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70]第五品 余徧之解释
今,地徧之后,对水徧有〔次之〕详论。即如地徧,亦欲修习水徧者,乐坐而把取水相。应把取人为或自然之〔水相〕,一切〔如于地徧〕应详知之。又如此〔水相之说明〕,于〔火徧以下〕一切状态,今后不言此〔人为与自然之徧〕,唯说〔其等徧之〕差异。
此〔水〕徧之状态亦既积〔前世〕经验之具福者,于莲池、沼、盐〔湖〕、大海生起自然之水相。犹如小尸伟长老。
传说彼尊者,舍〔受其他〕利养恭敬,行远离住,于〔锡兰〕大津乘船往阎浮洲〔印度大陆〕,于途中眺望大海,生起其似相。
不〔当〕积经验者,除去四徧之过失,不把取青黄赤白色之任何色之水。以净布于空中取〔雨〕水而未达于地,或其他如斯澄清无浊之水充满钵或瓮口,放置既如前述精舍之侧隅有遮蔽〔之屋〕,乐坐而不观察色泽,不作意〔特〕相。应一起依止〔水〕而不〔分別〕其色,更进之〔不观现实之水,单以水之〕概念〔假相法〕置于心,以阿尸普、宇多加、委利、沙利罗等水诸名中,依一般之名「水、水」念此名而〔修习〕。如斯修习,彼如既述之次第,生起〔取相与似相〕之二相。
[P.171]其中,「取相」如显现动摇,若混水泡或泡沫之水者,如显现〔取相〕,则认为是徧之过失。其次「似相」不转动,如宝珠之扇置于空中,显现如宝珠制之圆镜。其〔似相〕之显现耶!彼〔修行〕者,如既述得近行禅及四种、五种之〔安止〕禅。
欲修习火徧者亦应把取火相。其中,已积经验之具福者,把取自然之〔火〕相,于灯火或灶、或缽之煮沸处、山火之任何处,眺望火焰以令生起于相。如心护长老。即彼尊者,于闻法之日入布萨堂在眺望灯火而生起于相。然,其他〔无积经验〕者应作〔徧〕。其作法如次。〔即〕裂乾燥脂质之坚木作一片一片,行于适当之树下或假屋,如以缽煮沸之际,聚积〔木片〕而点火,用筵、皮革、布片穿〔直径〕一张手四指大之孔,置其前如既述,〔不高不低于火〕而坐,对下面之草、薪,或上面之烟、焰不作意,应〔由孔间〕把取中央盛炎之火相。不观察青、黄如〔火〕之色泽,不得作意热之〔特〕相,一起依止火而不分別其色,更进之〔不观现实之火,单以火之〕概念〔假设法〕置于心,以巴瓦加、康哈伟多尼、奢多耶达、普多沙那等火之诸名中,由一般名,〔念〕「火、火」之名而修习。
彼如斯修习,于次第如既述而生起〔取相、似相之〕二相。其中「取相」是显现[P.172]火焰如被切切而落射。其次把取自然之〔火相〕者,认识徧之过失,〔即〕显现炬火之破片、炭火之块、或火、或烟。似相不动摇,如赤毛布片置于空中,显现如黄金之扇、如黄金之柱。彼〔修行〕者,显现其〔似相〕耶!如既述得近行禅与种、五种〔之安止〕禅。
欲修习风徧者,亦应把取风之相。是依〔眼〕所见或以身所触而〔行〕。即于诸义疏说:「把取风徧者,是亦把取风之相,〔即〕观取甘蔗叶端、木梢、头发之先端动摇于〔风〕,又观察〔风〕触于身体。」故见等于身大之甘蔗、或竹、或木、或男人之头延四指长之头法受风所吹,令生起:「此风吹于此处。」或通过窗或壁孔而入之风以吹彼身体者,以生其念,伟多、摩鲁多、阿尼罗等风之诸名中,由一般之名,〔念〕「风、风」〔之名〕而修习。
于此之〔取相〕,显现动摇如由灶上取下之粥所升之热气。「似相」静止而不动。于应知如既述。
其后,语:「把握青徧者,如花或布,把取〔如涂料、染料〕有色物之青相。」[P.173]故,前既积经验之具福者,以见青色之花丛、供养处之花席、或青布、宝石之任何一种,令生起于相,其他〔之无经验〕者,摘采青莲或义利康尼加树等之花,不见其花蕊或茎,唯以花瓣撒满函、篮箱盖口。或以青色布束结充填于〔函或盖〕,应结〔函或盖之〕如太鼓之面。或以青铜、青叶、青涂料之任何其颜色物,如说于地徧,作随手持行之〔徧曼陀罗〕,或〔挂于〕壁上之徧曼陀罗,应区㓰异杂之色。其方法如于地徧之所说,当生起作意「青、青」。
