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6]第一品
第一 名之问
时,弥兰王到尊者那先之处。至已,与尊者那先问候,交谈亲爱慇懃之语后,坐于一方。尊者亦答礼,令弥兰王满足。时,弥兰王对尊者那先问最初之问。言:「尊者!予欲对论。」
「大王!卿论,我欲听。」
「尊者!予论,卿听。」
「大王!我听,卿论。」
「尊者!何者依卿而听耶?」
「大王!何者依卿而论耶?」
「尊者!所问之事。」
「大王!所答之事。」
「尊者!何者依卿而答耶?」
「大王!何者依卿而问耶?」
如是谈话之时,五百之臾那人对尊者那先言:「善哉。」而对弥兰王如是言:「大王!卿今欲谈何事。」
时,弥兰王对尊者那先进问:「尊者!予对论而不知〔卿之〕名与姓,故不起谈话,不發言语。尊者!卿为如何之名耶?」
「大王!同梵行者称〔我〕为那先,又父母或名那先(龙军)、或名义罗势那(雄军)、或名须罗势那(勇军)、或名西哈势那(狮子军)。然而,大王!所谓那先者是唯名称、称呼、假名、通称而已。于其处不得人我。」
[P.37]时,弥兰王如是言:「诸贤!五百之臾那人与八万之比丘听我言,此那先如是言:『大王!同梵行者称〔我〕为那先,然而其处不得人我。』其得信受耶?」
时,弥兰王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若不得人我,其时,与卿之衣服、饮食、床座、医药资具者谁耶?享之者谁耶?护戒者是谁?努力于修习者谁耶?作证〔四〕向〔四〕果、涅槃者谁耶?作不与取者谁耶?行于爱欲之邪行者谁耶?作妄语者谁耶?作饮酒者谁耶?作五无间业者谁耶?如是,无善,无不善,无作善不善业者,无令作者,无善恶业之异熟果。尊者那先!杀卿,对彼亦无杀生。尊者那先!卿,无阿阇梨、无和尚、无具足戒。『同梵行者称我为那先』,卿言其『那先』者为何耶?尊者!卿于予问之时,尊者!闻其声耶?」
「大王!然,我闻声。」
「尊者!若卿能闻声,则于此那先存在。」
「大王!不然。」
[P.38]「尊者那先!发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身毛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爪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齿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皮肤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肉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筋为那先耶?骨为那先耶?骨髓为那先耶?肾脏为那先耶?心脏为那先耶?肝脏为那先耶?肋膜为那先耶?脾脏为那先耶?肺脏为那先耶?肠间膜为那先耶?胃为那先耶?粪为那先耶?胆汁为那先耶?痰为那先耶?脓为那先耶?血为那先耶?汗为那先耶?脂肪为那先耶?泪为那先耶?膏为那先耶?唾为那先耶?洟为那先耶?关节滑液为那先耶?尿为那先耶?脑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色为那先耶?受为那先耶?想为那先耶?行为那先耶?识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然者,尊者!色受想行识为那先耶?」「大王!不然。」
「然者,尊者!于色受想行识之外,有那先耶?」「大王!不然。」
「尊者!予几度问卿亦不见那先。尊者!那先不过是音声耶?然者,存于其处之那先为谁耶?尊者!卿言虚妄,为妄语。那先者必无。」
[P.39]如是言时,时阿罗汉,达于无碍解之尊者那先以心知弥兰王心之所思念,一瞬沈默。瞬沈默之后,对弥兰王如是言:「大王!卿甚为华奢,〔生〕为刹帝利之华奢。〔然而〕正午,太阳炎热之中自都城而出,徒步来我处,砂砾刺痛脚尖,足伤,身疲,心为恼害,卿伴苦之身识生。盖卿依此而生强烈之激语。大王!卿经验痛苦之极。卿徒步而来耶?或乘车而来耶?」
时,弥兰王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予非以徒步来卿之处。尊者那先!予以车来卿之处。」
