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

一 大师在佛法中之意趣

虚公大师弘法三十多年可称为觉世觉人的佛化运动此一运动的思想体系是以中国本位佛教为重心简持世界佛教的精华以佛教文化为总线索摄导东方文化(特重于中国文化)及现代中国文化的三民主义促成东方文化东方世界的复兴东方文化的复兴才能革新西方蔽于唯神唯物的功利文化摄取其精华而陶练为世界性的佛化中心的新文化造成人世和乐国——人间净土

此一崇高理想非中国佛教建立清净僧团不可非佛教大众修菩萨行不可所以大师明确表白个人的志行「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大师对于此一志行彻始彻终坚定不移晚年的定论说「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所说的今菩萨行要「建立适合今时今地的佛教」「(在家出家)同为六度四摄即是实行瑜伽戒法」「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成为有组织的各部门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今菩萨行也就是人生佛教所以说「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大师于此一志行的切实提示最明白也没有了

复兴佛教来救中国救世界为大师一贯的大志愿表现于大师对佛教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活动中推动此一志愿是本于佛法的菩萨心行也就是「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关于这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大师在南京开讲《优婆塞戒经》曾进一步的给以说明——说明「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大师说我「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不为专承一宗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学菩萨發心修行者」前三从消极的反面说后一从积极的正面说大师坚定的说「本人为一欲学菩萨發真正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优婆塞戒经讲录》)修發菩提心而行六度行便是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二十六年夏天在武院讲〈新与融贯〉又提到这三项意趣所以唯有把握此一意趣才能亲切认识到大师的真面目才能理解大师对国家对佛教的真意趣否则会容易错会大师不是把大师看作离弃佛寺毁乱佛法的革新者就认为是维持古老佛教古旧丛林的人物

时光如此迅速大师的舍报竟是十周年了在这法界同声追念的时节对于大师在佛法中之意趣特引述大师的教说拿来纪念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的大师加深我们对于大师的正确认识

大师在佛法中之意趣看来非常明确而实容易引起误会据大师说他是学發菩提心的学修菩萨行的不是研究佛书的学者不想作一宗的徒裔没有求即时成佛的贪心那么如反过来说研究佛书的学者一宗一派的徒裔求即时成佛的行者就不是真發菩提心的学修菩萨行的如真的这么说那些研究佛书的学者各宗各派的宗师求即时成佛的行人包管会一致的起来反对大师其实大师此番「本人意趣」的宣说是不能依文作解的如迷文执义再也不能体会大师的意趣了

传统的中国佛教近千年来一直在我祖我宗的宗派圈子裡作佛事自宗是至圆至顿至高至妙只要说到我宗如此说我祖如此说就自觉为天经地义而即时成佛的禅宗又几乎代表了佛法的一切到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也渐渐多起来最极端的甚至「非玄奘罗什之译不读非龙树无著之论不求」由于政府的羁縻边疆康藏的佛法泛滥起来即身成佛的动听名词又到处宣扬起来在大师的心境中这些虽都是应时化物的佛法但在现代都只能造成中国佛教的困难不能达成整建如法清净僧团完满發扬大乘来觉人觉世所以大师不单是说明自己为学發真菩提心学修菩萨行以人乘行果趣进向大乘行的大乘心要而要说「不是」「不为」「无求」有著针对现实佛教的对治性唯有从针对佛教偏弊中适应现代机宜中才能认识大师所说菩萨心行的真义

