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四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

金刚藏菩萨说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初来意者为远答普光十地问故夫功不虗设终必有归前明解导行愿贤位因终今明智冥真如圣位果立故有此会来也前是教道此是证道教为证因证即证前三心之教故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即斯义也然会来即是品来一会之中唯一品故故释明宗趣亦品会无差次释名者会名有三一约人名金刚藏会二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证如无心不碍后得而起用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得自在故得证离欲之实际故三约法名十地会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一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生成佛智住持故有別行译本名十住经复有別译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以后后过前前故云渐备三宗趣者先总后別总有二义一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二前二皆宗为成佛果为趣后別者別于上总略有十义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以离能所证故虽通一部此品正明二所证是离垢真如三约智谓根本后得亦通方便四约所断谓离二障种现五约所修初地修愿行二地修戒行三禅行四道品行五四谛行六缘生行七菩提行八净土行九说法行十受位行六约修成有四行谓初地信乐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地已上皆慧行于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行七地已去是菩萨慧七约寄位行十地各寄一度八约法有三德谓证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九约寄乘法谓初二三地寄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十撮要为六决定宗辨此故本分当明于此十中二三四八十通于圆融行布初一双非以离言故余皆行布多约寄位显浅深故若以圆融融彼行布则无不圆融故以別从总皆十地宗若別中之別则地地皆宗別论其趣不异总趣问何以地前显圆融德地上行布彰浅深劣耶答显一乘故云何显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圆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圆融若俱双辨则前后不异若地前行布地上圆融则全同三乘前浅后深故又似行布圆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离故于地前但显圆融已过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显超胜胜相云何谓贤位始终已圆融自在登地已去则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显深若不包三乘何以显广故虗空鸟迹迹迹合空大海十德德德若海地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文文之中皆云若以殊胜愿力复过于此不可数知故刚藏俟五请而方说世亲以六相而圆融意在斯矣又此一会文为一品阙于方便及胜进者正是斯义所以阙方便者有二义一表正法无二离方便故二总摄三贤皆为入地之方便故阙胜进者亦有二义一十地如佛更无趣故二以十定等品即此胜进故若尔何以別会说耶含二义故一开此胜进成等觉故二胜进趣佛行深远故若別立方便胜进则不得包摄前后显地圆融十地甚深良在于此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深异于地上此解尤妙学者应思

补义云佛于天宫会应如前三会天王设座请佛偈赞之仪而今无者有三义故一此天以他化乐具为己受用天既如此而佛亦随所变化故座与供不必设也二显地智高出世间无心成事离施作故三以前三贤功行蕴积于此以成地德如他化故经特无者有此义故

向下经文随释大科总有十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请分七正说分八影像分九利益分十重颂分

今初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生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德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

今初序分亦不离而升也言尔时者谓初成正觉之时十身初满无尽身云普周法界故不动而升论云此法胜故故时主处众皆胜也谓初成之时故时胜世尊为主中主刚藏为说主以初成尊特之佛加大菩萨说此胜法故主胜他化超下五天居欲界顶故处胜与大菩萨俱拣异地前言从他方来俱是新集故众胜下云住一切菩萨(云云)叹德胜叹德之文有二十句初住一切智所住境二句略明初句自分行满谓权实无碍之智住真俗双融之境境智一如无住住故次句胜进行满证佛所证则是如来勤行不息故是菩萨次善能示现下十六句前十三句广自分后三句广胜进前中二初三句明行修具足余具足菩萨下十句叹德用圆备次其身普现下三句广胜进即三业广大后悉已下二句结文

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钵罗德藏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𦦨德相庄严藏菩萨光明𦦨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虗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众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藏菩萨解脱月菩萨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诸菩萨摩诃萨众

其名下依德立名有四十众前金刚藏为说主后解脱月为请主中三十八众同名藏者表地法有含摄众德出生果用故后一名解脱月者即请法上首脱众疑暗如夜月故于中苏利耶者此云月也俱苏摩者悦意也即是华名如是等下结数难测

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五标说主问云菩萨众多何故唯金刚藏说答云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固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问云何名金刚藏此释藏义也答谓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树心坚密能生长枝叶华实地智亦尔能生因果此就能藏名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如金刚藏此谓子孕在胎藏中善业所持坚不可坏而谓生长此就所藏名藏二喻俱有生长义

补义云金刚藏说地法者以金轮持世界种故大地以金刚为体故地最下为金刚际表根本智为地法体故藏者楞伽云识藏如来藏谓识藏有三藏义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藏识能藏一切染净种子又是彼种子所藏之处长劫以来不失不坏以我爱执藏故今识藏即如来藏如来藏乃法身智藏名一切种智以佛地一切净妙功德唯此智能持亦是彼诸功德所蕴积为真常净妙四德尽未来际不失不坏故是藏义故此菩萨名依法立乃说自证所得法故又是表金刚心智破一切坚固无明故虽多众独此说也疏义未及此

上序分竟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二三昧分也尔时者众已集时刚藏入定者以既为众首知已当说故先入定以妙契佛心故承佛力大智慧光明者三昧名也三昧是通称智慧是体光明是用证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无碍能破见惑及无明故故名光明能断大惑证大理成大果故云大智与理冥故称为入

入是三昧

第三入是三昧下加分有六一辨加所因二即时下能加佛现三作如是下赞其得定四善男子此是下双辨加定因缘五欲令下辨加所为六善男子下別显加相今初入是三昧已者若未入定佛不加故所以偏加金刚藏者得此三昧故

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

第二能加佛现中有五义一佛现时即入定时二十方下来处远近三各有下能加佛数四同名金刚藏名同所加显道同故五现其前现身生信故言十亿者谓以圆数显无尽故同名同时现前者意显地法诸佛同证同说人异道同故亦遮那本愿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第三同赞得定显有加因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

第四双辨加定因缘于中四句有四因缘一伴佛同加故二主佛本愿故三主佛现威故四定者智力故加有二种一冥加二显加冥加在前显居定故

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別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別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別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徧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第五明加所为文有二十句初十句依自利行后十利他行今初总显加意有三初为一切菩萨是所被机二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是所说法三令入智地等是说之益二又令得菩萨十地下十句依利他行是增数十经有十二句论经合七八二句故唯十一以初句为总余十为別

