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录

  • 开题
  • 释颂
    • 一 顺转杂染分
      • 甲 第六识
      • 乙 前五识
      • 丙 第八识
      • 丁 第七识
    • 二 逆转清净分
      • 甲 第六识
      • 乙 第七识
      • 丙 第八识
      • 丁 前五识

【开 题】

八识规矩颂将八识分成四类说明第一类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第三类是第七识第四类是第八识每一类用三颂说明共有十二颂在每类三颂中又前二颂明有漏杂染识后一颂明无漏清净识这次不依以上原有的程序讲另成一种组织来说明先将十二颂分成两大分顺转杂染分有八颂逆转清净分有四颂先明顺转杂染分中第一类明第六识第二类明前五识第三类明第八识第四类明第七识为什么要依这种程序讲呢因为人类平常能觉察得到的识多半是第六识如各种思想感情等心理作用这都是第六识的功用这不只是佛法能说明就是世间学术也都能说到但不能完全说明就是了若单讲第六识于事实还有讲不通的因为不是有了意识分別就有一切所分別的境的如第六识能分別青白等但若盲人眼根已坏不發眼识就不能见青那么意识就不能分別青等色了所以第二类要明前五识要前五识与第六意识俱时生起现行才能了別五尘境如眼识与意识同时现行就能了色尘相耳识与意识同时现行就能了声尘相乃至身识与意识同时现行才能了触尘相但这所分別的五尘境不是可以凭空造出的要真有所对的境才有所分別的相的如我们现在都能见这个蒲团是方的这是形色是黄色的这是显色要在这个处所真有这个蒲团这时眼识和意识生起现行才能分別并且这所见的蒲团是大家都能见到的所以这不是凭个人识现的前五识与第六识俱时所了別的六境相既不是凭空而有的那么若不许在识外有境这境又是依何识而有的呢所以进一层的推论要说到第八识前五识所缘的器世间相既不是前五识单独变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就是第八识所变的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都是第八识变缘的相分若能明白这识变的道理知道无始时来依业力引第八识在业力的轨范中现成一期的根身器界那么世间所谓「自然界的一切万有」的论调就推翻了——因为万有是业引识变的业果而不是自然从第八识的变现上说本交互相遍同类相似的如现在我们同得人的第八识于是我们大众能同见一种色同闻一种声不过虽同见色同闻声但甲所领受的境未必恰是乙所领受的只是相似变就是了第八识既交互相遍同类相似所以没有显然自他物我的隔別但在有情的心境却恰成反例显然有自他物我的隔別有了自他于是就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求自我的保存自我的發展自我的殊胜自我要驾乎他人之上人人都这样于是斗争不已若单从第八识上说既是交互相遍的为什么又有自他的隔別呢所以第四类要说到第七识的功能有情生命的成立自我的發展人格的表现都从第七识中可充分说明

以上所说识的四种分类在世间科学哲学也有说到的如哲学的素朴实在论这是常识的反对这常识而成自我唯心论他们这派的立论说是一切境相都是由我的分別所现这在佛法上说也不过只依第六识一部分的功能而立到科学發达趋重实验而斥破凭空玄想要有确实的根据真切的证明才能存在所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新实在论已是从第六识推到前五识了自我唯心论已被打破但说到不拘前六识起不起现行境相都存在的理那就不是世间科学哲学所容易推想到的了这就要说到第八识所变的本质境并说这本质境就是识的相分这种深奥难知的理正是世人难知的也正是世人所迷的因为不明第八识于是有说客观的宇宙唯心论的宗教家则说是神客观唯心论说宇宙现起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所造成宗教家说宇宙是唯一的神所造这两种所说都是不曾将八识完全说明了的迷执若说只是普遍的精神唯一的神但怎样一切有情众生又有各个自我精神的差別而在这各个自我精神差別中又有各个不同的宇宙呢从事实上看起来他们都说不通所以非说到第八识不能说明宇宙也非说到第七识不能说明有各个自我和自他隔碍的分別若说有情的自我是由神分开而成的这样那不是「神」已分成各个「众生」而没有所崇拜的神了吗其实这就是佛法中说的第七识的功能从现代一般的科学哲学宗教上看第八识第七识大抵尚迷而不知只于前六识说到一部分在前六识中第六识又比较容易观察而他们迷而不知的那八七二识也正是最重要的要明宇宙观非明第八识不可要明人生观非明第七识不可但因这两种微细难知所以这次所讲的程序不依原有的次序只就凡夫杂染心上顺凡夫的心理以粗显易知的为出發点然后一层深进一层说到深奥微细难知的所以名顺转杂染分