「诸贤!五百之臾那人与八万之比丘听我言!此弥兰王如是言:『尊者!予以车来卿之处。』」
时,尊者那先如是言弥兰王:「大王!卿言所谓车之语。」
「尊者那先!予言。」
「大王!卿若能以车而来,告诉我〔何者〕为车耶?辕为车耶?」「尊者!不然。」
「轴为车耶?」「尊者!不然。」「轮为车耶?」「尊者!不然。」
「车棒为车耶?」「尊者!不然。」
[P.40]「车体为车耶?」「尊者!不然。」
「辐为车耶?」「尊者!不然。」
「有刺针之鞭为车耶?」「尊者!不然。」
「轭为车耶?」「尊者!不然。」
「然者,大王!有辕、轴、轮、车棒、车体、辐、刺、针之鞭、轭为车耶?」「尊者!不然。」
「然者,大王!于辕、轴、轮、车棒、车体、辐、刺、针之鞭、轭之外有车耶?」「尊者!不然。」
「大王!我几度问卿亦不见车。大王!车不过于音声耶?然者,存于其处之车为何耶?大王!卿言虚妄,为妄语。车者必无。于此阎浮提第一之王,然而卿恐何而作妄语耶?」
如是言时,五百之臾那人同意于尊者那先,如是言弥兰王:「今,大王!请语。」
时,弥兰王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予不作妄语。缘辕、缘轴、缘轮、缘车棒、缘车体、缘辐、缘有刺针之鞭、缘轭而现所言之『车』。」
「大王!卿正确了解。大王!与彼同,缘发、缘身毛、缘爪、缘齿、缘皮肤、缘肉、缘筋、缘骨……乃至……缘脑而言名『那先』现。然而若依第一义而言,则人我不存。大王!波提奢罗比丘尼在世尊之前言:
[P.41]「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予之〕问为多彩之解答。若佛在者应宣善哉!善哉,尊者那先!〔予之〕问为多彩之解答。」
第二 年龄之问
「尊者那先!卿〔法腊〕几岁耶?」
「大王!我法腊七岁。」
「尊者!卿之七者何耶?卿是七耶?〔或〕是数七耶?」
尔时,全身以璎珞严饰、装饰,著华鬘、庄严之弥兰王之影映于地上,又映于水瓮。时,尊者那先如是言弥兰王:「大王!于地上又于水瓮,此乃卿之影映。卿是王耶?〔或〕此影是王耶?」
「尊者那先!影乃非王,我即是王,影依我而生。」
「大王!如是,年数是七,我非是七,与影之状态同样,依我而〔七〕存。」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予之〕问为多彩之解答。」
第三 对长老严重约束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出家乃为何目的耶?又卿之最胜目的者何耶?」
长老如是言:「大王!出家谓『此苦灭,他苦不生』。是为此目的,为人天之利益、饶益、幸福。」
[P.42]王言:「尊者那先!卿应与我对论。」
长老言:「大王!若卿以贤者之论而对论,我应与卿对论。然,大王!若卿以王者之论而对论,我不应卿对论。」
王言:「尊者!贤者如何对论耶?」
「大王!于贤者之对论,能作解明,能作解说,能作说伏,能作是正,能作別异,虽能作对立,贤者依此而不怒。大王!贤者如是对论。」
「尊者!王者如何对论耶?」
「大王!王者若正宣言一事,命反对〔此〕者与处罚。大王!王者如是对论。」
「尊者!我以贤者之论而对论,不应以王者之论而对论。譬如尊者或与比丘、或与沙弥、或与优婆塞、或与守园人,安易而对论,如是尊者安易对论,勿恐惶。」
「大王!可也。」长老乃同意。
王言:「尊者那先!我问于卿。」
长老言:「大王!请问。」
「尊者那先!卿已问。」
「大王!卿已答。」
「尊者那先!然者,如何依卿而答耶?」
「大王!然者,如何依卿而问耶?」
第四 安达迦耶之问
[P.43]时,弥兰王思惟:「此比丘是贤者,有与予对论之才能。而予问事多数。此等之事,于予问不终之间,此太阳当没。予明日于官廷对论耶?」
时,王对如是言提婆鬘提耶:「提婆鬘提耶!然者,告于尊者:『明日于官廷行对论。』」
如是言之弥兰王即从座而立,乘马,回顾「那先,那先」而去。
时,提婆鬘提耶向尊者那先:「尊者!弥兰王如是言:『尊者!明日于官廷行对论。』」
「善哉」,长老乃同意。
由此,过其夜,礼弥提耶、安达迦耶、曼具罗、娑婆陈那等,往弥兰王之处,至已如是言弥兰王:「大王!尊者那先可来耶?」
王言:「然,可来。」
「可与几多比丘俱来耶?」
王言:「无论几何,只与彼欲俱来之比丘。」
娑婆陈那再言:「大王!可与十人之比丘俱来耶?」
王再言:「无论几何,只与彼欲俱来之比丘。」
