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第一 马阴藏示现之问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
[P.227]然又如来坐于四众之中,于人天之前,于施罗婆罗门示马阴藏,出〔广长〕舌,亦摩触两耳孔,亦摩触两鼻孔,以舌掩前额一面。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制身者善。』然者,『于施罗婆罗门示马阴藏』之言是邪。若于施罗婆罗示马阴藏,然者,『制身者善』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说:『制身者善。』然又于施罗婆罗门示马阴藏。任何人亦对如来生疑,世尊令彼觉知,依神通令见与其相似身之幻像,唯彼见其神变。」
「尊者那先!于众中唯有一人见马阴藏,其余之人虽在其处亦不见,谁相信耶?示其事例于予。以事例令予理解。」
「大王!有病人由亲戚朋友所圈围,卿曾闻耶?」
「尊者!然。」
「大王!人人见其病人所受之受(苦痛)耶?」
「尊者!不然。尊者!唯彼自身受其所受(苦痛)。」
「大王!如是,虽任何人亦对如来生疑,如来令彼觉知,依神通而令见与彼相似身之幻像,唯彼见其神变。大王!又譬如恶灵附体于某人。大王!彼眷属见其恶灵之来耶?」
「尊者!不然。唯其病人见其恶灵来。」
「大王!如是,其任何人亦对如来生疑……唯彼见其神变。」
「尊者那先!世尊作难事,不为〔其他之人〕所见,唯令一人能见。」
「大王!世尊不令见其马阴藏,依神通而令见其幻像。」
「尊者那先!例如如来依神通而令见与彼相似之幻像,见其幻像时,见其或得见马阴藏之确信。」
「大王!如来令觉所觉之有情,作至难事。大王!若如来不作〔神通示现〕所作,无令觉所觉之有情。大王!然,如来知令觉所觉之有情之方法,故如来以令觉所觉之有情,依种种方法令觉所觉之有情。大王!譬如外科医生治疗疾病,用种种之医药,接近病人。即应吐出者令吐出,应排泄者令排泄,应灌油者令灌油,应切开者令切开,应涂膏者令涂膏。大王!如是,如来以令觉所觉之有情,依种种之方法而[P.229]令觉知。大王!又譬如难产之妇人令医师见不可见之阴部。大王!如是,如来令觉所觉之有情,不可见之马阴藏,依其神通而令见其幻像。大王!关于人不可见之处是不存在。大王!若任何人欲见觉世尊之心脏,世尊依其方法,令彼见其心脏。大王!如来知方法,记心善巧。大王!如来知难陀长老之爱慕,此善男子依此而觉,带彼于天界而非见天女耶?其善男子依此而觉。大王!如是,如来忌、嫌、厌其净相,依种种方法,为令彼而觉见鸠足之天女,彼依此而觉。如是,如知方法,记心善巧。大王!又如来更由周利槃特长老之兄所放逐而近苦恼时,此善男子依此而觉,给予优美之布片;其善男子依此而觉,通晓胜者之教。如是,如来知方法,记心善巧。大王!又如来更为谟贺啰惹婆罗门之所问,如是止息此善男子之慢,慢若止息,则有现观,至第三次不回答。而且,依止息此善男子之慢,慢止息故,彼婆罗门于六神通得自在。如是,如来知方法,记心善巧。」
[P.230]「善哉,尊者那先!问题以种种之事例而善解。稠林明,黑暗光明,结节破,破反对者之说,依卿而胜者之子令生其眼。」
第二 如来无粗语耶之问
「尊者那先!依法将舍利弗长老如是说:『友!如来是语行清净。如来以他者不知我之此者如警护,语恶行不存于如来。』然,又如来对迦兰陀子须提那长老之罪,制定波罗夷时,以粗语、愚痴人之语呼之。而且为其愚痴人之语,彼长老恐惧、追悔其师,不能觉证圣道。尊者那先!若如来是语行清净,语恶行不存于如来,然者,『对迦兰陀子须提那长老之罪,依世尊以愚痴之语呼』之言是邪。尊者那先!若对迦兰陀子须提那长老之罪,依世尊以愚痴人之语呼,然者,『如来是语行清净,语恶行不存于如来』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法将舍利弗长老如是说:『友!如来是语行清净,如来以他者不知我之此者如警护,语恶行不存于如来。』然,又对迦兰陀子须提那长老之罪而制定波[P.231]罗夷时,依世尊而以愚痴人之语呼。然,此非依恶心,非依愤怒,以如实之相。何等是其如实之相耶?大王!凡于今生,无四谛之现观者,人是痴妄,行何事而其结果亦与〔所期〕不同。依此而言愚痴人。大王!如是依世尊而以〔示〕迦兰陀子须提那长老之本性之语呼之,非以不实之语。」
