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概论

  • 第一章 何谓因明
    • 第一节 因明之名义
    • 第二节 因明之宗旨
  • 第二章 因明之纲目
  • 第三章 因明之解析
    • 第一节 能立
      • 第一项 宗支
      • 第二项 因支
      • 第三项 喻支
      • 第四项 结成
    • 第二节 能破似立似破
      • 第一项 能破
      • 第二项 似立
        • 第一目 分释论文
          • 一 宗过
            • 甲 标名
            • 乙 释例
            • 丙 结类
          • 二 因过
            • 甲 标类
              • 1 不成因过
              • 2 不定因过
              • 3 相违因过
          • 三 喻过
            • 甲 总标
            • 乙 分释
              • 1 似同法喻
              • 2 似异法喻
        • 第二目 结论诸过
      • 第三项 似破
    • 第三节 现量比量
      • 第一项 并标
      • 第二项 分释
        • 第一目 现量
        • 第二目 比量
        • 第三目 双结
    • 第四节 似现似比
      • 第一项 似现
      • 第二项 似比
  • 第四章 泛论因明
    • 第一节 因明之历史
    • 第二节 新旧因明之异点
    • 第三节 因明与逻辑之比较

第一章 何谓因明

印度之因明虽非佛学所专有然因明借佛学始臻完成而佛学亦广用因明为立正破邪之术故二者有不可相离之势焉佛藏中关于因明之著作曾译梵为华者散见经论得八九种然自商羯罗主所著之因明入正理论由唐玄奘三藏译出其门弟多研习之大乘基师尤深究此论之玄奥援征决择诸家之说著疏以發挥光大之古近学因明者莫不奉此论疏为圭臬故今亦依之以传述焉述此之先有须说明「何谓因明」之必要兹分两节言之

第一节 因明之名义

因明一名其所名之义若何此须先审知者兹有数义焉

一曰明者犹云学术明名字语言之学术则谓声明明身命心性之学术则谓内明明工艺技巧之学术则谓工巧明明医方药物之学术则谓医药明在此明立言所因之学术则谓因明盖「因」为此科学术所专明之理由而「明」为各科学术能通明之学说以能通明之「明」明所专明之「因」是因之明故名因明然此所明之因有二一曰生因二曰了因由立言者之言亲生闻言者所起之智是谓生因由闻言者之智得了立言者所示之义谓之了因细分之则为六生因与了因各有三生因三者曰智生因曰义生因曰言生因盖智持乎义智能生义义形乎言义能生言故能立之智与义亦间接为能生之因也了因三者曰言了因曰义了因曰智了因盖言诠乎义借言解义义显乎智借义發智故所闻之言与义亦间接为所了之因也最后之果即是立者之宗义为闻者所了故此生了各三皆为因也

二曰因者正指立言者之言论以是能生闻言者明智之因故亦兼含立者之智义明者正指闻言者之明智以是立言者言论所生之明故亦兼含闻者之言义是明之因故名因明

三曰因者或即照了言义之智或即發生智解之言此之因体持有明显之用能明显于宗果因即是明故名因明

四曰生因曰因了因曰明因能生乎明智明能照乎宗义举因及明故名因明

举此四义则因明一名之涵义不越此矣然于四义中以第一义为最完备盖所以立言者无非欲令闻者得了所言之宗旨耳欲达到此目的必须于生了各三之为因者无虚谬乃可故于此因不可不有专科之学术以明之故因明者换言之即讲明何者为达到立言目的所必由途径之学术也

第二节 因明之宗旨

名义既知体相已悉但尚未知功用安在故继之以论其宗旨夫不明立言之因而妄冀立言之果恣立言论此世之所由多诐辞淫说诡辩窾言以惑乱乎人心使正智障蔽不發也洵能明立言之所因瞭然无惑则邪说不待剪除而自灭依之以立言论皆能發闻者之智以照了所立正理而契入之此则因明宗旨之所存也故云『菩萨求法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理而商羯罗主之论得名为因明入正理论也

第二章 因明之纲目

夫因明之目的唯在能运用正当之言论以建立所欲令他人了解之真理俾皭然辉耀于世间如日月之恒照不为浮议之云所蒙蔽而已故首明能立焉宗为所立因喻为能立乃陈那之正义合宗因喻多言谓之能立者以所诠之宗义为所立而能诠之宗言及因喻皆为能立故且须明所立之宗始彰能立因喻为何者之能立故虽正明能立之因喻必兼明所立之宗以助显之次明能破者若知邪论过谬之所在则能一一取而摧荡廓清之如扫浮云而显天日故欲立正言必继之以破邪论也无可立而妄立无可破而妄破则谓似立似破言其似是而非也抑此似立似破即能破者所破除之邪论然言形乎义义持乎智设非先有自悟之智虽欲立言令他了解又安能取义建言以令他了解哉故次明不从名言以直证之现量智及从闻名言以推知之比量智以明能立能破之正论所由生起之本然非辨明似现似比则混滥不分必难极成真智而邪论仍不免依以萌生故终之以断似现似比之惑于是根源肃清自悟圆明可以达悟他之目的矣因明之大纲细目胥摄乎是论尝结集为二十字之一颂以二悟八义总括之云

