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0]第七品
第一 念行相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念者依几何之行相而生耶?」
长老言:「大王!念是依十七行相而生。大王!念是由自证而生,念是由外部之助成而生,念是由强印象而生,念是由饶益之知识而生,念是由非饶益之知识而生,念是由相似之相而生,念是由非相似之相而生,念是由谈话之认知而生,念是由特相而生,念是由忆念而生,念是由记号而生,念是由算术而生,念是由忆持而生,念是由修习而生,念是由參考书借而生,念是由抵当物而生,念是由已生之经验而生。」
「尊者!念如何由自证而生耶?」
「大王!譬如尊者阿难与优婆夷久寿多罗随念〔前〕生,或其他任何人忆念〔前〕生者亦随念〔前〕生。如是,念是由自证而生。」
「尊者!念如何由外部之助成而生耶?」
「大王!有生来易忘之人,而其他人人为忆念于彼而反复,依彼而忆念。如是,念是由外部之助成而生。」
「念如何由强印象而生耶?」
「大王!譬如灌顶即位,或达预流果之〔时〕,如是念是由强印象而生。」
「念如何由饶益之知识而生耶?」
[P.111]「譬如若于某事得幸福,于如是之事忆念得如是之幸福,如是念是依饶益之知识而生。」
「念如何由非饶益之知识而生耶?」
「譬如若于某事得苦,于如是之事忆念得如是之苦,如是念是由非饶益之知识而生。」
「念如何由相似之相而生耶?」
「如若见类似之人,或忆念母、或父、或兄弟、或姐妹,或见骆驼、或牡牛、或驴马,忆念〔其他类似之动物〕,如是念是由相似之相而生。」
「念如何由非相似之相而生耶?」
「如对〔不类似〕之事物,忆念色如是,声如是,香如是,味如是,所触如是,如是念由非相似之相而生。」
「念如何由谈话之认知而生耶?」
「有生来易忘之人,令忆念他人之彼,依此而彼忆念,如是念是由谈话之认知而生。」
「念如何由特相而生耶?」
「如牛由特征而知,如由特相而知,如是念是由特相而生。」
「念如何由忆念而生耶?」
「有生来易忘之人,对其人如是再三言忆念:『汝忆念!汝忆念!』如是念是由忆念而生。」
「由学书写,知书写此字,立刻次知书此字,如是念是由记号而生。」
「念如何由算术而生耶?」
「计算者由学算术而忆念大数量,如是念是由算术而生。」
「念如何由忆持而生耶?」
「忆持者由学忆持而忆持大量,如是念是由忆持而生。」
「念如何由修习而生耶?」
[P.112]「此处比丘随念种种之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状态与方处俱随念宿住,如是念是由修习而生。」
「念如何由參考书借而生耶?」
「王随念命令之时『持来此书』,依此书而忆念,如是念是由參考书借而生。」
「念如何由抵当物而生耶?」
「见抵当之物品而忆念,如是念是由抵当物而生。」
「念如何由已得之经验而生耶?」
「依曾见而忆念其色,依曾闻而忆念其声,依曾嗅而忆念其香,依曾味而忆念其味,依曾触而忆念其所触,依曾识而忆念法,如是念是由已得之经验而生。大王!念是由此等十七行相而生。」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二 作百年非福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卿等言:『虽作百年非福,但于临终获得佛归依之一念,则可往生天上。』予不信此言。又卿等如是言:『依一杀生而生于地狱。』予亦不信此言。」
长老言:「大王!卿如何思耶?小石虽非船,亦可浮于水上耶?」
「尊者!不然。」
「百车量之石,若乘载于船,可浮于水上耶?」
「尊者!然,可浮于水上。」
[P.113]「大王!善业恰如可见是船只。」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三 未来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卿等为过去苦之舍离而精进耶?」
长老言:「大王!不然。」
「尊者!然者,为未来苦之舍离而精进耶?」
「大王!不然。」
「尊者!然者,为现在苦之舍离而精进耶?」
「大王!不然。」
「尊者!卿等非为过去苦之舍离而精进,非为未来苦之舍离而精进,非为现在苦之舍离而精进,为如何目的而精进耶?」
长老言:「大王!『愿此苦灭,他苦不生。』为此目的而精进。」
「尊者那先!然者,未来之苦存在耶?」
[P.114]「尊者那先!卿等为现在不存在苦之舍离而精进,卿等为甚贤。」
「大王!于卿谁是敌王、仇敌、有反对者之反抗耶?」
「尊者!然,有。」
「大王!卿及时挖掘堑壕,作堡垒,筑造城门,筑造望塔,搬运谷类耶?」
「尊者!不然,有预先准备。」
「大王!卿及时学习象〔术〕,学习马〔术〕,学习车〔术〕,学习弓〔术〕,学习剑〔术〕耶?」
「尊者!不然,有预先学习。」
「为如何目的而作耶?」
「为防御未来之怖畏而作。」