二 为什么「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什么是「研究佛书的学者」大师指说为「从事考稽佛学书籍而研究其义理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之功夫将佛书当学问来研究这样的研究佛书的学者是否一定与發菩提心修菩萨行相违反从修学佛法来说十法行的前八行都是成就闻慧的方便从古代的佛弟子来说「经师」「律师」「论师」的一分都适合这一定义我们不能说这些都是不能学發菩提心行的就是献身心于翻译工作如玄奘等从事于大藏经录的审订如道安道宣智升等编录僧传如僧祐道宣等为圣典的辞句作音训如玄应等——这些都还是功德难量何况是考稽佛书而研究义理呢而且大师自己曾经创议为「华文佛学分科研究编辑」主张「依大藏佛典为原料从各种科学之立场分门別类以为采集之研究更凭其研究之所得而组成各科科学」(《年谱》三〇五页又曾以教理行果来统摄佛学「教」中分「佛教法物之搜集佛教史材之编考佛教经典之校订佛教图书之纂译」(〈甚么是佛学〉)大师在武昌成立世苑佛教图书馆成立「编辑」「考订」二室(《年谱》三四七页如这些而决与菩萨心行不合那么大师为什么又来提倡难道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吗就是考证大师也曾写过〈佛教纪元论〉这样大师的菩萨心行而「非研究佛书之学者」到底意趣何在

大师自己说「本人则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这是大师的特性《自传》(三)说到十九岁时读《般若经》有省从此记忆力减弱而悟力特强大师对于佛法的分析综合贯通不尽是记诵的辨析的大抵得力于领悟这一特性决定了大师对佛学的态度与写作方法然而如「佛学分科研究」「教」的搜集编考考订编纂图书馆的「考校」虽非大师习用的方法也未尝不是自行化他的一道大师在《大乘宗地图释》(一三二——一三三页)说到自利方面有「教理研究」利他方面有「历史研究」所以大师所说的「非研究佛书的学者」是指那些离开自行化他佛教立场而只是当作学问来研究民国十年朱谦之到西湖兜率寺想从大师出家他立意「将所有的佛书批评一过从新整理建设起来」(《自传》一一)这便是佛书研究者的榜样他并不以研究佛学为「自行化他之具」不是看作「振兴佛教弘济人群之方便」所以大师说不必出家介绍他到欧阳竟无居士那裡去这样的研究佛书根本不是学佛不是信解正法还说得上發菩提心修菩萨行吗还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谛流布无论重信重解只要有所偏重就会落入窠臼不能自拔个人如此团体也如此在大师当时的心目中偏重于佛书的研究者动机不一定不好而积习难返每起不良的副作用所以曾告景昌极说「君等乍游佛法之门能执利器(名相分別)以防御邪外固所乐闻若将深入堂奥则当舍干戈而从容趣入之未应持械以冲墙倒壁为事也

一般以为大师是一佛书研究的学者大师也确是深入地研究过但大师的本意却不如此这并不因为佛书研究就不能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是说如离开自行化他的立场便不成其为佛法从如来大觉心中流出的法教无非应时应机使人获得止恶行善或者净心化欲的利益虽然佛教在人间不能没有教典不能没有人研究不能没有人索隐探赜但决不能离弃利益自他的原则专为知识而研求大师把握这一佛法的根本意趣针对当时有人专究佛书的偏向这才宣说他「非研究佛书之学者」的意趣

三 为什么「不专承一宗」

大师又从根本的全体的立场宣示他是学發菩提心行而「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虽然佛教二千多年来侭多發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祖师开宗立教代代相承但大师却不愿如此因为照大师看来「现今所流行的佛学实源于二千数百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有了因时因地因人的许多变迁然直溯释迦牟尼大觉心海的源头我以为只是圆明了无始终无边中的法界诸法实相——宇宙万有之实事真理——体现为以法界诸法为自身以自身为法界诸法的法身又完全的开显表示出来以之教导无数世界中有成佛可能性的种种众生之类使皆得成就无上大觉一样的圆明法界诸法实相且体现为无尽无碍的法身而并非后来许多支流派別的传说」(〈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大师直探佛法的本源也就是归宗于释迦牟尼佛的觉源在这佛法所从来的释尊觉海中有什么宗派可说所以大师的佛法观真是道地的佛教而不是各宗各派的祖师教当然各宗各祖的教说也还是推本于佛陀

