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释

    甲一 安立论体分    甲二 分別论义分     乙一 通辨中边      丙一 辨境       丁一 辨相        戊一 辨法相         己一 辨中相         己二 辨自相         己三 辨摄相         己四 辨方便相         己五 辨异门相         己六 辨生起相         己七 辨杂染相        戊二 辨空性         己一 辨所由         己二 辨空相         己三 辨异门         己四 染净相         己五 差別相         己六 辨所空         己七 辨成立       丁二 辨障        戊一 五障        戊二 九结        戊三 別障         己一 十种善法障         己二 觉分度地障          庚一 总标          庚二 別释           辛一 觉分障           辛二 十度障           辛三 十地障        戊四 结示       丁三 辨真实        戊一 总标        戊二 別释         己一 根本真实         己二 相真实         己三 无倒真实         己四 因果真实         己五 粗细真实         己六 极成真实         己七 净行真实         己八 摄受真实         己九 差別真实         己十 善巧真实          庚一 总显          庚二 別明           辛一 蕴善巧           辛二 界善巧           辛三 处善巧           辛四 缘起善巧           辛五 处非处善巧           辛六 根善巧           辛七 世善巧           辛八 谛善巧           辛九 乘善巧           辛十 有为无为善巧      丙二 辨行       丁一 辨修对治        戊一 正辨修治         己一 四念处         己二 四正断         己三 四神足         己四 五根力         己五 七觉支         己六 八正道        戊二 辨差別         己一 凡圣差別         己二 大小差別       丁二 辨修分位        戊一 十八位        戊二 略说三位        戊三 随应立位      丙三 辨果       丁一 辨五果       丁二 说余果     乙二 別明无上      丙一 标三无上      丙二 释三无上       丁一 正行无上        戊一 标六正行        戊二 辨六正行         己一 最胜正行         己二 作意正行         己三 随法正行          庚一 列二随法          庚二 解二随法           辛一 无散乱随法正行           辛二 无颠倒随法正行            壬一 列十无倒名            壬二 解十无倒义             癸一 于文无倒             癸二 于义无倒             癸三 作意无倒             癸四 不动无倒             癸五 自相无倒             癸六 共相无倒             癸七 染净无倒             癸八 于客无倒             癸九 于怖无倒         己四 离二边正行         己五 別无別正行       丁二 所缘无上       丁三 修证无上    甲三 结显论名分

一 论的传译

今天讲的辨中边颂在印藏佛学史上是很有权威的盖当佛灭八九百年的时候印度的佛学界或偏执有或偏执空无著菩萨凭他多劫修得的智慧神通力和普度群迷的大悲心请慈氏世尊说此论颂经过了几许艰难曲折方才流行到这人间来故在当时的印度凡是善离边执的学者们大都奉此论为圭臬后来翻译到中国来法相唯识宗的学者们又奉为六经十一论中之一论凡是研究法相唯识学的都必须研究此论后又从印度传译到西藏则尊为慈氏五论之一我们今天有缘来讲听此颂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呀

藏所传皆连天亲菩萨所造的释论名为辨中边论然本论的颂是弥勒菩萨造今讲的颂文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奉皇帝的制命所译除此译而外还有一种译名中边分別论是陈朝真谛三藏所翻译的也可參考研究

二 论的名题

所谓辨中边云者就是辨別说明就是不落边见的中正之道就是邪僻有过失的偏执因为世人多不易理解中道很容易生起边执不偏于空则倚于有要遣除人们的边执使观中道之境修中道之行证中道之果的原故所以特辨明中道与二边的意义此颂的宗旨即在于斯因名曰辨中边

三 论的颂文

此颂的全文在国文译本分为七品在藏文译本仅分五品因为它把四五六的三品合起来了所以虽减少了两品其内容还是一样全文总共一百十七颂总分三分来讲第一颂是安立论体分最后一颂是结显论名分中间一百十五个颂均为分別论义分安立论体分的第一颂总包括七品名称就是相品障品真实品修对治品修分位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的七品所以第一颂是七品的总目也就是总安立本论的全体大纲此七品中前六品是通辨中边义第七品是別明无上乘通辨中边义科中复分辨境辨行辨果三科辨相辨障辨真实三品属境辨修对治辨修分位二品属行辨得果属果以此六品是通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其第七品辨无上乘则专明至高无上的大乘

甲一 安立论体分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第一颂中所谓相者就是辨相品所辨有漏和无漏的一切法相所谓障者就是烦恼所知障等有漏法所谓真实就是无漏的真实清净法所谓修对治者就是三乘行者应修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所谓修分位者就是修断烦恼时所经过的阶段所谓得果者就是断烦恼后所证的果报无上乘者就是专辨无上大乘行果

甲二 分別论义分

乙一 通辨中边

丙一 辨境

丁一 辨相

除第一颂外辨相品的颂文共有二十二前十一颂说明法相后十一颂说明空性法相亦叫做识相空性又叫做法性总而言之是说明诸法相性的道理

戊一 辨法相

己一 辨中相

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这八句颂依释论九相则分为一颂有相一颂无相今直观颂文都是说明中相的所以合为一段来说虚妄分別有者虚妄就是变似的能取所取相用以形容分別识的不真实因为分別识的生起缘所取的境而有能取的分別这能取所取法虚妄不实所有的祇是分別的心识所以说名为有于此二都无者于此虚妄分別有中能取所取二体都无因此二取但是依识心分別假现都无实在的体性故此中唯有空者就是虚妄分別有中既无实有的能取所取的体性存在故实有的唯是无所取及能取的空性于彼亦有此者就是在都无二取的二空性中亦只有此虚妄分別而己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者一切法就是有为和无为法因为这虚妄分別的有为和二空的无为不是没有故名非空又因二取的实体绝无而虚妄分別亦有而不真所以曰非不空有无及有故者有故就是有胜义的空性和世俗的虚妄分別无故就是无二取及虚妄分別无实及有故就是分別中有空空中有分別是则契中道者就是一切法既不是一向空也不是一向不空不空而空故离二边而契中道

己二 辨自相

识生变似义有情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別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这八句颂正是说明虚妄分別识的自相言识生变似义者识是平常所说的眼等八识心心所这八识都在仗因托缘而生起的时候就变现好似遍计所执执为实有的六尘境界故曰变似义就是境有情我及了者这句应把前句的变似二字贯读下来就是变似有情变似我变似了变似有情者就是变现似乎实有自他差別的有情身变似我者就是因意根的第七识一切时和我痴我爱我慢我见的四个烦恼相应不断而谬执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变似了者就是缘六尘而变似能了別的前六识然这六尘五根意根六识的四境澈底观之毕竟是空确实非有因为这都是因虚妄分別识生起而变似的故说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者就是一切识心生起都是仗境而生现在所缘的境既没有了能缘的识那能独有呢虚妄分別识由前此一颂文的义便可成立为既非实有但也不是全无因为在三界众生有漏分別心中共许要修般若等行乃能灭烦恼而得解脱故曰许灭解脱故若实有则应不可对治而灭若全无则应不待治而灭故执实有或执全无二俱有过

己三 辨摄相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说

这四句颂文是说明摄相道理的什么叫做摄相呢就是前所讲的虚妄分別有之法内中能包摄三种自性今在此颂的意思正是说明虚妄分別有之法能摄三自性诸法唯是所执依他圆成实的三种自性即平常所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由这三性即可摄尽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诸法亦唯此三性方能摄尽一切法故颂云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所谓遍计所执性者就是周遍色心宇宙万法就是计度表示对于种种法境上衡量计度合起来说遍计就是周遍计度凡心识可想得到的言语可说得及的皆是计度分別之类凡于色等六尘六根六识等法执是实体的就叫做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者就是说明一切宇宙万法根本都无自性他的生起都是依因缘而生所谓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譬如眼前世间万法其生起都是仗因托缘若无因缘根本就没有这世间法再犹如人吧人是因仗四大五蕴父母的精血饮食营养素等而生起长成的若离此等条件人又何在观人既如此乃至一草一木等莫不如是所以一切皆是依他起无固定性无自然性的圆成实性者圆即圆满就是不论何时何处何法此皆遍满成即成就永远不变过去如是未来也是如是实即真实合起来说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理性名曰圆成实性这里是就一切法而辨三性的他处也有就三性而辨一切法的总之一切法不出此三性所以第一句说唯即唯此三性无有別性也

然此三性怎样讲呢颂曰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说境故是释的遍计所执分別故是说的依他起二空故是解的圆成实这就很透澈了盖所谓境者就是昨日讲的识生变似义变似有情变似我变似了的六尘六根六识的境这些境完全是唯识变现无有实体而似乎是有此种种的诸相因之能执的心就妄执是实有了这种妄执所执性完全是虚妄而没有的其所谓有只是妄执在事实真理上是丝毫没有的第二分別故者就是说识生变似的能变似之识他是仗因托缘而生是依他起的如有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这诸识就是此中三界所有的识心分別此诸分別却带有似能所分別的虚妄相即根据此分別义故所以释为依他起依他起义前面已解释过了就是依众缘所生起的不离识诸法若于此等法上执实体或各各自我即属遍计所执其诸法的微细生灭都是虚妄分別识此识是依因缘而生起故分別识是依他起第三及二空故者说明二空的空性就是圆成实因为圆成实是二空所显周遍一切法的真如故说依二空故是圆成实

如是依执境实释遍计所执依识的分別释依他起依识法中的能取所取空释圆成实此二空在別种经论上叫做生空法空实则就是本论所解之能取所取空由所取的境空故能取的心亦空这就是说明一切所缘境都是唯识所现而识又是依他众缘生起故所取空而能取亦空譬如此桌上白布由能知的识了知是白若所知白色根本没有同时能知白的知识亦不能成立然此二空真理是遍于一切依他法中的故依此空性真实理望于依他等法则曰圆满成就真实性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说遍于诸法的空性本来如是不是现在空而过去是有也不是过去有而现在是空是一切时空故曰不生不灭是遍一切处空故曰不增不减是无转变故曰不垢不净如是常时空故遍故无转变故名曰圆成实性依如是等义可知妄识可摄三性即妄识执境是遍计本身是依他性空即圆成

己四 方便相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这两颂都是说明方便相的方便相者就是依据前明识相而证入无相空的方便法门此门依天亲菩萨的解释仅有一颂其次一颂是说明诸法不同相的差別相现在我依止颂文一贯的意思把原来的两门合为一门所以原来辨法相的九相现在祇剩为七相了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者就是由有能变的识就变似六尘境六根有情等于是能取所取种种有所得法推究其源还是依于识心似乎有能取所取而其实非有如前文曾释的此境实非有就是依识所变的境物实无所有因无有故故无所得因境无得则一切万法唯识之义亦同时成立即诸法之有由识而有似有非实因此能了达境无所得的智慧也生起了此智生故已了知境是空无又复更进一步证明一切宇宙万有皆无所得都毕竟空其能变的识亦空而生起了达能变识空的智慧这意思就是说能取的识其生起都是由于所取所取既空能取当然亦空二取既空则证得一切无相的圆成实了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者就是说识中有能所取的有得的妄法这妄法都是由识幻现毕竟皆空而无实体可得所以说有所得的法正是成无所得的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者这二句是结文二有得就是能取所取二种以这二种的种种法体不成立仅是虚妄分別毕竟空无所有虽是有得却成无得了即此有得无实成无得故然二空无得中也只有此妄分別法故有得无得二性平等这如前面所讲的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的意义是一样若能明了此虚妄分別有毕竟无得外境无故分別境识亦无之意趣以为入无相方便则能达有得正是无得无得中亦唯有妄法可得趣证中道实相了

己五 异门相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別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

异门相的定义就是在同一某种法上而建立种种別名如此论上说虚妄分別有时又叫做识等犹如另开门户一样所以叫做异门相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別者心是八识心王心所是心所有法又心王是总心所是別心所是心王的属性如眼识上有领纳苦乐的受取舍好恶所起贪嗔等这是心所系属于眼识的心所很多如五遍行五別境等都是心所此心所有法又随三界有情而有差异如人天等六道的众生所有的心心所是欲界的心心所超欲界之色界有情的心心所又与欲界不同盖欲界是散位而色界则恒在定二禅以上五识且无只有意识末那赖耶三个识至于他的心所又比欲界少了许多因为他是无嗔无忧苦的到了无色界连根身器界也没有了只有心心所法了这虚妄分別的心心所若细分析之深远难测以界地分別太麻烦了欲界色界既不同无色界更不同如是三界心心所法皆是此中所说的虚妄分別故包含极深广的然王所之差別还未说清心者心王唯缘总相如眼识缘色唯缘色的总相若是缘色时生起苦乐好丑善恶之心理这就是心所了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都是这样就是了境总相的名心王了境之別相的別名心所

己六 生起相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

所谓生起相者就是说明心心所法如何渐渐生起缘识者就是能为诸心心所法生缘的识叫做缘识这相当于其他经论的第八识此论上虽无说第八识的明文而在意义中却是有的而且第八识正是摄藏前七转识所熏成的种子有能生诸法的因缘故言赖耶是能作生缘的识是再恰当不过了假使细明诸法的生缘乃是依于第八识中的种子第八识如大地其余生法则如草木而已然別论细说种子所生的前七现行又可熏生种子如是前七第八能熏能生展转互为因果不断今此论则仅就能生的种缘方面而说这是应当知道的第二名受者者受者总包前七转识如眼等识都名受者什么道理呢因为此处的受不专指受心所而言是泛指领受的受义七转识都有领受自境的功能受用种种境界法如眼缘色境耳缘声境等皆叫做受者此中能受用者就是此八识心王中有能受用苦乐非苦非乐等境的受这里的受就专指受心所了分別推心所者分別就是想广义可指一切心心所想的定义经中说是取境分齐这是心上的作用如眼识缘境取分齐相就对于境上有彼此的齐限这就叫做想依此有是非彼此依此而立种种名言都是想推是推动就等于行行的自体是思平常通俗所讲的思想或者是想或者同于寻伺心所在佛典说思是心的动作乃五蕴中之行蕴但行蕴很广泛如善心所烦恼心所欲胜解等皆依思造作心理作用的活动曰推也包括作意等心所

己七 杂染相

覆障及安立将导圆满三分別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七杂染由虚妄分別

此处讲的是第七杂染相文有二颂八句杂谓夹杂不清染谓垢污就是有的事物本身是染污的有的事物他本身非污而有污物与之夹杂这些都是杂染但是世间有漏杂染法是否都是虚妄分別今此二颂有详细的说明