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別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第六別显加相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后身加今初有十一句初总余別总中令以乐辩才说十地法门差別相不违理事善巧成立故云汝当辩说所谓十句別中疏有多义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暎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別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別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二意加中有二初正显次征释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总余別初中与无暎夺身业二与无碍乐辩口业与善別清净智等与意业故末句云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业具足庄严疏释有多义今但略出其相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此何以故下释偏加所以以显自力堪加偏就意业释者意为本故初征意云诸佛慈力若随缺者可许偏加既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上十偏加刚藏而不加余下释文有十句初总余別总名得此三昧法合偏加余不得此故不加耳所以得此三昧者具八种净即下八句前四自利净后四利他净

尔时十方诸佛各申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

三身加增威令起故言各申者不离本处而申即延促无碍诸佛皆摩故云各申即一多无碍即四通中如意通也

摩顶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

第四摩顶已下起分所以起者三昧事讫已得胜力说时至故以定无言说故须起也大文下第五普告下本分略示纲要为广本故文分为三初明六决定以为地体次佛子何等下标列十名以显定相三佛子我不见下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

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徧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

今初地体文中初句标告诸佛子下正显于中初句总明后无杂下別显总中言菩萨愿善决定者标人显法故云菩萨于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为愿即下初地中發菩提心也此愿所以明善决定者以真实智摄故谓摄导此愿皆令顺理决择楷定故已入初地是证决定非是地前信地所摄之愿受决定名后別中此善决定有六种即经六句一无杂者即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谓正体缘如境智一味为观之相则无带相之杂二不可见者是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谓此真智超出世间可坏之法故云真实真实故非世智所见三广大如法界者胜善决定论总释云大法界故一切诸佛根本故四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是因善决定以此智寂而常用故为无常因用而常寂故为常果因谓涅槃永寂而智体不无故穷未来际五徧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者是大善决定谓随顺作利益他行故即普覆名大谓由前因善则不住生死由此大善则大悲不住涅槃六为一切下是不怯弱决定上入智地不怯弱故六相圆融类前可知

上六决定以显地体

下征列地相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

次列地相中文有四节初寄问征起次佛子下举数显同三何等下征数列名四佛子此菩萨下结名显胜且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

二举数显同以生成住持故三世同说同说之言文在地相义兼地体以三世同说者地体六决定也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𦦨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三列地名中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十胜行说于十地疏引论文广释其义今略取十障者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暗钝障四解法慢障五身净慢障六微细烦恼障七细相习障八无相有加行障九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识论说一一障中各有二愚除障断愚证十真如至下別释今依本论略释地名论云一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名欢喜地由前三位修习今得初成圣位新得故生欢喜也二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故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三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为明地谓得四地慧光明相故名明地唯识此经皆名發光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發无边妙慧光故此约后位得名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𦦨地𦦨乃慧𦦨即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烦恼薪故五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谓真俗无违极难胜故既能出世又能随俗巧达五明能度偏滞实为难胜六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谓妙达缘生引无分別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七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此有三义一善修无相到无相边二功用至极三望前超过故八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此有三义一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依此起行任运而成故功用不动二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三此二无间故烦恼不动九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尚未称善徧说徧益方名为善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义一得大法身如云能说法如雨自在用故二诸佛大法云雨悉能受故

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四结名显胜

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

释文第三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为欲令物生渴仰故文中二初云不见不说反显十方报化皆说

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別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所证智

二征释所由也征云佛国不同化仪亦异如何十地要皆说耶释意云此最胜故谓万法皆如体如成圣离斯证智皆是随宜故为要胜已上本分竟第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中三初说已默住二是时下三家五请三尔时金刚藏观察下许说分齐所以默者将欲说之必固默之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所以俟请者略有二义一增诸菩萨尊敬法故二前举地叹胜为增乐欲令此请中生解胜故云何生解谓由请故得说默之由显地体甚深离于言念令众先解后闻说分不随声取离谬解故即复由此故有第三示说分齐今初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默然而住不复分別

此初说已默住第二请中三家请殊即分三段谓初解脱月请二大众请三如来请所以要三家者众首显扬当机渴仰化主加劝事方周故又佛请者即名为加谓众虽已请要假主佛威光方堪说故亦名为教如来教说显刚藏说传佛教故又前二家请显此地法因人修故后一家请显此地法佛所证故三请三止文有六段止请相乘且为五段一怪默腾疑请二法深难受止三叹众堪闻请四不堪有损止虽有堪者亦有不堪故五双叹人法请谓不堪闻者以法深故亦得佛护固应为说于是刚藏理穷更无违请

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就初请中分二初明大众睹默生疑二解脱月下腾疑为请今初言何因何缘者疑怪之辞为因说者不能说耶为缘听者不堪闻耶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二腾疑为请初叙请因领众疑念

何故净觉人  念智功德具  说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释  一切咸决定  勇猛无怯弱
何故说地名  而不为开演  诸地妙义趣
此众皆欲闻  其心无怯弱  愿为分別说
众会悉清净  离懈怠严洁  能坚固不动
具功德智慧  相视咸恭敬  一切悉专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二以颂正请文有五偈显说听无过是以应说初一偈说者无过遣大众何因之疑后四偈听者无过亦遣大众何缘之疑今初叹说者净觉无过何故不解释耶然说法之过有三种一悭嫉不说二懈怠不说三无辩力不乐说今离此三过谓由无嗔等功德具故离悭嫉过二由前已说上妙地名故无说法懈过三由有乐说辩力无不乐说过二叹听者无过中四偈初二偈叹同生众次一偈叹异生众后一偈双叹今初二偈叹根欲前偈叹根故云决定次偈叹欲故云欲闻若有欲无根虽闻不解有根无欲设闻不受故须双叹此中意明但有根而无欲不堪闻法今前偈于教决解于理决证具二决定为非现前之根复有今偈现前之欲教证决定故堪受也根欲双具诸地妙义愿为说之第二一偈叹异生众但云众会故双叹根欲初句为总心无浊故名为清净后三句为別別离六浊一不欲浊谓心无飡采故离懈怠治之二威仪浊不恭肃故严整治之三五盖浊贪名等故洁净治之四异想浊谓贡高杂染轻慢杂染等皆名异想今说行坚固不动治之五不足功德浊善根微少于彼说不乐住具功德治之六愚痴浊谓愚暗不了故智慧治之后一偈双叹二众瞻侍则徧四偈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浆喻希法喜解脱之味复言好蜜甘露显法之妙思渴情深大众如此故应说也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第二法深难受止先叙意为众欢喜是总酬答相

