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唯识学概论

  • 一 法相唯识学之略释
    • 甲 何谓法
    • 乙 何谓相
    • 丙 何谓法相
    • 丁 何谓法相唯识
  • 二 法相唯识学之由起
    • 甲 出發于究真之要求者
      • 1 迷信之神话与设想之玄谈
      • 2 实验之科学与执法之小乘
      • 3 法性之本空与唯识之转依
    • 乙 出發于存善之要求者
      • 1 天神之永生与自我之独存
      • 2 质散之断灭与生空之解脱
      • 3 本空之常如与唯识之转依
  • 三 法相唯识学之成立
    • 甲 其余唯心论不成立之故
      • 1 主观唯心论之不成立
      • 2 客观唯心论之不成立
      • 3 意志唯心论之不成立
      • 4 经验唯心论之不成立
      • 5 直觉唯心论之不成立
      • 6 存疑唯心论之不成立
    • 乙 法相唯识学能成立之故
      • 1 独头意识与同时六识——虚实问题
      • 2 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象质问题
      • 3 自识所变与他识共变——自共问题
      • 4 第八识见与第七识见——自他问题
      • 5 八心王法与诸心所法——总別问题
      • 6 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心境问题
      • 7 第八识种与前七识现——因果问题
      • 8 第八识现与一切法种——存灭问题
      • 9 一切法种与一切法现——同异问题
      • 10 前六识业与八六识报——生死问题
      • 11 诸法无性与诸法自性——空有问题
      • 12 唯识法相与唯识法性——真幻问题
      • 13 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凡圣问题
      • 14 净唯识行与净唯识果——修证问题
  • 四 法相唯识学之利益

一 法相唯识学之略释

此次所讲为法相唯识学概论为佛学中重要之学问其典籍甚多此次祗提此学纲要作简单之研究而已惟未讲斯学之先将此法相唯识学之名一审定之在佛学中有称为法相学者有称为唯识学者其内容本同今合称法相唯识学有特別之意义在以近人或谓法相学范围宽大通于大乘小乘之一分而言唯识学只属大乘之一分而已余意法相唯识学应合称小乘不应归入法相学故以法相唯识学名之也义详于后今将法相唯识学一名以次剖解

甲 何谓法

法字通常指法律法则而言义涉抽象佛学所用法字较寻常所谓法律法则为具体法字之义其范围最广固无论具体抽象言论上可以言论思想上可以思想皆是也事物之有者可称为法即事物之无者有此「无」之概念亦可称之为法分析至极微为法集聚成具体亦为法有变化有作用为法无变化无作用亦名为法乃至龟毛兔角之毕竟无亦称为无法也其范围有广于吾人所谓万物之「物」字者法之范围既如上述之广然其定义何在依佛典言法有二义何者为二轨范他解持存自性如言白色保持白之自性而存在是谓法之持存自性义又能使他人了解其为白而不生他解是谓法之轨范他解义前为能保持其自己之体性后谓使他人了解不生他想耳白色如是其他亦然具此二义即名为法

乙 何谓相

相字在中国字义通指互相之相——互关义宰相之相——辅助义相看之相——看察义三者今此皆非所取此间所谓相乃指相貌之相义相之相及体相之相三者是法相唯识所取义今先述相貌之相

1.相貌之相 平常指由眼识所见之事物而言然相貌之能了別不惟眼识已也眼识之外犹有意识了知存焉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即意识不注眼见同于不见之故也由意识与眼识同起作用所了之长短广狭之相貌乃生色尘为眼及意所了有青白等之显色圆等之形色及行伸等之表色此三者皆意识作用存也

2.义相之相 意识上所了解之相义相之相意识所分別所思维所判断皆是义相之相非前五识——眼身识所能了到乃意识所取之义相也详言之则第六意识及第七意根所取之相也第七末那识于隐微不知不觉之中取自我之相其余一切义相乃意识所取之相以事实言凡过去之回忆未来之推想名词之假设文字之记载无论思想到或知识到皆可为义相之相通于第六意识及第七末那识惟六广七略耳

3.体相之相 此间所取乃关于一种直接觉到之体相简言之从实体知觉所到者较平常所言直觉更为单纯略当心理学上之感觉最单纯实体之感觉体相之相此相适于前五识不适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可凭空搆撰此相须有实体刺戟才能觉到如声来才有声觉味来才有味觉也然意识与前五识合作所感觉亦可称体相之相此中惟加上意识之义相耳第八识所觉到亦是体相之相以第八所觉到亦有实体故

以上被心知所觉到之相可分三类性境实有体性之境即体相之相带质境带质乃原相加上心理主观之意识作用所取之义相如眼觉之白此白之名词乃意识所取义相之白非体相之白乃別于非白之类而言故意上所觉之义虽从白之体想而言然已非体相之相故谓之带质境独影境过去之回忆将来之推想乃至名词上所施设龟毛兔角等凡意识之假想比拟之影像皆称为独影境由上三类体相之相通于性境体相之相既通性境则佛典中真如体性法性亦包括在体相之内以真如为根本无分別智所了知故真如即无相之实体故义相之相通带质独影相貌之相则通性境及带质二境以上所言三相与三境之关系略如此

心知之所了知即所取之相相字除以上三种义外尚有自相共相差別相因相果相五种如言钢笔钢笔之自身为自相一言钢笔则一切钢笔多包括在内此钢笔乃无数钢笔之一此为共相又此笔属钢制凡钢制之笔为同类非钢制为非同类从多数之关系上即显其差別相明此钢笔如何造成功为因相从因相推究其结果为果相凡思想上所能分別皆有五相西洋论理学之同一律(Law of Identity)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因果律(Law of Cause and effect)即通此相之义也

丙 何谓法相

法义与相义已各明如上今将法相二字合说法相者所知一切法之相貌义相及体相之谓也佛典有「能知」「所知」二义所知即是被知一切法皆为所知与所知相对为能知能知谓人类及其他动物心灵之能了知作用然能知亦为所知使能知非所知亦不知其有此能知也可知能知必为所知惟所知不定即是能知其范团之大小如左图

能知为所知之一部份所知之范围广而能知之范围狭也如一切法为所知一切法中一部份心法为能知同时亦可为所知如意识上起一刹那之知识即此了知一刹那之知识为能知其余皆为所知所知的知识即能了知之知识故不离能知而能知又为所知之一故能知亦包括在所知也——如见分缘相分时即为自证分之所缘故能知同时即为所知——知识能知亦所知法之一故法相包括所知一切法之相貌义相及体相也梵言尔燄译所知义或境义即一切法为所知境也

复次法又分为五法藏即名——能诠表种种事物相——为名所诠表之事物分別——识能分別正智——离虚妄分別之能了知真如——正智所知之法体能以五法含摄一切故以藏名如四库全书之库

复次相又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之三性相遍计所执谓义相中之颠倒虚妄相依他起依因缘和合所起之相圆成实谓圆满成就真实不变之体相

丁 何谓法相唯识

法相谓所知一切法之相貌义相及体相一切法无穷无尽不可胜说然研究法相唯识学者最重要最基本者在百法天亲百法明门论及大乘五蕴论等可寻究參考之

百法中第一种为心法 Citta(mind)略有八种眼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sight.耳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sound.鼻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smell.舌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taste.身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touch.意识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mentation.末那识 Klistamano Vijnana(Soiled mind consciousness.)阿赖耶识 Alaya Vijnana(Repository Consciousness.)

第二种心所有法 Caitasika Dharmas (Mental Properties)又有五类遍行 Universal Mental Properties 五者作意 Manaskara (attention or preliminary mental excitation.)触 Sparsa (resultant sensation.)受 Vedana (feelings aroused by sensation.)想 Samjna (ideation.)思 Cetana(Volition.)

別境 Particular Mental Properties 五者欲 Chanda (Will or desire to act.)念 Smrti(mindfulness or memory.)胜解 Adhimoksa(deciding.)三摩地 Samadhi(concentration.)慧 Mati(intelligence or wisdom.)

善心所 Meritorious Mental Properties 十一者信 Sraddha(faith.)精进 Virya(energy.)惭 Hri(shame.)愧 Apatrapya(humility.)无贪 Alobha(absence of cupidity.)无嗔 Advesa(Absence of hate.)无痴 Amoha(absence of ignorance.)轻安 Prarabdhi(serenity.)不放逸 Apramada(carefulness.)不害 Ahimsa(harmlessness.)十一行舍 Upeksa(indifference.)