【释 颂】

一 顺转杂染分

甲 第六识

现在先讲明意识的前两颂在未讲本颂前要大概说明意识的内容意识分两种五俱意识独行意识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境独行意识就是前五虽不起现行——眼不见色乃至身不领触但意识仍可自起分別如意识的缘过去未来境是意识自己凭空忆想的在独行意识中又分三位散位独行意识梦位独行意识定位独行意识梦位意识是在睡眠时前五识虽不起现行但意识还能分別只是昧略就是了定位意识不只是人不容易有就是六欲天也没有欲界以上的色无色界才有生得定常在定中在人中要修得既得定以后在定中的境界就与普通的境界大不同了上面说第六识粗显易知不过只说的独行意识中的散位意识至于梦位意识不分明不须说明定位意识不是普通人的心境不容易知道现在能觉察的粗显易明的也就是散位意识由散位意识再说到五俱意识从佛法上说虽是很浅的但顺凡夫的心理以说在凡夫已是不易觉察的了现在讲颂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境就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中分二胜义性境这在果中才能证得因中不能证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实上是有的不单由能缘识分別变起的例如五识所缘的五尘定中所缘境也属世俗性境就真谛上说虽五尘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谛上说也是由种子生有幻相幻用不如镜花水月完全无用的所以也名性境独影境也有两种有质独影虽在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但在法界中是有的不过在此界此时此处只是为意识所分別变缘的所以仍是独影无质独影不但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就是他时他处他界也没有只是意识上假立名言的分別如妄分別龟毛兔角带质境也分二真带质就是以心缘心如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心所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也是以心缘心所缘的相虽与所托的质不符但确已带有质了似带质就是以心缘色这只是独头意识所缘的带质相分是意识所增益的如分別桌椅等名物其实只见显色形色没有见桌以上几种若分类说呢胜义性境不变而缘其余的五种是变缘的在这五种中世俗性境同真带质境是兼因缘变和分別变的其余的似带质有质独影无质独影只是分別变的这三境第六识都有

三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就是正知因为境有三种所以了境的智识也有三种在这三种智识中前两种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不正确的现量缘性境只有事实不带名类分別比量缘正确的独影境非量缘不正确的独影境同带质境那就与事实完全不符了只是意识无始以来分別名言习气颠倒分別性相如病眼见空中花似的——在平常不曾学佛的大多是非量缘境颠倒错误的这三量第六识也都能通

三性就是善无记三性第六识作业范围也很广可通三性就第六识作用上说在三界轮转受生死也容易知道若造上中下三品恶业堕三恶趣若造三品十善生人六欲天阿修罗三善趣造三品十善并修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別配之

以上所说的八种识都名心王各有相应的心所现在说意识心王与五十一位心所都能相应这五十一位心所的数目不过是根据天亲百法论和瑜伽论而说的若广分別还不止五十一位心所简略说也不到五十一心所心所又名心所有法就是心王起时心所有法也随之而起如主从的关系一样但心所与心王虽同起却不是一体是有两法才能说相应的是互相义必须两法同时同处同缘一境同作一事这才名相应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却不是一切时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如与善心所相应就不与烦恼心所相应与烦恼心所相应就不与善心所相应且与此烦恼相应时就不与彼烦恼相应不过总说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

这五十一心所可分为五位遍行有五遍行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何识但有识起这五种心所都能普遍现行所以名遍行这遍行中的五心所就是作意作意是能警动其余心心所现起的是根境识三和合能触境的心的作用就是顺触的领受是于领受境分齐限量由此有彼此是非可判別而立种种名所以想是名字言说的所依是造作的力能令余心心所去造作

