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44]第八品

第一 夜叉之死之问

「尊者那先名夜叉者存于世耶

「然大王名夜叉者存于世

「尊者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耶

「然大王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

「尊者那先何故不见其等死夜叉之尸体亦不闻尸体之臭气耶

「大王能见死夜叉之尸体亦能闻彼等死尸之臭气大王死夜叉之尸体或于昆虫之姿态而见或于蛆之姿态而见或于蚁之姿态而见或于蟋蟀之姿态而见或于蛇之姿态而见或于蝎之姿态而见或于蜈蚣之姿态而见或于鸟之姿态而见或于哭之姿态而见

「尊者那先除如卿有觉慧之人以外谁问此而解

第二 学处不制之问

「尊者那先一切古昔医师之师等人人例如那罗陀达曼达利安祺罗萨迦维罗勘达拉古沙摩阿度罗普婆迦旃延此等之诸师一举悉知病因原因症状进行医术津贴治不治『如是之身体生如是之病』一举作综合经[P.345]彼等皆不是一切知者何故一切知者之如来依佛智而知未来之行作断定『于如是事件当制如是之学处』不制全部之学处耶事件已起不名声公开罪过扩展人人激昂之时其时乃对诸弟子制学处耶

「大王如来已知『如是之时如是之人等当制百五十有余之学处』事如来谓『若我一举制百五十有余之学处则众多之世人当生战栗于此(佛教)应遵守者很多呜呼于沙门瞿昙之教出家者实甚难』欲出家者而不出家彼等不信我言不信者至恶生事件生起之时依说法而令识知于罪过公开时制学处

「希有哉诸佛尊者那先未曾有哉诸佛尊者那先如来之一切知智是宏大尊者那先彼然此义依如来而善表示若闻『此(佛教)应遵守者甚多有情当生战栗于胜者之教出家者当无一人』彼然予如是认受

[P.346]第三 太阳之病之问

「尊者那先此太阳之热常剧烈耶或某时期之热减弱耶

「大王热常剧烈无减弱

「尊者那先若太阳热常剧烈何故有时热剧烈有时热减弱耶

「大王太阳有此等之四病其病任何之一所恼害太阳热减弱何等为四大王云是太阳之病此所恼害者太阳热减弱大王雾是太阳之病此所恼害太阳热减弱大王雨是太阳之病此所恼害太阳热减弱大王罗睺(蚀)是太阳之病此所恼害太阳热减弱大王此等之四是太阳之病此任何之一所恼害太阳热减弱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且具足威力之太阳亦生病况于其他之有情耶尊者除卿有觉慧之人以外其他之人如是分別者无存

第四 太阳热之问

「尊者那先何故太阳冬热甚剧夏则不然耶

「大王于夏尘埃等尘埃为风所煽而行于空中于虚空云亦甚密且大风烈吹此等一切相混结合而翳蔽太阳之光故于夏太阳热减弱大王于冬下方之地[P.347]静寂上方现大云尘埃静止埃极静行于空中虚空云去风吹极微弱此等静寂之时太阳之光皎皎太阳脱离翳障之时热甚大大王此所以于冬之太阳热烈于夏不然之理由

「尊者那先脱离一切障碍之太阳其热烈具足云等之太阳〔其热〕不烈

第五 毘善达罗王之问

「尊者那先一切之菩萨布施妻子耶或唯毘善达罗王布施妻子耶

「大王一切之菩萨亦布施妻子非唯毘善达罗王布施妻子

「尊者那先若一切菩萨亦布施妻子彼等得妻子同意而布施耶

「大王妻同意子等稚昧故恸哭若解其义彼等亦随喜而不悲叹

「尊者那先菩萨将自己所生之爱子等布施于婆罗门为奴隷是作难行又自己所生之爱子等稚昧而年幼以蔓草束缚见以蔓草强行拉至彼婆罗门而沈著冷静[P.348]是第二更难作之难行又彼童儿依自己之力挣脱束缚畏惧归来再以蔓草束缚而布施是第三更难作之难行又童儿等悲叹『父此夜叉带去欲食我等』不忍抚『勿恐惧』是第四更难作之难行又阇利王子恸哭而伏于脚下乞求『父带回勘哈杰那王女我独与夜叉俱行夜叉当食我』不予应诺是第五更难作之难行又阇利王子言『父卿心如石耶见我等之苦痛不阻止我等被夜叉带向无人之大森林』悲叹之时不起悲怜是第六更难作之难行又童儿等被带走不见之时畏惧恐怖彼之心藏不裂百千是第七更难作之难行望福者何以令他人苦痛非自身应作布施耶

