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闽南多硕德,逢公长老其杰焉!公早岁參学江浙,礼四大名山殆遍。战时,公以七十衰老之身,遍礼印度圣迹,越喜马拉雅山而入西藏;其精苦卓绝,以视赵州之八十行脚,无多让也。公參学丛林,能得大公无我之恉,身体力行,改其剃度之子孙道场——厦门南普陀寺为十方常住。后之南普陀寺能蜚声教界,蔚为国际知名道场,岂非受逢公毅然改制之赐耶!
南普陀寺之兴僧教育,先后敦请常惺、太虚二大师以主其事,逢公悉赞助维系其间。晚年,公游川、滇、西藏,得散布各方之闽院学友之欢迎,亦可以稍酬其为法之一片婆心矣。
胜利后,公卓锡新加坡,出主龙山寺。德望弥重,化缘普洽,为彼邦人士所称道。
嗟乎!余生也晚,虽幸列闽院门墻,初未敢私谒请益,唯知公之爱护学人心切而已。迨民国二十八年,公来北碚之缙云山,礼请虚公大师游化云南。缙云师友,恳公开示,语多精采。第以逢公语音微阂,虚公令余为众覆述其大意,乃得与公晤对,亲承謦欬。今逢公示寂且十年矣,一代耆德,邈兮难寻!高山仰止,实不胜其低徊不已之私焉。民国五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写于台北慧日讲堂。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3 册 No. 23 华雨香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