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虚大师的菩萨心行

虚公大师上生已二十周年了平时不能本著大师的悲愿继承大师的思想与事行而使之發扬光大徒然在这二十周年随顺俗套来一次纪念性的文章与集会这到底算什么呢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不能本著大师的悲愿继承大师的思想与事行而努力呢对我来说这是很难说的记得民国三十三年春为了《印度之佛教》曾写过一篇不愿發表的文章——〈无诤之辩〉寄呈大师(文存汉藏教理院图书馆)文中说到「大师是峰峦万状我只能孤峰独拔其实这也是峰峦万状中的一峰呢」虽然大师是不会遗弃此一峰的但到底不足以代表峰峦万状我深受大师思想的启發对大师也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但自己为宿习所熏的根性所限即使向往有心也不可能成为大师那样的菩萨大师太伟大心胸阔大眼光深远是不容易学习的这岂止是我而已

为了纪念大师赞扬大师曾为泰国龙华佛学社写过〈向近代的佛教大师学习〉举出大师的三特德「对于救僧护教有著永不失望的悲心」「对人事对教义有著无限的宽容」「对佛教有著远见与深见」大师上生十周年又依据大师的自述——〈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而对「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不为专承一宗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学菩萨發心而修行者」有所申述赞扬我觉得大师的伟大超越常人而值得赞扬学习的重点已该摄无遗了现在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然而二十周年到了既不能行又无多话可说的我还得拈起「为学菩萨發心而修行者」来赞扬一番

虚大师五十初度诗说「我今修学菩萨行我今应正菩萨名愿人称我以菩萨不是比丘佛未成「愿人称我以菩萨」正是吐露大师「为学菩萨發心而修行者」的真实意趣一般来说中国是大乘佛教而且是最上一乘那当然都是修学佛乘的菩萨行者了但在大师看来「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为是小乘」(〈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这句话也许是故意抑扬不一定能为別人所赞同但大师心目中的「为学菩萨發心而修行」显然是有所不同了从大师的遗教去研究觉得大师的菩萨發心修行有两大重心

第一是「人」佛法虽普为一切众生而「佛出人间」教化的主要对象是人以人的行为趣向说有人乘天乘声闻(缘觉)乘又在这上面应机说教而有人菩萨行天菩萨行声闻菩萨行——菩萨(佛)乘佛法虽因机而异而不可忽忘的这都是就人类的信行而安立的其中不杀不盗等五戒十善是人生正行实行这人类正常的道德生活能招感人的果报称为人乘天行呢一般是重鬼神祭祀(古代犹太教婆罗门教道教都是这样的)禁咒巫术敬虔慈爱高深的是遗世贵我调炼身心——禅定如人而修习这种信行能感浅深不等的天报名为天乘这些都是世间常法超胜世间的佛法特质是在这人天善行——也就是戒与定的基石上深修观慧智证真如而得大解脱这是从听闻佛的声教而修证的所以名声闻乘本来声闻乘的在家者是基于人行的出家者是出發于深的天行但在佛教的流传中出家众为中心因而声闻乘被看作遗世(入僧)而专修禅慧者的专名

以成佛为标极以学菩萨發心修行为方法的是菩萨乘(佛乘)菩萨乘的特质在「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菩提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空慧)为方便」或「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这样的發心以趣入佛乘虽是一样的而由于本习的心行及發心而起行来说因时因地因机而不同统摄起来不离于人行天行声闻行——三大类型

如遗世独善少欲知足专修禅慧是声闻行依此而回入大乘的是依声闻行的菩萨虽然回心向大而由于自利禅悟的偏重大都是「智增上菩萨」以智慧的体证或深义的阐扬为自行化他的重心印度佛教中五百年的出家菩萨大抵如此中国台禅宗大德也不离这一特色

祭祀咒术禅定是天行依此而趣入大乘的是依天行的菩萨大师以为「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净土宗如兜率净土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依这天色身天国土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这样的根机大都是「信愿增上菩萨」

如基于五戒十善發心而修六度四摄是依人生正行的菩萨这大都是「悲增上菩萨」大师深入大乘在(民国十三年作)〈人生观的科学〉说「人乘法原是佛教直接佛乘的主要基础即是佛乘习所成种性的修行信心位释迦出世的本怀原欲为世人(凡夫)显示由修行信心进趋人生究竟之佛乘无如仅有少数能领受其意其余大多数如聋如盲不能同喻为适应此印度的群众心理」不得已而说人天及二乘在大乘法的应机开展中大师统为三类而探求应时应机的佛法在(民国二十九年说)〈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说「到了这(现在)时候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确定是在人乘行果大师以为依佛陀的本怀说依应时的妙方便说决非独善的神秘的菩萨行而是依人乘行而进趣佛乘的菩萨行这就是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