「大王!未来之怖畏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现不存在〕为防御未来之怖畏而准备,是甚贤。」
「请再譬喻之。」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临渴之时,『予欲喝饮物』而挖掘小井,挖掘莲池,挖掘水池耶?」
「尊者!不然。有预先准备。」
「为如何目的而作耶?」
「尊者!为未来防御渴而准备。」
「大王!未来之渴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现不存在而为防御未来口渴而准备者甚贤。」
「请再譬喻之。」
[P.115]「大王!卿如何思耶?卿临空腹之时,『予欲食食物』而耕作田地,割稻,割麦,收割谷类耶?」
「尊者!不然。有预先准备。」
「为如何目的而作耶?」
「为防御未来饥饿而作。」
「大王!未来之饥饿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现不存在而为防御未来饥饿而准备甚贤。」
「宜也,尊者那先!」
第四 对梵天界距离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梵天界由此有几何之距离耶?」
「大王!梵天界由此很远。虽有重阁亦有落石之时分,一昼夜落四万八千由旬,于四个月止于地上。」
「尊者那先!卿等言:『例如力强之人或伸曲腕,或曲伸腕,如是有神通力,心达自在之比丘于阎浮提没而现于梵天界。』予不信此言。如是得速行几百由旬耶?」
长老言:「大王!卿之出生地是何处耶?」
「尊者!有名之阿拉删达岛,予生于其处。」
「大王!阿拉删达由此有几何之距离耶?」
「尊者!有二百由旬。」
「大王!卿在其处曾有所作,今认为忆认〔彼〕耶?」
「尊者!然,予忆。」
[P.116]「大王!卿亦速行二百由旬。」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五 梵天界与迦湿弥罗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于此处死之人生于梵天界与于此处死之人生于迦湿弥罗者,何者迟,何者速耶?」
长老言:「大王!同时。」
「请譬喻之。」
「大王!卿之出生地是何处耶?」
「大王!迦拉湿罗村由此有几何之距离耶?」
「尊者!有二百由旬。」
「大王!迦湿弥罗由彼有几何之距离耶?」
「尊者!有十二由旬。」
「大王!然,卿思念迦拉湿罗村。」
「尊者!思念。」
「大王!卿思念迦湿弥罗。」
「尊者!思念。」
「大王!何者思念迟,何者思念速耶?」
「尊者!同时。」
「大王!如是,于此处死之人生于梵天界与于此处死之人生于迦湿弥罗者,于同时生。」
「请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二羽之鸟欲飞于空中,其中一羽止于低树,一羽止于高树。彼等于同时止之时,何者之影初映于地上耶?何者之影迟映于地上耶?」
「尊者!同时。」
「大王!如是,于此处死之人生于梵天界与于此处死之人生于迦湿弥罗者,于同时生。」
[P.117]「大王!视我。」
「尊者!视。」
「视日月。」
「尊者!视。」
「大王!卿视我迟耶?或视四万二千由旬〔远方〕之日月迟耶?」
「视是同时、等时。」
「大王!如是,有一人于此处死生于梵天界与有一人于此处而生于迦湿弥罗者,生是同时。」
「宜也,尊者那先!」
王言:「尊者那先!我欲问速行事。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时,或青、或赤、或黄、或白、或茜、或光辉——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马色、车色而行耶?」
「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说,不存在于三藏佛语中。」
「尊者那先!沙门瞿昙不说:『有情往他界之时,或有青、赤、黄、白、茜、光辉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于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是真。彼之阿阇梨是贤者哉!彼言:『世界是无,他界是无,有情行于他界是无。』」
「大王!请闻我所说。」
「尊者那先!然。予闻卿之所说。」
[P.118]「大王!自我口所發,达卿耳之语言,于途中或见青、赤……乃至……光辉,耶?」
「尊者那先!予无见者。」
「大王!若我之言语于途中,或不见青、赤……乃至……光辉,我之语言不达卿耳耶?卿言虚妄耶?」
「尊者那先!予不言虚妄。如语言者于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辉〕,卿之语言乃达于予之耳。」
