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成唯识论序

《成唯识论》代表了西元七世纪初印度瑜伽大乘的正义在瑜伽大乘中这是最具权威性的集大成的论书

论到印度的大乘佛学不外乎空有二轮——中观与瑜伽空有二宗都从禅慧的修证中来都是以「正理」来阐明真义安立现观次第作为趣入大乘的轨范在住持正法适应时代的意义上二宗有著一致的倾向那就是尊重初期的佛法从深一层的解说中成立时代的佛学引导当代的大乘佛教离偏失而归于中道龙树的时代是「一切皆空说」盛行的时代龙树以缘起为宗發挥缘起无自性空说也从空义来成立缘起弹斥了实有自性说方广道人的一切都无说迷恋「梵王旧说」(婆罗门教的旧说)的「心常」说而归于一切法即空的缘起中道论弥勒的时代是「境不成实」与「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思想流行的时代瑜伽大乘的特色是以刹那生灭的恒时相续的「一切种子心识」为依以种子为缘起来成立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是甚深秘密的钝根不能依空而立一切法引起了偏见或诽毁深刻的损害了佛法所以依「异法是空异法不空」「假必依实」说宗承《解深密经》的三性三无性说而破斥「恶取空者」由心性本净而来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解说为「心之空性」「心之真如」正智属依他起性是无漏种子(种子是刹那生灭的)所生起的这样「常心」与「常智」的经说被导归于有为生灭的缘起论的正义虽然中观是三世幻有者自空论者瑜伽是现在幻有者他空论者有著教学上的根本区別然在适应时机遮遣「恶空」与「常心」归宗于释尊本教——缘起论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这所以中观与瑜伽在印度大乘佛教界被公认而处于主流的地位

弥勒的瑜伽大乘是由无著传述出来的根本在广明三乘的《十七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在〈意地〉中说明心有漏与无漏种子确立瑜伽唯识学的根本在〈菩萨地〉的〈真实义品〉中阐明了性相空有的正义其次抉择〈本地分〉而作〈摄决择分〉(可能有无著的见解在内)对阿赖耶识的理论证明依阿赖耶识而安立流转与还灭的道理更明确的表达出来广引《解深密经》对于三性三无性「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作了更广的抉择还有〈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特別是〈摄事分〉为《杂阿含经》与《波罗提木叉经》的抉择承受初期佛法的精义进一步的安立大乘瑜伽与唯识学这一根本的原始的唯识学的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弥勒还有称为「分別」的三部论——《中边分別论》《分別法法性论》《分別瑜伽论》(未译)都在共三乘的基石上安立大乘的唯识学

无著传述了弥勒学又总括《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与〈摄决择分〉的要义而作精简的《显扬圣教论》这是弥勒学的整理此外无著还有自己的论书主要是称为「大乘」的三部论依《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造《摄大乘论》以十种殊胜来总摄大乘要义是大乘的「摄」论依《阿毘达磨大乘经》(及《瑜伽师地论》)造《大乘阿毘达磨集论》这是大乘法相的「集」论依《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取大乘经说而明大乘唯识造《庄严大乘经论》(旧译名《大乘庄严经论》本论是无著所造依吕澂考定)这是大乘的「庄严」论在无著的论书中更多的引用经部师说风行当时的如来藏说在《庄严大乘经论》中也有所引用然依「性种及习种」安立「种姓差別」有毕竟不般涅槃的无性人可见如来藏是心的空性缘真如境起无漏智是所缘缘而不是无漏功德的因缘性关于唯识的体系安立如《庄严大乘经论》的「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光是显现的意思)这是依阿赖耶种子心识现起所取的器世间根身能取的末那五识意识如《摄大乘论》的以「阿赖耶为义识」依此而现起的「所受识」(六尘)「身识」是「相识」「身者识」(末那)「受者识」(无间灭意)「能受识」(六识)是「见识」阿赖耶识重于种子由此而起的「相识」(所取)「见识」(能取)一切都是识一切以唯识为性这一思想系演为后代的「一能变」说无著的论书在时代佛教的影响下重大乘重唯识在所依的契经中特重《阿毘达磨大乘经》