不善心所 Demeritorious Mental Properties 中根本烦恼 The Fundamental Klesas 六者贪 Lobha(cupidity.)嗔 Dvesa(hatred.)痴 Moha(ignorance.)慢 Mana(pride.)疑 Vicikitsa(doubt.)恶见 Asamyagdrsti(erroneous views.)次随烦恼 The Subsidiary Klesas. 二十者忿 Krodha(Anger.)恨 Upanaha(enmity.)覆 Mraksa(hypocrisy.)恼 Santapa(gloom, vexation.)悭 Karpanya(selfishness.)嫉 Irsya(envy.)诳 Sathya(dishonesty.)谄 Maya(deceit.)害 Vihimsa(harmfulness.)憍 Mada(arrogance.)十一无惭 Ahrikya(shamelessness.)十二无愧 Anapatrapya(impudence.)十三惛沈 Styana(sloth.)十四掉举 Auddhatya(recklessness.)十五不信 Asraddha(lack of faith.)十六懈怠 Kausidya(idleness or remissness)十七放逸 Pramada(carelessness)十八失念 Musitasmrtita(forgetfulness.)十九散乱 Viksepa(confusion.)二十不正知 Asamprajanya(wrong judgment.)

不定心所 The Indeterminate Mental Properties 四者悔 Kankrtya(Remorse or worry.)眠 Middha(torpor.)寻 Vitarka(initial application.)伺 Vicara(sustained application.)

第三种色法 Rupa(Matter Literally form or shape)略有十一种眼根 Sight organ.耳根 Sound organ.鼻根 Smell organ.舌根 Daste organ.身根 Touch organ.色尘 Sight object.声尘 Sound object.香尘 Smell object.味尘 Daste object.触尘 Touch object.十一法处所摄色 Matter included under dharma dhatu.

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The Citta Viprayukta Wharmar得 Prapti(attainment.)命根 Jwitendriya(vitality.)众同分 Sabhagata(uniformity of characteristics)异生性 Evambhagiya(individuality.)无想报 Asamjnika(unconsciousness.)无想定 Asamjni samapatti(mental training leading to unconsciousness.)灭尽定 Virodha samapatti(the mental training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all existence.)名身 Namakaya(word.)句身 Padakaya(sentences.)文身 Vyanjanakaya(letters.)十一生 Jati(birth.)十二老 Jara(decay.)十三住 Sthiti(continuance.)十四无常 Anityata(death.)十五流转 Pravrtti(phenomena.)十六定异 Aprapti(non-attainment.)十七相应 Pratyanubandha(correlation.)十八势速 Javanya(change.)十九次第 Anukrama(succession.)二十方 Desa(space.)二十一时 Kala(time.)二十二数 (number.)二十三和合性 Samagri(Inherence.)二十四不合和性 Bheda(noninherence.)

第五种无为法 Asamskrta(unconditioned Factors)者虚空无为 Akasa(omnipresent ether.)择灭无为 Pratisamkhya Nirodha(conscious cessation.)非择灭无为 Apratisamkhya Nirodha(unconscious cessation.)不动无为 Heala(immovability or indifference)想受灭无为 Samjna Vedana Nirodha(a state of trance in which both ideation and feeling cease)真如无为 Tathata(Suchness or the True Nature.)

录者按此所采录之英文译名其意义虽或不全然大致不谬而可作从西文以研佛学之一喤引

为五根为五境——触通能所此指所触——法处所摄色为意识所取色眼等所不能见如化学上之电子元子之类天文家所推想宇宙之属是也法处所摄色有五极略色谓分析有质之实色至极微处故名极逈色谓推测虚空明暗等无质之色至极远处难为达见者故名定所引色谓禅定所变现之色味等境故名受所引色又名无表色谓受戒时动作上言语上受感动而得成故名遍计所执色谓于意识假想上虚妄计度执为实有故名如有创造世界之上帝是其例也

相应者谓能与心合作一事不相应者即不能与心合作一事也如康德 Kant 之十二范畴 Categories 及其他范畴皆属之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今约说八种以示概略类与非类之性每类分辨出其特性如男性女性人性兽性等定与不定之命此命即命根谓决定或不决定之命运如天命之命墨子非命之命及佛学之命根法等过现未来之宙一刹那一月一年及将来之时间依色心刹那展转而假立四方上下之宇四方上下空间之差別依形质前后左右而假立一二三多之数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数差別点线面积之量谓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等之量灭之相谓诸位由發生而至变动灭尽之相文之教等依名句所成之文字本依声之抑扬长短曲直而假立书本之名又依点竖等色相而假立其作用在声色变化上故属不相应行法以上皆从略言之耳

有为法有造作有变化有功用无为法则无造作无变化无功用何谓虚空无为非眼所见之虚空亦非人物等可通过之空以眼所见之空属色法中之显色是有为色法故以通过之空是有为触法故变动不居故此间无为法之虚空体是常住无隔別故何谓真如真如谓一切法真实如此之体性普遍如此常住如此一切变化皆依此为体是谓真如以上五类一切法总集为百法一切法不出此百法以百法统括一切法惟使所知境有观察之范围耳今将百法分类列表如下

                ┌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心法┤   阿赖耶识             │  └心所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             │      不定四          ┌实用┤         ┌细色根脑筋神经系          │  │      ┌五根┤          │  │  ┌有对色┤  └粗色根眼耳鼻舌身┐          │  │  │   │             ├表色          │  └色法┤   └五尘色声香味触┘       ┌有为┤     │   ┌极微色       │  │     │(法处│极逈色       │  │     │所摄色│       │  │     │)  │    一切法┤  │     └无对色┤定所引色       │  │         │受所引色无表色       │  │         └遍计所执色       │  └假名不相应行分位假法之命根等二十四       └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

今以法相唯识连称则示一切法——五法三相等——皆唯识所现不离义即百法中之八识及五十一心所其余四十一法亦皆不能离识而存在以一切法皆唯识所现故一切法多分受识之影响而变化故现有二义一变现义如色法等显现义如真如等法相示唯识之所现而唯识所现即一切法相唯识立法相之所宗故法相必宗唯识所现一切法甚广然所变所现一切法之所归则在唯识故示宗旨所在曰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学即说明唯识法相之学理理论凡经论有阐明法相及唯识之义者皆属之

二 法相唯识学之由起

甲 出發于究真之要求者——万有之本因及体质之推究

凡学说之产生必有其因由固勿论古今中外也诸佛说法原应众生之机感为其缘起自佛典言之佛之智慧与常人不同盖诸佛经过长久修证之工夫已得无上正遍觉知与世人凭五官感验或意识上所推断之知识逈异其趣惟其如此诸佛对于万有真理实相于一切时一切处如如证明也易词而言佛非创造或主宰世界之人乃彻底觉悟之人也惟佛之与佛更无言说之必要以所证诸法性相皆已如如相应故其所以有种种之言说教化莫非因众生未得佛智之前生出遍计之见或全不觉悟或觉悟不澈底欲令同得正觉而说也可知诸佛非应众生心理上之要求自无佛之所说法也

对于现前宇宙之现象人类皆有求知之欲望谓对万有现象之由何原因而生其最后之本质若何由本质又若何而生出万有逼吾人以适当之解答于是宗教哲学科学应运而兴惟此宗教哲学科学虽同出推究宇宙万有之由来及其本体然其解答则有正谬浅深之殊兹分三段判之

1 迷信之神话与设想之玄谈

欲究宇宙万有之真相最早则有多神教或一神教之解释此种神教之解答祗可信仰不能用思想推论也神教以万物未有之前由神自动所创造宇宙万有即以神为体质基督教上帝创造万物印度婆罗门教以大梵天为宇宙万有之因体乃至中国神话中所谓盘古开辟天地之说皆属之古代人智浅薄以神为本体而生万有自谓满足其宇宙万有说明之要求已惟自佛法观之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皆无主宰如以上帝为创造万物则彼上帝复为谁造如云有造造则无穷亦即失主宰义如云上帝无造而自生则万物又何须待造耶于事于理皆不能通稍有论理思想莫不知其为迷信之神话矣

