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悬论
    • 一 释题目
    • 二 明殊胜
    • 三 辨传译
  • 解文
    • 甲一 略标释
      • 乙一 略标真实
        • 丙一 标二真实
        • 丙二 标四真实
      • 乙二 略释真实
        • 丙一 释世间极成真实
        • 丙二 释道理极成真实
        • 丙三 释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 丁一 释明真实
          • 丁二 征示境界
        • 丙四 释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 丁一 释明真实
          • 丁二 征示境界
    • 甲二 广分別
      • 乙一 所证真实理体无二
        • 丙一 安立无二真实
        • 丙二 征释何者为二
        • 丙三 正明无二所显

【悬 论】

一 释题目

初释题目具云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十五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分释为五释论题释分题释地题释持题释品题

甲 释论题——瑜伽师地论

此论有一百卷属于大乘部之论藏也约解为四瑜伽瑜伽师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初瑜伽者华言相应确指行解相应以言非泛论之相应也其中分有五种相应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与行相应谓定慧行等相应故与理相应安立非安立二谛相应故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故与机相应果后行化能与机相应故具此五种相应是此论所名之瑜伽也盖由诸法若性若相闻之确然了解是为第一步相应境既相应依智起行若定若慧亦不相悖是为第二步相应也若境与行既相应已即理智如如心无所得是为第三步相应也理智相应而得圆成妙觉是为第四步相应也果既圆成应机说法是为第五步相应也然相应之关键正在乎止观而已又瑜伽有显密之二显教即前五胜解与境相应——台宗谓之理即名字即正观与行相应——观行即相似即真智与理相应——分证即圆因与果相应——究竟即佛教与机相应良以行解相应然后理可证道可成众生可度而得始终贯彻瑜伽之旨也密教之瑜伽谓行者之三业——身意——与本尊之三业交加依持相应互照圣凡一致因果同体此密教之相应盖无异显教之佛教与机相应也

       ┌─身印契身─┐    本尊─┼─口咒言口─┼─行者       └─意字观意─┘

瑜伽师——別云瑜祇微异瑜伽——翻云观行者或云瑜伽之师依主释也盖师者人也因学观行而名之也又名有瑜伽之师以此人有止观之相应行故有财释也瑜伽师人法双标也瑜伽师地地位谓从凡夫地至大觉地故譬喻谓地能持载万物能生长万物喻此论能持载诸行为一切法之所依故能生长二智为无上菩提因故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约所诠之义理论约能诠之言教也

乙 释分题——本地分

本论有五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初分广明由凡至圣之境果地余四分中所言者皆为此本地分之流类耳

丙 释地题——第十五菩萨地

论曰『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陀南曰「五识相应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有心无心地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此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于中前九地辨境次六地辨行后二地辨果菩萨地属于十七地中第十五地——辨行由三十五卷起至四十九卷半止共有十五卷半文所谓三乘者佛之说法本乎一味因根不等故有三乘然大乘不但异小乘且能包乎小乘也

丁 释持题——初持瑜伽处

持有四初持二持三持四持初持文占菩萨地最多有十二卷十八品约前显教初解境相应与观行相应属此初持观行相应与智理相应属此二持因果相应属此三持初持以持菩萨解行到瑜伽处也

戊 释品题——真实义品第四

行者之于一切法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假者见其假真者见其真而不虚诳其事则此品之所名真实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品之要义说明一切法自相使得發生不违诸法之胜解而入与境相应之初持瑜伽处者也故吾人必借此發生相应胜解得入为初持之瑜伽师品者类也文在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十八品中之第四品

二 明殊胜

论之殊胜分为三种本论在佛法中之殊胜本地在本论中之殊胜本品在本地中之殊胜初云佛法者指佛一代时教之谓也略言有四所属藏胜于二藏中属菩萨藏摄故于三藏中属阿毘达摩藏摄故所属乘胜从此论顿入菩萨地者即同华严之根本一乘故从此论渐入菩萨地者即同深密第三时普为發趣一切乘而说之大乘故总论此论所属乘者唯普为与根本之大乘方能摄入余非所容所属教胜顿机遇之即一时一音之顿教渐机遇之即深密第三时无上无容中道了义之教论自体胜有三是通申一切经之宗论故是法无不诠义无不了之广论故是法相唯识宗之本论故对十支论为根本故十支论名目如下

  • 略陈名数支百法明门论──世亲造

  • 粗释体义支大乘五蕴论──世亲造

  • 总包众义支显扬论  ──无著造

  • 广包大义支摄大乘论 ──无著造

  • 分別名数支集论   ──无著造

  • 离僻处中支辨中边论 ──弥勒说

  • 摧破邪山支二十唯识论──世亲造

  • 高建法幢支三十唯识论──世亲造

  • 庄严体义支大乘庄严论──弥勒说

  • 摄散归观支分別瑜伽论──弥勒说依深密中之品名而造论未译

本地在本论中之殊胜古德尝以此论全部不能广译而独译此一地者可见其以此地为殊胜也如北凉昙无谶三藏译名菩萨地持经刘宋罽宾求那跋摩译名菩萨善戒经一属经藏一属律藏皆不称其为论也后玄奘法师译出为论即将地持经编入论藏而善戒经仍摄在律藏因当时译者重在明大乘戒故本品在本地中之殊胜心不契真实义必偏爱见虽有前数品之發心亦等于空花无果耳必须根本真实方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由初持而二持而三持以圆满菩提耳故此品在二十八品中较之別品独为殊胜也