「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时,于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辉〕,有情往他界恰如语言。」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于全阎浮提之大国请享受食。此等之五蕴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蕴不往者,则无轮回者耶?」
「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种〕。」
「大王!卿植于地上之稻〔种〕行于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于稻之〔穗〕端耶?」
「尊者那先!植于地上稻〔种〕于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于稻〔穗〕之端。」
「大王!若植于地上稻〔种〕于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于稻〔穗〕端,名稻者无耶?」
「尊者那先!稻非无,稻存。尊者那先!若植于地上之稻〔种〕于上、行稻之〔穗〕端者,于上方得稻〔种〕。若如是之物生于稻〔穗〕之端者,等于稻穗端之谷粒生,等重〔之谷粒〕生。」
[P.119]「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蕴往他界,盲为再盲,哑为再哑。如何作福耶?若如是之五蕴生,应依不善业而行于地狱。」
「请再譬喻之。」
「大王!例如〔点火之时〕,由一灯或焰、或炎转移他灯耶?如是之物生耶?」
「尊者那先!非由一灯或焰、或炎转移他灯,如是之物非生。」
「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蕴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蕴亦非生。」
「尊者那先!受蕴往他界耶?」
「大王!若受蕴往他界者,此等五蕴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为受蕴耶?」
「尊者那先!不然。」
「大王!知其理由。于此自体之受蕴不往他界。」
「尊者那先!想蕴往他界耶?」
「大王!若想蕴往他界者,于此自体切断其手者、切断其足者,有『往他界切断其手、切断其足者』之想耶?」
「尊者!无。」
「大王!知其理由。于此自体之想蕴不往他界。」
「请再譬喻之。」
「大王!卿有圆镜耶?」
「大王!然,有。」
[P.120]「大王!卿取圆镜而立于前!」
「尊者!立。」
「大王!于此圆镜能见卿之眼、耳、鼻、齿耶?或能见原样之卿耶?」
「尊者那先!于圆镜〔所见之〕眼、耳、鼻、齿者予之物。」
「若〔于圆镜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齿,大王!卿乃为盲,为不具者耶?」
「尊者那先!不为不具者。尊者那先!圆镜中之影像依止于予而映。非如原样之物。」
「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蕴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样之五蕴。恰如圆镜之影像,依止于之五蕴之有情依善、不善业而结生于母胎。」
「宜也,尊者那先!」
王言:「尊者那先!有情结生于母胎时,通行于如何之门而结生耶?」
「大王!有情通行于此结生母胎之门不存在。」
「请譬喻之。」
「大王!卿有宝箧耶?」
「尊者!然,有。」
「大王!卿思念宝箧!」
「尊者!思念。」
「大王!卿之心行于宝箧时,通行于如何之门耶?」
「尊者那先!予之心行于彼宝箧时,通行之门不存在。」
[P.121]「大王!有情结生于母胎时,门之不存在与此相同。恰如卿之心思念宝箧,有情结生于母胎。」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多彩之问有所解答。宜也,尊者那先!若佛在,亦应發『善哉』。『善哉,尊者那先!善哉,尊者那先!』」
第八 七觉支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觉支有几何耶?」
「大王!觉支有七。」
「尊者!依几何之觉支而觉证耶?」
「大王!依一觉支而觉证。」
「尊者!如何之一觉支耶?」
「是择法觉支。」
「然者,何故称七觉支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剑置于鞘中,不取于手时,得斩耶?」
「尊者!不然。」
「大王!如是,无〔其他之〕六觉支者,依择法觉支而不得觉证。」
「宜也,尊者那先!」