于此在「取相」亦认识徧之过失,〔即〕显现花蕊、花茎、花瓣之间隙等。「似相」脱离徧曼陀罗,显现如空中宝珠之扇。于当知如既说。
于黄徧亦同样。即如斯说:「把握黄徧者,把取花、布、颜色物之黄相。」故于此,既积经验之具福者,以见黄色之花丛,或花席、黄布或颜色之任何物而生起于相。如心护长老。传说彼尊者于质多罗山,以见作跋草伽花为供养之座耶!看见同时生起座之大相。其他〔无积经验〕者,以加尼加罗等,或黄色之布,或颜色之物,于如说青徧之方法而作徧。当生起作意「黄、黄」。其余同样。
[P.174]于赤徧亦同样。即如是说:「把握赤徧者,即把取花、或布、颜色物之赤相。」故于此既积经验之具福者,见赤色之般陀质瓦加等之花丛、或花席、赤布、宝石、任何颜色等物而令生起相。其他〔无经验〕者,以奢耶须摩那、般陀质瓦加、罗多库兰达加等花、赤布或赤色物、如于青徧所说以作徧。应起作意「赤、赤」。余同样。
于白徧亦说:「把握白徧者,把取花、布或颜色物之白相。」故,先积经验之具福者,见白色之花丛、伟尸迦、须摩耶等花席、具无达、般多摩〔等之白莲〕花聚,或白布及任何白色物,令生于相。于锡之曼陀罗(圆轮)、银之曼陀罗、月之曼陀罗亦生起于相。其他〔无经验〕者,以如上述诸白色、白布或白色务,说于青徧之同方法作徧。生起作意「白、白」。其于同样。
九 光 明 徧[-1]
其次于光明徧,说:「把握光明徧者,把取壁孔、键孔、窗之隙间光明相。」故,先既积经验之具福者,由壁孔等之任何日光、月光入壁,令生地上曼陀罗(圆轮),或见叶茂树枝之间,或由茂枝〔所造〕假屋之间漏于地上令曼陀罗之光明而令生起于相。其他〔无经验〕者,亦如上述同以光明之曼陀罗,当作意〔念〕「光、光」或者「光明、光明」。若不能如是者,点灯于瓮中,以闭瓮中,于瓮开孔以面壁而置之。[P.175]由其孔灯光出而于壁作曼陀罗,应修习「光明、光明」。此〔灯光〕比〔前述〕之诸其他者更久续。
此〔取相〕于壁或现起于地上如曼陀罗。「似相」厚如清洁光明之集积。其余同样。
限定虚空徧亦说:「把握虚空徧者,把取壁孔、键孔、由窗隙间之虚空相。」故,先积经验之具福者,见壁孔等之何者以生起于相。其他〔未经验〕者,于善盖蔽之假屋〔壁〕以皮革、筵等之何者,作〔直径〕一张手四指大之孔,〔念〕「虚空、虚空」而修习。
于「取相」,如同壁之周边等之孔,令其增大亦不能增大。「似相」显现虚空曼陀罗,若令增大者亦增大。当知余之方法同于地徧之所说。
〔十徧之杂论〕
即此等〔十徧〕中,由「地徧」,一而为多种等,或空中、水中化作地以足行、立、坐等,或依小、无量之方法,获得〔第一、第二〕胜处而令成就如是等。
依「水徧」,出没于地中,令降雨,化作河海等,震动楼阁等,以成就如是等。
[P.176]依「火徧」,令出烟、燃火、降炭火之雨,以火消灭火,欲烧者得烧,为以天眼见物而作光明,于般涅槃之时,以火界荼毘身体,成就如是等。
依「风徧」如风之行〔急速而〕行,令降风雨,成就如是等。
依「青徧」,化作青色,作暗黑、依妙色、丑等之方法获得〔第三〕胜处,证得净解脱,成就如是等。
依「黄徧」,作意变作黄金者,便化作黄金,依上述之〔妙色、丑色等〕方法,获得〔第四〕胜处,证得净解脱,成就如是等。
依「赤徧」,化作赤色,如上述之方法,获得〔第五〕胜处,证得净解脱,成就如是等。
依「白徧」,化作白色,远离惛沉、睡眠,除灭黑暗,为以天眼见物而作光明,成就如是等。
依「光明徧」化作光辉之色,远离惛暗、除灭黑暗,为以天眼见物而作光明,成就如是等。
依「虚空徧」,开显暗蔽,于地、山等之中,亦化作虚空而行〔行住坐卧之〕威仪,自由行于横塀等,成就如是等。
