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此下先标智首问。举德征因。后文殊答。标德显因。今初。此二菩萨问答者。历事巧愿。必智为导故事近旨远。唯妙德故。文殊则般若观空。智首则沤和涉有。涉事不迷于理故虽愿而无取。观空不遗于事。故虽寂而不证。是为权实双游假兹问答。
下正陈所问中。有二十云何。总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种德。第一段明三业离过德。二得堪传法器。三成就众慧。四具道因缘。五于法善巧。六修涅槃因。七满菩萨行。八得十力智。九十王敬护。十能为饶益。十一超胜尊贵。皆言因何得者。为修何行而得之耶。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此正陈所问。分二。初一段十句总问其果。后十別明。今初。得此十种三业成下十果。由无过三业故超胜尊贵。由不恚害故常为饶益。由无余惑不可讥毁故十王敬护。由恶缘不可坏故得佛十力。由修行不退转故满菩萨行。由远离诸相故如如不动。成涅槃因。由德行殊胜故于法善巧。由体清净如虗空故成具道缘。由涉境无染故得堪传法器。由智先导故成就众慧。又由后十。能成此十。故名为果。亦通于因。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此下后十段別明五果。谓初一异熟果。次四士用果。次二离系果。次一增上果。后二等流果。今初十句。即修道之器。以菩萨起修行时要具此十方成二利之行。言异熟果者。谓先因后果必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善恶因果之总相以所感故。约法生在佛家。是生处具足。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第二十慧下有四段。明士用果。言士用者谓若法因彼势力所生。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无漏定生。四中一慧为拣择。二力谓修习。三善巧谓智。四道品谓助修。悉以三业而得成就。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第三力者谓修习即具道因缘。皆言力者。此十各有资道之能故。一因力即惟性等。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第四善巧。谓智。皆约流转以明。以是观还灭之智故。
云何得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第五道品为助修。上四皆士用果。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第六满菩萨行。此下二种明离系果。言离系者谓由慧尽。言慧者择也尽灭也。谓此择灭离系所显。故将择灭释离系果。谓六度治诸蔽故。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第七具足十力。谓修习之力。当士用果。由此力故方得离系。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第九与一切众生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言等流者谓以自因平等流类故。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第十为第一下超胜尊贵。略释其相。谓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大者体包法界故。胜者自利圆满故。最胜者利他究竟故。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上者望下无及故。无上者望上更无故。无等者望下无俦故。无等等者望俦皆是无等者故。所以广举者欲显行之胜故。
上来问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第二答中分二。初叹问成益。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第二佛子下正酬其问。初标因成德。后指事显因。初善用其心乃标因。次句获胜妙德下显所成德。初为总句。次于诸佛法下九句別显。如次配上十段之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第二佛子云何下指事显因。酬其征因。初征一句总。次佛子下別显。后总结成益。次別显中总有一百四十一愿。一百者表十信圆融。一一具十也。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明此诸位所有惑障由此能净。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有一百四十一愿。分为十段。初菩萨在家下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二有十五愿出家受戒时。
三有七愿坐禅观。
四有六愿将披挂时。
五有七愿澡漱盥洗时。
六有五十五愿乞食道行时。分三。初十二愿游涉道路。次若见众会下有十九愿所睹事境。三见严饰人下二十四愿所过人物。
七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
八有五愿还归洗浴时。
九有十愿诵习旋礼佛时。
十有三愿悟寐安息时。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次总结叹因所成益。若能如上。为善用其心。如此用心则内德齐圆。外不能动。以游心大智故人天不能动。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动。
净行品竟。
贤首品第十二之上
此品来意者。夫行不虗设必有其德。既解行圆妙必胜德难思。收前行愿成信德用。故次来也。又前智首举果征因。文殊广显其因。略标其果云获一切胜妙功德。故问贤首。今广斯言。是以偈初蹑前起后。此来意也。释名者谓体性至顺调善曰贤。吉祥胜德超绝名首。即以此名菩萨。演说此法。贤即是首。以当三贤之首摄诸德故。偏举贤名。天台宗此品立圆顿止观。云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今宗即圆法。意趣有五。一信即起圆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圆融贯之。以此信位圆住行向地等觉五位功德。所谓因该果海。其实诸位皆依此信建立故。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第二尔时贤首下广说。初标举。次善哉仁者下正显偈颂。初有四偈。谦赞许说。初一偈标章。
