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华杂记

一 华严经

《华严经》的汉译有东晋佛陀跋陀罗的六〇卷本唐实叉难陀的八〇卷本此外抽译一部分的还多像唐般若的「四十华严」就是最后一品的別译本经的卷帙很多其中最流行的部分要算〈十地品〉与〈入法界品〉原来这两品一直到后代还是单独的在佛教界流行它的价值在古代印度学者的眼光中也特別受到尊重如唯识学者成立唯识宁可引述《十地经》的「三界一心作」不引更明显的「心如工画师」或「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值得注意的无厌足王等传记也引用了世亲改宗大乘首先就解释《十地经》再向前看龙树有《十住毘婆沙论》是《十地经》的解释在龙树《大智度论》裡提到《十住经》与《渐备经》这是〈十地品〉《不可思议解脱经》是〈入法界品〉其他的部分就没有明白引证的痕迹可见这两种不但是最流行的还是最古型的论理十住在先十地在后十地应该比十住深但是《华严经》的〈十住品〉比〈十地品〉要圆融得多唯心的思想也成熟得多古人说〈十住品〉是圆教〈十地品〉是別教为主的诸佛劝八地菩萨不要偏证性空还是借別明通呢这浅深倒置的事实除了〈十地品〉先出现而外还有什么可说的释尊最初不说法这是佛教界共知的事实古哲对于这一点有一种崇高的玄境华严思想就从这一毛孔中大放光明《十地经》的成佛七日不就是说明这一点这可说是《华严经》之本在龙树的解说中七地菩萨入寂灭初地入毕竟是利根文句也不一定是十个十个的这与现在的《十地经》有多少差別《十地经》的初型还是第二时佛教的圣典呢〈入法界品〉龙树论叫他做《不可思议解脱经》佛陀在祇园当时已有舍利弗在场这可见本经与初说《华严经》的意趣不同古人也就因之判为圆而兼別把说法的时间降迟善财见休舍优婆夷的故事龙树引证中有一百二十五位数目但现存的《华严经》已別立一品而分离了〈入法界品〉所辨的菩萨行位不是十一就是十二从發心到灌顶与十住的名义相同灌顶地以后就是普贤地所叙的行位也还简单不像四十二位五十二位那样的重复它本来是独立的后来被人编在大部中古人说「随类收经」确含有一分真理在大乘教流行以后有人把思想类似的编集成大部这应该是合于历史的但在编集以前的传布中〈十地品〉与〈入法界品〉是更古型更有价值而为当时盛行的

二 不思议解脱入法界普贤行愿

《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有三种名称龙树的《大智度论》称之为《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表示与一般声闻乘不同从入世无碍的作用上说声闻者以为世间的生死是系缚出世的涅槃是解脱截然不同解脱非摆脱一切不可要从厌苦离欲中得来大乘解脱恰好针对这一点所以说生死是如幻性空的空所以是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既然一切法性空而本性解脱的那就无所谓系缚系缚是自讨苦吃这样在体悟性空如幻的圣者固然触处无碍不妨入世度众生就是初学者也不妨在世间事业的进修上达到解脱用不著厌离世间去隐遁山林急求不受后有的解脱生死与涅槃的藩篱就此打通大乘的积极入世精神也从此确立本品的善知识各有一种解脱门(一部分叫般若的叫三昧的叫陀罗尼的其实都是解脱法门)在自行化他上活泼泼的自由自在这在声闻的解脱论看来实在不可思议

晋译与唐译都标名〈入法界品〉这是从悟境上说法界是什么依古人的解说界有类与因二义是普遍的类性类性可以有种种但最高无上的类性是一味平等的空寂性是生起的所依性有人从事相方面说界是种子有人从理性方面说界是缘生法所依的必然法则大乘中除了种子以外把这两个意义统一了——一味平等的空寂性是一切法的普遍理性也是一切法的所依性所以一方面「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即是寂灭性」一方面又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同时众生觉了法界有清净的圣道生起所以又说法界是圣法的因这是大乘法界的本义后来有人从圣法所依因的见解羼入了种子能生性的见地于是乎平等法界有能生净法的净能了但这是种子思想盛行以后的事本品的法界是大乘本义的法界一味平等没有差別可说一直到善财在普贤道场中也还是说在平等法界中修习普贤行愿悟入法界不可以说有种种但从能依性差別性的如幻相说不妨分为次第三法界这是一般佛弟子的共同体验第一观缘起是性空的到悟入平等法界的时候幻相都不现了第二在不碍性空中幻相现前但又侧重幻相了〈十地品〉说八地得无生忍如来劝他出定这才现起如幻三昧就是这两个阶段第三空寂与幻现达到最彻底与最均衡这是究竟的佛境了虽可以分为三阶法界的平等无差別还是不容分㓰善财再见文殊进入普门城的时候是悟入平等法界到见普贤时那又进入第二阶段从空出假修严土化生的普贤行了