「大王菩萨之名声由于作难行而飞扬于含天与人之十千世界诸天于天界而称扬阿修罗于阿修罗界而称扬金翅鸟于金翅鸟界而称扬诸龙于龙界而称扬夜叉于夜叉界而称扬彼之名称顺次相传至今及于我等之时代我等恶评毁损[P.349]其布施为善施耶为恶施耶而坐大王此之名声显示聪明有识有知贤明诸菩萨之十德何等为十即无悭贪无著施舍舍断不退转佛法之微妙宏大难觉难得无等大王此之名声显示聪明有识有知贤明诸菩萨之十德

「尊者那先若作布施而令他人苦痛其施有乐报令升至天〔界〕耶

「然大王有何异议

「尊者那先请示其理由

「大王此处有沙门或婆罗门之持戒善法彼跛或躄又罹患疾病耶望福者令彼乘坐乘俱令至所欲大王依其因缘其人乐生耶其至天之业耶

「然尊者有何异议尊者其人或得象乘或得马乘或得车乘于陆得陆乘于小得小乘于天上得天乘于人中得人乘生生世世生于随应其随顺〔乘〕生随应于彼之诸乐生由善趣行至善趣依其业等流而乘至神通乘可到所愿涅槃之都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乐报令至于天盖其人令牵牛苦痛而受如[P.350]是之乐大王又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乐报所以令至于天更听闻其以上之理由大王或有王令由地方抽取正税發令而作布施大王其王由其因缘享乐耶其施令至于天耶

「然大王有何异议尊者其王由其因缘得更高数百千之功德王中之极王天中之极天梵天中之极梵天沙门中之极沙门婆罗门中之极婆罗门阿罗汉中之极阿罗汉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乐报令至于天盖其王依税令民窘困依其布施享有如是更高名声之乐

「尊者那先毘善达罗王所作之布施是极施盖彼以自己之妻与他人为妻以自己所生之子与婆罗门为奴隷尊者那先极施是世之贤者所非难所呵责尊者那先譬如车轴由极荷而毁船由于极荷而沈食物由于极食而不消化谷物由于极雨而损食物由于极施而尽由于极热而烧尽由于极贪而狂由于极嗔而为罪人[P.351]由于极痴而陷于穷困由于极贪求为盗贼而被捕由于极怖畏而衰亡由于极满水而河水泛滥由于极风而雷落由于极火而饭焦由于极步行而不长命尊者那先如是极施为世之贤者所非难所呵责尊者那先毘善达罗王所作之布施为极施如何之果亦不可期待

「大王极施是世之贤者所赞赏赞叹叹称何人作任何种类之施若作极施则得名声于世大王譬如力士由于有极力而打倒其他之力士地由于极大而运载男一切有情之群海由于极大而不满须弥山由于极重而不动虚空由于极广而无边太阳由于极光而破暗狮子由于极质而不怖畏摩尼宝由于极德而得众望王由于极德而治国火由于极热而燃烧一切金刚由于极坚而贯穿摩尼真珠水晶比丘由于极戒而伏男夜叉天部于足下佛由于极殊胜而无比大王如是极施为世之贤者所赞赏赞叹叹称何人作任何种类之施若极施则得名声于世毘善达罗王所作之极施是十千世界所赞赏赞叹叹称尊敬赏扬毘善达罗王由此极施今作佛而生于含天此世界而最上

[P.352]「大王应供养之人到来时不可与之处可放置之布施存于世耶

「尊者那先此等之十施于世为非施作此等之施至于恶生何等为十尊者那先即女施牛施酒施绘施刀施毒施锁施鸡豚施欺秤欺量施尊者那先此等十施于世为非施作此等之施至于恶生

「大王我非问非施大王我问卿此言『大王应供养人到来之时不可施之处放置布施存于世耶』」

「尊者那先应供养之人到来时不可施之处放置之布施不存于世心起净信之时或向供养之人布施其食或布施衣服或布施卧处或布施住屋或布施褥垫被单或布施婢仆或布施田用地或布施二足动物四足动物或布施百百千〔金〕或布施大政或亦布施生命