娑婆陈那三度言:「大王!彼可与十人之比丘俱来耶?」
「予唯言,无论几何,只与彼欲俱来之比丘。〔汝〕逆于予意而限〔数〕。予不能供养食于比丘耶?」
如是言时,娑婆陈那乃困惑。
[P.44]时,礼弥提耶、安达迦耶、曼具罗到尊者那先之处,至已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弥兰王如是言:『无论几何,只欲俱来之比丘。』」
时,尊者那先于午前,著内衣,持衣钵,与八万之比丘俱入舍竭城。安达迦耶来近尊者那先,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言我之那先,其那先者何耶?」
长老言:「汝思:其那先者何耶?」
安达迦耶言:「尊者!存于内部,为风(呼吸)而出入之命(灵魂)者,我思是那先。」
长老言:「然者,若此风出而不入,其人得生存耶?」
「尊者!不然。」
「然者,吹螺者之吹螺贝,风再入耶?」
「尊者!不然。」
「尊者!不然。」
「〔然者,何故金工不死耶?〕。又吹草笛者之吹草笛,风再入耶?」
「尊者!不然。」
「然者,吹草笛者何故不死耶?」
「我不能与如是之论师对论。尊者!言〔此〕义者幸也。」
「风(呼吸)者非命(灵魂),入息、出息者是身行。」
[P.45]长老以「身行存于蕴中」,是阿毘达磨说。时,安达迦耶誓为优婆塞。
第五 出家之问
时,尊者那先赴弥兰王王宫之处,至已升宫殿,坐于所设座。时,弥兰王以殊妙之嚼食、啖食亲手〔供养〕尊者那先与其会众,令满足,令饱食之后,令一一之比丘著一致之衣,又令尊者那先著三衣之后,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与十人之比丘俱坐于此处,他者离去,老年者亦离去。」
时,弥兰王见尊者那先食毕手离钵时,取一卑座而坐于一方。坐于一方之弥兰王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那先!应就如何之事情而对论耶?」
「大王!我等是欲求目的者,〔故〕应就有关目的而对论。」
王言:「尊者那先!出家以何为目的耶?又卿等之最胜目的者何耶?」
长老言:「大王!出家乃言:『愿灭此苦,欲他苦不生。』是此目的。又我等之最胜目的是无取涅槃。」
「尊者!彼等皆为此目的而出家耶?」
「大王!不然。或者为此目的而出家,或者恐惧王〔之压制〕而出家,或者恐惧[P.46]盗贼〔之掠夺〕,或者为顺从于王而出家,或者为〔逃避〕负债而出家,或者为〔避〕支配权而出家,或者为〔获得〕生计而出家,或者为恐惧怖畏而出家。然而,正是出家者为此目的而出家。」
王言:「尊者!然者,卿为此目的而出家耶?」
长老言:「大王!我年幼而出家,故不知『为此目的而出家』。然而,我如是而思惟:『此等沙门释子之徒为贤者,彼等令我修学。』而知见:『其我于彼等令修学而出家者为此之目的。』」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六 结生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有死而不结生者耶?」
长老言:「大王!或者结生,或者不结生。」
王言:「如何者是结生,如何者是不结生耶?」
长老言:「大王!有烦恼者是结生,无烦恼者是不结生。」
王言:「尊者那先!卿要结生耶?」
长老言:「大王!若有取者,我应结生;若无取者,我应不结生。」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七 作意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不结生者依如理作意而非不结生耶?」
长老言:「大王!依如理作意、慧与他之善法而不结生。」
王言:「尊者!如理作意即慧耶?」
「大王!不然,如理作意与慧者是別异。大王!作意者是亦有羊、山羊、牡牛、水牛、牛、驴马者,而慧者无有彼等。」
[P.47]第八 作意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作意者以何为特相耶?慧者以何为特相耶?」
王言:「如何作意是以把持为特相,慧是以截断为特相耶?请譬喻之。」
长老言:「大王!卿了知刈麦者耶?」
「尊者!予知刈麦者。」
长老言:「大王!刈麦者如何刈麦耶?」
「尊者!左手持麦束,右手持镰刀而割。」