「四十华严」叫做〈普贤行愿品〉这是从利他得名愿是志愿行是实行大乘的行愿也与声闻不同声闻是不讳言自利的他们的目的在逮得己利所以是己利行(独善)大乘呢不但自利还要利他这自他兼济的菩萨行叫普贤行普是平等的普遍的所以大乘的普贤行不但是质的还是量的一切众生成佛才是普贤行的究竟论起来普贤行是彻始彻终的大乘行但初学菩萨还不够普贤行愿二字又不大适用于究竟佛果所以本品的普贤行普贤地普贤道场特別是指从空寂起幻相广行菩萨行说的虽这么说未入普贤地以前的菩萨行愿也不出普贤行愿以外究竟佛果又只是普贤行愿的究竟圆满所以本品说了普贤行愿从因圆显果满不再谈佛果了

三 青年佛教

据古人说在佛灭一百年的时候恒河两岸的佛教發生了重大的纠纷毘舍离为中心的东方系多是青年大众后来成立了大众部波利为中心的西方系多是耆年上座后来成立了上座部这二部的分化就是出家上座的声闻佛教与青年大众的菩萨佛教的前身少壮与耆年的对立是佛教的史实青年在家佛教的活跃在本品中有很好的反映大乘精神的推动者——文殊师利是童子本品的中心人物是善财童子文殊所教化的有福城的五百童子童女有「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善财所參访的善知识有慈行童女(五百童女侍从)自在主童子(十千童子弟子)善知众艺童子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此外有「我年既少出家又近」的善见比丘(比丘信大乘多是初学的这是非常明白而值得注意的)有「盛年好色」的自在优婆夷有「父母守护」的不动优婆夷除了这些以外不论是长者居士医生法官在善财所參访的善知识中没有一个是衰老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所以称之为「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

青年是典型的人生吧耶稣与老子都赞美过婴儿孟子也说不失赤子之心佛教也赞美童年不单赞他的真诚纯洁特別注重他的慈和内心有无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为真理而追求童年是圣洁的在大乘中菩萨离去烦恼使内心洁净无疵像童子那一颗无邪的心就叫做童子地童年是率真的笑得真哭得真这裡面没有虚偽人生的意义在此离了这一点人生真是值得咒诅了菩萨的为人为己也永远是真诚的童年在父母兄弟小朋友间是何等慈和菩萨也是柔和慈悲的童年是生力横溢的健康菩萨都是容光焕發雄伟而相好庄严的童年的心中一切是光明的喜乐的他什么都要他要学习一切除了病他不知道疲倦也没有满足这一切充分表现了菩萨精神善财是一位模范人物不过佛教童年是透过了声闻耆年的可以说是童心的复活童心的永存所以青年佛教的理想中菩萨不是不识不知的幼稚园是把冷静究理的智慧与热诚济世的悲心在一往无前的雄健上统一起来他是情智综合的他透过了理智所以他的修学是向上的深入人间而不为物欲所诱惑的有良师益友引导的能强毅坚忍而站稳了足跟的有崇高的理想而贡献身心的这与一般童子的毫无把握不同青年佛教所表现的佛教青年是在真诚柔和而生力充溢的青年情意中融合了老人的人生的宝贵经验这与少欲知足厌离人间生活谨严为生死而痛怅的耆年佛教是怎样的不同不过青年是象征的在他的见解行动的是否青年不是生理的名词这一点是千万不可误会的

