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五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別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二別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二释名者阿者言无僧祇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又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三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诸佛离数重重为趣四正释文此下三品总题深奥即为三別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遍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今初一品先问后答问中二先牒佛所说后世尊下正明咨问今初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已摄诸转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二正明咨问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

第二答中四一赞问成益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自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二诫听许说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最胜最胜为一摩婆(上声)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上声)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上声)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上声)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上声)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上声)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瞻婆毗瞻婆毗瞻婆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称量称量为一一持一持一持为一异路异路异路为一颠倒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睹罗毗睹罗毗睹罗为一奚婆(上声)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伺察伺察为一周广周广周广为一高出高出高出为一最妙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不动不动为一极量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么怛罗么怛罗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翳罗翳罗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谛罗谛罗谛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睥罗睥罗睥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睹罗摩睹罗摩睹罗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婆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罗婆薜罗婆薜罗婆为一羯罗波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上声)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上声)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上声)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者么罗者么罗为一䭾么罗䭾么罗䭾么罗为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钵罗么陀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䟦多乌波䟦多乌波䟦多为一演说演说演说为一无尽无尽无尽为一出生出生出生为一无我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四正答所疑于中二先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后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今初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以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別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不可言说不可说  充满一切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劫中  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  皆悉碎末为微尘
一尘中刹不可说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说诸佛刹  一念碎尘不可说
念念所碎悉亦然  尽不可说劫恒尔
此尘有刹不可说  此刹为尘说更难
以不可说算数法  不可说劫如是数
以此诸尘数诸劫  一尘十万不可说

二偈颂百二十偈大分二前六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余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数多后一偈半显所数广今初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言十重者一初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二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中于中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刹五半偈将前诸尘中刹一念徧碎为尘六念念碎尘复尽多劫七一句明所碎尘复有多刹八一句即此多刹复碎为尘九半偈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尔劫称赞一普贤  无能尽其功德量
于一微细毛端处  有不可说诸普贤
一切毛端悉亦尔  如是乃至徧法界

第二显所数广中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徧法界尘皆有多故若不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一毛端处所有刹  其数无量不可说
尽虗空量诸毛端  一一处刹悉如是
彼毛端处诸国土  无量种类差別住
有不可说异类刹  有不可说同类刹
不可言说毛端处  皆有净刹不可说
种种庄严不可说  种种奇妙不可说

第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于中二前九十一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后不可言说诸如来下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无碍后菩萨悉能下因位善穷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报自在

于彼一一毛端处  演不可说诸佛名
一一名有诸如来  皆不可说不可说
一一诸佛于身上  现不可说诸毛孔
于彼一一毛孔中  现众色相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毛孔  咸放光明不可说

后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于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现正

于彼一一光明中  悉现莲华不可说
于彼一一莲华内  悉有众叶不可说
不可说华众叶中  各现色相不可说
彼不可说诸色内  复现众叶不可说
叶中光明不可说  光中色相不可说
此不可说色相中  一一现光不可说
光中现月不可说  月复现月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月中  一一现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  复现于日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日中  一一现色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色内  又现光明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  现不可说师子座
一一严具不可说  一一光明不可说
光中妙色不可说  色中净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净光内  复现种种妙光明
此光复现种种光  不可言说不可说
如是种种光明内  各现妙宝如须弥
一一光中所现宝  不可言说不可说

二十一偈半正中现依初现莲华光明

彼如须弥一妙宝  现众刹土不可说
尽须弥宝无有余  示现刹土皆如是
以一刹土末为尘  一尘色相不可说
众刹为尘尘有相  不可言说不可说
如是种种诸尘相  皆出光明不可说

后净土之用

光中现佛不可说  佛所说法不可说
法中妙偈不可说  闻偈得解不可说
不可说解念念中  显了真谛不可说
示现未来一切佛  常演说法无穷尽
一一佛法不可说  种种清净不可说
出妙音声不可说  转正法轮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轮中  演修多罗不可说
于彼一一修多罗  分別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  又说诸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  调伏众生不可说