「大王若有生命亦布施者何故痛难施主毘善达罗善施妻子耶大王或为负债或为生计父抵当其子又有得卖之世习耶

「然尊者或为负债或为生计所苦父抵当其子又得卖者

[P.353]「大王若或为负债或为生计父抵当其子又得卖者大王毘善达罗王不得一切知智而恼为得其法财而抵当妻子得卖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布施他者所布施作他者之所作大王卿何故以其施痛难施主毘善达罗耶

「尊者那先予非呵责施主毘善达罗之布施呵责布施子与妻乞者乞妻子时尔时宜布施自己

「大王乞妻子而布施自己者此为不善人之行作〔乞何物〕亦宜布施其所乞者此为善人之所为大王譬如命某人饮食给彼食物者大王为彼作可作者耶

「否尊者彼之命与彼其物者是可作者

「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布施妻子大王若婆罗门乞求毘善达罗之身大王彼不护自己不爱著自己而布施喜舍大王若有某人亲近施主毘善达罗王[P.354]而乞求『为我之奴隷』彼不守护自己不爱著自己而布施喜舍而彼布施而不苦恼大王毘善达罗王之身体为许多人所共有大王譬如所煮肉片为许多人所共有大王其毘善达罗王之身体为许多人所共有大王又有果实之树为各种鸟群所共有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之身体为许多人所共有何故耶『我行道至正等觉』大王譬如有无财之人欲财求财而行山羊之道棒杭之道蔓藤之道经商于水陆以身以语以意追求其财为财之获得而努力大王如是无有佛财之施主毘善达罗王为获得一切知性之宝于乞者喜舍财谷如婢乘车一切之所有物自己之妻子以及自己唯求正等觉

大王又譬如有大臣希望〔权力〕增大期望自身之执政以家一切之财谷金银宝石全部与他人为获得主权而努力大王如是施主毘善达罗布施一切内外之财生命亦布施于他人唯求正等觉

大王又施主毘善达罗谓『将此婆罗门所乞之物布施于彼如是我为彼作[P.355]可作者』如是彼布施妻子于彼〔婆罗门〕大王施主毘善达罗非嫌厌故布施妻子非欲不见而布施妻子于婆罗门非『我过多』而布施妻子非『不能养育彼等』而布施妻子非不满足『我不爱』欲强行拉走故布施爱一切知性之宝故为一切知智故毘善达罗王如是无比广大无上可爱可意等于生命之妻子最胜施布于婆罗门大王又如是依世尊说

我非憎两儿
非憎玛蕾妃
我爱诸知性
故爱我布施

大王尔时毘善达罗王布施妻子之后入叶庵而卧彼为强烈爱著而苦涕泣之时生剧烈之愁心基热鼻塞由口呼吸泪变血滴由眼溢出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痛苦布施妻子于婆罗门言『布施之路不灭于我

大王又毘善达罗王依二事而布施二儿于婆罗门为奴隷何等为二(一)布[P.356]施之路不能断我(二)祖父依林之树根与果实令我苦痛之子等〔由苦〕解脱大王毘善达罗王子知『何人亦不能使役我子等为奴隷故祖父买回其子等如是来我之处』大王依此等之二事布施二子于婆罗门

大王又毘善达罗王了知『此婆罗门是老老年老龄而衰弱凭杖寿尽少福此人不能使役此子等为如隷』大王人依生来之力而有如是大神通有如是大威力把此日月于笼又入箱而无光得作皿使用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于此世比类日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

大王又任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转轮王之摩尼宝是清净良质八稜而善巧加工长四肘周如车毂光耀徧照[P.357]百由旬少福一般人何人亦以布片包扎而入盒子不得为刀之砥石而使用大王如是于此世比类于转轮王之摩尼宝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如隷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發情而〔流汁〕三处纯百而确立七处〔地〕高八肘而长体躯宽各九肘之长悦豫美丽之布萨象王任何人皆不能乘又任何人亦不能笼或槽被如犊入牛舍而不能饲养大王如是于此世比类最胜象王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如隷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大海长大宏广深远不可测而难尽涯底无此岸彼岸运载咸水何人亦闭塞一切处不能为一渡津而使用大王如是于此世比类大海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为奴隷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P.358]如难陀优波难陀龙七卷山王须弥而卧何人亦不能捕彼入笼箱或作戏大王如是比类难陀优波难陀龙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之子等为奴隷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山王雪山耸于空中以竖立五百由旬三千由旬之广阔以八万四千峰而庄严为五百大河之源大生物群之栖处持各种类之香百天之药草所庄严如云耸立于空中大王如是于此世比类山王雪山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于夜暗之中燃于山顶之大火聚于遥远之方亦可确认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恰如燃于山顶之大火聚于遥远之方亦明白确认任何亦不能使役彼子等为奴隷