四 青年佛教的出现与南行

大乘佛教的出现与佛陀行果的赞仰有关佛果究竟如何菩萨行如何从此去探發大乘佛教的面目就渐渐的揭开了本经说得好「咸作是念如来行如来智境界无能知无能为人如实解说——这是说大家不知道接著说「除佛持力自在力威神力如来本愿力过去善根力亲近善知识力清净信心方便力乐求胜妙法力清净正直菩提心力深心一切智愿力——这是举出办法来了这唯有一方面依佛陀悲愿的力量一方面靠佛弟子自身的努力除了亲近善友要求更好的法门而外特別是对于菩提一切智的信愿大乘佛教在大众这样的思惟探索下出现了平常的祇园忽然成为宝林宝阁这众宝庄严的祇园楼阁是象征大乘佛教的象征佛陀行果的经上记载的来会菩萨是这样认识古人也这样说所以我的解说大乘佛教是佛教大众凭借了声闻佛教传下的佛陀遗教与景行在赞仰企求佛陀行果的要求下出现这一个事实就表现在这样的圣典中大乘佛教出现了己利为重的声闻耆年是不加问闻的文殊的南方游化善财的到南方去參学表示了佛教向南方發展的一个重要史实南方就是南方用不著附会这可以拿印度佛教的史实来印证的大众学者的最初分化中心地带是毘舍离他们自以为是释尊的老乡实在是恒河东岸的一团迦毘罗拘尸那都是这像波利比丘的代表西方统摄了拘睒弥摩偷罗等一样这东方的大众系渐渐的东南移到央伽罗传说已有大乘经了又渐渐的传到南印度的摩醯沙慢陀罗后来大案达罗小案达罗永远是大众系的化区也就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方本经从舍卫国出發这当然因舍卫是释迦的主要教化区不能说是大乘佛教的最初出發点依大乘经的记载除了东南海岸及王舍城而外宣说大乘经的地点十分之九与舍卫拘尸那雪山毘舍离有关所以文殊师利的从舍卫出發到南方游化与史实恰好相合至于善财到南方參学这已表示南方大乘佛教的隆盛了这与阿育王以后佛教到达南方与南印民族同时隆盛也恰好相合但是善财的不断南行结果却到了摩竭陀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佛灭四百年代大乘佛教跟著案达罗王朝回到了摩竭陀这或者是说破这一点吧虽这么说善财的游踪宜乎大体上看不能太拘滞的到摩竭陀这要从修学的见地去解说(见佛)才适当

五 文殊普贤释迦

文殊普贤二大士在本经裡是助佛扬化的上首所以古人称之为「脇侍」大乘佛教的真面目也就寄托在二大士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大智文殊大行普贤这在中国连小沙弥都熟背了的二位是否历史人物或者实有其人而成为箭垛式的人物或是道德的人格化这都不在讨论之内依古人的解说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的那么我们应该考察二大士的德性但菩萨的德性不单是某一项的说如此如彼不过从他的特点来说大智文殊大行普贤是对的但还需要说明文殊表示智慧(侧重在现空无碍的正观)但也表示信经上说文殊是三世一切佛的老师像善财的發菩提心学佛也是文殊劝發的清净的诚挚的向上心是信的本质信心内在的活跃达到确立信念是劝發信心的真义依佛教的解说信与智有一共同点信是向上的智是求真的信是清净的智是明了的所以信智常是合说的像信解信可特別是信佛戒的四证信就是见道的证智佛教的信智不离信离不了智慧离了就是迷信智也离不了信离了就会走上邪见落在怀疑诡辩颓废残酷的深渊信智虽是合一的却不妨说先信后智最初發菩提心是信解的信善财初见的文殊代表他發了信根以后进一步求解像善财的參访善知识到后来得到证实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悟不由他的证信)善财在普门城再见文殊就是这信念与理智合一的大智

再说普贤他表示行(侧重在自他兼济的大行)但也表示愿「普贤行愿」一句就很可明白了不问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愿总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意欲行是伟大的实践这两者也有一致性愿是内發的动力行是意志的实现合一也不妨先愿后行从意志的决定到见于实际从渐渐的实行到完全实行的大愿满足这像善财的愿学普贤行到面见普贤普贤就代表这理想与实行合一的大行