菩萨行地事  最上诸佛本  显示分別说
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  离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闻者悉迷惑

酬中五偈分四初二颂法难说遣上何因之疑于中难者是总相云何难谓难得难证故难得有四一微细难得显非闻慧境故二难见难得亦非思慧心眼见故三离念难得亦非世间修慧境故以地智是真修故非地前分別心数缘修之境四超心地故难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报生善得修道智境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报生生便能知无常等智故名善得修道智以非照实之智故亦不测地智知无常等未忘心境名为心地以七地已前皆容出观故又善得修道智即后得智非根本智既非四心之境是谁境耶即佛智故何者是智见实义故所以难说者恐闻者随闻取著生迷惑故

持心如金刚  深信佛胜智  知心地无我
能闻此胜法

第二一颂显难闻者然具德能闻反显难闻兼欲使人学能闻故初句为总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则能得闻第二句即决定信坚深信者谓于佛智设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相佛胜智即法华所说权实二智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故云胜智坚证者有二义一知是能证二心地是所证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谓唯识相言无我者通能所证于此二类如实了知我法二空成无成智末句结成既知难闻之义如是具上二坚方闻上来微细胜智

如空中彩画  如空中风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难见

第三一颂喻显说闻

补义云此二喻疏取论有多释今约义总释空喻佛无依智经云佛智如空无所依故画喻说相风喻音声闻相二者皆无所依以喻地智难闻故合云牟尼智如是分別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  最胜难思议  世间无能受
默然而不说

第四一颂举难结默意云说闻本在证见难见说之何益况复难信故我默然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白金刚藏菩萨言

第三解脱月叹众堪闻请已叹竟此复叹者由闻上言证信难得显示此众有信有证有堪能故长行先叙请

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

此下發言正请于中三初陈众集次云善净下叹德文有十句初句为总余九为別初善净深心离教证过故名善净心一具修诸善行故即下教净二与理相应故即下证净善洁思念下九句前五句教净后舍离下四句证教净谓顺教修行名为教净证理起行名证净今初五句中一善洁思念即欲净二善修诸行求净三业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五成就善根即行净

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

次此四句证净也舍离痴惑者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烦恼即是垢染不行即是无有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谓不乐小乘决定信佛胜功德故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谓于趣菩萨地尽道中自正行故

叹德竟

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二结请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  菩萨无上行  分別于诸地
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  志解悉明洁
承事无量佛  能知此地义

二重颂中二偈初偈直举法请次偈重颂前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

第四不堪有损止长行中先领所叹对下有损所以言虽

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后正举损违请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者正行相违犹豫义故惑者心迷于理能破坏善法故此明现损长夜下明其当损我愍此下结默违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  甚深明利能决择
其心不动如山王  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  我愍是等故不说

偈中亦二前一偈颂领前段后一偈颂后段不堪有损下文第五双叹人法请中复重请者示彼疑惑应须断之岂可避之避之不说有多过咎何等过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別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  趣入菩提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从生
譬如书数字母摄  如是佛法依于地

第五双叹人法请中亦二先长行中初标请何以故下释请是故下结请

补义云此段长行有多释大义谓虽有不堪之机今说此大法佛必护念若得护念亦令信受故所以佛必护念者以诸佛之法必以教证为本故设字喻今说地智是佛法之本必为如来所护念也次重颂义亦可知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  无边分別辩  宣畅深美言
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  十力集功德
辩才分別义  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
离我慢邪见  此众无疑念  唯愿闻善说
如渴思冷水  如饥念美食  如病忆良药
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  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  愿说入诸地  成十力无碍
善逝一切行

第二海会大众同请者自陈有根有欲于中前有四偈半叹人后善哉下有一偈叹法成益叹人中二偈前五句叹说者自成教证后三句叹能令他入后二偈半叹听者初定戒下一偈叹众有根后如渴下一偈叹众有欲显示大众求法转深后善哉一偈叹法利益

自下如来加请前虽二家四请为显法胜复待佛加前来为分主伴主佛唯明意加今欲具于身口故佛重加又前默与威神今有加请今加为说不与前同上力被下说以为加因加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前加分中不加大众今此加者前若即加说主无由三止此若不加请主前言得佛护念便为无验

上叙科意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𦦨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于上虗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

初主佛光加文中通有八业二身先长行有七业二身颂中但明请业先此佛光照十方后十方佛放光照此方二光互照必互相见二段皆有二身七业今初先明光体业用作是事已下正明所作今初先明光本上加于下多用眉间之光亦表将说中正之道出清净下正明体用文有六业一觉业即光明体谓光照菩萨身自觉如来力加故觉照光明故曰𦦨明二百千下因业能生眷属故三普照下卷舒业舒则普照十方卷则还入常光今文略无卷业四三恶下止业皆息苦故五降伏业论经一切魔宫隐蔽不现今经阙此六又照一切下敬业显现佛会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现业正为令众见说听者皆得佛加堪说听故长行受身加之名偏从此立作是已下二正显所作即二身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来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谓如日处空即此所作于上空中为台是也以身约有体业约有用

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于上虗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

二十方佛放光照此者正为照此然其作业亦周十方七业二身不殊此佛故云悉同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第二颂明请业所依望前犹属于身

佛无等等如虗空  十方无量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  释师子法加于彼

正请中五偈分二前四加请所说后一教说分齐前中先二偈举法请后二偈举益请前中初正显作加后一偈显加所为初中言世中上者具四种胜义故云世中上四胜者一者自在胜所作无碍故谓不为他屈他即二障由离二障解脱自在不染如空即经云无等等二力胜经即十力能伏邪智之冤敌故三眷属胜即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四种姓胜谓家姓胜即释师子以释姓为轮王贵胄故由上四义故称法王名世中上今具胜德之人加金刚藏