「尊者那先!譬如虽是本性,一切呵责〔他〕之语者,予科罚金。盖依止于事实,只用来不和之语而呵责者彼是有罪。」
「大王!对于犯罪者作问讯、起迎、尊敬、赠品,卿曾闻耶?」
「尊者!无。虽依如来之理由,虽于如何之处,犯罪是相应于呵责,相应于谴责。截彼之上肢,栲问、缚、杀、放逐。」
「大王!然者世尊是作应作,非作不应作。」
「尊者那先!虽作应作之事,应作适当而快适。尊者那先!人天世界因闻如来之事而惭愧,因见如来而愈然,因接近近侍而更之也。」
「尊者!然。欲令治愈,则与之。」
「大王!如是,如来为寂一切烦恼之病,给与教诫。大王!如来之言者虽粗,令[P.232]柔和、柔软有情。大王!譬如热汤应柔之者,柔而柔软。大王!如是,如来之言虽是粗,亦有利益,伴随悲愍。大王!譬如父之言于子而有利益,伴随悲愍。大王!如是,如来之言虽是粗,亦有利益,伴随悲愍。大王!如来之言虽是粗,亦断有情之烦恼。大王!譬如令饮之恶臭牛粪、不味之药,有情之病则痊愈。大王!如是,如来之言虽是粗,亦有利益,伴随悲愍。大王!譬如大量之兜罗绵落于身上,不起苦痛。大王!如是,如来之言虽是粗,任何人亦不生苦痛。」
「尊者那先!问者依许多之事例而善解。〔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三 树无思之问
「尊者那先!依如来如是说:
然,又言:
尊者那先!若树是无思之物,然者『般达那树与婆罗堕阇对话』之言是邪。若[P.233]般达那树与婆罗堕阇之对话,然者,『树是无思』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所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说:『树是无思。』然又般达那树与婆罗堕阇对话。然,此言是由世间通称之言。大王!对话不存在于无思之树。大王!然,树神止住其树。于此言树者即其同义语。言树对话,此是世间之通称。大王!譬如人称满载谷物之车是谷物车。然,其车非由谷物而成,谷物满载于车故,人称谷物车。大王!如是,非与树对话,树是无思。然,于此言树者与树神止住其树是同义语。言与树对话此是世间之通称。大王!又譬如称搅拌乳搅拌酪。彼所搅伴非酪。彼称搅拌乳搅拌酪。大王!如是,非与树对话,树是无思。然,于此言树者即与住其树之树神是同义语。言与树对话此是世间之通称。大王!又譬如称欲成就未存在者,我成就未存在者。以未成就为称已成就,此是世间之通称。大王!如是,非与树对话,树是无思。然,[P.234]于此言树者与树神止住其树是同义语。言与树对话,此是世间之通称。大王!如来亦依人用其世间之通称,宣示法于有情。」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四 二施食大果之问
「尊者那先!依法合诵之诸长老如是说:
然,又依世尊如是言:『阿难!此等二之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何等为二耶?如来食其食已证无上正等觉之施食与如来食其食已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之施食,此等二之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尊者那先!若淳陀之〔所供养〕,以食食已耶!如来生剧烈之病,痛烈遂至死而生苦受者,然者,『此等二之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之言是邪。若此等二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P.235]有大功德,然者,『世尊受淳陀之〔供养〕,以食食已耶!生剧烈之病,痛烈遂至死而生苦受』之言是邪。尊者那先!其施食含毒故有大果耶?起病之故有大果耶?灭寿之故有大果耶?灭人天之眼故有大果耶?夺世尊之命故有大果耶?为折伏反对者之说而说明其理由。人人混迷〔世尊〕因贪欲过食而赤痢生。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法合诵之长老而如是说:
然又依世尊如是言:『阿难!此等之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何等为二耶?如来食其食已证无上正等觉之施食与如来食其食已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之施食,此等二之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大王!其施食有多功德、多异熟、种种功德。大王!天神言:『此是世尊[P.236]最后之施食。』而满足、意欢喜,以天撒入树茸之滋养素。其食充分地烹煮,美味而胃易于消化。大王!依其食,世尊非未生之病生。大王!世尊之身自然衰弱,寿行已尽时,所生之病愈增进。大王!譬如自然流之流于降大雨时,成愈〔大暴流〕激流。大王!如是世尊之身自然衰弱,寿行已尽之时,所生之病愈增进。大王!自然燃烧之火,加其他之燃料时,燃点愈盛。如是,大王!世尊之身自然衰弱,寿行已尽之时,所生之病愈增进。大王!又譬如自然膨胀于腹中,若咽下其他之物时,则愈膨胀。大王!世尊之身自然衰弱,寿行已尽之时,所生之病愈增进。大王!其施食非为有罪,不得归罪于彼〔施食〕。」
「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其等二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大王!依入法之继续思惟此等二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
「尊者那先!依如何入法之继续思惟此等二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P.237]「大王!依入顺逆于九次等住定此等二施食是等果、等异熟,比其他之施食更有大果,有大功德。」
「尊者那先!如来唯二日深入顺逆于九次第住定耶?」
「大王!然。」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对此佛田所作无比、最胜之布施,亦无法比拟此等二之施食。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九次第住定是大也。依九次第住定而布施更有大果,更有大功德。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五 佛〔舍利〕供养之问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不无障碍。』然,又如是言:
尊者那先!若依如来而言:『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不无障碍。』然者
之言是邪。尊者那先!若依如来言:
然者,『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无不障碍』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说:『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不无障碍。』然,又依世尊言:
然,言『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不无障碍』者,非关于一切人而言,关于胜者(佛)之子言。大王!盖取胜者之子而供养非此本务。专心于诸行之把持、如理作意、念处随观、把握所缘之精髓、与烦恼之战、真实义者,此是胜者之子所应作。供养是余他之人天所应作。大王!譬如象、马、车、弓、剑、书、印算之学与刹帝利之秘典、传承、思虑、战术、作战之实习是于地上之王子所应作。耕作、商业、牧牛是余他大多数之毘舍、首陀罗之所应作。大王!如是,供养非此胜者子之本务。专心于诸行之把持、如理作意、念处随观、把握所缘之精髓,与烦恼之战、真实义者,此是胜者之子所应作。供养是余他之人天所应作。大王!又譬如梨俱吠[P.239]陀、耶柔吠陀、沙磨吠陀、阿闼婆吠陀、〔大人相〕、古传说、古话、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语法、文法、语法论、前兆占、梦判断、占相、吠陀之六支、月蚀、日蚀、慧星之飞行、月与游星之相克、天鼓鸣、相合、流星之陨下、地震、天火、电光、地空、天文、世间相、犬鹿之占、中间占、混合占、鸟之啭声鸣声之学是婆罗门青年所应作。耕作、商业、牧牛是余他之毘舍、首陀罗之所应作。