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之学,植基于《阿含经》,弘广于《般若经》,经续纷陈,难可详究。其能抉择而显了之者,中观与唯识尚矣!晚期镕铸为真心说,始渐异从来之学。传入我国,真常唯心之说独张。隋唐间异采纷呈,成八宗之瑰奇。唐宋化流日本,初无异于唐宋之旧。迨专取信愿之说出,乃迥乎別矣。近代日本学者,详考深究,每有所發,虽众途并进,要不外归宗于真心及信愿之学也。
李居士世杰,游心佛法,笃志大乘,其研几之勤、思辨之精,求之我国佛教界,不数数见也。近出其本于中华旧说、日本新论,深究而贯之于「一心」之心得,成《中国佛教哲学概论》,将以行世。虽未及览其全文,然法苑义林,足备教界及社会学者之研考,则确乎无可疑也。
《中国佛教哲学概论》之组织,以「宇宙本体论」、「宇宙现象论」,说三论、唯识、天台、贤首;以「人生解脱论」,说密、禅、律、净,八宗之大义备矣。佛法初无间于大小显密也,要不外乎教证二门,亦即信解行证。教法为信解,明宇宙人生之现象(相)、现象之真相(性),即相而契性之契证、依证而成之圣德。证法为行证,则基信解而持行之道要,达于解脱圣德之实证也。性相显密,莫不备此,故可谓无性相而不涉行证,无行证而不明性相,固难以性相及行证而判论诸宗。本书殆以义承日本学者之绪余,或以用为哲学之说明,故如此耳。
《中国佛教哲学概论》究义深彻,叹为希有。然更有可称叹者:一、我国为大乘第二祖国,阐發之精深博大,世无伦比,宜其为教界所宗仰、国族所弘护。然一以文义深隐,学者每有门墙万仞之叹。又以旧来理学之徒,偏以禅学拟佛法之全,隐蔽法门,渐致式微。今备论乎八宗,如罗列众宝,各呈奇采,乃知佛法之不仅禅也。文又简而义明,学者宜可依之以渐入佛法矣。
二、佛法或说「唯心」,然非谓无物也,特以一切法不离心而安立,心为一切法之摄导者耳。故究极言之,即空即幻,心色缘成而无碍,初无违于法界平等、一色一香之为中道。或说本性(本体),然非谓穷推冥际,立本体而依之以發生、依之以开展;特以迷情滞于事相,举性以导其悟法相之本空,直显真实相耳。故究极言之,法性无碍于缘起,缘起不异乎法性,性相不一不二,何依何起耶?然世之学者,每以俗说之唯心论、本体论拟之。本书说一心、说本体,不蔽于世学而每显佛法之真,其功德不可量也。山居拉杂书此,用志随喜赞善之情云尔。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3 册 No. 23 华雨香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