为什么会有宗派佛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性施设教法就有了诸乘的差別大师在〈新与融贯〉的开示中说到印度中国日本的宗派而后断论为「宗派之所以兴起者差不多都是以古德在佛法中參研之心得为根据适应时机之教化上而建立的佛世的诸乘后世的诸宗无非为了化度众生应机说教但是「佛之现身人间应机说法而听法承传之人当即不免各有偏胜」(《优婆塞戒经讲录》)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它的特胜也就各有它的偏颇所以专承偏宗会造成高推自宗鄙弃他宗的风气鄙弃了一分结果是削弱了佛教的全体这点大师曾明白说出「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參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別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鄙弃余法的结果「中国至清季除參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菩提道次第广论序〉)所以应时应机的宗派有它的价值有它的适应但如鄙弃余法局促于宗派圈子一定会利弊參半發展到弊多于利如禅宗与净土宗等不能说没有特胜只是由于鄙弃余法结果削弱了中国佛教弄到空疏媕陋的地步了解这一理由对于大师《中国佛学》的末后一章——〈夺禅超教之净〉从蕅益学人以下到近代印光大师的专弘净土评为「充其类而一转大可成为在家净土行之日本真宗」「殊有进为纯信弥陀他力之真宗可能然尚期命终往生而无真宗——信成已生还化利他之行则所短远矣」才不会感觉奇突

大师不愿为专承一宗一派的子孙是从超越宗派的本源性随机应化的全体性立论大师这种意见有点近于宗喀巴大师的说法「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別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菩提道次第广论序〉)大师的激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因为他的三士道说与大师一贯主张的五乘共法(下士人天乘)三乘共法(中士声缘乘)大乘不共法(上士菩萨乘)有著同样的意趣所以在应机设化的方面随机应化而不限一宗如说「各宗派法门皆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借以通达究竟觉海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机施设而不专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碍」(〈新与融贯〉)在贯摄佛法起解成行的修学次第方面则能摄一切佛法条贯为「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不舍一法而同趣大觉大师的意趣如此所以与局狭的宗派门徒不同

大师对于佛法的看法自己说有三期第二期就是「上不征五天下不征各地」(〈整理僧伽制度论〉)的中国大乘八宗平等说认为八宗的境与果都是平等的只是修行方法有差別而已所以说「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胜点不可偏废更不能说此优彼劣彼高此下」(〈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大师当时确有促成八宗一致复兴的意图所以对中国久绝的密宗特別提倡得热心不过虽不能说八宗有胜有劣然对各宗徒裔的固蔽高推自己大师也是从来不客气的特別对那「男女混杂」「僧俗颠倒」的密宗更不惜引起长期的论诤关于八宗平等想提到两点大师去世了由于大师的伟大八宗平等也时常被人应用起来例如如有人对宗派略有评论就高举「八宗平等」认为不应该批评等到转过身来还是高推自宗鄙弃余法的老调这种办法根本违反八宗平等的精神八宗平等还不是大师的晚年定论

大师第三期的思想系从欧美游化归来才更明确的吐露出来民国二十年八月在北平讲《大乘宗地图释》就讲到「最近所创世界佛学苑其研究佛法之根据又较吾昔根据华文者大有扩充大师的晚期定论不是八宗平等而是「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这一晚年定论约教法来说归宗于佛本虽同于前期而三期三系不再只是华文佛教更扩充为以华文佛教为本贯通简持巴利文系与藏文系佛教成为世界性的佛教了约理法来说理之实际与三级三宗已经是摄八宗为三宗不再谈八宗平等不再想八宗一致复兴了约行法来说行之当机同于前期而三依三趣不但条別行法的根本特性而且明确揭示现代中国所应该弘扬的佛教显出大师佛化运动的真正面目可惜得很大师在民国二十年后虽多少说出由于抗战军兴一般人——尤其是陷区内的佛教同人多与大师此一思想脱节所以胜利归来在今日台湾还有人在推仰大师的八宗平等要知大师从欧美回来对研究法就有重大的修正大师已综合为「中国台贤禅净密系」或「法界显密系」综合为法界圆觉宗而说「今后研究佛学非复一宗一派之研究当于经律论中选取若干要中之要作深切之研究而后博通且融会一切经律论成圆满精密之胜解」(《大乘宗地图释》)「作一系一系的专门研究才能精深专一才能做到登峰造极升堂入室」(〈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从此可见大师的晚期定论不专是中国文系的大乘八宗平等不再是分宗研究普遍發扬而是会三大文系的佛教统贯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法相唯识学法性空慧学法界圆觉学的三大系超出宗派而归于佛法一本那裡是宗派徒裔所能想像的