现在二颂所解的是十二因缘又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即三有九有二十五有宇宙万有都叫做有集成或构成万有的因素叫做有支一切万有固由此支分构成而尤其有情人类众生的生命均为有支集团此十二有支之第一曰无明即是此中的覆障覆障即是不了诸法的真理所以也叫做无明盖无明乃是昏暗覆真理不显障真智不生这都是无明作祟此下的及字在每句中都可用如曰及安立及将导及摄等等显其有十二种不是一种安立者就是由无明为增上缘而起的行即是平常所谓的行为好的行为曰善不好的行为曰恶善行感可爱果曰福业不善的感非可爱果曰非福业又三界中还有一种不动的行为即禅定业没有出世智在色无色受天的福报常在定中不动感此果的就叫做不动业如是福非福不动三业的行为福就感人天的果非福就感受三途苦果不动就感受上二界之定果此等行在这里就叫做安立即是善的福行能安立人天福报恶行安立三途不动行安立色无色换言之安立即是有力能支配以感受三界六道之果将导者即是将护前导此即十二支中之识盖识乃众生受报的第一前导如人类投胎时其最初刹那就是识此虽拢统言识细析之惟是第八识以第八是将摄一切受报法之前导故摄者就是名色名色是五蕴总名名是受识四蕴色即色蕴名色就是总摄色等五蕴也即是总摄一切有为缘生法故名色又叫做总摄圆满者即是六入此本通于根尘但此处唯属根尘为根所摄入如人受报至胎中六根圆满时即为六入三分別者即是触触谓根识三法接触互为分別如眼根缘色尘境时能發眼识又如缘人有分別之用即是依三法相接触的如今时的心理学亦说首先有感觉然后才起其余的心理作用也受用者就是触缘所生之受盖三法接触时就有乐的感觉苦的感觉平等的感觉生起了引起者就是以受为缘所生的爱爱即贪爱因贪则引起造作如对某人有贪则起追求对某事有贪则起作用故爱即是引起若无所爱则无所造作此处的并字也如前面的及字一样显其非一言连缚者就是连锁缠缚而不解此即以爱为缘所生之取取谓对所爱之事物取著如未得的欲得已得的恐失此执著无论对人对事皆显其成为连缚也言现前者就是以取为缘所生之有有即有将来受报因子亦即得三界九有诸果之因此有是从前面的爱取滋润如种已润就有發芽的生机不过尚未生到地面上来终久是要现前的故现前名有十一苦果者就是生与老死二支此二都为苦果虽怨憎会爱別离等亦是苦但此苦重在生与死生死即为此中苦果唯此恼世间者就是唯此十二有支恼害世间令世间苦恼不安此外无有他法能造故佛说一切是缘生无另外之神等能造即是此义

三二七杂染者三杂染即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之三十二缘起中之无明三者为烦恼杂染为业杂染其余识等乃至老死七支为生杂染其次二杂染者谓因杂染果杂染前面的烦恼杂染和业杂染的五支为因杂染生等七支为果杂染七杂染者亦就十二有支而分第一无明曰颠倒因杂染因无明不明真理无常执常是苦执乐无我执我非净计净故是颠倒第二行是牵引因杂染就是造如何行牵引受如何报第三识是将导因杂染就是受报的前导第四名色六入为摄受因杂染就是将五蕴法摄合成五阴报身第五受是受用因杂染即由触境而生起感觉第六有为引起因杂染即由此三能引起将来的苦报第七死为厌怖因杂染如知世间是无常由知无常而起厌怖如是十二有支从无明至老死生为流转门从无明灭至老死灭为还灭门如观察如何有生死是缘于有乃至行之起是由无明如是欲灭老死须灭无明无明灭则一切灭此所明三类杂染都由于虚妄分別如无明即虚妄中之颠倒分別所起的行乃至老死也都结归是虚妄分別

讲到这里辨法相一科是完了下讲辨空性一科

戊二 辨空性

己一 辨所由

诸相及异门差別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有此

此辨空性有十一颂也同前科分为七段此第一颂是辨所由以下第二说明非有非无的空相第三说明空性的异名第四说明染净相第五是说空中的差別相第六是明所空第七成立空性应知能取所取二空性亦名我法二空性今明空性唯以此诸相异门差別成立之五义而说故曰二空性略说唯有此

己二 辨空相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此四句是说明诸法空相的何以空怎样空呢就是无二故空有无故空无二者即无实在能取所取二种法体有无故者即有能所取空无的理性或人法是无但有人法空的真理故曰有无故空非有亦非无者非有能所取体故曰非有非无能所取无之理故曰非无此就圆成对遍计而讲遍计是非有所显空理圆成是非无非异亦非一者是就依他和圆成相对而讲依他无实自性但由众缘所生然二取空理的圆成即在一切依他法中而显其空并非另外有空故曰非异如人事无常即在人事显无常非另外有一无常性然虚妄分別法是有能所人我分別相的可起种种颠倒分別的至周遍的空性则不然了他是可观之离妄清静而为圣智所亲证的本性是解脱的若与妄法是一了则应不能解脱故曰亦非一由此非有非无非异非一等就可说明诸法的空相了

己三 辨异门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此二颂是说明空性的异门道理空者就是二空性或空相等于心经上说的『是诸法空相』之空相此空相本来如是不生不灭无论在众生在佛果都无丝毫的差別但此空相空性就诸法真理约义而说在其他经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名虽甚多而皆是空性相的別名所以颂曰略说空异门这空性相的异门有处叫作真如有处又叫作实际又有处叫作无相有处叫作胜义性或又叫作法界等等这些异名都应当研究了知的因为明了此等同时也会通许多不同的义趣了由无变无倒四句者这是说明异名的理由因为诸法的空性是如是如是常常如是永无变易的不同人事现在如是过一刻就不如是了所以叫做真如就是遍一切诸法常无转变故名真如由无倒者这是解释实际实际的意思谓心言中所观说的是这样事实上也是这样毫无一点错误假使实不如是误以为如是或姑妄言如是则即不是实际了无倒也是这样就是没有一点颠倒实际如何则说如何一点不虚构如空即说空有即说有故实际就是无倒的意思相灭者是解释无相的诸相本是随想心所取境分齐而立名定义的假使由达能所取空的空观引生空智灭分別相就是无有所以相灭即无相圣智境者是解释胜义性的异名胜义又曰第一义如真谛三藏即翻译胜字为第一无论胜与第一均是从出世间的圣智上而说圣智之极为佛果之智此圣智所证的境界曰胜义义即境故此胜义境虽是说的一切诸法空性但凡夫心上并不能见见者必定是圣者胜智以是圣智所证之境故叫做胜义性及诸圣法因者是说明法界的金刚经云三乘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就是若三乘因中的或果中的种种福德智慧慈悲都依证无为空性而差別此中空性即是圣法之因明了此空性即不颠倒而证解脱清净功德假使不明了就常在生死中流转故此一切圣法的因名为法界界即是因明此则能出生一切诸佛功德法灭除一切有漏无明烦恼法故其实这些异名只是一个空性因各各的別义而建立多名如由诸法空性常常如是不变就名真如观察诸法无谬就叫做实际灭除诸分別相就叫做无相是圣智所缘境就名胜义性是生一切圣法之因就名法界如是等名如上已释其第四句等字表示还有多名

己四 染净相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如水界金空净故许为净

此一颂是说明诸法染净相的昨天把辨空性七段中的辨所由辨空相辨异门三段都讲了现在正讲第四段染净相门此门即就差別门中所说的而释二空性虽常时不变在众生是如此在佛果亦如此然在众生位和佛果位上就可显其差別在众生位是杂染法的空在佛果三乘圣者位则是清净法的空空虽平等常不变易然在凡夫位的空性是染的如同一虚空寒带的是寒虚空热带的是热虚空可随处而异空性也是如此在凡夫则染在佛果则净故有差別了

颂中的此字是总显杂染清净二相即在一空性上有杂染位清净位之別但怎样有杂染清净的呢就是由有垢和无垢有垢真如者就是在烦恼所知二障之中此不但凡夫就是三乘圣位他的二障没有全净真如还是有垢不过三乘于垢虽未全净已有一份净了不如未证果的凡夫全是有垢至佛果位则是圆满清净究竟无垢所以说有垢无垢无垢亦曰离垢谓已出离一切染垢故如此说来空性在众生位是杂染的转进至佛果位就清净了岂不是成了转变无常的东西么实不然也因为空性虽有染净及有垢无垢的分位不同但空性本身是遍染净法常时如是没有垢净转变的如地识六界中之水界有时混浊了这不是水界本身的浊乃是因地土夹其中而浊这不独水界了因地界夹杂其中故成浊相如是空性也是遍一切法常时清净的而因在有漏法中故成杂染又如黄金在矿里时候虽说是金矿而金子还是不变不失的纯金虽有杂质夹其中而金的自身是很纯净的又如虚空有热带的虚空寒带的虚空随处而別但空的自体还是空寒热是火界的变动不是空的变动所以空性在众生位有垢佛位无垢只是烦恼等的有无非空性有变因为他是常清净不是先染而后净的即以此故是不垢不净非不净而净或由垢而净的故此不净不是空性自体不净乃由客尘的烦恼夹杂其中如水夹土而浊浊乃土浊单就空性是常时净而没有不净的此是就染净位上而明空性

己五 差別相

空的差別相在经中有说十四种十六种十八种二十种等空虽是一而随一切法辨空故有异相是名空相之差別相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此如理所求二净空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以上三颂中所说明的共有十四种空能食空者在般若经中名曰内空内即内六根此六根能吸收外六尘境以自滋养增长故根是能食即将自体外的而收入于自体以内消化滋养观此六根空名能食空所食空者为外六尘经中名外空为六根所缘故曰所食此依身者般若经中名内外空原来真正的六根是净色根在身以内其体极细能發眼耳等识并非可见的麤眼耳等这粗色身在佛经上別名根依处前五根在现今的生理学上叫神经系所谓视神经听神经等都非外面所得见在科学进步的今日用透光显微镜等可见在佛法中也说天眼可见乃是极细微的色法能生前五识若加意根则成六根这六根都依于身身即为此六根之所依故曰此依身而身亦为外五尘所依此所依身通于内外故所依身空曰内外空所住者般若经中叫大空住就是世界为身所住同时此所住器世间宇宙是极大的所以叫大空能见此者般若经中叫做空空就是能观察前面的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等的观空智而此能观之智亦是空故曰空空如理者即如其真理而不错谬即理是如是而见其如是此如理空在般经中叫胜义空胜义即最胜无分別智所缘的不错谬境所以如理空即胜义空所求二净空者二即有为无为二法二净即说明菩萨求正见修正行修积福德智慧资粮皆因为求杂染的有为和有垢的无为毕竟净故故菩萨常时观空此空在般若经中名有为空无为空即第七是有为空第八是无为空也为常益有情者是第九的毕竟空即是菩萨修习空观是为的尽未来际常利有情无有厌倦无有疲劳因观空故则不见能利的菩萨所利的有情能利所利都毕竟空了故名毕竟空为不舍生死者是第十无际空即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际限亦曰无始空即无起始之际如观察生死则无初中后际而菩萨因此常度众生不厌生死亦不怕生死故曰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者是第十一无散空即菩萨所修的一切福智资粮善法如无相布施等其功德是不可思量故所修善行是无穷尽修善的功德永不散失圆满无上菩提相续无尽成无尽功德藏故曰无散空故观此为空一句是结上三空为种性清净者是第十二本性空以二乘有涅槃种性菩萨有菩提种性若明此种性本性清净使从烦恼无明出离故观一切能取所取我执法执空令本净性离障清净故名本性空为得诸相好者是第十三相空即为修成佛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佛果功德相故常修空以修空故方能圆满佛果之相故曰相空为净诸佛法者是第十四一切法空一切法即一切有为无为法为得此一切圆满清净故常修空名一切法空

以上十四种是正明空的差別此论也与般若一样有十六种空另外的二种空是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二在下辨所空门中解释

己六 辨所空

补特伽罗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十五十六的二种空在这里解释了颂中前二句是说补特伽罗的实性是无法的实性也是无换言之即生空法空以人法都无实性故即非有的意思

补特伽罗是译音古来译义有说人有说众生确实之义是数取趣趣即天人等六趣取趣即取此六趣的业报数即累次之义显其在六趣中生死死生相续不断故曰数取趣此即补特伽罗之义有的以为这补特伽罗有个实在的我体如我们这人身人死了生天天死了堕地狱这就是有个我若没有个我谁生天堕地狱呢不是死了就完了吗所以决定有个我为取六趣之主体在佛法中则说没有这实在的我体其生生死死感果受报都是五蕴法和合相续这一生死了那一生仍是五蕴和合不过有一期一期的变异罢了不是特別有个实我相续的

法者梵云达尔磨中国译为法比寻常所说的法义来得广凡是存在者皆曰法其不存在而无的叫做无法所以比寻常所说的宇宙万有更来得广然此法都是不出能所二分別的故都是唯识所现众缘所成乃至法中所显的法性也是分別法中所显的无分別相此无分別相也是依有分別的反面义所显因此故一切法都是众缘所成唯识显现无论何法皆不出此定律假使依法执实了就是法执依补特伽罗执我了就是我执譬如这张棹子初看似有实在的物质若依近世的物理学或化学分析之或依佛法的四大色法分析之最后所立的实体不过是分析的知识上所假立的极微尘已是无声无臭了我们现在可见可闻的只是多极微所结合的幻象不是实体究其实体反而不可见闻且今日的化学物理学经了长期的考察由原质而分子由分子而原子由原子而电子原子亦由电子所组成的况且化学所研究的质又可消化为力故化学到了最后并入物理学了无最后独立存在的质了其所谓最后的实体不过是专门学者知识上立的假相恰合唯识变现之义由此可明诸法毕竟无实性了即无补特伽罗实性无诸法实性故名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者即无补特伽罗实性及诸法实性换言之即人法二空或二无性此人法二无性即为人法真实自性此自性即是空故曰无性自性空也故別立二空一句是总结此二空

己七 辨成立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此八句是在理论上说明如何成立空性的此空性之中可有一切杂染法亦可离杂染法而唯清净故空性本身非染是净明乎此义即明空性此若无杂染二句是说此诸法空性在未生对治以前若是不容有杂染法在其中则此空性即常时普遍一切有情也应当不要修行自然而得解脱了但以空性是能容纳染法的故众生于杂染法造业受生不得解脱要由修行才能解脱此若无清净二句是说若对贪而修布施对嗔而修忍辱乃至对散乱而修禅定此等对治虽已生起于染法仍不能灭除而得清净则求解脱的修行岂非是勤劳无果了吗实则此空性是可灭除染法而唯与净法相应的故所修的行也是定有果利的所以空性中虽有染法而可对治成净空性虽常遍于一切染法而空性本净恒常不变颂言非染非不染等者前二句是标后二句是理由用因明来说此空性非染非不染者是宗心性本净故是因第二句非净非不净也是一样即空性由客尘所染故不是清净亦非本染就心性说是显示一切诸法唯心之义

