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葫芦蔓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葫芦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葫芦持一支

「大王譬如葫芦之蔓攀缠于草蔓草于其上而生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增大阿罗汉果以意依止于所缘增大于阿罗汉果大王此是应把持葫芦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譬如此葫芦
于草棒蔓草
以蔓攀缠之
成长于上方
[P.482]愿罗汉佛子
依止于所缘
增大无学果」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莲花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莲花生于水中亦成长于水中不受水所染污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虽于家于众中于利养于名声于尊敬于恭敬于受用之资具于一切处亦不染污大王此是应把持莲华之第一支大王又如次莲华由水面出而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打胜一切世间超出住立于出世间法大王此如莲华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莲华依微风而摇动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微少之烦恼亦作制御见怖畏而住大王此是应把持莲华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于微少之罪见怖畏受持学处而学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种子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之二支

「大王譬如种子虽小若植于良田天正与雨者乃结众多之果大王瑜伽者[P.483]瑜伽行者所行之戒得完全沙门果可正行道大王此是应把持种子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种子若植于清净之田则速成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善把取其意于空闲处令清净若置于〔四〕念处之最胜田则速增大大王此是应把持种子之第二支大王依长老阿那律如是说

譬如清净田
若置植种子
其果乃广大
令耕者满足
如瑜伽者心
闲处令清净
于〔四〕念处田
始速于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美沙罗树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沙罗树于地中百肘或以上而成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四沙门四无碍解六通完全沙门法于空闲处圆成大王此是应把持美沙罗树之一支大王依长老罗睺罗如是说

名美沙罗树
植物于地中
亦蔓延百肘
如时至成熟
树延伸一日
亦成长百肘
[P.484]大王如是我
如美沙罗树
空闲处正中
于法而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船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船依多种木材之结合集合而令众多之人渡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法律多种法之结合集合令含天之此世界而渡大王此是应把持船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船多种之波轰轰之怒涛扩展而行耐于旋流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多种烦恼之怒涛利养恭敬名闻供养礼拜他家耐于毁誉苦乐尊敬轻侮之多种毒之怒涛大王此是应把持船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船有无量无边无岸不摇之深底极大之骚音行于帝麑帝麑伽罗摩竭鱼群之群集极大之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三转十二行相之四谛现观之通达令游行其意大王此是应把持船之第三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谛相应如是说『诸比丘汝等思惟之时此应思惟苦此应[P.485]思惟苦集此应思惟苦灭此应思惟苦灭之道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锚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锚令众多之波起伏于水面令船定立于激动极大之海令确立令不得夺去四方四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贪嗔痴之波寻极大冲击而令心定立不得夺去四方四维大王此是应把持锚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锚不浮而沈于百肘之水中亦令船确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利养名声恭敬礼拜供养尊敬于最高之利养最高之名声亦不浮唯支身令心确立大王此是应把持锚之第二支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说

譬如锚于海
不浮而沈下
如利养恭敬
勿浮应该沈」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樯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樯是支持缆帆桁索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具足正念正知于往前视顾眄僧伽梨衣衣执持大小[P.486]便排泄应正知而行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诸比丘比丘是正念正知而住此对汝等之我教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操纵者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操纵者不分昼夜常恒不放逸而精进努力令船航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调御其心不分昼夜常恒不放逸依如理作意而调御其心大王此是应把持操纵者之第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法句经如是说

安乐不放逸
常护自己心
自救出难处
如象出泥坑

大王又次如操纵者知于大海之一切善与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识善不善有罪无罪尊卑黑白之对法大王此是应把持操纵者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操纵者『何人亦不可把机械』附印于机械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P.487]『勿考虑恶不善寻』附律仪之印于心大王此是应把持操纵者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如是说『诸比丘勿思惟恶不善寻谓欲寻嗔寻害寻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船夫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船夫如是思惟『我是被雇者于此船作业依此船而得赁金报酬我不可作放逸我不放逸航运此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如是思惟『我恒常思惟此四大种〔所造之身〕不放逸而念确立正念正知而静虑心一境而解脱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应不放逸』大王此是应把持船夫之一支大王又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军如是说

思惟此身
再三遍知
见身实相
寂灭苦谛」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海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P.488]「大王譬如大海不与尸体共住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与贪恶行烦恼垢共住大王此应把持海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海藏伏藏真珠摩尼琉璃螺贝宝石珊瑚水晶各种之宝石而不散于外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得〔四〕道〔四〕果〔四〕禅〔八〕解脱〔四〕定〔八〕等至毘钵舍那六通各种功德之宝石而伏藏不放散于外大王此应把持海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海与极大之有类共住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少欲者知足者头陀说者〔烦恼之〕损减行者正行具足者有耻快适尊严被尊敬者善说者言柔软者而呵恶教诫教授教示指示劝导激励亲近于善友同梵行者而住大王此应把持海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海依清新水满之恒河耶牟那河阿夷罗跋底河萨罗浮河摩企河等之百千河及依空中之流水而满盈不超越自己之岸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乃利养恭敬名声礼拜尊敬供养虽与生命有关但不故意犯学处大王此应把[P.489]持海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大王例如大海有常法不超越其岸大王为诸弟子我制学处我之弟子虽与生命有关但不犯大王又次如海依一切之流恒河耶牟那河阿夷罗跋底河萨罗浮河摩企河空中之水流而不满盈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听闻总说质问决择阿毘达磨〔语〕分解语接续语连声语分別胜者之最胜九分教亦不饱满大王此应把持海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须达苏摩本生谭如是说

如火烧草时
犹如不厌烦
如海依河水
〔不满亦不盈〕
诸王中最胜
此等贤者同
闻善说不厌

摄颂曰

葫芦与莲华
种子沙罗树
船运乃至锚
帆樯操纵者
船夫以及海
依此而为品

校注

D. I. p. 63; M. I. p. 33; It. 118 etc S. V. LVI. 1. 7 D. II. p. 94 Dph. V. 327 S. V. LVI. 1. 7(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CV. IX. 1. 4 底本 vinaya-suttanta- 罗马字本为 vinaya-gaḷhasuttanta J. no. 537 Mahāsutasoma-jātaka V. 47(汉译南传四〇大须陀须摩本生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弥兰王问经(卷20)
关闭
弥兰王问经(卷2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