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各得佛陀的一体而实不相离而相成的甚深智为方便广行自他兼济行叫摄导万行因了万行的修集使智慧更明净叫庄严般若知所以能行行所以能知愈知愈行达到知行的合一而且究竟——释迦的大雄表示它佛陀从知一方面说可以叫正遍知(正等觉)从行一方面说可以叫大慈悲或者综合的叫明行足两足尊但这只是究竟的智行离了文殊普贤的德性就难于说明所以只要依因位的大智大行显出它的究竟性就得了佛陀的究竟无上无限无碍性如果要表现它那就是力无畏不共是人师子象王是世尊无上士法王他的智是金刚的行是坚固(首楞严的意思)的超胜一切的大雄不单是赞叹是大乘的真义佛陀的精髓

六 善知识菩提心

《不可思议解脱经》中关于發菩提心亲近善知识大有百说不厌的意味这是值得重视的不亲近善知识就没有正确的知见不發菩提心就没有立定成佛的志愿这在大乘佛道上说再也不能走上成佛的路这两者何等重要本经的一再赞叹确是有它的深意原来印度人重口口传授一直到后代还如此佛世经律都是口说的在口授的局面下师长也就特別受到尊敬所以传说有为了一偈一句不惜贡献所有的一切甚至生命作代价的这可以想见求法之难也可见尊师重道的精神此外世间的技艺老于此道者也还有许多心得创见何况佛法一得名师的传授确是「逢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善知识是可以尊敬也应该尊敬但他之所以应该尊敬因为他不单是知识而是善知识因为他在理解与行证上确是能不违佛法而能弘通的否则就没有尊重的价值学者方面自然要有愿意牺牲一切的精神在师长方面既然是善的除了特种原因总是欢喜学者诚挚的敬意依法修行不在金银玉帛上著想我觉得善财遍參大善知识没有送过礼善知识也没有要求他贡献什么这样的尊敬善知识大家在道上会是非常正确的但因了善知识的尊敬赞叹到后来演出依人不依法的怪现象在文字普遍应用的今日还有执著印度几千年前的老习惯——佛法非从老师的口裡听来不可并且供养上师以多为妙非多少供养一点没有学法的资格这实在大失赞叹善知识的初意了

论到發菩提心大有浅深浅一点说是学佛的动机是坚定不拔的成佛信念经中所特別注重的也是初發心的安住菩提心菩提是大乘学者的目标發菩提心是为了菩提而發动前进也可说菩提在最初动这样长期的修学普贤行愿也可说是菩提的一天天实现但因了菩提心功德的赞叹流出极端的真常(菩提本有)论假如说没有第一天入学就没有继续求学就没有小学中学大学的毕业就不能养成高深的学问——这话并不错就是在入学这一天举行预祝欢䜩也不算太糜费但如果就此说高深的学问大学小学的毕业都依第一天入学而存在在入学的那一天中已具体而微的完成以后不过是本有的渐渐發现——这就与事实不合菩提心的真常化(经义还有可以解说的)就是把發菩提心看为真常平等无上大菩提的初现否定它从多闻熏习中生这又不是本经赞叹菩提心的本意了