辨障品第二

丁二 辨障

辨障品者这是七品中之第二品障谓覆碍能作违害然同一障法对有一类为障对另一类并不为障如所知障能障碍修菩萨行以证佛果而对發心小乘希求涅槃果者则不为障此品详细说明共分四段

戊一 五障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这四句颂是说的五种障具分障一分障增盛障平等障生死取舍障此五种障就所障声闻菩萨二种种性以辨其差异如五障中具分障则唯属菩萨不通二乘亦有二种具通者如增盛平等障如下当明

言具分障者就是烦恼所知二障同能障碍發大乘心希求佛果的菩萨此二障必定对治完了才能证得菩提若唯对治烦恼障而未对治所知障则决不能证佛果故菩萨是烦恼所知全分为障烦恼所知二名此处未标在最后的一颂有此名称烦恼就是贪等根本及嫉等随烦恼此烦恼本身就是障烦恼即障六离合释中持业释也因为这些贪等是精神界中的捣乱分子使之扰害不宁故曰烦恼障所知障者本身不是障能障的是无知或无明这无知是无能无力之种种愚弱为障如云所知本非障是障障所知盖所知是境能知是心是心应可了知的一切法性相行果境而无智无力能了就名所知障如佛有大智大力遍了一切法菩萨尚无此大智大力功德故未能证得无上菩提故证无上菩提必须把无边智德修习充足此所知障对于唯求得涅槃果的人不为障因为二乘的唯一目的是解脱三界生死痛苦就算事并不希求无上菩提故及一分者即指二乘人唯一分烦恼障为障言增盛者即就众生的烦恼上讲如贪增盛者即贪分行者如嗔增盛者即嗔分行者又有贪嗔都不重而唯痴重曰痴分增盛行者此等增盛的烦恼能作得解脱的大障碍必须将这些增盛的烦恼对治下去才能证得圣果利度有情言平等者等谓等分就是贪嗔等烦恼差不多势力无有胜劣曰等分行者于生死取舍者这是专作大乘菩萨之障的因为凡夫是取执于生死二乘是弃舍于生死菩萨于生死虽不取执亦不弃舍所以然者盖菩萨以智慧了一切法空于有漏业果无所取执同时又以大悲心故常常救度众生菩萨行如是就是成了佛还是示现生死的如入胎出家乃至成佛涅槃都是示现因是示现故虽现生死即无生死当体空寂当下即是涅槃于生死无所取舍故成无住大涅槃若是有了取舍就成为菩萨行障不能证得无住大涅槃了

以上五障具分是专对菩萨乘讲一分唯对二乘讲增盛平等二障通大小乘于生死取舍亦唯障菩萨不障二乘说此等五障是就大小二乘不同而分

戊二 九结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谓能障身见彼事利养供敬等远离遍知故

此八句颂是说明九结的结就是烦恼在其他经论中或叫做缠随眠都是烦恼的別名结有九种即有九种烦恼结缚有情在生死之中不得解脱也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此九稍与十种烦恼不同其实就是根本烦恼的七种随烦恼的二种根本烦恼之贪即是此中的爱结即是此中的恚结这二种能障厌舍因为爱于顺境上爱著了则不能厌离如于好的境界爱著了是决定不能厌离的以能超脱三界者定须厌离三界如往生净土若不厌离秽土根本即无往生之愿那能往生呢嗔的恚结也是一样就是因为可嗔恚的逆境郁结于心了心里常常忿恨则对逆境不能弃舍故成恚结余七者就是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此七能障得见诸法真理的真见使不能生起所以下四句就解释慢结能障偽身见遍知因为我们这个身子本是四大五蕴所和合假使有了慢结则不肯把我看成虚偽无实的了彼事者即解释无明结彼事即彼身见之事实为五蕴假和法此蕴假法无明不了以为有自体以为有我有我所于是则不能见一切诸法是空了见结障灭谛因为有了萨迦耶等见则计身是实计有我与我所有了边见则计断常有的以为死了完了修什么行有的以为我既是常不求解脱此等皆能障证灭谛取结障道谛取即取执诸见和取执外道的戒法如牛戒狗戒种种不合理的苦行戒以为这些能得解脱或取妄见以为世界有个造物主唯有这造物主能令解脱除此则无论修什么行不能解脱有了这取结则不能依佛法而修证故障修佛法正道疑结能障生三宝的净信因为有了疑则不知佛法僧为世间的唯一的真皈依处而对三宝常常犹豫以为外法与佛法不相上下这就错了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因为有了嫉妒则对于世人的名利荣耀不能观察如幻了悭结能障远离遍知就是有了悭吝则对于所得到的财物佛法非常的悭吝保守不肯给与他人如有财物而不施有知识而不教人秘密保守皆是悭结有此悭结为障不能解脱了如是九种皆应遍知因有此九正行正见不生故应断除

戊三 別障

己一 十种善法障

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阙种姓善友心极疲厌性及阙于正行恶者同居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及本性粗重怠堕放逸性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义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布自在名善等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这里的六颂半是解释十种善法之障的十善法者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布不悭自在这十种善法各有三种障如「善」中有无加行障非处加行障不如理加行障之三障盖一切善法之生赖于加行如我们听闻佛法这不是一生所种的善根乃是多生以来所加行修积的若无加行则怠修而不能成就非处者就是不正当的加行如对于坏事很精进的这就是非处加行不如理者就是所起的加行于理不明而多错误故亦不能成就

菩提中三种障者不生善法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此三种都能障碍成就无上菩提不生善法者就是不能以加行生起善法不起正思惟者就是不能生起人空法空如理的思惟所生起的是不如理的实执此即无有智慧之故资粮未圆满者即佛果上的福智资粮未圆满不能得无上菩提

摄受中亦有三种障阙种性阙善友心极疲厌性摄受之义即發菩提心之谓以發心则统摄一切善法不發心则散失一切善法此中阙种性障者就是有种人于菩萨种性尚未具足故不能發起菩提心阙善友者善友的范畴很广如佛菩萨二乘圣者以及说正法的知识都名善友无此善友则阙增上缘心极疲厌性者就是懈怠不勤不能耐劳受苦修行度众生故有此三障不能發菩提心

有慧之中亦有三障阙于正行鄙者共住恶者共住由第一障故阙合理行所起的行都是贪等邪行使正慧不生由第二障故与许多鄙陋无知的人共住常生傲慢由第三障故恒与做坏事的同居不觉受其熏染如谚云『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故菩萨常求生净土与善者同居能为正慧助缘如是三种都是正慧之障

无乱中亦有三障颠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以颠倒的烦恼粗劣沉重名颠倒粗重这是指的倒见如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等能使心散乱不定三余者即烦恼三种所未断净之余障能为究竟无散乱之障碍般若未成熟者就是能得涅槃菩提的果之因慧还未充分成熟故使心不能无乱

无障中亦有三障无障者就是无有烦恼所知二障或者是伏灭或者是断除或者是一分或者是全分都是无障无障即能得无上菩提了此中有三障者本性粗重障就是指的俱生烦恼所知障此是众生生来就有不是分別起的懈怠性就是不能对善法精进虽对恶法努力亦不名精进放逸性前面的懈怠是不勤此是不谨慎即放纵不羁之义如有人平常很能精进但行为疏忽对细行不拘亦是缺点所以应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才对

回向中亦有三障回向者即将所有的功德所修的善法普遍回向一切有情和无上菩提三种障者著有即是贪著三界的因果如以所修的善求天人果报则不能回向无上菩提著资财者就是贪著财物不能布施利益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心性下劣者就是心量狭小不能以所修的善回向无上菩提与众生唯自私自利故不能使功德广大

不怖中亦有三障不怖者就是智德已经圆满成就如人未曾造过恶业故心理上无堕三恶道的怖畏佛法所谓不怖不如世俗的近于恣肆无忌惮之义此中有三障者不信就是对佛菩萨等不信有无边福智不信自亦能修菩萨行证佛果故不能无怖无胜解者即对于佛法没有坚决不动的了解不能辨別是否真偽因而不能产生定见如言而思义者就是不能达佛所说法的意义而唯执文思义而以为佛说的定是如斯于是对于佛语许多相反的地方反而生怖终于对菩萨行不敢修习例如以为修了布施就如放债一样终须偿还怖畏为解脱之障碍此即执著文字的错误

不悭中亦有三障轻法者即对于正法不生敬重故不能依了知正法布施流通重名利者即趣重世间名利恭敬不能以利等施人于有情无悲者即不能救济有情痛苦如见世间有情有苦不能發救济心亦是不悭之障

自在中亦有三障匮闻就是对于佛法从未听闻故不懂佛法亦不能领受佛法则于佛法不得自在少闻就是仅闻一点得少为足虽可自修而不能度人度人必须广学不修治妙定者就是既不修定则不能發禅定神通等故亦为得自在之障

如是十善各有三障已全解释在释论中复举十能作为喻兹不复赘可自參攷

如是十善法的次第就是先培植善根次希证菩提發菩提心的四弘誓愿乃有通达真理的智慧有慧能对治散乱曰无乱能对治俱生等障曰无障将所修善能回向无上菩提所修福智成就故不怖由是摄法要度众生以法布施故不悭如是九种圆满已于一切功德法乃无不自在如是十善法各有三障共三十障能除此障则十善满而证佛果

己二 觉分度地障

庚一 总标

于觉分有別障应知

言觉分者觉即菩提分谓支分就是平常所说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裡简称曰觉分能障修此觉分的即名觉分障谓十度亦名十波罗密所谓施智的十种依此十度能度至彼岸能障修此度者名曰度障谓十地即初欢喜地乃至第十法云地等这是菩萨所修证的行位为证此十地之障者名曰地障

庚二 別释

辛一 觉分障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不植羸劣性粗重过失

这一颂是解释三十七菩提分的三十七菩提分就是四念住——亦名四念处四正断——亦名四正勤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总起来有七类三十七种曰三十七菩提分分即支分或部份由此各部份团结圆满即成菩提今此一颂即是说明此菩提分之障第一句于事不善巧者是明念住之障盖四念住者就是于身受心法四事依止正常善巧的道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现在于这身受心法之事不能明了通达反而生起颠倒执著以为身是净的等等就能障生四念住的菩提支分了懈怠者即四正断之障此亦名正勤即正当勤快之意此四种者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种都要很勤勇才能做到假使懈怠了则便于此觉分功德为障定减二者是四神足之障四神足者即欲慧之四这些都是关于修定上面的此等不可缺一若有所减则成为障如修定时重在生慧發通此时的欲勤二不可缺若随缺其一则成圆满四神足的障了又如修定有八种断行就是正念正知此等若随一有减则所对治就不圆满了如是二种或欲勤减或八断行减都为四神足之障不植者是五根之障就是修信勤等五将此善种种于心田生根發芽犹如植树根固方生若不然者就不能成五根功德分法了羸劣性者是五力之障就是信等五种虽已成根但力不强其性羸劣亦为圆满菩提分之障见过失者是七觉支之障因七觉支乃见道相应功德若所见带有错谬则为七觉支障粗重过失者是八正道之障此是三乘修道位上相应的功德正对治俱生修所断惑因为此惑其性粗重难断故名粗重过失此惑若现行即成八正道之障如是三十七分各有其障合成七重略释如是

辛二 十度障

障富贵善趣不舍诸有情于失德增减令趣入解脱障施等诸善无尽亦无间所作善决定受用法成熟

这八句颂是说明十度障的这障正是说明反面之事实如修施本为断贪贪即为布施之障持戒本为止恶恶即为持戒之障等等如是十度各各反面即为十度之障颂言障富贵者就是贪著财物不能修施断贪则障将来得人天的富贵障善趣者就是因不持戒而屡造恶故堕恶趣障生善趣障不舍诸有情者就是菩萨因为有大悲故常时度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能这样者就是因修安忍若是不修忍辱就不能忍苦耐劳不能在众生界中常度众生也就不能不舍有情如菩萨因为度生常常感生善趣生富贵家以大悲力不舍有情都要修忍若不能忍则为不舍有情之障了障于失德增减者失谓过失德谓功德菩萨修行都是使过失减少使功德增加若不修精进则不能使过少德增了障令趣入者此是修禅定之障由修禅定则能發神通令一切众生趣入佛法之中若有散乱不能修定则障能令趣入障令解脱者是说障修智慧以修智慧自可解脱亦能令他解脱不修智慧则自他解脱都被障了障施等无尽者是说不能修习方便度以若能修方便则能将所修的无相布施回向菩提及一切有情使所修善如虚空一样无穷无尽若不能修方便其所修的有执有限则障施等无穷尽了障亦无间者是说不能修愿波罗密者间即间断隔开脱离无间即无断即由修习大愿相应力使所修的善法常无间断染法恒常远离因能常度众生圆满菩提若无有愿则善法有间染法有杂不与菩提心相应不能度生了障所作善决定者即不修力波罗密之障盖修力者则有主宰之力能于所作善法得决定若不能修即无有力于所作善不能决定所谓有心无力因此好不能做坏不能改故成作善的障了然力是智慧上的思察抉择的能力此是此不是此是恶此是善等能辨別决断都是力是熟练上的修习所成力有充分任持的能力如一件事做得很快很好就是巧妙自在神速力若有心无力则为作善之障了障受用法成熟者此是不修智波罗密之障第六般若度此译云慧是明了无分別理的慧此智则明了自他差別因果等事若不圆满即在受用法上成为障碍故如是十度在相反的方面各有十法成为障碍由此能令菩萨功德不能圆满以下是解十地的十障