佛子当承诸佛力  开此法王最胜藏
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说

第二一偈加所为者欲令开晓法藏义故胜藏有二种一义藏二字藏义藏即胜妙行行者诸菩萨行所谓助道法故妙者真实证故即是证道胜者神力胜故是不住道染净无碍故云神力如是显示深妙胜上之义二字藏者即诸地广智及分別说

上举法请

若为善逝力所加  当得法宝入其心

第二举益请者显所说法利他有三时益故二偈分三初半偈闻时益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成闻持益即上解脱月请云此不思议法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

诸地无垢次第满  亦具如来十种力

次半偈修时益上句修时因圆下句所修果满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闻如是义

后一偈显转生益即具坚种人上半顺明有信之益下半反显举无信之损坚种人者谓具金刚种虽在八难而得闻故地狱天子三重顿圆此中意显有信受者虽在恶道难处而得闻经以难不障闻故言虽也海水劫火是转生难处大海龙宫即是恶道畜生趣故劫火中者即是善趣指色界二禅以火烧初禅二禅不坏而二禅已上天人为长寿天难亦得闻经

补义云总显法胜闻种坚固故经有如人食少金刚之喻而疏多义槩不出此

应说诸地胜智道  入住展转次修习
从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众生故

第二一偈教说分齐中应说诸地者总劝也说地何义谓说前字藏之中诸地广智三渐次相故云何为三一观渐次二证渐次三修渐次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胜智道犹因也以加行智为正证胜智之渐次故次入住展转者是证渐次入者入地心住即住地心未转向余地故展转即出地心地地转所住处故即此三心证智自为渐次以后得智要由正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渐次言法智者正辨后得智体缘法別故一名为法智此智从二境生一由证真故云从行故二外能了俗故云从境生谓以正证之行行于俗境是后得也利益众生一句结说之益亦是后得智境正证之义广如疏释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偈曰

此下第三许说分齐谓所说不过义说二大是地分齐于中先叙说仪后正显偈辞今初观察十方是叙说仪观十方佛将欲承力故无我慢观十方机拟将普被故无偏心故上下文皆云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欲令大众增净信者是叙说意谓众先有信深渴所闻今更示说正地二大增益闻者堪受正义不如言取名增净信义名所以深广称大即是当法受名说名诠表因于此说得彼义故依于彼义说名为大大之说故依他受称于中先就义大次为说大后辨双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二约证处既所证理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逮故不可说此三大义也次就说中亦有三一约后得智随事行相可以言辞分別是则可说是出世间故不可说二约加行智谓是意言观故是则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说三约寄位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为可说不可以此即为十地名不可说后约双融中此上六法各说果海即是无说无说之说无二俱融准思可知

上来叙意竟

如来大仙道  微妙难可知  非念离诸念
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  性净恒寂然
离垢聪慧人  彼智所行处

第二正显偈辞有十二偈分为二段前七偈显义大后五偈明说大初四偈总显地微有二初二偈总显次二偈別显二一偈类显三一偈对彰四一偈喻显初中先二偈正显地智微妙之相以依智地说故谓圣道是体难知故微也大仙是佛道是所证谓微妙地智是因依修证智得成功果故指此地智是佛道也次六句显微所以非念者谓非念虑分別心者之境界也以智体无念故云离念次五句明证时甚微初句总求欲正见难可得故次四句別有四微初即功德甚微不生不灭谓无住涅槃寂用无碍功德次句即清净甚微谓性离烦恼无不离之时故恒寂然即性净涅槃三句言离垢者即观行甚微谓观智中离无明垢故四句聪慧人下即依止甚微聪慧人者登地已上有智之者此上四微并异凡小总显地智故

自性本空寂  无二亦无尽  解脱于诸趣
涅槃平等性  非初非中后  非言辞所说
出过于三世  其相如虗空

次二偈別显微相谓微之体相也是智有二相初二句明同相智体空寂故后六句不同相智位差別故初二句言自性等者谓此智自体本空寂故何以言同此即性净涅槃上同诸佛下同众生一切众生皆有此故横同诸法诸法如故此如即是自体空故一切皆以空为自性智性色性本无差別一切皆有安乐性故下句別释空义疏依论经云有不二不尽释约此句离三种空摄真空相三种空者即地前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空灭色取断灭空此失空如来藏即损减谤也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是有今言有即非断灭故云色即是空言不二者谓不异此空智更有异空言不尽者谓空非有物之可转灭故云空即是色非別有空离此三空即见自性本空空如来藏矣此疏依论经释次解脱下有六句即方便净涅槃谓不同凡小修断故即智之性为性净以智出惑障为方便净解脱于诸趣者谓于诸趣得以离诸趣杂染为解脱故言平等者世间之性即涅槃故以生死即涅槃非若二乘背生死也谓三时无断方说断惑故云非初中后非言辞下三句明三德初句即般若德是观行相谓无分別观体绝名言真智内發次句即法身德是转依相谓转无常依故出过三世三其相如虗空即解脱相谓不同声闻犹有二障今此二障双亡故如空无碍此不同相由得前同成斯不同能显前同有离障清净如融金成像像非金外

寂灭佛所行  言说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难说难可受

第二一偈类他行微于中上半牒前地智离言以为能类下半正举地行以为所类谓以上地智类显地行为甚微妙寂即同相性净涅槃自性寂故灭即不同相方便净涅槃要智缘灭非约性灭故此二涅槃是佛所行故言不及行者证也言不及者说听皆难也下半所类者谓非唯证智如是深玄而令智眷属行亦难说受檀等六度是智眷属设地是地体意在举地取行故云地行将此地智修行檀等故名同行同彼事而行故斯即后得为证智眷属也

智起佛境界  非念离心道  非蕴界处门
智知意不及

第三一偈寄对彰微者对闻思等以显微故初句举法体智即所起地智即前五偈明根本之智起者即加行后得二皆观如如即佛境次非念下二句明难说于中初句非心数故难说非念者非思慧境故离心道者非报生识智境报生识者如上违请中辨次句明不同三科有色心根境故不可说经文无说字以门即是说故法华以说为智慧门下句不可闻智知者唯证智知故意不及者如闻敢故即依智不依识