四 为什么不想「即时成佛」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在大师宣示的意趣中这是最为难解最易引起常人疑毁的一项因为發菩提心修菩萨行目的是为了成佛那为什么不想快速成佛而称急求成佛的为贪心呢

这一意趣还得从「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说起大师说「直溯释迦牟尼大觉心海的源头并非后来许多支流派別的传说」(〈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印度传来的一切教法大师是有深刻独到见地的如说「无上大觉海中流出来的教法为了传持者及入世应机的各有偏胜由迦叶阿难等承持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无著世亲等弘传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花生等传承则成后期密法」(〈新与融贯〉)现今所流行的佛法经典的传出有著传承者根机的差別性时间的先后性初期小乘与中期大乘大师以为「一切经律皆源本佛所宣说之声教由佛徒历次结集而成」(〈佛法僧义广论〉)有时说「释迦佛陀时方便为说人无我的小乘法适应当时印度思想的机宜然佛陀同时与曼殊师利及弥勒等一二大心深智者则直说其自证的法界五百年后虽由龙树无著等發见了曼殊师利与弥勒等所传的佛说成了印度大乘思想的發展时代」(〈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人生观的科学〉也说「释迦出世的本怀见于《华严》《法华》其始原欲为世人(凡夫)显示一一人生等事实三真相俾由修行信心进趋人生究竟之佛乘无如仅有少数大心凡夫若善财童子等及积行大士若文殊普贤等能领受其意这可见显教大乘虽遍通十方他界有无数菩萨听受而此土却仅是少数大心凡夫深智菩萨所承受的怪不得初期佛教成为「小行大隐」的局面如来不得已而说声闻乘末后又引令回心向大实为迂回进入大乘的方便第三期佛教的密宗盛行大师的看法与前期多少不同如说「龙智菩萨等出来弘扬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风习都融摄进来」(〈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虽谓因龙猛大士依法身塔之象征悟证法身遂为创真言秘密金刚法之开祖亦无不可诸咒印形仪则固多随时随处收编世间所流行者而不足深究也」(〈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这似乎确认密宗为后起的多杂有婆罗门等神(天)教内容

从教典说有著传承者的偏胜与因时因地的适应性如上所述如从教法说释迦佛的本怀原意在由人而直向佛道「天与声闻缘觉之三阶段乃由人不走遍觉的路所歧出之三种结果」(〈人生观的科学〉)其实天与声闻还是要引向佛道如依声闻(缘觉)行果及天乘行果而入佛道就是大师所判的第一千年「依声闻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第二千年「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声闻行果的急求解脱为第一千年的风尚大师说「禅宗出于第一期的末叶附属于第一期」第二千年的代表者「是密宗净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净土宗如兜率净土即天国之一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声闻行果与禅宗密宗与净土宗都是急求趣证的都属于不能由人而直向佛道的胜方便不知道由人道而修信心直向佛道「正是佛教的真面目」(〈人生观的科学〉)大师条析教史的發展根性的特点直探佛陀本怀揭示出大乘佛法进修的直道坦道