古代于迷信神话之宗教外较宗教为进步之解释尚有设想之玄谈即哲学是也在中国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说谓阴阳不分之太极动后即生两仪继两仪而生四象继四象而生八卦万物等老氏以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计虚无为宇宙万有之因体在印度则有数论派(Samkhya system)胜论派(Vaiceshika)等之玄谈数论梵云僧佉此翻为数即以智慧数数推度诸法之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此派计宇宙之根本有二物纯然为二元论(dualism)为精神之「神我」(Purusa)为未现万有差別之无差別之本体的「自性」(Prakriti)彼解释一切谓由神我忽生要求与自性相感而生宇宙万有欲得解脱须究明二十五谛之真相依禅定而止息神我之要求归还自性不动之状态其最后之结果惟神我独存胜论说明宇宙万有有根本六句义法即所谓实句义(drauya Padartha)德句义(gunapadartha)业句义(Karm apadartha)有性句义(Samanya padartha)同异句义(Visesa padartha)及和合句义(Samavaya padartha)如云茶杯此杯之自身即实句义实句义有地(prithwi)水(ap)火(tojas)风(vagn)空(akaca)时(kala)方(dic)我(atman)意(manas)杯之坚白形态容量运动等即德句义德句义凡二十四种色(rupa)味(rasa)香(gandha)触(sparsa)数(sankhya)量(parimana)別体(prthaktva)合(Sainyoga)离(vibhaga)彼体(paratva)十一此体(apsaratva)十二重体(gurutva)十三液体(dravatva)十四润(sneha)十五声(cabda)十六觉(buddhi)十七乐(sukha)十八苦(dukkha)十九欲(iccha)二十嗔(dvesa)二十一勤勇(prayathna)二十二法(dharma)二十三非法(adharma)二十四行(samskara)杯之作用即业句义业凡有五种取(utksepanam)舍(avaksepanam)屈(akuncanam)伸(parisaranam)五行(gananam)茶杯是有非无但別有一大有能有之而有有体是实德业三之所共同是茶杯者为同句义非茶杯者为异句义其中又有同中异异中同同异体多实德业三各有总別之同异此茶杯为实德业之和合而成惟別有一能和合者使其和合之故彼此有不可分离之一种关系(Co-inherence)是名和合义若实句义九种全备而和合即成人等有情以「我」「意」为有情精神之特征故若仅有前七——除我意则成无情物体在西洋希腊古哲有谓宇宙之因体由水而成或由火而成或由空气而成或由地水火风等而成略同印度顺世外道四大极微为因体也以上中西哲学所推究宇宙之因体虽较宗教中之计有能造之上帝为进一步惟其依当前之现象假想种种意像以追求宇宙之真实充其所极仍为设想之种种玄谈而已于求知真实也何与

2 实验之科学与执法之小乘

从事由五官之验证代设想玄谈之哲学而起者其实验之科学欤从法国孔德(Anguste Comte1798-1857)主张建设哲学于科学之上谓总合各科学实验之结果作为哲学推论之基础彼分社会进化有三阶段宗教阶段玄学阶段实证阶段今此一阶段以证验支配一切遇事皆探本穷源求最后之解决以为一切知识皆须实验必须为眼舌等五官所能接触者方为真理换言之此实证阶段不事迷信不尚玄谈所有神权思想皆破除殆尽于科学明证之外其余不能为究竟也今之科学其方法多据孔氏之言發挥而光大之耳所谓科学即从实际证验状况之如何而叙述之然后依叙述再加推论以说明其实在五官验证所不足者以器械——显微镜望远镜等——补其未达之处此从事征验固科学家之特色也但其征验仅依于五官之扩大虽比玄学较为确实惟五官所验证仅能及法之片面之一部一部后虽可由意识归纳以成为系统之理论亦从零碎组合而成对于全部宇宙整个人生之真相仍不能直接觉知盖科学原为部分类別之学或物理或心理或生理一部分之现象故惟得零片之粗相也以佛学衡之科学之实验与小乘之执法颇为相近小乘对人观察乃物理「色蕴」生理心理「受蕴想蕴」等现象之组合现象之外并无整个之自我存焉而宇宙万有亦由地质水质动力热力并加以有情心理活动之业力组合而成之也小乘说五蕴色蕴即百法中之色法受蕴五官与色触相接触或受苦或受乐或受不苦不乐略当心理学之感觉惟此受同时亦是感情以根境相触为知识之感觉亦为感情想蕴从感受境上分出彼此思想名词由是而立行蕴行为之行或道德或不道德所發动皆属之见之语言意志活动行蕴关系最切以上四蕴皆被知识识蕴即百法中之心法惟小乘未见到七八二识耳小乘五蕴之色蕴包括色法受蕴想蕴惟指五遍行中之受行蕴包括其余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法识蕴即包括心法等小乘与大乘虽有出入之处大部分仍相差不远耳小乘以为宇宙万有人生世界祗有法——五蕴等——之存在犹之科学以为祗有心理生理物理之现象也神我上帝皆为彼等所否认小乘论条理非常精细亦如科学之严密惟科学乃凭五官及器械以证验小乘乃由戒定所生之智慧以明宇宙之法前为恃外之观察后为从内之观察此其不同耳故科学小乘所说略同而所用方法及其目标则异二者皆未臻圆满也

3 法性之本空与唯识之转依

法性从小乘法作进一步之解释明万法本性为空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皆属之小乘以观法有而显我空谓五蕴等诸法恒有于粗相之物体已见其空于细微之法仍有未明故于世界上之草木明由地风无数关系条件而成无自性之可言而于组成之关系条件犹执以为实然进一步观察即一切法中之每一法亦由众缘之条件而成如离众缘则无一切法此一切法既皆众缘组合故自性本空此理略近最新科学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谓一法之现见皆从相对之关系上而显凡此时此处四围之环境及立足之观点皆与其事物之广厚等密密相关设其周围之环境或时处观点一变其事物之本身亦即全异也如地球绕日而行以相对之理或增上缘之理而言不惟日球与地球有密切之关系实由其他行星流星等相切相磨而成故知地球绕日一事即由逈色之空乃至恒星等亦无不与此有关者世人祗取其切近而遗其疏远耳从法性言小乘固执之法亦因缘互集之假相与我之空了无二致仅有因缘之聚集而无因缘所共合之实体仅有缘成之因缘而无因缘之自性此法性本空之义也然仅知法性本空不知法相之唯识义则众缘所集现之摄持力何归何与从此透过法性本空即彰法相唯织自性本空非五蕴等灭却说空乃从众多因缘法生而无自性以说空因缘所成法其自性本空然非无此众缘集合关系之法相法相之中心法及心所有法即所谓识不但可以被知作为知识对象并且本身即是能知识一切所知识之法即摄持能知识之中凡此皆心理知识中之现象非离识外另有色等诸法所觉知者则为前六托第八相分为本质尘所变之相分仍在识内而非外见托相起相挟见生法相皆多分受心理知识影响而变化故在知识观点强度如何所知识即现如何知识强度不同所彰之现象全异所有知识之法皆受识之影响而变动法性明一切法从多种因缘所现之相非固定其自性本空法相则彰万法依心及心所法如幻如化而建立不于识外別有他物故曰法相唯识法性本空可破小乘之法执而法相唯识又可显法性本空中多种因缘所现之法相非离识而有皆同为识变故以法性诠法相则法相如幻如化皆成妙用以法相显法性则法性本空其相唯识性相如如故推究万有之本因及其体质至此方理善安立

乙 出發于存善之要求者——吾人之自我及价值之存在

人之生也莫不觉有自我而一切欲望皆从之以生也然此自我为随死以俱尽其性乃暂时欤抑人身虽死而自我有不死者存其性乃无穷欤茍自我随死以俱尽者则芸芸众生寄生霄壤之间此数十年与草木何异为善成仁作恶行诈其价值何在欤设非然者人生死而有不死之自我者存则彼不死者又何往欤随此界以升沈欤入他界而受生欤如是等者乃有宗教哲学伦理出發于存善动机之由来古之贤哲笃行其志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觉本身为万有之中心期精神之充实以永存此种要求岂无所恃而然耶俗语「人死心不死」即认有自我之价值永存借以自慰者要求有最善永存不灭之标准于是宗教伦理之说起然其开始实由神道之说兹亦分三节言之

