该深入释尊的本怀这要从佛教无限错综的演变中从根本佛教的研究中从身心调柔的体验中才能完成在这佛教不兴则灭的现阶段我们当然不能走上虚玄而神秘的信仰可也不应该摆出老牌佛教的姿态引导信众走上形式的崇拜要把深刻而正确的佛教积极的發扬起来让它在这病态进化的世界完成社会救济与身心解放的两般任务释尊本怀的佛教是什么是世界平凡的人类在生死中發大心积集悲智的资粮遍学一切不急急求证「直入大乘」的菩萨道这不但适应现实人间的需要还是释尊人间成佛的本怀

慧松法师修学了多年巴利文系的佛教他在这次归国的途中曾与我有三天的共话他想把近年来發表过的作品编成一部《哌㗘文集》要我写一篇序我告诉他不行不过愿意提供一些意见请求他的批评


校注

[A1] 民国三一年撰
[A2]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CBETA, T14, no. 452, p. 418, c8)
[A3]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若欲除小小戒听除」(CBETA, T22, no. 1421, p. 191, b4)小小戒~Khuddānukhuddaka-sikkhāpada.
[A4]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3(CBETA, T45, no. 1856, p. 139, b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10)
关闭
华雨香云(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