別境有五別境是缘特別的境才现起的別境中有五心所就是欲胜解三摩地是于境起希望于顺境希望能合于逆境希望能离于中容境不生欣求厌离的心则无欲胜解于无疑境上确定明了印持不惑即忆念就是能明记不忘在过去境上才生现行三摩地就是定于所观事明记不忘而能念念专注一境依念定所观察境判决简择成明了决定而有慧生起

善有十一就是信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不是通常所说的信因为通常的信通于所谓迷信等违于实事真理只是烦恼中的恶见妄执此不名为信此中所说的信是依佛法中因果实事性相真理信有三宝四谛而起的信要是没有这个信就成妄想流转是大随烦恼中的不信所以这信能对治不信是万善的本智慧的源功德的母所以在善法中首先说信心所精进不是通常所说的勤因为于不善事也能生起勤这个精进就是四正勤是依正信而起的能止恶行善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这两种心所都是羞耻心凡能止恶行善必定要有这羞耻心虽都是羞耻心但是有差別即尊重自己的人格知自有佛性与诸佛菩萨相同既有此人格怎么于诸佛菩萨所成的功德还不能成于恶还不能断呢所谓善犹未成恶犹未止自己生起羞耻就是对他生愧一切诸佛菩萨都具有三明六通于我现前所作所为诸佛菩萨悉知悉见我现在善犹未成恶犹未止怎样对诸佛菩萨怎样对一切众生呢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能对治贪痴三不善根就是于己分之外还要将所有的都归自己统领无贪就是能将已经有的施舍他人未有的也无所取无嗔就是慈心这不是普通的慈心因为普通在相当的限度有慈心但出分限以外还要起嗔的这由无嗔所發的慈心是无分限的普遍的无痴是对治痴的就是于事理能明了觉悟但与慧不同无痴只是善慧可通善无记三性轻安也是定心在平常散心用事时身心如负重担行走不定但有定现行如平常将重担放下只觉身心轻快安乐为向所未有的轻安与三摩地不同轻安只是善三摩地通三性不放逸是依精进无贪无嗔无痴和合而成的不但精进修一切善法并且谨慎能防护有漏法不生行舍就是行中之舍简別不是受中之舍因为五受中有舍受恐与舍受相混所以说行舍行舍就是依止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修一切善法虽修一切善法而心平等性心无所住不害是无嗔中的一分但这是悲心见有情衰损恼害时心生悲愍

烦恼二十六可分四类根本烦恼六恶见这六种自性就是烦恼法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名根本烦恼是于三界有有具不了是苦而生贪著贪与別境中的欲心所不同欲只是希望通于三性但贪欲就成有覆或不善了是于有情苦苦具正现起时生违反心生忿恚心——欲界众生所作所为都是从贪嗔發动的所以贪嗔遍于欲界到色无色界就只有贪无嗔了又名无明就是不明因果不知性相由痴为依而生贪等烦恼心所有七种或说九种总言之就是自高凌人的意义一切众生既有我见就要将我提高驾于人之上而以他人为提高自己的工具这慢心所是任何人都不能免的就是极低心下服的人表面看似乎没有慢其实他只是没有遇著机会有相当的机会他也要起慢的就是于因果性相犹预不决由疑能障生善慧能断疑的就是慧心所恶见又名不正见包含有五种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就是个体见执个体是我而成我见由我见而有我所边见是于我见上执断执常我身死后是断灭了呢还是永久不灭的呢邪见除身边二见外其余的都是邪见但最大的邪见就是拨无一切的虚无见或名恶取空或名豁达空见取见是于种种见中随取一种执为最胜最上戒禁取见是执取所持的牛戒狗戒等以为能得解脱——信这种不正戒以为能得解脱的这正是迷信是恶见与前面善心所中所说的信不同小随烦恼十忿这十种烦恼是自类各別起的范围狭小如忿起恨不起所以名小随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随烦恼忿都是随根本烦恼中的嗔心所起的忿是于现前不饶益境所起的是于过去忿境上怀怨不舍是由忿恨以后所起的嗔心所是无悲愍心常损恼有情是耽著名利恭敬见他人有荣利事不能忍耐都是随根本烦恼贪所發动的就是覆藏己过不肯發露忏悔就是耽著名利恭敬虽无实德假现不实功德欺骗他人就是谄曲矫饰惑世都随贪所起的是于自己的一点有漏荣利事贪著在心醉心于中是悭吝将自己所有的身命财产保守不肯施舍中随烦恼二就是无惭无愧这两种烦恼遍于不善范围较宽所以名中也是随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中随烦恼无惭是惭所对治的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名无惭无愧是愧所对治的不顾他人讥嫌毁谤名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这八种通于一切染心范围最宽所以名大也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所以名随烦恼不信为信所对治的就是于实事真理不能把握令心成流荡无归一切烦恼心所都从不信生起的懈怠是不精进不策励心放逸为不放逸所对治就是不修善法不防护恶法惛沈是无痴所对治的就是蒙昧无知能障观不生掉举是轻安所对治的就是令心不寂静能障止不生忘念是念所对治的就是忽略心不正知与恶见不同不正知但于事理不能正确明知恶见是执见确定散乱就是不定心令心流散