1 天神之永生与自我之独存

天神之永生与前迷信之神话相一致此神为无始无终无所不在而人为神所创造所管领能将低等性质破除培植为善之道德即能与神同其永生此说一兴从者如响盖以为必如是然后自我之价值乃能常存人心因以大慰至于自我之独存古印度数论即创此说彼为生死所以循环不息乃出自我之要求必假定慧之力将自我要求息灭渐能离自性而独存矣其余耆那教等亦莫不以自我解脱而独存为达最高善之目的以法相之理观之其托神庇护者虽可慰暂时之烦恼以神为唯一之依恃然其认神权为无上舍自作自受之理于不顾已犯世间相违等过而自我之独存亦徒为玄想耳

2 质散之断灭与生空之解脱

科学谓人生作何事业留于团体或可不朽如将每人个体观察皆依物理为基础而此物理之本质不过化学之十几种原素组合而已心理依物理为基本最后则在物质至于心灵等则死后随质散而断灭所谓自我灵魂等等皆拨为无自更无所谓永生独存也印度之极微论今世之唯物论均持是说但小乘证生空之解脱则在扩充为善之行非相抵相抗乃由相依相益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将世人迷有自我的实体破除明内无我外无实物向以物我为实之推求于焉而息一切心理活动亦随之而息得此生空之解脱表面上虽与质散之断灭似同然科学不从业力解散虽计断灭而终非真灭小乘从生机上断灭乃真解脱此其不同也科学对于善的价值之永存仍未达到且较小乘犹逊一筹也

3 本空之常如与唯识之转依

科学主质散之断灭落于断灭之见理有未善固勿论矣即小乘生空之解脱执有法之实在于法性法相之义亦未契合法性明万法本空了无隔碍常是如此普遍如此故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亦无生死苦恼可脱以万法本空本无生灭增减故故曰本空之常如诸法之本性虽空然诸法之现象仍随因缘之合散而变现一切法皆依识故可从识而转之也凡不圆满之有漏法既依识所变即此不善不圆满所依之识改转之使为觉悟而圆满佛典谓为转识成智则达善之价值永存之极则矣

三 法相唯识学之成立

由前出發于究真及存善之二重要求可知法相唯识成立有二动机在此动机中即法相唯识学产生之原因也法相唯识学之能否成立当更考察其理由是否充足有无事实之证明与可得相当之效果否然与唯识类似之说不能不先一辨之即各种之唯心论是也各种唯心论虽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惟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而卒不能有所成就故兹先将其余唯心论不成立之故一阐明之然后始能彰法相唯识学之成立也中国向来对于唯心论少有系统理论以先哲曾言之太极之说等概非显著之唯心论故今所言唯心论皆属西洋哲学西洋唯心论自古有之至近代乃极其变古代之唯心论(Spiritualism)殆同观念论(Idealism)观念不过是一种相而已与其称为唯心论勿宁称为唯理论(Apriorism)也故今此所言又专在近代的西洋唯心论近代唯心论其初盖对于多元论二元论及唯物论之不满足而起以上各论皆可称为素朴实在论(Naiverealism)素朴的实在论以为耳目之见闻即能得事物之实在故吾人觉知之所得以符合客观之事物为真确轻重厚薄大小方圆莫非事物之所固具心之认识或不认识皆尔也知识所含之性质不过依事物去认识而已素朴实在论系根据一般常识上之见解而演成者如见此桌存在即依此桌之实在加之认识如以万有之本原为众多不同之实体则成多元论谓万有之本原乃二种或一种之物则成二元论或一元论此称一元论即唯物论皆素朴实在论也近代之唯心论即起于对素朴实在论之反动而有主观客观唯心论等之产生今以次胪列兼论其得失焉

甲 其余唯心论不成立之故

1 主观唯心论之不成立

近代如培根(Bacon)洛克(Locke)以至休谟(Hume)的经验派以谓凡可经验者即感觉现象除去所见到之色所闻到之声乃至身上所觉到之触等现象之五官感觉经验外別无可经验到者向来所谓关系法则贯通理性等不过实际感觉到的经验上之条理而已因此经验派的思想而进一步勃克莱乃發生主观的唯心论勃克莱(Berkleg)否认物质本质之存在以为一切物性莫非吾心之所知宇宙万有物体云者不过为吾心所知觉之一切耳并无知觉外另有所谓实物之存在者由知觉上發现种种现象即自心知觉现象勃克莱之意以为一切事物之存在均在主观意识之内主观意识之外无事物存在凡存在者即被知觉者也此主观唯心论在其一贯的理论上似亦能成立然一推究则疑问重重勃氏以一切外物之存在归之自心主观所现之影子则自心如镜子外物如镜子之影子如此祗有自心则他人之人格亦被其否认推其极不过自心之存在而已然则国家社会与法律伦理皆等虚设失其效用如是颠倒世共不许又复应思既如汝言所见之桌除色香等外并无实质之存在然在夜间无人知觉至第二日仍有此桌之存在试问此桌在夜间是否继续存在若谓所见之桌乃由汝心而有汝心不知觉时则桌消灭云何得有重见昨日之桌之存在至是勃氏落于遁辞谓物之存在如不存在于自心或他心亦必存在于上帝之心然上帝非经验之可得先不成立而勃氏之说遂不能自圆矣

2 客观唯心论之不成立

主观唯心论从经验派产生迨其说不能自圆于是理性派起为解除上述之困难一转而变为客观唯心论此派谓宇宙万有有共同之心或共同意识之客观存在故万有乃一客观的心之表现宇宙所有动物植物矿物程度虽有不同然皆为宇宙共同之心如千江万湖之皆为水人类或其某民族为此共同心發达之最高者动物植物矿物等乃其低下者所以万有的存在皆此客观的心惟此客观的心即为自己他人及万有以至全宇宙至各人乃共同心之一分非以个人自心为立场乃以共同心为立场者黑格耳(Hegel 1770-1831)即可为此派之代表以共同心包括一切计㓰之而支配之惟此共同心无可证明与一神教所谓一神无可证明之性质相去几何一神不能成立则共同心亦不能成立所谓客观存在之心不过称彼为心其与素朴实在论不可证明之物亦仅名之不同同为不能证知但随名言而假立耳若唯物论不成立则客观唯心论亦不能成立今纵许汝有共同心之存在万有乃共同心所生然世间凡被生皆同于能生如人生人犬生犬未见有石能生人畜既为唯一之共同心以何而得生出各別的万有被生与能生了不相似复次既然万有皆由共同心所现则应共同为一云何万有有一定之条理及规则必众缘具备然后事物才能成功反是众缘或缺则事物无从显现此皆有为客观唯心论所不能说明者故客观唯心论亦难成立

3 意志唯心论之不成立

康德(Kant 1724-1804)调和理性派与经验派一面承认经验派凡存在的不能越出五官经验之外一面又从为感官知觉所不能知觉之经验外设立一「物如」Dingan-Sich 或称自存物又主张有先天理性能向杂乱无章的经验中立出法则而所谓自存物既在一切知识之外而不可知故康氏非唯心论者亦非唯物论者然因康氏所立自存物为不可知从康氏之后有解释自存物为唯物者亦有解释为唯心者迨叔本华(Schopenhaucr1789-1860)谓自存即为吾人求生存之意志此意志乃不知其然而然因有要求生存之意志故有继续不断之努力在各处表现一切生机之活动植物永久之成长动物一切的冲动均足表现世界之根本端在意志意志存则万有虽旋灭而旋生灭生不已惟叔本华颇受印度数论及小乘思想影响以为人生世界既出彼意志之盲目的要求故人生世界皆唯痛苦根本解脱之途在否认求生意志使之消灭于艺术之音乐等中亦可使之暂忘也叔本华认人生世界皆意志所造成以求生之意志消灭由求生意志所生之万有亦可消灭此与印度之数论或小乘之思想颇相近余前在德国曾询杜里舒所谓生机一耶抑多耶据杜氏言最初为一后成为多最后仍归为一今叔本华之意志亦可同上问之所谓之盲目意志各有其一耶抑万有共为一耶共一则自己生存之意志消灭与万有共同意志何与何能由各自而消灭若云各一何能生起共有之世界即消灭祗可言各有之意志消灭乃各人自己之解脱现在共同之地球太阳是否各有意志耶有则各人意志消灭亦无用矣如云世界等乃各人意志所生则世界与各人意志又如何贯通耶又复应问向之不知其然而然之求生意志其现起为有相依之关系耶抑无相依之关系耶如无相依之关系则不能以其他方法使之消灭如有相依之关系为之缘起则意志之前仍有其他原因存在意志应非根本故意志唯心论亦不成立

