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辨法相与唯识」

『今天我提出一个问题来谈谈即是「法相与唯识」这是现在研究佛法者所常遇到的问题对它必须有个认识现在把我认识到的试述一点

这问题民国以前的学佛者是没有讨论过的民国以来最先由欧阳渐居士提出了法相与唯识分宗的意见即是把法相与唯识作分別的研究问题提出后即引起太虚大师的反对主张法相唯识不可分法相必归宗于唯识一主分一主合这是很有意义的讨论民国以来在佛教思想上有较大贡献的要算欧阳氏的内学院和大师的佛学院但在研究的主张上便有此不同这到底是该分吗合吗

先说到两家的同异主张要分的因为内学院在研究无著世亲的论典上發现了它的差別即是虽都谈一切法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蕴来统摄一切法一则以心心所不相应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因此方法的差异他们觉得集论五蕴论等是法相宗百法论和摄大乘论等是唯识宗应将它分开来研究所以他们说法相明平等义唯识明特胜义等十种差別(见瑜伽师地论序)以显其异

虚大师以为法相唯识都是无著世亲一系法相纷繁必归到识以统摄之否则如群龙无首因觉分宗的思想不啻把无著世亲的论典和思想割裂了实在两家之说都有道理因为无著世亲的思想是须要贯通的割裂了确是不大好但在说明和研究的方便来说如将无著系的论典作法相与唯识的分別研究确乎是有他相当的意思

我觉得法相与唯识这两个名词不一定冲突也不一定同一从学派思想的發展中去看法「相」足以表示上座系阿毗昙论的特色俱舍论已经略去阿毗昙心论杂心论等都开头就说佛说一切诸法有二种相自相共相所以阿毗昙论特別是西北印学者的阿毗昙论主旨在抉择法相——共相因相果相等说到一切法即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类摄这是佛陀本教的说明法古人造论即以此说明一切法相依此一切法进一步的说到染这是古代佛教的形式后来佛弟子又创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的五类法如品类足论即有此说但此五法的次第与百法明门论等先说心心所不同为何如此心所等五类本非讲说唯识这是分析佛说五蕴处等内容而来佛陀的蕴处说本是以有情为主且从认识论的立场而分別的现在色心所等即不以主观的关系而区分从客观的诸法体类而分列为五类然此仍依界处来所以先说到色法无著世亲他们虽然接受东南印的大乘倾向唯识而本从西北印的学系出来他们起初造论大抵沿用蕴界的旧方式可以说旧瓶装新酒但等到唯识的思想圆熟才倒转五法的次第把心心所安立在前建立起以心为主的唯识大乘体系所以在无著论中若以蕴界摄法都带明共三乘的法相以唯识说即發挥大乘不共的思想一是顺古一是创新由此把它分开研究确是有意思的虚大师的说法为什么也有意思即是起初西北印系的法相学到后来走上唯识所以也不妨说法相宗归唯识

现在我从全体佛教的立场想说明一点即是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

这是什么说呢要知道如来说法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的诸法开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理性此一切法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这才有的从法相而归向唯识了唯识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是在心识为体的立场以说明诸法的因果染净的如所见所闻的是否即对象的本质如色法的质碍性是否有其实体不是的唯识学者从认识论的考察加上禅心的体验以为并无色法(物质)的实性一切一切都是依心为体性依心而存在这样才成立唯识学唯识的派別也很多如依无著世亲等论典的思想说即以为一切法都是「以虚妄分別为自性」的所以佛说的因缘所生法即是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唯识学者即以为心心所法为体如辨中边论说「虚妄分別有」世亲释里说虚妄分別为三界心心所法他并非不说一切法相而以为一切法都依心识为体的即真如无为也就是识的实性这样法相是归于唯识了