大师抉择佛法的基本思想经这样的简单叙述才能明瞭大师「不求即时成佛」的意趣大师说「佛法原不拘限以现身此世为立足点乃普为法界一切众生而發心盖以佛法观察一人与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如帝网之重重无尽因此佛法不是为此一人生与此一世界而起」(《优婆塞戒经讲录》)大师此一宣示说明了大乘法的真谛菩萨發心修行遍为一切众生遍净一切国土遍礼一切诸佛遍学一切法门遍断一切烦恼遍达一切事理一切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到达究竟圆满如《华严经》说的佛果与菩萨行是怎样的高尚圆满所以经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不为自己不求速成表达了菩萨行的真相一般看起来释迦佛是即身成佛的是「父母所生身直登大觉位」但成佛岂能速成据释尊自白是经三大阿僧祇劫行因而来依龙树说佛道实是无量无数阿僧祇大劫行因而成就的大果当然不是小因所成但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一般人所能承当这样佛陀的方便教就不能不施设起来

大师说「释迦佛陀时印度的思想是以个人解脱而得到自我独存为风气的佛陀处此环境中几乎无可宣说然不说法则觉世悟人之大愿无由得达乃方便为说人无我的小乘法」(〈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小乘是厌离心切急求自身解脱的经佛方便教导于是四果圣者纷纷出现佛被称为多陀阿伽陀(如来)阿罗诃(即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正遍觉)声闻圣者也称为阿罗汉认为自己的究竟解脱与佛平等这要到法华会上佛才使他们知道过去所证到的只是半途的化城不是究竟的宝所宝所还在前途经此声闻行果的解脱生死不是无益的因为不必再为自己的六道生死而忧心了从此發心向道直至宝所一到大乘佛教时代大家都希求成佛不再求阿罗汉(这虽也是佛的別名但在习用上成为小乘偏证的果号)然而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结果佛果是希求到达菩萨大行却不愿承当佛法中的方便教又有施设的必要了

中国禅宗自以为最上乘直体佛心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为标帜依大师的论判「附属于第一期」的确「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的急证倾向清净无为的山林气息都与声闻乘大同而禅者坐亡立脱的作略与阿罗汉自在舍寿的风格也极为吻合不过声闻自称阿罗汉与佛阿罗汉解脱平等而禅者则自称成佛与佛心心相印而已禅者虽大抵近于「依声闻行果而趣向大乘」但「由了达一一人生等事实三真相归佛法僧信业果报修十善行厌取作舍坏苦以阶进佛乘者中国之少数禅师若百丈永明等及少数居士若庞蕴等颇得其真然居极少数人而即为我今所要极力提倡的」(〈人生观的科学〉)百丈是适应时机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实行者永明是「万善同归」的禅匠庞蕴为不废人事的居士所以大师称誉为确能体得由人乘而直向佛道的真义大师对禅宗是相当尊仰的但真能直探佛陀本怀依人生修十善行而进向人生之究竟也只是少数人而已

但是像法时代人根转钝有的觉得不但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禅思精微也不容易修证如现身不能成就一息不来岂不又要轮回生死茫无了期所以索性不求见真断惑求生天国一般的极乐世界做到尽此一身不再退堕的往生净土法门声闻是自以为究竟如佛而不知是先在化城裡休息安乐一下净土行者是知道往生净土并非已经究竟如佛但在诸上善人同会一处的良好环境下终于要「见佛悟无生」决定能趣向大乘而不再退失的所以大师称誉为稳当中的稳当等于保险法门但有些人觉得非成佛不可而身命浮脆学成不易所以重视此血肉之躯想把此血肉身以修精炼气等秘密修法成天色身依此天色身而进趣佛果这些都是希求佛果而不愿承当菩萨的大行难行不能即此人生修十善行以进向人生之究竟而企图急速成就于是一心一意的求阿罗汉(佛的別名)求佛而却转向声闻行与天行虽然禅密等也有發菩提心的但为了「求己利」「求速成」的意欲所娆乱菩提心行也多少打些折扣了所以大师以凡夫身来学發菩提心学修大乘行坚决的放下那「即时成佛的贪心」