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

或复于一毛端处  不可说劫常安住
如一毛端余悉然  所住劫数皆如是

四明现时常住

其心无碍不可说  变化诸佛不可说
一一变化诸如来  复现于化不可说
彼佛法身不可说  彼佛分身不可说
庄严无量不可说  往诣十方不可说
周行国土不可说  观察众生不可说
清净众生不可说  调伏众生不可说
彼诸庄严不可说  彼诸神力不可说
彼诸自在不可说  彼诸神变不可说
所有神通不可说  所有境界不可说
所有加持不可说  所住世间不可说
清净实相不可说  说修多罗不可说
于彼一一修多罗  演说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  又说诸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  所有决定不可说
于彼一一决定中  调伏众生不可说
不可言说同类法  不可言说同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法  不可言说异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根  不可言说异类语
念念于诸所行处  调伏众生不可说
所有神变不可说  所有示现不可说
于中时劫不可说  于中差別不可说

五十偈半明自在调生

菩萨悉能分別说  诸明算者莫能辨

第二因位善穷中二先半偈结前生后

一毛端处大小刹  杂染清净麤细刹
如是一切不可说  一一明了可分別
以一国土碎为尘  其尘无量不可说
如是尘数无边刹  俱来共集一毛端
此诸国土不可说  共集毛端无迫隘
不使毛端有增大  而彼国土俱来集
于中所有诸国土  形相如本无杂乱
如一国土不乱余  一切国土皆如是
虗空境界无边际  悉布毛端使充满
如是毛端诸国土  菩萨一念皆能说
于一微细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诸刹  诸刹不能徧毛孔
入时劫数不可说  受时劫数不可说
于此行列安住时  一切诸劫无能说
如是摄受安住已  所有境界不可说
入时方便不可说  入已所作不可说

余偈正显因德于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刹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刹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刹安徧悟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

意根明了不可说  游历诸方不可说
勇猛精进不可说  自在神变不可说
所有思惟不可说  所有大愿不可说
所有境界不可说  一切通达不可说
身业清净不可说  语业清净不可说
意业清净不可说  信解清净不可说
妙智清净不可说  妙慧清净不可说
了诸实相不可说  断诸疑惑不可说
出离生死不可说  超升正位不可说
甚深三昧不可说  了达一切不可说

二五偈三业勤勇行

一切众生不可说  一切佛刹不可说
知众生身不可说  知其心乐不可说
知其业果不可说  知其意解不可说
知其品类不可说  知其种性不可说
知其受身不可说  知其生处不可说
知其正生不可说  知其生已不可说
知其解了不可说  知其趣向不可说
知其言语不可说  知其作业不可说
菩萨如是大慈悲  利益一切诸世间

三应器摄生行

普现其身不可说  入诸佛刹不可说
见诸菩萨不可说  發生智慧不可说
请问正法不可说  敷扬佛教不可说
现种种身不可说  诣诸国土不可说
示现神通不可说  普徧十方不可说
处处分身不可说  亲近诸佛不可说
作诸供具不可说  种种无量不可说
清净众宝不可说  上妙莲华不可说
最胜香鬘不可说  供养如来不可说
清净信心不可说  最胜悟解不可说
增上志乐不可说  恭敬诸佛不可说

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修行于施不可说  其心过去不可说
有求皆施不可说  一切悉施不可说
持戒清净不可说  心意清净不可说
赞叹诸佛不可说  爱乐正法不可说
成就诸忍不可说  无生法忍不可说
具足寂静不可说  住寂静地不可说
起大精进不可说  其心过去不可说
不退转心不可说  不倾动心不可说
一切定藏不可说  观察诸法不可说
寂然在定不可说  了达诸禅不可说
智慧通达不可说  三昧自在不可说
了达诸法不可说  明见诸佛不可说
修无量行不可说  發广大愿不可说
甚深境界不可说  清净法门不可说
菩萨法力不可说  菩萨法住不可说
彼诸正念不可说  彼诸法界不可说
修方便智不可说  学甚深智不可说
无量智慧不可说  究竟智慧不可说
彼诸法智不可说  彼净法轮不可说
彼大法云不可说  彼大法雨不可说
彼诸神力不可说  彼诸方便不可说
入空寂智不可说  念念相续不可说
无量行门不可说  念念恒住不可说