辛三 十地障

遍行与最胜胜流及无摄相续无差別无杂染清净种种法无別及不增不减并无分別等四自在依义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这是解释十地有十障的但此十障并未列名唯就所障的十种功德法上而诠十障在其余的论中如瑜珈成唯识等有明文说十地所断十重障但此论未提及遍行者就是说得初欢喜地时所证的真如法界法界即一切无漏圣法之因因证真如能生一切净法故在此初地名遍行法界又名遍行真如就是遍一切所行平等性不分自他彼此然入初地前有不染汙无明能障证此遍行真如为初地障最胜者就是说离垢地者能证得出离一切有为行相之法界名最胜真如在证此之先亦有不染汙无明为障胜流者就是第三發光地所证的胜流法界盖三地依于定力增上在定中能广闻总持一切佛法与自心融合成妙法光明此等妙法都是佛的最胜等流三地证此名胜流法界在未证之前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无摄者就是第四燄慧地所证的法界无摄谓无所摄受就是对于前三地所闻的佛法在此地中化为慧燄消溶一切法爱不著一切诸法名无摄真如在未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相续无差別者就是第五地所证的法界相续即有情前后相续自他差別第五地中能证见一切法无有三世彼此等等差別相名相续无差別法界在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无杂染清净者就是第六地所证的法界证此法界观一切诸法平等平等无有差別无有染净在未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种种法无別者是第七远行地所证的法界即证一切种种法皆无差別所谓有功用的无相在未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不增不减并无差別等四自在依义者是后三地所证的法界以第八地是无功用行无相地所证真如不增不减毕竟无相无有差別不见有凡有圣有自有他此为第八地所证的功德又第八地所证的功德有四种自在之二种四自在者无差別自在净土自在智自在业自在此四自在所依义即真如法界以第八地不假功用任运常起无分別智自然而然成熟一切善法及第一无分別自在又证入第八地能无障碍示现净土对于一切色法心想如何即如何变现在未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证第九善慧地的菩萨则得智辩自在由智而生的辩解无碍所以第九地才是真正说法度众生的时候在未证此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第十地菩萨得业自在平常学佛的人把业字用错了谓业都是坏的所谓业重障深其实业还是有好的此中所谓业即事业之业菩萨的三业尽未来际无穷无尽利度有情遍于法界有不思议的业用故能得业自在即以种种神通造作所应作的事为业自在也得此事业自在法界之先也有不染汙无明为障

如是十地各有十障此十障的名称在瑜珈有详细的说明此论唯总说一句所谓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不染汙无明亦名不染汙无知无明的种类共有二种染汙无明就是能發业感生死的此染汙无明未对治不但不能成就菩提而且还流转生死所以二乘罗汉也必对治十二支中能發行的无明不染汙无明即对世出世的万有因果差別不能全知曰无明此唯为佛菩萨障不为二乘障二乘证涅槃不对治此也可解脱此中所明的十地障都是就这上面说的乃是障十地的功德为成佛的障碍也故颂曰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戊四 结示

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

这一颂是把前面所说的五障九种烦恼障十善法的因障觉分的真实障十度的无上障十地的成就差別障总摄为二种障烦恼障所知障颂曰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者以在前面所说的种种颂文就是说的烦恼所知如九结就是烦恼障十地就是所知障五障和觉分通于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者能感受三界生死苦恼此若不治则不能解脱生死所知障者所知即境就是对于诸法性相之理应了知境不能了知所谓无知无能无力之义此障唯障成佛不障二乘罗汉故烦恼为共障所知为不共障也此二种障在中道大乘法许此二障尽了则一切障尽以此二障是惑障惑是业苦本惑尽其余亦尽故此二尽一切障尽然为何在辨相品以后就说障品呢以障乃应对治之法若无其障则不须修对治佛法必须修对治已而后障除如人吃药乃为病故先诊其病然后乃能对治病下是辨境中三段的第三辨真实相之有无障碍的染法此清净真实若是有染障了如何可离染障对治而成清净这就是此品所说的大义

辨真实品第三

丁三 辨真实

戊一 总标

真实唯有十谓根本与相无颠倒因果及粗细真实极成净所行摄受并差別十善巧真实皆为除我见

此八句颂是总标十种真实真乃与妄相对之法表示不是虚妄是离染的清净法又以一切净法皆包括在此十种真实之中此外无有故说唯有十十者根本真实相真实无倒真实因果真实粗细真实极成真实净所行真实摄受真实差別真实善巧真实下面还有一句皆为除我见者是解以上的十善巧真实皆是遣除执一体我等盖我乃在蕴上假立细看唯蕴无有一体故也故于第十善巧真实亦有十种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法善巧此十种下当別释

戊二 別释

己一 根本真实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

此即依三自性而明的根本真实三自性者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唯一常非有者是说遍计所执的补特伽罗与诸法的实体是常无自性过去是无现在是无未来也是无即许常时非有者为真实性一有而不真者是说的依他起性以依他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但亦不能说此依他是无以在众生法上造业则感果业果不失修了对治可证功德是一定的道理不过是幻有而不是真实的故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者是说的圆成实无者即无有二取实我实法性名无真实有者即有二性空名有真实此是说三自性各名一种真实即明我法常无有性离二取性有二空性为十种真实义中第一根本真实义

己二 相真实

于法数取趣及所取能取有非有性中增益损减见知此故不转是名真实相

已说根本真实的三性此相真实即依据三性解释第五句的此字就是指的三性颂言于法者就是前已解释的诸法数取趣者就是补特伽罗若知道三性中的遍计所执则于法于人不计执而起增减见了所以第六句说是名真实相谓离于法及数取趣的增减执就叫做通达遍计所执自性的真实相了然而此中所谓的增减增者就是此法原来无有把他增加起来换句话说就是事实上是没有而从知识上增加曰有此有唯从知识上而增有现在所说法及数取趣原是没有实性的依此而增加曰有实我实法就叫做增益见了若不承认由业而有三世生死相续的数取趣亦不许有因缘所成的法就是损减见了于这法及数取趣上了知是无实体亦知六趣生死因果等法虽有而非实即离增减见而证中道实相得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了及所取能取者就是能取的分別心和所取的分別境于此若了知是依他幻有也就不起增减见了因为知道有此种种因缘所成法即离去损减见了又知此等法是幻有而不是实有也离去增益见了这是第二依他起性的真实相有非有性中者这是从圆成实上而说的有者就是有人空法空能所取空的二空性非有者就是没有人法等的实性叫做有非有性知此圆成实即有非有亦离增减见所谓有二空性非无故离损减无我法二取实性故离增益这是第三种圆成实性的真实相如是三种真实若了知了则不转起增减二见而证得三性中之中实相所谓诸法实相应以三性上通达法数取趣及二取与有非有之真实相也

己三 无倒真实

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空亦有三种谓无自性无相及异相自相三无我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

这十句颂是说明无倒真实的无倒者就是四无颠倒理通三乘此无倒的反面就是四种颠倒所谓无常计常依苦计乐无我计我非净计净的常乐我净若是离了这种颠倒即为无倒明了诸法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是一种很正确的了解所以名无倒真实此论依止三性的根本真实而分四类各有三义

无常中的三义者曰无性就是遍计所执法全无体性故曰无常名生灭就是仗缘而生的依他起法刹那生灭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故曰生灭无常名垢净就是圆成实性虽常如是然在一切众生名有垢真如而证圣果时名清净真如因为凡圣分位的不同所以垢净无常苦中三义者名所取就是遍计所执妄取我法此所取执者即苦名事相就是依他起法生灭不能自在故是苦名和合就是圆成实性在有情生死法中虽常时性空而与生死法和合故名和合苦空中三义者名无性就是遍计所执法妄有假名无有实体如龟毛兔角事实是无不知者妄执假名为有而实无性故空名异性就是依他起法虽不无因缘所成唯识所现然在通常的知识上分別曰某法某法在依众缘所生的事实本离言说假名安立言说分別则异于事实体性故曰异性空名自性就是说明圆成实乃一切法空性自性是空故名自性空无我三义者名无相就是遍计所执我法相是无如我们不信有个造物之神此造物神在佛智上即无所有唯因妄执执有神相此遍计所执神相毕竟无有即此无相名无我名异相如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实在第八乃因缘所生幻法本非是我第七妄执为我异于第八真相故名异相无我名自相就是圆成实性自相就是无我故名自相无我以下接三颂依性各有三真实义故曰「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就是前四种无倒都依三性为根本如次各有三种真实

己四 因果真实

苦三相已说集亦有三种谓习气等起及相未离系自性二不生垢寂二三灭遍知及永断证得三道谛

此八句颂是说四谛亦各有三种真实四谛就因果分之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因果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此亦以三自性为根本各有三种真实苦相中三真实者此在前四颠倒之苦颠倒中已说所谓所取苦事相苦和合苦的三种故曰苦三相已说集谛中三真实者名习气就是由遍计所执依有情众生起人我执依诸法起法我执此所执的虽都是空而能执的熏生了习气增盛烦恼感生死诸苦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別执为我」此就是阿陀那识的意义不和凡夫们说因为凡夫虽有俱生我执但不障碍修善生天若是把阿陀那对他们说了反而引起分別我执熏成习气增加造恶趣业的苦恼故名习气集名等起就是正明感果的均等流类而起的一切烦恼业谓之等起集相未离系者就是在惑业中圆成实相未离集系的真实灭谛中三真实者自性灭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本来无有如龟毛兔角自性不生不灭不待复灭以此不过因错误而以为有如夜见绳为蛇若明是绳则蛇本不生不生亦不用灭了名二不生就是能取所取二法不生以此二取乃妄分別若修无相则此二不生了名垢寂二垢寂即垢灭以有垢真如常在垢汙法中如明珠在汙泥中从泥中取出名垢寂此有二种择灭无为即以正智将烦恼择灭而证清净真如无为就是真如本身即无为本来寂灭道谛中三真实者遍知道就是了知遍计所执的实体及造物主等同于龟毛兔角之非实有能了知此即是真实遍知永断道就是依他起法既须遍知复须永断遍知即知依他法妄永断即若修无相则永断二取分別遍知证得道就是圆成实性先遍知已然后证得此道谛之三真实义遍计祇一遍知依他圆成于遍知中各加一种是为第四因果真实义

己五 粗细真实

应知世俗谛差別有三种谓假显了如次依本三胜义谛亦三谓义正行依本一无变无倒二圆实

此二颂是明粗细的二谛真实义粗即粗相细即细相粗细是相对而讲的粗即世俗的粗浅法细即微妙的胜义法世俗法虽亦谛实但澈底的实在法曰胜义此是无漏胜智所见境义所以叫做胜义如在提婆菩萨的百论中说真俗二谛俗谛对真谛是无实的就有人问他了既然世俗在胜义上是无实的那么应当不是谛了他解释的大意说真俗二谛是就浅深粗细相对上讲如这把茶壶对杯子说就大对桌子说就小因为对待的不同说大可以说小也可以世俗谛对世间的虚妄错误是谛实若对出世究竟真实义则不实了又如依他对待遍计是有有因果故对圆成法依他则空胜义上无有故如今说真俗二谛名为粗细真实也是就对待而说无有固定的义颂言应知世俗谛乃至如次依本三者是解释世俗谛亦依三自性三种根本真实而有三种差別假世俗行世俗显了世俗假世俗者就是遍计所执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义行世俗者就是依他起法生灭无常显了世俗者就是为显了圆成实性而施设的言说分別实则圆成实是离言说分別的此世俗法上有三种义都是依于三性而建立胜义谛上也有三种差別义胜义得胜义正行胜义此义胜义即胜义本身胜义胜义真如法界得胜义者就是离障所证的涅槃真如虽遍一切法自体常住如是而要对治烦恼已后才名证得涅槃正行胜义者就是修行能证涅槃的正行就能证胜义名为胜义此三种胜义惟根据三自性中圆成胜义以圆成有无变无倒等义而建立三种胜义依止胜义常不变异建立义胜义得胜义正行虽是有变然从无倒而能证胜义建立正行胜义故依无变无倒二种圆成实而建立三种胜义

己六 极成真实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

此二句是解释极成真实的分有二种世间极成道理极成极成者就是究竟普遍共同允许的意思在因明上叫做世间共许道理共许等如说此杯大家都许可为杯此等是世间从习惯上共知共认的种种名相名世间极成道理极成者是由专门学问的学理而成立如天文学上说太阳大于地球在普通人则说太阳不过面盆大而已其说大于地球者以种种理由而成立其理由就是因又举出许多譬喻如画图列表等为明天文学理的人所共许名道理极成前中世间极成是依遍计所执自性成立以世间常常依遍计习惯立名起相道理极成则通三种如立万有造主宗以种种因喻而成立则是遍计又如以学理说明世间是因缘所变就是依他起其以道理说明一切诸法毕竟空就是圆成实

己七 净行真实

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

这二句颂是说明净所行真实的净所行者就是离惑净智所行的境界此有二种出离烦恼障净智所行境出离所知障净智所行境此二种唯依圆成实安立不过出离烦恼障所行是一分圆成必出离所知乃为全故圆成空名净所行真实

己八 摄受真实

遍计所执分別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此四句颂即说以五法摄一切诸法五法者就是相分別真如正智有的说正智如如此五法皆三自性所摄名即遍计所执相与分別即依他相是立名的所依法如立色受等名就是依于色受等事实而建立此种种名就是遍计所执分別是色及心心所的依他起法真如正智即圆成所摄盖正智者就是无倒的正行依此可了知真非真实而证真如此中五法三自性相摄和瑜伽及成唯识论不同虽此义成唯识论亦说不过显示其不同的一种而成为确定义的还是另一种说法如成唯识言三自性和五法相摄分別正智的四种都是依他起法真如是圆成实法所以遍计不摄者以五法是有遍计是无故不收摄这是瑜伽唯识所决择如是其所说的依他包括染净依他故正智虽是清净亦包括在依他之中这和辨中边论是不同的然以此论的出發点与他论有异如卷首云虚妄分別有以依虚妄故唯说染的依他其净依他的无倒行则摄入圆成故此论与唯识等不同由此此论的圆成义广包括真如及净依他依他义狭唯摄染汙成唯识论则依他宽包括染净圆成义狭唯摄真如空性此是两不同处

己九 差別真实

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实相唯识正行依后一

这是解释差別真实有七在其他的经论中叫做七种真如在本论则叫做七种真实流转真实实相真实唯识真实安立真实邪行真实清净真实正行真实此中流转真实者就是生死流转一切有漏生灭法安立真实者就是安立三界众生果报此即苦谛邪行真实者就是烦恼和业的集谛如是三种真实都是依于遍计执和依他起所明的真实以下的实相唯识清净正行四真实唯依后一圆成所明的真实实相真实者就是诸法空相一切诸法中所明的生空法空即诸法实相唯识真实者就是总摄一切有为无为法都是唯识所现无为性也是唯识所现名唯识真实清净真实者就是离染所显的清净涅槃灭谛正行真实者就是能证真实的正行道谛这四种都是依圆成说故曰圆成实所摄

己十 善巧真实

庚一 总显

于蕴等我见执一受者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杂染清净依缚解者性此所执分別法性义在彼