七 百一十善知识

善财參访的善知识到有德姊弟那裡已经说參访一百十善知识了此后又见弥勒晋译还是说一百十城一百十善知识唐译却译为百十余再见文殊文殊伸手过百十由旬从这些上看可见百一十是表示某种意义并不是实数古人硬要配成百十位说什么自分胜进实在毫无意义百十城百十善知识百十由旬这是善财修学的过程最合理的解说是十一地的地地具足十数在本经中海幢比丘章师子频申比丘尼章都说到發心到灌顶的十地發心前有信解地灌顶地以后有金刚萨埵的普贤地法宝髻长者章也有五地到佛地的阶位所以善财原是有了大乘信解的初见文殊是發心地以后问菩萨行见弥勒是灌顶地再见文殊入普贤道场这是普贤地了灌顶地以前有十一地所以说百十善知识这可说是适当的解说了这样古人在弥勒以前把善知识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配合不合本经的思想再说善知识有几人据我看善知识焉有一定这不过举出代表人物而已但从安住地神到天主光王女一共十三位似乎是后人羼入的理由是善财不断的南行南行到见安住地神忽然转到北方的摩竭陀以后不再说南行到了坚固解脱长者又一直南行南行这在文章的体裁来看显然是间杂在中的并且这十三位都广谈过去的本生长行以外有偈颂神化的色彩特別浓厚又都是女神所以我在〈青年佛教〉中把它略去了这些善知识虽是经过十一地但也不必强配把它与名为「小不可思议解脱」的《净名经》对读却很有意义《净名经》的三十一位菩萨用言语说明不二法门文殊用不可言说说明它净名不用言语直接的表示离言的不二门本经是入法界弥勒以前可说是各入普贤行愿的一端(依善知识说)所以善知识都说自己只知道这些別的不知道弥勒是因圆见文殊入普贤道场就不再自谦了善知识自行化他的方法除了初三位比丘表示为三宝三学以外其他大抵是入世的解脱门一面即俗而真的自入法界一面即真而俗的入世利生譬如医师他确是执行医师的业务从这一点看他是入世的他从医身病谈到医心病使人解脱痛苦从这点看他又是导人出世的自己不偏在入世不偏在出世在医药化生中得到解脱无碍就是不思议解脱大乘的真谛在立足在出世上广利众生众生就在世间的事业上直入解脱这是释尊成佛的本怀只为时代根性的不能领受才不得不宣说摆脱入世的出世法(二乘)或者经过了出世再使他走上利他(回小归大)像善财童子所表现的佛教是从人本位而直入佛道的这就是人间佛教虽然经中也有鬼神(想在別处详谈从略)但善财參访的善知识都是人就是十三女神也还像人与后期佛教不同人间佛教青年佛教本经永远在启示我们

八 住庄严

现在再谈几个特殊的名词

本经的善知识与住处有很多叫住的像文殊的善住楼阁解脱长者的住林国自在优婆夷的海住城不动优婆夷的安住城善住比丘安住长者安住地神倾向真常论者的又故意多译了常住菩萨常住如来住是什么住是安定不动像善住楼阁是菩提心的坚定不退失住林国是在烦恼稠林中体悟性净(海住城不明)安住城是菩提心的坚固不动善住比丘是住在毕竟空中安住长者是三世佛的不入涅槃虽有这种种主意在三世演变中的不变三世的统一一切缘起法因果生灭没有一刹那的暂住但前后还有一贯的相续性这是一义缘起的空性本来如此可以说从来不变有佛无佛平等所以能与空相应的或证入的也就获得一种超时间的现觉(定境有与此近似的)菩提是不碍性空的缘起法分析它内在的质素有见空理悯众苦愿求佛果三义大乘法的特色是一切法趣空所以住菩提心与善住性空相融合到极端流出菩提本有的真常论其实性空是常住缘起是如幻的生灭只可说相续中的安定不能说發心与修行一切都是真常的文殊菩萨的特色在劝發菩提心智证性空理所以也可说住是文殊学的核心

普贤菩萨普门城普贤道场普庄严园普眼城的普眼长者此外法门以普为名的像《普照法界经》《普眼经》普眼舍得法门等不知有多少这实在是本经的心要菩萨發心为了普见一切佛普闻一切法普度一切众生普庄严一切国土在菩萨所行的法门中一切都广大到其大无外同时世界是不知边际时间是无有始终众生是没有数量这一切是无限的无限这缘起事实的无限与菩萨心行的无限统一在一普字上普是什么是一切法的类性(法界)又是一切法的统一它不是假定一至大者高高在上也不是分析出至小者深深在内它是随便在那一点观察它向外的延扩延扩到无限的无限达到无限大也向内观察它的含容含容到无限的无限达到无限小把这综合起来达到外延与内含的一致无限大与无限小的一致构成佛与众生依报与正报大与小内与外的相摄相入成为著名的华严玄境(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普门境界可以提高人类的理想有无限的哲学就应有无限的人生观把自己没入无限的生命中憧憬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真为无限的前进努力无限圆满的信仰者必有无限的精神善财就是一个榜样很可惜一般圆融论者早已遗忘这圆满的第一义了从本经去看普之所以为普不论在理论上在行证上原理在一切空空是遍一切一味的空才能空灵无碍善财的进入普贤道场不是因为文殊智的证入吗但文殊是引發者普法界的实践开显者是普贤所以普是普贤学的核心