三 辨传译

甲 明说主——弥勒菩萨说

弥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翻无能胜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觉有情义说者悦所怀也菩萨在佛灭九百年间说此论佛在世时或有菩萨示现人间助佛行化如观音等何故佛灭后九百年弥勒仍在人间说法缘由当时有无著菩萨获证初地深入大乘为要显扬正宗摧破邪见以神通上升内院求弥勒菩萨自睹史天宫降于中印度阿输他国为说此论乃传于世也

乙 辨译人——三藏法师玄奘译

奘师越葱岭游月邦访道十有七载经途百有余国三遍获闻此论于戒贤法师座下以贞观十七年二月六日还至长安于弘福寺与学通内外之名僧二十一人共译三藏梵本于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译此论论梵本四万颂每颂三十二字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绝笔成一百卷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如前释法师讲此论时有窥基「略纂」十二卷遁伦记其所解成「瑜伽伦记」四十八卷并行于世至元末以来遗失其本研究者多未闻见正理沦亡慧日沉空近幸日本续藏流通取回重行于世今讲此论都依斯记

【解 文】

甲一 略标释

乙一 略标真实

丙一 标二真实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云何是征问词不变不异之理性谓之真现有现在之事体谓之实性则亘古亘今体则无方无所此中问以何法为真实义所谓「欲穷真谛理须知第一义」也标中先开次合善戒经言二真实法性法等地持经作法性一切事法性二者名义异而不异此则全异其名而同其义也一者依如性以明诸法无差別之真实性二者依尽性以明诸法有差別之一切性如者不变不异之谓今取不变不异与亦变亦异及变而不异三义较而明之不变不异义为根本智亲证真如故变而不异义为后得智与第八识及前六现量所缘性境虽有因缘变分別变別別之事而缘时与所变境不相违异故亦变亦异义为第七六识带质境与独影境由分別变更违异因缘变之实境故如下表明——

依此不变不异之如所有性说有诸法之真实性除此则无有真实之体性也尽者穷边际彻源底之谓前约如理智——根本智——契诸法之性曰如此约如量智——后得智——符一切之相曰尽倘若境大智小智大境小皆不足以称其为如量也是故有为无为空有色心等法以如量智证之无不周遍无不深彻粗妙大小历历炳然也即地持中所云之一切事法性也以上二义大抵如是合则以根本智所证之性为诸法真实性以后得智所证之性为诸法一切性如是应知总名真实义也

丙二 标四真实

此真实义品类差別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四种真实中初属有漏二通有漏无漏四皆属无漏合四重二谛如次

    世间世俗───────世间真实──如天地人物是也    世间胜义─┐    道理世俗─┼─────道理真实──如蕴处界等法是也    道理胜义─┘    证得世俗──┬────烦恼障净──苦集灭道证人空故    证得胜义─┬┘    胜义世俗─┼─────所知障净──证法空一真法界故    胜义胜义─┘

乙二 略释真实

丙一 释世间极成真实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妓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释中初征次释三例四合五结云何下问言何者为世间之极成真实也谓一切下彼彼者各各也世间之得为至极成就之真实盖本乎世俗惯习之思想言说为世间思想言说共所成就是实非虚故曰极成乃如来随他意语施设安立者但为世俗之性而无胜义之性者也然后三种真实不依世间之真实则无以为言说分別之所依止是故此世间所极成者亦称真实也谓地唯下其中先能造四大所造色相依正庄严内身苦乐言地唯是地者即说明此是地大决定是地大非火大等地大既然四大亦尔万有皆然以要言下谓世间世俗谛是从本际展转传来共所成立非今创造者也凡新發明学说先以思想考察而后定取者无论正确与否皆非此所谓世间极成真实之义也是名世下因明疏云『极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极成就两宗共许故名极成』又云『虽两宗共许若非至实道理亦不名极成如胜论对五顶所立量是』此则世间之所以名极成真实者亦明矣世间真实近于俗所谓常识或直觉

丙二 释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诸聪叡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释中先征次释后结道者途也人之思考亦由途径而达目的谓能缘心与所缘境相通一贯之理是此所云道理之义亦是共所成立故云极成真实谓诸智下有总別义总言诸智者拣非愚夫愚妇之谓也诸字所包括意即指別中八种有智之人也別中初明诸智者次示有道理义聪叡者生来六根通利故黠慧者具有巧妙学术故寻思者散心能浅思维故伺察者散心能深思维故住地者由寻伺而入静虑故如初禅天是也