此八句颂是总显十种善巧的十善巧者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法善巧在此十善巧中都可生起我见如在五蕴中计执有一个根身明佛法者观之即色受等五蕴如身即色蕴苦乐等就是受蕴思想就是想蕴善恶等就是行蕴心等就是识蕴离此五外无一实体所以众生亦无实体唯是蕴法的积聚体没有统一的实在我体然通常称为我者都以为有个独一性实则乃和合假相如依团体立名曰佛学社即同依五蕴法立名某人除和合聚別无实体不过假名曰某人而已为破执一的我相须善巧通达五蕴名蕴善巧执因者就是计执有情虽是和合相但必有个实在东西为因此因体即我为执因我为破此执说十八界即种子因义和六根六境六识各各有起现行的种子以此为因此外无有可为因之我能明十八界为界善巧执受者就是有种人作如是念若无有我谁受报呢觉得必有个受者为我才对然仔细观之所受不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受六尘的不外六根此十二处即是能受所受能破此执为处善巧计作者者有种人虽不计受者然以世间万物必有造作起来者计能造作者即我破此计执为说十二缘起以三界因果都不出十二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最后的生老死就是展转由无明烦恼业所起除此以外无有可执为我者所以佛法中不说有造物的天神主宰破大自在天大梵天等执亦不说人各有神我常住不灭纵说第八识有去后来先作主翁的功能但此识不能造作无力随转等流水之决东则东决西则西毫无主宰第六意识虽能造业但随缘起灭亦无自在故没有作者的我唯是十二有支的无明等以无明不明无我不明苦造业而感生死果报此一切业报乃十二缘起展转所起故依十二缘起可破作者计执执自在转者自在转就是随自意而转变其余种种法有的人以为能以自在力转变其余种种法者就是我就是主宰破此计执须善巧处非处就是一切诸法没有绝对自在力每法有的是可以如是的有的则不可以如是所谓有是处的有非处的如地能载而不能覆火能热而不能冷各有是处非处破此计执为处善巧增上义者有一种人计执有种特別殊胜增上势力之义叫就做我如眼根能發眼识眼若坏了识就没有眼根就是眼识之增上依此而计我者为说凡是增上之法都不出二十二根除此以外无另有我为增上义为根善巧执常住的物体为我破除此执为说三界道理以所执的是因果法因果生灭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明于诸法的空性外都无有常为世善巧杂染清净依者就是计执染净所依为我除此执为说四谛如说染法的因果就是苦集净法的因果就是灭道依此四谛而有染净除此以外无有染净故破此我名谛善巧执观行者为我除此我执为说乘非乘如能修观行者则能证圣果依此义上建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义此三乘圣果皆以修行所得无有实在的我体能破此执名乘善巧执缚解者为我有种人以为生死有系缚涅槃有解脱若无有个主宰的我则应无有生死涅槃了破除此执须明一切有为无为法就是由有为染法而有缚证无为净法而解脱破缚解中都无有我名有为无为法善巧依此十善巧破除十我见又在此十种法中每一法都包括三性如在五蕴的色法中依色法而执为有实体者就是遍计所执了知此色是众缘所生唯识所现的就是依他起了知色即是空就是圆成实在色蕴是如此乃至受想行识及界处等亦是如此故三自性遍在五蕴等法之中以上总显十善巧竟

庚二 別明

辛一 蕴善巧

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

此二句是解释蕴善巧的蕴者和合积集之义亦名曰聚色非一色受非一受乃是多种集合名曰非一将此多种法而合为一聚法名曰总略在此非一和总略上有可分段落义者曰蕴分段就是有分齐段落如人似是一系形体而有色受等和集在色之中又自成分段就是色蕴如色如是受亦如是想亦如是乃至识亦如是古译曰阴乃阴蔽之义今据正义译蕴

辛二 界善巧

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

这二句是解释十八界的能取即六根所取即六尘彼取即六识此十八法都名曰界界即种子之义明此十八都有能生种子因义名十八界

辛三 处善巧

能受所了境门义名处

此二句是解释十二处的言处者有用义门义能受用门就有六根所受用门就是六尘

辛四 缘起善巧

缘起义于因无增减

此二句是解释缘起善巧的对于因上果上用上没是增益损减见即明十二缘起因果用的实相不起损减见者就是承认有因果不起增益者就是不起有天神神我等不平等因若明此义即离增减妄执为缘起善巧

辛五 处非处善巧

于非爱俱生及胜主行不自在是处非处义

这四句是解释处非处善巧而破除执著有自在我的颂云于非爱者显于非爱果不能自在如人原不愿意堕地狱而由罪业则堕又如人人都不愿意有老病死苦而由业熟不能不受故于非爱不能自在于爱不能自在者如有人由其福业而受福报亦有欲受而不获亦不自在于清净不自在者就是果必由因因熟方感果如持五戒生人天修七觉支证涅槃而证无上菩提则必修福慧双足俱生不自在者就是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二佛陀如娑婆世界同时唯有一释迦佛至世呼某某人为活佛此但是俗套耳在一小世界同时亦唯一转轮圣王无有第二名曰俱生不自在胜主不自在者就是作梵王帝释转轮圣王等所依身必是男身乃堪为世胜主证得不自在者佛及辟支佛果亦必男身乃能证得现行不自在者如已证初果者于俱生善上定不再生起杀行因为已断恶法因故如初果如是其余圣果亦定不会再做恶行了在凡夫也有许多决定不能做的限量如佛在世时琉璃王欲灭释种佛观此乃业熟无法可救而目犍连曰吾可以神通把释种尽救入空中佛曰汝可救释种亦可将众生业力置入空中否目连默然现在的人世这样残酷也是我们的共业所感纵然一人起修禅定等力常时亦不过解脱一人而已至共同大业是难可全转的所以业力最大若业熟了当时發心修行不过种将来的因把共业减轻虽在苦中而逆来顺受不难忍苦至要不受苦果决定要不造或治灭恶业故在佛法中真正明信者就须恶止善行依此而修可得解脱不然虽求佛也是无用如佛弟阿难自未修行证果时依止佛亦仍不免摩登伽难此即依因得果之真实教授如是七义即明有是处可自在的有非处必不能自在的道理

辛六 根善巧

根于取二净增上

此二句是解释根善巧的根者增上为义有二十二能發取六尘的六识增上功用故眼等六根曰取又我们在睡眠等所以仍成为活人者这就是命根故此名住增上续增上者就是男女二根能使家族相继不绝用增上者用即受用即能受用之苦舍五受根其中舍受者就是非苦非乐的平等受二净者就是世间清净和出世间清净信等五善根为世间清净增上力已知未知具知三无漏根为出世清净增上力未证圣果之前将入见道者为未知根已证圣果已知四谛为已知根成阿罗汉佛为具知根此为出世善法上三根由此增上的根不出二十二种即眼等六根加命根男女二根为九根加苦等五为十四加信等五根为十九加后三为二十二所有能作增上的不出此二十二种

辛七 世善巧

因果已未用是世义应知

此二句是解释三世的因已受用而果尚现在则为现在因果皆已受用则为过去因果皆未受用即是未来一切法凡具有因果已未受用义皆世所摄

辛八 谛善巧

受及受资粮彼所因诸行二寂灭对治是谛义应知

此四句颂是解释四谛义的能受及受苦的种种资粮就是苦谛彼所受种种苦的因就是集谛能灭此苦集二谛的就是灭谛能对治此苦集的正行就是道谛是四谛义

辛九 乘善巧

由功德过失及无分別智依他自出离是乘义应知

此一颂是解释三乘义的乘者运载之义就是能由生死海运载到涅槃城此乘有三颂言由功德过失等者就是说的三乘圣者若是依他人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而得出离者为声闻乘不从他闻涅槃生死功德过失自觉得出离者为独觉乘不从他闻而自然起无分別智得出离者为大乘这些都是应当了知的乘义

辛十 有为无为善巧

有为无为义谓若假若因若相若寂静若彼所观义

这一颂是解释有为与无为法义的先一句是总后三句是別释若假若因若相是解释有为假者就是但有假名无有实体的诸法因者就是摄诸种子的藏识相者就是依报的器界正报的根身以及所受用的六尘境能取现量境的前五识能思惟的第六识能恒审思量的第七意都包括在相中如是若假都是有为若寂静若所观义是解释无为以所证涅槃能证的道谛都寂静故若所观义者就是涅槃本性的真如以真如是无分別智所缘境故

丙二 辨行

第三辨真实品已讲完了以下讲第四辨修对治品这是真正说明修行方法的照此修行就可对治烦恼如因病用药有如何病用何药对如何障修如何行在境行果三大科中此为第二之辨行又分二辨修对治辨修分位这样分法是显然都在行上说以前面所说的境是依佛的教法观所诠理为境这里的行就是凡修行的人都必须依所明理而去实行所谓欲证真理必须修行以真实理境是诸佛圣智所证异生有虚妄分別常在颠倒中造业受苦故为对治妄倒修对治行

辨修对治品第四

丁一 辨修对治

戊一 正辨修治

己一 四念处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这四句是解释四念处的四念处者就是身能修此四就能住在正理之中为后来引生定慧的根本其实此四就是四种观慧慧依于念而得生起安住名曰念住就是于所观境理反复观念成极纯熟明了不昧例如平常所云念佛也是依佛以念念明了不昧后成为定而引生慧慧能相续起名住也四念住的身怎样成为四种正念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由此四观使慧得住名四念住颂言以粗重故者粗鄙沉重非净非妙这是解释观身不净以爱因故者这是解释观受是苦以受是爱因欲断贪爱必观受是苦才能对治我事故者这是解释观心无常以执为我的七八识或心心所今观是无常则执为我之所依事亦无常矣了知一切法都是无我则于法无迷故为观法无我修此四念住亦可悟四圣谛如观身粗重故即行苦性证入苦谛观有漏受是爱因故则证集谛观心是我执所依所缘事无常生灭则离断常悟入灭谛观一切法若无迷昧则入道谛修四念住能入四谛在其余的论中则说此四为苦行相观集观灭观道各有四行相所谓四谛十六行相依十六行能入见道即是每谛各有四行依此四行则入苦谛也然四念住是佛法根本观慧心能全住此四境中才能入佛法才是出世法不然即非出世法故四念住为出世法的基本

己二 四正断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別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此四句是解释四正断的四正断又叫做四正勤就是持戒乃依前面所闻的佛法根本要理而起实际的修行依此修行则能将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换言之就是将所有的恶法皆伏灭所有的善法皆生长即叫做四正断颂言已遍知障品一切种差別者就是由修前面的四念住已所有的一切能对治的无我等所对治的我倒等皆能遍知既遍知已因欲远离这些障品故精进修习四正勤依此能令所有的善法生所有的恶法灭故

己三 四神足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为断除懈怠修欲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为除余四失修念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这四首颂文都是说明修四神足的前面所说的修四念处是著重在明理四正断是著重在持戒此四神足是著重在修定定即颂首依住的住盖梵云三摩地汉译谓等持即是心力的平等住持若能修成此定力则有堪能性有能吃苦耐劳坚强性不论什么难行的事能行难忍的事能忍其不能行不能忍者都是未曾修定以定力是有堪能的在佛法上说有定力能修积世出世善法的大乘菩提资粮乃至六度四摄广度众生故为能成办一切事而修定也言灭除五过失劝修八断行者以五过是修定的障碍五过不除则障定不生为灭此五故修八种能断行五过失者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懈怠之义就是不能努力断除烦恼修习善法忘圣言者就是把教法中所说明的正理正行忘失了沉掉者此本二种法今合为一沉即昏沉心性沉下暗不清明和睡眠差不多如有种人坐下则睡此即昏沉又有种人不坐则已一坐则东想西想似乎有物掉来掉去又如好像以手将物托空此即掉举凡定心沉之极者即为昏沉举之极者则为掉举有此沉掉心不清明宁静故为定障不作行者就是对于应作加行的而不作加行则成过失如于昏沉应作加行令心提起住于正念又如掉举应作加行令心安定反而不作则成过失作行者就是对于不应加行者而作加行亦成过失如定心已平等任运相续于此反作加行则成过失故应作而不作或不应作而作所谓作都成过患对此五过须修四神足四神足者谓欲修此四法能成就定因有欲故则有希求因有勤故则能精进因有念故则不沉掉因有智故则能抉择故由此四能成就定定则發通以神通力能做平常不能做事有超普通人之力就是四神足的功能在此四下再加四种为八断行即加信由此八种则能对治五过为对治第一种懈怠过修习欲安四种欲是所依勤依能依勤必依欲而起以欲乃希望之义对于修定發生希求乃勤勇精进而去修定然有希望必由所信信即信仰因信仰修定的功德故起希望故信又于欲因由欲则發精进精进所生果即轻安亦名为定古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亦是此义安即身心上轻安亦即成就定之象征定既成就即能对治懈怠了对治其余的四过者谓忘圣言沉掉不作行作行等四为对治此四修念舍四种由修念故即能明记不忘对于圣教理趣常时现前由修智故能觉察心上有无沉掉由修思故就能生起伏除沉掉的加行由修舍故则能平等安住如是四种念智尤其重要由有念则能生起正智于是觉察沉掉而起加行知心住平等而不作加行亦是正智颂言记言等者就是解释上二句的能记得圣教正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唯识所现等就是念能觉察心上有无沉掉就是正智能修伏除沉掉的加行就是思能任定心平等流行相续不断者就是舍如是八断行对治五过失皆为修出世定的方便盖定在修行上非常重要若定能成就有莫大的受用此中不过大略解释其详细则在瑜伽师地论等近有阿旺堪布的修定仪轨也可參考

己四 五根力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不忘不散乱思择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顺抉择二在五根五力

这八句颂是解释五根和五力的第一句颂是结释前文就是所修四神足等都是随顺于解脱分的善法由已修习此等善法故曰已种顺解脱即于此之后更复修习五种增上增上即根之义以有殊胜势力故如草木等枝干花果都依于根作胜增上此有五种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慧五根由此五种能为欲加行等五法增上如修信故则起愿欲信即为欲的增上又如对于弥陀净土不發生信仰以为是乌托邦则不能發愿往生如是对于佛法的三乘不發生信心也不能愿证菩提故凡生起愿欲必定要有信为增上故信能生欲第二精进者是修行人的要素凡修行必要精进有精进才能修行才能长养善法故精进为修行的增上第三念者念就是明记不忘无论对于五法正行正果都不忘失此即能为不忘境的增上第四定者就是心一境性无有散乱能为不散乱的增上第五慧者有慧则能对于一切法上思惟抉择此能为思择的增上此信等五对欲等五有增上用故名为根即此五根本身成就了又能發一种殊胜势力能制覆障渐渐损减障的力量就叫做力在这五根又名五力的次第上即是因果次第如由信欲则起加行精进由精进则于佛法不忘由明记则不散乱由不散则發慧能思择因果的次第是如是再就根力的方面说五根就是因五力就是果在未自在位则为根在已自在位则为力了