五广行十度行

诸佛刹海不可说  悉能往诣不可说
诸刹差別不可说  种种清净不可说
差別庄严不可说  无边色相不可说
种种间错不可说  种种妙好不可说
清净佛土不可说  杂染世界不可说

六二偈半游刹自在行

了知众生不可说  知其种性不可说
知其业报不可说  知其心行不可说
知其根性不可说  知其解欲不可说
杂染清净不可说  观察调伏不可说
变化自在不可说  现种种身不可说
修行精进不可说  度脱众生不可说
示现神变不可说  放大光明不可说
种种色相不可说  令众生净不可说

七四偈明调伏众生行

一一毛孔不可说  放光明网不可说
光网现色不可说  普照佛刹不可说
勇猛无畏不可说  方便善巧不可说
调伏众生不可说  令出生死不可说
清净身业不可说  清净语业不可说
无边意业不可说  殊胜妙行不可说
成就智宝不可说  深入法界不可说
菩萨总持不可说  善能修学不可说
智者音声不可说  音声清净不可说
正念真实不可说  开悟众生不可说
具足威仪不可说  清净修行不可说
成就无畏不可说  调伏世间不可说
诸佛子众不可说  清净胜行不可说
称叹诸佛不可说  赞扬无尽不可说
世间导师不可说  演说赞叹不可说

八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彼诸菩萨不可说  清净功德不可说
彼诸边际不可说  能住其中不可说
住中智慧不可说  尽诸劫住无能说
欣乐诸佛不可说  智慧平等不可说
善入诸法不可说  于法无碍不可说
三世如空不可说  三世智慧不可说
了达三世不可说  住于智慧不可说
殊胜妙行不可说  无量大愿不可说
清净大愿不可说  成就菩提不可说
诸佛菩提不可说  發生智慧不可说
分別义理不可说  知一切法不可说
严净佛刹不可说  修行诸力不可说
长时修习不可说  一念悟解不可说
诸佛自在不可说  广演正法不可说
种种神力不可说  示现世间不可说
清净法轮不可说  勇猛能转不可说
种种开演不可说  哀愍世间不可说

九八偈半愿智自在行

不可言说一切劫  赞不可说诸功德
不可说劫犹可尽  不可说德不可尽

十一偈结德无尽

不可言说诸如来  不可言说诸舌根
叹佛不可言说德  不可说劫无能尽
十方所有诸众生  一切同时成正觉
于中一佛普能现  不可言说一切身
此不可说中一身  示现于头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头  示现于舌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舌  示现于声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声  经于劫住不可说
如一如是一切佛  如一如是一切身
如一如是一切头  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声  不可说劫恒赞佛
不可说劫犹可尽  叹佛功德无能尽

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先果后因前中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一微尘中能悉有  不可言说莲华界
一一莲华世界中  贤首如来不可说
乃至法界悉周徧  其中所有诸微尘
世界若成若住坏  其数无量不可说
一微尘处无边际  无量诸刹普来入
十方差別不可说  刹海分布不可说

二別明依报

一一刹中有如来  寿命劫数不可说
诸佛所行不可说  甚深妙法不可说
神通大力不可说  无障碍智不可说
入于毛孔不可说  毛孔因缘不可说
成就十力不可说  觉悟菩提不可说
入净法界不可说  获深智藏不可说

三三偈別明正报

种种数量不可说  如其一切悉了知
种种形量不可说  于此靡不皆通达
种种三昧不可说  悉能经劫于中住
于不可说诸佛所  所行清净不可说
得不可说无碍心  往诣十方不可说
神力示现不可说  所行无际不可说
往诣众刹不可说  了达诸佛不可说
精进勇猛不可说  智慧通达不可说
于法非行非不行  入诸境界不可说
不可称说诸大劫  恒游十方不可说
方便智慧不可说  真实智慧不可说
神通智慧不可说  念念示现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佛法  一一了知不可说

三明因德趣入于中二先自分行

能于一时证菩提  或种种时而证入
毛端佛刹不可说  尘中佛刹不可说
如是佛刹皆往诣  见诸如来不可说
通达一实不可说  善入佛种不可说
诸佛国土不可说  悉能往诣成菩提
国土众生及诸佛  体性差別不可说
如是三世无有边  菩萨一切皆明见