不定四这四种不定是善是不善是无记所以名不定又名恶作就是于已作不作的事心中生起追悔若于已作的恶生起追悔这就是善但常时恶作令心不安这也是不善睡眠也通三性若适当睡眠就是善若耽著睡眠就为不善就是寻求就是伺察寻求相粗伺察相细言说分別就是从这两种心所建立的通常心理学所说的思想不是佛法中所说的想心所只可算是寻

意识心王若与这五十一位中的善心所相应就成善意识若与不善心所相应就成不善意识没有拘定的所以说善恶临时別配之

三恒转易信等总相连

就是善无记三性在第六识作业通三性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就是三界由意识作业通三性所以受报也不定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就是五受意识或时苦受或时乐受或时忧受或时喜受或时舍受因为意识于性受这三种中都不拘定所以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是根本烦恼是随烦恼是信等十一等取遍行別境第六识起时或与根本烦恼相应或与随烦恼相应或与信等心所相应这些心所与意识总是相连而起的所以说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發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凡造成业要经三种阶段审虑决定發动前两阶段都是意识的功能到了發动才有身语业的發现所以身识虽能动身舌等语具虽能發语但动身發语的主动力还是在意识唯意识有这种功能所以说独为最是引业就是由第六识所造的强有力的善恶引业熏成业种含藏在阿赖耶识中成熟时能招当来总报是满业就是由第六识所造的劣的善恶满业熏成业种含藏在阿赖耶识中成熟时能招填满总报的別报引业力强满业力劣引业如画师画大概的模形满业如弟子加功填彩圆满所作所以虽由第八识受报但都由第六识的造业所牵引的

乙 前五识

性境现量通三性

前五识所缘的只是性境如现前有实有色眼识才能缘但这所缘的是世俗性境因为不能随心改变其性所以名性境现量是说前五识只有现量无比量非量因为要五根对五尘才能發识比量非量都是由识自起分別的又前五识对现前性境直接了知无错乱不带名言所以无比量非量三性就是明前五作业通三性但前五不能自动造善恶业只能帮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随第六意识而有善无记三性

身三二地居

前五识中的鼻舌二识只有欲界有因为欲界受段食到色无色界都是禅悦为食所以用不著了知香味的鼻舌二识了身三识则二地有二地是指三界九地中的欲界五趣杂居地同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这离生喜乐地虽已在定中但有时出定可见色并且互相谈话可闻声身也领触所以有眼身三识过此地以上就常在定中前五识都不起现行了只有定中意识因为这眼身三识只止于五趣杂居地同离生喜乐地所以说二地居虽说第二地以上前五识不起现行却不是指的出世圣人只是说的异生因为出世圣人不受三界分限拘定了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前五识心王与三十四心所相应就是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中的贪痴三种心所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好相邻

