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无居士学说质疑
予并世所知识者,最心折欧阳竟无居士与章太炎居士之学问。曩昔读太炎居士齐物论释,于所说「上推缘生第一因不可得之自然」义,「器世间——若土水等——有末那识身识」义,与其他较小之二三义——菿汉微言等尚未及读——,意颇非之。第以章君乃旁及佛言耳,故置之未有论。今不幸于竟无先生之所说,亦未能无所回惑!君既尚论佛法,为海内佛学者之望,则何可缄默其所怀,不求剖决哉?予读书好观大略,使予有所言说,麤疏浅陋,诚不足以仰二君之精博渊雅;但有滞未通,则心不宁!恃居士之厚德,敬蕲采察而研讨之。至君门下王君恩洋,于有情法界为一为异之问,毅然持法界定异之说,不知居士览其说为何若?故置未辨也。
一 质乘三教一
瑜伽真实品叙曰:『法相三时说教,一雨普被,乘则有三,教唯是一。难之者曰:一时二时,有上有容,三时普被,高唱一极,判別显然,云何言一?解此纠纷,当属机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与俱非,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之谓教则唯一。托质圆音虽唯是一,闻者识上各变不同,瀛渤潢汙率视其量,是之谓乘则有三』云云。
质曰:一往而谈,理虽可尔,执为定然,则犹有议。夫佛既无独语及不契机之教,教岂离绝机感而独有哉?基师法苑总料简时利差別云:「若据众生机器及理,可有顿渐之教;若不约机,定判一经为顿为渐时增减者,顿渐不成」,此亦明不约机理,则教不得独有也。然则机既有多,教宁唯一?故乘三则教亦可三,教一则乘亦可一也。应渐机故,教亦成三;应顿机及不定机故,乘亦为一。至般若、法华皆令入无余涅槃及开悟佛之知见,此乃如来平等意乐,而教乘位于如来平等意乐与众生差別机感之间;将顺应众生差別机感之教乘,摄归如来平等意乐,则教一乘亦一。法华之说一乘,除应不定机外,兼含此意。将流出如来平等意乐之教乘,从属众生差別机感,则乘或一或三或多,教亦或一或三或多。既可应不定机会余归大、而说一教一乘,亦可应顿悟机唯大无余,含余于大、而说一教一乘。应机说三说多可知。若云:教虽系机,属归佛边,佛边之教仍非定一,以系机故。乘虽由佛,摄在机边,机边之乘仍非定异,以由佛故。且既可教一而乘异,亦应可乘一而教异。圆人观法,无法不圆,闻粗语以悟心,听淫词而见性,非教虽异而乘可一之实例乎?故君乘三教一之说,仅偏据之义耳!智者当不执为必然。
二 质法相唯识非一
君辨此非一,瑜伽叙设十义,真实叙设六义,文至闳肆精至,今不详引。因执法.相与唯识非一故,谓宗唯三:曰法性宗,曰法相宗,曰真言宗。以俱舍、唯识、华严、俱属之法相,今就质之。
质曰:法相之法,法相之相,都无不通,都无不详。若然、则固无诣非法相者,法相宁得为宗?——若所云贤首宗、慈恩宗之宗字,乃是一家一派之代名词,异此中所云法性宗、法相宗为标宗趣之宗也。
按贤首家尝云:语之所尚曰宗。基师亦云:宗者,崇尊主要之义。夫一切法既无往非法相,必法相中之崇尊主要义,乃得云宗;泛尔法相,宗尚何在?故唯法性可得名宗,法相绝然不成宗义。真言亦尔。凡属遮表言思所诠缘者无非法相,一一法相莫非唯识,故法相所宗持者、曰唯识,而唯识之说明者、曰法相;此就唯识宗言者也。若就法性宗言:亦可法相所宗持者、曰法性,法性之说明者、曰法相。故法相绝然不得以名宗。若名法相为宗,则岂唯俱舍、华严可属法相宗,即大乘其余各家与小乘各派,外道各派乃至世间小家珍说,孰不可属法相宗哉?故须大乘所说一切法相所宗持者乃得名宗,而不得別指有一通三乘之法相宗、与唯识宗非一也。法相不得名宗,则大乘教法之所宗何別?予按基师尝言大乘教法之宗,要唯有三:若多说有为法则宗唯识,若多说无漏行则宗般若——指无漏空慧为般若——,若多说无为法则宗真如。诚欲正名定分,宜依此为圭臬。今依所见,略将支那大乘各派配属三宗如下:
空慧宗……三论宗 唯识宗……唯识宗 ┌天台宗 (即法性宗)┌全体真如─┴禅 宗 真 如 宗┤ (或法界宗)└无垢真如─┬真如相……华严宗 └真如用……真言宗
律与净土,分属各家,无定所宗。
或引贤首家言:三论种种所说,皆注重于破除法相,故名为大乘破相宗;唯识种种所说,皆注重于说明法相,故名为大乘法相宗;天台、华严等种种所说,皆注重于显示法性,故名为大乘法性宗。此三宗义,较然为各派语各所尚之宗旨,则欧阳居士三宗之说虽不对,而唯识宗固可名为法相宗也?答曰:不然。依空慧破除法相而净圆空慧,依唯识说明法相而成立唯识,应名空慧宗、唯识宗,不应名破相宗、法相宗也。然此二宗,于依他起性上或偏说不坏有之空,或偏说不碍空之有,聊区別为大乘空宗大乘有宗,斯无不可!
【经文资讯】《太虚大师全书》第 X09 册 No. TX09n0006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第16卷-第4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太虚大师全书》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