4 经验唯心论之不成立

主观唯心论从经验派而起客观唯心论从理性派而起意志唯心论间接从康德调和理性派及经验派而出至经验唯心论则从扩充经验范围而起从前经验派所谓经验唯指五官直接知觉到而言此则为扩充经验而将理性亦并归经验中的实验主义故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等所谓经验乃通于一切而言非各人经验已也非五官觉到已也无论意识或知觉或思想或想像皆属之故空间则成为经验之大网时间则成为经验之常流全部心理之内容亦即经验之内容也同在经验之中可分二种素朴之经验经过彫刻之经验素朴经验之原料可经意识彫刻工夫由此彫刻即成种种之相由意识立种种之名成为实际有用的方为真理世间所有之事业及思想既皆依素朴经验复经意识彫刻而成故真理亦无决定性可得简言之于此时此地能适应吾人实际生活之要求方成真理也此派非以唯心论自居然将经验范围推广所谓经验既即为心理内容故是唯心惟其构成经验仍依生理有机体经验流既借有机体而存有机体乃是基于物理之生理则有机体之身一坏而经验之流亦断矣此有机体又从许多物素组成从构成上追究仍以物理为基本也行为派心理学亦可谓即从此派影响而出适见其经验之流乃借物而有非唯心而反成唯物其推论自难极成矣

5 直觉唯心论之不成立

帕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9-X)并非以所谓直觉(Intuitionism)为万有之本源彼所谓万有之根原乃「生命之流」或「生之冲动」惟此生命之流非理智可以把捉乃靠直觉觉得盖生命之流乃产生万有之浑然真体理智祗能见出彼所分別之物体乃实际应用之一种工具若此内在生命之流则须依直觉乃能了知也平常直接知觉到无彼此自他内外之分別是谓直觉从直觉悟到的万有生命之流综合叔本华盲目之意志与詹姆士之经验流而以直觉握其枢纽者此柏格森之直觉中的生命之流此生命之流即隐于吾人意识之后以激励鼓舞吾人时时向创造之途以趋于进化柏格森本此以说明创造的进化彼说进化为由原始而现在而未来而永续无穷之巨流彼谓「生之冲动」宛如喷發之爆弹分为二流紧张而上涌之火燄为精神现象如动物等弛缓而下堕之火花则为物质现象如矿物等前者为动物如爆弹之燄火极紧张之部后者为矿物如火花之点点斑斑也此虽可为一极有力之唯心论惟在理论上仍有许多困难之问题在彼既认生之冲动即创造原动力何以万有乃有秩序条贯等之存在设认万有无条贯秩序则亦无进化可言如紧张之则为精神弛缓之则成物质然在常识上或科学上均觉得生命现象必有其非生命的为所依之处此所依之处或地球或其他之物质现象乃先于精神现象而存在然则与柏氏先有精神之生命现象又相违矣故其说亦难极成

6 存疑唯心论之不成立

康德(Kant)之不可知的自存物可为存疑之唯物论亦可为存疑的唯心论至于最近之安斯坦(FinsteinAlbert 1879-X)的相对论客观宇宙的存否存疑而不速断而一切运动之现象与其距离之时间皆由观点之不同而不同成为相对之现象已有唯心论之倾向从唯心论上说亦可成为存疑之唯心论也至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X)的新实在论(New Realism)虽极力扩充客观实在之范围将经验派之感观的事与理性派之超验的理皆与以不倚心而存在不由心而变动之客观存在的实在意义建立中立一元论谓心及物乃中立一元所构成然彼非心非物之中立一元即为感觉之经验惟一探其所谓中立一元的一元之谓何彼尚存疑而未速断余前到英国曾以此问题询之彼谓犹在研究而未能判断彼虽存疑而亦得谓之唯心论也但此种存疑唯心论消极方面虽足以避免他人之批评积极方面亦缺少成立性也

乙 法相唯识学成立之故

对于法相唯识学之名义及产生之动机前已说过各种唯心论因事实上理论上皆未完善而卒不能有所成就今再以能极成立之法相唯识学次第设立各种问题论之

1 独头意识与同时六识——虚实问题

主观唯心论谓唯主观的自心是实在其他事物不过心中之影子而已一切现象乃皆成为空虚而无实另一方面主张实在者乃有新实在论以为一切见到闻到触到乃至意识上观察思辨到的一切对象皆为真实主观唯心论以一切外物之存在悉归主观之心自心以外皆是空虚如此祗有自心是实则一切人格及社会均被否认与事实不符而理论上亦通不过已如上辩经过主观唯心论之不能极成可一转而到新实在论主观唯心论谓虚新实在论谓实前为虚之代表后为实之代表乃构成虚实问题此在法相唯识学将如何解决之乎依斯学百法中之八识依眼發生出来之知识谓眼识依耳發生出来之知识谓耳识乃至依身發生出来之知识谓身识至第六意识与普通心理学所谓意识略同惟从意识全部之领域及分类而言则法相唯识学之意识较普通心理学为广若专从一部分现象而推究其细末则普通心理学之所言亦有独到之处也

此种意识大致可分两种独头意识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乃于离开眼身五官感觉之后——眼不见色乃至身不领触——单独构成略似心理学所云之想像盖意识离开前五识仍可自起分別如意识缘过去未来之境不过为意识所忆想耳但独头意识范围颇宽又分三位梦位意识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別现境也散位意识清醒时心理之分散而非集中统一者为散位意识定位意识此非常人所有须经修定工夫乃能發现不惟佛教得定之人有之即道教及印度外道经过修定工夫使心力集中统一精神上成为和平安宁而增加许多超越之力量亦属定位意识惟真正得成定心眼之知识乃至身之知识均不起作用也独头意识包括此三位而知识之性质则截然不同梦位意识颠倒错误表面上似真其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皆非理非量之识也散位意识范围甚广通常心理作用多属之占通常心理作用百分之九十九此种知识又分为二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之比量知识有大部份则为错误知识此中又有二种如言见桌不过见到一小部份之颜色之少分至于桌子多分之色及声重量等皆非眼所见通常即以此直接眼见到之少分以为眼能见桌其实非真见乃成似现量之非量如唯物论或素朴实在论之种种推论又成为相似比量之推理的非量知识定位意识少起主观作用惟是明显之心境故多属现量之直接知觉也更就境辨之梦位意识多属独影境单独之影子为独影系纯粹主观之心而起梦位意识前次为心理学会讲「梦」之题目曾言梦亦尚有带有实质之境如因生理关系影响而成梦乃至其他心之关系使成为梦等皆带有其他精神力之关系者故梦位意识亦有带质之境惟大部份为独影境少部份为带质境耳散位意识大部份仍为独影境如想像因名词之施设马虽无角亦可想像于马角也即想过去之事亦为独影独影境有二种无质独影此时此处此界无有即他时他处他界亦无有祗意识上假立名言之分別耳如因名而妄立龟毛兔角等有质独影虽此时此处无有此法然为他时他处之宇宙间实有其质特今此但为意识所变现之独影为有质独影带质境亦有二如言见桌祗可称带质境桌虽不能见到然意识将直接知觉时于桌子观念上乃或为桌之颜色虽所依之实质不能全部相符惟带真实质一部份经过意识上之构成而成谓之似带质境其以心缘心者则为真带质境依唯识言通常所谓见到闻到嗅到触到之天地人物皆是散位独头意识之带质境而已均与真正之感到不符惟隐带其内容而已依此带质境所推理则成比量故此散意识中被知识所知识的有独影境及带质境定位意识非一般人之心境不易经验可从略大抵深定位之心境为性境外其余通常定位仍为独影境也