[P.359]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达罗子等为奴隷之所以听以上之理由大王譬如雪山龙华开华之时软风吹时十乃至十二由旬之间华香馥郁大王如是毘善达罗王亦由天阿修罗犍闼婆夜叉罗刹摩睺罗伽紧那罗帝释之世界至上方阿迦尼多天止六千由旬之间名声远播其最胜戒香为馥郁故任何人亦不能使役彼子等为奴隷

大王父毘善达罗王如是教阇理王子言『爱子汝之祖父欲买汝与财于婆罗门与千金货而买若欲买勘哈杰那者以百人之仆百人之婢百头之象百头之马百头之牛百金货等一切与百个而买爱子若汝之祖父以汝等由婆罗门之手依命令依暴力无偿而夺汝等勿从祖父之言为婆罗门之随从者』如是遣教子等是故阇理王子行问祖父之时如是语

祖父以千〔金〕之价
父以我布施于婆罗门
又以女儿勘哈杰那
作为百象〔之价〕

「尊者那先问者善解见网善破善摧毁诸异论自家之教理善明了文善明白义者善分別彼然予如是认受

[P.360]第六 难行行作之问

「尊者那先一切诸菩萨作难行之行作耶或又唯瞿昙菩萨作难行之行作耶

「大王于一切诸菩萨非有难行之行作唯瞿昙菩萨作难行之行作

「尊者那先若然言菩萨与菩萨有差別是不正确

「大王于四事菩萨与菩萨有差別何等为四乃家之差別世之差別寿之差別〔身〕量之差別大王于此等之四事菩萨与菩萨有差別大王一切诸佛于色解脱解脱智见四无所畏十如来力十四佛智十八佛法六不共智及一切之佛法无差別一切诸佛于佛法为等等

「尊者那先若一切诸佛于佛法是等等依如何之理由而唯瞿昙菩萨作难行之行作耶

「大王智不徧熟觉不徧熟之时瞿昙菩萨踰城出家未徧熟之智令徧熟之时作难行之行作

「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智不徧熟觉不徧熟之时大踰城出家耶令智徧熟已之时非应踰城耶

[P.361]「大王菩萨见侍女之室杂乱而追悔追悔之彼生不乐见不乐心之生一天子魔身立于虚空發此言『此为应除不乐心之时』又言『主卿勿消沈由令至第七日有千辐有辋有毂具足一切庄严天之轮宝呈现于卿宝之于地中者于海中或于空中者皆自近于卿于二千小洲所附属之四大洲卿唯一口出命令卿之子超千人有勇有勇者之容姿摧破敌军于子等所绕具足七宝教导四洲』时闻彼之言而意恐怖譬如取一日之间燃烧之铁棒放入两耳大王彼言入菩萨之耳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惧悚惧大王又譬如燃大火聚加入其他之薪则愈燃烧大王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惧悚惧大王又譬如大地已湿润缘草生水浸润为泥土若更降[P.362]大雨愈为泥泞大王如是已失意菩萨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惧悚惧

「尊者那先若于第七日于菩萨现天之轮宝天之轮宝呈现时菩萨退转耶

「大王于第七日天之轮宝应不呈现彼之天神是贪欲作妄语大王又若于第七日天之宝轮虽现菩萨亦不退转何故耶大王坚决把捉『无常』坚决把捉『苦』坚决把捉『无我』之菩萨达取之灭尽大王譬如水由无热恼大湖入恒河由恒河入大海由大海入深崖之入口大王入深崖入口其水逆流入大海由大海入恒河由恒河再入无热恼大湖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菩萨今生累积其善达此最后生觉者徧熟六年为一切知者世之最高人而成佛大王菩萨为轮宝而退转耶

[P.363]「否尊者

「大王假令大地或一切种之诸山号叫假令一切之大河涸渴炎烧菩萨不达正等觉而不退转大王假令运载无量咸之水大海恰如牛足迹之水涸渴菩萨不达正等觉而不退转大王假令最胜山王须弥百或千裂菩萨不达正等觉而不退转大王假令虚空恰如莚而卷菩萨不达正等觉而不退转大王假令日月与星辰俱如土块陨落地上菩萨不达正等觉而不退转何故耶菩萨能断缚一切