无著發展了唯识学无著的弟子(也是无著的亲弟)世亲给予更严正的叙述世亲对说一切有部系的论师与经师的法义有最充分的理解(如《俱舍论》)到了无著晚年才回心大乘世亲造了很多的大乘论解释大乘经的如《十地经论》《宝积经论》等解释大乘论的如《中边分別论》《摄大乘论》《庄严大乘经论》的释论(依吕澂考定《大乘阿毘达磨集论》由世亲弟师子觉造释论)创作的论书主要有称为「唯识」的两部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都是颂文《唯识二十论》重在破斥离心的外境实有说而《唯识三十论》成立一切唯识现的正义无著论的成立唯识以阿赖耶种子识为本现起相识与见识似乎从一心而现起一切极可能踏上一因论的歧途所以世亲晚年所作的《唯识三十论》依「三类识变」立论重视摄持种子的阿赖耶识现行这是《解深密经》的传统弥勒学的本义如《中边分別论》以「虚妄分別」为依他起性「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別」依他起并不限于阿赖耶识说到识变「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真谛译作「本识生似彼」解说为一能变说而梵本但说是「识」)这与〈摄决择分〉所说「略说有四种业了別器(「义」)业了別依(「有情」根身)业了別我业了別境业此诸了別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別不应道理」相合阿赖耶识了別器界与根身末那了別(执)我六识了別六境从三类识来说变现说了別所以依阿赖耶识而现起一切或说依心心所而变现一切其实都是「各从自种子生」不离识的唯识学明确的不同于一因论在无著论的唯识学中重在赖耶与末那这是需要论证的要点《唯识三十论》继承了《瑜伽师地论》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门来分別五识与意地的传统结合无著论的精义而以十门等来分別阿赖耶识末那识与六识瑜伽大乘的唯识学到达了更完整的体系

在唯识学的流传中虽然有随顺《摄大乘论》一意识师的学系如真谛三藏所传的有随顺《庄严大乘经论》依如来藏(法界)而明大乘行果如坚慧的《宝性论》(这二系都不会说从真净心而生起无明)然此后唯识大乘的弘扬主要是依世亲的《唯识三十论》传有十大论师的注释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世亲的弟子中安慧是精通阿毘达磨的学者著有《唯识三十论释》现有梵本及西藏的译本陈那是新因明的建立者所以这一学系有「量论」(认识论)「因明论」(论理学)的特长陈那的弟子护法著《唯识二十论释》(名《唯识宝生论》)《唯识三十论释》护法的弟子戒贤在玄奘到印度时是一百多岁的老上座被那烂陀寺的学众尊称为「正法藏」戒贤的弟子中也有《唯识三十论》的注释玄奘所传的唯识属于这一学系以护法说为宗而撷取诸大论师的精义糅合为一部《成唯识论》这是代表那一时代集唯识学大成的论书

从世亲到戒贤玄奘的时代有二百多年了在这长期中论师们引起了种种问题提出了种种的解说经典方面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结合的如《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等也非常流行唯识(唯心)法门有了种种的异说反映在中国佛教界就是地论宗摄论宗与玄奘所传的唯识宗立说不同玄奘去印度求法动机是「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他的疑惑是「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诤论莫有匠决玄奘是想直探唯识的本源——瑜伽《十七地论》以抉了当时中国唯心大乘的论诤玄奘是传大乘唯识学(被称为唯识宗)的而重心在《瑜伽师地论》所以玄奘见到木叉毱多就问「此有《瑜伽论》不玄奘亲近戒贤戒贤为了传授《瑜伽师地论》而没有舍身玄奘也就请讲《瑜伽师地论》在那烂陀寺五年中「听《瑜伽》三遍」等到玄奘回国是贞观十九年正月五月九日开始译《大菩萨藏经》而在五月十五日同时就翻译《瑜伽师地论》玄奘传唯识学而所重的是《瑜伽师地论》是以弥勒瑜伽的根本大义作为大乘唯识正理的准绳