「大王!譬如刈麦者左手持麦束,右手持镰刀而割。大王!修行者如理作意而把持其意,以慧截断烦恼。大王!如是作意是以把持为特相,如是慧是以截断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九 戒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依他之善法』,卿所言之善法者何耶?」
长老言:「大王!戒、信、精进、念、定、慧,此等是其善法。」
[P.48]王言:「尊者!戒是以何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戒是以〔他法〕住立〔此〕为特相。戒是一切之善法即〔五〕根、〔五〕力、〔七〕觉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八〕解脱、〔四〕定、八等至住立于此。大王!住立于戒之时,一切之善法无有损灭。」
王言:「请譬喻之。」
长老言:「大王!譬如何种类之木芽、植物亦生育、生长、繁茂者皆依止于大地、住立于大地而生育、生长、繁茂。大王!修行者依止于戒,住立于戒而增进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尊者!请加以譬喻之。」
「大王!譬如于陆地可作任何所业亦为其所为耶?皆依止于大地,住立于大地,于陆地可作之所业。大王!修行者依止于戒,住立于戒而增进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请更譬喻之。」
「大王!譬如任何之轻业师亦欲示其技,以掘地、除取砂石与瓦片,作平地面,于平之地面示其技。大王!修行者依止于戒,住立于戒而增进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请更以譬喻之。」
[P.49]「大王!譬如〔都城〕构筑师欲构筑都城,〔先〕清扫其场所,除取树株、荆棘,作平坦,由此他日依规㓰区分其街道、四衢、十字路而构筑。大王!修行者依止于戒,住立于戒而增进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尊者!请更以譬喻之。」
「大王!譬如从事战争之士兵住立平坦之地域,作完全平坦之时,作战不久即获得大胜。大王!修行者依止于戒,住立于戒而增进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大王!依世尊如是说:
「宜也,尊者那先!」
[P.50]第十 信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信是以何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信是以净为特相,又以跃入为特相。」
「尊者!信者如何是以净为特相耶?」
「大王!信生之时,灭五盖,离盖之心是明澄、清净、无浊。如是大王!信是以净为特相。」
「尊者!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转轮王率四支军,于行军途中,欲渡小河,其河水依象军、依马军、依车军、依步军而振荡、搅拌、扰乱而成浊水。渡毕之时,转轮王对从者言:『予欲饮水,持来!』而命饮用其水。王有净化其水之摩尼珠,『尊知,大王!』其从者允诺转轮王,将净化其水之摩尼珠投入河水。投入其水,刹那间,苔草、绿叶类之水草消失,泥泞沈淀,水即明澄、清净、无浊。是故,彼等从者捧上饮用之水于转轮王,『王!请饮水。』『大王!可见心恰如无浊之水,可见修行者恰如彼等从者,可见烦恼恰如苔草和绿叶之水草与泥泞,可见信者恰如净化水之摩尼珠;恰如净化水之摩尼珠投入水中,刹那间,苔草、绿叶类之水草消失,泥泞沈淀,水即明澄、[P.51]清净、无浊。大王!信生之时,灭〔五〕盖,离其盖之心是明澄、清净、无浊。』如是,大王!信者以净为特相。」
「尊者!信如何是以跃入为特相耶?」
「大王!譬如修行者见他人解脱之心,或跃入(欣求)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到达未到达之处,获得未获得之处,作证未作证之处而作修行。大王!信是以跃入为特相。」
「尊者!请更譬喻之。」