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第三章 因明之解析

第一节 能立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按此须用宗喻三支总成为一能立性若阙一支便有阙支之过于能立性即不圆满故此总以宗喻多言名能立不单指因喻为能立以宗为所立也盖三支自为相对时宗为所立喻乃名能立是对所立之能立也八义为相对时则宗喻皆名能立是对能破等七之能立也能立之名虽同名为能立之义不同各据一义故不相违夫一切法自相成就各自安立己法性中复何因缘须建立宗喻以成立之耶但为令他得生信解非曰能生成诸法性相也然宗喻三所以次第如是者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之宗义故为欲开显依现见事决定道理令他摄受所立之宗义故为欲显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事故假如有人问云佛学院在何处答云佛学院在湖北(宗)假如其人未能信解又进问云何以知佛学院在湖北耶答云在武昌故(因)假如其人虽知佛学院在武昌而未知武昌之必在湖北犹不能决有进问云佛学院虽在武昌何以知其必在湖北耶答曰诸在武昌者必在湖北如武昌之湖北省公署(喻)此中但使其已先了知佛学院在武昌者至此必更无疑问矣故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令得完全了知须有此宗喻三支之多言也兹即析为三项解之

第一项 宗支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別差別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宗者立一言论所尊崇宗要之主义失此者则便为窾言无当之论必有此所欲成立之宗义然后用因喻以成之乃有所为不然则因喻不犹无的放矢耶此先言宗体所依以构成之成分有二一为极成之有法一为极成之能別谓之宗依此二宗依各有四名兹列举之如下

  • 有法     法

  • 所別     能別

  • 自性     差別

  • 前陈     后陈

然前陈于有法之义为最胜后陈于能別之义为最胜故独用有法能別二名耳论中亦间用所別自性差別等颇不一例法以轨生他解任持自相为义前陈一名虽能任持自相未能轨生他解但能有于法而未足云法故曰有法后陈一名能分別前陈一名为常为无常为实为不实故曰能別然此二者须立言者对诘者旁证者皆认可为然始能用为结构成宗体所依之材料否则于此材料先未成就又安所用以构成宗体耶故须是「极成」之名物乃可适用极成是至极成就义乃立言者对诘者旁证者皆认可为然之名物是也用此二个极成名物为构成宗体所依之材料以构成此二名物前后互为差別之不相离义是为宗体论云差別性故此也但宗依之二名物必极成此二极成名物所互为差別不相离之一宗体必不极成盖宗体若先已成就则已了解而不待出因引喻以成立之矣待用因喻成就故名为宗若不待因喻即不得有宗故宗体必不极成也宗体必不极成故可随自意不随他意而立之尤应随自意所乐为成立之义而成立之不然则所立者非所尊崇主要之义不成其为宗矣故论云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也论所举声是无常之一例声之一名是前陈之极成有法无常一名是后陈之极成能別声是无常非非无常之声声是无常非色香等无常此即互为差別不相离性若此于二宗依一宗体皆完备之义是即可以随自乐为以成立之宗也

第二项 因支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發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异品遍无是无常等因

因者立宗义之所以然也假如立声无常有人语云何以知声是无常耶答之以因曰是所作性故由此知声之所以是无常宗义乃因之成立也因有三相谓有三方面也以因对宗上前陈之有法一面及对宗上后陈法同品异品之正反二面或对喻中同喻异喻二面成为三面故云三相非谓因有三个体相谓之三相下之三句即因于三方面所关系之形势兹先作图示之

                   ┌同品定有性──对宗法同品同喻    对宗上有法──遍是宗法性──因┤                   └异品遍无性──对宗法异品异喻

遍是宗法性者谓所用因其性质必须完全是宗上有法所有之差別义——法宗中有法上所有之差別义法有未共许而欲令他人共许者则立之为宗法有已共许而可令他人信解未许之宗义者则用之为因法设此因法有一点非宗中有法上所有之法义则便不能决定有法之必有此因法更不能用此以决定有法之必是彼宗法矣故此因法之第一条件必遍是宗中有法上所有之法义而后可也同品定有性者按论以所立宗之后陈法均等义为同品用以作因之法有时彼所立法均等义之同品必定须随之以俱有若不定随之以俱有则此能成立法之因与彼所成立法之宗上后陈法无定关系今虽有此因法仍不足以决定必有彼宗上后陈法故此因有时彼同品法必定随有为因之第二必要条件也异品遍无性者按论以无所立宗上后陈法之诸法处为异品谓此作因之法必须于彼宗上后陈法所无之法处完全不有方能适用若宗上后陈法无处此因法仍有者则此因法即为不定而不能决定成立彼宗上前陈有法必是彼宗上后陈法矣故若无所立宗上后陈法处之异品中必须遍无因法为之第三必要条件也此因之三要件为全论最重要之处此三要件若能完备而无错误则其余之过谬自易离矣

瓶等无常是举同品虚空等常是举异品此所举例随前所举声是无常之宗用所作性为因所作性遍是声所有是所作性定有无常若是常遍无所作性故三条件皆合可作为因然可作因之法不限一性故对声是无常之宗并举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發性故以为因亦由所欲觉悟之人不同用以为因之法当随之而不同以宗法不须共许而须不共许故可唯随自乐而立因法必须共许故须随顺他意所许之义方可用之既须顺他所许之义为因则声是所作非声显论家所许欲对之以立声是无常宗非另用勤勇无间所發性不可故此双举所作性及勤勇无间所發性是无常等因