如前所修的四念处是重在思慧四正断是重在持戒四神足是重在修定五根成就了有增上制伏烦恼的功用就是力则综合戒定而成修慧此四位无论大乘小乘分判位置都有顺解脱分和顺抉择分或名资粮位和加行位如小乘的五停心总相念別相念就是资粮位顺解脱分世第一则为顺抉择分加行位今在此五位中其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是在顺解脱分位其五根五力则在顺抉择分位顺抉择分的煖世第一煖顶是属于初二是在五根世第一是属于后二是在五力就是在煖顶位修根在忍世第一位则修力了故颂曰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就是四加行位有二在五根有二在五力也至于大乘的说法则说修到念住能發大乘菩提心为十信入初住位修正勤四如意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五根五力也在四加行位不过大乘行上较为广大所修六度四摄等法实则此中也可包括的菩萨到了加行位则常在定位之中所修加行也相续不断故此中所说的都是实地修行的方法真正的出世行此行简单地说就是戒慧三学稍广就是六波罗密再广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此菩提分法复分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前面所说的五位都是见道以前的

己五 七觉支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別故轻安说为无染支

这八句颂是解释七觉支的七觉支者择法精进轻安今在此论中则先合成五支以说因为把后三觉支摄为无染支了其实还一样的本来三十七菩提分都是觉支不过此七是正说入见道真理为自体的故特名觉支成为觉不觉圣者凡夫的关头就是七支圆满了则得圣果七支未满呢仍是凡夫故七觉支为三乘所必须此中言所依者就是念觉支即依听闻正法记忆得很熟正念能时刻明了现前就是念此念乃別境心所之一于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为正慧所依是其业用故依于念慧得安住由是念为慧的所依觉自性支就是择法觉支择法者谓对一切法的事理作详细的抉择为有为空为真为妄为染为净为善为恶此种详细剖解的功用正是慧用故择法是慧的自性现观苦是逼迫性的集是因缘义的灭是寂静性的道是正行等义都是智慧之用觉出离支就是精进觉支就是在智慧抉择以后从染法障蔽中出离而能出离的唯有精进觉利益支者就是喜觉支喜在大乘属初欢喜地在此中是说正能证真断惑证得向未证得的真理如求证佛法者欲明生空法空真如性听闻正法依所闻的去修止观而在此位中正能证得真如了故得大欢喜初地因名曰欢喜地此支通三乘说二乘证得生空真如亦叫做利益支离一切障生大欢喜故及三无染支者是从染法中出而成清净的就是轻安舍三种此三的自性也是慧故亦曰觉支颂曰由因缘者是释轻安无染支就是凡得轻安者完全和有漏法粗重的相反故轻安就是离杂染法的因缘由所依者就是定无染支定者梵语三摩地此译等持即平等任持无有沉掉由自性义者是解舍无染支依于定位心境上无所缠著平等任运就是舍故定为所依而无染之自性则是舍不过舍有行舍及受中的舍之別行舍就是十一善心所中的舍受舍就是苦乐等五受的舍受此处是说的行舍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住著生起善心即是行舍无所住著也就是和平等空慧相应的舍如行布施既无能施亦无所施亦无施物而成三轮体空的无相大施这是舍的功用又如古来禅宗的祖师说『用心要不落窠臼』因为平常用心大都是有所偏重的偏重即落窠臼则有执著如有了中心则有四边故能除此种过患就是舍了如是七觉支是在三乘证圣果时所相应的法盖无论何圣果位他所相应的善心所唯有二十一种七觉支就是此二十一中所提出的要素如念觉支择法觉支定觉支是属于別境心所的精进轻安三觉支是属于善心所的喜觉支是属于遍行中受的所以七支正是二十一无漏善心所摄

己六 八正道

分別及诲示令他信有三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表见远离令他深信受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这二颂是解释八正道的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此八种又名八正行即在见道以后依所见的真理常时修习的八种正行此在本论中则分为四类而讲分別者就是正见即在无分別智冥证真如已后起后得智而正分別圣凡善恶染净因果此之分別就是颂中所说的分別为根本智所引起如研究地理系的人平素对于地图很透澈一旦身临其境则对于当前事实很清楚如是正见的后得智即将根本所证的境界重行温习故亦极其正确明澈诲示者就是依正见所得到的而起正思惟依其正语而化导众生教诲他人所谓自悟悟他此为正思惟及正语一分令他信者就是以佛法开示他人令深信受此亦大乘菩萨之行盖菩萨所主要的是依法利人令于佛法生信起行此包括三种正语一分正业正命正语者就是所说的都是非常正确的佛法的胜义离诸语中绮语妄语等的过失能令闻者生信正业者业通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清净最能令人生信正命者就是正当的生活方式盖能使生命相续维持必要有衣食等资身之具而谋此衣食的必定要正当如佛在世时出家人应当乞食或依止正当的职业得正当的生活都是正命此三种能教化他人生信就是修道的时候因为若能修此则能令他于佛法生起正信令佛种不断由正语则表示见净能令他知自己有殊胜慧由正业能令他知自己有净戒由正命能令他知自己有远离然此中所谓净戒者是说的別解脱戒定共戒后的道共戒禅定未起为別解脱戒定已生起自然不犯戒为定共戒见道修道与无漏智同时现前的为道共戒对治障者也包括三种谓正精进正念正定颂言对治本惑者就是修所断的俱生惑以在修道位中分別的烦恼已无而贪等俱生则仍有对治随惑者就是惛沉等大随烦恼以大随遍于一切染心凡起烦恼定与俱起对治自在障者就是能障碍殊胜的自在功德能对治此等的就是正精进等三如由正精进则于定慧有殊胜力能对治俱生根本烦恼虽念等亦能对治而在对治时必起精进故次由正念则能系念安住止等相中能对治惛沉等大随烦恼次由正定则能对治不自在的定障如定不深则不能引种种功德故有慧解脱的罗汉虽有智慧断治烦恼然禅定未曾圆满种种定法不能自在故慧解脱人仍于定自在有障此等八正行若修圆满了则能证得无学果位了

戊二 辨差別

己一 凡圣差別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別

这四句颂是说明凡夫圣者差別的依大乘说未入圣者位前的异生位有内凡外凡之別外凡是十信位内凡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依小乘说五停心之前为外凡位五停心后为内凡位在这凡夫位上若能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等行即为有倒顺无倒以凡夫心行上是有颠倒的第七恒执我故故在凡夫本位是未离倒然本位虽有倒而能趣入顺无倒行故为顺解脱分无倒有倒随者就是在见道后已能依无倒慧修行然在有学位上还有有漏法有倒仍起故曰无倒有倒随到了佛位无学位了或者到了八地以上了则无倒慧常时生起尔时心行都是无倒了故曰无倒无倒随这是凡圣修行对治的差別

己二 大小差別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別

这四句是说大乘和小乘差別的就是菩萨所修的有三种条件胜过二乘人所缘殊胜故就是声闻独觉唯缘自己身心为境而修对治烦恼解脱生死方便所谓自了自度而菩萨则通以自他的身心为境而修对治这是所缘的不同作意殊胜故声闻独觉大都从无常苦等上作意修行菩萨则遍观一切若自若他平等平等无有自性空无所得以此作意而修一切对治证得殊胜故就是二乘所证的唯是小涅槃而菩萨所证的则为无住大涅槃且菩萨大悲常时现前虽了达一切生死皆空而又常时济度众生故菩萨所证果上亦极殊胜

辨修分位品第五

丁二 辨修分位

修行的分位简则唯三位广则有十八位又可随义而別立不过是经论上的开合不同罢了今就比较适当的先说十八位

戊一 十八位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谓因无作殊胜无上解行出离灌顶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此八句是解释修行上十八分位的此十八位是由凡夫进入佛果的阶段因位者就是种性位种性有本性住种和习所成种本性住种即无始以来的俱生种性习所成种就是由听闻正法所成的无漏种此在法相唯识宗则说为五种种性谓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之五此中无性即无出世种子不能解脱此中因分位就正指习所成种能具大乘行相是具体而微的大乘种性如外凡的菩萨能修六度但未能与空胜解相应不过以此熏习增长成菩萨种性而已入位者就是已入初住以上而经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行位者就是發心修行未得圣果的加行菩萨果位者就是由修加行而证得初地的菩萨作位者就是有学位无作者即无学罗汉位殊胜者就是已成就殊胜的功德了上七虽就大乘以说而实通三乘上者就是出过二乘以上之菩萨在菩萨以上还有佛无上者就是佛果位解行者从十住的初住到四加行为胜解行位十一入位者就是证入初欢喜地十二出离者从二地至七地每地都有出离故十三受记位者就是八地菩萨知道自己修了二阿僧祇劫必当作佛十四说位者就是九地已得四无碍辩才善辩法要十五灌顶位者就是第十地如来已为灌顶故十六证得位者就是证得佛的法身十七胜利位者就是证得佛的报身受用佛的胜利果故十八成所作者就是变化身以为成办度众生事故此中八至十五位全在菩萨位上说证得等三位则是说的佛果上事

戊二 略说三位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此四句颂是说明修对治中三种分位的所谓法界者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就是六尘中之法尘第六意识所缘者为法界广义的就是人法二空真如的別名在前面也曾说过法界就是一切圣法之因此中所说的也即指此为无漏圣智所缘的一切清净圣法所依之因应知在此法界之中大略有三位不净位即是凡夫的时候随二空真如说就是还在未生对治的杂染法中净不净位就是正证一分清净而未全净所谓净中还带不净若就二乘说如声闻的须陀洹果虽证圣果而尚有修所断惑就是净中带不净就大乘说如得初欢喜地以上还有二障可断就是净中带不净清净位就是二乘的罗汉辟支佛大乘的佛果至此果位已能净治烦恼了所以叫做完全清净此等三位都是随所相应的分齐而分的故曰随所应

戊三 随应立位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別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此四句是说明随其所相应而別立种种诸位的如瑜伽师地论等建立十三住详细的如华严建立五十二位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十地等觉妙觉为五十二位或十向后再加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十信前或再加乾慧地则为五十七位此等都是随分齐而立乃是显示修行差別相上一种大乘菩提分位小乘的四果四向或广如俱舍等所说的二十七贤圣都是随所相应的而建立种种不同的补特伽罗的別名

辨得果品第六

丙三 辨果

上来境行已讲完了下面该将讲辨果了此境行果的次第可判一切佛法依教明理则为境依理修行则为行依行证果则为果在此论中分齐大为明显前三品是辨境四五品是辨行第六品是辨果由修证所得的为所得果此得字有普通的成就义如某书某物得成了都叫做得在佛法说得有种子成就现行成就故有种子虽然成就而现行未得如凡夫有成佛性此即种子成就然尚未生现行或有种现虽得而复失如烦恼种现可由对治而失善心等起已亦可退失故此等都不是确实之得至确实之得是出世无漏法证圣果等永不退失如证须陀洹果圣境再不退失虽二乘罗汉有可退者但决不退到凡夫位此得即所谓一得永得不如生死流转位中得人天报得而复失然得又须以得佛果才算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得也得果之义大略如是

丁一 辨五果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如次即五果

这四句颂是解释五果的五果者在其余许多经论上都说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此五种果今此论则说依于器等五法而建立器者例如通常所说的根器如说「君子不器」此器就是材料之义在佛法上器就是现在所得的正报和依报的异熟若是优美的依正这是随顺他多劫所修的无漏善法所招感的异熟异熟之义换句话说就是业报此有三义就是以前的业成熟现在的果表示因果不是同时为异时而熟因是善恶而报则是无记此简別佛果为异类而熟在业因上非常微细而到果成则很明显为变异而熟在此三义之中异时而熟之义比较为此异熟因果之定义以因果不同时故世人不易了知如果在此世而业则在先世亦有在几千万年以前及无量劫以前者此业不但凡夫不能明就是罗汉等神通也不能知这深隐难知的因果惟有佛智才能了知所以佛常常为人受记汝在多劫前曾种何因多劫后当得作佛这是对于异熟业已透视了我们现在的身器就是依正二报好的根器是修善行所得如从凡夫乃至成最后一身或生色究竟天净土报身而得成佛果菩提或往生他方净土以得好的依正如生西方净土之中一生即可成佛此即因得好的根器能成就善法修证菩提故此中说所得的身器即为异熟即此身器有增上力能使善法成熟如释迦佛在最后身时感得增上的国土父母家属都甚圆满这都是身器的增上使一生能成就上品殊胜善法的佛果这就是力增上缘由力所成的果为增上果爱乐是等流果者等即均等流即流类如平常所说的上流下流此因与果流类均等为等流果如菩萨从初發心修福慧等善法即爱乐善法信仰三宝不但一生生生如是而尤以现身特別爱乐如有的有情堕入畜生了因为有爱乐善法心转人道还是乐善是夙生乐善均等流类又如有人若不杀生则能得长寿报又如以光明施人则来生得眼目清明都是以同类因感同类果增长者就是士用果士即士夫用即造作功用即表示人中有一种有力量的人能造此事业能有此用此士用果可以当时见得到如这把茶壶从此处搬运到彼处就是当时见效之用此士用果狭义的是就有情说广义的可通一切法说如风吹树叶落风吹就是因树叶落就是果所谓增长者就是现在常时修习善法使善法增长圆满如佛在世时闻了法就证得罗汉果或闻法起信修行而证二三果乃成罗汉这是善根增长的成就如有人现在勤修学业他日能使功业成就或现勤修行乃至成佛也是士用令种种法增长净者就是离系果即证解脱永断二障了此等五果狭义的说异熟唯通有漏增上等流士用通有无漏离系唯通无漏广义的说前四可通有漏无漏而离系若暂离系等亦可通二五果之义大略如是

丁二 说余果

复略说余果后后数习究竟障灭无上

这四句是说明五果以外种种果法的本来果法细细的分別有很多此中所说也不过是个大纲罢了后后者就是以前前法为因而后后则为果如十信十住等位初信位即为二信之因二信即为初信之果又如前面所说的十八位种姓为因發心则为果依后后法说即为前前分之果此就果相上而明者初者即最初果如小乘得须陀洹果大乘得初地数习者就是累次修习所得果如声闻证二三果菩萨证得二三乃至十地都是数习修得果此即修道位也究竟者就是最高的结果如大乘成佛二乘证四果都是究竟果以下说六种果即此四的差別顺者谓随顺即随前因而得后后果此与后后果不过名词不同罢了障灭者即从灭治二障而立果障灭究竟为离系而此则依最初见道位之差別义立离者谓离系依上修行至究竟位离一切系缚胜谓殊胜即于解脱烦恼时修积成很殊胜的种种功德上者即说菩萨在二乘之上而佛又在其上无上者即是佛果无有更出其上者此等诸果从后后至究竟是从凡夫乃至佛果从随顺以下是前面的差別义大略如是

