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狮子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狮子之七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七支

「大王譬如狮子是纯无垢清净净白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纯无垢清净净白之心离恶作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狮子四足而奋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四神足而步行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二[P.511]大王又次如狮子有秀丽优美之毛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秀丽优美之戒毛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狮子即有夺命之危何者亦不屈服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虽衣服饮食床座病缘药资被夺任何者亦不屈服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狮子次第食者即任何之场所〔食物之〕所落食唯所欲不探求美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次第乞食者不可探求诸家不舍弃旧家而近诸家不探求食物即任何之场所受一块之食于其处唯维持其身而食不探求美食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五支大王又次如狮子不食所贮藏之物食自己之饵后不再近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食所贮藏之物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六支大王又次如狮子即不得食亦不战栗得食亦不贪不耽著而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即不得食亦不畏惧得食亦不执著不贪不耽著见患知出离而食大王此应把持狮子之第七支[P.512]大王又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称赞大迦叶如是说『诸比丘此迦叶轻少之食而满足又赞叹轻少之食而满足又食不作不当不正又即不得食亦不畏惧又即得食亦不执著不贪不耽著见患知出离而食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鸳鸯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鸳鸯至命终亦不舍其妻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至命终亦不舍如理作意大王此应把持鸳鸯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鸳鸯以势维那草与婆那迦草为饵以此满足依其满足而不衰退健康容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随心所得而满足大王即随心所得而满足瑜伽者瑜伽行者于戒而不衰退于定而不衰退于慧而不衰退于解脱而不衰退于解脱智见而不衰退于一切善法而不衰退大王此应把持鸳鸯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鸳鸯不害生类大王瑜伽者[P.513]瑜伽行者舍杖舍刀有耻而具足悲哀怜一切生类有类大王此应把持鸳鸯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鸳鸯本生谭如是说

不自杀不令他杀
不自胜不令他胜
诸有类无害之故
任何人亦不怨彼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培那喜迦鸟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培那喜迦鸟由于己夫之嫉妬而不育雏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于己之意所生烦恼时嫉妬依〔四〕念处以〔烦恼〕入正律仪之隙间于意门修习身至念大王此应把持培那喜迦鸟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培那喜迦鸟昼游行林中夜守自己入自己之群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为解脱其结唯一人受用远离于其处不得其乐守危难之怖畏至僧伽守僧伽而住大王此应把持培那喜迦鸟之第二支大王依娑婆主梵天于世尊之前如是说

[P.514]受用高原之住处
为结解脱而不行
若于其处不得乐
具念而以守护己
而住于僧伽中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家鸠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家鸠住他家之时不凝视其家之器物无关心而住于〔鸟〕想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行于他家耶于其家不凝视女男之卧台椅子衣服庄饰财宝享乐物及种种之食物而无关心现前沙门想大王此应把持家鸠之第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小那罗陀本生谭如是说

入于他家者
于饮料食物
量食适量饮
勿入意其色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枭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枭与乌鸦争及夜到乌群之处即多数乌亦杀害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与无智争独静坐而碎破无智由根截断大王此应把持枭之第一支[P.515]又次如枭善静思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乐宴默喜宴默大王此应把持枭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相应部如是说『诸比丘此处比丘乐宴默喜宴默者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至苦灭之道』」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鹤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鹤以鸣告知他人之安全或危险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向他人说法示怖畏堕处示安稳涅槃大王此应把持鹤之一支大王依长老宾头罗婆罗堕阇如是说

于地狱怖畏战栗
于涅槃宏大之乐
此等之两利
瑜伽者当示」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蝙蝠之二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蝙蝠入于家到处飞翔出行而不停滞其处大王瑜伽者瑜伽[P.516]行者行乞入于聚落次第游行得施应速去不停滞其处大王此应把持蝙蝠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蝙蝠住他家之时不影响损失其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到诸家频乞频表示频无罪过之举动频语对〔他人之〕乐苦无关心对彼等不生起追悔令彼等不排止本业悉望兴隆大王此应把持蝙蝠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于最胜长部三十二相经如是说

于信于戒非
于闻于慧者
于施于正法
于众多之善
于财于谷物
于田于用地
于子于妻子
于四足之兽
于亲戚于友
于缘于健康
容色与幸福
两者其愿望
他人不损减
望〔他〕利成就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蛭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蛭即何处亦其附著之处强附著而吸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P.517]即于任何之所缘为心之止著其所缘由形状由位置由方角由场所由限界由特相由因相强令确立依其所缘而饮解脱之美味大王此应把持蛭之一支大王依长老阿那律如是说

依清净心
确立所缘
而依其心
饮解脱味」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蛇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大王譬如蛇依胸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依慧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慧而行时心行正理避免邪相修习正相大王此应把持蛇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蛇行时避药草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避恶行而行大王此应把持蛇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蛇见人人耶窃思苦痛忧愁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思惟邪寻而生不乐置之『我今日放逸而过我今日不能再得[P.518]大王此应把持蛇之第三支大王又于巴毕提耶本生谭对二紧那罗如是说

非心互同情
我等夜別居
其一夜不满
我愁夜不归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大蛇之一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大蛇身大数日空腹饥饿即不得充腹之食不充腹亦维持其身之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随行乞受他人之食期待他人之施不自取故难得充腹之食然知义之善男子食四五块之食而剩下可以水充满大王此应把持大蛇之一支大王依长老舍利弗法将如是说

食湿或乾时
勿令甚饱食
比丘不充胃
节食正念游
不食四五块
专精之比丘
满足安乐住

[P.519]摄颂曰

狮子与鸳鸯
培纳喜迦鸠
猫头鹰与鹤
蝙蝠以及蛭
蛇以至大蛇
依此而称品

校注

S. II. p. 194 J. no. 451 Cakkavākajātaka(汉译南传三六鸳鸯本生谭) S. I. p. 154; Thag. 142 J. no. 477 Cullanārada-jātaka(汉译南传三七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 D. III. p. 165 J. no. Bhallātiya-jātaka V. 8(汉译南传三八婆罗第耶本生谭) Thag. 982, 98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弥兰王问经(卷23)
关闭
弥兰王问经(卷2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