此下正说文中。先三偈开章。以發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于中初一偈举發心章。次一偈况出修行章。后偈许说分齐。问此初發心与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何別。答此中發心。该于初后取其威德。乃是信终。取其为本。乃在初發。故十住初發。乃是此中成彼初發。此正是發起之發。义兼發开。彼是开發之發。义兼發起。其發心品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问此信既是初信。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答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二圆融通摄门。行布者谓从微至著。从浅至深。次第相乘。以阶彼岸。如璎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说。二圆融者。谓一位具足一切位等。如此经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故。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此经之中。依缘起门义故行位相收。总有四说。一或始具终。如此门中具一切行位普贤德海者是也。二或终具始。并在十地位后。如下十定十通等说。或诸位齐收。并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皆成佛故。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说。或诸位皆泯。行德显然。如离世间品说。上约缘起相由门说。二法界融摄门者。谓此诸位及所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此经纵有行布。亦是圆融。
此下正明發心修行胜德。文有三百四十六偈半。分为五段。初發心行相。二略示胜能。三所具行位。四无方大用。五喻说玄旨。今初。菩萨發意求菩提下五偈明發心行相。
二信为道元下略示胜能有七偈。
次若为诸佛下。明所具行位。有三十九偈。于中四位分四段。初三偈明十住位。
若得增上下二偈半。明十行位。
次若常下三偈明十回向位。
此下有三十偈半明十地行。初二句明欢喜地位。
此二句明离垢地位。
此四句明三四地位。
此四句明五地位。
此四句明六地位。
此二偈半明七地位。
此三偈明八地位。
此二偈明九地位。
此下有十九偈明十地位。分五段。初八偈明三业殊胜德。于中五偈明身业。次一偈明语业。后二偈明意业。
次四偈明三业摄生德。
此二偈辨得法结位德。
此三偈明三昧受位分。
此二偈明大用难测。亦是进入佛地。
此三偈结叹功能。初二偈法说。次一偈喻说。
上第三所具行位竟。
下第四无方大用。
此下有二百三偈。第四明无方大用分。彼能无方大用者由普贤德徧一切时处。法界无限故。略辨十门三昧业用。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二华严妙行三昧门。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手出广供三昧门。五现诸法门三昧门。六四摄摄生三昧门。七俯同世间三昧门。八毛光照益三昧门。九主伴严丽三昧门。十寂用无涯三昧门。以无不定心故皆云三昧。作用不同略辨十种。又初门依体起用。末后明用不异体。中间并显妙用自在。
今初六偈明海印三昧。文中前五別明业用周徧。后一总结大用所依。前中三。初偈总明现佛说法。次一偈体用自在。谓念无分別动无功用。故无念之念一念徧于十方。无功之功多门摄于群品。次一三乘。后一余类。总显十法界之化也。
一海印三昧门竟。
此下十句明华严妙行三昧。以万行严于法界成于法身为华严也。
二华严三昧门竟。
此下四偈明因陀罗网三昧门。由一多相即。故入一定能成多定。由成多定。令一尘内有一切尘。一一尘中现一切刹。但令一尘现刹一切皆尔。故云成就一切微尘定。言尘不增者谓不坏相。次二颂明一尘中所现刹相无碍如𦦨。重现如帝网。
三因陀罗三昧竟。
四若欲下十八偈明手出广供三昧门。初一偈总标。后一通结。中间別显。欲显胜妙。略举一手为供所依。由于昔时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称周法界。故令真流供具等诸佛之难思。
四手出广供三昧竟。
此下有八偈明现诸法门三昧门。分四。初一偈总标多门。次有五偈別显二十种门供等。即门通入佛果故。后一偈半结多所因。由四悉檀故。初半偈对治悉檀。次半偈即世界悉檀。随行差別即当为人悉檀。而成就言谓第一义悉檀。后半偈结用难测。
五现诸法门三昧竟。
此下有十七偈明四摄摄生三昧门。初一偈总标。下別显。言四摄者一布施。二爱语。三同事。四利行。劫中饥馑下四偈乃布施摄。次迦陵频伽下二偈爱语摄。众生苦乐下二偈同事摄。若有不识下八偈明利行摄。言利行者谓说趋义利之行。以益有情。此八偈明四段。初二偈明一切利行。次菩萨示行下二偈明遂求利行。谓众生为八缠所绕。开解令离故名遂求。或有贪欲下二偈即一切种利行。初颂即应摄受者而摄受之。次偈即应调伏者而调伏之。记心教诫下二偈即一切门利行。谓不信者令信故。亦总结诸利行也。
六四摄摄生三昧门竟。
第七雅思渊才下十七颂俯同世间三昧门。于中三。初六偈身同世间利益众生。若依若正无不示为。次六偈示同外道。救彼邪党。次众生迷惑下五偈明语业大用。次所有一切下一偈总结。非唯说四谛。六度万行等皆然。一心说法。得语实性。能起随类之用。名三昧力。
七俯同世间三昧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此品来意者。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有解无行虗费多闻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又前明入理观行。今辨随事所行。又前行此愿。并义次第。故次来也。释名者。谓三业随事历缘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又悲智双行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得斯意者。举足下足尽文殊心。见闻觉知皆普贤行。文殊心故心无浊乱。普贤行故是佛往修。诸佛菩萨同所行也。所行即净持业释也。三宗趣者。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成就普贤实德为趣。经文就所历事中。始自出家。终于卧觉。皆事行也。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双达事理即事理无碍行也。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无碍行也。遇违顺境心不驰散止行也。智不沉没观行也。即止观双运行也。又对于事境善了邪正当愿众生。皆假观也。知身空寂心无染著空观也。见理如实中观也。或先空后假。或先假后空。或一或二。或一念顿具。斯为妙达三谛观之行也。又所造成行皆施众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强软两境。或增善品心不异缘。妙达性空善巧回转。皆愿利物。同趣菩提。二乘天魔所不能动。善知药病决断无差。即十度齐修之行也。又皆愿利生皆成佛德。见恶必令其断。见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愿之行也。故智首总标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顿获众果。若但言愿岂不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