辨无上乘品第七

乙二 別辨无上

辨无上乘品为分別论义分之第二別明无上以此品所说专属无上大乘大乘又曰第一乘即在三乘之中为第一也又曰最上乘又曰菩萨乘又约果叫做佛乘此等都是大乘的別名在佛典中有种种的说明大乘义如瑜伽等七法辨大乘此论则说三种无上乘乃比喻之词即平常的车子故乘字此处不作动词而作名词读无上乘换言之就是最好无上的大车子法华经比喻三乘犹如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盖以牛力较羊鹿为大故譬之为大乘也然大乘本体就是此中真如法界以般若无分別智为乘之动力例如现在的火车汽车等其动力是智动的本体就是法界车上的种种庄严如乘中的种种功德法如是动力庄严等具足了则成为乘此乘的差別华严经说有无量乘有的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如以由生死流转中运载到涅槃为乘之定义则不能了脱生死的人天乘便不能叫做乘能合乎乘的原则的只唯有声闻等三乘了三乘圣者所修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由此能从生死运入涅槃而在三乘中又唯大乘为最上最究竟前六品中所讲的虽侧重大乘亦兼二乘说其不落二边的中道义今此品则专讲大乘显此大乘为最殊胜故曰无上乘

丙一 标三无上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此一颂是总标三种无上的无上之义虽有多种但总摄之不出此三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此中正行者就是所起的行所修的六波罗密等所缘者就是大乘诸境修证者就是修二资粮圆满无缺证得成就如是三种随一都胜过二乘故曰无上乘

丙二 释三无上

丁一 正行无上

戊一 标六正行

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別无差別

这一颂是总标六种正行的至于详细的意义下面还有解释六正行者最胜正行作意正行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差別正行无差別正行

戊二 辨六正行

己一 最胜正行

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自在發起等流究竟由斯说十度名波罗密多

此八句颂是解释最胜正行的细分析之共有十二种广大最胜者就是發广大心永远不希求世间一切的富乐威福及二乘的解脱从初發心就虚空一样的尽虚空遍法界心發得最极高尚广大故曰广大最胜长时最胜者就是在未成佛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积福德智慧资粮既成佛以后也是常时度生尽未来际故發心无有比菩萨更长时者依处最胜者就是菩萨發心遍一切众生界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依处不为世间發心或为一身一家一个地方团体或一个国家就算大了无尽最胜者就是菩萨修行通达一切法无自性无相无我等于虚空故能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成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所修的功德犹如滴水将此滴水投于大海则同大海无尽若能以随修一行回向无上菩提则亦同菩提无穷无尽了然此亦为大乘菩萨才能如此二乘唯求自度到涅槃即归穷尽又从人的立场上若能为国家为人类亦是永垂不朽的了但世界坏时其功业亦尽故真能成无穷无尽者惟有大乘而已无间性最胜者间即隔绝之义无间即无有间隔即已了达一切自他毕竟平等所起修行也无自他亲疏物我隔別以无间故所修施等亦等于一切诸佛成最圆满无难性者就是对于其他有情所修善法生随喜心则于自修的善法成就圆满也就无难了自在者就是菩萨能成就种种禅定神通三昧等种种堪忍力自在力能自在转变他法而不为他法所转由此自在故易成就所修施等摄者就是菩萨所修行常为无分別智所收摄如菩萨初住菩萨行时就常与空胜解相应到初地时则常与空无分別智相应以此而去修一切行无人无法无能无所故最殊胜發起者据广义说有重重發起此中唯据菩萨加行位上正能發起无分別智故为最胜得者前面曾说过得了圣果永不退失然得二乘圣果不是最上大乘得初欢喜地才是得中最殊胜的以从發心闻真如法界之名以来久未证得至今方能证得故發极大欢喜十一等流者即得初地以后均等流类展转至二地乃至九地十二究竟者就是第十法云地此地是大乘菩萨圆满功德之极处由此法云进一步即得佛果所以法云为因究竟佛果则为果究竟由是十二种殊胜故说十度名波罗密多梵语波罗密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十二殊胜能各各度过其烦恼河而到彼岸故度又如船船所度越者即贪等烦恼能度越烦恼而至大涅槃彼岸永不为烦恼所杂染者为度到彼岸但亦有修此布施等而不名波罗密者如外凡位的菩萨布施只是布施度持戒只是持戒度而不名施波罗密或持戒波罗密等何以故以未与十二最胜相应故能与此十二最胜相应者则称为波罗密多了那十种波罗密多呢

十波罗密多谓施安忍精进般若方便饶益不害增德能入无尽常起受用成熟他

颂中前四句是标的十度之名后四句是解的十度之义十度者布施就是以财物布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布施持戒就是止恶行善如世间的伦理学是道德的轨范安忍就是在世上能安受苦乐等法证得无生法亦能安住精进就是努力趣向无漏出世法其努力世间事者虽勤不名精进禅定基本的是凡圣共修的四禅八定而出世三乘则有所修的种种不共的圣定般若就是智慧广义的能包括后面方便智的五度现在说十度另立后四此即专指无分別慧的根本智即如理智此度在大乘法中非常重要能否成圣道就看起了无分別智没有起了则为圣未起则为凡凡夫虽观空乃从分別心上而观真证空者即真见道通达一切诸法空性通达遍行真如无有能证所证能所双亡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方便就是由无分別智通达一切法空了由此修一切行所修行上亦了是空而不住其相如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惟恐有所住的心生起了则所修的施等即为有限之施不成无量功德故修一切行皆应依无分別智而修就是四弘誓愿还是依于无分別智而修虽發愿度无量众生而实不见一众生得度就是佛菩萨的十力此亦就智上的判断等力而说就是了达一切法之智因为无分別智对于一切烦恼所知障都解脱了则于所知境一切遍知一切众生心行刹那无不了知此即是智此十度名义大概如是

现在再讲十波罗密多的十种功德饶益者就是丰饶利益有情如无资具者令得资具不害者就是不伤害不恼害有情受者不但不害他人而能忍受他人伤害自己增德者就是能增进自己功德亦能增进一切有情功德不如世间的假进化论以其是流转的虽暂进而终退如人由幼而长似是增进但转瞬即由壮而老由老而趣死灭即是退化故真进化者唯是增进功德此在诸圣者之中唯是菩萨以佛果的功德已圆满了不复增进小乘唯求解脱不求增进故惟菩萨才是真正的增进也能入者就是禅定由堪忍力故既能自入由神通力故复能令他得入佛法之中脱者即解脱即由般若能对治烦恼所知二障故得解脱无尽者就是由方便力则能使所修的功德无穷无尽常起者即發大愿一念不退使所修的功德不减能回向无上菩提定者即决定之义如前面所说的判断力能判断是处非处者就是智力犹豫不能判断或强以为知者即无智力故能思维抉择当下即断都是由修习所得之智力受用成熟他者就是对一切诸法普遍了知受用一种殊胜之法乐同时亦以所受用之法乐成熟其余一切有情此等即是六种正行中之第一种最胜正行其自体即是十度所以成为六到彼岸者即因有十二种最胜与其相应也

己二 作意正行

菩萨以三慧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设法名作意正行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

下面是讲六种正行中第二作意正行作意者即是闻法之人闻法后将所闻所了解的义理發作意趣令心心所集起使心凝注名为作意释此义者共有四颂初六句颂是正解作意正行的菩萨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等三慧恒常思维大乘佛法如十波罗密多等诸菩萨行所施设的契经等诸大乘法名曰作意正行即是所思维的完全合于佛法是正法中之作意故名曰作意正行也菩萨三慧之闻所成慧如颂曰此增长善界界即种子之义如前已说就是听闻大乘佛法了则能增长善根种子大乘佛法中常有此义若能听闻大乘佛法一句纵未明了亦成种子此种子就是法界清净等流熏习由此能增长善种故大乘法有一种无上威德力如诵经持咒等亦能增长善根何况听闻了又能了解自然更能增长善根了故闻佛法能信解者就能增长善根此以闻等三慧说即闻所成慧即完全依据经上的文词句义对此能记得能解释则为闻所成慧也思所成慧者即颂曰入义就是可以离开闻的文句而去山林中思维其义思至于所闻法透澈了解溶化贯澈而悟入其精深之义意尔时得依义不依文但依所了解之义可变化成种种言词文字去宣扬诠释此即思所成慧之功能修所成慧者即颂曰事成盖修者乃实地练习即如其所思者而修习假使思是如理的思则所修的亦是如法修习故颂云事成即由修所成慧修施等大乘法了则能令所希求的事业圆满成就如闻布施法后即依所闻的去思惟观察了解其义心中对于施理确实了知不谬然后再去实行再去亲证故修所成慧即知行合一之慧依三学说即与戒定同起之慧今在此都说为作意正行故闻等三慧皆即作意正行之自体

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他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

这两个半颂所解释的说明十种法行是三慧的助伴故颂曰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此十种法行在许多经上都说的有不过不全罢了如金刚经曰『若能受持读诵为他解说等』此唯说十分之三又如法华经说五种法师亦唯说十分之五能将此十法行说全者唯有此辨中边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至于小乘经论更不谈此因为此十行唯依大乘法的次第而修为二乘所无有故曰大乘十法行言十法行者书写因为佛在世时当时并没有刊刻印刷经典流通都仗抄写虽然说佛灭后经典才记录下来这不过是将所记闻的由五百阿罗汉会集诵出使同闻者证明作为佛法之一种定本罢了实则佛说法时当时即各有记录展转流通故书写为十法行之一现在有印刷了也同书写一样应当多多刻印流通其功德是和书写相同等的供养就是在得经典以后不能生轻慢心应当恭敬庄严供养则所得的福德自无量了施他就是常以所书写的施给他人使不得法的得法由此功德能得到讲授的善知识和研究的善友在今世若能常时刻印经典施送他人其功德也是一样四听闻就在未了义之先他人读讲自己听闻如学生读书听讲书一样先生读一遍讲一遍自己听闻以后则能熟记了披读就是将文一页一页的温读既能熟文又可思其义受持即将所听闻的文义常常忆念受持不忘正开演就是依所听闻之义忆持不忘正为他人详细解说讽诵就是温习所曾学的使文义常记忆在心由此讽诵能得到非常的法乐能于文义深入浅出故其益极大思维即将所闻义领受在心细细思维修习即依思维所得义身心实习体验使闻思所成之慧成精明确实之慧此修慧前通于未入圣果以前之加行位在加行位前若能依十法行修习则能助成三慧以前面八种法行正能助成闻所成慧后面的二法行正能助成思修二所成慧故十法行以三慧为自体也复次真能行此十种法行者所得的福聚是无量无边此为大乘所特有不是二乘所可比拟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两个条件最胜故就是大乘法为普摄一切有情无量无边无尽故就是大乘法虽在成佛以后还是利度一切有情不息由此大乘法的功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

己三 随法正行

庚一 列二随法

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

这四句颂是标二种随法正行的二者无散乱转变随法正行无颠倒转变随法正行此二种为菩萨所应了知的下当解释

庚二 解二随法

辛一 无散乱随法正行

出定于境流味沉掉矫示我执心下劣诸智者应知

此四句是解释第一种无散乱随法正行的以由六种散乱则能使心不随法行为欲除此故出其过出定者就是说前五识自性是散乱入了定后则不现行出了定后又复现行不与定心相应故成散乱于境流者即前五识心随境流荡放逸向外驰散不能专注一境味沉掉者味就是味著定乐能引生贪痴二烦恼相应沉即昏沉不明确与清明之定相反掉即掉举如手提物忽上忽下使内心不能安定此味沉掉都是内心的散乱矫示者即诈现偽相如实不修行者而假现修行相穿破衲吃污食等都是矫示而诳他人的我执者即粗重散乱由有我执则心生骄慢不能平等随法正行心下劣者即失大乘法作意不能依大乘法發菩提心而于二乘等起爱乐心如是六种都是散乱故诸有智的菩萨都应当全遍了知速速灭除

辛二 无颠倒随法正行

壬一 列十无倒名

智见于文作意及不动二相无怖高无倒

此四句仅是标列十种无倒之名的十无倒者于文无倒于义无倒于作意无倒于不动无倒于自相无倒于共相无倒于染净无倒于客无倒于无怖无倒于无高无倒此十无倒的第五第六是颂中的二相无倒所开故成十种能见此无倒的是依智见所谓知文知义等等此智见有处或通用有处或別用如有的是见不是智有的是智而不是见等即其差別

壬二 解十无倒义

癸一 于文无倒

知但由相应串习或翻此有义及非有是于文无倒

此四句是正解十无倒中于文无倒之义的相应者就是随顺文字的前后次第条贯没有间断的把他显明出来如做一篇文或讲一段话有前后次第相续连贯之义者即为相应言串习者即将文字常常练习成为习串如会做文和不能做文者明明在同一事理上一则次第不混雅而简妙一则粗硬生涩即是习惯不习惯之故其条贯雅驯者则为有义之文否则为无义之文能明了此即于文无颠倒了

癸二 于义无倒

似二性显现如实现非有知离有非有是于义无倒

似二性显现者就是有似能取的心和似所取的境此二显现都是虚妄分別求其实在的体性都无所有既无能取心亦无所取境故曰如实现非有知离有非有者就是了知能所二取唯是虚妄分別无有实体故离有执然并非没有虚妄分別显现之相故离非有执由是离有非有执则能了达大乘中道实相了

按前面的于文无倒和此处的于义无倒是可与相名分別等五法相配属的于文无倒者就是于五法中名上无倒于义无倒者即于五法中的相和分別无倒相即种种能所取相分別即种种虚妄分別能知此义即离种种执著故曰于义无倒

癸三 作意无倒

于作意无倒知彼言熏习言作意彼依现似二因故

此四句是解释作意无倒的知彼言熏习者即以智见了知彼能所二取的言想熏习由有此言想熏习则能为构成种种名言的因素此因素在普通名曰种子在此中名曰言作意此作意能为彼能取所取生起所依故曰彼依但言作意为什么为彼所依呢以此言作意即通常所谓戏论习气由此习气熏于赖耶能为将来生起二取相之因故能了此言作意则能遣除种种戏论习气若不能离此虽于教法亦仍生起能取所取分別故随法行即要除此戏论分別如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说于佛法正起作意时同时即通达法性离言而不复增长种种戏论分別

