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问
[P.468]要目
「尊者那先!具足何支之比丘以作证阿罗汉果耶?」
「大王!此处,欲作证阿罗汉果之比丘应把持驴马之一支,应把持鸡之五支,应把持栗鼠之一支,应把持牝豹之一支,应把持牡豹之二支,应把持龟之五支,应把持竹之一支,应把持弓之一支,应把持乌之二支,应把持猿之二支。
应把持葫芦之一支,应把持莲华之三支,应把持种子之二支,应把持美沙罗树之一支,应把持船之三支,应把持锚之二支,应把持樯之一支,应把持操纵者之三支,应把持水夫之一支,应把持海之五支。
应把持地之五支,应把持水之五支,应把持火之五支,应把持风之五支,应把[P.469]持岩之五支,应把持虚空之五支,应把持月之五支,应把持太阳之七支,应把持帝释之三支,应把持转轮王之四支。
应把持白蚁之一支,应把持猫之二支,应把持鼠之一支,应把持蝎之一支,应把持鼬之一支,应把持老野干之二支,应把持鹿之三支,应把持牡牛之四支,应把持猪之二支,应把持象之五支。
应把持狮子之七支,应把持鸳鸯之三支,应把持培那喜迦鸟之二支,应把持家鸠一支,应把持枭之一支,应把持啄木鸟之一支,应把持蝙蝠之二支,应把持蛭之一支,应把持蛇之三支,应把持大蛇之一支。
应把持路蜘蛛之一支,应把持乳儿之一支,应把持斑龟之一支,应把持杯之五[P.470]支,应把持树之三支,应把持雨之五支,应把持摩尼宝之三支,应把持猎夫之四支,应把持渔夫之二支,应把持木匠之二支。
应把持瓶之一支,应把持铁之二支,应把持伞之三支,应把持田之三支,应把持阿伽陀药(解毒剂)之二支,应把持食物之三支,应把持射手之四支,应把持王之四支,应把持看门者之二支,应把持砥石之一支。
应把持灯火之二支,应把持孔雀之二支,应把持马之二支,应把持酒屋之二支,应把持门阈之二支,应把持秤之一支,应把持剑之二支,应把持鱼之二支,应把持负债者之一支。
应把持病者之二支,应把持死者之二支,应把持河之二支,应把持牡牛之一支,[P.471]应把持道之二支,应把持收税官之一支,应把持盗贼之三支,应把持鹰之一支,应把持犬之一支,应把持医师之三支,应把持姙妇之二支。
应把持黎牛之一支,应把持牝鷄之二支,应把持鸠之三支,应把持一眼者之二支,应把持农夫之三支,应把持牝豺之一支,应把持滤水器之二支,应把持匙之一支,应把持负债支辨者之三支,应把持舵手之一支。
应把持驭者之二支,应把持食者之二支,应把持裁缝师之一支,应把持乘船者之一支,应把持蜂之二支。」
要目 毕
第一 驴马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驴马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P.472]「大王!譬如驴马虽于应尘之堆积,于四衢,于十字路,于村里之门,于稻壳之聚积,于任何之处亦卧,无贪卧床。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虽于草座,于叶座,于木床,于地面,于任何处亦可卧,不贪卧。大王!此是应把持驴马之一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诸比丘!今我诸弟子以木片为枕,不逸、热心而住于精勤。』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鸡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鸡适时、宜时入鸡窝。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适时、宜时扫塔庙之庭,准备饮料食物,留意身体,沐浴,礼拜塔庙,为见耆宿比丘而行,应适时宜时入空闲处。大王!此是把持鸡之第一支。大王!其次,鸡是如适时、宜时起。大[P.473]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适时、宜时而起,扫塔庙之庭,准备饮料食物,留意身体,礼拜塔庙,应再入空闲处。大王!此是应把持鸡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鸡亦几度掘地而啄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亦几度省察而取食。不为游戏,不为憍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为此身体之存续,为维持,为防害,言:『如是,我无旧苦痛,不令生新苦痛。又于我无罪与安乐住。』只是为摄益梵行。大王!此是应把持鸡之第三支。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大王!又次如鸡虽有眼,但夜为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不盲而如盲。即于阿练若,得食物于村里,为乞食而行乞时,对于爱染之色、声、香、味、触、法,如盲、如聋、如哑、不可把持其相,不可把持随相。大王!此是应把持鸡之第四支。大王!又依长老大迦旃延如是说:
[P.474]大王!又次如以土块、杖、棒、鎚打,亦不去自己之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为裁缝时,为工事时,为各种勤务时,为诵〔经〕时,为令〔他〕诵念时,不应舍弃如理作意。大王!此是瑜伽者自己之家,谓如理作意。大王!此是应把持鸡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诸比丘!何等是比丘自己之行境、父祖之境,谓四念处。』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栗鼠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敌人来袭之时,栗鼠敲其尾令变大,其尾以防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烦恼之敌来袭时,敲四念处之棒,令变大,其四念处之棒,以防一切烦恼。大王!此是应把持栗鼠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周梨般特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牝豹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牝豹若一度怀胎,不再近雄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见未来之结生、再生、托胎、死去、坏灭、灭尽、灭亡、轮回之怖畏、危难迫害之恶趣,言:『我不再有结生。』而应如理作意。大王!此是把持牝豹之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经集牧牛者陀尼耶经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牡豹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牡豹隐于森林之密丛、密林、山薮之附近以捕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远离,即阿练若、树下、山、洞穴、山窟、塚间、林薮、露地、藁堆之无音、无骚而无人之警戒,隐密于人而住,受用适于宴默之处。大王!瑜伽者、瑜伽[P.476]行者受用远离之时,不久于六通而自在。大王!此是应把持牡豹之一支。大王!又依法结集之诸长老如是说:
大王!又次如牡豹猎杀任何兽,于不倒左脇而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虽依竹之施、依叶施、依花施、依果实之施、依沐浴之施、肥皂之施、依肥皂粉之施、依扬枝之施、依漱水之施、依诃谀,依出任之语,依逢迎之语,依走使,依医业,依各使者之行,依使丁之行,依食之赠答,依施物之赠答,依占家相,依星占,依手足之占,依佛所呵责之任何邪命所得之食物亦不可食。大王!此是应把持牡豹之第二支。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龟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水栖之龟于水中造栖处。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一切生类、有类、人之利益,伴慈广大、无量、无怨、无恚之心,令徧满含一切世界而住。大王!此是应把持龟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龟浮游于水时,拳头,若谁见耶?立即沈下潜入,言:『彼等不再见我。』大王!如是,瑜伽者、瑜伽行者烦恼侵袭时,沈下潜入所缘之精髓,言:『烦恼不再见我。』大王!此是应把持龟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龟由水而出煖其身。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由坐、立、卧、经行而令离意,应于正勤而煖意。大王!此是应把持龟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龟掘地而远离,造栖[P.478]处。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舍利养、尊重、名闻,沈于空闲远离之山林、林薮、山、洞穴、山窟之无音、无骚之远离处,应住于远离处。大王!此是应把持龟之第四支。大王!又依长老优婆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说:
大王!又次如龟转转匍匐之时,若谁见又闻音,则四肢头缩进自己之龟甲而不动,默而止,保护其身。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一切处色、声、香、味、触、法来袭时,闭六〔根〕门之律仪门,摄意而防护,正念正知防护沙门法而住。大王!此是应把持龟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寄与相应部龟喻经如是说:
[P.479]「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竹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竹随有风之方而飘动,不随他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随顺佛世尊所说之九分教,确立适正、无罪者而寻求沙门法。大王!此是应把持竹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罗睺罗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弓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巧造均整之弓由上端至下端,均等随曲而不硬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于长老、新參、中年、同年者随顺不顽傲。大王!此是应把持弓之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此豆梨不那奇本生谭如是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乌鸦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乌鸦配虑、忧虑、用心、慎重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配虑、[P.480]忧虑、用心、慎重、确立其念,防护其根而行。大王!此是应把持乌鸦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乌鸦發现任何食物耶?与同类分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如法而正所得,若至一钵之物,不可不分与持戒之同梵行者。大王!此是应把持乌鸦之第二支。大王!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而如是所说: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猿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猿得栖处之时,于静闲所至有枝,避难极大之树。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耻、快适、持戒、善美、多闻、持法、可爱、尊严而所尊重作适语,言柔顺,教诫,通告,指示,指导,激励,令喜,如是可住于善友阿阇梨之处。大王!此是应把持猿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猿行、立、坐于树上,若入睡眠,于其处过[P.481]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林面前,于林中作经行、坐、卧、睡眠,于其处可受用〔四〕念处。大王!此是应把持猿之第二支。大王!又依长者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摄颂曰:
校注
Thag. V. 985。 cf. S. II. p. 98。 Thag. V. 501。 S. V. p. 146。 Sn. v. 29。 cf. Mahāniddesa p. 372。 Vm. p. 42。 S. I. p. 7。 J. no. 545 V. 159。【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4 册 No. 31 弥兰王问经(第14卷-第25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