大王!如是,供养此非胜者子之本务。专心于诸行之把持、如理作意、念处随观、把握所缘之精髓、与烦恼之战、真实义者,此是胜者子所应作。供养是余他之人天所应作。是故,大王!如来言:『勿专心于非此等之本务,专心于此等之本务。』又说示:『阿难!汝等依供养如来之舍利而不无障碍。』大王!若如来对彼等胜者之子不如是说,彼等舍弃自己之依、钵而作佛之供养。」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六 石片落于世尊足之问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来行〔于大地〕时,此无思之大地隆起屈没,屈没隆起。』然而又言:『世尊之足因石之破片而受伤。』彼石之破片落于世尊之足,何故不避开世尊之足耶?尊者那先!若世尊行〔于大地〕时,此无思之大地隆起屈没,[P.240]屈没隆起,然者,『世尊之足因石之破片而受伤』之言是邪。若世尊之足因石之破片而受伤,然者『世尊行〔于大地〕时,此无思之大地隆起屈没,屈没隆起』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甚深而难解。〔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世尊行〔于大地〕时,此无思之大地隆起屈没,屈没隆起是真实。然,又世尊之足因石之破片而受伤。然,其石之破片非依自己之法性而落,依提婆达多之策略而落。大王!提婆达多几百千年之间对世尊怀有憎恶。彼依其憎恶,几以重阁般之大石放下言:『应落于世尊之〔头〕上。』然,尔时二石由地中飞出令受其石。其时,因与其等之石相冲突,由大石断片碎破于彼方,落此方时,落于世尊之足。」
「尊者那先!然,恰如二石以受大石。破片亦应受阻。」
「大王!虽某物受阻,亦至于洩、流、失。大王!譬如以手握水,亦由指间洩漏、流、失;乳、酪、糖、蜜、熟酥、油、鱼肉汁以拳握,亦由指间洩漏、流、失。大王!如是,因受而接近,与二石冲突,由大石之断片碎破而落于彼方此方时,落[P.241]于世尊之足。大王!又譬如微、细、小、尘之砂以拳握,亦由指间洩漏、流、失。大王!如是,为受阻而接近,因与二石冲突,由大石之断片碎破而落彼方,此方之时,落于世尊之足。大王!又譬如一块之饭虽含嘴于,如至由口洩漏、流、失。大王!如是,为受阻而接近,因与二石冲突,由大石之断片碎破而落彼方此方时,落于世尊之足。」
「然,尊者那先!大石因二石受阻。然,恰如大地之所作,破片亦〔对世尊〕有所崇敬。」
「大王!此等之十二人不崇敬。何等为十二耶?贪者因贪欲而不崇敬,怒者因嗔恚而不崇敬,痴者因愚痴而不崇敬,掉举者因我慢,无德者因非殊胜,过顽者因无慎、卑劣者因卑劣之性、饶舌家因无主、不喜舍者因悭贪、苦痛者因复仇、贪婪者因贪所征服、专收利者不崇敬。大王!此等之十二人不崇敬。大王!若其破片不由大石〔飞〕离,二石飞出,亦应阻止其大石之破片大王!然,破片亦不受止于址[P.242]上,亦不止于空中,因石冲突之势而碎破,不定方角落彼方此方时,落于世尊之足。大王!又譬如因旋风而吹枯叶,不定落方角之彼方于此方。大王!如是,此破片不止于地上,不止于空中,因石冲突之势而碎破,不方角落彼方此方时,落于世尊之足。大王!然而,其破片因落于世尊之足,亡恩悭贪之提婆达多至受〔地狱〕苦。」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七 唱偈而得食与作施论之问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
然,又世尊对众宣示其法,宣说之时,次第说法,即先作施论,后作戒论。一切闻彼世间主世尊之所说耶!人天准备作布施,世尊之弟子享受其所奉之布施。尊者那[P.243]先!若依世尊言:『唱偈而得食我非应食。』然者,『世尊最初作施论』之言是邪。若世尊最初作施论,然者,『唱偈得食是诸佛所斥』之言是邪。所以者何?尊者那先!若一切应供养者对在家者说食布施之果报,彼等在家者闻彼之法谈而净信不绝,作布施。享受其布施者即以食唱偈而得食。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微妙甚深。〔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说:『唱偈而得食者我非应食。』然,世尊最初作施论。然最初因施论令人人欢喜,后为〔守〕戒之教诫此是一切如来之习惯。大王!譬如有人,对于幼童,例如最初给与锄游、倒竖游、锅游、风车游、桀游、车游、弓游之玩具,后以作各自之作为教诫。大王!如来最初因施论而令心欢喜,后于〔守〕戒之教诫。大王!又譬如医师对于病人,最初为附与体力,令四五日之间喝油,后用下剂。大王!如是,如来最初因施论而令心欢喜,后〔守〕戒之教诫。大王!施者、施主之心柔软、柔和、温和,如是,依其布施之桥梁,依布施之船,渡轮回海之彼岸。是故,如来最初教示业地。然,依此不犯身表、语表〔之罪〕。」