由上所言独头意识之心境可见主观唯心论祗能讲到独头意识之一部份而定位独头意识则尚非彼所能望见以此一部份为立足点而解释宇宙万有自难成立较唯识学所言识有八种前有眼身五识后有末那阿赖耶识领域之大小自不可同时而语矣同时意识乃依眼识耳识乃至身识等之五官感觉与第六意识起同时作用此间非必全部前五识与意识同起作用乃前五识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与意识同起作用称之谓同时意识简言之五官之中有一或多与第六意识同起作用也柏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8-X)之直觉(Intuitionism)亦此同时第六意识之感觉同时六识知境像之现量直接知觉并无推理作用同时意识现量所知的是实在之性境与独头意识多分为主观作用所起不同同时意识乃真实之性境惟其为真实性境刺戟所生起之意识故谓同时六识所缘缘乃为实在有体性之境从内容言此性境与新实在论(New Realism)所谓的客观实在略同因所言直接知觉到乃意识上关于数量或分位——心不相应行法时空数量——等前五所无而为同时意识所感到的均可等于新实在论之所谓实在盖即同时六识现量之心境耳然唯识固不能以独头意识局于主观唯心论同时亦不能认同时六识之现量而局于新实在论同时六识之所缘境非单依主观可以转变并须托六识外存在之境作所缘缘之刺戟准此而言岂非与新实在论或唯物论无异乎但须知此间所言同时六识略同实验主义之纯粹经验经验本身即感觉感觉即心识谓须境之剌戟不过就纯粹经验之说明上而言此种所经验的仍在纯粹经验之中感觉可作两面解释一面为能知识之知识一面为所知识之境相能为见分所为相分因此事实上感觉之有感于是而有所知识均不离纯粹感觉心识之外故仍是唯识此种不离纯粹经验六识觉到之现象之外有所谓「感觉今有」或「感觉所与」的本质如康德(Kant)之物如或自存物即同时六识之境像底下另有其本质祗以同时六识心境之境像完全与本质相同故与本质之境同为性境盖同时六识所知之境绝无主观作用夹杂其间实在如何即感到如何也然以同时六识所依托之本质谓神则成一神谓物则成唯物谓理则成唯理故须更进推究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

2 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象质问题

从同时六识所知境象的本质之推究则不能不言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此译为藏意谓将所有经验皆能收藏之知识乃至行为上之行为亦能为所收藏故此识亦可言「处」即一切所现行之潜势力保藏之处也此识具有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对一切种子名能藏因一切种皆收藏于阿赖耶识之中种子为所藏阿赖耶识即能藏之处也故曰能藏对一切杂染法名所藏因根身器界一切杂染现行之后阿赖耶识反为一切杂染法覆藏为一切杂染所藏也故曰所藏对第七识名我爱执藏因第七识恒审思量我爱之执此识被执为我即阿赖耶识现行之见分成为第七识所爱执之处所故曰我爱执藏佛典分万有为有情无情二种动物为有情矿植为无情宇宙一切有情各有一阿赖耶识此识能将各个所有经验保藏之无失遇有机缘即可复现通常所有记忆想像之功能即有保藏之第八识使然也普通心理学以为脑府能保藏凡心理之保藏皆依脑府之生理机关而生细胞活动复现即起想像之作用此种解释不能极成试问所见之屋宇海水等至大至远如何能为仅方寸量之脑府所能保藏如将所见之屋宇海水与方寸之脑府较其非脑府所能范围抑奚待言设云脑府之保藏事物如照相机之摄影然照相机所摄映之影子不能如事物之大小量与眼识如量而见不同故前后之影应错乱无序同糅于脑府之中故依佛典言识乃依境之大小而遍法界故各人之阿赖耶识皆交遍宇宙凡事实上或经验上皆赖保藏使之复现也此识虽交遍法界惟仍各为各有如某甲之读书久诵则保藏之于第八阿赖耶识之中愈深然不能易之某乙柏格森之生命之流或潜意识之最深部份均可见到阿赖耶识之一少分有情生命之本身即第八识此有情生命本身即非物质之心识此种心识有二种作用能知能变有情生命本身之第八识为能变得到一段生命则有生命本身即是根身其所依止之处即器界是也同时六识境像所依之本质即第八识所变一部分之器世间即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器界也所变本身之表面形躯非真五根乃根所依处真正五根略同神经系非同时六识所知此器世间之本质即感觉所与可知康氏之物如亦即第八识所变之器世间也因第八识所变之根依处及器界虽在同时六识之外但仍在第八识之中不离识而存在可知器界为第八识之所变实有体性可作为同时六识所缘之本质然不离第八识而有故仍唯识也

3 自识所变与他识共变——自共问题

自识所变与他识共变为自共问题前段所讲本质乃第八识变之一部即器世界及根依处由第八识变为前六所缘境之本质各个有情各有第八阿赖耶识唯此本质为各赖耶各变耶抑各赖耶共变耶若谓各个各变则各有情一时期生命终了之期不惟身体坏灭即宇宙亦应坏灭设云宇宙器界乃各有情共变则除各人等八识外仍有共同所变之器界者在于是乃有自共问题解决此问题须知根身器界有共变不共变之义绝对不共变即净色诸根是也净色诸根非有情形体略似生活的神经系此种五根乃各个有情第八识所各变生时有神经作用死时即无神经作用各人真正依之發生五识之五根功能与他人无关也除此之外根依处之形体乃至脑髓等已有一部份为共变共用之关系也至器世界山河大地除各人各动物之身外则纯粹为共变惟此共依之宇宙仍有一部份为共中不共之性质此种不共性质乃就一类一类而言如言汪洋之水从水族之动物鱼类等则觉为其空穴房宅与人类对水之为感不同鱼之于水犹人之于空气不可须臾离也所受之身体不同即所受之器亦异故虽共变之器界仍是一类一类共中有不共变之性质者在严格言之每一人或每一动物对于器界皆有不共变之性质存也譬如有植物于此若有某人或某缘具足则繁荣反是则枯衰矣乃土地江湖亦或因某人或某缘之关系乃可使之改变兴废者植物矿物虽由同类第八识共变而资为物用但共变中仍有不共之少部份也可知共依之器界有共中之共及共中不共也各变之人生各根为不共而根依处之外形仍有共变之意义如身体有父母亲属之关系虽死犹存有共见共变之尸骨是也如单独之第八识变则应无共见之功用也简言之世界虽为共变而仍有一类一类之不共变也

兹分四类言之不共变之人生有二不共不共神经系之五根是也不共中共外形之身是也共变之宇宙亦有二共中不共田宅等有特殊之关系变生特殊之资用是也共中之共大地是也自变共变大抵可分四类细详则仍可分析也是知宇宙有一切有情心识共变之意义但各个有情仍有各个所变之根身器界因同为一类相似相类和合成为一体不易觉察其实在能变之关系上仍各是各变也不过性质相似可同在一处成为共依共用耳譬如室内有千盏万盏之灯光各个灯光皆普遍室内相似似一然仍有各灯光之系统犹之除五根外共变之器界仍各人各有能变所变之系统也依唯识言各有情生命之将得或初得时其所变之器界根身随之而现死时亦随之而灭也犹之一灯熄灭其所有之光亦随之而熄灭也然一人死时器界等何以不觉坏灭乃微细难知之故亦犹无数灯中之一灯熄灭并不觉光力有所退减也是知共变之宇宙乃异常复杂大抵言之同类中关系愈密则觉愈切愈疏则觉愈远耳共变之大宇宙生起固由无数有情众生之业力而共同变起之中依佛典言每一宇宙如太阳系之小世界由共变而成外亦仍许有伟大之业力作全宇宙变起之总枢其他宗教不明斯理即谬托为上帝或神所创造似印度所言之大梵天等佛说其先此一小世界之有而有后此一小世界之灭而灭亦仍有生有灭惟业果较寻常悠远耳并非唯为此天神所主宰也譬如建立国家之要素固由人民土地生产种种关系而成然仍有最根本之要素如现代中国以三民主义建设之国家即三民主义之首创者为最根本之要素也建国如是器界之变现亦然对于宇宙根身器界之自共问题大抵如此