如空中鸟迹  难说难可示  如是十地义
心意不能了

第四一偈喻显地微此中喻者不取余处虗空亦不取沙土之迹正取空中鸟迹以空中鸟迹不可说示故前风画喻是显默不说意此中喻及难说诚众舍著许为宣说意不同也以著心随声取义有多过故意令大众自知离过所以酷明难说难闻

慈悲及愿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圆满心
智行非虑境  是境界难见  可知不可说

自此下第二复显说大令生正信五偈分三初一偈半正显说大三成就义二有三偈彰己无过诫众除失三有半偈示说分齐但是说因今初言三成就者一因成就大谓慈悲愿力为起行本故名为因二因渐成就大谓闻思慧等为出世智因起之不顿故名为渐三教说修成就大谓即修慧真修契实如于正证可寄言诠故名教说教说二字正拣大义非如果分不可说故因成就大者即初二句慈悲是利他愿通二利力通上三以二利熏修不同二乘故名为力下句即二利之功出生地行正是因义二因渐成就大即次第二字三圆满下明教说修成就大此有二种一满足修即初八字二者观修即后两句真修位极世虑都寂能满地智名满足修真智内發寂照分明名为观修如莹明镜垢无不净如满足修鉴无不彻如彼观修二修如于出世但是因分之终正证舍修方名果分文中虑即闻思智即真修之智心即真修心体谓若无闻思缘虑之心方名真修之心圆满故唯真修之智所能行耳故云智行非虑境次观修中是境界者即真修之境难见者非闻思能见可知者唯真修自心寂照方知知即见也既难可见亦难可说而随修以显说大中收不同果分但是深义

佛力故开演  汝等应敬受  如是智入行
亿劫说不尽  我今但略说  真实义无余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说  胜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应  无量佛神力  咸来入我身

第二佛力下彰己无过诫众无失有三偈初半偈总明后二偈半別显今初由说听者各有二过不能得证故并彰离说者二过一佛不随喜说今云佛力开演则知佛已随喜二不平等今云汝等应受则情无彼此听二过者一见诤过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执著种种诸见二于说法者不生恭敬今令敬受则双离二过以敬法故无诤过以敬人故无后过次別显中二偈半广上承力开演敬受分三段初一偈显开演次一偈显受后半偈显承力

此处难宣示  我今说少分

第三示说分齐半偈言此处者即牒上义说二大为此处也少分者但是说因耳谓果分则不可说也因果有二义一就十地以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为因分谓寄法可说而证智则不可说也又以地法为趣究竟果海之因所趣果海离言故不可说故今地法但说因耳若以普贤行愿广大如空冥同果海皆不可说也空中鸟迹喻正显此

大文自下第七明说分中三门分別一来意二释名三释文今初来意者请仪既终已示分齐彰其地实地实难明寄显在相相即因分从此已下广名地相令寻相得实故有此来又请分生其正解此后显其行修故次来也二释名演畅宣陈十地差別故名说分三释文者十地即为十段就初地中七门分別一来意二释名三断障四证理五成行六得果七释文初来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证理得圣性故二释名者唯识论云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故此有三义一得位二证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名极欢喜三断障者唯识论云异生性障是其所断异生即是凡夫名凡夫我相障障于初地是其所断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执著我法愚即异生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恶趣诸业果等此虽非愚愚品类摄下九地各有二愚四所证理者由断前障证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种一约增胜修成施行二约所成起十六大三约修成谓信等十行四约实行谓十度等无不皆修六所得果者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财果三通达障空得一切障灭果四得三性三无性理智等果然上诸门多约行布若约圆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也七释文分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若直就经文应分为二初明地法后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阎浮提王下地果前中先广明后佛子是名下总结前中有三初明入心次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下明住地心后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下明其出心十地之文大体皆尔今且依论判长行中分二先明初地说分后佛子菩萨住此下校量分前中依论总有一百句分为三段初四十句明住分二佛子菩萨住欢喜地下三十句释名分后佛子菩萨住大悲下三十句安住分若通校量胜即为初地四分初云住者出世菩提心生坚守初地更不退失故称为住然十地之中既三心齐证则地地之中皆摄前之三位此中住分摄發心住其释名分摄欢喜行后之二分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今长行一百句中初四十句明住分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

今初住分中文分为二初別显住法后菩萨住如是下结住入位前中四十句分四初十句依何身次十句为何义三有十句以何因四有十句有何相今初谓深种善根十句为所依身次为求佛智为所缘境义三以大悲为首为發心之因四以过凡得圣为發心福利之相今初依何身十句初若有众生深种善根此句为总众生即解行之人言深种者约行布则经一僧祇已积资粮故云深种论经名厚集別有九句有九种集前六护烦恼行后三护二乘行言九集者一行集即善修诸行善作眷属持戒故三聚非一故名为诸不净尸罗不生三昧故首明之二定集即善集助道善作眷属三昧故以定资慧故名眷属三亲近集即善供养诸佛供佛欲集闻慧故四聚集即善集白净法谓依闻思彼若名义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煖顶位治诸蔽漏故云白净五获集即为善知识善摄由内修实证得外教授故修行实证即如实智亦分上下立于忍位及世第一上皆同加行下四皆已入地六净心集即善清净深心以得出世间正智于所缘境无分別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名为善净智能契理故曰深心七广集即立广大志深心广大利故八信心集即生广大解以求一切智智故九现集即慈悲现前以多行慈悲无时暂舍故云现前以小乘无求佛志无利生心故后三护之也

上十句明依何身竟

下明为何义

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方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

第二有十句为何义者为求佛果故先別显求果之相后佛子下总结發心今初十句初总余別总云佛智谓无上智知断证修故此智差別有九种皆悉求之一力佛智问记为业以十种力随机答故二无畏佛智破邪见业拣异菩萨复称为大三平等佛智得人法无我教授众生证入之业四救佛智以四摄法化众生业五净佛智能为救摄用业慈悲净嗔恚故六无余佛智常以佛眼观世间众生业十方徧观故云无余七无染佛智以无障碍智严其依报自然应化令其信乐为业八觉佛智一念知三世众生心心数法为业九转法轮佛智解脱方便善巧业然上九句皆先总标智体后显其业初三自利后六利他利他之中四摄是利他之行慈悲是利他之心后四利他之智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