「尊者那先此世有几何之缚耶

「大王此世有此等十缚于其缚所缚之有情不出离假令出离亦退转何等为十大王母是此世之缚父是此世之缚妻是此世之缚子是此世之缚亲戚是此世之缚朋友是此世之缚财是此世之缚利养名闻是世之缚主权是此世之缚[P.364]五种欲是此世之缚大王此等十者是此世之缚于此缚所缚之有情出离亦退转菩萨截断舍断断除其等十缚大王故菩萨不退转

「尊者那先若菩萨依天神之言而生不乐心时智未徧熟觉未徧熟而踰城出家彼为何作难行之行作耶以一切为食非待智徧熟耶

「大王此等十人于此世是所轻视轻贱轻侮轻蔑呵责嫌厌不尊敬何等为十大王寡妇于此世是所轻视轻贱轻侮轻蔑呵责嫌厌不尊敬大王羸弱之人无朋友亲戚之人大食之人住卑劣家之人有恶友之人无财之人无正行之人不劳动之人不努力之人于此世是所轻视轻贱轻侮轻蔑呵责嫌厌不尊敬大王此等十人于此世是所轻视轻贱轻侮轻蔑呵责嫌厌不尊敬大王菩萨随念此等十事时生如是之想『我不行不努力而不于人天所呵责我以行为主以行为重以行为规以行为习以行为轭以行为[P.365]家不放逸而住耶』大王如是菩萨令智徧熟而作难行之行作

「尊者那先菩萨作难行之行作如是言『我以此强烈难行之行作未逮得超人法至上殊胜之圣智见有至菩提之他道耶』尔时菩萨关于道有念妄失耶

「大王此等二十五是弱心之法依彼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诸漏之灭尽何等为二十五大王忿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诸漏之灭尽强情激情过慢放逸昏沈睡眠懈怠亲近恶友饥渴不乐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诸漏之灭尽大王此等之二十五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诸漏之灭尽大王饥渴浸彻于菩萨之身体浸彻身体之心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诸漏[P.366]之灭尽大王四阿僧祇劫百千劫之间菩萨于各各之生寻求四圣谛之现观何现观之生于最后生关于道念之忘失大王菩萨唯『有至菩提之他道耶』之想生大王菩萨曾生一个月之时作父释迦之业务时于凉阎浮树之荫于吉祥之卧床结跏趺坐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达自离生喜与乐之初禅而住乃至达第四禅而住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令智徧熟之菩萨作难行之行作

第七 善不善强弱之问

「尊者那先善与不善何者大而何者强耶

「大王善者大而强不善者不然

「尊者那先予不认受『善者有而强不善者不然

尊者那先此处有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妄语者村里劫夺者追剥邪曲者诈欺者彼等总依其恶而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破头盖而入热铁丸剥皮而磨头盖口中点火卷油布而烧全身卷油布而烧其手剥牵皮肤剥缠皮肤缚系手足梵火于周围剖皮肉腱寸断钱形其身伤身并注入灰汁以铁棒刺通两耳孔而回转溃骨如藁薄团注入热油为狗所啖如实生[P.367]串刺以刀断首或者夜作恶事其夜受报或者夜作恶事翌日受报或者昼作恶事其日受报或者昼作恶事其夜受报或者过二三日受报尊者那先或一人或二人或三人或四人或五人或十人或百人或百千人添附属物而行布施有现法之财宝又得名声又受幸福者耶或依戒而〔有现法之财宝又得名声又受幸福者耶〕又依行布萨而〔有现法之财宝又得名声又受幸福者耶

「大王有四人作布施受持戒行布萨而于现法以其身体于三十三天之都得名声

「是谁耶尊者

「大王是曼达他王泥弥王萨提那王俱提罗药师

「尊者那先其距数千生而蔽覆我等两人皆不能见若可得者对于现生世尊之存命时而语

「大王于现生为奴仆之芬那加施食于长老舍利弗即日为财官彼今知是豪商芬那加乔婆罗摩多妃以卖自身之发所得之八迦哈那施食于长老大迦栴延与外[P.368]七人即日为优提那王之第一妃优婆夷斯比耶为生病之比丘调味自身之脾肉而施翌日伤愈合皮生无疾摩理迦妃对世尊施前夜之酸粥即日为拘萨罗王之第一妃作华鬘之苏蔓那供养世尊八苏蔓那花束即日得富翁婆罗门卫迦莎达加供养外依于世尊即日成为宰相大王此等总受现受之财宝与名声

