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典中,有两部以在家身分而弘扬佛法的经典,受到非常的推崇。一部叫「居士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一部叫「夫人经」,就是《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尤其是《胜鬘夫人经》,以「在家」、「女子」、「青年」的胜鬘夫人为中心,对于重视「出家」、「男性」、「老年」的小乘佛教,成一显著的对比。
从信行来说,佛法是一切人的佛法。从弘扬来说,佛法也不是专属于出家的。在这娑婆世界,释尊适应时地的机宜,而有出家制。清净修行,专心宗教,成为佛教的中心力量,当然是应该尊敬的。但从来偏颇的發展,引起很多的误会:或以为弘法是出家人的事;或以为护法是护出家人的法。偏以出家身分为典型,所以学佛的,不是志愿出家,就是在家修行,不再从事在家的事业,每每引起社会的讥嫌。不知道佛法的利益众生,是要普遍到每一阶层、每一角落。学佛者要站在自己的岗位,而發扬佛法的精神,去利益大众,摄化大众来归信三宝的。现出家相,只是学佛者的一类。如局限于出家,那弘扬佛法只能限于口头的宣扬或领导修持而已,不能即人间正行(人间正当的事业)而引导人来归向于佛法。从大乘经典所见的大乘行者(菩萨),决不如此。如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一切身分(「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维摩诘长者,參加一切众会,从事一切事业,甚至到淫妨酒肆去教化。如善财童子參访的善知识,有国王、法官、医师、建筑师、航海家等,还有交际女郎。大乘行者是以在家为主的;弘扬佛法,要这样的将宣传与事业融合展开,佛法才能达到普利众生的目的。
说到女性,佛法是一向重视男女平等的。但自如来涅槃,厌恶女性的苦行僧——摩诃迦叶集团,适应时代与地域(当时的摩竭陀与鸯伽人民,特別尊重苦行,所以苦行的耆那教,及五法为道的提婆达多,都风行一时),成为佛教的领导中心以来,演化为小乘佛教。小乘的出家僧团,女性一向被贬抑。在小乘發达的地区,如缅甸、泰国等,女众连出家的都没有了。但在大乘佛教中,现在家女子身的菩萨,实在不少!如妙慧童女、月上女、胜鬘夫人等,都成为一部大乘经典的中心人物。而《法华经》的龙女、《维摩诘经》的天女等,更显出胜过耄年上座(小乘)的胜德。女子比起男子来,自有她的弱点,但女性的柔和、坚忍、慈爱,都胜过男人,而与大乘的特质相契合。一位贤慧的太太,是家庭的融和安定力,也是丈夫在事业上成功的助力,所以轮王也非有女宝不可。在儿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教导更重要。如在家女众,能对佛法有真诚的信心、坚毅的愿力、正确的智力,这对于家庭、人间的净化和乐,可说有著决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佛教弘扬方面,主妇信佛,更是达成佛化家庭的最大力量。这如《胜鬘经》中,由于胜鬘夫人的言行化导,首先化导了丈夫——「友称大王」;进一步,「城中女人,七岁已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已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关于宣扬佛法,女性对家庭、社会,有著这样伟大的影响力,实在是值得重视的!
经常听人说:学佛是好的,但某人年纪还轻呢!或者说:我过了五十岁,也要归依佛教。在这些人看来,佛教是老人的宗教,是年老退休以后的消遣品。这种观念,障碍了佛教的發展。当然,老年人也是需要佛教的。但如佛教的信众,绝大多数的信众,绝大多数是老年,那不管佛教的真义怎样,佛教也不能不现出衰老、功利、急于为己的趋势了,这那裡能代表佛教!从历史看来,释迦成佛不过三十五岁;教团中的青年,如阿难、弥勒等,并不在少数。大乘佛教的佛菩萨,都是相好庄严的少壮。象征大乘信智的文殊菩萨,永久是童子;骑著狮子,拿起宝剑,表现了雄健强毅的性格。追求大乘佛果的典型人物,《华严经》有善财童子,《般若经》有常啼菩萨,都是青年。《佛藏经》说:老上座们斗诤分散为五部,唯有「年少比丘,多有利根」,主持了正法。确实的,大乘佛教是在青年大众中开展起来的。唯有青年的童真——纯洁的、真诚的、和乐的、活泼的、不厌倦的精神,才与「利他为先」的大乘精神相吻合;才敢有决心趣求究竟圆满的佛果;才能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荷担起弘法利生的责任!如胜鬘是一位青年夫人,他能于佛前受十大受、立三大愿,结归于摄受正法的一大愿中。从悟解边说,凭他的深智,宣说大乘究竟、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佛性)的胜义;约摄化众生边说,能化导全国人民来归向佛教。这样的佛教青年,才代表了真正的佛教!
香港学友优昙法师,写有《胜鬘经讲记》一书,要我写一篇序,讲记的内容充实,我能说些什么呢!不得已,从在家的、青年的胜鬘夫人,概略的说到大乘佛教的真精神,以作我对本经本记的赞仰!印顺序于台北,民国五十八年六月八日。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3 册 No. 23 华雨香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