二总结發心中言起如是心者即指前十心是为發菩提心而论云前六决定中愿善决定谓愿即初地中發菩提心即指此十心也上说为何义以有求佛智义故

下说以何因

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別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

第三以大悲下明以何因生如是心谓以大悲为众生故文有十句初总余別別有九种一增上大细行苦智慧增上生故若了苦苦坏苦智非增上故二善巧等即摄大四摄曲屈随宜摄故三最上下淳至大淳至即最上义谓向發大心许尽众生界无尽利益故曰深心四如来力无量者无量大摄取如来无量神力生物信故五善观等即决定大于上妙法决定信解名善观分別于诸众生决定能度为勇猛力于所治障决能对治为智力无碍智现前通结上句六随顺自然智即随顺大七能受等即受持大能取大胜法授与众生故八广大如法界即是最妙大九究竟下即是住尽大

佛子菩萨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

第四佛子菩萨下有何相正显得位福利之相文有九句初总余別总云始發如是心者指前二段即得超凡夫地者以得出世间圣道故二入菩萨位下別有八种过论皆先法后喻此入圣位生如来家如世王子生王家故故句句皆有相似法一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相似法二生如来家者即生家过相似法三无能下种姓过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四离世下道过以非有漏故如王之体相似法故五得菩萨法即法体过以同体大悲为菩萨体如王以治国为体相似六住菩萨处者处过谓不住道是其住处不同凡小如世王子不处鄙陋七入三世平等者业过谓证平等真如以资慧命如无滋味则寿命夭促不堪绍继相似八于如来下毕定过佛种不断得无上道如世王子志气成立决定绍位名成就相似总显与地前不相似也

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第二菩萨住下结住入位住如是法者指上四段名住欢喜地者是初住地义以不动相应故者释成住义一证真理不复失故二乘异道不能动故上初四十句明住分竟

下三十句释名分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鬪诤多无恼害多无嗔恨

大文第二释名分中有三十句初句总标次有十句明喜相后有二十句明喜因今別显成就下释喜相中十句初总有三喜云多欢喜一心喜谓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喜受相应三根喜由前心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相亦名为乐別中九句前六自利喜行之体后三化他显于喜能以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之喜故名极喜喜之极故

上释喜相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二彰喜所因有二十句先念当得故喜后念现得故喜各有十句今初初句总余別总云念诸佛者谓如诸佛所得我亦当得故判为念当得也別有九种一念佛法二念佛菩萨三念佛行四念佛净五念佛胜六念佛不坏七念佛教化八念佛利益九念佛入皆念佛者为成佛故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

第二念现得中二初正明所念二何以故下随难征释前中十句初总余別总云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者转离一切凡夫取著事故然事有麤有细麤则外六尘境通是一切凡夫取著境故细谓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亦为地前凡夫取著境故別有九种转离对前有何相中总別九句文虽不次法体全同以是念前福利相故拣异地前不相似故疏各配释

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

二随难征释由舍转离文义广故重征释之义有四重谓怖畏于离各有因果而文分五节一总征二列名总答三转征四举因显相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征今初征意云何以此中说离畏耶后答意云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时法尔离故又离此即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此相最显

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三转征者释离畏所以也此之一征文含四意一云何以名为不活畏耶二云何因而有此五畏耶此二是怖畏因果三云何以名为永离耶四云因何令此得永离耶此二是离畏因果若得因离自然无果次四举因显相以答者谓正举离因显离果相反显畏因及畏果相故通有四意酬前四征如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离不活因则反显爱身资财是不活畏因若不畏不活即是离畏因则反显畏于不活是此畏果余四例然又此离因即是能治其怖畏即是所治

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五菩萨如是下结酬初征前云何以能离今酬云如上三段所以能离

上三十句释名竟

下三十句安住分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下安住地分中有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別显安住三佛子菩萨以成下总结安住今初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云为首二广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恼不能坏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

下別显安住有三十句即为三段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二別显安住即显前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文有三十句显三种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信为行始次依信起行后回行成德以为行修次第今初信心十句增上者谓下所列谛实等境深信决定名为增上別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后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利后四利他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躭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第二日夜下修行成就中九句总云无厌足者即无间修別有八集前七教行后一证行前中初二摄法方便一亲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诸法故二乐法集于问答中论议解释心喜乐故后五句次第修行于中前三内观顺理之行一多闻集即闻慧二正观集即思慧三不染著即修慧于三昧中无依著故后二随缘离著行谓六不贪集七不求集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八如宝集即证行圆满常现前故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汙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第三求一切智下回向成就谓求一切智是回向菩提有十二句初句即所求之事名之为家一切智地是求处故下十一句即能求之因初句求如来力等显能求之观余十句能求之行初求诸度名无障求谓求诸度无著法故能除蔽障下九句別別治诸障故一离求治于谄曲见乞者求诈现方便一向无心与故二如说能行求是治妄语谓许而不与等此治檀中二垢三者护求治戒一垢犯不覆藏故四不污求治忍一垢谓恼乱他业是污如来利益家故五不舍求治进一垢六不动求治禅二垢一者乱心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调伏忆想分別一切智心治之下三句治般若三垢谓七不舍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九者常求证障证道垢于上胜妙证法之中愿欲心薄故

上来回向成就竟

下总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第三总结者上三十句广勤行具足成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信谓忍受决定欲谓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后三是欲次十是精进对行造修后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地说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

上安住分竟

下第四校量胜分有三初愿胜为标志遐广二修行胜依愿造修三果益胜即位行成就

今初叙意

然其胜义乃有众多统而收之不出三种谓愿行智此三历位故有众多略明十位一初發心胜二信胜三解胜四行胜五愿胜(上即三心)六证入胜七从七地去权实自智胜八无功起行胜九上等诸佛胜十究竟胜所谓诸佛三心果满故今此正明行愿胜也言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六相圆融正在此文此是疏义其文未录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二正释文中分二初显十愿彰自利行后明十尽句与众生共今初分四初总标二所谓下別列三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下总结四以此十愿门为首下明摄眷属初十愿彰自利行初总标也能成就言该下三句如是一句始起要期次大勇猛乃起方便三大作用愿遂行成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初供养愿总明供养论云供养胜田通师及三宝今从胜故但云供佛次云广大如法界下彰愿德言如法界摄功德大如虗空因大尽未来时大一切劫下明愿分齐