第九 恶与福何者为大耶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福与非福何者为大耶?」
长老言:「大王!福为大,非福为小。」
「尊者那先!如何福为大,非福为小耶?」
[P.122]「大王!作非福者悔过『我作恶业』。依此理由,恶不增大。大王!作福者无悔过,无悔过而极喜生,极喜生者喜生,心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其乐,乐者得心定。依此理由,福乃增大。大王!〔犯罪受刑〕被切断手足之人,献上一束莲华于世尊,九十一劫之间,不行于堕处。大王!依此之理由,我等言:『福为重大,非福为轻少。』」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 知作恶业与不知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知作恶业者与不知作恶业者,何者非福大耶?」
长老言:「大王!不知作恶业者之非福大。」
「尊者那先!然者,予之王子或侍臣者不知而作恶业,予科罚二倍。」
「大王!卿如何思耶?灼热、燃烧、炎热、炎上之铁丸,一人不知而抓,一人知而抓,何者火伤甚耶?」
「尊者!不知而抓住之人火伤甚。」
「大王!如是,不知而作恶业非福大。」
「宜也,尊者那先!」
[P.123]第十一 郁单越洲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此〔现〕身俱行于郁单越洲,或有得行于梵天界或他洲者耶?」
长老言:「大王!有以此四大种〔所造〕之身而行于郁单越洲,或得行于梵天界或他洲。」
「尊者!如何以此四大种所造之身而行于郁单越洲,或行于梵天界或他洲耶?」
「大王!卿认为此地上一胀手或一肘飞耶?」
「尊者!予飞八肘。尊者!予承认。」
「大王!卿如何飞八肘耶?」
「尊者!予心發起『向此飞下』。随此心發起身轻。」
「大王!如是,有神通力,心得自在之比丘,以身上升于心中,依心之修习而行于空中。」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二 长骨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有『百由旬之长骨』。树本亦无百由旬之物,何处有百由旬之长骨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曾闻大海有五百由旬之鱼耶?」
「尊者!然。予曾闻大海有五百由旬之鱼。」
「大王!五百由旬之鱼非有五百由旬之长骨耶?」
「宜也,尊者那先!」
[P.124]第十三 止灭出息入息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得止灭出息入息耶?」
「大王!得止灭出息入息。」
「尊者!如何而得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曾闻几何人之鼾声耶?」
「尊者!然,曾闻。」
「大王!其鼾声回转其身之时不止耶?」
「尊者!然,应止。」
「大王!其鼾声,以不修习其身、不修习其戒、不修习其心者,回转其身时止。如何以修习其身、修习其戒、修习其心、达第四禅者,不能止灭出息入息者耶?」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四 海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有〕言海〔之语〕,依如何之理由水言为海耶?」
长老言:「大王!有水同量之盐,有盐同量之水,依此而言为海。」
王言:「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海是一咸味耶?」
长老言:「大王!依水之久住海成一咸味。」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五 截断最微细者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得截断最微细者耶?」
长老言:「大王!得截断最微细者。」
「尊者!最微细者何耶?」
[P.125]「大王!法最微细。大王!然诸法(现象)非悉微细,诸法谓或细或粗。一切可截断者悉依慧而截断,依慧以外之物无截断。」
「宜也,尊者那先!」
王言:「尊者那先!慧住于何处耶?」
「大王!何处亦不住。」
「尊者那先!然者,无慧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风住于何处耶?」
「尊者!何处亦不住。」
「大王!然者,无风耶?」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七 识与慧与命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或言识,或言慧,或言于有类之命〔灵〕,此等之诸法是义异,语亦异耶?或义同而唯语异耶?」