「尊者那先探求渐發现唯六人耶

「然尊者

「尊者那先然者不善者大而强善者不然尊者那先我见十八人亦依恶业之报而为刺所串见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百人千人百千人亦依恶业之报而为刺所串尊者那先难陀家有将军之子名跋陀沙罗彼与栴陀罗崛多王交战开始尊者那先于其战役有八十无首之尸体传言首累积充满之时有一无首尸体直立此等总依恶业之报而招致破灭尊者那先依此理由予亦言『不善者大而强善者不然』尊者那先于佛教卿曾闻拘萨罗王作无比之施耶

「然大王

「尊者那先拘萨罗王作无比之施由其因缘获得现法之财宝或名声或幸福耶

[P.369]「否大王

「尊者那先若拘萨罗王作如是无上之施由其因缘不能获得现法之财宝名声幸福尊者那先然者不善大而强善者不然

「大王不善为小速于变异善为大经长时而变异大王又依譬喻而究竟明白大王譬如西部地方有一种谷物名为拘姆达班提迦不到一月运至家中米经五月六月而变异(熟)大王此处拘姆达班提迦(谷)与米有如何之差异有如何之相异耶

「尊者那先拘姆达班提迦(谷)是小米是大尊者那先米适合于王是王之食拘姆达班提迦是如仆所用之食

「大王如是不善小而速变异善大经长时而变异

「尊者那先世速熟者大而强故不善者秀而强善者不然尊者那先譬如士[P.370]兵冲进极大之战斗夹敌于脇曳速近队长其士兵世称有能力之勇者又箭医速拔取其箭除疾其箭医称为名人又算数者极快算速显示其算数者称为名人力士速投对手仰卧而倒其力士称为有能力之勇者尊者那先如是不善皆速熟者于世大而强

「大王两业皆是未来所受不善业依有罪而刹那现法所受大王古之刹帝利确立此法令『杀生物者应受刀杖不与取者与他人之妻私通者作妄语者劫夺村里者作追剥者作邪曲诈欺者应受刀杖受伤害应截断应破毁应被杀』彼等唤出作者查探而笞伤害截断破毁大王谁确立此法令耶『作布施者或守戒者或行布萨者应与财或名声』恰如伤害缚系作恶事之贼查探而与财或名声耶

「否尊者

[P.371]「大王若查探施者与财或名声善亦为现法所受大王『与财或名声』无探寻施者故善是不为现法所受大王依此理由不善者是现法所受施者于未来受大而强之〔乐〕受

「善哉尊者那先除如卿有觉慧之人此问不能善解尊者那先世俗〔之问〕依出世间〔之义〕而知

第八 施饿鬼果之问

「尊者那先此等之施者作布施而回施于先亡者言『此达于彼等』彼等〔死者〕以彼因缘而得报耶

「大王或者得或者不得

「尊者何人得何人不得耶

「大王生于地狱者不得至于天者不得至于畜生者不得四饿鬼之中三饿鬼不得即食吐物饿鬼饥渴饿鬼烧渴饿鬼他施活命饿鬼得〔报〕唯虽与彼等忆念时而得

「然者尊者那先若回施者不得〔报〕施者之布施流失无果

「大王布施非无果非无报施者受其果

「尊者然者以事例令予得解

「大王此处有人调鱼木酒嚼食啖食而行于亲族之家若彼等亲族不受纳其物其赠物流失又消失耶

[P.372]「否尊者那先彼是所有物之人

「大王如是施者受其果大王又譬如有入于室内之人前方无出口时由何处而出耶

「尊者由所入之处而出

「大王如是施者受其果

「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施者受其果予不难其理

第九 善不善大小之问

「尊者那先若作此等施之布施达于先亡者彼等受其报然作杀生惨忍而手涂血作惨虐之行而回施先亡者言『此我行之报达先亡者』其报达先亡者耶

「否大王

「尊者那先然者有如何之因如何之原因善是达〔先亡者〕不善是不达耶

「大王此非问之问题大王有答者勿问不可问『何故虚空无依止之物耶何故恒河不流向上流耶何故此等人间与鸟为二足而兽为四足耶』卿以此问我耶

[P.373]「尊者那先予非欲令困惑而问此为除疑惑而问予问卿『世有左撇子与失明者多人如何彼等不得〔治疗之〕机耶』」

「大王亦不行为〔其行为〕不能不同意分別人与恶业大王譬如人由于搬运水而由远方运水大王由于搬运坚固之大岩山而得如所期望而搬运耶

「否大王

「大王如是得分別善者不得分別不善者大王又譬如由油而得燃灯火大王由水而得燃灯火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得分別善者不得分別不善者大王又譬如农夫由泽引水而令熟谷物大王然而由大海引水而得令熟谷物耶