4 第八识见与第七识见——自他问题

此段乃研究区別自他之核心何在也自变共变乃从自他区別然如何而有此区別须知八识各有相分见分之分根身器界乃第八识相分依此相分同时即有了知相分之见分此见分即此间第八识见也亦即第八识能了知之功用也惟此第八识为第七识见分取为自我则第七识见为能取第八识见为所取简言之即第七识见取第八识见执为自我也第七识从向内取第八识见执为自我无时或息童稚之时第六识之自我观念虽无甚显著然根本之自我执仍无间断至成人则到处时时保存自己發扬自己提高自己自我之观念极为显著凡一切有生命之动物皆有此相续不断之自我见即第七识见专取第八识见分为自我也通常之自我精神皆依托此根本第八识见而有所發表于外因有我则有非我因有我所有则有非我所有区別彼此乃有自他之见然溯其源皆因第七末那识——梵言末那此翻名意是恒审思量义恒不断义审不疑义即恒审思量赖耶度为我故——取第八识见分为我体之为用使然也

5 八心王法与诸心所法——总別问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谓之八心王法所以称为心王喻其每一各有统率许多心理作用之能力也如眼识能将受想等许多心理作用为彼所统率故谓为心王法其他各识亦尔依此八心王法所有的许多心理作用为诸心所法心王所属名曰心所法助伴之义也心所统计有五十一总有六位遍行位有五种別境位亦有五种善心位有十一烦恼位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位有四如是六位共有五十一心所六位心所之名差別繁多广如前表此五十一心所非每识皆有也即第六意识上诸心所法较最完备然亦非在每一刹那同时有此诸心所乃谓第六意识于此诸心所法皆可相应耳至前五识则或有无有也依成唯识论考订前五识祗有三十四不定位无随烦恼位或有或无也第七识有十八种第八识祗有五种今之心理学祗讲到潜意识或隐意识稍涉及第七识及第八识此微细之七八二识不惟物观的行为派之心理学全未见到即内省心理学仍未见到盖七八二识须依修证定慧才能明瞭到观察到故第八识有遍行五种心所作意能警动其余心心所现起之主动力识三接触能触境之心理作用顺触之领受于领受境取分齐限量由此有彼此是非之判断而立种种名故想为名字言说所依依受想境而动作能领余心心所起造作至于第七识则除以上遍行位外复有贪恶见及随烦恼等皆从我见所生也八心王法取总相诸心所法取各別之相故有总別之分如见一种颜色或形相眼识取一总相伴眼识所起之心理作用如触作意则生善不善爱非爱取各別之相由此可知有总別之分也由心识取总相由诸心所法取別相又由意识取综合之总相故有重重层级之总別也种种法则皆从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区分而然也有自共之区別有总別之条理对于识所变现之一切法相皆有其法则井然不乱也

6 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心境问题

识有三分自体分见分相分见分为能知相分为所知识即知识显得知识即是能知有能知则有所知要说明能知如何即须说明所知如何也浑然不分的觉心为自体分自体分分能所知则有见相二分见分为识体一种觉知之用相分为见分所知之相合称三分也八识各有各之相分见分自体分其各心所亦然也复次唯二分能知为心三分皆所知为境自体分为浑然不分之心觉亦可成所知境能缘即能知所缘即所知能知二分指自体分及见分而言浑然不分之自体分略同罗素非心非物之中立一元然一分別则成见分相分见分即能了知相分而见相分皆依浑然一体之自体分此自体分一名自证分以有同时又了知于了知之见分故换言之不惟了知知识何种并了知何种知识此自证分之义也自体分见分相分皆所知境称所缘三分自体分见分为能知心称能缘二分惟所知境非离识而有与新实在论认有所知境为客观存在不同也

7 第八识种与前七识现——因果问题

前讲第八识变其实非第八识变乃指依第八识而存之各別不同的潜势力或功能之种子而变盖第八识所含一切种如地中之种子有能现起之潜在功能也此第八识所含之种子与前七识现起流行成为因果第八识种为因前七识现——心心所及见相为果然此果非无因而因则第八识种也但前七识现为果对第八识种为因——即种生现然第八识之种一面亦仍为果则由前七识现又可为第八识种之因也以一切识种现行之后同时即息下成为潜势力的种子——即现生种可知第八识种与第七识现在互为因果形成四类种生种种生现现生种现生现前三成因果之关系后一则成彼此之关系也此一刹那之种起为现实上之心心所法则成种生现经现行将前所有种子有所熏变后成现生种如从种子生枝叶花复从花生果可为种也则知宇宙万有不同之现实皆由不同之因而生非从上帝或客观心等一因而生以上帝或客观心等之生万物与因果义相违故因一果多不相称故现行法各各不同乃由各各不同之种子而起然现行又成为种子可知现在法有引生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望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以此说因果义则甚明显各別之因成各別之果又有从现生现的其他众缘而助成之故现行后之种已非前种也比如后稻之种子已非前稻之种子盖由关系众缘熏变之不同矣

8 第八识现与一切法种——存灭问题

一切潜能是否继续存在即为存灭问题之所关在现行生起连续上个人几十年或人类几万年之历史形式上虽终消灭其实非灭以现行熏在赖耶中诸种子遇有机缘仍可复现故个人虽死世界虽灭一切法之种子仍保持不失而继续存在于是可解决存灭之问题以曾现行之一切法种子为现行之第八识所保持现行八识相续不断旋生旋灭旋灭又旋生有二种特性曰恒曰转转变起灭而不间断不惟不断亦不间隔故曰恒如各人心识死时似断其实仍不断惟在平常经验未易见到须经戒定慧破脱了无明得无分別智极显明之智慧才能见到耳惟第八识现行事实上虽恒续而有转变其余一切法种子皆依第八识而存故虽不断灭而亦并非固定存在乃刹那刹那生灭连续而存在也然一切法种与一切法虽可以恒存而不断灭亦非绝对不能断灭易词而言以有相反之性质亦可使之消灭也例如光明永久现行黑暗种子即不得生是也可知一切法种虽依八识恒转若遇相反之性质仍可使之消灭惟其有消灭之可能故有创造改造自择自新之路转烦恼为菩提转杂染为清净其斯之谓欤

9 一切法种与一切法现——同异问题

一一法各有別异而每类又有每类之別异如眼识所缘之显色既別青而青复有一一极微之异同时色同是色而外与声触又成別异然对感觉等心法则色香等又同为色法如此异而又异同而又同之重重同异以依第八识存在而能生一切现象之功能种子有无量无数之差別故一切法现象亦有无量无数之差別一切法种指潜在功能而言无量別异之相似相等则成为同依更大范围则成更大之同最大同则都无不同別而又別別而又別为异共而又共共而又共为同故现起法有种种差別现象而其他唯心论以一心生万有一多相违成能生所生因果相违故难极成然何以同中有同別中有別耶以一一法能生之功能差別故成现象差別而每一现象又与其他一切法连带相依不相离由此可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之说明但此祗就非生命之一切法以论其差別欲究生命之差別当更进论业报

10 前六识业与八六识报——生死问题

通常以初受胎为生至命终为死在此一期生死间有连续之生命一一之生命又有同异如言人类为同类与飞禽走兽则为异类惟在动物则又为同此各个生命与各类生命异同之所由依唯识学言前六识能作种种之业即是行为通善无记三类依眼意六根触受器界六尘而有种种之动作發生即为或善或恶或中立性之业伦理学中之所谓行为是也此业乃经心理作用上發动审决而起依行为结果上判断其优强力之性质由此优强力用但个人之关系则成为个性通团体之关系则成为社会性有个性社会性之分即成私德公德也此业只在前六识者因须与他心境接触而有故业上有创造性在第六意识尤有强力能自由發动转变他识创造所无故依此优胜之业可以从现在生命失去时由创造业之成熟力或更善或较不善或相等而再得到一期之新生命所得之新生命由业一面为引导力一面又为范型性以之规定后来新得之生命为属于何种之生命以成为生命种种之不同皆由业力使然也由业力刱成生命之报体可知业的引生力范型力存则生此业尽时即死如砲弹之弹出力可弹放至何处及其弹力尽时即低落也业力亦如此故有一定之限度现在之报体乃由以前前六识业为引生力及范型力而成由此而有各个各类之不同生命此种引生力范型力既尽遂尔散没他种之引生力及范型力势增遂尔现起后期之新生命所谓生起死灭者无他焉不过引生及范型之业用起尽耳换言之即诸业之起伏乘除耳此伏彼显彼来此去知其他种引生及范型之业又可生灭故有生死轮回之事从过去「世间极成真实」证之如一开国君王决定一朝代之兴亡期限达至极限朝代虽亡非土地人民并灭其他强有力者固将另刱新朝代起而代之也