第三项 喻支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喻之一名直译应曰见边此能令他见理究竟故云见边又此举其已见一边令知未见一边其义平等故云见边借此方言曰喻则凭譬况以令晓了之义喻所以有二者以宗上后陈之法有是非二面为诤论之所依不徒是其所是且必非其所非乃能完全解决故喻有同法异法之二也

显有因之法处彼同品法必定随有若有所作性之瓶等法处彼无常性定有名同法喻显无彼同品法处则因遍非有若无有无常性之虚空等法处所作性必完全无有名异法喻异喻但是于宗法无处说因法必无以反显有因法处必有宗法耳故但是遮而非是表说常但是遮非无常非是立常说非所作但是遮无所作之性非是另立一非所作之性假如有人遮一切有说曰非有其说非有但遮于有不是另立一个非有此皆说明异喻但遮非表之功用者

第四项 结成

已说宗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是无常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上所说宗喻三支皆为能立于宗义之言论故今结之此名因为宗法指因是宗上前陈有法所有差別义中之已共许法能用以成立宗体者古来或四支或五支陈那决定唯用三支故云唯此三分也将此宗喻三分所构成之一段论今列如下

        宗依   宗依       (有法) (能別)    (宗)声  是  无  常       └──┬───┘          宗体    (因)所  作  性  故       同法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同法喻体)如瓶等(同法喻依)    (喻)       异法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异法喻体)如虚空等(异法喻依)

此之一论于支有三一宗二因三喻于物有七宗依宗体同喻体同喻依异喻体异喻依于言有九无常所作性所作性无常瓶等非无常非所作虚空等所作性及无常二言皆见三次瓶及虚空皆一见其通常论式虽如此然临应用时不必定拘其格式但云

瓶等是所作瓶等是无常

声既是所作声亦是无常

即可以令前人晓了之矣故因明法即在平常谈话之中若吾人所谈合于理者必一一皆不与因明法相违也

第二节 能破似立似破

欲令他人了解己之宗义虽在能善成立宗喻三支圆满无过之言论然与彼带有过失之言论相形之时即能破彼不得成立抑偽言乱真若非指出其过失之所在一一破除之则正论虽建而邪言未息犹足摇惑闻者俾莫知所准从故能立之后即须继以能破也第能破之所破即是似立故当详叙似立之过俾立者知其过失而不犯破者能善出其过而祛其迷谬然破之而不当则于无过能立妄出其过其为失言且尤甚于似立故于似破亦不可不论也此三者相连之关系极为密切乃变更论文之先后分三项以说明之

第一项 能破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

此中克举能破之体即是能显示出他人建立宗喻中过失之言至其所显出之过失第一即为能立缺减过性但陈那以前所云能立缺减过指宗喻三支或有宗无因或有宗因无喻等言陈那专指因为能立故能立缺减过亦指缺减于因之三相言其所出因或缺于遍是宗法性或缺于同品定有性或缺于异品遍无性或缺于前次二性或缺于次后二性或缺于前及后二性或复三性皆缺假如立声无常宗而以眼所见故为因次后二性可有但声非眼所见则眼所见非遍是宗上有法所有之法性于因三相便缺少第一相又如立声为常所闻性故缺第二相所量性故缺第三相又如立声非勤勇發眼所见故缺前次之二相又如对佛教立我常非勤發故缺初后之二相如立声常所作性故缺次后之二相眼所见故则三相俱缺矣此之缺减过性过失最重故先举之其次立宗过性有九不成因过有四不定因过有六相违因过有四异喻过有十共三十三过于下似立中详示

第二项 似立

商羯罗主之因明入正理论中以说明似立之文为最多以详出三十三过之例故兹別解之

第一目 分释论文

一 宗过

甲 标名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別不极成所別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言宗过者即是立宗之言不与前能立中所云宗之条件符合故成过失论文有标有释有结此标也言但有成立之意乐无成立之能力貌似有立实不能立所标相违之过五名不极成过三名极成之过一名总为似立之宗过也

乙 释例

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

言论即是曲屈之声凡在立言论之时处未有不闻声者立言者对辩者中证者旁听者无不耳现能闻声现闻得此立声非所闻为宗岂不全与当场共同亲证之事实相违乎既违反现前自他亲证之事实则事实不能为言论消灭而所立言论即为事实所取消徒资人之一笑毫无效力之可生矣

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

假如此讲台上有一磁瓶我等今虽不见此瓶从作而成从成而坏之无常相然磁瓶之成坏无常在前固尝见之纵未见瓶之坏于碗等之破坏必曾见之者然则于比类而量定之知识上对于此瓶之必为可坏无常之一物孰不知之今曰此瓶及余瓶等是常宁不与自他所校量审定之知识相违乎既违自他已经认定之理则此言即无成立之余地

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

胜论乃印度哲学六派之一立六句义大有同异和合实之九物属常声属德句非常此其一家所传言教如是今彼立声是常即为与彼自家所传之言教相违背即能为对辩者举彼所传言教而破之矣

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

可破坏有迁流曰世落在世中者曰世间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维筹量观察然后方取瑜伽师地论真实品谓之世间极成真实于此又有其二一者通俗世间即世人常识所知事二者学者世间为诸治学说者或诸习止观者所共知事凡此世间所共知事立论者不得遽与之相违与世相违则为世间共不听许即不能立之矣此中所举之例如世间共传月中怀有灵兔如世间共信死人顶骨不净今违之云怀兔非月以有体故如日星等人顶骨净众生分故如螺贝等喻虽具所立宗为世间不许遂成宗过