「否大王

「大王如是得分別善者不得分別不善者

「尊者那先何故得分別善者不得分別不善者耶以理令予理解予非失明亦非无光闻而可知

「大王不善者小善者多不善者小故依著作者善者多故扩展天界与此界之世界

「请以譬喻

[P.374]「大王譬如小之一水滴落于地大王其水滴亦扩展十由旬或十二由旬耶

「否尊者其水滴依于落下之场所

「大王何故耶

「尊者以水滴水小故

「大王如是不善者小小故依著于作者不得分別大王又譬如极大雨充满而降满于洼莲池低地平地之一切大王其极大雨横徧扩展于下方耶

「然尊者其极大雨充满洼罅隙莲池亦扩展十由旬或十二由旬

「大王何故耶

「尊者以雨大故

「大王如是善者多多故皆得分別人天

「尊者那先何故不善者小而善者多耶

「大王譬如作布施或受持戒或行布萨者乃欣喜极悦喜喜悦极喜悦欢喜意喜感激彼不断生喜能意喜善逐次增大大王譬如多水盈满之泉由一方入水由一方流出流出之时亦不断生无尽大王如是善逐次增大[P.375]大王若有人百年倾心于作善倾心时善每逐次增大彼其善得与随所欲之人有所明白大王作不善者后日追悔追悔之心则滞著萎缩退还悲伤苦痛消尽消灭不增大于其处终灭大王譬如于有涸渴河高低屈折弯曲之砂洲由上方而来少量之水消毒消灭不增大于其处终灭大王作不善者追悔追悔者心滞著萎缩退还悲伤苦痛消尽消灭不增大于其处终灭大王此即所以不善为小之理由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尊者那先善破外学之邪说善破〔外学〕说之𦈐灭诸异论胜者之子获得名声

第十 梦之问

「尊者那先男女于此世作梦梦见善曾见未见曾作未作安稳怖畏多种数千种者名此梦者何耶又见此梦者谁耶

[P.376]「大王梦是兆相近于心路大王此等六者作梦何等为六风疾之人作梦胆汁疾之人作梦痰疾之人作梦依天神之引诱作梦由常习作梦由前兆作梦大王此中唯由前兆作梦是真而其他是邪

「尊者那先由前兆作梦彼心自行求其兆相耶其兆相入于心耶或他人来告彼耶

「大王彼心非自行求其兆相又非其他任何人来告彼其兆相入心大王譬如镜非自行何处求映像又非其他之物带来映像告于镜映像由任何处来入于镜大王如是彼心非自行求其兆相又非他物来告彼兆相由任何处来入于心

「尊者那先作梦其心知『或安稳或怖畏应有如是如是之报』耶

「大王作梦其心非知『或安稳或怖畏应有如是如是之报』兆相现时话于他者由此彼等〔他者〕谈说其意义

「尊者那先请表示其理由

「大王譬如身生斑疹轮癣或带来利得或不利得或名声或不名[P.377]或毁呰或赞叹或乐或苦大王其斑疹轮癣者知『我等生此事』而生耶

「否尊者斑疹见生于任何之时卜者豫言『有如是如是之报』

「大王如是作梦其心非知『或安稳或怖畏应有如是如是之报』兆相现时话于他者由此彼等〔他者〕谈说其意义

「尊者那先作梦者眠而见耶或悟而见耶

「尊者那先作梦者非眠而见或非悟而见睡眠来入有分未到之时其间作梦大王深入睡眠时心至有分至有分之心不现转不现转之心不知乐苦不辨知者无梦心现转之时作梦大王譬如于暗黑暗处不能见映像于光耀清净之镜大王入睡眠心至有分之时身体存心不现转心不现转之时不作梦大王恰如镜子如是可见身体恰如暗处如是睡眠可见恰如光明其心如是可见