无论为依声闻行果或依天乘行果以向佛道佛法的殊胜方便都是大有利益的如证入声闻罗汉生死已了或真能明心见性真能往生净土真能修成天色身即使没有成佛也不会再为生死升沈的苦迫而担心了然依教理说声闻回心向大由于自利的积习深重悲愿不充进修远不如直入大乘道的迅速如净土极为稳当但据《大阿弥陀经》说净土修行百岁不如秽土修行一日可见在净土的趣向佛果反而比秽土修行的稽缓了密乘的成佛虽未见缓成的教说但《大日经》说「劣慧所不堪兼存有相说」可见修风修脉男女双修也只是方便引导而已希求成佛的不是厌离心深便是贪嗔习重(密)不是专为自己便是偏重此生这才急求稳当佛是阿罗汉我也要成阿罗汉佛是佛我也要立即成佛一心想成佛而不顾佛陀因行的遍为一切众生而發心于是求稳当求速成稳当了些却不知道走了迂回的歧道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大器晚成」可作为急求成办者的座右铭

为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而退心或不欲退失而求速成都是病在专为自己专重现在请听大师的开示「發心修学佛法者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超出一切时空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须刻期求证因为刻期追求大抵为满足虚荣心所驱使而著相拘求非仅心量狭小且未免反增烦恼耳佛法中虽有为接引一类夸大之众生或激發一类懈怠众生施设即身成佛立地成佛等假名但本人提倡發长远心修自悟悟他行不怠不息而不以此类假名而掀起刻期求成之贪心」(〈新与融贯〉)

五 「学菩萨發心修行」之真意

经过了三类的简別大师对于佛法的意趣——「为学菩萨發心修行者」的真意义才能明确地认识大师所说的学菩萨發心修行是直探释迦的觉源——佛的人间成佛施设教化实以人类为本位的要人直从人乘以进趣佛乘的而天与声闻缘觉只是不肯趣向大觉而分出的歧途如佛灭一千年依声闻行果而趣大乘佛灭第二千年依天乘行果——天色身天国土而趣大乘虽一样的称为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而都是不见释尊人间设教的本怀不能依人生修习十善完成信心直趣于人生究竟的佛果所以著重自己著重现生与「普为一切众生而發心」的菩提心行要经极长时期才能圆满不合

依声闻行果天乘行果而趣大乘为佛法的胜妙方便佛菩萨的慈悲设化使无量数人發菩提心护持信心而不致退失所以并不因迂曲方便而是可訾议的反而是应该赞叹但到现在虽然「一二期的根机(真能现身证声闻果现身成天色身死后生极乐国)并非完全没有不过毕竟是很少数了」而且「依天乘行果修净密就最近的趋势上观察修天乘行果这一著也不适时代机宜了」又说「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唯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这样大师从上契佛陀本怀下应时代机宜的立场抉择而提示了「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法门这也就是大师所说「学菩萨發心修行」的意趣所在

大师的学菩萨發心修行有两大特色融贯佛法渐次趣入这是针对宗派徒裔与即时成佛的兹录〈新与融贯〉的解说「本人认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能贯通五乘三乘及大乘教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者便是菩萨所以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發心修行本人还不能如菩萨那样發心修行现在是学菩萨的發心学菩萨修行今人不知此义每每稍具信行马上心高气傲自命成佛不知少分之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尚未做到呢经过十千大劫修行六度万行才为真正初發心菩萨所以本人亦为愿学菩萨發真正菩提心而修行六度万行者

