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大师是近代佛教的大善知识。他对于国家、对于佛教,功德不可思议!在这圆寂七周年左右,泰国的龙华佛学社,为大师完成了纪念堂,建成了舍利塔,派人到香港,将寄存识庐的大师舍利,迎回供养。这表示了龙华佛学社同人对于大师的虔敬,华侨对于祖国佛教的虔诚;将来中、泰佛教的关系,会受到影响而亲热起来的!
舍利为什么值得供养?这由于大师的舍利,是大师的悲智所熏集,是大师的功德所润泽。所以供养舍利,即是对于大师德行的仰慕。大师的德行,不可思议,有三项是最值得赞叹的。
一、对于救僧护教,有著永不失望的悲心:近代中国佛教,内部的窳腐、外力的摧残,异常严重。而内外勾结的恶劣情况,使佛教新生的力量,不能顺利地成长。大师毕生为教的努力,重重受到打击。住持净慈寺,受到腐僧与地痞的勾合,串通军政的恶势力来捣乱。主持中国佛教会,有人又在攻讦,甚至「上摇监察院之听」、「下挟流氓帮之威」。去欧美游化,捏名信攻讦他,称之为「妖僧」。将空山荒刹,建为汉藏教理院,而巨赞他们,想窃取为内学院分院。大师开始以演讲方式讲佛法,受到反对。主张僧伽參政,受到反对,被称为「政治和尚」。试行佛化结婚,受到反对。主张以部分的教产来办慈善事业,受到反对。在思想上,大师以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相破相成,融贯无碍,但不能为一宗一派的成见所赞同。直到抗战胜利前夕,自称參禅的袁焕仙一流、自称净宗的如岑一流……,还是尽情毁诋。佛学院,明知不易办得理想,而还是起而又倒、倒而又起的在办理。对于中国佛教会,从旁赞助、正面主持,受排挤、受攻讦;明知不能寄予大希望,而永久的萦回于大师的心中——怎样来整建教会,促成佛教的去腐生新、觉人觉世!反对他、攻讦他,到了需要大师为他护寺、护产时,你请求他,他还是一样。大师心目中的佛教,是整个的;凡是有利于佛教,即使是维持苟安,大师还是愿意贡献他的力量。卅年中,受种种打击,经种种失败,甚至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黑暗,他比谁认识得清楚。可是他从不失望、从不中断,为他救僧护教的悲愿而贯彻始终。这种伟大精神,在近代的中国佛教中,实是绝无仅有的一人!
二、对人事、对教义,有著无限的宽容:大师从不曾痛绝一人;不但当代长老,青年僧也如此。不管你曾经怎样反对过大师,如你愿意,大师仍旧摄受你。有些利用大师名义,引起部分人的误会,大师也不以为意。在大师看来,夜叉、罗刹,有时也会护法的;极恶人,有时也会回心的。关于中国佛教会,黄某是最使大师痛心了。大师说:「不惟我应忘世,而世亦应忘我矣。嗟乎居士!亦能永忘之欤!」真的,抗战期中,黄某受到社会的歧视,向大师诉苦,大师一样的安慰他、勉励他。教理方面,也是这样。大师是圆融,但决非台、贤式的圆融,大师是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简细流的。一切学派、见解、主张、说明,只要小有可取,那即使是偏颇的、不尽然的,大师是一样的含容著。依大师看来,如能把握圆正的佛教思潮,那么一切相反的、凌夺的,都会成为佛教某一部分的發挥、某一侧面的充实,成为法界的庄严。大师是中国佛教本位的,决不赞成日本化、西藏化,锡、缅、泰化,却派了弟子去日本、西藏、锡、缅、泰国,想吸收世界佛教的精英来复兴中国佛教。那种兼容并蓄的汪洋大度,除了大师,我从未曾见过。
三、对佛教,有著远见与深见:大师所發表的见地,条理严密,但他的得力处,并不从条理參比中来。大师长于悟性,从佛法、从世事,所有直觉得来的观感,极远大又极深刻,处处能给人以无限的启發。民国纪元前二年,大师写出《佛教史略》,就认定佛教将进入世界时代,应重于在家。此后,他从事中国佛教的复兴运动,始终不忘国际。民国十二年起,即开始世界佛教运动。除了自己出席日本的东亚佛教大会、游化欧美、访问南方佛教国家而外,派遣弟子留学各教区,从事实际的联系。民国四年起,开始整僧建僧的运动,而始终不忘在家的佛教。一向著重在「立人之极,建佛之因」(七年);「人道之正乘,即大乘之始阶」(九年);「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十年);「佛的人乘」(十三年);「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十五年);「佛化重心渐移信众」(十六年);「建立人生的佛学」(十七年);到晚年,提供「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现代佛教(廿九年)。到现在看来,中国佛教,不再是可以关门的,必须从教理上、友谊上,进入国际佛教融贯联合。佛教徒的解行,如不从染著隐遁色彩的声闻行、神秘色彩的天乘行中出来,从平常的人生行而趣入菩萨乘,是不能幸存于将来的。人类需要宗教,但决不需要带有隐遁、神秘倾向的宗教,而是救人救世的宗教。大师对于佛教的远见与深见,启示每一现代的佛弟子,走向發扬佛教的正道。这无疑是近代佛教史上唯一的光辉!
大师的深见与远见,我们不一定能学,但应遵循大师的指示去努力。这点,对于泰国的龙华佛教社,是特別契合的。大师为教的悲愿、大师宽容的大度,纪念大师的,都应该警策自己,随分修学!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3 册 No. 23 华雨香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