又發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二受持愿初句标愿此受持亦名护法愿次愿行相四句皆通二利受谓受领摄谓摄属谓摄授正法护谓防护持谓任持谓护持正法次广大下愿德能一切劫下愿分齐

又發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三转法轮愿初句标次一切世界转处从兜率下转时谓现八相时皆悉下二句摄法方便次于一切处下二句明转法顿周次广大下愿德一切劫下转分齐

又發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別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四修行二利愿愿一切下明行相摄诸波罗蜜即是行体次净治诸业即是行业总相下明行方便六相圆融自利如实说利他次教化一切下明心得增长广大下愿德末句愿分齐

又發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五成熟众生愿就行相中初明所化众生通有十类该尽三界但麤细不同有色为麤无色为细有想为麤无想为细非有想为细非无想为麤四生该于六道人傍生具四鬼通胎化二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人有卵生者毗舍佶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儿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湿生如顶生王从顶疱而生化生者如劫初起人皆化生我皆教化令入下別明所为谓未信者令信入佛法已信者令证入言断世间趣谓业惑苦三道通因果次广大下德能一切劫下分齐

又發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麤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別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敬事听受故愿一切下承事行相初明所知次辨能知前中广大下別有三种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小中含大故云无量麤细者明体质麤妙谓业报等殊乱住下谓安立不同乱则不依行伍倒即覆刹正即仰刹若入若行若住谓世界道路往来一者顺后入即摄他入去即为他所摄行即往来不住故如帝网差別即真实义相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帝珠网故名真实智皆明了者辨能知也谓真实义相唯智能知故广大下愿德一切下分齐

又發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众生故于行相中总有七净一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二普皆严净者即自在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净秽圆通故云普皆清净三光明众具下明庄严净即相净也四离一切下明受用净谓受用此土离过成德故五无量智慧下住处众生净谓具德人居故六普入下因净谓镜智净识及后智通慧为依故云是诸佛境界七随众生下果净即临机示现末二句德能分齐

又發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处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八不离愿愿与一切众生处恒不离佛菩萨得同意行故行相中有十二句初一句总后句结中十別明菩萨行前五修行同后得不退下五德用同修菩萨行结也广大下德能分齐

又發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九利益愿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故行相中二先总明谓乘念不退圆满教轮三业皆益若暂见下別显有二不空一作业必定不空三业能安乐故谓见身行行闻口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惑不生得如大药王树下次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树拔病苦宝拔贫苦广大下德能分齐

又發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

十成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行相中二初成菩提体即自运已圆次不离一毛下菩提作业即运他不息有七种业一从不离一毛至入涅槃是示成正觉业一切毛端是成佛处上云一切世界乃平漫十方此徧法界一一毛端极小量处皆于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

二说实谛业谓说四真谛令悟实故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三证教化业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差別性净之涅槃则不复更灭说此证法令物生信名教化业

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

四种种说法业一音称机故

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

五不断佛种业涅槃常住动寂无二双林应尽增物悲恋故云示入既非永灭常作佛事故佛种不断此得果不舍因也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六法轮不住业大智慧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终归于此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七自在业三种通即自在所依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彰德能分齐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發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此总结十愿也

上十愿竟

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大文第四以此下明摄眷属谓此十大愿一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祇大愿以为眷属则此十愿摄无不尽

上明十愿彰自勤行竟

下十尽句与众生共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虗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此以十尽句与众生共谓前十愿皆为众生由十无尽成前大愿皆无尽也初句为总何等下征释有十句众生为总余九为別皆集成度生义故皆云尽者无断尽故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二大愿成就中先反显而众生下顺明无尽所以上校量胜中初愿胜竟

下二修行胜

佛子菩萨發如是大愿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第二佛子下修行胜即行校量有十种行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净信下显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萨如是下结十名体今初由先大愿熏心故则得利益等十心为起行依于后十行起作自在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

第二別显行相列有十门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无疲厌六知经论七了世法八惭愧庄严九坚固力十供养佛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二正释中初成净二句摄德成人次能信下正显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別初能信如来一句总信因果次信成就下九句別明因果九中初二句为因余七为果举要下一句总信一切因果智地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第二双辨慈悲二行中有二先明三观为方便后菩萨见诸众生下明所起之行前中三观即为三段诸佛正法下九句明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初总云佛法者唯佛教证所能显故具下诸义所以甚深別有九种甚深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

第二具足诸苦观约十二因缘明之然十二因缘具业惑苦今但云苦观者业惑是苦因故下文有二段初凡夫邪见总次无明下四行半经別明三支后三界田下別明后九支

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后无明覆翳下別有九种邪见初五无明即具五种邪见次三是行后一是识支业及识种亦名邪见者邪见俱故邪见引故所以无明句多者显一切烦恼皆能發润而發业位无明力增故委明之憍慢谄诳悭嫉俱如论释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

次三句明行支初贪恚一句集业邪见次以忿恨风下二句別明行支吹心识火炽然邪见即内心思业为烦恼风次凡所作业即作业邪见即兼动身口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识种子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识邪见明所引识支

上明前际三支竟

下明中后九支

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

三明中后九支文分三段初于三界下至有生明自相言自相者谓现在名色等支体状別故次有生下至长苦聚明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故三是中下至如影像明颠倒相今初自相言三界乃所生之处复生苦芽即名色也言共生不离者谓与阿赖耶识共生不离也摄论云本识有三种相一自相谓本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识以有三相共通因果今言共生不离者意谓本识以所持杂染种子为因即感名色为异熟果是则识支因相一半在过去持余杂染因一半与后名色所依故云共彼生谓名色但从种子依识而生不杂本识生也故过去三支唯有二支半中后有九支半如此方显相续义也名色增长成余八支非別有体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二同相生及老死正显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生死既同则苦亦同也如是下结前十二前二支支半为能生长后九支半为所生长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三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因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以缘生无性故空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无知下释无我我所知觉通外小外道僧佉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皆执神为我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余五名知五阴造业故云作者当阴招报故云受者今并遣之故都云无如草木下喻无知觉义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第三彼二颠倒观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远乐就苦名彼颠倒

上三观为方便竟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第二正起慈悲初明兴悲谓见苦应拔次复作下兴慈谓无乐应与既言具苦必不知乐故