大师的学菩萨發心修行从适应时代而施设教化来说即是「人生佛教」是著重于發心修行的立场著重于人乘行果而趣入大乘行的〈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有过综合的说明「(释尊)正转之法轮端在修超欲界之梵行——戒证出三界之涅槃——定慧解脱此因应受佛化之众善根深厚机感殊胜一唱善来即成比丘一悟法要即成罗汉而大乘菩提行果则再依出三界涅槃为基址大而化之胜进而究竟之此观之《法华》所开显者固甚彰彰也龙智等兴行密教旨在修神仙咒术行成欲界天色身设非菩提心般若慧则失其为成佛之方便然虽盛流于印度而汉族则格于原有之礼俗儒化传入而不受行历梁唐而变通者別成禅宗净土宗禅宗的悟心上追梵行涅槃其寄身于自耕自食的农林生活即下启末法期的人间佛教净土宗传日本再变为真宗弥切合人间生活而锡兰缅甸暹罗等传初五百年佛教余绪薄周民众后亦成善信男女通俗教化而像法期密教印度灭于回教之侵入西藏失帝王护持则亦将由无民众基础而致隳堕外蒙即其前车之鉴由此种种故正法期超欲梵行及像法期即欲咒术皆将退为旁流而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锡兰等地律风虽有切近人生者然侧尚离欲出世对人世资生物用及人群治理救济均鲜积极的心行西藏密宗对资生济众虽较有积极精神然以习修欲界天身而迷信多神甚违近代思想日本真宗似为开末法人生佛教之最前进者然托弥陀净土安心又何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唐代禅宗更切人性惟亦嫌侧重唯心而绌于利物治生耳然主唐代禅宗并辅锡兰律行以安心立僧主日本真宗并辅西藏密咒以经世济生庶可为末法期集起人生佛教之要素矣故应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發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这可见大师是尽摄过去佛教——各时代各地区各宗派的精华使發达人生进化成佛而符合于佛法的真面目在自行方面大师是重视律仪教理禅观作系统的学历程序对依律的集成清净僧团依禅以彻证心源依研究教理(三级三宗)而获得佛法圆满之贯达随时流露出赞美的法音然在大师的菩萨心行中这是發心修学的一贯程序而不是分宗裂派高推自己而鄙弃余法的这一学程的修学——依律仪明教理悟心地便是大师理想的僧伽教育大师理想的菩萨学处但大师又重于入世利济在这点上觉得日本真宗与西藏密宗也有可取的地方菩萨学处的修学过程中「或为僧或还俗皆可听自决而还俗即可为入工政各界之佛教信徒」「住僧的出家菩萨可随缘改良各处僧寺其还俗之在家菩萨可深入各种社会以为本佛教精神施佛教教化之社会改良家」(〈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依人乘行果以趣进修大乘行就是从此菩萨集团而达成如失去佛化的经世济物的大用律仪教理禅观都不能完成人生佛教的理想所以「人生佛教之正体保持于菩萨长老僧而人生佛教之大用则寄托于社会改良家」(〈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大师的建僧运动看作整兴佛教發扬佛教来救世界的中心工作最初是著重于整理僧伽制度晚年则代以菩萨学处菩萨学处通于僧俗但佛教的主体还是如法清净的菩萨僧无论从建僧从人生从救国救世界在大师初出关时对密宗曾有过异常热心的提倡但后来认为像法时代的天菩萨行是不应机了因为从密宗的应机来说「密咒原以应化非人的天龙八部之佛教为主而八部中尤以药叉部为主依此密咒部之特要部而發展佛亦成为夜叉部之佛印度之修长寿修五通者大抵皆修药叉法而中国道教之丹鼎符箓诸术亦夜叉法之流耳知密咒乃八部众或夜叉众为本位之佛教则知其仅可为人间佛教(即人生佛教)之助行也」(〈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

大师在佛法中之意趣非研究佛书的学者是反对非学佛的研究态度不为一宗的徒裔是探佛本原总贯各时代各地区各宗派的佛教成为进入佛道的修学过程反对偏宗的削弱中国佛教没有求即时成佛的贪心正是本于依人生增进而直趣大乘行的佛道也因此而超脱了声闻行天行的专为自己专重现在这样大师正面的吐露其意趣即学菩萨發心——發长远心發广大心学菩萨修行——六度四摄也唯有依人生增进而进趣佛乘才吻合佛心适应时代这就是「人生佛教」「菩萨学处」大师的心行归结于这样的偈颂——「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校注