根有两种浮尘根又名扶尘根或根依处就是平常肉眼能见的眼根乃至身根胜义根又名净色根是潜在浮尘根的根依处中的虽是色法但肉眼不能见依佛法说天眼才能见到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视神经听神经等似乎是说的这五种净色根但也不是平常眼所见的要用显微镜并加以一种推测才能见到依这五种净色根才能發五种识所以这五种根就名發识的增上缘依也名同境依不过眼识生起时要九种缘以上所说的增上缘依只是一种还有其余的八种就是空缘明缘作意缘分別依缘染净依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颂中说的九缘就是指眼识现行必须的缘耳识生起现行只要八缘除明缘一种因为黑暗中也能闻声颂中的八就是指耳识必须的缘三识生起现行就只要七缘除明缘空缘两种因为这三识要逼近才了知香颂中的七就是指这三种识现行必须的缘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三种识要与境相接触才能取境二种识要与境相离才能取境小乘外道凡夫这三种人无真智慧对五根与五识不能分別辨明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丙 第八识

性唯无覆五遍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三性中的无记性有两种有覆无记性就是在他的业性虽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说是善是恶但有覆蔽的无覆无记性就是在他的业性既是非善非恶而又没有覆蔽的从第八识作业上说是属于无覆无记性所以说性唯无覆从第八识的现行上说只与五遍行相应不通其他的烦恼心所善心所不但不与其他的烦恼相应连无明也都不相应或有说也同无明相应的这不是就现行说的只是就含藏有前七识的种子而言因为前七识的无明种子也含藏在阿赖耶识中指三界是九地指第六识是从无而有假名为生在第八识随引业现起一期命根就名生这一期命根终了就名死第八识随第六识所作引业力的支配在三界九地中生死死生相续不断所以成有情的生死流转因为第八识的行相是相似相续的很微细难知就是声闻独觉圣者都不能明了而生起迷执迷执有两种增益执就是执无为有如本无人而众生二乘执为是有损减执就是执有为无如八识心心所法虽如幻化而是幻有非无在二乘人不明了就生起迷执拨无第八识由此无著天亲护法这些大乘论主引经据典的与二乘诤论来证明唯识的正理以破他们的迷执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阿赖耶是梵语译为藏阿赖耶识就是藏识此有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都是就阿赖耶识而言的只是对向不同就是了对一切种子名能藏因为一切种子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是所藏的阿赖耶识是能藏的处所所以名能藏对一切现行杂染法名所藏因为根身器界这一切杂染现起以后阿赖耶识反为一切杂染法覆藏为一切杂染法所藏了所以名所藏对第七识名我爱执藏因为第七识恒时有我爱执这被执为我的就是阿赖耶识现行的见分所以就成了第七识所爱执的处所所以名我爱执藏颂中的三藏就是指这三种浩浩不可穷是说这三藏义都甚深难知无有边际因为阿赖耶识所藏的一切种不可穷尽所以能藏一方面也不可穷因为藏阿赖耶识的杂染法不可穷所以所藏一方面也不可穷因为第七识的我爱执很不容易觉察就是睡眠时都相续不断的执我这不但普通人不易觉察就是稍用点功的也不容易觉察在禅宗下曾有一段公案就是有一个參禅的人用了很久的工夫他自己说他的心能自作主但有人问他说『当你睡眠到无梦时你也能作主吗』他就默然了这就是不觉第七识执第八识的缘故但此不但稍用点功的不易觉察就是二乘也不承认所以无著菩萨造的摄大乘论中用六种理由来成立第七最显明的如无想定因为有第七染污意所以与灭尽定不同所以圣者不修此定若无第七那么无想灭尽就没有分別了又有五同法可比知有第七因为前五识都有所依根所以可比知第六意识也有第七为所依根如果没有第七那么第六就没有所依根了第六既没有所依根前五也不当有所依根五同法就不能成立了由以上所说的可见第七最不容易觉知但又不能拨无第七所以从我爱执藏上说也是甚深难知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譬喻第八名本识如渊深的海前七名转识如波浪依海而得起但这七种转识都有境为增上缘才得生起如海上有风才能起波浪似的虽前七都以境为增上缘不过在前五识最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前五识离境就不能發识在第六识还可由识分別妄现的境也可發识第七缘第八见分为境境也常有而不须別借他境才生所以最不可离的就是前五识