「大王!譬如山之上方将降大雨,其雨随低处而流,充满山间之峡谷、分岐之谷间,充满河川,河水破坏两岸而流。时,大王!众人来,不知其河之深广,怖畏踌躇而立于岸。时,有一人来,观察己体力、力量,强结带而后,跃入而渡〔彼岸〕。见其渡毕,大群之众亦渡。大王!如是,修行者见他人解脱之心,或跃入(欣求)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到达未到达之处,获得未获得之处,作证未作证之处而作修行。大王!如是,信是以跃入为特相。大王!依世尊如是而说: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一 精进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精进以何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精进是以支持为特相。依精进而支持,其等一切之善法乃无减退。」
「尊者!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家将倒之时,以其他木材支持之,所支持之家不倒。大王!如是精进是以支持为特相,依精进而支持其等一切善法乃无减退。」
「尊者!请更譬喻之。」
「大王!譬如大军将击破小军,其时〔小军之〕王出兵、派兵他〔军〕,与彼之小军俱击破大军,大王!如是之精进以支持为特相,依精进而支持其等一切善法无有减退。大王!依世尊而如是说:『诸比丘!具足精进之圣弟子舍离不善,以修习善,舍离有罪,修习无罪,依正法而无有退失。』」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二 念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念是以何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念是以枚举为特相,又以执持为特相。」
[P.53]「尊者!念如何以枚举为特相耶?」
「大王!念生之时,枚举不善、无罪有罪、尊卑黑白之对照法,即此等是四念处,此是为四正勤,此等是四神足,此等是五根,此等是五力,此等是七觉支,此是圣八支道,此是奢摩他(止),此是毘婆奢那,此是明,此是解脱,此等是心所法。是故,修行者学习应学习之法,不学习不应学习之法,亲近应亲近之法,不亲近不应亲近之法。大王!如是之念是以枚举为特相。」
「尊者!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转轮王之〕理财官枚举王之富力,理财官令转轮王朝夕记忆:『大王!卿唯此象军,卿唯此马军,唯有此车军,唯有此步军。大王!唯有此黄金,唯有此金货,唯有此财宝,王忆记之!』枚举王之富力。大王!念生之时,枚举善不善、无罪有罪、尊卑、黑白之对照法,即〔枚举〕此等是四念处,此等是四正勤,此等是神足,此等是五根,此等是五力,此等是七觉支,此是圣八支道,此是奢摩他(止),此是毘婆奢那(观),此是明,此是解脱,此等是心所法。是故,修行[P.54]者学习应学习之法,不学习不应学习之法,亲近应亲近之法,不亲近不应亲近之法。大王!如是之念是以枚举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王言:「尊者那先!念如何以执持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念生之时,追求饶益不饶益法之归趣,〔追求〕『此等之法为饶益,此等之法为不饶益,此等之法为利益,此等之法为不利益。』是故修行者舍遣不饶益之法,执持饶益之法,舍遣不利益之法,执持利益之法。大王!如是之念是以执持为特相。」
「尊者!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转轮王之将军宝知王之饶益与不饶益,知『此等于王饶益,此等于王不饶益,此等于王利益,此等于王不利益』,是故舍遣不饶益,执持饶益,舍遣不利益,执持利益。大王!念生之时,追求饶益不饶益法之归趣,〔追求〕『此等之法是饶益,此等之法是不饶益,此等之法是利益,此等之法是不利益』,是故修行者舍遣不饶益之法,执持饶益之法,舍遣不利益之法,执持利益之法。大王!如是之念是以执等为特相。大王!依世尊而如是说:『诸比丘!我言:以念有利于一切。』」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三 定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定是以何为特相耶?」