长老言:「大王!识以了別为特相,慧以般若为特相,于有类之命是不得。」
王言:「若命不存在,谁依眼而见色,依耳而闻声,依鼻而嗅香,依舌而味味,依身而触所触,依意而识法耶?」
长老言:「若命依眼而见色……乃至……依意而识法,眼被除去之时,其命颜面出于外,通过大虚空,更见色……耳被除去之时……鼻被除去之时……舌被除去之时[P.126]……身被除去之时……意被除去之时,颜面出于外,通过大虚空,更识法耶?」
「尊者!不然。」
「大王!然者,于有类之命是不得。」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八 非色法分析之问
长老言:「大王!世尊作难事。」
「尊者那先!世尊所作之难事者何耶?」
「大王!世尊作难事。即对一所缘而作用,说此等非色之心心所法之分析,『此是触,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请譬喻之。」
「大王!譬如有人以乘船出于大海,以手凹处掬取海水,以舌味味而知『此是恒河之水,此是摇尤那河之水,此是萨罗浮河之水,此是阿夷罗跋底河之水,此是摩企河之水』耶?」
「尊者!彼难知。」
「大王!由此更难者依世尊而作。即对一所缘而作用,说此等之心心所法之分析,『此是触,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王随喜言:「善也,尊者!」
[P.127]第十九 〔问答终〕
「大王!知今如何之时刻耶?」
「然,尊者!予知,今初更过后而为中更,松火点燃。」
「四旒之幡立,王所赠〔之品〕自库而出。」
臾那人如是言:「大王!卿是明达,比丘是贤者。」
「然,实有如彼之阿阇梨与如予之弟子,应不长时理解其法。」
满足对解答彼问之王,赠予长老那先价百千之褐子:「尊者那先!今日以后八百日之间,予欲准备食物于卿,于宫中适合〔于卿〕之物,即任何物予亦献。」
长老言:「大王!请止,我得生活。」
「尊者那先!卿得生活予善知。然,护自又护予。如何而护自耶?那先『令弥兰王起净信,何物亦不获』当行世评,故自护。如何而护予耶?弥兰王『起净信而不示净信之相』当行世评,故护予。」
「大王!然。」
「尊者!例如狮子兽王入黄金之槛,面亦向外,如是,尊者!予为在家生活,面亦应向外。尊者!若我自在家至出家者,应不长生,我敌多。」
[P.128]时,尊者那先即解弥兰王之问,从座而起,行至僧伽蓝。尊者那先离去不久时,弥兰王谓:「依予作何问耶?依尊者作何解答耶?」时,弥兰王如是思惟:「一切依予是正问,一切依尊者是正解答。」
行至僧伽蓝之尊者那先谓:「何者依弥兰王而问耶?何者依予而解答耶?时,尊者那先如是思惟:一切依弥兰王而正问,一切依我而正解答。」
时,尊者那先过其夜,翌朝著内衣,持衣钵,前往弥兰王之宫殿,至已坐所设之座。时,弥兰王接近尊者那先之处,近已问讯尊者那先,坐于一方。坐于一方之弥兰王对尊者那先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勿如是思惟:『予问那先之喜悦,予过其夜终夜〔不眠〕。』非应如是见。尊者!予其夜终夜如是思惟:『何依予而问耶?何依尊者而解耶?』『一切依予而正问,一切依尊者而正解答。』」
长老言:「大王!卿勿如是思惟:『以我对弥兰王解答其问之喜悦,我过其夜终不眠。』非应如是见。大王!我其夜终夜如是思惟:『何是依弥兰王而问耶?何是依[P.129]我而解答耶?』『一切依弥兰王而正问,一切依我而正解答。』」如是两贤者随喜相互之正说与正话。
校注
罗马字本虽有十六行相,而举十七。底本是十七行相。 从罗马字本。 底本 muddhato 如罗马字本改为 muddāto。 ekaṁ Buddhasaranagataṁ satiṁ 罗马字本为 ekaṁ Buddhagataṁ satiṁ。 此偈颂罗马字本无。 罗马字本否定,于底本以下之情形亦皆肯定。 底本为 Kasmīranagara,省略 nagara。 Kālasira 罗马字本为 Kalasi。 此譬喻罗马字本无。 此节罗马字本无。 速行事(turitakāraṇa)言受前二节之文而往他界之速。 此节罗马字本无。 底本 vipakam gacchissati 依罗马字本改为 vinipātaiṁ na gacchissati。 将海(samudda)作为 sama(等)与 uda(水)之合成为俗解。 与此几乎同文出第六品第八。罗马字本此处不出。 參照第三品第六。 底本出于难问偈之前。此处不出。罗马字本无。【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3 册 No. 31 弥兰王问经(第1卷-第13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