受熏持种根身器此明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的功能因为阿赖耶识是无记性所以受前七转识染净熏习既被熏以后就将染净种子执持不舍如室中燃香香的自体虽尽而香气还留在室中所以阿赖耶识受前七转识熏后所成的习气种子也含藏在阿赖耶识中执持不舍内根身外器界也是阿赖耶识所变所缘的所以这识的相分有三种一切种就是受前七熏习所成的种子器界就是所变的相分根身就是五根的身体身是总眼等四根是別这根身是阿赖耶识的执受因为根身就是五根诸法和合的总聚这总聚为阿赖耶摄持依止为自体能生觉受触受境界于是根身与阿赖耶识就成了同安乐共患难了如人穿一件极难脱下的衣服同身体都和成一体了于是被人损害这件衣服时自体也同感觉痛苦抚摩衣服时自体也觉到快乐又阿赖耶受熏持种的理也可以比知如我们在前几十年的事到现在一想还历历在目这虽由第六意识记忆的功能但还是因为第八能持种不失的关系这还不明显再明显的就是有时虽未经明了的意识记忆只要前五识与五俱意识现行阿赖耶识就受了熏而持为种所以有时梦中境是平常曾未经过的第六识也不曾记忆的这就是由阿赖耶识持种不失的功能所现

若这一期业报已尽阿赖耶识对根身不持为自体时这就名死若最初受胎的一刹那就名生在人死时全体都冷尽但有一处煖气最后舍在那时前六识都没有功能了只有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去要这煖气完全没有了这才名死人受生时最先成胎的成立第一刹那生命的也是阿赖耶识然后前六的功能才随之生起所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一期生死的主人翁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公虽是主人翁却不能执以为我因为他虽是相续不断的而实是刹那生灭而无常的而且是随业流转而无力的

丁 第七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我见相随

带质就是带质境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因为所缘所执的我虽不是第八见分的真相却是自识托第八见分为本质而变起的妄相所以「我相」是由第八见分同自识两方面的关系变起的现在以譬喻来说明第七识如病目第八见分如灯光由病目对灯光才见有五色光轮这光轮喻如我相但光轮不是灯光的真相是病目才见的却又不离灯光而有的所以五色光轮是病目同灯光两方面的关系幻现的我相也是同样的理由为明了起见再作表如下

                 (病目)        (灯光)(五色光轮)第七识    第八识──→见──→我←──能变识       本质境 带质境

第六识也有真带质境但是不明显只有第七最明显故在此说明有覆就是有覆无记性第七识只一味的执第八见分为我不分別六尘境界亦不对他有情發生交涉没有显然的善不善但由他念念执我的关系可影响前六我不净所以本性虽是无记而有我执的覆蔽就成了有覆无记性了通情本是说第七的带质境通于情本就是能变识——第七就是本质境——第八见分由能变的情识托第八见分的本质而现有带质的我相有说通情本是说第七执我通为三界有情生死之本但是正确的解释还是前一释随缘执我是说第七随所缘的第八识而执为我第八若生在欲界就随生在欲界执第八见分为我生色无色界也是一样在三量中第七属于非量因为第七不了第八真相所以不是现量不能推理所以不是比量只一味的由自识托第八见分变起的我相而执为我所以说量为非第七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就是八大随烦恼遍行五別境中只与慧心所相应根本烦恼中与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相应颂中的我字通于贪三种痴就是恒行不共无明又名根本无明由第七与根本无明相应所以不明第八真相而生我见就执为我这我见所由起的不明就是我痴由执为我于是爱著不舍随第八生在何界何趣都不舍离就是自杀者也是为了爱我这就是我爱因为爱我无形中就要使我居于一切人之上由尊重我所以只见我是最胜最上的这就是我慢第七执我的功能最不容易断只有从第六识用功使智慧训练至强锐有力然后才能对治渐渐断除从第七本身在凡夫位是无法对治的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梵语名末那译为意是恒审思量的意义是恒时不断是决定不惑思量是遍行中的思同別境中的慧和合而成的第八恒而不审第六审而不恒前五不恒不审只有第七末那恒时审决思量于我相相随不离虽是很简单的只一味的执我但影响于有情甚大令有情日夜永久在昏迷中日夜也可说是生死是永久义四惑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就是惛沈掉举等八大随烦恼因为第七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所以前六转识虽修善法但由第七执我的关系也成了有漏善第七若转成清净前六所作善法也就成无漏了因为前六转识依第七而成染净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