[P.55]长老言:「大王!定是以上首为特相。一切善法以定为主,向定、趣定、倾于定。」
「尊者!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重阁之桷悉行于顶、向顶、趣顶、集顶、倾于顶。大王!一切善法以定为主,向定、趣定、倾于定。」
「尊者!请再譬喻之。」
长老言:「大王!如王率四支军队赴战场,全军、全将军、象、马、车、步兵以王为主,向王、趣王、倾王、集于王之四周。大王!一切善法以定为主,向定、趣定、倾于定。如是,大王!定以上首为此特相。大王!依世尊如是说:『诸比丘!修习定、入于定之比丘如实知。』」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四 慧特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慧是以何为特相耶?」
长老言:「大王!慧是以截断为特相者我已言,然慧又以光耀为特相。」
「尊者!慧如何以光耀为特相耶?」
「大王!慧生之时,破无明之暗,生明之光,现智之光明,显圣谛。依此,修行者或无常,或苦,或无我,依正慧而见。」
「尊者!请譬喻之。」
[P.56]「大王!譬如有人,持灯火于黑暗之家,所持之灯火以破暗,生光,现光耀,显色。大王!慧生之时,破无明之暗,生明之光,现智之光明,显圣谛。依此,修行者或无常,或苦,或无我,依正慧而见。大王!如是,慧以光耀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五 多种为一所作耶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此等诸法虽多种以成就同一目的耶?」
长老言:「大王!此等诸法虽多种以成就同一目的,即是断烦恼。」
「尊者那先!此等诸法如何多种成就同一目的,即是断烦恼耶?」
长老言:「大王!譬如军是多种而有象军、马车、车军、步军以成就同一之战,即于战破他军。大王!如是,此等诸法虽多种以成就同一目的,即是断烦恼。」
「宜也,尊者那先!」
校注
以下十五行,至「卿为如何之名耶?」于罗马字本无。 从罗马字本。 从罗马字本而补正。底本于此「若有情不存在」云云亦有一文是误入。 以下三行罗马字本无。 底本于次就眼界乃至法界亦有问答,对次文之接续上加以省略。 以下二行从罗马字本。其次之七行与罗马字本多相异。 底本其次有「于轴中有车耶?」云云,从罗马字本而省略。以下同。 以下四行从罗马字本而补正。以下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此偈为 S. I. p. 135 出于杂阿含一二〇二(大正二、三二七b)。但说者是婆提奢罗比丘尼,与罗马字本一致。(汉译为尸罗比丘尼)。 底本其次之 āgaṇṭhitassa 语义不明。或为 āguṇṭhitass 之误排。此文与罗马字本相异。 其次之二行从罗马字本。 Antakāya 罗马字本 Anantakāya 希腊名 Antiochos 之转讹而来,接近于 Antakāya。 此文罗马字本无。 「金工」、「吹草笛」者与罗马字本相异。 此问答罗马字本无。 从罗马字本。 M. I. p. 463 中阿含七七(大正一、五四四c)參照。罗马字本与中部、中阿一致。底本有增广。 罗马字本是 ūhana。 thalakaraṇīya 罗马字本为 balakaraṇīya。 此之譬喻罗马字本无。 初之一偈 S. I. p. 13; p. 165 杂阿含五九九(大正二、一六〇b)參照。于 Visuddhimagga 之最初引用。 Sn. v. 184 存于罗马字,「相应部」之语底本无。 罗马字本无。【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3 册 No. 31 弥兰王问经(第1卷-第1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