[P.378]大王又譬如太阳被雾所包围时光不能见太阳光线存在而不能现太阳之光线不能现时光明不存在大王如是入睡眠者之心至于有分至于有分心不现转不现转时不作梦大王恰如太阳如是可见身体恰如被雾所包围睡眠可见恰如太阳之光线如是心可见

大王于身体二者存在而心不现转(一)入睡眠于至有分身体虽存在而心不现转(二)于入灭尽定身体虽存在而心不现转大王于悟者心动而开放显露不缚兆相不近于如是之心路大王譬如欲秘密者开放显露而无有用避不作秘密之人大王如是天之事态不近悟者之〔心〕路故于悟时不作梦大王又譬如破比丘之活命不正行而有恶友无戒懈怠无精进之人不入善菩提分法大王如是悟者天之事态不入故悟时不作梦

「尊者那先睡眠有初中后之三

「大王睡眠有初中后之三

[P.379]「以何为初以何为中以何为后

「大王身体被缚徧缚无力鲁钝不活泼是睡眠之初大王袭于微睡间间之悟是睡眠之中至于有分是睡眠之后大王至中袭于微睡者作梦大王譬如有有情慎深等待确立觉不动而远离骚音空闲而潜入远离森林中思惟微妙事彼不入睡眠彼于其处等持心一境觉知微妙事如是避睡眠为中性觉知微妙事大王如是非悟非深入睡眠入中间袭于微睡者作梦大王恰如骚音如是悟可见恰如远离森林如是见袭于微睡者恰如彼舍骚音〔又〕避睡眠为中性觉知微妙事如是非悟非深入睡眠袭于微睡者作梦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认受


校注

有关毘善达罗王之故事J. no. 547 Vessantarajātaka; Cariyāpiṭaka 9; Jātakamālā 9; 于汉译经典之六度集经一四须大拏经太子须大拏经等參照 以下之文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此文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na sineheyya 罗马字本是 na kampeyya na rajjeyya 于底本 sace kho mahārāja hitako vā sumakho vā singalo vā但采用罗马字本之 sace mahārāja koci 底本为 atavipathaṁ sākaṭapathaṁ vetapathaṁ语义不明今采用罗马字本之 ājapathaṁ saṅkupathaṁ vettapathaṁ vuḍḍhikāmo attādhikaranaṁ patikaṅkheyya 与罗马字本异 rajjapaṭilabhāya 与罗马字本异 Cariyāpitaka I. 9, V. 53 此文罗马字本无 anorapāro lavaṇajaladharo 罗马字本无 gavasataṁ 罗马字本为 dhenusataṁ usabhasataṁ J. no. p. 547 Vessantara-jātaka V. 675 「于海中者」罗马字本无 此文罗马字本无 称深崖(Pātāla)是于海中之深悬崖 以下之文与罗马字本异 七页注參照 此四人亦出于前卷难问一四(二〇二页)Mandhāta 王之故事本生经二五八(汉译南传三四六三页)Nimi 王之故事本生经五四一(汉译南传四一六九页)Sadhina 王之故事本生经四九四(汉译南传四六三八七页)Guttila 王之故事本生经二四三(汉译南传三三四一八页)及天宫事经三三三(汉译南传二七四七八页)參照 Puṇṇaka 之故事请參照 Dhp. A. III. p. 302f Suppiyā 之故事请參律藏大品六二三(汉译南传三八一页) Mallika 之故事请參照本生经四一五(汉译南传三五四一一页) 底本为 anena anumānena依罗马字本改为 saha akatena ananumatena 以下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以下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以下罗马字本无 言有分(bhavaṅga)潜在意识态详细为 Visuddhimagga p. 458(汉译南传六九四二页)參照 以下与罗马字本不一致 suññaṁ pavivittaṁ 罗马字本无 evaṁ middhaṁ vivajjetvā majjhattabhūto 罗马字本无 ajāgaro 罗马字本之 jagaro 是误 majjhupagato 罗马字本为 ajjhupagato
[A1] 呜【CB】鸣【南传】
[A2] 馥【CB】复【南传】
[A3] 馥【CB】复【南传】
[A4] [-]【CB】【南传】
[A5] 消【CB】悄【南传】
[A6] 肿【CB】朣【南传】
[A7] 肿【CB】朣【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弥兰王问经(卷17)
关闭
弥兰王问经(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