以上将杂染第七识两颂讲完了到这里才明了社会的不平人心的不良根本原因就是由第七作祟明了这个理可见思想简单的唯物主义以为衣食住平均就能解决人生痛苦使天下太平这是不明人生真相的要知道人的求衣食丰裕只是我贪的一部分發展这只是资生之物第七执我不是这样单纯的还有人为求精神快乐舍弃物质享用并且连肉身也可不要的如印度的投崖拔发等外道还有我慢炽盛的人由我慢影响前六的作为处处要光荣体面在人上而不肯受人压制所以虽以多少金钱运动他也不能使他屈服可见只求衣食住平均以为就能解决人生痛苦的依佛法看起来实在觉得他们无知同时又感觉到他们可怜到这里顺转杂染分八颂都讲完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知道了以后再说到逆转清净分

二 逆转清净分

此中八识的顺转逆转都是就凡夫的心理而说顺转是顺于凡夫平时转向外境的心而说逆转是将凡夫平常的心转向内识而证清净怎样能转向清净呢要先从第六识用功将自识转成无漏智进一步就转第七识将第七所有的障隔打通然后再由第六第七合力转第八识第八既转向清净前五是最无力的于是也随转成清净了所以逆转清净分的次序第一颂明第六识第二颂明第七识第三颂明第八识第四颂明前五识

甲 第六识

發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地前有资粮位加行位资粮是对佛果说的如人行远路要带著资粮我们从凡夫位到佛果也要广集资粮集资粮就是修福慧修福慧就是修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是集福般若是修慧精进禅定通于福慧在这资粮位共有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中说十住以前还有十信在十信位也修六波罗密行但这是意识散位行如在欲界由第六意识听闻正法由闻法而生慧就是闻所成慧这就是六度中的文字般若由闻法以后能持戒这就是思慧包括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因为戒的广义不惟是佛制的戒条才名戒的就是对于佛说的法在起心用事时都要观察合不合佛所说的观察应作不应作所以戒法的范围很广能包括四度但后因有人不如法行佛才为这类众生制定戒律作他们行为的标准由思惟而如法修行由修行纯熟而得禅定这与定相应的慧就名修所成慧由定力成就于是出生种种不可思议事能转现业报能超欲界境不过佛法不重在定重在由定所生慧由慧才能断惑证真这就是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两度由修六度而使信心成就证入初發心住因为到这位胜解修行力才现前才能發深固不退的菩提心所以名發心住以后只有进无退得安住于佛法中了到这位就名贤位菩萨了所以这是由凡夫入圣的关键是最难入的然后由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修六度广集福慧资粮但有浅深不同就是了但这三贤位的菩萨还没有起立证真如法性的决心到煖世第一——四加行位才加功进行常在定中一心求证真如法性不证不起然后由定力發生证真如的慧——若没有以前的三十心而求证真如那就只能证小乘生空果只能证真如空性而不成不空妙德慧将生起时名煖位如日光将出时先有煖相现慧已生起名顶位如日光已出到山顶能光明朗照了第三是忍位就是由定慧能忍可这位有上中下三品忍到上品忍而进入最后一刹那的世第一位就是在世间是最为第一的以上所说的修行的位次都是有漏第六意识的用功力但有散位定位的分別就是了前五识虽也能帮助用功但是无甚力量第八完全不相关第七不但不帮助反为第六修行的障碍经世第一一刹那入真见道由真见道入相见道这才登初地这时第六第七就转成无漏了颂中所说的欢喜地就是初地因为在地前用有漏第六识修行有漏闻思修慧渐伏分別所起二障入初地时才将无始本有的无漏清净种生起现行顿断分別所起二障种子到这时一向求证的真如也证到了第六识也转成了妙观察智了得未曾有生大法喜所以名欢喜地在杂染位上八识各有相应心所的多寡不一到清净位上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在染位识是心王到了清净位五別境中的慧心所就转成智了智就是心王智相应的识与其余的五遍行四別境善十一都随智转颂中所说的初心就是入初地的心因为十地中都有入出三心入心也名初心在初地第六识虽转成妙观察智但俱生所起二障还没断尽只断了一分异生障不堕恶趣了所余的二障有时现行缠绕意识有时或眠伏不起现行但并没断遇缘还要生起现行的所以从初地到七地都不能算纯无漏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就是第七地到第七地以后第六识的俱生现行二障完全不现行了因为入二空观证真如法性的慧相应不断的现起没机会使二障现行所以说纯无漏从初地到七地是下品妙观察智七地以上是中品妙观察智到佛果就成了上品妙观察智圆满明净双观真俗二谛普遍朗照大千世界