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所立宗言皆用前陈之有法及后陈之法合成有法是一法体法是有法所有之差別义此差別义法必为有法所有之差別义法依于有法随顺不离乃可成为一语我母者乃曾亲生育我身之女人也石女者乃不能生育之虚女也若是我母则既经生育而决非石女若是石女则不能生育而决非我母乃云我母是其石女此语之前陈与后陈即自相违故云自语相违又如立言皆是妄等皆为自语相违

能別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

后陈之法谓之能別前能立中曾说立宗须有极成能別为依此中能別之灭坏言既为数论派哲学所不认有遂犯不极成过盖数论派祗认一切法有变化绝对不认有灭坏者换言之灭坏乃数论哲学中所绝无之物彼闻灭坏之言殊不知其为何言也故声灭坏在佛弟子虽可立宗对数论师则犯能別不极成过

所別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

所別即前陈之有法此中我之一字即是前陈有法乃数论派所立神我在佛教之三乘共法曾通破外道所执之我无则彼之神我乃佛弟子绝不承认为有者今彼对佛弟子立我是思在佛弟子但认其所谓思而莫知其所云我者谓何则虽成后陈之能別而前陈之所別不成宗依不成则宗体更无从依之成立此如今之实验哲学不承认旧哲学上所说明之宇宙本体等则任彼说宇宙本体是何皆不能有成效盖先当解决宇宙本体是有或是无若认是有乃可进言为何义也

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

胜论及数论等所执之我为佛弟子所否认为无者胜论派六句义中所云之和合亦佛弟子所破为非有者故此一句在彼胜论派中虽可成立对佛弟子言之犹言蛇毛以为马角二俱非有故前陈有法及后陈之法两俱不极成也

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

前三不极成过即是对于宗依须有极成而犯不极成过此相符极成即是对于宗体须不极成而犯极成过盖有法及法互为差別之不相离性是名宗体此之宗体既经立敌相符义已极成则无复是非然否之争矣更何须建之以为宗出因喻以成立之乎未立先已相符极成则立之应更无效果可生说同不说何劳辞费故陈那将遍所许宗先业禀宗傍凭义宗皆废除之而祗存不顾论宗也即如此中所举声是所闻之例若知有声则必已知声是所闻若不知声是所闻则且并不知有声故声是所闻必为一切人所已知已许者今更建以为宗用因喻成立之岂非虚功浪施之甚者乎故因明非传述陈言之器乃建立新义之具也

丙 结类

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

上来所陈九过束为三类五相违过是遣诸法自相门过使了解所示之诸法自相则以听者之智为门此相违宗排遣听者之智令不能起故云遣诸法自相门又以诸法自相为门能生听者之智此相违宗排遣诸法自相使不能生听者之智故云遣诸法自相门三不极成是不容成之过以宗依未极成不容依之立体故盖尚有先决问题未解决则不容即解决后决之问题也立无果过即是相符极成以立之无有功效利益故由此三义之故总名似立宗过

二 因过

甲 标类

已说似宗当说似因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

此先总标因过以为三类不成因过有四不定因过有六相违因过有四即分三类释之

1 不成因过

不成有四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预不成所依不成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假如两人对辩一立声为常住一立声为无常其立声为常者诘立声为无常者云汝何以见得声为无常耶遂说因云眼所见故则此所说之因不但不能使对辩者认可声为无常用以成立声为无常之宗而且自亦不许声是眼之所见此眼所见故之因绝非宗上有法所有之法义故立敌两俱不许成因也

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

凡为因喻之法必须立言者敌辩者双方共同认可之法始得有用若敌方未许祗可为所立宗不得为能立因若此所举之声显论乃不承认声有所作性者若佛弟子对彼立声无常以所作性为因在佛弟子一方虽可以为能成立声无常宗之正因而在彼声显论则可翻曰声非无常非所作故故随有一方不成为因也

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预不成

假如多人望见远处如烟如雾如云如尘如蚊等相尚在疑惑未定之中遽云所远望处大种和合火有以见雾烟等故喻如灶等此不但不能使听者决知彼处有火即立者亦犹预未决彼处果否有火须能决成宗义乃成因法此既犹预不能决定宗义故不成因以使所见为烟彼处固是有火若使所见非烟而为尘或蝱雾则岂云有火哉

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

无空论师说虚空即是完全都无之別名故绝无所谓虚空者而胜论师则说虚空定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师在未能成立虚空是实有前遽说德所依故为因则彼无空论师可反诘云虚空且无德何所依故犯所依不成之过亦兼随一不成之过

2 不定因过

不定有六不共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俱品一分转相违决定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假如有人立声是常为宗而举是心心所法所量度故为因然诸是常法若虚空等固为心心所之所量度诸非常法若瓶等亦为心心所之所量度故此所量性因为常之同品无常之异品之所共有而违背须是异品遍无之条件遂出其不定之过曰汝举所量性因为指声如瓶等是无常耶声如虚空等是常耶故此因随于两可而不定