11 诸法无性与诸法自性——空有问题

前来已大略讲明唯识之诸法然此唯识诸法是否有决定性如不决定不过言说思想所建立而已则如康德所谓宇宙以意识为立法者则诸法本身无决定自性则成为空或诸法有其自性则成为有有自性则法皆有无自性则法皆空乃构成空有问题此间可用三重观之遍计所执自性此于一切依他起法事实不相符全出意识上之决定依他起法为意识周遍计度而不能适如其量或增益之或损减之此所执法之自性可知其绝无实体惟此祗指妄执彼依他起法之所执法为空非将事实之意识本身亦拨为空离此妄执于实体性之法而不起增损之二执固无妨遍计焉依他起自性此虽无有独立存在之法性然可依众多之关系而现起相貌功用此依他起法非无仗种种不同之因托各类各类诸法互相关系之缘以成种种不同诸法之差別虽无绝对存在而有相对之事用圆成实自性依他众缘而有的一切法皆唯识所现因知识有种种不同成种种之差別能除却此重重差別之知识扫空主观差別之妄执成为平等普遍之智慧所了知之境则不惟意识妄计之遍计所执皆空而依他起之差別亦空如此通达诸法真实性相是为圆成实性由此可知依他起圆成实为有遍计执为空而所要者在须将意识妄执空去不然则所见所知之依他起圆成实皆成为遍计所执之法由此显现须有无分別之真实智才能通达众缘所生之依他起达此依他起相才无妄执佛法之空宗皆对遍计所执法而说遍计所执法如不澈底空掉则不能达到诸法实相如未达到圆成实性则虽说依他起之因缘所生不起遍计执亦无是处

12 唯识法相与唯识法性——真幻问题

唯识法相者对唯识法性言唯识法相即依他起法众多关系所变成之法且显然在众缘中识为最重要之胜缘因依他起之众缘关系所变之法皆为能变知识所了知故依种种差別之知识现种种差別法相如能离掉依他起差別之相现观一切法真如实性乃谓之唯识法性也简言之在能变之识与所变之法上将遍计执离掉之依他法即唯识法相唯识法相空所显之一真法界平等真如即唯识法性于此二义可解决真幻问题盖依他起众缘之有乃相对之有非澈底之有换言之依他起乃如幻之有耳通常所谓现象本质皆幻有之依他起法众缘所成如幻如化至圆成实性之唯识法性即诸法真实性乃真实非幻也

13 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凡圣问题

真如法性离言思绝是非而依他起之法相则有染净之別故有凡圣问题佛法于凡圣问题有精严之解决须得圣果才能谓之圣圣果有高高下下不同之阶级小乘有四大乘有十一凡夫证圣果初步须将现行烦恼所依之种子要能永远断灭其一部分即第六识有一部分分別所起自我执著之心将此计我之心离掉并将俱生而有恒审思量之我执永离一分方可入于最初圣位唯识界指一切法之范围而言有杂染唯识界以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本身为染法凡有此染法之杂在唯识界中皆为杂染唯识界能将此虚妄分別之杂染唯识界空掉一分则成一分之净唯识界亦即初成为圣也能将此重重之染唯识界空尽则成最高圣果之佛故法相唯识学非为理论而已并须将染唯识界改造成净唯识界余尝谓佛法乃自然界中澈底之革命即此意也

14 净唯识行与净唯识果——修证问题

此段明须用何种工夫改变之成为圣果也故有修证问题盖假使不能真修实证不惟成为空谈而已即前说须依修证所成之理论亦将随之而根本推翻也修唯识行证唯识果再由较高之唯识行又成较高之唯识果故真正之进化即在此唯识之修证中而已然徒言进化若无究竟圆满之境则漫无标准进化之义亦不成立今于此分两段言之

(一)四寻思引四如实智与五重唯识观

四寻思引四如实智与五重唯识观即明由心理改变心理次由心理改变而到生理改变再由心理生理改变而到物理改变及至宇宙之现象皆即无分別之真如而成为自他互融彼此无碍之宇宙换言之即成为不可思议之事事无碍法界也然此改造入手首由心理之训练即先从意识上改造常人大抵以言语名字为即能得事物之真相乃观名言但属名言事实纯系事实事实绝非名言名言亦非事实二者分离而不相及此即四寻思中一名寻思事寻思之义也自性假立寻思差別假立寻思者谓通常思想上无论于一名字或一事实皆有特定之意义名为自性如言茶杯只是直尔任持自体局守自体不通他也义贯于他为差別如云茶杯为磁制之可破坏物此可破坏义可贯通于他物即为差別贯通他义对众多局自体义对自少以宾辞解主辞不以主辞解宾辞故主辞名自性宾辞名差別于每名每事虽可假立自性差別然此自性假立之意义中无差別假立之意义差別假立之意义中亦无自性假立之意义此种心理训练略同符号逻辑如旧式逻辑所谓主辞——自性宾辞——差別符号逻辑以为各种主辞宾辞不过所列之次序不同因种种概念各成一自立之概念但以组织之不同成为或主或宾其实自性假立惟自性假立差別假立惟差別假立将此四种寻思观常常练习则可引生四如实智所谓如实智即习成如其实际了知之心理而生起印可决定之智也如实于所缘名自性差別了知其唯名唯事唯假立谓之四寻思引如实智也五重唯识观者第一重将遍计妄执之法离掉祗存能变之识与所变之法之唯识法相及圆成实之唯识法性再作第二重观观唯识所现之诸法相分皆能知识上所变现所了知之法唯存能知能变之心心所法第三重观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中唯存浑然不分之自体分不惟相分为空即见分亦泯则见相之区分双忘只有浑然不分之自体分由此进步作第四重观观一切心心所法中诸心所但是心王属性功用不能与心王相对存在由此祗有八识心王第五重观八识心王仍是互相相对相依而有澈底追究则如幻如化而无决定由此究竟真实唯法性平等真如舍相依相对之虚妄相乃为真实存在此第五重遣法相而证法性也至第五重证真如法性乃初成净唯识界以后仍用此五重观数数修习增进乃证圆满二转依果

(二)大般涅槃与四智菩提

涅槃圆寂义染唯识转为净唯识得大般涅槃涅槃所成为四智菩提菩提正觉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事智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即将杂染界之八识成为正觉界之四智也以上二段可知法相唯识学确可由凡入圣而证明法相唯识学之能成立

四 法相唯识学之利益

甲 破除我法之谬执

我法皆从遍计执而生因计有主观之自我名为我执计有客观之宇宙名为法执因我则有非我于是生于种种之贪贪不遂故则生嗔贪嗔依以痴世界之苦恼乃皆从此我法二执而生也学法相唯识明诸法皆众缘所成唯识所现则执我之观念既破而为我所有之法亦空矣

乙 断尽生法之惑障

指有情众生之人生指宇宙万物等因我执不破则生贪痴之烦恼障法执未除则生所知之障明法相唯识学则能得到最究竟人生宇宙之真相以如实了知故乃不生烦恼及所知之障也

丙 解脱变坏之业报

生死从我法谬执所生惑障發生种种思想行为之业因有限量之业招有限量之报则有生死譬如专制君国之朝代终有消灭之时以其业有尽而报必坏也能将我法谬执去掉则能解脱变坏之业报而成为四智菩提不思议业之圆满报佛学所谓了脱生死即指此而言

丁 满足心性之意愿

人生皆有止于至善之要求如不止于至善则不能满足心性之意愿犹之千江万湖之水不流至大海皆不能得到最后之归宿四智菩提之大圆满觉才是至善之地能将诸法性相如如了知能转一切染成一切善人生意志之愿望才能满足

戊 成就永久之安乐

安乐有久暂之殊小康太平时代或近代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之社会主义国家皆有限业力所成之有限安乐而非永久盖世界一治一乱人生苦乐相寻况国家不能有存而无亡人生世界不能有成而无坏仅以目前为限尚何价值之足云故必至净唯识之四智成大菩提方成就永久之安乐

己 证得无碍之清净

无碍之清净即真自由也绝对善也通常所谓自由因受根尘有限之牵制皆成为束缚而无真实自由之可言若能修无漏清净行得成净唯识界转识成智之时即证得无碍之清净所谓我净是也


校注

[A1] 刺【CB】剌【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9)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