乙 第七识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极喜就是初地第七识无始妄执我法直到初地第六意识转成无漏清净智此强有力的智才将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了不但不执第八见分为我反能遍观一切法平等性但由俱生二障种子没断所以有时还执我直到第八地证真如智已能不加功用而任运现起于是第七执我的我执就恒被第六无功用行将他摧灭了所以到第八地第七才没有了我爱执才舍了第八识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如来有法性受用变化三身受用身又分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证境界第十地菩萨都不能见的为要使初地至十地的菩萨也受用法乐被十地菩萨的机所以又现他受用身为初地菩萨所现的佛是以百莲花为座的佛为第二地菩萨所现的佛是以千莲花为座的佛乃至为十地菩萨各现他受用身这都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丙 第八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發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识也名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因为这识被第七识执为我所以名藏将到不动地前我执永伏才舍了这个名字异熟就是异熟识又名业报识因为这识就是受善不善业所感的报体凡受业报就有分齐到金刚道后就不受业报支配就无分限无边际了所以说异熟空无垢就是无垢识因为此识不再受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永断所以名无垢识大圆就是大圆镜智因为只与清净善无漏慧相应所以名大圆镜智到佛果位第八转成大圆镜智无垢净识同时發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因果实事真理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所以说普照十方尘刹中

丁 前五识

变相观空惟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發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事智以后也能观生空法空所显真如但不能亲证真如只能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而观生空法空因为不能亲证真如所以没有根本智只是后得智摄前五就是到佛果位也不能证真如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下二句是说大圆镜智无垢净识同时發的时候那时所持的五根就成无漏五根了由无漏五根所發的识也成了无漏于是前五转为成所作事智有三类化身就是胜应身劣应身随类应化身为初住以上的菩萨所现的身名胜应身有大威德相好庄严为凡夫二乘所现的身名劣应身如丈六金身的释迦牟尼佛随种种类所现的身名随类应化身如人见佛为人类鬼见佛为鬼类由三类化身拔济众生息众生的生死苦轮

以上已将八识规矩颂大概的讲了现在还要附带申明几句在玄奘法师以前的古德讲唯识都是直从第八讲起的玄奘法师为要按照八识的次第定为规矩所以变更次序先从前五识讲起在这次所讲的次序又稍变更一下是从顺转和逆转讲的但并不是无意义的变更这在前面已略提出理由现在再将顺转逆转总起来一说先就凡夫的心理为他说明无始以来的杂染弊病使他知道病源既找著了病源在一般有大愿大志的不满足这有漏杂染的凡夫法要求解脱安乐并且不只为自了还要使一切有情都得到究竟所以才又说到以后的逆转清净分我们要是不满足现实的人生要趣入佛果现在就可从第六识寻伺心的闻思慧下手用功修集福慧资粮行四摄六度成就信心希望入初住但这在凡夫位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这时俱生的分別的二障习气很浓厚单靠自力不容易对治所以要信三宝力發弘誓愿由信愿力修四摄六度成就与闻修慧相应的信心然后得入初發心住既入初住就是贤位菩萨了既入了贤位那就有进无退按步就班的可直趣大乘菩提了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6)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