「尊者那先!卿言表其表有几何耶?」
[P.244]「大王!表是此等之二。即身表与语表。而身表有二,即有罪与无罪。又语表有二,即有罪与无罪。何等为有罪身表耶?于此,有比丘〔为行乞〕近于家,立于不适当之处而不去其处。此是有罪身表。圣者依如是之身表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大王!又如,于此有比丘〔为行乞〕近于家,立于不适当之处,言:『若如是,此之人人见我!』恰如被观赏之孔雀,伸展其首而注视,依此人人见彼。此亦是有罪身表。圣者依如是之身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
何等是无罪身表耶?于此有比丘〔为行乞〕行于家,有念,有定,有正知,随教示而行于诸处,立于适当之场处,对于欲与之人人而立,对于不欲与之人人而去。此是无罪身表。圣者依如是之身表而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称赞、赞叹、叹誉、〔烦恼之〕损减行者、为清净生活者之数。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此是无罪身表。
何等是有罪语表耶?大王!于此有比丘依语种种之物,即表示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此是有罪语表。圣者依如是之语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大王!又如,于此有比丘言:『我欲此。』令他人闻如是之语,以此语请他人时而得其物,此亦有罪语表。圣者依如是之语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大王!又于此有比丘依语之广说:『应与比丘如是与如是。』令众,彼等闻彼言而持所言之物而来。此亦是有罪语表。圣者依如是之语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大王!长老舍利弗于日落夜分生病之时,依长老目犍连讯问〔有效用〕之药而费语。彼因费其语而得药。时,长老舍利弗言:『由于费语,找得此药。我不破生活法。』怖畏生活法之破而斥其药不服用。此亦是有罪语表。圣者依如是之语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轻视、轻侮、[P.246]轻蔑、呵责、无视、不尊敬、为破生活法者之数。
何等是无罪语表耶?大王!于此有比丘,要药之时,招呼彼于有亲族之家,作如是语表。此是无罪语表。圣者依如是之语表而食所表示之物。其人对于圣者之众作称赞、赞叹、叹誉、为清净生活者之数,由如来所赞可。大王!依世尊而斥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之食,〔世尊〕解明、解说〔其问〕,诱致、说伏〔彼〕,依更正而出。是故,如来拒绝、不享受、斥其施食。」
「尊者那先!如来食时,天神常撒入天之滋养素于钵中耶?或唯于树茸与乳糜之二施食耶?」
「大王!如来食时,天神常取天之滋养素而近侍,〔如来〕摘上每一口一口撒入天之滋养素。大王!譬如王料理人于王食之时,取汁而近侍,〔食物之〕小片每撒入其汁。大王!如来食时,天神常取天之滋养素而近侍,〔如来〕摘上每一口一口撒入[P.247]天之滋养素。大王!如来于毘兰若食乾麦时,天神以天之滋养素而湿润、奉献。依此而保持如来之身。」