[A1] 民国四六年撰
[A2] (ref taixu::vol:29;page:p89)
[A3] (ref taixu::vol:18;page:p32)
[A4] (ref taixu::vol:29;page:p116)
[A5] (ref taixu::vol:29;page:p118)
[A6] (ref taixu::vol:29;page:p118)
[A7] (ref taixu::vol:1;page:p528)
[A8] (ref taixu::vol:16;page:p19)
[A9] (ref taixu::vol:16;page:p20)
[A10] (ref taixu::vol:16;page:p22)
[A11] (ref taixu::vol:16;page:p23)
[A12] (ref taixu::vol:16;page:p20)
[A13] (ref yinshun::vol:13;page:p305)
[A14] (ref taixu::vol:1;page:p267)
[A15] (ref taixu::vol:16;page:p20)
[A16] (ref taixu::vol:29;page:p237)
[A17] (ref yinshun::vol:13;page:p385)
[A18] (ref taixu::vol:9;page:p1285)
[A19] (ref taixu::vol:2;page:p926-927)
[A20] (ref taixu::vol:1;page:p446)
[A21] (ref taixu::vol:16;page:p21)
[A22] (ref taixu::vol:30;page:p777)
[A23] (ref taixu::vol:30;page:p778)
[A24] (ref taixu::vol:2;page:p752)
[A25] (ref taixu::vol:2;page:p753)
[A26] (ref taixu::vol:30;page:p779)
[A27] (ref taixu::vol:1;page:p447)
[A28] (ref taixu::vol:1;page:p514)
[A29] (ref taixu::vol:1;page:p519)
[A30] (ref taixu::vol:1;page:p525)
[A31] (ref taixu::vol:17;page:p26)
[A32] (ref taixu::vol:1;page:p512)
[A33] (ref taixu::vol:17;page:p608)
[A34] (ref taixu::vol:5;page:p881)
[A35] (ref taixu::vol:5;page:p1010)
[A36] (ref taixu::vol:1;page:p504)
[A37] (ref taixu::vol:2;page:p927)
[A38] (ref taixu::vol:1;page:p446)
[A39] (ref taixu::vol:1;page:p298)
[A40] (ref taixu::vol:2;page:p927-928)
[A41] (ref taixu::vol:23;page:p39-40)
[A42] (ref taixu::vol:1;page:p517)
[A43] (ref taixu::vol:15;page:p2920)
[A44] (ref taixu::vol:23;page:p40)
[A45] (ref taixu::vol:1;page:p526)
[A46] (ref taixu::vol:1;page:p527)
[A47] (ref taixu::vol:23;page:p39)
[A48] (ref taixu::vol:16;page:p22)
[A49]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CBETA, T19, no. 945, p. 119, b17)
[A50] 《金刚顶瑜伽中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卷1「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CBETA, T32, no. 1665, p. 574, c22)
[A51] (ref taixu::vol:2;page:p927)
[A52] (ref taixu::vol:23;page:p40-41)
[A53] 《万善同归集》卷1「万善同归集」(CBETA, T48, no. 2017, p. 958, a20)
[A54]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2「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刹中为善百岁」(CBETA, T12, no. 364, p. 338, b20-22)
[A55]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7〈5 真言事业品〉「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CBETA, T18, no. 848, p. 54, c25-26)
[A56] (ref taixu::vol:1;page:p447-448)
[A57] (ref taixu::vol:1;page:p528)
[A58] (ref taixu::vol:1;page:p448-449)
[A59] (ref taixu::vol:24;page:p458-460)
[A60] (ref taixu::vol:24;page:p462)
[A61] (ref taixu::vol:24;page:p463)
[A62] (ref taixu::vol:15;page:p2897)
[A63] 完【CB】成【印顺】
[A64] (ref taixu::vol:32;page:p25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24)
关闭
华雨香云(卷2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