于一切〔徧〕有上、下、横、无二、无量之区別。即如斯说:「或者以地徧上、下、横、无二、无量想。」等。其中「上」者,上向天空,「下」者,下向地面。「横」者,如田圃以区㓰四方。即或者唯上令增大,或者于下,或者〔增大徧〕于四方,欲以天眼见物者,〔如扩大自己目的方向〕之光明,〔徧之修习者〕亦依其目标,如[P.177]斯扩大〔徧于上下横〕。故言上下横。次之「无二」者,言由此一〔徧〕不至他〔徧〕状态为义。犹如入于水中者,前后左右皆水而无他物、地徧唯地徧而无他徧分。对于〔他之〕一切〔徧〕亦同样。「无量」者,此依〔徧之〕徧满无量而说。然,以心令徧满其〔徧〕者,令徧满一切,无有限定言:「此其〔徧〕之初、此是中也。」
所说:「具业障,又具烦恼障,又具异熟障,无信、无愿、恶慧、不能诸善法正性决定诸有情。」之人人,亦不能成就修习于何之一徧。其中,「具业障」者,具有无间业。「具烦恼障」者,是决定邪见者及两性者(半阴阳)、黄门(半择迦)。「具异熟」者,是无因、二因之结生者。「无信」者,是对佛〔法僧三宝〕无信。「无愿」者,对无〔敌法之圣〕道无愿求。「恶慧」者,是无世间、出世间之正见。「不能入诸善法之正性决定」者,是不能入诸善法决定、称正性、称圣道之义。不只是于徧,于他之诸业处,此等〔上述之诸有情〕亦不成就何之修习。故离异熟障之善男子,远离回避业障与烦恼障,由闻正法亲近善人,令增大信愿、慧,应作励瑜伽(修行)业处。
此为令善人之喜悦,造清净道〔论〕。定修习论中余徧之解释,名为第五品。
校注
水徧(āpo-kasiṇa),解脱道论「水一切入」。 大津(mahātittha),锡兰西北海岸之海。 不观察色泽(na vaṇṇo paccavekkhitabbo),于底本脱落 na,以暹罗本补之。 不动转(nipparipphandaṁ),于底本虽有 parinipphandaṁ,今取暹罗本。 于四种(catukka),底本虽有 catuttha 是错误。以暹罗本订正之。 火徧(tejo-kasiṇa),解脱道论「火一切入」。 生起(uppajji),于底本虽有 uppajjati 但从暹罗本。 四种(catukka),底本之 catuttha 是错误以暹罗本订正之。 风徧(vāyo-kasiṇa),解脱道论「风一切入」。 青徧(nīla-kasiṇa),解脱道论「青一切入」。 在义疏(Aṭthakathā)所说。 黄徧(pīta-kasiṇa),解脱道论「黄一切入」。 加尼加罗(kaṇikāra),解脱道论「迦尼迦罗」。 赤徧(lohita-kasiṇa),解脱道论「赤一切入」。 般陀质瓦加(bandhujīvaka),解脱道论「盘偷时婆」。 白徧(odāta-kasiṇa),解脱道论「白一切入」。 [0298001-1] 光明徧(ālaka-kasiṇa),解脱道论「光明一切入」。 限定虚空(paricchinnākāsa-kasiṇa),解脱道论「虚空一切入」。 变为黄金之决意(suvaṇṇan ti adhimuccana),或以物心作「此为黄金」,此即成黄金。 无二(advayaṁ),于底本 dvayaṁ 是误植,由暹罗本订正。 A. V, p. 60。 Vibh. p. 341. cf. A. I. p. 122f; III, p. 436。 无因、二因之结生者(ahetuka-dvihetuka-paṭisandhikā),有情之结生(是生)心,若依巴利佛教教理三界及出世间之八十九心是十九心,十九心之以何生,其心一生其为有情之基础心。十九心是无因、二因、三因之异熟心,因于此时指无贪、无嗔、无痴之三无记根。以三因心结生者,是上三界有情之全部及唯有欲界人天之具福者;以无因之异熟心结生者是四恶趣及人中之劣根;以二因心结生者,是人中不得圣道及禅定者。后第十四品參照。 唯异熟障为生来之障者,于今生不能改变,故异熟障者,以如何亦不能修习业处。业障及烦恼障可依努力得改变。【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7 册 No. 35 清净道论(第1卷-第7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