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序

《法句》(Dharmapada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大智度论》(卷三三)这是「诸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Udāna)(參《俱舍论》卷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据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Dharmatrāta)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大毘婆沙论》卷一即指《法句》而说然吴支谦(西元二三〇顷作)的〈法句经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別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西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达到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名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三九五四)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相合在其他的学派中称为《义品》释尊的时代亿耳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一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为初学者的入门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

支谦的〈法句经序〉说「《法句经》別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在支谦以前中国已有《法句》初译的七百偈本如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但在我国的译经史上已无可考见维祇难于黄武三年(西元二二四)到武昌来支谦从他受《法句》偈是第二译的五百偈本但「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后来支谦又从竺将(或作律或作持)炎重新校定竺将炎所传的又多了十三品成为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即是现存的吴译《法句经》本这应该与葛氏的七百偈本相近吧这已是第三译了考究起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实与锡兰(铜鍱部)所传的《法句》大致相当如现存吴本的三十九品中

  • 无常品一———言语品八锡兰本缺

  • 双要品九———爱欲品三二

  • 利养品三三锡兰本缺

  • 沙门品三四——梵志品三五

  • 泥洹品三六——吉祥品三九锡兰本缺

锡兰传本恰好缺十三品(十三品共二五七偈)维祇难所传的二十六品为四百九十五偈虽与锡兰本不能尽合(次第是十九相合的)大体可说一致至少这是大陆分別说系(铜鍱部也属分別说系)如化地或法藏部等所传与铜鍱部相近到西晋惠帝末年(西元三〇五顷)法炬与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四卷这是《法句》的解说——叙事由与释颂义品目与竺将炎本一致但仅是一分而已(《法句》偈多依旧译)姚秦皇初五年到六年(西元三九八——三九九)僧伽跋澄与佛念译《出曜(出曜即优陀那的意译)经》三〇卷所解说的《法句》偈「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出曜经序》)从〈无常品〉第一到〈梵志品〉三十三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法救集本宋太宗时(西元九九〇顷)天息灾译《法集要颂》四卷与三十三品近一千章的数目相合引用秦译的原颂极多约《法句》说这是第四译第五译了支谦传说的九百偈本大抵即指这有部所集本而说铜鍱部所传的巴利语本法舫法师在锡兰时曾有一译稿可惜不曾精勘整理他就去世了最近由了參法师译为华文參考舫师的旧稿只引用了数颂其他都从新译出这在我国《法句》的译史中是第六译

记得三十五年暮春我与了师在重庆分別他去锡兰修学而我回浙江竟是六个年头了今已开始迻译这真是值得庆慰的巴利语的圣典希望能不断的译出来锡兰来信要我写一篇序我不会巴利文典从何谈起所以略述《法句》的译史以代序

我觉得一切佛法同源于释尊的身教语教在后后的流传中或重于句义的集理或重于微言的發挥或宁阙无滥的偏于保守或适应无方而富于进取或局而不通或滥而不纯这才因时因地而成为众多的学派现存的一切佛教一切圣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现代的佛教者应该兼收并蓄从比较的研考中了解它的共通性与差別性从發展演变的过程中理解教义的进展停滞或低落这才能更完整更精确的体解佛意才更能适应这无常流变的世间如执一为是或自称为原始或自誉为究竟自是非他这于世界佛教的前途将是一重可怕的阴影

一切佛法同源异流任何学派文典都难以绝对的推为一如佛说而应从比较中去理解这可举《法句》偈为例来说明新译第一偈「如轮随兽足」旧译作「车轹于辙」pada可译为足所以新译解说为如车轮随于拖车的兽足但也可译为迹「辙」即车迹所以旧译都解说为如车轮的压于车迹而过由于释义不同传说的事由也就不同这是源于同一语文而释义不同的例子

新译第五颂的「从非怨止怨」旧译《法句》以及《中阿含经长寿王经》各部广律都是「以怨止怨决不可能」的意思「从非怨止怨」「非以怨止怨」这是本于同一语句而传诵不同的一例

新译的第五八五九颂上颂为喻说——如粪秽聚中能出生清香而可爱的莲华旧译也都是一样的下颂是合法依旧译于生死秽恶众生中有佛弟子——慧者从中出离而得道《出曜经》作于下贱人中能出生解脱的圣者据新译在盲瞑的凡夫中佛弟子以智慧光照这对于从粪秽出生莲华的比喻似乎不相合这在菩萨行者此喻即解说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必须生于淤泥卑湿处唯有不离生死的秽恶世间才能修行成佛以慧光觉照众生这是同闻异解因机而差別的一例

新译第四四颂「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旧译作「孰能择地舍鉴(应作监即监狱)取天征服旧译为择即抉择锡兰的解说为「如实了解」这是一样的罽宾所传地为爱欲锡兰传者以地为自己以阎魔界为四恶趣以天界为人及六欲天意义都不明显妥贴原来《阿含经》中佛不一定说五趣六趣每以现生人间为本使人了解何善何恶不致下堕于地狱而能上生于天趣所以征服地界即人类如实了解而能自主的(不为他转即征服意)离地狱而生天是大地人类监——阎魔界是地狱天即三界诸天这如下颂所说唯有(人间的)「有学」(依有部说顶位或忍位即能决不堕落)才能决定的于来生不堕地狱而生天趣这岂非文从义顺学派的解说可能为一是一非的也有可以两存的也有应该再为确训的——这又是一例

略读新译的《法句》偈使我向来所有的——一切学派一切圣典同样尊仰而决不偏从自由择取的信念更加深了世界三大文系的圣典在彼此交流以后佛法必将發扬出更精确更丰富更伟大的光芒民国四十一年六月印顺序于香港


校注

[A1] 民国四一年撰
[A2] 《大智度论》卷33〈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307, b2)
[A3]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CBETA, T27, no. 1545, p. 1, b18-20)
[A4] 《法句经》卷1(CBETA, T04, no. 210, p. 566, b23-26)
[A5] 《杂阿含经》卷49「诵习法句偈」(CBETA, T02, no. 99, p. 362, c16)法句 Dhammapada.
[A6] 《法句经》卷1(CBETA, T04, no. 210, p. 566, c18-20)
[A7] 《法句经》卷1(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6-17)
[A8] 《法句经》卷1(CBETA, T04, no. 210, p. 566, b27)
[A9] 《法句经》卷1(CBETA, T04, no. 210, p. 566, c15-16)
[A10] 《出曜经》卷1(CBETA, T04, no. 212, p. 609, b27-28)
[A11] 《法句譬喻经》卷1〈9 双要品〉(CBETA, T04, no. 211, p. 583, a8)
[A12] 《四分律》卷43「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CBETA, T22, no. 1428, p. 881, a12-13)
[A13] 《法句经》卷1〈12 华香品〉(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6)
关闭
华雨香云(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