辩才者具四种辩才故异生位者杂类凡夫中之有智故观察行者凡三乘学者必随顺观察行故诸智者略释如此次示有道理义者吾人得慧之所由不外乎三量以此为一切道理之源也量度十方权衡三世有限无限能通能穷此则三量之所以名为量也是故欲入佛智境界亦必依是三量文中云现者即三量之现量谓由亲证而得不借言说及念度故异生散心虽无现量而有似量定心必为现量比者比量也比度计较之谓也依以因之三相比类观察确知不虚谓之比量近世学者惯用正反比例亦此义也至教量者又云圣教量谓由因了义教典而楷定诸法义故至极无上意言佛之教非外道典之所能过也诸智者依止三量极善思维而得决定证成之道理是名下

丙三 释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丁一 释明真实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文中先征次释后结扰也害也此即是障而为首者则唯补特伽罗我执以从烦恼中而得以出离其能缘之智与所缘之境相应一致故谓之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下闻声悟道谓之声闻得自然慧谓之独觉此二乘者于无漏智能证生空理不与烦恼相应如光破暗明暗不能并故又有能引无漏智种而起现行之加行智其能引智在七贤位疏引在资粮位亲引在四加行至见道位断分別人我执如实了知唯蕴无我故云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智通三位是名下指明二乘所缘境智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也

丁二 征示境界

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净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入现观已如实智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發生如是圣谛现观

文中初蹑前真实次征释四谛后示境生观初谓由缘四谛之境而得净智如摩尼珠出于污泥即脱烦恼障生无漏慧至业报二障亦于当来世舍尽矣此复下正征此境界四谛云何也一苦下圣谛正也实也是中正真实之言故谓三界二十五有之苦报也谓贪痴等惑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之苦因也谓无漏真理二乘涅槃也谓三十七道品能引凡入圣也智者知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灭是可证性道是可修性是故二乘由此证入十六行之现观發生无漏智入见道位也此谛下示观境唯有诸蕴可得除此其余我见不可得也大智度论云阿罗汉视身如曾经剖解复为缀合之牛不见有神我故其所以得入我空无性者盖因屡屡数习缘生无常无我之慧發生如是圣谛现观耳

丙四 释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丁一 释明真实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释中初征次明后结前云烦恼障持业释也此则所知不是障以障障所知以法执为本依主释也所知梵语尔燄与境同义从执一切所缘之境为心之障能碍通达于境之智故名所知障出离所知障所得之智境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

丁二 征示境界

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此复云何者重问所行境界为何境也诸菩萨约初地菩萨以上诸佛统括三世十方之妙觉地世尊谓果后行因倒驾慈航为天人之所尊重也由初發心历三贤地知法无我以久修无我观方便断分別法执入初地进断俱生法执究竟成就清净故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之非安立安立二谛心境相应理智一如故云平等平等如实了知空不空法不随言说分別故云无分別智所行境也如是境界遍法界彻世际为第一无二之真如更无有过其上者齐此则一切法皆悉下劣不克胜于此矣

甲二 广分別

佛之说法或广或略盖因群机有愚智之所致耳说虽不同其揆一也维摩诘经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不同而同入不二法门今此论虽重重广为分別亦悉诠真实之义也依遁伦记分作五段

乙一 所证真实理体无二

丙一 安立无二真实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

此真实相以何为相当知即是绝对待离空有无二所显一真常存之理体也

丙二 征释何者为二

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名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別戏论根本或谓为色或谓眼或复谓为地或谓色或谓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为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

文中先言所说有次明所说非有所言二者以其所执皆是有法既有有法必有非有以非有非有亦不能对待名为有矣此中有者以其本空妄增益之执为实事故为妄执之有如云涅槃生死皆同昨梦其所言之涅槃与生死名义者固皆安立假名岂实有自性乎世间谓器世间中之有情世间也长时所执者谓从无始不觉迄至未来大小众生各各皆有其自境所执如蝼蚁然逢擒则逃将雨而徙亦有其所执之境此谓遍计所执之性亦是分別戏论之根本耳等言即是假名五蕴六根四大六尘三性四谛生灭十二缘生三世有为无为今生他生空色色空见闻觉知求得寻伺——未得而求谓之求已得而得谓之得粗也细也心随分別谓之意随——乃至究竟涅槃遣无可遣等法皆是世间共同假立诸法名义言非有者以其所立之自性相毕竟空无无所有故欲遣增益之有故说非有实有也假相也然闻非有而执非有亦名遍计执性是谓损减执依彼转者即依假立诸法之名而有假立诸法之义转现也

丙三 正明无二所显

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佛世尊智于此真实已善清净诸菩萨智于此真实学道所显

言二俱远离者即明中道无上之真胜义也不独有法空而非有法亦空且空之空亦空也如起信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乃至因言遣言无言可遣是名心真如相要之如来所说或名一真法界或称诸法实相曰圆觉性曰自觉圣智境界此论今名中道亦名无上正显真实义为纯圆独妙之法也其所说之中道名义亦是假立自性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又名中道义』由是观之此无二所显真实法固四句皆非百非俱遣也诸佛于此已证菩萨于此正显众生于此当证吾辈其努力哉

(附注)此下记文未见应是记者未续记耳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5)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