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象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白蚁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白蚁造作屋顶覆蔽自己为求饵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造作戒律仪之屋顶覆意而行乞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戒律仪之屋顶而超越一切怖畏大王此应把持白蚁之一支大王依长老优波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说

瑜伽者于意
造律仪屋顶
不染著世间
解脱于怖畏」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猫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之二支

「大王譬如猫行于洞窟行于穴行于平屋中而探鼠大王瑜伽者瑜伽行[P.503]者于村里行于阿练若行于树下行于空闲处常恒不放逸而探身至念之食大王此应把持猫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猫唯近探饵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此等之五取蕴随观生灭而住『如是是色如是是色之集如是是色之灭如是是受如是是受之集如是是受之灭如是是想如是是想之集如是是想之灭如是是行如是是行之集如是是行之灭如是是识如是是识之集如是是识之灭』大王此应把持猫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此〔身〕不远方
有顶天何益
现在之〔五〕蕴
就知己之身」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鼠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鼠之步行彼处此处之时求食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步行彼处此处之时勤求如理作意大王此应把持鼠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优波斯[P.504]那婆檀提子如是说

为法首而住
正观者时常
寂静于正念
不沈滞而住」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蝎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蝎以尾为武器举尾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智为武器以智而住大王此应把持蝎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优波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说

把持智剑住
正观者解脱
一切之怖畏
彼诸有难胜」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鼬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鼬近蛇之时以药徧涂其身而捕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忿怒嗔恚多打胜于诤论异执异论论争近于世间之时应以慈药涂付其意大王此应把持鼬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放己友或敌
应作慈修习
以慈心徧满
此为诸佛教」

[P.505]「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老野干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老野干得食耶无嫌唯欲者而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得食耶无嫌唯维持其身而食大王此应把持老野干之第一支大王又依长老大迦叶如是说

我自卧所降
行乞而入村
癞病而食事
恭敬近其人
彼以其腐手
捧一块于我
一块入〔我钵〕
指亦落其处
我依于塀下
唯于食一块
食时食已时
我无嫌厌〔念〕

大王又次如老野干得食耶为其粗耶无思考于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得食耶其粗耶胜耶充分耶不充分耶唯无思考得而满足大王此应把持老野干之第二支大王又依长老优波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说

粗食而满足
不求多美味
随贪诸味者
不乐意禅思
若得而满足
充足沙门果

[P.506]「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鹿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鹿昼行步于阿练若夜行于大地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昼住于阿练若夜住大地大王此应把持鹿之第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身毛竖立法门如是说『舍利弗我于夜寒冷由降雪期前分第八日至后分第八日迄夜住于大地昼住于林中于夏最后月昼住于大地夜住于林中大王又次如鹿于枪箭飞来时除去逃跑不近于身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烦恼来袭时除去逃跑不近其心大王此应把持鹿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鹿见人耶『不欲彼等见我』由侧而逃走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习惯诤论异执异论者见破戒者懈怠者喜交者耶由其侧逃走『不令彼等见我我不见彼等大王此是应把持鹿之第三支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P.507]恶欲懈怠者
无精进无闻
正行者何处
亦不我相会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牡牛之四支』何等是应把持其四支

「大王譬如牡牛不舍去自己之舍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言『此身是无常灭之物不舍去自己身大王此应把持牡牛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牡牛积荷以乐苦运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修梵行以乐苦至尽形寿气息终而行梵行大王此应把持牡牛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牡牛口渴苦痛之时好饮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口渴所苦时好阿阇梨和尚之教进而喜受大王此应把持牡牛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牡牛为谁运载而运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头面认受长老新參中年之比丘在家优婆塞之教诫教授大王此应把持牡牛之第四支大王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P.508]生而至七岁
即今日出家
彼以欲教我
〔我〕头面认受
见彼捧甚大
志欲与爱慕
再三恭敬彼
立阿阇梨位」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猪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于炎热灼热之夏季到来近于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心因嗔恚而错乱颠倒混乱可近清冷甘露殊妙之慈修习大王此应把持猪之第一支大王又譬如猪近于泥水耶以鼻掘地造水塘卧于水塘中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置身于意中入所缘中而卧大王此应把持猪之第二支大王依长老宾头罗婆罗堕阇如是说

正观者见身
实相而思惟
唯单独无伴
卧所缘之中」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象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象步行时摧毁其地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思惟其身而摧毁一切烦[P.509]大王此应把持象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象以全身而见笔直而视不眄顾四方四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全身而见不眄顾四方四维不仰视其上不俯视其下唯可视〔目前〕之一寻大王此应把持象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象无常之宿所求食而行不以同场所住无固定确定之住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无常宿所无住而行乞若存于快适之地域不见快乐适当之假屋树下洞山坡以彼处为住处不造作固定确定之住处大王此应把持象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象潜入于水耶即充满清净无垢清冷之水潜入于黄莲青莲红莲白莲所覆蔽之大莲作最胜之象戏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充满清净无垢澄净无浊最胜法之水潜入解脱俱苏摩华所覆蔽之四念处大莲池以智振动诸行于上下振足于左右作瑜伽行者之藏大王此应把持象之第四支大王[P.510]又次如象正念而举足正念而放足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正念正知而举足正念正知而放足于一切处皆是正念正知大王此应把持象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如是说

于身制者善
于语制者善
于意制者善
诸处制者善
一切处制者
称有耻所护

摄颂曰

白蚁与猫
鼠以及蝎
鼬与野干
鹿与牡牛
猪象为十

校注

Thag. 1054-1056 Thag. 580 M. I. p. 79 cf. M. I. p. 79 cf. Thag. 987 D. I. 76; M. I. 500; S. IV. p. 83 etc Dhp. 361; S. I. p. 73
[A1] 池【CB】地【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弥兰王问经(卷22)
关闭
弥兰王问经(卷2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