然而佛法的思想体系中并不一律如此还有一条路在的(大小乘皆有)如有部经部等说各有自体即所见的色所闻的声以及能知的心识皆各有其自体这样的法相即不归于唯识然而此等思想大有漏罅因为色声等是常识的佛陀不过从常识的认识论的立场说明此等法相所以富有常识哲学的色彩在此等现实的法相上指归法性(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才是佛陀的目标所以有部等的法相学如稍加推论就引起问题了如热手触物初以为冷而冷手触之则觉得暖和这冷与暖果真是该物的实性吗决不如此这实由于根识的关系而决定又如萨婆多部说青白等是色法的究极实体这也难说因为光线和目力等的条件会促成所见色的变化这不过是明显的例子所以吾人以为如何如何并不见得对象就是如此所知的一切是与心识有关系的由此發挥到极端于是归向到唯识论无著世亲论师们就特別宣说此法相的归宗唯识

不过常识中的色声诸法如以为是对象的实质这种常识的实在论固然不能尽见佛意但法相必归唯识也不能使我们同情因为吾人认识之有心识关系是对的由心识的因缘而安立是可以说的然说色法唯是自心所变即大有问题心识真的能不假境相为缘而自由的变现一切吗「自心还见自心」以自心为本质的唯识论实是歪曲法相忽略识由境生的特性抹煞缘起幻境的相对客观性而强调心识的绝对性优越性所以除小乘而外大乘中法相也不必宗归唯识心色相待的无性缘起论——中观学者即如此说

这样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唯识说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家派主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具足三千诸法也还是这个唯心说与心色平等说的差別所以单从无著世亲的论典来谈法相与唯识欧阳氏的分宗能看出它的差別虚大师的法相必宗唯识能看出它的一致都有相对的正确但若从整个佛法来说那应该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汉院员生研究会由此成果循以發展是可喜事但此文结论仍限于空宗见故未能以唯识还唯识——余不必宗唯识但谈唯识则宗唯识见谈

一 法相必是不离识而唯识的

以唯识见谈唯识则法相是已离法执而证二空后识(智)上所变所现的(识及所现俱通性相染净识非限三界心心所所现亦非限三界染法「虚妄分別有」亦先从异生所共心境發为论端耳)王恩洋法相论以「无我唯法无法但相」谈法相亦即明法相是我空法空所显但更应说一句法相唯识乃成唯识宗耳空宗以唯识境空而未心境等空故不及空不知唯识宗是以透过空后识上变现法相说法相唯识若后期空论师另执有一离识空相及离识色与离缘识等并存分立唯识宗皆破同法执故执真如及唯识真实有皆同法执若不明诸法皆识所变现而不离识则皆为「法执」而非「法相」也此吾于「法相必宗唯识」一文中对于法执不得混同法相曾有辨明者必明不离识变识现乃为法相故法相必皆是唯识也

二 从无著等论言法相应宗唯识

唯识正是从所知的一切都与心识有关系说更加以都是识所变缘或所显现的优胜性上说唯唯识诸论典从无说识不从四缘生的故说识绝对性不是唯识师的主张太过便是空论师的故为歪曲唯识义以肆攻击耳识亦为法相中与诸法平列的一分之法以诸识同时亦为识之所缘其同属缘生性空是唯识宗所公认的但为摄有情背尘合觉的方便上从诸法不离识的变显缘现优胜性上说唯识时则一切法相必宗唯识了后期空论师以自执有离识的空相与色法等反之亦计唯识宗的识是离空离境之绝对性的遂与诤辩总由未证二空住法执中执空执识故于证二空后所显法相唯识不能通达也

三 从全部佛法言诸法不必宗唯识

但云余不必宗唯识者以法相虽皆不离识同时一切法相亦皆不离一一法相(一色一香皆为法界)尤其一切法相皆自性空皆即空假中故由一切法性空而入法性空慧宗由一切法皆即空假中而入法界圆觉宗亦无不可故吾以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三宗皆了义皆究竟也空宗由一切法即空而达即空假中(佛慧实相)识宗由一切法唯识而达即空假中实相宗直观一切法即空假中而达即空假中故吾谓大乘三宗皆哲学(小乘住蕴处等法但常识或科学未达哲学哲学即究竟了义之谓)不过从所依教门一为常识哲学一为科学哲学一为玄学哲学牵制以常识或科学或玄学而不通彻遂为所限每生偏蔽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49)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4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