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序——从佛教思想看华严大意——

现实人间的佛法本于释迦如来菩提树下的妙悟如来自觉的圣智境界不是一般思惟分別所能想像的适应现实人间所能理解的所能持行的施设一切教化无非是诱导人类趋向正觉的方便释尊的化迹身教与言教依法摄僧的律制流传在人间但这是依于自觉圣智所流出的方便(法界等流)并不等于释尊圆证的实际这点声闻的《杂藏》经颂已说到「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佛)」在圣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中通过崇高的信仰与理想甚深的体验而释尊自证的圆满净德显现出来被称为毘卢遮那就是释尊的別名圆满的佛德表现于《华严经》中是圣弟子本著甚深体悟而表示出来的说到大乘的最甚深处是真如法界实际的平等不二文殊师利所说契经已说到了一切佛(化主)平等一切国土(化处)平等一切(化)法平等一切(所化)众生平等在佛佛土佛法佛所化众生外《华严经》更说到佛教化的时劫平等一切都平等不二而互相涉入佛(与佛土众生时劫)的圆满显示成为学佛者的崇高理想与信仰由此而發菩提心行菩萨道经十地等行位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达到自觉圆满而无边无尽的悲济众生这被称为普贤行愿的就是一切佛修行的历程〈入法界品〉的善财童子發菩提心学菩萨行为学者提供了深入法界的榜样

《华严经》著重于如来的果德因行传到中国来之后经由北土地论师的宏传發展为华严宗学对平等涉入事事无碍的玄理有了独到的阐扬《华严经》所显示的果德因行当然也出于圣弟子的体会并不等于如来圆证的实际所以「果分不可说」依菩萨因行而方便安立不是为了组成伟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启發学人来發心趣入所以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所得于华严而發展的或依「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心如工画师无法而不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成为(释尊所曾经说过的)染净由心的「唯(心)识」说或依「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成为心为如来净因的「如来藏」说直从众生身心(经中或作「众生」或作「蕴界处」或作「心」)中点出迷悟染净根元化导学者修学以达转迷启悟离染显净印度所传的也许多为众生设想所以略于玄理而宗重在离妄执而契入平等不二的真如

近代学人方东美先生以哲学家而旁及佛法探究「华严」终于对华严宗学给以无上崇高的评价杨居士政河从方先生修学整理方先生的讲学录音资料也宣讲华严宗学的胜义多年最近将其所作有关华严经教华严玄理的论文稿件综集成《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一书印行流通此书通过哲学的理解来發扬华严宗学对诱导世间学者进入佛法领域来说是有良好与重要德用的在佛法的领域中我著重于印度传来译梵为华的三藏对于后来發展而成立于中国的佛学如台都不曾深入所以略序佛教思想史上所见《华严经》的大意以表示我对华严的赞扬


校注

[A1] 民国六九年撰
[A2] 《瑜伽师地论》卷19(CBETA, T30, no. 1579, p. 382, b24-25)
[A3] 《十地经论》卷8(CBETA, T26, no. 1522, p. 169, a15)
[A4]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16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CBETA, T09, no. 278, p. 465, c26-27)(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1-22)
[A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
[A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32 宝王如来性起品〉(CBETA, T09, no. 278, p. 624, a13-1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五)(卷26)
关闭
华雨集(五)(卷2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