弥勒论是唯识学的原始说无著论發展了唯识学受时代的影响略有一心论(一能变说一意识师心所即心似现说)的倾向世亲论立「三类识变」说而复归于《瑜伽师地论》的体系西元五六世纪不但唯识的异义众多阿赖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倾向也越来越显著玄奘承受了护法戒贤的学说融通陶练了契经的有余说十大论师的异说精密抉择(玄奘曾从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而集唯识学的大成这就是《成唯识论》《成唯识论》不说如来藏以「心之空性」说心性本净是世亲《唯识三十论》的立场符顺于弥勒《瑜伽师地论》的本义《成唯识论》的内容极其广大辨析极其精密虽摄取了众师的异说种种论义而对弥勒的瑜伽唯识来说是极其纯正的这部代表西元七世纪初唯识大乘正义的圣典贯通《阿含经》《般若经》而没有转化为本体论的圣典留下了永久的不朽的价值

中国是大乘佛教国对佛法有过卓越的贡献并影响了日本越的佛教中国所發展的唯心大乘是本体论的如华严宗说「性起」禅宗说「性生」(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还有天台宗说「性具」与缘起论为宗本的玄奘所传的唯识学并不相同中国的大乘佛教有它自己独创的特色然从承受于印度的大乘来说那就不是台而是中观(三论宗)与瑜伽(唯识宗)了

佛教进入了世界佛教的时代中国佛教界要發扬中国所發展的也应發扬中国所保存的从印度传来保存了印度佛学的胜义而为今日中国所独有的圣典将之贡献于世界应是中国佛教徒的责任中国所保有而为其他佛教界所没有的最重要的是中观系的《大智度论》瑜伽系的《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西藏也有译本还有梵本的〈菩萨地〉)还有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太虚大师曾经提议把这三大部译为藏文并由法尊法师先译《大毘婆沙论》(没有完成)也就是对中国佛教宝藏的珍重

民国五十六年秋天中华学术院召开华学会议香港韦兼善教授来台湾出席会议终了来静室相访取出所译的《英译成唯识论》告诉我译为英文本的经过并请我写一篇序我钦佩韦教授为学的精诚并为这部华文佛教所保存的代表唯识学正义的论书将传布西方而欢喜我想还是略叙瑜伽唯识的源流以确切说明《成唯识论》为继承弥勒瑜伽正义的论书以表示我对《成唯识论》的赞扬对韦教授译为英文的钦仰民国五十八年九月一日印顺序于台北报恩小筑


校注

[A1] 民国五八年撰
[A2] 《央掘魔罗经》卷2「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CBETA, T02, no. 120, p. 527, b28)
[A3]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7, a16-17)
[A4] 中边分別【CB】分別中边【印顺】(cf. 《中边分別论》卷1(CBETA, T31, no. 1599, p. 451, a3))
[A5] 摄决【CB】抉【印顺】
[A6] 《大乘庄严经论》卷5〈12 述求品〉(CBETA, T31, no. 1604, p. 613, c27)
[A7] 《摄大乘论本》卷2「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CBETA, T31, no. 1594, p. 139, a6-7)
[A8]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依止虚妄分別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CBETA, T31, no. 1600, p. 465, a1)
[A9]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5, a17)
[A10] 《辩中边论》卷1〈1 辩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c9)
[A11] 《中边分別论》卷1〈1 相品〉(CBETA, T31, no. 1599, p. 451, b7)
[A12] 《瑜伽师地论》卷51(CBETA, T30, no. 1579, p. 579, c3-7)
[A13] 《瑜伽师地论》卷5(CBETA, T30, no. 1579, p. 301, c5)
[A1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53, p. 222, c5-6)
[A1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CBETA, T50, no. 2053, p. 225, c16-19)大乘=他化【元】【明】〔大乘〕-【宫】=化他【甲】诤=争【宋】【元】【明】【宫】
[A1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CBETA, T50, no. 2053, p. 226, c23)
[A17]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卷1(CBETA, T50, no. 2052, p. 216, c6)
[A1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49, a20-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香云(卷7)
关闭
华雨香云(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