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预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

假如有人说声是常或说声是无常其所举因必须于声之外別有可通于常之品或无常之品者乃可援引之以证成彼声是常或是无常今乃独举所闻性以为因夫所闻性法祗是声除声以外其余一切常住之法无常之法更无有是所闻性者然则此举所闻性因其譬犹何等之事物也耶既无可援譬证成者遂无从决定声之是常是无常而堕于犹预矣此由无从决定故成不定乃违背于同品定有之一条者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發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所發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间所發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以瓶等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發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發

此所举之无常性因对于此所立宗上非勤勇无间所發之同品不定是有以无常性法仅少分若电等是非勤勇无间所發故而于勤勇无间所發之异品不遍是无且遍是有以勤勇无间所發者若瓶等皆无常故故此无常性因对于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两俱违背而不能决定彼声之是否非勤勇无间所發也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發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發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

此中所举无常性因不但能成立声如瓶盆等是勤劳勇力所發生亦能成立声如闪电等非是勤勇无间所發生此亦于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两俱违背者盖无常之物不定是勤勇所發则非同品定有非勤勇發不定无无常性则非异品遍无故亦如前不定

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

此中所出无质碍因对于所立声是常宗在常宗之同品有无质碍者若虚空等有质碍者若极微等故于同品仅有一分不能定有在常宗之无常异品亦复有无质碍者若所受乐等有有质碍者若所用瓶等故于异品亦一分转不能遍无此因一分通于乐之无常异品及空之常同品故亦不能决定宗上有法之声果常果无常也

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预因故俱名不定

此相违决定因乃用两个不同之因若一为所作性一为所闻性等对于宗上之前陈有法声成立为同异两反之常无常宗胜论及佛弟子所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如瓶之量固自成立即在声生论所立声常所闻性故如声性之量对胜论派亦可成立以胜论派与声生论同认另有一常住之声性又同认声与声性并属所闻性故亦可全成立此则声生论与胜论二派其对于一宗上有法之声各用一因以决定其为二个相违之宗法不能判定孰真孰偽孰是孰非无常二相违义并立于一声法上使听者莫知其所可遂堕犹预疑惑中矣但在佛教用所作性因以成立声无常宗却不堕于犹预以不承认离声之外別有一常住之声性故可先破其声性非是常再进而破其声之非常也若云声性无常所闻性故如响声是无常所闻性故如声性则破声常而成无常矣

3 相违因过

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別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別相违因等

相违因者谓此能立之因与彼所立之宗相违反也因为能违反者宗为所违反者若就能违反之因言不止有四故加等言然就所违反之宗言则但有四以宗有前陈有法及后陈法之二体此二又各有言上表陈意中含许之二义故成为四图表如下——

            ┌言上表陈──自相     ┌前陈──有法┤     │      └意中含许──差別    宗┤     │      ┌言上表陈──自相     └后陈───法┤            └意中含许──差別

此中言自相与差別与他处所言自性与差別不同盖他处以前陈之有法为自性而后陈之法为差別此则不问其位置于前陈有法或后陈法但属显示上所表陈之全名词即谓自相若属暧昧中所含许之特意义即云差別假如天之一字可含多义或指真神上帝或指大圜空界或指自然或指理性如泛言曰富贵在天自力致故人或反之曰富贵不在天自力致故即用其所出自力致因以违彼富贵在天宗之后陈法直斥其不在天是为法自相相违因又假如基督徒亦言富贵在天不可强故虽言天同然其意则特指上帝不及其余今不能用其因以斥其言之非乃采其言内所含许之意实是专指于上帝者可反之云富贵必但在自然之天而不在上帝之天不可强故则彼不可强因便成为法差別相违因矣若将天字用之前陈或曰天不可知或曰天道无亲若其所出之因乖返亦可成有法自相相违因及有法差別相违因故相违因之所违有兹四宗也

前不定过中之相违决定立敌前后各成二量此相违因亦立敌前后各成为二量似乎相同然其不同之点则由不定中之相违决定乃各用一因以各成一宗故其结果二量并存而不能决使人堕于犹豫立敌皆似能立所摄此相违因则用同一之因以成二相违宗使有一是余一必非故其过祗在立者之一面属似能立而敌者之一面则属真能破能起人决定之智解也又由宗以见因上之相违属宗上之比量相违由因以见宗之相违属此相违因过在因明入正理论以相违因过一节为最难解故兹述之较详

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發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

此举所作性因对于声常宗上后陈法之常言决相违反以若是所作性决非是常若是常决无所作性故也故可即用彼所作性为因破彼声常宗云

声不是常——宗

所作性故——因

同喻如瓶等

异喻如虚空等

则彼声常宗即为所破而不存立矣勤勇无间所發之因亦然

法差別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

此中所举之例乃数论师欲立其所立之神我然立量云

眼等必为他用——宗

积聚性故————因

如卧具等———同喻

其宗上后陈法所云他用他之一字可泛指一切之事物其意义极为暧昧者然数论派之立此量其意既在立其神我故他之一字乃为其神我之代名词探其言中所含许之意思而叙出之则其宗言应云眼等必为非积聚性之神我他用如此则可即用其积聚性之因以破其为神我用云