后胜进行且从相显略科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惟忘怀体之

上阿僧祇品竟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初来意者夫玄鉴虗明出乎数域之表岂有殊形万状修短之寿哉然应物随机能无不形而无不寿故上品彰其实德此品以辨随机虽积少至多显时无不遍即前多德之一故麤广之亦为远答寿量海所以来也二释名者寿为报命量即分限染净土之报寿随机见之分限以显无尽之命无限之量寿之量故寿有斯量通二释也三宗趣者应物修短为宗显穷来际无限为趣以就同教且积劣之胜若就別教则修短圆融故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初集经者叙而心王说者以领旨故佛寿自在故

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

二正说于中三初別举十刹相望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

次举略显广

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三举其玄极且如以劫为日未历十重则劫不可说况百万阿僧祇则最后之刹已隣刹海平等故举普贤等充满明极位所居由此名为兼显菩萨上如来寿量品竟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初来意者上约化益尽一切时今明菩萨遍一切处故次来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处皆有多多普贤此则据实而谈今约机缘所指有方所使物欣仰翘心有归若知能住菩萨毛含刹海所住之处尘纳无边则未有一方非菩萨住亦远答前寿量海问菩萨随机住寿异故二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机住处能住非一故名诸菩萨之住处故以为名三宗趣者随机应感方所为宗使物归凭及悟无方为趣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次正释文二先集经者叙亦心王说者随所统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随智住无障碍故

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次正说处有二十二处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栖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后十二处城邑杂居曲尽物机表大悲无遗故则知菩萨无不在矣今初一仙人山者相传是蓬莱山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慧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二胜峰山即德云所住

西方有处名金刚𦦨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三金刚𦦨山在西海濵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象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四香积山昔云应是雪北之香山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清凉山即代州鴈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氷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如垒木之台故曰五台其山灵圣迹备诸传记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六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㵎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七支提山者此云生净信之所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是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八光明山昔云应是与补怛洛伽山相连以晋译观音住处为光明山今文非观音住处而云光明故云连也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光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九香风山疑边香山西畔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名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庄严窟者对上第六海中故云复有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名善住根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复城邑有十二处一毗舍离者即毗耶离此云广严城亦曰广博即是中印土净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记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监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应是其所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名满足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二云摩度罗城者亦云摩偷罗此云孔亦云密盖并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土言满足窟者彼国有舍刹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岩中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筹之所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名曰法座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三俱珍那者具云俱陈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谓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于侧修法律后人以此为姓因为城名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名目真邻陀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四清净彼岸城是南印土目真此云解脱即龙之名邻陀此云处即龙所居处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五摩兰陀国未详所在晋经无国但云风地谓有风孔处即龙所居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名出生慈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六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圆净乍似此方林檎而复三约横文此国多端正女人而似绀蒲以女名国出生慈者

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七震旦国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人情虑多端故前为成八方故清凉直云东北今在诸国之类故举国名那罗延者此云坚牢昔云即青州界东有牢山现有古佛圣迹此应是也

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八疏勒国具云佉路数怛勒是彼国山名因山立号或翻为恶性因国人以立名然牛头山今在于阗国此云地乳佛灭百年方立此国具如西域记以集经之时未开尚属疏勒故耳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名曰次第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九迦叶弥罗普译为罽宾此翻为阿难入即末田乞地之所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增长欢喜城古释云即南印土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庵浮棃摩国有一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一庵浮梨摩此云无垢即是果名此国丰而且胜故以为名在中印土境

乾陀罗国有一住处名苫婆罗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十二乾陀罗国此云持地国多得道果者护持不为他国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国香草先發故苫婆罗者是香华树名徧窟侧近多生此故此文之终都无结束或是经来不尽阎浮既尔余方余界异类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云则无在无不在矣通途长科从十定品来至此六品说等觉法门通前三贤十地结名差別因圆后佛不思议法品至后随好光明功德品三品为说差別果满

上菩萨住处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五


校注

宣疑宜 难疑谁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纲要(卷45)
关闭
华严纲要(卷4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