十行中上合二三慈悲行竟

下施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悋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第四施行于中三段初总明施行二別显施物三总结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即大慈悲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以初地檀度得圆满故于一切下明施体相求佛大智显施所为结施行名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

二凡是所有下別明施物偏显上文一切无吝施有二种一外施谓财谷四事等二内施即头目等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三为求下总结行成先结所为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行应具三施从增胜说但举于财二三地中方得无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四施行竟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第五无疲厌行中有三初牒前起后次转更下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共成行

五无疲厌行竟

得无疲厌心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六成知经论智行

获是智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七成就世智行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何法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论释随宜

成世智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八惭愧行知时下正显行相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刹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亦勿废故三所作必不断时此即知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有休废故以此之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烦恼睡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严

八惭愧行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第九成坚固力谓此即前惭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分不转胜进

九坚固力行

得坚固力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第十供养行利养供养通二供养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大文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先结体用所谓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说问前安住地分有三十句亦名信慈悲等与此何异论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以局初地今尽是尽净诸地障此十种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故

上第二修行胜依愿造修竟

大文第三果利益校量胜即位果有四种果一调柔果二發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果通称果者地中满足故別言调柔者谓调炼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炼信等十行为所调炼由行供等令信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下炼金喻其义甚显二發趣者發谓發进趣谓趣向發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發趣下商人喻义甚相似三摄报果者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四内证愿力教智自在令业用无边故名愿智果發趣文局初地义通十地余三义局初地文通十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五四果即为四別今初调柔果文有法喻合法中四者一见佛为炼行缘二悉以下所炼行体三以前二下別地行相四是菩萨随所下炼行成熟初中以大愿力是见佛因力兼神力故论云以胜通幻见色身佛以正愿力见法身佛即功德法身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个千然一中已摄于多理实入华藏刹海见法界身云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二所炼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炼如金入火然有三种入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二以此善根下入无上果即回向上去下劣垢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三別地行相中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是利生法望后为別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故此明之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为別地证相各说一增以十地难分故寄十度以显差別其实地地具修称性圆融一具一切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四所炼行成熟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练信等净法以为所炼后举前回向能炼信等净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于初地中三节净谓初住地时证前缘修令成真修已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障法复一度净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转转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炼行成就信等众行未证真前但约缘修为对治行妄识为体证真之后乃知信等非是今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为体已证真寄相显真故分能所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三法合准喻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第二發趣果中二初正明發趣果后佛子是名下总结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法中亦四一问二知三行四到知是明解正能發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必能到初地已满而更问者一问胜进二问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故问中相及得果者相即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故谓诸地能所观相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即后得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別故复名出世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第二明知由问故知知不异问故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次由此下到并可知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發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问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资具方便具资粮故不迷多约利他资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商主下喻知善以智慧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后下合行安隐下合到喻中略行合中略问欲影显耳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第四结劝可知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第二佛子下总结地相行修已竟故于此结前说分齐深故说其一分此中广故说所不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

大文第三摄报果利益胜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后是菩萨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复二初上胜身显其报胜后能以大施下明上胜果今初阎浮提王者即铁轮王常护正法应是行胜

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二上胜果者依前王报起于胜行是身之果于中二初行后愿前中亦二一大悲利他谓若施若摄

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二不失自利正作利他业时即不离念佛等故谓利他事中回向菩提故成大功德事不生分別故除诸妄想顺理合体故云不离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复作下明愿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后四摄化首唯是总谓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別胜大亦总亦別导谓分別法义将者令他得证义灭诸烦恼故后二约智前因后果帅者教令入正道故后句以大菩提而教化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第二出家果中初舍俗出家后既出已下谓既为眷属修行克证禅定胜业胜业有二一者三昧胜即胜定体二三昧所作胜谓因三昧得见佛等文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初二句自利一见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二知神力取其所加次四句利他有信机者动刹现通次三有悟机者往刹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竖论二利留命住劫后三句二利速疾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四愿智果正愿久积以智内照故其自在示现难可穷究则显上来百数彰地阶差非定尔也今行合法界是圆融实德故云过此

下偈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若人集众善  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
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  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  發此无上心

第二应颂四十六偈半大段分二初正颂前次二结说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颂住分又四初二颂依何身

净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
救摄群生众  为得大慈悲  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  發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別  种种时不同  以示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  一切胜功德  發生广大心
量等虗空界

次四偈颂为何义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發此最胜心

次二偈颂以何因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后三偈颂有何相

多喜多爱乐  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
及以庆跃心  远离于鬪诤  恼害及嗔恚
惭敬而质直  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
所有众智慧

第二五偈颂释名分先二偈半颂喜相

此处我当得  忆念生欢喜

余颂喜因于中先半偈颂念当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
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著我  及以与我所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后二偈颂念现得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

三有六偈颂安住地分初一偈半颂信心成就

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著行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次一偈半颂修行成就

修行波罗蜜  远离谄虗诳  如说而修行
安住实语中  不汙诸佛家  不舍菩萨戒
不乐于世事  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
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义相应

后三偈颂回向成就

恒起大愿心  愿见于诸佛  护持诸佛法
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群生  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
佛子悉充徧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  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际  虗空与众生  法界及涅槃
世间佛出兴  佛智心境界  如来智所入
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复然

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颂校量胜分于中三初六偈半颂愿校量

如是發大愿  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
观察于众生  知从因缘起  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  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  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
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
善解其义趣  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
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次六偈颂行校量

如是常修习  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
如火炼真金  菩萨住于此  净修于十地
所作无障碍  具足不断绝

后十偈颂果校量初二偈颂调柔果

譬如大商主  为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
安隐至大城  菩萨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  到于第十地

次二偈颂發趣果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
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己国王位  能于佛教中  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  入于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  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
以为其眷属

次五偈颂摄报果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后半偈颂愿智果

我于地义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別
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  利益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说竟

二偈结说

初欢喜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四


校注

证疑治 佶疑佉 心下经有意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回【CB】迥【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方【CB】力【卍续】(cf. K08n0080_p0636a03; T09n0278_p0544c1005; T26n1522_p0135a)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己【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己【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纲要(卷34)
关闭
华严纲要(卷3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