眼等必但为积聚性之他——意指五蕴和合假我——所用而决不为非积聚性之他所用——宗

积聚性故———因

如卧具等———喻

盖积聚性等之卧具既但为积聚性之眼等五根身所用则积聚性之眼等五根亦决但为积聚性者所用而不为非积聚性者所用神我既本有常住而非积聚性则必不能用于眼等且不论眼等为他用不为他用就许为他用亦决不为汝数论所执非积聚性之神我用则汝数论所执非积聚之神我复何从证明其必有而立之耶

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

宗上前陈是谓有法言表所陈是谓自相若此中所言之有性其所出因能与宗上有法言表所陈自相相违是名有法自相相违此所举例乃胜论派祖师之一似立相传胜论初祖立六句义大有性同异性和合性嗣授其学说于弟子至第四句弟子疑非实德业外別有一大有性存在胜论祖先说五六句已乃立此量云

有性非实非德非业——宗

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

如同异性———————喻

平常立宗本是成立后陈不离于前陈之宗体即如此量祗应是立有性非实德业非是为成有性然此乃由其弟子疑有性不另存在而立其所欲成立之者乃在有性之自身并不是有性之如何盖先犯有有法不极成过者也嗣其所出之因又与所陈有法之自相相违反遂为破云

汝所执有性应非有性——宗

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

如同异性———————喻

如同异性能有于实德业同异性非有性则有性能有于一实等有性亦非有性此与作相违者不在有性之是何而直取消其有性故成有法自相相违

有法差別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

有法差別相违乃与彼前陈有法中所特含许之意相违也假如其立量云

有性——能作心心所缘实等为有之大有有缘性——非实非德非业——宗

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

如同异性——喻

今即破云

汝所执非实德业之有性应非作心心所缘实等为有之大有有缘性——宗

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

如同异性——喻

非实德业有实德业之同异性非是作大有之有缘性者汝非实德业有实德业之有性亦应非大有有缘性盖此有性是有法之自性作大有有缘性及非作大有有缘性彼本意欲成立作大有有缘性者今即用其因喻使成相违之非作大有有缘性

三 喻过

甲 总标

论云已说似因当说似喻似同法喻有其五种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所立不遣能立不遣俱不遣不离倒离

乙 分释

1 似同法喻

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因曰能成立法所举之喻为因所无曰能立法不成即如此举极微之喻在彼虽许是常然不许无质碍故此喻对于因不成

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仍以声常为宗及无质碍为因而说「如觉」为喻此喻虽可是无质碍觉乃心心所法摄故然心心所生灭无常故于所成立法之常乃不相成盖即以不离前陈之后陈法为所成立法也

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

有体喻俱不成如瓶瓶既非常复非无质碍故无体喻俱不成对无空论如空空且自无何论空之如何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

此举声是无常为宗所作性因乃举喻曰

      ┌见所作性    于瓶┤      └见无常性

此言虽举仍不能用所作性以决定是无常性以二语不联为一故

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同法喻品

立量本是用因以成立宗上不离于前陈之后陈法者故当以所作性之因成无常宗而合云诸所作皆无常不当倒合云诸无常皆为所作且所作皆无常而无常或不为所作以正因有异品遍无同品有非有之例故

2 似异法喻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住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

此极微喻对所立常不能遣离以彼许是常故故祗能遣能立之无质碍因耳以彼许极微有质碍故

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

业是善恶业行是无质碍而生灭者故如业喻可遣所立之常但不能遣能立之无质碍

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

在于主张虚空是有之哲学派彼既认有虚空复认虚空是常是无质碍则举虚空作声常宗无质碍因之同喻乃可于此举作异喻遂成二俱不遣

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此仍是对于声常宗之异法喻但应曰若是无常见有质碍耳

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此亦是声常宗之异法喻但应曰诸无常者皆有质碍耳

第二目 结论诸过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此论文乃以非正能立结成诸过者然似立过基疏细析甚多印度古师列有详略商羯罗主裁为三十三过学者准焉今就察之若在通常建立言论非两派争辩之对决则宗过虽有九仅有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语相违相符极成之四过耳至于自教相违世间相违与三不极成过皆因处于特殊形势之下受彼束缚所致非自由思维之理法所必然也且对辩时虽列为过仍可言前寄言简除若自教相违随自不成可用「汝执言」以简世间相违及自教相违与两俱不成可用「胜义」言简随他不成可用「自许」言简故但注重不犯现量相违等四过耳然此四过在较能知理發言者殆不至犯故过之重者乃在因不在宗也因中四不成过两俱不成犹预不成必不可犯随一不成所依不成亦非定然有过此不成过乃犯遍是宗法一条所成六不定过则犯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二条所成六过概不可犯四相违过二种法之相违则由同品有无异品定有所成二种有法相违虽似犯遍是宗法之所喻其实彼所欲成立者乃不在于不离有法之法而在不离法之有法则彼之有法及法实属倒置者故彼有性非实非德非业之语乃同于非实非德非业是有性而有性实已为所成立之后陈法矣故所犯亦仍是同品有无异品定有二条此四相逢唯法自相相违显然易见余三皆用暧昧委曲之言以隐藏躲闪护持其意旨为能乃最能惑乱无智而难为察觉之诡辩也此四相违过亦决不可犯犯则必非正能立论故因之十四过仅二过可不决定是过耳喻之十过颇轻虽则说三不成及三不遣实则所举喻事不易犯此至于无合倒合不离倒离乃言语上之排列不当耳是故但须于因三相考审无误则所立言必寡过矣