第二是「行」广义的说身口意的一切活动都是行约特义说行为是表现于外的表现于对人(对鬼对神对佛菩萨)关系的声闻行(一分天行)重理证有厌离的倾向由此而来的菩萨行不免重理悟而缺事行虽可以自心的境地解说六度四摄无边供养普利众生不妨「自得于心」但在现实的人生社会来看还是重于自利的同样的天行重祭祀咒术禅定依此而来的菩萨行不免重于宗教仪式持咒修定修精练气虽在崇奉者的经验觉得神妙无比而在一般人心看来到底是流于神秘迷信我国号称大乘而多数确乎是这样修行的那怎能契合佛陀的本怀适应现代的人心呢大师重于行——重于人行在民国七年發行《觉社丛书》(《海潮音》的前身)就明白宣告「立人之极建佛之因」而有「期以人的菩萨心行——无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间净土」的理想针对一般的缺乏事行及偏于天行曾大声疾呼的宣告在(民国十年作)〈行为主义之佛乘〉中说得最为恳切如说「从来吾人为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无论或重『理解』或重『证悟』到如何圆妙都只空理不成事实或则但认一句『禅谜』或则但守一句『佛名』或则但以佛的经书形像数珠木鱼蒲团等项为佛事而不悟盈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又说「吾确见现时学佛的人渐多大都迷背佛乘不修习佛之因行反厌恶怠惰其流弊将不可胜言要之凡吾人群中一切正当之事皆佛之因行皆当勇猛精进积极去修去为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

大师于一切佛法融会贯通但决非台贤式的圆融在理论上虽倡导八宗平等及晚年所说的三宗平等而实际是遍摄一切佛法精要而在无边法门中抉示出以人乘正行直接佛乘的菩萨行为主流如忽略了这或背弃了这一根本那就使八宗三宗胜解深悟也不过是「都只空理不成事实」的玄谈在大师无边善巧的言教中这才是大师的深见所在唯有理会这根本的深见才能窥见大师的伟大

这一深刻的正见在大师是彻始彻终的早在宣统二年(二十二岁)就说到「善学佛者依心不依古依义不依语随时变通巧逗人意依天然界进化界种种学问种种艺术發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谓行菩萨道菩萨道实现于现实人生社会中就是大师阐扬的菩萨行了到晚年(民国二十九年)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中对于整理僧制议建「菩萨学处」为模范道场说到「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在家菩萨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又在〈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中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本著大乘菩萨的菩提心为主因大慈悲为根本实践方便为门的万行發挥救世无畏的精神总之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大师的那种作略正如他自己所说——「从人类的思想界为普遍的深远的观察了知佛学的全体大用向来犹蔽于各民族(印度也在内)的偏见陋习」(〈佛教源流及其新运动〉)而想打脱尘滓展现佛法的真面目以利益人生这不是研究佛书而来更不从某宗某派中来而是从最深远最普遍的体会中来是大智慧大气魄大作略

想赞扬大师纪念大师学习大师不从这「学菩萨發心修行」的「人生佛教」「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今菩萨行」去著眼就不免摘叶寻枝甚至要误解大师了


校注

[A1] 民国五六年撰
[A2] (ref yinshun::vol:13;page:p436)
[A3] (ref taixu::vol:18;page:p26)
[A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48〈13 摩诃萨品〉「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CBETA, T05, no. 220, p. 273, b5-6)
[A5] (ref taixu::vol:1;page:p527)
[A6] (ref taixu::vol:23;page:p39-40)
[A7] 惟【CB】唯【印顺】
[A8] (ref taixu::vol:1;page:p528)
[A9] (ref taixu::vol:31;page:p1037)
[A10] (ref taixu::vol:31;page:p1450)
[A11] (ref taixu::vol:5;page:p773)
[A12] (ref taixu::vol:5;page:p773-774)
[A13] (ref taixu::vol:15;page:p2278)
[A14] (ref taixu::vol:29;page:p119)
[A15] (ref taixu::vol:18;page:p30-32)
[A16] (ref taixu::vol:2;page:p93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25)
关闭
华雨香云(卷2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