幻是譬喻用来说明一切法的似有而无实的这裡面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一般人在显现的一切上觉得他是真实的等到暴露了虚妄性那又想像内在的真实或超越的真实把真实作为显现的根本世间的上帝梵天唯心唯物这一切无非是觉得显现事物的内在或背后有一大实在这就永不见真理佛法中从因果缘起中体现一切空空是缘起的真实达到现与实的无碍现是如幻的相有实是如幻的性空这一点佛法与世间学术分流虽然佛教中也有真常论但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一切如幻从缘生一切性空这是佛法如果说有一非幻不灭的非因缘生的真实(依常识说无妨)不空的那就离宗了本经在解脱长者章见佛时佛母摩耶章弥勒章观楼阁时普贤章赞佛时都论到身心如幻佛果如幻一切是如幻性空的缘起佛的真实是毕竟空寂一切不可说如幻如梦的影现是清净妙法身佛的真实是幻空的不可见不可说可见可说是幻现幻是一切法的真相佛是创说者也是圆满的体现者他的一切大用就是随机幻现所以幻的现实可以作为佛的核心这像安住不动是竖穷三际的文殊信智普入无碍是横遍十方的普贤行愿幻化现实是深彻诸法的释迦体用了

庄严幻三者的融化成为一大庄严表征大乘佛教的特色所以本经也就称为《华严经》本经所载的地方不论是山林园苑楼阁城邑甚至虚空所记的人也不论是童子童女长者优婆夷除非简略不说说就一律是非常庄严的声闻佛教中有清凉质朴宽大坚实却少有微妙庄严但大乘就是声闻教中的佛菩萨也就相好端严了所以说庄严是大乘精神的特征本经所说的庄严像音乐光明珍宝影像宝玉像与网处处可见把一切的一切庄严了这艺术的美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品鉴它这美化的意境可以要求它在人间实现却不能愚昧的固执同时经中的描写要把它当成一种表象的符号了解它更深刻的本意本经所说的庄严我觉得在众生界(人)与无情的自然界心与色(物)幻现与空实智见与德行上都表达了和谐平等清净与尊贵它不像中国的重自然美西洋的重人物美各流一端而是自然与人类的合一它描写山更描写人类的相好灿烂而热闹的庄严在清净的恬澹中常人理想中神世界的壮美现在把它描写为人间佛菩萨的世界它重重涉入的纤巧却又广大崇高的宏伟它不是直望平面的不是鸟瞰的更不是著眼在一隅它是自己站在宇宙中心团团的看到一切可说是立体的从地面一直写到云空从此地一直普遍到十方使人觉得面面充实事事平等它用珍奇伟大高广表现它的尊贵气魄尊贵不是少数人的专有物是人类的健美自然的瑰奇意志的强毅德业的光辉厌世者的贫乏在这裡是自惭形秽了(智德的和谐等经中明白的表现可以类知)


校注

[A1] 民国三一年撰
[A2] (1)《佛说十地经》卷4〈6 菩萨现前地〉「所言三界此唯是心如来于此分別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CBETA, T10, no. 287, p. 553, a11-12)(2)《十地经论》卷8「经曰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CBETA, T26, no. 1522, p. 169, a15)(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26 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CBETA, T10, no. 279, p. 194, a14)
[A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1)
[A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
[A5]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5)
[A6]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
[A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1〈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30, c27-28)
[A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5〈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49, c29)
[A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5〈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51, b24)
[A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6〈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58, b9)
[A1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34 入法界品〉「咸作是念如来行如来智境界如来持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住如来胜妙功德如来身如来智如来法一切天人无能知无能度无能得底无能受无能思惟无能观察无能分別无能开發无能宣明无能为人如实解说」(CBETA, T09, no. 278, p. 676, c19-25)〔如来法〕-【宋】【元】【明】【宫】【圣】
[A1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34 入法界品〉(CBETA, T09, no. 278, p. 676, c25-28)
[A13] 慢【CB】漫【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2)
关闭
华雨香云(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