「尊者那先!彼等天神是幸,常恒热心而行爱护如来之身耶!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八 说法休止之问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然,又言:『达一切知性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尊者那先!譬如某射手或射手之弟子于长时日之间,为战争学射术之后,大会战到来之时于踌躇,尊者那先!如是,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之后,达一切知性,其如来踌躇说法,尊者那先!某力士或力士之弟子于长时日之间,学角技之后,角力竞技会到来之时于踌躇。尊者那先!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之后,达一切知性,其如来踌躇说法。[P.248]尊者那先!如来怖畏故而踌躇耶?或不适故而踌躇耶?或衰弱故而踌躇耶?或非于一切知性故而踌躇耶?如何为其理由耶?卿对予语理由,令断绝疑惑!尊者那先!若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然者『达于一切知性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之言是为邪。若达一切知性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然者,『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甚深而难解。〔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如来为度大人聚,于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其间成熟一切知智。然而,又达一切知性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见此法是甚深、微妙、难见、难觉、殊妙、难达与有情执于阿赖耶,见确执个体见,思惟何说耶?如何而说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心思惟有情之通达力。大王!譬如外科医师诊断侵入一切病之[P.249]人,思惟依如何之处置,或依如何之医药,治愈此人之病耶?大王!如来见侵入人一切烦恼之病与法之甚深、微妙、难见、难觉、殊妙、难达,说何?如何而说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心思惟有情之通达力。大王!又譬如刹帝利王灌顶耶?所属于王,依王而衣食之人人,即见守门者、近卫兵、会众、市民、兵士、宫使、侍臣,思惟摄护何者耶?如何而摄护耶?大王!如来见法之甚深、微妙、难见、难觉、殊妙、难达与有情执于阿赖耶,确执个体见,说何耶?如何而欲说耶?心倾于休止,不倾于说法。心思惟有情之通达力。大王!然,依梵天之劝请而说法,此是一切如来之法性。如何是其理由耶?当时,苦行者、普行者、沙门、婆罗门,如何之人,一切亦以梵天为天,尊敬梵天,归趣梵天。是故,依如是有力、有名、高名、令名之最上者、最高者而归命,人天世界亦应归命、信顺、胜解。大王!依如是之理由,由梵天劝请如来说法。大王!譬如某王或王臣归命恭敬于某人,如是由于更[P.250]有力人之归命,其他之人人亦归命恭敬。大王!如是,梵天归命于如来之时,人天世界亦归命于如来。大王!世间愈应供养。是故,彼大梵天劝请一切如来说法,依其理由,梵天劝请如来说法。」
「善哉,尊者那先!问者善解,解答极妙。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九 佛师之问
「尊者那先!依应供、正等觉者世尊如是说:
然,又言:『诸比丘!如是,阿逻罗迦蓝摩虽是我之师,却以弟子之我置于与自己同等,且以大尊敬尊敬我。』尊者那先!若如来无师,然者,『诸比丘!如是,阿逻罗迦蓝摩虽是我之师,却以弟子之我置于与自己同等』之言是邪。若依如来而言:『诸比丘!如是,阿逻罗迦蓝摩虽是我之师,却以弟子之我置于与自己同等。』然者,『我无师』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P.251]「大王!依世尊如是说:
然,又依如来言:『诸比丘!如是,阿逻罗迦蓝摩虽是我之师,却以弟子之我置于与自己同等,且以大尊敬来尊敬我。』然,此语为〔佛〕正觉以前,未现等觉之菩萨时,关于〔阿逻罗迦蓝摩〕是师之宣说。大王!〔佛〕正觉以前,未现等觉之菩萨时,有此等之五师,菩萨于彼等所教导,于各各之处过日。何等为五耶?大王!菩萨之出生,立刻有八位婆罗门,即罗摩达奢、罗迦耶、曼提、杨尼耶、斯耶玛、斯普家、斯达 等之占相者,彼等告彼之祥福,为之守护。彼等是最初之师。大王!其次,又菩萨之父净饭王高贵之出生于当时西北地方,贵族而能语,通文法,通六支吠陀之萨婆蜜多,招致婆罗门而以黄金之水瓶,注水言:『令与此童子学。』此是第二之师。大王!其次,又有天神,激励菩萨,闻其天神言,菩萨惊讶,兴奋,于其刹那远离而出家,此是第三之师。大王!其次,又有阿逻罗迦蓝摩,此是第四之[P.252]师。大王!其次,又有郁陀罗罗摩子,此是第五之师。大王!此等是〔佛〕正觉以前,未现等觉之菩萨时之五师。然而,彼等是世间法之师。大王!然,于此出世间法,获得一切知智,无有教如来者。大王!如来是独立、无师。是故,依如来言: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第十 沙门之问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诸漏已尽故是沙门。』然,又依世尊言:
于此,四法者是忍辱、小食、乐舍离、无所有。此等为一切漏不尽,唯有有烦恼者。尊者那先!若诸漏已尽故是沙门,然者
之言是邪。若具足四法之人为沙门,然者,『诸漏已尽故是沙门』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P.253]「大王!依世尊如是说:『诸漏已尽故是沙门。』然,又言:
大王!此以各各人之特性而言。然,言『诸漏已尽故是沙门』者此是无余之言。大王!为一切烦恼之止息而行者,以彼等总比言漏尽之沙门是第一。大王!譬如于一切陆生、水生之花中,言素馨是第一,凡所余下之各种花唯花而已,比于彼等之素馨是人所爱好、所赏爱。大王!如是,为一切烦恼之止息而行者,彼等总比言漏尽之沙门第一。大王!又譬如一切谷类之中,言米是第一,凡所余下之各种谷类,是养身之食,其等总比言米是第一。大王!如是,为一切烦恼之止息而行者彼等总比言漏尽之沙门是第一。」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校注
Dhp. V. 361。 Sn. p. 107(= M. no. 92)。 难陀长老之故事出于 J. no. 182; Ud. III. 2 增一阿含(大正二、五九一c)、佛本行集五七(大正三、九一五c以下)。 J. I. ppḷ04-118; J. I. V. p. 224 etc. 有部毘奈耶三一(大正二三、九七五b以下)參照。 Sn. v. 116。 A. IV. p. 82。 Vin. III. p. 20。 依罗马字本补正。 与罗马字本异。 J. no. 307 v. 1(J. 是佛之前生树神之言)。 J. no. 475 v. 7。 D. II. p. 128 长阿含二(大正一、一八c)。 D. II. p. 136 长阿含二(大正一、一八c)。底本与长部大般涅槃经完全一致。罗马字本异。 D. II. p. 141。 本卷二八六页參照。 底本之 macchamaṁsaṁ vā yūsaṁ 改为 macchamamsa-yūsaṁ va。 罗马字本于此前有一文。 S. I. p. 167; p. 168; p. 173; Sn. v. 81; v. 480。 ukkhalikaṁ 罗马字本无。 罗马字本为 sinehanāya,而底本无。 依后文及罗马字本而统一。 罗马字本其次有「大王!又其次于此有比丘以颚或眉或拇指而表示。此亦是有罪身表」云云之文。 J. no. 403 v. 6 稍有不同。(J. 是佛前生出家者之言)。 Vin. I. p. 5; M. I. p. 168。 Vin. I. p. 8; M. I. p. 171。 八人之名底本无,而依罗马字本补正。(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注标。)【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3 册 No. 31 弥兰王问经(第1卷-第1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