第三项 似破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

若不能真实显示他人立言之过失而妄言他人所言之过失名似能立此应有二对于实有过失之言论以不知其过失故而不能实显对于实无过失之言论以妄见其过失故而谬指其为过今此论中所列陈者属第二义乃似能破中之过失尤重者也

第三节 现量比量

第一项 并标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现量比量皆能立之具以有现量比量之智乃能明于义而發于言故以人之手持斧断木为譬宗因喻言为亲能立如斧亲断于木现比量智为能立具如手间执于斧敌证共决宗义成立如木之断目的本在断木故先论成斧之方法次论持斧手法之当如何此亦如是故继论现比二量也此云当知唯有现比二量以古师或有立三量及四量者商羯罗主亲承陈那遮无余量故唯有二

第二项 分释

第一目 现量

此中现量谓无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別现现別转故名现量

言现量者谓无分別此标定之词也分別义宽此云无分別亦但无一部分之分別非全无分別也以分別即是了知之別名若全无分別者复何名为量耶然此所无一部分之分別乃是现量与非现量所区判之最要关键要之必无此一部分之分別乃得成现量若带有此一部分之分別决非真正现量故特以无分別三字标定现量之义然现量无分別云者是何于何无何分別耶答曰是正智于色等事理无彼由名言种类等所起分別故曰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別凡在名辞之所命与种类之所分者不问若事若理皆属非现量智之所分別然此不分別云非同木石以是智故又非邪暗是正智故必先明其是正智而后言其无分別斯得之也然此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別之正智何以立名为现量耶答曰以此正智于色等义现现別转以量定一切法相故五根明现五尘之境五识依之现行故名现现又现在显现明了之心境名为现现各別缘于自境名为別转若眼识缘色不缘声等故

然此但从前五识及同时意识之见分以说明现量因是平常人所易知且易错认者故若夫各心心所之内二分现量与第八识之现量则平常人虽具有之然全不能知也其定中独头现量与根本后得二智现量则又非修证到不能知有故此皆不举焉

第二目 比量

言比量者谓借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借具足三种因相之因而观察于所观法之义而有决定之智生起俗事比量若见烟故而知有火胜义比量若所作故而知无常是为比量之智观此因相是否彼前陈有法之法观此因法于前陈有法下所欲观之后陈法是否有决定随有之关系观与后陈法相反方面之异品法是否完全无此因法三相观察完全无谬比量之智即生此比量智在吾人之知识皆是假如吾今认识一人曰人即此人之认识亦比量智观此与人类一一相同故即是同品定有异此者即非人类故即是异品遍无人类性是此一人所全有即为遍是宗法作能立云

此人是人——宗

是人类故——因

如某人等——喻

若非经过此之比量吾人决不能有正确之智知之为人故吾人一一关于名言种类之知识其成就皆经过比量特未经解说则不知其所由成就耳

第三目 双结

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此结出量果故相分为所量境见分为能量智量之结果安在今答即智名果以心心所皆有三分智心所亦三分其相分即所量其见分即能量其自证分即为量果故果即智以自证分是能证之体故彼见相分是自证分如有作用而显现故自证分亦名为量

第四节 似现似比

现量比量虽已从正面为说明而世人往往不能得真正之现量与比量以种种似是而非错误谬妄之知识自认是现量智及比量智故必须将反面种种误谬知识所依隐之黑幕完全揭破乃足肃清邪论之源而建植正言之本也故以论似现比终焉

第一项 似现

有分別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何谓似现量耶有分別智于义异转者是也何等于何境起何分別而生之智曰有分別智耶对于带名言种类之瓶衣等所有分別而生之智是名有分別智复何谓于义异转耶谓此有分別智以名言种类等所指之物为所观境而不以五识所观色等自相为境界故证色等法自相者曰现量此有分別智不证色等法自相而于名物为所缘义故世人认以为现量其实乃现量与比量间之误谬祗可名曰似现量也既属误谬则非是量以量是量度楷定之不错谬知识故是以余处亦名非量

第二项 似比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由前似立中所说不成不定相违等似因成立谬宗而生邪智不能得成正解名似比量以谬雾为烟而成立有火不能称境相而生正解故

前来四节解析因明义蕴略尽明能立能破及似则言生因具矣明现量比量及似则智了因具矣

且止是事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

第四章 泛论因明

第一节 因明之历史

一 因明之创始

因明之创始者名足目为印度六大哲学派第二尼牙耶派之开祖其时代疏称劫初据今世学者之考证劫初当即有史之初大约在今五千年以前也当时足目于因明论如何研求發明创立虽不可详然依从来传说则九句因十四过类实创自彼九句因者就论法之应用以考订因之正否者十四过类在驳斥他说中所生之误谬也近代西洋人调查得尼牙耶派之论式即五分作法与弥勒龙树无著世亲等论中所陈论式大致相同虽传世亲改五分作法为三支作法而如实论中仍援用五分作法也故足目所创者不但为古因明之全抑且为新因明所出其功勋较希腊演绎论开祖之亚里斯多德过无不及而早于亚里斯多德者殆三千年其开化之早实足惊人也