癸四 不动无倒

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

此四句是解释不动无倒的不动者即善能分別诸法而不为诸法所动如金刚经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与此中所说不动之意相近盖此中解不动者即善了知前文所说之义离有离非有的执著而通达是如幻如化然此幻化等喻有或说六种八种九种十种之別言六种者如古译金刚经云『如梦如露亦如电』言九种者如唐译金刚经言十种者如大般若经总之是显示诸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罢了这可就引生疑惑了因为既是有就应当非无即是无就应当非有为什么非有又非无呢这就如幻师幻现出马儿鸟儿也能飞也能跑其实这是没有的故非有然此虽无实体但有幻相可见故曰非无如是以此义推之于一切宇宙万有亦莫不如是没有真实的能取所取故曰非有而有乱识所显现的似能取似所取故曰非无既了知此义则能了知一切法相是如幻如化非有非无不为有无所散动了但这种不动非住于一境之不动以修定时能使心止一境前后一注相续但此不过修定方便而已非是此中之不动义此不动者正能通达宇宙人物的本来实相如如相应不计有不拨无不为二边所动名曰不动以执有既是主观所加执无亦是主观所减都不合于客观之真相真合客观者为非有非无如幻如化颂中的等字就是等于阳燄梦境水月等等

癸五 自相无倒

于自相无倒知一切唯名离一切分別依胜义自相

一切法不出自相和共相自相者就是一切法各个单位自体共相者即一切法共同贯通之相此二相广义言之在共相中亦有重重自相在自相中亦有种种共相如五蕴中之色蕴为共相而色中又有色香等六尘五根的各个自相在此所谓自相之色尘上又有青白的显色圆的形色等则色尘又成了共相青黄等又各成自相了即在此青等之自相上仍可成为共相的如一片树叶的青分析是许多的极微所成则此许多青极微又成自相而树叶青又成共相了故一切法展转分合都可有自相共相但自相共相有处是有特別意义的如此中所说的自相即是指自体有的法什么叫做自体有呢就是仗各自种子因而托缘所生之法此在依他因缘法上说自体是有如眼识生起仗自种子及光明等九缘方能生起其种子就是因其余等就是缘由此所生之法即为自体有法明此眼识乃至推之心色等法亦莫不如是的而共相则即在此自体有的自相法上如说眼等是自相其眼等上的生灭就是共相又如人是自相其老死就是共相此种自相上的共相都是就相对待的分位上而讲的共相没有种子不同此中自体有之自相法于自相无倒等者即是说于一切因缘所生法了知分別的唯是假名假立为此法彼法他的实在自体是离言说分別以外的若以名言分別则不能通达其自相故曰离一切分別我们不说胜义的自相吧就是前五识所取的五尘自相也是离于随念计度分別的如说眼识能分別色等此所谓色不过是一种概念罢了至色法自相是不能分別的故说诸法的胜义自相是现量性境非是名言分別所可得必证初地以后由根本智引生后得智方于性境上生起现量其他如修定者于定境亦可生起如中国的禅宗即依此离名言分別的现量境在刹那刹那中暂一相应顿和诸佛的清净觉境相等不过在凡夫心上是只有一刹那而不能长时明了相应的故欲长时相应者必修种种空观遣除分別习气而引生无分別智尔时乃可与离言自相相应此为法相唯识之最要特殊点以此离言自相空宗不说唯法相唯识说得透澈所谓诸法唯识所现能了此义即能了达诸法如幻如化非有非无离一切执取之过以契证胜义自相了

癸六 共相无倒

以离真法界无別有一法故通达此者于共相无倒

这里所说的共相也不是平常所说的共相而是离言的胜义共相此胜义共相有曰一真法界有曰二空真如有曰二无我性无论任何法都不离此空性以外另有自体不论染净不论色心等都不离此法界以外故真如法界是一切法真正之共相虽常说生灭是法的共相而唯通有为常住等又唯是无为故除此胜义共相无有第二真正诸法之共相

癸七 染净无倒

知颠倒作意未灭及已灭于法界杂染清净无颠倒

在这一颂中包括两重意义就是杂染和清净推究此染净之由来又复源于颠倒作意由作意心所生起即能發动心及心所若是名言熏习就是名言作意若是大乘法熏习就是大乘法作意现在此中的颠倒作意呢就是从无始来颠倒分別而熏成杂染的颠倒习气为發动将来颠倒心之因此颠倒作意若不能灭尔时的真如法界即为杂染若是颠倒作意灭了尔时真如法界则为清净故知颠倒作意未灭于法界杂染知颠倒作意已灭于法界清净也

癸八 于客无倒

知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故染净非主是于客无倒

此颂是以真如本性上而明清净无倒盖在真如本性上就同虚空一样没有染净的转变而因为客尘烦恼障蔽了就名为染客尘烦恼离去了就名为净此种转变完全是客尘在转变不是真如在转变真如法界永远是如是清净的犹如水的自体是清净的一样染者是许多泥土夹杂其中由此例知真如法界也是一样

癸九 于怖高无倒

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

颂言有情者就是补特伽罗法者就是达磨若能对此人法我法知道是无实体了则能通达一切法皆无实体由是假立名相诸法不过是概念上所建立的名词而已没有丝毫实体可得的因此在诸法上建立的杂染清净性也了不可得了因为染净的建立乃依于诸法诸法既无何有染净如说生佛都空何有生佛故见一切法空所见者唯是空平等性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大乘菩萨行说不见所度的众生也不见能度的菩萨修如幻的菩萨行度如幻的众生证如幻的佛果由见一切是如幻了虽见佛的功德广大亦不生恐怖心虽见一切众生的功德渺小亦不生憍慢其所以不怖慢者即通达毕竟空无我性之故

颂十无倒在论別安立为十金刚句具如论释又引宝积一颂『乱境自性因无乱自性境乱无乱二果及彼二边际』安立十无倒体分析如下

    乱境──文      乱自性 ──义   乱 因──作意    无乱──不动加行智  无乱自性──自相  无乱境──共相    乱无乱二果─┬染净  彼二边际─┬无怖          └客         └无高

此中乱果即杂染无乱果即清净故即染净体及了染净是客彼二果边际谓有情涅槃皆无边际故无怖无慢也

己四 离二边正行

异性及一性外道及声闻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所取能取边染净二三种分別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不起及时等是分別二边

此中四颂都是显示二边之义的在第一颂的四句就显示了四种二边异性及一性者就是计执我与五蕴等异体和一体如计执有我者即在五蕴的色蕴上或执色身乃变碍形物死时即灭不同实我是常久的故与我异又或执实我即色身我与色蕴一体不计离色蕴以外別有我体如我与色蕴一性异性之执如是乃至于余四蕴亦生此一异执异为一边一复为一边离此二边就明非一非异的中道义也就是显示祇是五蕴而并无一个实在的我体那有为一为异可执呢所以执实我者即有一异若无我执即无一异复次外道及声闻者就是外道执常住声闻执无常的二边外道以为物质等本体是极实在常住的如顺世外道执极微是常数论执色等诸法自性是常佛法破此世间的外道常见而说无常小乘声闻又执为一切诸法初生即灭决定无常盖佛法虽从因缘生灭上说无常而诸法亦复恒时相续非常非断的故除常无常边执乃明不常亦不断中道复次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者有情就是补特伽罗法即诸法此有情与法二种各有增减二边有情二边者如从有情法上定执有个实我则成增益边在有情法上计执连三世相续亦无则成损减边法上二边者即在法上计执心及心所等法各有实体如小乘一切有部一样执一切诸法是实有体乃至过未二世亦是实有即为增益边反之执一切诸法都无所有则成损减边以一切法虽非实有而因缘幻现是有故此偈所明即是四重边执执五蕴与我一异者为一重边执执色等常无常者为一重边执于有情起增减执者为一重边执于法起增减执者为一重边执若能于此四重观察非一非异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非实非不实则能离四重二边而契中道

所治及能治者杂染法为所治清净法则为能治如病即所治药即能治此中所治者就是烦恼杂染能治即是一切善法此能治所治法都是从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所以成此能所治差別相者乃因缘对待关系不能计执有能所染净的固定体相倘计各別实有则成二边执了常住与断灭者这是从有情及法上而说明的若是于有情上或法上计执有个固定的常体则为常住边若于有情或法上计执有个固定的断体则成断灭边若于此常断二边由能观智观察了知虽生灭无常而又相续不断虽相续不断而又生灭无常如唯识所说的种现相续义则遣常断二边了所取能取边者就是于无明上有能取所取二边于能对治的明上亦有能取所取二边如无明上有所取诸行则无明即为能取行等即为所取又如无明灭则行等灭此能灭的智即为能取所灭的行等即为所取由无明例推十二支不论流转还灭不论染污清净都有二边离此二边明中道行即等于心经上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空性平等无差別的究竟中道义染净二三种者就是染法及净法之二各有三种染法三种者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此三杂染在常途又名曰惑业苦在惑之中又有种种诸见和贪等三毒及得生后有之愿对治此者就是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空即空观由此能对治种种执见由无相观能对治取相分別不起贪等三毒由无愿观能对治使生死不断的后有愿在业杂染中唯是所作的善恶业能对治此业的就是不作智观察一切诸法无能造作者亦无所造作的业能所作皆空在生杂染中又有三种后有初生位生已心心所相续位生生死死的后有相续位能对治此三种的有三种智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就是证得罗汉果了不复更受后有无复有生既无所生更无所起既无所起即空无自性如是对治此三杂染的即为三清净然若在此染净法上计执人为染的定染净的定净即成为二边执应于此等染净法了知空性平等无二而空性也不是对治而成乃是其性本空明了此义即能不执二边而契会心经上所说的无苦集灭道之义此中的无染即无苦集此中的无净即无灭道也

再继续的释下二颂分別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者分別二边性即分別执著于二边的实性之义此执著二边之实性有七种此七皆从菩萨地的修证心境上说有非有边就是计执补特伽罗或诸法落于或有或非有二边盖计有者以为要坏灭此补特伽罗及诸法故才安立空性若无实在的我法此何所灭故能灭所灭定应实有又有一类以为都没有有情及法故真如性也应当非有此通治地前菩萨之有无二边执所能寂边者亦犹所治能治所治者即烦恼生死能治者即菩提涅槃若执实有所能寂即为二边若能了知二俱性空则无各別的对立实体了此对治取生死涅槃为实有之二乘边执怖畏二边者怖依遍计妄执法上而说如晚上见绳误以为蛇忽生恐怖畏依由妄执起惑业所招苦报上说如古来有一个画师自己在大门上画一个夜叉有一夜吃醉酒了回家见此夜叉大惊不敢入这就是于妄执所生的业果上生畏如是我们起惑造业感果受苦都不出此怖与畏的二边今此中怖者是就因上而说即心上生起妄执畏者即就果上而说即业熟畏苦此明因果皆由自作对治菩萨著空而怖因畏果所能取二边者所取的即境能取的即心计执此二各自有体即二边执明所取境都不离能取无心外境故唯是识犹此幻师示现种种幻相如幻一席酒并幻现一女人复由幻女人幻现种种幻事此即幻中现幻故不但所取是幻即能变的识亦幻能明了此即能明了二取空了此从四加行印二取空说正邪二边者此依入见道前如实观而说此如实观虽无正性顺正性故亦无邪性故离邪正二边说二木相钻生火为喻木虽非火能钻出火火生则烧木尽以明如实观虽非正智而能發生正智正智生则如实观遣有用无用二边者此正依入见道时破执圣智而说或执能破执断烦恼故必有分別之用或执无分別故决定无用为说比如这盏电灯在初开时即光生暗破虽无分別亦可有破暗之用不起及时等二边者此应是在菩萨修道位上说或执能对治无明之智无始未起故此后亦毕竟不起或执烦恼无始以来就有彼能对治的智也应当要有同烦恼一样长久的时间修习才得生起除尽烦恼为此再说灯喻如室中千年的暗灯光一起即能除尽既非毕竟不起亦非时久乃除如是七种都是菩萨心境上微细分別中的二边故颂曰是分別二边

己五 別无別正行

差別无差別应知于十地十波罗密多增上等修集

此四句颂是说十地菩萨修十波罗密多有增上修和平等修的二种增上修者就是在初地以专修布施为增上二地以专修持戒为增上以如是类推即为差別正行平等修者就在每一地中通修十波罗密多此为无差別正行

丁二 所缘无上

所缘谓安能立任持内持通达最胜

此一颂中包括十二种所缘安立法施设所缘者就是安立圣凡染净因果等法法界所缘者就是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所立所缘者就是所安立法能立所缘者就是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如龙树菩萨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任持所缘者就是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故印持所缘者就是思慧以思惟义能印持法故内持所缘者就是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通达所缘者就是证初地时由无分別智通达法界增长所缘者就是从二地至六地都是向上增进分证所缘者就是第七远行地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別现证十一等运所缘者就是第八地中能任运增进不假功用十二最胜所缘者就是九地十地和佛果以是最胜无上故

丁三 修证无上

修证谓无阙不毁圆满坚固调柔不住无障

此颂所说明的修证有十种无阙者即不缺大乘种姓能起修证不毁者即不谤毁大乘法能依修证不动者就是能發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圆满者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起者即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坚固者即能在三大劫常修无边福智坚固善根调柔者即能调柔自他三业等不住者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二边若住生死则退为凡夫若住涅槃则退入二乘由不住乃得成不退转地菩萨无障者即菩萨对治二障完成佛法报身无息者就是成佛后示现化身无有休息如是十种都是大乘所证义释至此处第二大科已释完

甲三 结显论名分

此论辨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这一部论是说明中道义和二边义的故曰辨中边也即是显了适中的中道和除去二边的边执如在所缘境上或心行上都往往易落一边若能了达所缘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则能契中道而绝二边若能了知佛说无常无我等法是为对治外道之常我而说亦于行上可契中道再次在修证上若能了知前面所说有用无用等义则知乃种种增上非独一法之用如破暗灯非初非后如是成佛虽非以有因种即成而亦不离因种展转增上而成佛明了此义则不偏初后一边而契中道了深密义者深即甚深不能穷底密即细密不可分析就是此论所辨中边之义要极微妙智才能了知不是常智所能明了坚实义者就是此论所辨之义坚固犹如金刚不为他破然复能破余粗疏之义广大义者就是此论所辨的重在大乘一切义者就是此论不但专说大乘而亦兼二乘不但说明修定或持戒等行而亦通明境果诸法由如是数种殊胜义所有一切无明烦恼诸苦障一切不吉祥事无不都除故曰除诸不吉祥也

现在虽已将这部论讲完了但是颂文的含义还未發挥尽致不过用比较显了的言语把它略略说明罢了若發心研究的最好能将本颂读熟以便忆持意义深邃的地方更去參攷世亲菩萨的释论及窥基法师的述记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7)
关闭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