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90]第三 转轮王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地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于地虽散布好不好即散布樟脑沈香多揭罗香栴檀香郁金香或散布胆汁脂肪关节滑液大小便等亦相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好不好即于利不利名声不名声毁誉乐苦一切处应亦相同大王此应把持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地是无饰庄饰徧布自己之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无庄饰应徧布自己之戒香大王此应把持地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地是无障无空隙无空洞重厚稠密伸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戒应无隙无缺无空隙无空洞重厚稠密伸长大王此应把持地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地是运载村里聚落都城地方莲池女之群亦不疲劳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教诫教授教导教示劝导激励鼓舞于说法亦不疲劳大王此应把持地[P.491]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地无爱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无爱憎等于地住其心大王此应把持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须跋陀优婆夷称赞自己之沙门时如是说

我心若忿人
以斧切手腕
我〔心〕若喜人
〔犹如身〕涂香
对我不嗔恚
对我不喜爱
彼等心等地
如是我沙门」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水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如水是坚固不动自性清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远离诡诈饶舌占相奸策其行是坚固不动不乱自性清净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水有清冷之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一切有情具足慰哀怜饶益哀愍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水者令不净为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某村里某阿练若等于和尚阿阇梨对于人人于一切处不诤论不作其机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水是众多[P.492]人所喜好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少欲知足远离宴默常喜好于一切世间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水于任何人亦不与不利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与他人所生之口论诤论异执异论无禅不乐者之恶于身口心而不作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于乾波本生谭如是说

帝释一切有情主
若期望我与之物
帝释何人于何处
为我不与意身恼
帝释此望中之望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火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火燃烧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经验好不好之所缘悉以智火燃烧内外之烦恼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火是不怜无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一切烦恼不作悲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火是防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令生精进之热可防烦恼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三支大王火是脱离爱憎令生煖大王[P.493]伽者瑜伽行者脱离爱憎以心住如火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火是破暗显现光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无明之暗暗显现智慧之光明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五支大王又天中天之世尊教诫自己之子罗睺罗时如是说『罗睺罗作如火之修习罗睺罗若作如火之修习则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不徧取心而存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风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风善吹花开于林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最胜解脱俱斯摩华开之所缘林中而快乐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风摇动植物树木之林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风行于空中大王瑜伽者[P.494]伽行者令意行于出世间法中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风有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自己之戒妙香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风是无家无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亦是无家无屋无住一切处解脱者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之世尊于经集如是说

住屋生怖畏
自屋生尘垢
无屋无住者
此为牟尼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岩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岩是不动不摇不震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尊敬轻侮尊重不尊重恭敬不恭敬名声不名声毁誉乐苦好不好一切处于色不贪染所贪不嗔怒所嗔不味痴所痴不动不动摇恰如不动之岩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一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如坚牢岩石
不为风所动
如是诸贤者
毁誉中不动

[P.495]大王又次如岩坚固而不与任何物混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坚固不杂居不与任何人交往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在家出家者
两者不交往
少欲无往者
我称婆罗门

大王又次如于岩种子不生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自己之意不令烦恼成长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三支大王依长老须菩提如是说

伴贪心于我不生
自省察我独调伏
汝贪染贪嗔怒嗔
痴味痴汝去森林
此住清净苦行者
勿污清净去森林

大王又次如岩之耸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智而耸立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贤者不放逸
除去放逸时
升上慧高楼
瞰去忧之众
如立山上人
俯瞰立地者

[P.496]大王又次如岩者不屈服不翘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可屈服不可翘曲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须跋陀优陀夷称赞自己之沙门时如是说

世间利屈服
不利而翘曲
利不利同等
如是我沙门」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虚空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虚空于何处亦不能捕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烦恼于何处亦不捕捉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虚空依仙人苦行者有类鸟类而飞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无常无我于诸行而令行其意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虚空者有所战栗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一切有之结生令悚惧其意不可尝味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虚空是无边无量不可计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成无边智无量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虚空是不添著不染著不依[P.497]无障碍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家住处障碍物资具一切烦恼一切处而不添著不染著不依止无障碍大王天中天之世尊教诫自己之子罗睺罗如是说『罗睺罗例如虚空于何处亦不依止罗睺罗汝如虚空作修习罗睺罗若如虚空作修习则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触者不徧取其心而存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月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于白分升行之月逐渐增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逐渐增大正行务之行道圣教之得达宴默〔四〕念处根门守护食知量警悟策励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宏大为主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宏大志欲之主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夜间运行[P.498]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远离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月是以天宫为旗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以戒为旗帜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月之升是愿望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愿望而至于诸家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如是说『诸比丘如至诸家之月抑制其身抑制其心常不傲慢于诸家如新来者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太阳之七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七支

「大王譬如太阳者乾一切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乾不余一切之烦恼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太阳破黑暗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贪暗痴暗慢暗见暗烦恼暗一切恶行暗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太阳常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常作如理作意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三支大王如太阳之有晕轮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所缘之晕轮[P.499]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暖大人聚而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务之行道〔四〕禅〔八〕解脱〔四〕定〔八〕等至〔五〕根〔五〕力〔七〕觉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以暖人天世界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五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怖畏罗睺(蚀)而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缠绕于恶行恶趣险路业报堕处烦恼之网缚系于见之𦈐锁进恶路见行恶道之有情以大悚惧怖畏令惧畏其意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六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显示善者恶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显示〔五〕根〔五〕力〔七〕觉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世间法出世间法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七支大王又依长老鹏耆沙如是说

如太阳升起之时
显示净不净善恶
如生类之〔种种〕色
以持法之比丘者
为无明所覆蔽人
以显示种种之道
犹如升起之太阳」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帝释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P.500]「大王譬如帝释具足一向乐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乐一向远离之乐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帝释见诸天而摄受令欣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于善法摄受不滞不钝寂静之意令欣笑令奋起令奋励令努力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帝释不乐是不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空闲处不令生不乐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三支大王又依长老须菩提如是说大勇

我于汝之教
自出家以来
以伴欲之意
不知有生起」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转轮王之四支』何等是应把持其四支

「大王譬如转轮王以四摄事摄护人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摄护随护令喜四众之意大王此应把持转轮王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贼不存于转轮王之领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令生欲贪嗔恚害之寻大王此应把持转轮[P.501]王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乐寻之寂灭
时常于正念
修习不净〔观〕
彼除魔王缚
彼断魔王缚

大王又次如转轮王日日以巡行海周边之大地探索善人恶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日日省察身业语业意业『于此之三处我是否过无罪之一日』大王此应把持转轮王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增一部如是说『如何而我过夜出家者屡屡省察大王又次如转轮王是善配置内外之守护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为内外烦恼之守护以置念门卫大王此应把[P.502]持转轮王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诸比丘圣弟子以念为门卫舍不善修习善舍有罪修习无罪自己保持清净』」

摄颂曰

地与水及火
乃至风与岩
虚空月太阳
帝释转轮〔王〕

校注

J. no. 440 kaṇha-jātaka V. 13(汉译南传三六乾波本生谭) cf. M. I. p. 424 Sn. V 207 Dha. V. 81 Sn. V. 628(Dhp. v. 404) Dhp. V. 28 M. I. p. 424 S. II. p. 198 Dhp. V. 350 Ekuttarikānikāya- 于巴利圣典通常为 Aṅguttara-nikāya(增支部)此处出增一与汉译增一一致 A. V. P. 88
[A1] 往【CB】住【南传】
[A2] 暗【CB】阇【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弥兰王问经(卷21)
关闭
弥兰王问经(卷2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