二 因明之革新

因明纲领成自足目则因明固外道之学非佛教之论也顾吾谓因明实由佛学以完成之者不唯疏称因明源惟佛说而改革成新因明以流传及今世者实成就于佛教徒之手也于佛之说在解深密经亦略见端倪逮于龙树著有方便心论及回诤论弥勒瑜伽师地之十五卷无著显扬之第十卷杂集之十六卷及世亲之如实论——世亲更著有论轨论式论心之三部未经译传——均于因明大有發挥然犹为古因明之支流也无著世亲之后佛灭将及千年外道跋扈抗论渐盛应时势之潮流感实用之必要时有陈那论师出世奋其雄大之力将古因明改革一新在因明上重开一新纪元故后之言因明学者皆以自足目至世亲为古因明自陈那后为新因明陈那关于因明著作有数十部之多译来者仅因明正理门之一论其门弟商羯罗主绍宏斯学著为因明入正理论实为新因明之标准则今此所依以讲论者也

三 因明之流传

自足目迄龙树之前史不可考龙树以来佛教诸论师渐多注重因明其传述及应用之处往往可见逮于陈那之后若护法清辩诸论师尤皆极深研几用为建立言论之准大有非因明不能下一笔吐一词之势焉故今欲读成唯识及掌珍等论非谙因明必不能读故吾谓因明与佛学有不相离之势也唐贞观间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就众称戒贤胜军诸论师学习因明归国译传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二书复以巨细要义授其弟子窥基大师著因明入正理论疏慧沼智周道邑如理诸师师资相承播扬因明之学于我国时称极盛焉元明后唐疏既失传学者暗中摸索多失真相挽近瀛海交通日本借助于西洋逻辑学因明之说颇昌而我国亦得取回唐疏重刊行于世学者钻研渐多斯学庶其中兴于今后乎

第二节 新旧因明之异点

旧因明之概要即九句因与五分作法也九句因者

同品有异品有         共不定因

同品有异品非有        正因

同品有异品有非有       同品遍转异品一分转不定因

同品非有异品有        相违因

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不共不定因

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      相违因

同品有非有异品有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因

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      正因

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     俱品一分转不定因

上列古因明九句因下即与今因明对照之者二种正因具因之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之二相然未明遍是宗法之相也其不正因之七可摄五不定因及相违总因过其相违决定因及四不成因过此亦未明

五分作法者今举例如下

宗 声是无常

因 所作性故

喻 如瓶等

合 瓶有所作性瓶是无常声有所作性声亦无常

结 故知声是无常

今因明决唯宗喻三支以合摄为喻体而结即同宗故別加异喻则五分之所有三支皆有三支之所具非五分之所具故三支较五分为完密也

大概陈那新因明之改革古因明者五分改为三支但因喻为能立而以宗为所立宗依与宗体之判定古来有以前陈有法为宗依而后陈法为宗体者亦有以前陈为宗体而后陈为宗依者亦有以前后并为宗体者今批评审定前后并为宗依而以不相离性为宗体于因三相具阙之注重喻体喻依之判別异法喻之增设废除遍所许宗先业禀宗旁凭宗义而但取不顾论宗审定唯有现比二量摄譬喻圣教于现比此皆荦荦大端之可观者故壁垒一新准绳千古也

第三节 因明与逻辑之比较

今世所知立论之学可分为二为逻辑为因明逻辑为希腊亚里斯多德创立不论为何事物皆取之规定入吾人之思想轨则中者也略同于因明论中自悟之比量与因明目的在立言悟他故注重發明立言所据之因者不同今比较以见其不同之处分二条说明之

一 形式之不同

           ┌大前提(同喻体)凡炭素物皆可燃    通常的逻辑论式┤小前提(因)  金刚石是炭素物           └断 案(宗)  故金刚石可燃           ┌宗(断案)   金刚石可燃    通常的因明论式┤因(小前提)  炭素物故           │        若炭素物见彼可燃同喻体如薪油等同喻依           └喻(大前提)  若不可燃见非炭素物异喻体如冰雪等异喻依

今据此以审其不同之点三段之中段相同而前后相翻殆正由一为自悟一为悟他之故欤逻辑之中段亦两个名词构成因明但用一个名词殆以宗上有法陈之在前顺势说下不须重故逻辑之大前提但有因明之同喻体而缺少同喻依异喻体异喻依之三件因明之同喻体多用若如何见如何之字下复限于所举某某等同喻依故通于归纳法而有现见已知之经验为确实证明不落空泛逻辑之大前提多用凡如何皆如何之字使小前提断案所论之物已确定在凡皆之内则更言此物之为何所以如何岂非辞费而毫无所获乎若未确定在凡皆内则言凡言皆但空言假拟由此空言假拟所推定者宁必有当故为归纳论所批驳而无以自完也盖合归纳演绎祗当得因明之自悟比量未能悟他况彼演绎与归纳又各成偏枯而不一致耶然则据此不同之点因明与逻辑胜劣之数已大可知矣

二 性质之不同

隅举如下逻辑仅考理之法式因明兼立言之规则逻辑用假拟演绎断案因明用实证解决问题逻辑以范己观察于物所生之思想为目的因明以令他决了于我所立之宗义为目的逻辑非如因明之含有归纳方法逻辑非如因明之注重立论过失

(附注)本论实即因明入正理论之解说惟文段略有移易耳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8)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